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车四十四》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车四十四》的影评10篇

2022-03-21 09:46: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车四十四》的影评10篇

  《车四十四》是一部由伍仕贤执导,龚蓓苾 / 吴超 / 李易祥主演的一部短片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车四十四》影评(一):关于片末那一笑

  男青年在得知女司机行动真相后,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后,才又流露出一丝笑。我总感觉他的笑里更多的是一份自喜。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这笑很怪,跟他的行为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芒很不协调,似乎他也是在庆幸,庆幸自己成为了那个可以说侥幸活下来的人,庆幸自己在一念之间还是做出了让自己最终活命的决定,但这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毕竟男青年在全片里是作为唯一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形象出现的。但是又看了一遍,才顿觉只有一笑才是合情合理的。男青年是个很平凡的人,他有对生的渴望,他也会因为女司机的美貌而搭讪她,他也会在女司机把他赶下车的时候,不顾女司机刚被强暴的伤痛而直言点破那残酷的真相,他没有责任照顾他人的感受,他却有理由为自己的“幸存”而窃喜。

  这原本就是小人物的心态,面对生死的考验,面对陌生人生命的悲喜,我们最先考虑的必定是自己,在这一笑之后,有理由相信男青年是会难受的,会为女司机的遭遇而痛苦。但是自己的生命,是我们所本能想到的第一件事,绝不会有例外。

  所以这个结尾,我妄自猜想导演的意图,是否是想突出男青年的平凡?想展示出普通人在对自己生命珍惜的基础上,也可以有所作为,也可以迈出那善的一步?之前看到不知道哪里有影评说结尾是最黑暗的一笔,是人性的嘲笑(?)实在不敢苟同。当听到一个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惊天噩耗的时候,一个普通人会有这么深入的思考?他怕是只会先想到自己的处境而余惊未了。

  最后一幕,必有深意,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是想得过分黑暗,难受了自己实在无益。让人接受到积极的信息才是每个制片人员最想做到的吧。

  《车四十四》影评(二):那一抹笑,一个更深层次的讽刺

  整个电影都是要表达一种社会的冷漠、自私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体现在影片中的所有人,包括车上的其他所有乘客和女司机(叫乘客赶紧交钱了事)及略微带些善良的多嘴的青年。

  而最后的那抹笑,可能更是个深层的讽刺表达,体现青年的那种幸灾乐祸的心态(因为青年并不清楚事故的原因,理所当然的认为是意外事故,同时在怨恨女司机,“叫你不让我上车,看,现在都死了吧”。如今看到事故而自己相安无事,必然有这种心态),更是深刻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冷漠、自私心态——包括那个带点善良的让人觉得还有点人性的青年。

  最后的那抹笑加重了导演要表达的主题,推翻了观影者前期所建立的还是有好心人的观点,让观影者在那抹笑中充分感受心寒和震撼。

  《车四十四》影评(三):无意看的短片

  这个故事确实有点熟悉,杂志里面看到过另一个版本,是女司机载着乘客和几名歹徒冲下山崖。

  异曲同工了,要说的就是沉默的大多数造成的悲剧。

  这个其实是偶然事件。遇到歹徒,是一个偶然;车上的乘客有多少人会站起来反抗,又是一个偶然。

  众人都站起来,就可以打败黑暗。只有一两个,就肯定敌不过。

  为什么说团结就是力量,不是瞎掰的。

  大家都不站起来反抗,虽罪不至死,但是短片以及短文的核心不是女司机的行为。

  所以就引出问题:为什么没有人/只有极少人反抗。

  当反抗的人只有一个,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带动众人的反抗情绪的。

  如果有更多人站起来,就会是另一个结果了。群体积极可以促进群体积极。情绪是可以互相感染的。

  所有人冲下车吼一声都可以把歹徒吼走,避免女司机受到侵害;所有人都愿意站起来吼一声,歹徒恐怕也不敢抢钱。

  但是为什么不敢吼不敢出声?因为要自保。因为怕自己受到伤害,只好委曲求全。

  自保本身没有错,自保本身不是麻木不仁。

  可能,选择自保的人也有过犹豫,但是看见大家都安静坐着,有谁敢站起来。

  《车四十四》影评(四):是非善恶的歪曲解说

  这是我上学时在学校内网发过的帖子~~~~~~

  ———————————————————————————————

  这部短片,与网上流传的一篇短文同出一辙,看到一些同学为短片中女司机的行为叫好,有点感触,遂对比短文,乱评此片。

  先附上短文:

  《女司机被强奸后……》

  在国内某地,有一个女司机开着一辆满载乘客的长途客车行驰在盘山公路上。长途客车上三名歹徙居然盯上漂亮的女司机,强迫中巴停下,要带女司机下车去“玩玩”, 女司机情急呼救,全车乘客噤若寒蝉。

  只有一中年瘦弱男子应声奋起,却被打伤在地。男子气极.奋起 大呼全车人制止暴行,却无人响应.任凭女司机被拖至山林草丛。半个时辰后,三歹徒与衣衫不整的女司机归来。车又将行.女司机要被打伤流血的瘦弱男子下车。男子不肯,倔持起来。

  “喂,你下车吧,我的车不拉你!” 中年男子急了,说:“你这人怎么不讲道理,我想救你还错吗?”

  没想到的是,满车刚才还对暴行熟视无睹的乘客们.却如刚刚睡醒般,齐心协力地劝那男子下车:“你快下去吧,我们还有事呢,耽搁不起!”有几位力大的乘客甚至想上前拖这中年男子下车,使人想起莫泊桑笔 下《羊脂球》里的情节。

  三个歹徒咧着嘴笑.得意地笑了。其中有个黑皮无赖毫不知耻地说:“哥们把她玩恣了!”另外两个歹徒也胡言乱语:“她是我对象,关你屁事!”一场争吵,直到那男子的行李从车窗扔出,他随后被推搡而下。 汽车又平稳地行驶在山路上,女司机掠了一下头发,按响了录音机。 车快到山顶,拐过弯去就要下山了,车左侧是劈山开的路,右侧是百丈悬崖。汽车悄悄地加速了,女司机脸上十分平静,双手紧握着方向盘,眼睛里淌出晶莹的泪水。

  一歹徒似乎觉察到了什么,说:“慢点开,慢点开, 你TMD想干什么?” 女司机并不说话,车速越来越快。歹徒企图扑上去抢方向盘,汽车却像离弦的箭向悬崖冲去......

  第二天,当地报纸报道:伏虎山区昨日发生惨祸,一中巴摔下山崖。车上司机和十三名乘客无一生还。 半路被赶下车的中年人看到报纸哭了。谁也不知道他哭什么,为什么哭……。

  短文与短篇主要有几点不同。

  短文中歹徒只强奸了女司机一人,短片中歹徒洗劫了全车;短文中歹徒没带刀,短片中歹徒有刀;短文中歹徒在车上,短片中歹徒逃走了;短文中着力描写了女司机被强奸后车上乘客的反应,“几个乘客窃笑”、“满车刚才还对暴行熟视无睹的乘客们.却如刚刚睡醒般,齐心协力地劝那男子下车……有几位力大的乘客甚至想上前拖这中年男子下车”,短篇中的乘客们没有这些表现。

  这些不同使得短文与短篇的效果和意义都大相径庭。

  《女司机被强奸后……》这篇短文5C5上有,很多人都看过,也有过关于乘客是否该死的争议。就这篇短文来说,严格的讲乘客们罪不致死,就像《七宗罪》中所表述的,道德上的原罪并不能成为杀人的借口。但是短文的重点并不是为乘客们所犯的过错量刑。因为从女司机的角度讲,她要让汽车失事的原因是为了和歹徒同归于尽,至于其他乘客不在乎她的安危,她也就不在乎其他乘客的生命。这种理由从道德的角度讲诚然是不对的,但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说在这篇短文里,乘客们是因为倒霉搭上了性命(虽然他们本来有选择的机会),就像女司机因为倒霉遇到了歹徒。

  乘客们对道德最大的亵渎并非冷漠与胆小,而是他们的幸灾乐祸、欺软怕硬和助纣为虐。短文中对乘客们的刻画,将人性的卑劣与黑暗表现到了极致,可以说除了没有胆量,那些乘客与歹徒并无分别,因此很少有人会去同情乘客或质疑乘客是否该死。

  其实,短文只是将一种罪恶极端夸大了,在现实中那么卑鄙的人绝对是极少数,而短文里的乘客也不一定各个都是禽兽不如,大多数人并不是不关心女司机,而仅仅是缺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气和为别人去冒生命危险的高尚情操。

  很多人看完乘客的遭遇之后,都不禁会问自己,换作是我,又会作何选择?不敢见义勇为而白白送了性命冤不冤?这种思考,就是这篇短文的现实意义。

  再看《车四十四》,在这部短片中,歹徒逃之夭夭,女司机制造车祸,目的可能有二,一是自己寻死,一是报复没有救她的其他乘客。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要是只为自己寻死,那就不该拉上一车乘客;要是心存报复,那么冤有头债有主,首先应该报复歹徒而不是乘客,何况歹徒是她自己招来的。这倒是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寻狐》,女主角也是被歹徒强奸,她的警察同事都不再管她的案子,她自己却苦心孤诣数年,终于得以手刃仇人。

  这部短片中的乘客就和大多数人一样,胆小怕事,缺乏勇气。当歹徒洗劫时,也曾有人想反抗,但被打得头破血流;当女司机被歹徒拽走时也曾有人站起来,但又被同伴拉住了。其实在现实中,当遇到侵害,敢为自己拚死反抗的已经是少数,能为别人奋不顾身的更是屈指可数,很显然,连为自己都不敢反抗的人更不会为别人抗争。短片中的乘客们不正是这样的人吗?面对凶残的歹徒和冰冷的匕首,他们甚至不是冷漠,更不是是非不分,而仅仅是缺乏勇气,难道这样就该死吗?难道只有够胆量有勇气的那极少数人(包括歹徒)才配活下去?反观女司机的表现,乖乖的交了钱、在乘客被痛打时没有吭声、被歹徒强奸是只是无力的呻吟。她并不比别人更高尚更有勇气,她又凭什么在道德上判别人死刑?

  女司机的做法很诡异,甚至不可理喻。

  如果她把贞节看的比生命还重,那就应该在被强奸的时候奋起反抗,但她没有(看看短片中她的表现);如果她是为了不做无谓的牺牲而放弃反抗,那又不应该在被强奸之后去寻死。可见这位女司机没有什么立场,只是事前一味害怕,事后一时冲动。

  如果她想要报复,那为什么放过歹徒?如果她放弃报复,那为什么拉上乘客?只能用是非不分、欺软怕硬来解释了。这位女司机一如短文中那些卑鄙的乘客,对歹徒怕得要命,对受害者又极其凶残。在短片中,乘客们深受其害,即保不住自己又保不住女司机,他们可能会在良心上谴责自己,却没有必要受到女司机的谴责。女司机屈服于歹徒,既没有保护乘客,又没有保护自己,却迁怒于乘客。世上就有这么一种人,从来不会自我反省,却很会指责他人;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把什么都怪到别人头上;遇事不靠自己,却觉得别人为自己的牺牲都是应该的。所以,在女司机看来,乘客们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救助自己。可是最低限度,想让别人帮你,你首先得帮自己;想让别人保护你,你就不能放弃自我保护;想让大家奋起反抗,你自己要先起来反抗。女司机却不这样认为,也没这样做。在她的眼里,这些没有救自己的乘客都应该死,而她对乘客们所做的,是绝对的谋杀,短片与短文的情况并不相同,如果没有想要杀死乘客,就没有必要拉上乘客一起死。

  作为一个报复欲极强的女人,能因为乘客们没有帮她而致乘客们于死地。那么歹徒不是更加死有余辜,要报仇,不是首先应该找歹徒吗?女司机既然可以轻生寻死,连死都不在乎了,还怕去和歹徒抗争?不管是当场拼命也好,配合警察也好,像前面所说《寻狐》中的女主角那样苦心孤诣也好,要死也要先将歹徒或者绳之以法,或者亲手诛杀,就算势单力薄,也应该奋力一搏啊!可惜,她并没有消灭歹徒使其不能为非作歹的道德感和责任心,更没有面对歹徒的勇气和面对邪恶的正义感。只有有正气的人,才敢于面对邪恶,虽然也会为生活委曲求全,但一旦豁出命来,绝对拚个你死我活。显然,这位女司机不是这样的人。

  人在面临大事的时候,容易显露出本质。乘客们应该为自己的软弱感到羞愧,但女司机的所作所为已经让我不屑再去过多的评价她的心性。这样的女司机,拉着一车同样是受害者的胆小怕事的乘客同归于尽,让歹徒逍遥法外,很痛快吗?很漂亮吗?很有内涵吗?导演想要表现的就是这些吗?

  这部短片唯一的价值,就是与短文中表现相差仿佛的那个见义勇为的男人。他表现出的过人的勇气、高尚的道德和强烈的正义感,是短片中唯一积极的因素(虽然在短篇中男人的表现更像是一个流氓)。但不同的是,短文最后男人的哭意味深长,而短篇最后男人那一笑,却让我感觉到,在短片屡获国际大奖的浮华背后,是道德扭曲、是非混淆的悲哀。

  《车四十四》影评(五):被讲过N+1次的故事

  提起“漂亮的女司机”大概很多人都可以条件反射般想起一个在网络上见过千百次的故事以及被猫扑众bt出来的版本。

  它确实已经不怎么新鲜,对于《车四十四》这部短片,很多人也是只闻其名,不曾得见。包括目前这个版本也是画质糟糕,只能开小窗口观看——在很多人看来已经不需要看这短片,因为故事早被说得烂透了。

  伍仕贤在《车四十四》依然先亮出“以真人真事改编”的字幕,说实话即使到今天在报纸上隔个几天总是能见着类似谴责麻木看客的报道,真要一一讲来实在是太多。有人说这种阴暗面的东西啥地方没有,我倒还不至于看完就要高喊:觉醒吧,道德!

  因为有种力量叫时间,和很多人一样,时间长了,最初看到故事的愤怒冲动已经慢慢消散。

  有人说短片并不好拍,《车四十四》属于短小精悍、简明扼要的那一种,突出了女司机和年轻人的形象,把时间压缩得更紧。抛开流传故事的干扰,可以看到女司机在歹徒抢钱的时候也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乘客快点把钱给歹徒;而年轻人的出场也不像什么文质彬彬或者老实巴交,倒像个多嘴的男子。

  看完短片众人的争论焦点在于男主角最后的表情。说实话我对吴超(扮演男青年)的感觉一直不甚良好,尤其是他在王全安的《月蚀》里总感觉神神叨叨,远不如余男的光芒闪人。扯远了,这也是短片和流传的故事稍微不同的地方。此外还有歹徒生死、乘客的其他反映,短片也都有所不同,出于很多考虑我分不清隐约不畅是否只是因为听过故事在前,没听过故事的人是否能多些愤怒?!

  大概导演所希望的也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故事的重点放在了那群无动于衷的乘客,短片亦是如此。固定镜头远远看着强暴现场和倒在地上的年轻人,然后扫了下车上一干乘客。

  这透彻心骨的冷漠啊。

  地址:http://static.zed.cbc.ca/users/k/Kal/files/2_Buss44.mov

  《车四十四》影评(六):【诡异的一笑】有没有觉得这一笑很突兀?

  男青年最后的一笑,点睛之笔,上面的解读都没在点子上。

  释怀?

  庆幸?

  感激?

  无奈?

  嘲讽?

  可见大家都把男青年作为一个完美的正面人物。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内心活动的笑都该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事实上,得知全车人连同女司机悉数殒命,我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悲悯!在这么多亡命面前能笑出“罪有应得”,足以表现男青年同样对生命的漠视~。尽管他的正义感或者说是人性还没有完全泯灭。但他想到的依然是“我还活着,而你们都死了!”

  如果车上站起一个人,那就说明社会不是普遍腐烂,然而现状就是如此,没有一个人愿为此豁出去,都有自己的顾虑。我的反应是如果车上站起来个解放军叔叔,这个片子是不是就成了道德宣传片了,解放军叔叔搏斗完歹徒上车,是不是此处还搞点雷鸣般的掌声以示颂扬正义?!

  懦弱,利己,漠视,虚伪。这不是一个人,一群人的病,是全社会!如今的羊群依然任人宰割。

  眼前的事实是,歹徒跑了,一车人死了,男青年笑了。

  《车四十四》影评(七):想起一则新闻

  很久以前上初中时,农村电视没有线只有几个台,但那时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我为了看新闻不得已也要看看新闻联播,或是市台的新闻节目,记得报过这样的新闻:一个小偷在公交车上偷东西,一个女乘客看到了喊了一声我钱包丢了。结果被在公交车上被小偷毒打,车上的人,包括差点被偷钱包的人,无一劝阻。诸如此类的话题尝尝被人讨论,好人难当,消费时代,大家都只顾自己,谁也不欠谁的,你也没给我钱,我何必为你做事,给你帮忙?中国人因为活得没有安全感所以都怕事。还有一条我们市的新闻也是这样的道理,一个中年人剪了个钱包,通过钱包里的纸条联系到失主的朋友,然后失主来拿钱包,中年人说看到钱包时已经没钱,跟失主讨要八百元作为钱包保管费,说自己为了保管钱包花了很多精力,而画面中钱包里的发票都是被水浸湿过的,皱皱巴巴。古语中的拾金不昧哪去了?你要问我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其实我也说不好。这应该是金钱为主导的社会的弊端吧!

  《车四十四》影评(八):道德双刃剑嗜杀无辜乘客——混账逻辑的《车四十四》

  这样一部连基本的逻辑都没搞清的电影竟然有这么多人跟着叫好,而且据说还在国外拿了奖-----我不理解!!!

  首先,这本来就是一部逻辑混乱甚至混账的电影。

  遭强奸的女司机有什么权利任意剥夺其他人的生命?就是因为那些人见死不救?

  混账逻辑,每个人都有选择见义勇为的权利和不选择见义勇为的权利,见义勇为不是义务,是出于个体内心道德的需求,外加上环境所赋予的条件。我相信车上的大多数人还是善良的,他们只要觉得自己有能力,就不会见死不救,但是当外界的压力威胁到自身安全时,每个人都有先保障自身生命安全的权利,谁也没有权利为别人树立道德牌坊,要求别人怎样。

  试想我是当时车上的一名普通乘客,我也会像沉默的大多数一样选择沉默,因为我不知道当我自己站起来的时候别的乘客会不会帮我,我不知道当我打伤歹徒以后是不是要我自己承担责任,我不知道歹徒是不是当地的黑恶势力。也就是说,我见义勇为的条件是建立在我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或者是我的人身安全不会有很大的伤害时。

  过去的我们国家教育总说要见义勇为,学习赖宁,学习某某,什么国家财产高于一切的破理论毫不留情的灌输给每一个孩子。现在我要问,人人都当了赖宁,为了国家的财产而丧命,那这个国家谁来接班?请停止再强奸孩子的幼脑,不要用简单的道德牌坊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森林失火了,最重要的是让消防员去救火,而不是一再宣传一个小孩救火的光荣,重要的是建立好预防体系,平时别把灾难预防的预算基金被某些人拿到公海去赌博。当然,杜绝腐败在某些国家是根本没有可能的。

  好了,回到电影,再说女司机,暂且不说她谋杀的这么多人的生命,就说她自杀这件事,贞洁与生命哪一个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无权过问,但不得不承认封建社会三从四德对现在女人的束缚依然还在,贞操观念有时仍然谋杀了一些无知的生命。至于她谋杀了这么多人的生命,简直是以道德的名义谋杀他人生命的典范,这在一些国家简直是有着极为优良的传统的,从三反五反,到文革,到今天,这种混账行为依然存在,这种混账行为依然有人拍手称赞。女司机没有能力去惩罚那些真正的歹徒,她也许知道那些歹徒也许就是当地的黑社会,早就黑白两道通吃了,就是报警警察也不一定会抓他们,更不一定能抓住,抓住了更不一定能定罪,定罪了也许还会再报复她。于是索性,将一身怨气撒在车上普通的,老实的乘客上。

  中国古代是以道德治国,这种以道德取代法制的模式在几天早已经被验证是行不通的,可是恰恰就是这样一部宣扬道德万岁的电影却被这么多人奉为道德劳模,这在今天怎能不是一种悲哀。

  这种《读者》体的电影传达的就是如同《读者》一样的简单,粗暴,混账的逻辑,只可惜今天中国最畅销的杂种依然是《读者》。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今天依然用道德放大镜来转移人们对法制,民主政治建设不足的注意力,这也难怪这么多人脑子被驴踢。

  《车四十四》影评(九):苍白无力的控诉

  由真人真事改编 虽然是一部十一分钟的短片 也不难看出导演的匠心独运

  路途中男青年上公车时发现明显与女司机外貌相异的工作证 这里隐喻着身份的替换

  途中歹徒的上车抢劫没有遭到乘客的反抗 以致女司机被歹徒拖下公车施暴时只有男青年见义勇为未遂反被刺伤 女司机在被施暴后为报复乘客们的冷血纵然将车开下悬崖导致全车人车毁人亡

  歹徒与冷漠的乘客相对于男青年的见义勇为显然是个鲜明的人格对比 女司机的受害也使其恼羞之下将报复的矛头指向冷酷无情的乘客 当然她放过了唯一还有正义感的男青年 女青年从受害者瞬间变成加害他人的恶魔也将本片推向了高潮 女司机的身份立场转换之快也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荒谬 也呼应了开头隐晦的替换符号

  当然不能指责谁是谁非 人际的疏离在这里被上升到人与人之间互相撕扯的激进层面上去 这也不过是大环境下人民意识形态的倒影 最后男青年在看到车毁人亡后露出诡异的微笑 也可以看作影片导演向这个病态的社会做出的一个苍白无力的控诉表情

  《车四十四》影评(十):车四十四,你是不是也该死

  大家好,欢迎点开帖子。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触动了我的某根神经,带着这种感觉,我来为大家介绍一部14年前的短片——《车四十四》。

  过于庞大的社会必然会导致人与人的疏离,人们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良知蜷缩在角落,任由冷漠肆行,再无一腔热血冲破一己之私时的澎湃。

  这是一部反映人性复杂与冷漠,社会丧失凝聚力的短片。想把这个主题反映在11分钟的短片中,那就需要在观众注意集中于故事。所以影片初看朴实无华,画质一般,拍摄角度基本全是人视角,光影效果也以纪实风为主,剪辑更是无转场无特效,朴实到只剩下简单的剪切。但就是因为这种朴实风格,自然的景别过渡,让人忽略了导演的痕迹,将全部精力集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所面临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凸显了主题。

  短片里没有十全十美的英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人物,而正是这些小人物让我们有足够的相似点去代入自己。

  你可能做过女司机,做过男青年,做过其他乘客中的A或B,甚至强盗。

  或许没有那么明显,但总有那若隐若现的影子。

  今天,在河南安阳一所小学门口,一辆小轿车连撞数人后,该男子继续疯狂行驶直至被另一辆私家车逼停。

  肇事司机自然被骂,英雄也是一片掌声。但是试想,如果当时现场有你,在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危及自身时怕自己受伤甚至死亡,所以罔顾正义,而在不危及自身情况下甚至期盼事情闹大。别笑,也别生气,这就是社会。

  在短片结尾处,主人公一个出人意料的微笑,像刀锋一样在观众眼前闪过——但绝对锐利,笑什么呢?也许是在这荒唐无序的世界里找到一点公义,快意的笑;也许是血腥惨象冲破心中压抑时的宣泄;也许是对自己在世界中无能为力的自嘲——我要说,都有可能。

  我们评价短片里的人的死都是自找的,但你敢不敢像片中青年一样,在别人遇到危险时上前帮助?我敢。自诩成熟的人会笑话我一腔热血,我只庆幸,幸好,人性良知还在,一腔热血未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