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龙种》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龙种》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4-05 03:01: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龙种》经典观后感10篇

  《龙种》是一部由哈罗德·S·巴奎特 / 杰克·康威执导,凯瑟琳·赫本 / 沃尔特·休斯顿 / 艾琳·麦克马洪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龙种》观后感(一):战争是什么

  一直以来看国内拍的抗日片,小时候没觉得什么,但是现在看来,总觉得在立意上缺点什么。总是塑造我军抛妻弃子的大无畏精神,或者是反抗旧思想旧传统的革命情怀。也许这种精神和情怀在战争时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要反思,这种精神是否可取。片中女主角Jade劝父亲放弃土地和家园反抗敌人时说“如果我们的孩子在欺骗中成长,那我们怎样去教他学会诚实?”

  在战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们的迷茫和反思:“不是说,所有人都是弟兄么?那为什么要杀人”“我看到老三刚刚杀完人,用沾满鲜血的手抓食物吃”“有的人并不喜欢和平,这样的人遇到了战争,就像干柴遇到了烈火”“Peace is greatest food”。包括Tan家的女婿Wu Lien,本来是一个满是肥油的生意人,当学生运动砸毁了他的店铺,他迷茫的表示自己只是生意人,在和平时代才有利可图,学生为什么要砸他的店铺。当村里人开会讨论怎样对抗敌人时,他说 以前和日本人做生意的时候,日本人都是很礼貌的对自己,相反是自己国家的学生砸了他的店铺,让他没有办法生存下去。而当敌人来临,残忍的奸杀了Wu的母亲后,Wu还是像普通的抗日片描述的一样,当上了汉奸。可是又不像普通的抗日片那样,当Tan Lin表哥的妻子跑来向Wu告密,说Tan家的儿子们回村子里秘密组织抗日时,Wu却向日本人选择了沉默和隐瞒。在Jade得知Wu已知道他们秘密后,偷偷跑到Wu的住处,准备暗杀Wu,可是阴差阳错杀死了日本人。而Wu最终被恼怒的日本人杀死,在临死前还叮嘱妻子逃跑。Jade却陷入了反思,自己虽没有杀Wu,可是Wu却因自己而死。Tan Lin虽然之前赶走了当汉奸的女婿Wu,可是却一直表达着“Wu is our family”。

  也许看惯了三观不正的国产片,突然看到一个片子,还是黑白片,40年代的黑白抗日片,自然的表露了人性的价值,家族的传承,新思想和旧思想的交融而不是对抗,这是多么可贵的事情啊?!!虽然片中的中国人都是由外国人所扮演,说的也都是正宗的英语,连Wu的店铺的牌匾上都写的是“Wu Lien”而不是“吴廉”。可是却感受不到丝毫的违和之处。这才是真正的电影!Pearl Buck的原著《Dragon Seed》 才是真正的literature!她并不用夸张的剧情或是绝美的主角来吸引人,而是通过表达人性,表达对战争的思索,表达坚强与勇敢的精神来感染人心!

  只有等到国人明白这些,明白他们战争的意义,明白他们电影所需表达的立意,这场染着中华民族血泪的战争才算是真正的胜利了。

  《龙种》观后感(二):从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来说说这部画风吊诡的抗日片!

  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感受就是清奇与诡异。

  为什么说清奇呢?作为一部抗战片,这部电影所选取的角度、所反映出的时代变迁确实令人眼前一亮。国人抗战片受政治思想影响,多多少少有点虚伪,只能从个人英雄主义入手。如《小兵张嘎》、《亮剑》等。而这部电影,显示出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变革、女性解放、中国乡土社会的分崩离析等特点。还体现了全民抗战以及汉奸等战争状况。切入点抓得很准,对当时的中国国情解析的十分深刻。我料想这应该和剧本有关吧,剧本写得十分深刻,不然,美式怪异的台词定会毁掉这部电影。

  说起诡异,诡异又体现在哪里呢?大概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吧。全片都是由美国人演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几次我忍不住笑出声。下面从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方面来简要分析一下文化碰撞。

  语言交际:1.印象最深的是开头部分说了句“他爹”,英语直接译作his father。着实诡异,中文字幕翻译的特别地道,然而英语原文却令人想笑,但想了想,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好的翻译。看到这个称谓时我就在想,美国人拍这部电影还是下了功夫的,这么地道乡土的词都用的出来。点个赞,因为我对这个称呼特别感兴趣,所以又注意了后面的称呼,小玉叫爸爸时大都是说my father。感觉怪怪的难以有代入感。我猜他们是不是觉得“孩子他爹”里“他爹”译作his father,所以自己的爸爸就叫my father?!想来想去真是怪,还不如mom dad 来的直接爽快。

  2.老太爷与老太婆调侃打趣部分。他们用英语对话,仿若在说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是用汉语,可以变得更生动有趣。我在想用英语也麻烦,想找人吵架都吵不起来,而汉语有一百种方式让你感受到我的各种情绪波动。我觉得这是因为汉语有声调和语流语调变化的原因吧。然而他们演技确实不错,很符合乡村老夫老妻生活的自然场景。就是台词感情没跟上去。

  3.但是对主题的升华和富有哲理的句子则都比较美式,比如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对战争毁掉家园的痛恨等。

  非语言交际这方面我主要想从场景设置和表演来入手。

  1.里面的角色表演还是挺地道的,造型和妆容以及服装基本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特别是老太婆表达自己对小玉的不满时,非常中国。老太婆走路佝偻的姿态也很形象生动。

  2.前半部分乡景、插秧、放牛等场景都很符合中国。

  3.然而不得不吐槽一下电影的配乐,非常美式。让我分分钟穿越美国四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场景里。以及学生们来村里演讲,宣传战争的危害,竟然还有PPT播放?!我简直惊呆了。而且一整个演讲场景和模式都很美式,一点也不中国。后面几次召集村里人开会的场景,讨论战争状况也是如此。我联想到了《乱世佳人》,战争前夕,也有一群人聚会高谈阔论战争的场景,十分相似。接着战争就来了!情节设置也如此相似,想不穿越到美剧都难。这可能和他们电影拍摄文化有关,她们喜欢用这种场景表现战争这种布局。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战争后大家流离失所逃亡,也是排着队沿着小道从平原远处走过来,三三两两给了个远镜头。这逃亡场景怎么和《乱世佳人》也这么像?这大概是美式逃亡吧,反正我们逃亡是不会集体逃亡还规矩排着队的。

  总之,这部电影主线把握得还是很感人的,当时电影能拍出这种水平真是难以超越,让我不经感慨真是几十年的差距。而且当时美国对中国历史和中国国情反映得还是挺深刻的。

  越写感慨越多,然而思路有点乱不知如何表达,这真是一部神奇的电影。超级赞!

  《龙种》观后感(三):有中国味的美国抗战片

  我想这部电影应该是近似于宣传片的,表现日本军队的残暴与中国农民的觉醒反抗。

  电影开篇描述了谭凌一家那种经典的中国乡村生活,大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村民纯朴和平,但也保守封闭,而日本军队的入侵及暴行,村民逐渐觉醒反抗,而结局充满了希望,这是与《鬼子来了》不一样的中国农民,虽然有些理想化,但也是存在的。

  谭凌虽是农民,有点像中国乡绅,应该是村民们的非正式领袖,颇有哲人风范,他反映了农民们有些保守的做法,种好自己的地,勤恳持家,遵循传统,包括男尊女卑之类,爱好和平,国家观念不强,希望与入侵者友好相处,井水不犯河水,但日本鬼子烧杀淫虐,打破了他们美好的生活,而保守的农民们也表现出另一面,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不得不与敌人作战,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对三儿子的嗜杀很反感。

  吴连企图保持中立,但那时候哪有中立,你不帮助敌人,敌人就把你作为敌人,而终于滑落至汉奸,但他毕竟家庭观念深厚,虽有老丈人一家的情报却不肯透露给鬼子,也是从侧面反映了他作为汉奸的无奈与挣扎,无论如何,他也是人,而不是脸谱化一心卖国的汉奸。那个三表婶作叛徒,我觉得更多的是反映了村民的攀比与嫉妒,丈夫不善持家,儿子娶妻不成并被日本人杀害,本来她是应该恨日本人的,然而她对邻居的嫉妒,导致她以老恶妇的嘴脸出现,出卖那些村民,实则这种女人在农村并不少见。

  说说不足吧,可能是宣传片偏于注重表现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及奋起反抗的精神,所以更理想化。谭凌作为纯朴农民,如何能够准确射击?村民们伏击日本小队士兵过于容易,日本人怎会在遭遇伏击后不会发动大扫荡?而小玉下毒成功虽惊险却也有点容易得手,最后全部村民烧屋毁家,觉悟真的或许太高?当然作为宣传片,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四星好评吧。

  《龙种》观后感(四):看了之后一身冷汗

  首先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好电影。但看过之后,真的是把我吓到了,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美国人在1944年拍出来的电影,用一句句台词、一个个镜头,将中国人的优劣性展现在世界上,中国人的性格就像是裸女一样,暴露无遗。

  电影的男主人公个人感觉并不是凯瑟琳赫本饰演的小玉的丈夫,而至谭凌,一家之主。这是个传统的老主人,战争没有打到这里来的时候不管不问,以为自己只要是种地就能养活自己的家庭,当战争来临的时候,他仍然抱有幻想,中国人就是这样,只要是能活下去,吃哑巴亏算什么,我的长辈们也经常告诫我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直到他被弄得家破人亡,当自己的孙子和孙女双双死于瘟疫时,他还能为自己的小孙子的出生激动万分,幸好有我们的女主人公小玉的出现,他最后意识到了不反抗是不对的,最后他说他感觉到了世界上有跟他一样的人的存在,烧掉了自己的房子。

  谭凌就是广大中国民众的替身,记得与村民聊天的时候提到战争,他是这样说的:打起来离我们也远着呢,想他干啥?顾好自家得了。没错,顾家,家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就是一切,老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但是我们可曾想过,没有了国家,哪还有小家。

  再一个,谭凌认为,男人是树,女人是根,女人只能走在男人的后面,电影里也是这样拍摄的,凯瑟琳赫本饰演的小玉在刚开始的时候一直走在丈夫的身后,即使不小心超前了,也得等丈夫赶上。谭凌的老婆,是个女人,却称赞了二儿子打老婆的行为。女人的地位在中国一直是非常低的,要知道,在我去给曾祖母烧纸的时候,她的墓碑上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我只知道她姓什么。男女要是平等的话我根本就不会坐在这里写东西,因为根本就不会有我,我家也根本就不会因为超生被罚款。

  说完谭凌,再说一说他的表哥家,丈夫是个文化人,甚至没有能力管住自己妻子的嘴,是教育不应该被实行吗?只能说是体制出了问题。而妻子,最典型的“妇人”,嫉妒心极强,这种毒妇相信周围都有,我便不再多说,她们看不惯别人过得比自己好,于是便想方设法坑害别人,还好,最后丈夫管住了妻子。

  谭凌的女婿是又一个中国的代表,汉奸。影片里的日本军官说过:没有叛徒,我们该如何征服这个国家。对!太对了!

  我的一个好哥们儿,曾经一起愤青过,他说:老坑,你看着吧,等日本鬼子来了我们全JB得当汉奸。说实话,我是不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的。毕竟我们有太多理由来劝自己汉奸还是要当的。。。

  我们都是为了这个家。。。

  毕竟,谭凌最终烧毁了房子和田地,毕竟大表哥打了自己的老婆管住了她的嘴,毕竟吴连到死也没泄密。这就是中国人,不然,你以为咱们的祖先凭什么打败小鬼子的?

  《龙种》观后感(五):美帝的“阴谋”,真相的沉重

  小时候看过许多抗日剧,在教材里也读过很多抗日题材的文章,不可避免的留下了许多影响。许多年过去了,抗日剧依旧存在,且愈加疯狂、荒诞。一个惊人数据显示,在横店,中国一年打死7亿多鬼子,尸体连起来可以绕地球几圈,专注抗日几十年300万人次的群众演员中60%都演过鬼子,平均每人每天要死十次左右。

  在这种高强度的宣传下,不论这些作品如何,有一个影响是确定而深刻的,那就是对日本人的憎恨。这基本是每一个中国人在了解抗日历史之后的全部感受,憎恨也成为了每个中国人生命记忆里的一部分,潜意识的情感。

  幸好,今天很多人看国产的抗日剧,心态已经有所转变,判断力也提高了不少。人们逐渐意识到,如今的这些抗日剧,它的存在不再是纯粹为了铭记那段苦难的历史,也不是缅怀为了后代的自由、尊严、和平而牺牲的先辈,更不是为了呼吁和平。它就是一种政治目的,一个Party为了巩固自己合法性和转移自身问题的手段,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永远保持恐惧和对他们感恩戴德。

  抗日剧所有作品,除了日本侵略中国,对中国人犯下滔天罪行是属实之外,它违背了几乎所有真实性的东西,没有传递出一种伟大的甚至平凡的精神价值。因此,尽管许多人对这些荒诞抗日剧在姿态上做出了反抗,但在嘲笑和解构过程中用力过度,以致在不知不觉中对这段历史做出另一种否定和美化,使得创作者和观影者都逐渐远离真相。

  《龙种》观后感(六):狮子女士的狠狠爱

  从片头的几句旁白便能一睹赛珍珠女士的智慧。她善于发现美,对丑恶更看得明白,但她选择用博爱的视角来描摹世界。除了文学上的造诣外,赛珍珠女士不失为一位颇具市场洞察力的文化商人。在当时的中美文化交流这一片蓝海之中赚得钵满盆满。

  仅在此片中,便能一窥赛珍珠女士顽皮而狡黠的生意经,那本经lien wu盛赞,由laoer买给jade的书,正是赛珍珠女士最著名的译作之一《水浒传》的英译本,这大半个世纪以前的彩蛋和植入广告似乎并不比今天的逊色。

  赛珍珠女士一生与中国结缘,却因为对国民政府和中共的公开反对而在中国的文化界长年遭到打压,又因与林语堂的一场诉讼添了分争议,我想这些遗憾与失落并不属于赛珍珠女士一方。

  《龙种》观后感(七):不曾想150分钟后我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让现在大部分抗日剧编导自刎以谢天下的佳片

  1944年好莱坞出品的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黑白长片《龙种》全剧老美演绎中国农夫,这样的标题很是搞笑,不曾想150分钟后我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让现在大部分抗日剧编导自刎以谢天下的佳片。

  女一号凯瑟琳·赫本那段把日本人赶出国门的台词很是提气,尤其是那段:“您的小孙儿,当他只能靠欺诈生存,我们怎能教会他诚实?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时候,我们怎会教他仁慈?当他只看见猜忌,或者家人是叛徒的时候,我们怎能教会他信任?除非我们把日本人赶出国门,并防止他们故伎重演。”

  区别于以前国产抗日剧洗脑式的情节,《龙种》说的是一个责任一个希望,家,国,天下——要知道没有对家人的责任何谈其他。

  当然《龙种》拍于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肯定有政治上赋予该片的使命,破天荒的美化中国人也是因为当时中美战略上的合作,记得以前的欧美片提到那个时期的中国人还大都留着辫子,电影有时候也是服务于政治的,但是除去这些我看不出任何汤姆大叔的说教以及三民主义的影子

  《龙种》观后感(八):很好的片子。

  其实有时会觉得时代变得特别快。如我们这代80后,已经对那个古老的乡村中国不甚了解了。GCD的革命与7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已经使传统的乡村社会分崩离析,似乎都沉入了历史中了。

  记得以前看到有关抗战的文章会说,中国的抗战,是第一次唤起了这个古老民族普通民众的国族认同。那句“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也才会因此显得那么闪光。对于这样的论断,如果能看过这部片子,看到片中老人的思想转变,几乎就有了更加直观和具体的感受。

  仔细想想,30年代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呢,正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时期。尽管有了GMD的西式政府,但广大中国的农村却并没有太深的改变。GMD的政权是下不了基层的。所以,中国的农村,就像片中所表现的那样,显得自足安然而似乎远离于喧嚣的城市社会之外。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坚守着这里,坚守着播种、耕作、祠堂与长幼尊卑,忠孝仁爱。

  很多时候我觉得,我对中国农民的感情是复杂的。就像片中所表现的那样,他们勤勉、安分,恪守道德、相信因果和与人为善,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却又懦弱、愚昧、安于现状和笃信宿命。所以他们不愿相信学生们对于日本兵凶残的描述,认为人不可能那么恶;面对战争的逼近却假扮鸵鸟,没有积极反抗的对策。他们更不愿离开土地,离开家园,即使危险已经危在旦夕。这就是中国的农民,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个体的人格。它曾经创造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却也留下太过深重的历史痼疾与疼痛。

  所以看的时候忍不住感叹,那时候的中国多么不容易,那时的政府多么不容易。GMD要领导这样一个老弱的,一盘散沙式的国家,去抵御一支高效运转的现代化军队,是多么艰难。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转型,也正是在这里显出充满血与泪的疼痛,以及新旧交缠的挣扎。就像老人的孩子,那些年轻人所做出的不同的人生选择一样。他们是古老中国的出走者,也正暗示着这个民族内部深处,所发生的巨大裂变。无论如何,我们是走过来了。

  《龙种》观后感(九):感动与骄傲并存——凯特的《龙种》(1944)

  这部片的前半部分是非常打动我的,可惜后一小半的情节拖沓了些,感觉也有点古怪,破坏了电影的整体结构。

  很喜欢小玉前半段的发型,脑后梳着发髻,一排短额发恰好遮住了凯特有点前倾的额头。只是黄种人的面部化妆使凯特的眼睛显得有些斜视,眼神没有焦点似的。不过她模仿中国媳妇的举止神态都是惟妙惟肖的,看去十分亲切;而男主角也很有中国味。

  在说关于抗战的那段之前,想先说说片中的配乐;这是首先给予我震动的。因为主要配乐的旋律便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变奏。那时它还没有成为我国的国歌呢;原来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这样大!我的心里不由充满了骄傲。我还听见了英文版的演唱,心情就更是激动。而其他中国元素的配乐,大多是温婉的,比起30年代的一些关于中国的好莱坞片,无疑好了许多。

  描述抗战中村民受难的情节是最为震动我心的部分。将日军的凶残和暴行表现得如此真实;烧杀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村民的凄惨光景令人揪心;我想这旨在唤起人们对于亚洲战场受害国的同情罢。这一段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儿媳Orchid(阿兰?)的受难。日本兵正在村庄里到处搜寻年轻妇女,躲藏在树林中的阿兰,因为怀中婴儿的哭声暴露了藏身之所;为了保护两个幼子,她一个人爬出来引开日本兵的注意,结果被残忍地折磨致死。当丈夫抱着她的尸体回到满目疮痍的家中,他说妻子虽然只是一个又粗又笨的村妇,但却勇敢而壮烈地保护了自己的孩子。

  影片的内容是丰富的。前半段显示出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变革,后面则是交叠着女性参战的全民抗战,并且还用了汉奸的形象来展现出客观事实。

  有一幕婆婆嚼碎食物喂孙子吃,被小玉制止的情景,特别有意思;那对白就像我身边发生的那些事一样。但是后面“大义灭亲”的举动,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相对照就显得有点不自然。不过“下毒”的那幕戏还是非常惊险的。

  同为赛珍珠的小说改编的影片,我对它比对《大地》更喜欢些;不过美国人似乎比较喜欢《大地》这样描绘传统中国风貌的影片。中国人应该会对《龙种》更有感情。其中还有一点很感动我,便是他们在当时能够较准确地把握住中国人的精神中那些积极奋进、弃旧图新的东西。

  《龙种》观后感(十):太不了解那时候的中国

  看到Jade劝说老父亲的那一段很感动,说到“我们都杀过人,我们都无法回到从前。但是您的小孙儿,当他只能靠欺诈生存,我们怎能教会他诚实?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时候,我们怎会教他仁慈?当他只看见猜忌,或者家人是叛徒的时候,我们怎能教会他信任?除非我们把日本人赶出国门,并防止他们故伎重演。”

  而当老父亲转了一圈回来,说他想通了的时候,我差点哭了出来。

  虽然这一段对话太美式,但是我多希望谭林这样的农民伯伯才是我们真正的农民伯伯啊;他充满长者的智慧、热爱脚下的土地,他的灵魂淳朴而高贵。

  片中还有几段简单的美式台词:

  “他们那里青年人比老年人更受尊重,估计倒过来走也不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