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芙蓉镇》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芙蓉镇》影评10篇

2022-03-11 12:26: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芙蓉镇》影评10篇

  《芙蓉镇》是一部由谢晋执导,刘晓庆 / 姜文 / 郑在石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芙蓉镇》影评(一):美姬:活在回忆里的人

  还记得二十多年前么?

  那时不过幼儿大班的小美姬,每天晚上缠着老城的爷爷和奶奶,排队买电影票入场看电影。(那时还没有电视机!)其中一次,坐在人头攒动的影院里,盯着银幕哭得稀里哗啦、泣不成声,而后被老人安慰说那不过是演戏是假的不要相信……

  那天看的电影是《芙蓉镇》。片中姜文在困苦生活里日益憔悴的模样,令我心酸落泪。记得他摆卖的水煮豆腐摊上,锅里那一块块四四方方、结白的豆腐随着沸水微微翻动、上下浮沉,热气蒸腾中,年幼的我第一次看懂了,原来,生活本就是不公,就是苦难,而我们每一个人的结局都早已设定好了,无力更改。于是心酸落泪。于是心碎恸哭。

  《芙蓉镇》影评(二):芙蓉镇——这不是个人的错误,是时代的错误

  凭借打压富人,贫下中农看到了生命的火光。好吃懒做,什么都不会不要紧,只要还有对权利的依附妥协之心,吃饱是可以的,当官也不是没有可能,还可以借机欺负欺负那些平日靠劳动富裕的富农婆。 李桂香---“打倒一切牛鬼蛇神,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决信奉者,甚至被批斗时因为和右派的秦书田、富农胡玉音站在一起而委屈的落泪了,我想当时她更难过的是失去党的信任了吧。我恨她这个角色,可是,即使没有她,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李桂香站出来。这不只是个人的错误,更是整个时代的错误。在那种思想禁锢、精神受束缚的年代里人很容易受牵动,更别说是刚刚为中国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人。 或许我不该去斥责那时的人,毕竟,刚刚解放的我们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对国家最好。可我也恨那个时期,我恐惧那样思想迂腐,不讲道理的年代,比起肉体上的摧残,精神上的打击是致命的。那段黑暗时期在我看来是另一种法西斯主义,他不再谋求领土上的占有,而是精神上的催残,在我看来,愚昧才是最可怕的。

  《芙蓉镇》影评(三):说说伤痛文学电影

  我其实是比较抗拒看文革伤痛作品的。一方面我向来是不喜欢很惨的人、到处都被欺负受压迫都是血泪、“反派”都耀武扬威常人都过不上一点他们想要的生活的作品;另一方面我也不喜欢那种非常极端的极端到失去几乎理性的政治崇拜,但又如文学史老师说的,让我们看红色文学不是为了让我们学习和效仿他们的言行,而是为了让我们看看那时的人们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或许能有一点人文的反思。

  抱着这样的想法,也幸而《芙蓉镇》是个HE,看到最后胡玉音和秦书田历尽艰苦终于在一起了、还熬过了受迫害的那段日子又开起了米豆腐店开始了新生活,觉得导演和编剧还是给了他们一点人道主义的悲悯的,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在观影过程中的不适感。但是在看到李国香一出来“作威作福”,看到李国香那副小人得志的嘴脸也是特别想上去掐她……我想起了看《北平无战事》的时候,每次看到徐铁英还在那里打着中央党部的牌子谋财害命,尤其是后来蒋经国和铁血救国会被夺权后徐铁英还重返北平掌权,也是恨不得跳到电视里去一枪崩了他。

  《芙蓉镇》影评(四):没想到中文也需要听译,而且会听成这个样子

  下的是TLF的“D9转halfcd”版本,字幕信息是:

  00:00:17,398 --> 00:00:22,398

  lt;font color=#ffff00>-=THE LAST FANTASY=-</font>

  lt;font color=#00ffff>字幕OCR : 刘晗</font>

  本字幕仅供学习交流,严禁用于商业途径

  射手网上一搜就是了。

  虽然说是OCR,不过明显是听译的,因为小错误俯拾皆是,实在是数不过来,随便撮录几条在下面:

  00:16:24,358 --> 00:16:28,351

  坚决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01:11:17,648 --> 01:11:20,651

  取得了公共运动政果

  巩固运动成果

  01:20:50,383 --> 01:20:52,385

  那也行啊‘中不中看行动’

  忠不忠看行动

  01:31:58,111 --> 01:32:00,113

  要斗踢腰

  要斗私批修

  不胜惶恐呵,文革过去不过三十几年而已...

  《芙蓉镇》影评(五):致敬

  是这部电影让我想写一些话,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感受。

  电影看得也不少了,玩豆瓣却还是前段时间才开始。印象中豆瓣是文艺的,平面的;谢晋是一个执着而坚强的所谓中国导演,他的作品我看的不多,之前一直被自己打上烙印是又红又专的吧?

  2010年来看1986年的片子,最深的感触就是:无论什么时候,你就是好好活着,太应当好好活着。人家鬼夫妻结一次婚还得打报告,现在的小年轻们,咱们是怎么了?成天就是闹、谈论、不满足...

  姜文说的:活着,像牲口一样活着。当然这已经是2010,马上就会2012.人人制造地球毁灭论,内心深处期盼或者质疑来一个新生去换得一个潜意识里的涅槃?不懂。我相信的是:如果你想改变,从下一秒就可以,活着就可以。

  “去找个人好好过日子吧,然后你就不会和老百姓那么过不去了。老百姓也容易,也最不容易。”这句话真是说到我心里。我是连姜文与姜武都分不清的,一个觉得刘晓庆现在已然疯疯癫癫搔首弄姿的破落户形象的人了。是看过此片才觉得,谢又多大胆,片子在当时有多大胆,年轻时刘晓庆是多可人,姜文是多意气风发。

  晚上回家路上看手机新闻,某某局长又撞死了5口人,跟帖的极尽谩骂之声,矛头直指ZF,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社会的大众面与ZF层面产生出如此的不信任?这些是真的?还是那也不过是个倒霉的局长?我试图从最坏的与最好的角度去臆想纯粹为了满足个人假设后的好奇心。然后事实的确是:每当ZF出来了新的言论、政策、拟政策,网上网下听腻了的骂声讥讽声一片。我是一个小女子,素来不谈政治,也不到那个学识。片中的时代从现在开去,心中荡开的那是一片悲怆之情。我只望未来的未来看现在也许ZF仍是对的,这样百姓们才是少受些苦的。

  《芙蓉镇》影评(六):在寂静无声的大街上扫地

  看了电影,最迷恋两个情节:

  1、在寂静无声的大街上,姜文饰演的秦书田在扫地,扫着扫着,一种扫地变成了一种舞步,秦书田踏着一二三四的舞步,挥舞着手中的扫帚,将扫地变成了一种梦

  在那样的环境下,他竟然能这样悠然自得的扫地!

  2、在扫地期间,秦书田和胡玉音日久生情,操办起了自己的婚礼,忙活了一天,买鱼买红糖水,还有些偷偷摸摸的在干这件事。

  在那样的环境下,也不愿把自己的婚礼草草了事!也要办得有声有色!

  喜欢秦书田,喜欢胡玉音,喜欢谷燕山!

  导演也是忍不住吧,要借着秦书田说出那句话,早点结婚,过过老百姓的日子,老百姓也容易,也不容易!

  《芙蓉镇》影评(七):《芙蓉镇(Hibiscus Town)》:运动了【第7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http://blog.xzdy.co.cc/2012/04/hibiscus-town7.html

  芙蓉镇 (1986)

  本片获得1987年第7届金鸡奖最佳影片,与《孙中山》共享。

  电影讲述一个小镇的十五年历史。南方的芙蓉镇上住着一些人,有开米豆腐店的豆腐西施,有被划为右派的老男人,有在战争中负伤的南下干部,有胆小如鼠但心地善良的镇支书,以及一个非常穷的单身汉。镇上国营饭店的经理看不惯豆腐西施,没事去找茬,却被镇上的干部化解了。之后,经理凭借亲戚关系高升,重新回到芙蓉镇,就开始搞运动。经理先将单身汉扶植起来,然后针对镇上的干部搞阶级斗争。这次运动,使得豆腐西施的老公死去,镇支书、老干部被贬,豆腐西施也被划分为富农婆。几年后文化大革命开始,老右派与豆腐西施被安排一起扫街,经理则遭到红卫兵的指控,沦落得与他们两人同样的下场。此时,单身汉成为了镇支书,风光无限。可是经理很快被恢复权利,单身汉只得低声下气的来赔罪。于是,单身的经理与单身汉搞到了一起。长年的扫街使得老右派与豆腐西施两人产生了感情,即使豆腐西施开始并不接受他。直到一天,豆腐西施生病后,老右派细心的照料她,两人才确定关系。在两人快乐的生活时,富豆腐西施怀孕了。老右派马上申请结婚,但没有获得批准,两人只好私定终身。经理知道此事后非常不快,就将对他们两人又搞了运动,使得老右派被判刑十年,豆腐西施被判刑三年庭外执行。就这样,豆腐西施一个人生活起来,并在南下干部的帮助下生了一个男孩。几年中,母子俩相依为命,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给豆腐西施平反。几天后,老右派回到家中,在路上遇到了依然单身的经理。最后,米豆腐店又开张了,如同十五年前一样,而单身汉则成为了精神不正常的流浪汉,天天嚷着要运动。

  这部电影表达的主题不必多说,因为它表现的内容都呈现在电影中。即影片通过一个小镇上十五年的变迁,全景式的表现了“阶级斗争”对人的伤害,也就是新中国数十年整人运动给人们带来的改变。电影用冷静的视角,深入细致的刻画了这一时期的物是人非,引发出观众们深深的思考。至于电影表现的内容:反右派、文化大革命就不多说了,历史上未盖棺定论,留给后人去评说吧。总之,电影呈现了一段历史,让我们这些未曾经历这些的人们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谁说中国没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本片就是一部。

  影片拍摄方面还是具有中国电影粗糙的本质,而且结构与节奏还是那么的不协调。但本片与金鸡奖前几届获奖电影相比,还是进步不少,至少有一些过场了,再也不是一个情节接着一个情节的讲述了,看起来自然很多。可见谢晋还是有些水平的,《天云山传奇》和本片,使得谢晋与其他同时代导演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当然,电影其他方面还是有那个时期的弊病,比如电影描述对象不统一。在本片中,根本分不清男主角是谁。是镇支书?还是单身汉?或者是老右派?看过电影,只知道他们都是主角,但却分不清主次。像这样的缺点电影还有很多,不多说了。总而言之,本片还是有着那个时期中国电影的烙印——粗糙、简陋,很难与精致划等号。

  本片演员现在都很知名。男主角姜文是依靠本片出名的,但从我的感觉上来说,姜文在本片的表现并不抢眼,只是尽职演出而已。而且,姜文明明就是痞子气质,看他演文人根本就不像。女主角刘晓庆现在也很红,不过她在本片的表演非常程式化,看起来并不真实,大概与那个时期中国的表演风格有关系。徐松子饰演的经理也有着刘晓庆同样的问题,脸谱式的坏人,没有内心刻画。真搞不懂以上几位演员是如何获得表演奖的。电影唯一亮点是祝士彬扮演的单身汉,他将十五年间单身汉的起起落落演绎的有声有色,心理的塑造也很真实。只可惜,祝士彬的名字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片中其他演员如张光北、郑在石都是打酱油的,就不说了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直接反映新中国历次运动的现实主义电影,有鲜明的人物、坎坷的剧情,以及引起人们共鸣的主题,因此它是佳片一部。不过,本片只能在国内电影中算翘楚,因为它的技术很差,根本不能与国外电影相提并论。最后发一句感慨,中国人整中国人真卖力啊!

  刘晓庆

  刘晓庆

  序列:0779

  Hibiscus.Town.1986.DVDRip.XviD-WRD

  2012-04-13

  《芙蓉镇》影评(八):它让原著党的真爱得以寄托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电影可能没有原著出彩——人物的出场直白,李国香与芙蓉镇的联系没交代,芙蓉镇里的河基本没有什么镜头语言……但是接下来却让我很惊喜。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就是那几场雨戏,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那几场雨可以说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隔着屏幕我似乎嗅到雨水的酸凉,清新的空气在小心翼翼的呼吸中沁入心脾,接着冰凉蔓延整个身躯……旁观者的不忍也好,左派对右派的居高临下也罢……雨给那几场戏加了分。

  对结局的处理也让我耳目一新,秦书田与李国香在船上的对话一方面交代了李国香的去处,代替书中李国香对革命的纠结,也借用秦书田说句话:“他们的日子……说容易……也不容易……“也是一番意味深长。军军对于秦书田的陌生,比起原著根本没怎么说话一心一意常常念叨爸爸的军军来说,会更贴近现实。这样暖心的细节改写还有很多。

  原著有原著的意味,电影有电影的发展。我只是通过比较来检验这部电影在人物刻画和剧情发展。我起先认为导演没有拍这没有拍那都是多余的担心,电影里删减了其他人物的羁绊也更把情节的推进的目光紧紧聚焦在主角身上,避免断层。现在的小说改编影视作品有一点让原著党尴尬到死,就是剧情发展乱七八糟,有乱加莫名其妙的梗的,有删减到骨灰粉看了都需要翻原著的,也有生硬照搬看起来像指甲在黑板上刮来刮去的……所以恳请“编剧们“手下留情……

  〈芙蓉镇〉很适合又正在改写不知道哪部小说的导演和编剧学习一下ಥ_ಥ为了我们对原著的真爱认真一点好么?( •̥́ ˍ •̀ू )

  《芙蓉镇》影评(九):“运动……运动……”

  看了电影《芙蓉镇》,方知是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小说是82年获奖的,电影是86年拍的。演员演得好,导演(谢晋)导得好,朴素、粗犷,不加掩饰地展示一段罪恶。对于这种主题,艺术性是次要的,直接、果断才是重要的。我尊敬这样的作家和导演,不是对“运动”恨之入骨同时又坚贞不屈的人,是不会创作这样的小说和电影的。电影结尾“运动……运动……”的回声效果的处理虽然显得幼稚,但却是一种明白无误的警告,警告世人“运动”这个阴魂还未散去,有一天还会卷土重来。可惜中国这样的创作者太少了,现在的社会太不严肃了,阴魂潜伏了下来,中国人要为自己的愚蠢、健忘和不严肃再一次付出代价,因为任何没有反省的错误都是要重蹈的。

  《芙蓉镇》影评(十):严酷的哀曲,新生的赞歌 ——《芙蓉镇》影评

  一部电影,能表达出真挚情感和人间冷暖,已是难能可贵。若是还沉淀着时代的底蕴,带着直面过去的勇气,痛定思痛,继而在窒息的黑暗中发出嘹亮的呐喊,那无疑是荡气回肠的史诗作品了。

  《芙蓉镇》就是一部这样的好电影。

  电影脱胎于古华的同名小说《芙蓉镇》,该小说也是首届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就以电影表达文学作品来讲,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90年代,文学作品翻拍成的电影,质量上乘。导演们喜欢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余华的《活着》(1994张艺谋执导电影《活着》),苏童的《妻妾成群》(1991年张艺谋执导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李碧华的《霸王别姬》(1993年陈凯歌执导电影《霸王别姬》),王朔的《顽主》(1989年米家山执导电影《顽主》)、《动物凶猛》(1993年姜文执导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纷纷等文学作品,纷纷被搬上荧屏,并铸就了经典。反观近几年脱胎于小说的电影,绝大部分都是根据形形色色却备受推崇的网络言情小说改编,没有了历史的厚重感。而像《白鹿原》这样宏伟磅礴的作品,拍成的电影也无法差强人意。许是我们离那个年代太久了,已不知晓如何表达那时的模样,抑或是在市场与利益的驱使下使得商业电影大盛而文艺片的空间似乎更加艰难。我们继续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都知道,从刚刚提到的几部电影中也不难看出,上个80年代后期开始,已经是诸如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活跃的时期了,他们成为中国电影新一代有实力的接班人。在此之前,文革风声平息,几近不惑之年的第四代导演,一旦冲出起跑线,便显示出稳健的创作实力和持久的艺术后劲。依然奋斗在电影事业的岗位上的一些第三代导演,由于创作不再受压制,也进入了作品的丰收期。那个阶段,当真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而《芙蓉镇》,就是在这样的时间点出世的。

  拍摄于1986年的《芙蓉镇》,出自第三代导演的代表—谢晋导演之手。 谢老是体制内的导演,有些人通常将他和主流政治话语联系在一起。但正因为如此,创作这部以人性的独立和温情取代体制、政治、意识形态的作品,才正是谢老的胆略和才华。第三地导演在建国后走上影坛,他们创作的年代是中国电影曲折发展的时期,更是中国社会一波三折的时期—光明与黑暗交替,荣耀与屈辱并存。起伏的历史造就他们跌宕的艺术之路和人生经历。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们在创作时,在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上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无疑,他们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 在文革中挣扎过的有气节的文人们和有良知的艺术创作者们,在之后对岁月里,开始沉淀与反思。1986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时间概念,它既是粉碎“四人帮”的第十年,又是文革发动的第二十年,谢老曾多次强调这个时间点。也是在这一年,巴金在《十年一梦》中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呼吁“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于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对文革的否定与声讨,对过去的铭记与沉思,自然而然成为《芙蓉镇》的主题。80年代,依然是充满希望也充满暗礁与变数的年代,花甲之年的谢老选择顶着各方压力坚持这样一部有风险和争议的电影,需要巨大的勇气。《芙蓉镇》作为谢老“反思三部曲”中最好的一部(另外两部是《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开反思现实题材的先河,也是反映文革最全面、最彻底的一部作品,更为寻求当代中国新的文化身份提供了一个鲜明的、有凝聚力的符号。

  《芙蓉镇》从芙蓉镇上小人物的命运入手,看似微不足道,实则用小人物的悲喜撑起了对一个时代的演绎。芙蓉镇是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形形色色的人,光怪陆离的事,而统一压抑在文革的暴虐与残酷中。在一个极度疯狂与失控的社会中,是非黑白似乎都颠倒了,所以,我们看到了为保前程放弃初恋而后又出卖胡玉音的黎满庚,看到了好吃懒做、谄媚无耻却在文革中占尽风光的王秋赦,看到了醉心于权利的漩涡,充满野心和嫉妒心却在几经浮沉之后依然有盛气凌人的权利的李国香。我们看到满大街的“运动”标语,看到替“五类分子”来开会的小孙子,看到桂桂死的不清不楚。就像黎满庚说的,“这个社会,你不踩我,我不踩你,就活不下去了”。看到这些,我们会愤懑不平,也许还会质疑,难道除了违心隐忍的,能活下来的,只有那些运动里御风驾雨、风云后又神奇的幻化成人形的和闭着眼睛跟着喊口号的人?

  显然,谢老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这些。我们不能说人性暴露出来的全是冷漠与自私,人性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善恶,所以很多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甚至值得同情的。黎满庚是可怜的,妻儿、生存,就是他不得已的苦衷。疯掉的王秋赦也并非罪有应得,并非是他该向时代认罪,而是他才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悲惨的产物。而和王秋赦进行权色交易的李国香更是时代的悲哀—不耻与“五类分子”为伍却也被批斗、被伤害,复职后身心需求无法满足而走向极端,“只讲政治”直到文革结束、人已中年才带着一身“卑鄙的荣光”青云而上去省城结婚,可见,文革对人性欲望的压制对人尤其对女人来讲是巨大的不幸,忽视对人性关怀的“运动”才是造成她心理扭曲的根源。所以,他们,都是时代的牺牲品,兴风作浪搅乱了那个社会的罪魁祸首不是他们,自称是纪律的“卫道者”的,也是时代的受害者。谢老想让我们原谅那些人,就像秦书田原谅李国香一样。但要让我们铭记的是历史的教训,和是忠于自己的信念。

  没错,信念,立根于黑暗的土壤中,拼命地汲取水分而成长。有些人被击垮了,有些人,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与压迫和桎梏做着抵死的抗衡。谷燕山,可谓是一个自始至终恪守本心的人。作为一个老军人,耿直又刚毅,纵然对现实不满无奈之下只能借酒浇愁,但他确实是那种“可以毁灭却不能打败”的人。雪地一段,踉踉跄跄在风雪呼啸的街上悲泣的喊着“完了,完了”,即刻又像提醒自己要清醒一样,喊着“没完,没完”。一声又一声,是控诉,是委屈与愤怒,更是不屈与反抗。他的眼神一会儿是在现实中困惑,一会儿是对过去欣慰的回忆,眼前浮现出曾经浴血奋战的场景,于是他的手做着端起冲锋枪的架势疯狂的扫射,现实与过去交替与重合的拍摄手法,将人物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扫射的是社会的敌人,是文革的荒唐,是历史的污秽。做别人不敢做的,说别人不敢说的,多次对困难中的胡玉音伸出援手,这就是谷燕山,有着人性的善良与坚韧,又有着人情的温暖和练达,让人动容与敬佩。

  最后说说我们的男女主人公,秦书田和胡玉音。秦书田,表面上自轻自贱、“有时候是人,有时候是鬼”的“癫子”,却是一个“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者,一个浪漫的才子,一个乐观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强者。胡玉音,美丽动人,勤劳踏实,外柔内刚的奇女子,在文革的风雨中飘摇却始终屹立。不得不佩服两位演员对人物的十分精准的定位,表演惟妙惟肖,在此不再赘述。且说说两人的爱情。不知是谁说的,世间有两件事是控制不住的,一件是打喷嚏,一件是爱情。在那个压抑本性丝毫不讲人道精神的年代,作为被批斗的对象,爱情似乎更成为一种奢望。但秦书田与胡玉音相爱了,天天一起扫街日久生情也好,同是不幸之人的惺惺相惜也好,秦书田的体贴与照顾打动了胡玉音也好,总之,两人不顾一切的在一起了,带着冲破世俗的勇气,带着向压抑人的社会的无畏。扫街时跳的华尔兹,美好,纯粹,炙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哪怕是粉身碎骨,也会用力的拥抱彼此。这才是活在那个时候的人们不会绝望的最后的底线,即使是那样的岁月,依然有人陪伴,依然有人值得信赖,依然有人和你守着共同的信仰,哪怕受尽苦难,也要勇敢的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文革,若要说有什么可颂扬的,那便是黑暗中的光亮,压抑中的释放,苦难中的顽强,和长夜后的曙光。

  《芙蓉镇》,终究是教会我们铭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妥协与反抗,残忍与仁慈,冷漠麻木与爱憎分明,在矛盾中得以冲破束缚,随着“运动”的结束,有人抱残守缺,有人拥抱幸福。文革是一道伤疤,《芙蓉镇》是一个窗口,奏响了时代的哀曲,让我们可以轻触这个伤疤,了解伤疤背后的血泪。但它又是一曲赞歌,歌唱真挚的情感,不屈的人格,高尚的灵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芙蓉镇》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