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龙虾》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龙虾》的影评10篇

2018-02-24 20:3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龙虾》的影评10篇

  《龙虾》是一部由欧格斯·兰斯莫斯执导,科林·法瑞尔 / 蕾切尔·薇兹 / 约翰·C·赖利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爱情 / 科幻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龙虾》影评(一):关于单身婚姻的若干点思考

  1、力求两个人酒店,很独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本韦肖丧失本性以求脱身,后来也有他伴侣支持(科林告诉她真相后,她选择了打他一巴掌)。科林在45天期限将至的时候,他勇敢地向心仪的高冷女神示好,但代价哥哥的死亡。实际上,宁愿单身,也不能迫于时间草率决定婚姻。

  2、力求单身的革命者,亦独裁。蕾雅赛杜对父母表现正常内心却很变态,色厉内荏。

  3、科林最后的结局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出他或许戳瞎了自己,他为情敌是不是近视眼而纠结,说明在他的爱情观中,有执念,有强迫性思维。或许告诉看官们,我们不必为自己的原则而执念,自己的执念在别人看来so ridiculous.

  4、酒店、森林充满了荒诞与不合理、不公平,独裁强制下的单身或婚姻,还不允许有欺骗。。。

  《龙虾》影评(二):人各有志

  想法有趣

  喜欢旁白的声音 跟电影的气质很和

  森林捕猎那一段的背景歌曲特别感觉

  酒店里的好多规则特别讽刺

  比如演绎单身的坏处和有伴侣的好处

  比如硬生生的强迫自己去创造一个共同点

  比如情侣吵架无法调和就给分配一个孩子

  而这还远远没完

  崇尚单身的也没好到哪里去

  用的是血腥暴力 更直接的手段

  其实结婚或者单身

  同性或者异性

  要不要生一个孩子

  是不是有共同点

  这些都根本与爱情无关

  更与幸福无关

  人原本就是千奇百怪形色各异的

  不像动物

  更不像机器

  有人说后半段有些闷 我倒不觉得

  开放式的结局我也很喜欢

  有没有刺瞎 能不能在一起

  就像每个人对是否合适有不同的标准

  没有必要统一 没有必要大众认同

  最后赞同一下:

  假装有感情比假装没有感情更难。

  祝愿所有还在抵抗这一切荒谬的人们 坚持住

  《龙虾》影评(三):他人即地狱

  从1984到Dog Tooth,再到Lobster!个人认为都在传达着萨特的The Hell is other people , 我所以为的幸福, 对你也许是牢笼是枷锁无止境的幽禁!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脑海里的乌托邦,纵观历史也遍布口舌上的哲人王,他们坚定相信某个信念,并以为这个信念只要付诸实施,只要众人与他一致,幸福就将降临,人间便是天堂。比如有人宣扬只崇拜理性,可又有谁知道,理性的极端是僵化,是机械感,是放弃思考,停止想象。

  在《1984》中,政治之于温斯顿。在《狗牙》中,家庭教育之于三个孩子。在《The Lobster》中,婚姻之于科林法瑞尔。我们与周围人交往时受困于政治,我们与另一个人以爱的名义亲近时受困于婚姻,我们从一降生起,父母便开始了不懈的教育。而所有这些制度观念,希望......用一个字表示就是“控制”。

  我们会感到被控制吗?从生至死,我们就沉浸其中,便会觉得一切自然。但当你独处时,当你卸下所有伪装时,当你想要看真切自己时,你就会发现“你”的部分太少太少!我们在真实的政治中,不自觉的下跪膜拜,我们在婚姻中只是照搬其他人的模式,我们在父母的期望学习工作生活... 你幸福吗?也许,至少和其他人相比,你得利于政府,你有车有房有听话的孩子温柔爱人,你的父母对于你取得的一切非常满意,偶尔流露出的欣慰表情...可是“你”在哪里?

  你惧怕改变,如同《Dog Tooth》中,那些不敢跨出大门的孩子,如同《1984》中循规蹈矩的温斯顿,如同《Lobster》中逆来顺受的科林法瑞尔。可你又本能感受头脑中的另一个声音,身体里的另一种欲望。他人即地狱,我缺少一面了解自己的镜子,而你却不愿也不可能如实的反映另一个灵魂

  注:人不自由的时候感到不满,人自由的时候感到恐慌

  《龙虾》影评(四):无题

  -你是什么血型? -你喜欢浆果吗?蓝莓或者黑莓? -你会弹钢琴吗? -你会德语吗? (我一见到她就知道她是我要找的人,她微笑着凝视我的眼睛,她美丽动人的唇色宛若河边的玫瑰娇艳而狂野。第二天我给她带了花,她是我见过最美丽的女人,我问她“你知道野玫瑰生长在哪里吗,如此芬芳鲜艳而自由生长。”) 她与你不是同一血型,她不吃你爱的果子,她不会你擅长的技能,她不懂你精通的语言。她与你没有共同点。 你为她心动你觉得她美丽你受她吸引。 你质问自己,拥有共同点就是爱吗?若是爱爱未免太过低廉。 你质问自己,没有共同点还是爱吗?若是爱爱未免太过冲动。 自古如此,奉为神明的东西管不了温饱,延续生活的东西解不了心灵。 人一方面自知之明总没有两全其美,另一方面则仍迷信爱可以叫神明照顾温饱叫三餐造化理想。 如果男主走回桌边对着女主说:亲爱的,我没有戳瞎自己的眼睛,因为明眼并没有让我离开你,而瞎眼也不会让我更爱你,无关乎牺牲,无关乎勇气。 女主会不会回答:谢谢你正视我们的差异,无关乎取舍,无关乎规则。 也许不会。 因为人最爱是自己。

  《龙虾》影评(五):孤独是座围城

  一名颓废中年男人丧偶,来到一家酒店。这可不是一般的酒店,入住期限为45天,在这45天内必须找到伴侣才能回到城市,不然就会被送进变异手术室,变成动物。大多数没有找到伴侣的人都选择变成狗。这难道是嘲讽那些单身狗吗?看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

  每一个在酒店的男女都时时刻刻在寻找机会脱单,因为在这里,单身是有罪的。每天的例会就是灌输有伴侣的幸福,单身男女的不便。每个人都要找到与自己有共同点的人。于是,脚瘸男人的跟脚瘸的女人配对,为追求总流鼻血的女孩,有人每天甘愿把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男主大卫为了脱单,也不惜假装冷漠跟一个冷血的女人配对。在这里,更像是等价交换。这些人有没有爱呢?或许有,但多数都只是为了不沦为动物。当然也有变成动物的,那个以自己头发为傲的姑娘被变成了一头金发的母牛。

  为什么不逃跑呢?当那个冷血的女人杀了大卫的哥哥,就是片头带进来的那只狗的时候。大卫感到前所未有愤怒,他杀了那个女人。然后逃离酒店,他进入了单身森林。单身森林和酒店完全不同,在这里恋爱是被禁止的,会遭受“火吻”的惩罚。这里的人都只听电子乐独舞,死亡前为自己挖坟墓,男女不准接触。但大卫却在这里爱上了一个女孩,为了不被人发现,他们创造了彼此才能看到的手语,默契到不需要语言就能知道彼此的心意。他们渴望结婚,但是在这里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卫又逃跑了。这次他带着女孩,已经瞎了的女主。跑到了城市,想要重新开始。在咖啡店,最后一幕,女孩焦虑等待。大卫,在卫生间想要戳瞎自己的双眼,迟迟下不了手... ...

  整个电影,都弥漫着孤独的气息。无论是在酒店、丛林、还是城市。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整部电影都是以隐喻蒙太奇的手法,无情地讽刺着。反乌托邦式的吊诡与让人忍俊不禁黑色幽默浑然天成。整个电影酒店部分是采用传统的叙事蒙太奇,讲一个完整故事。丛林和城市则是采用交叉蒙太奇的剪辑,让人仿佛看到一对恋人在正常的环境压抑的制度丛林下的两种可能性。可是,最后大卫还是逃不过酒店时的定律,想要和女主一样眼瞎,才是最大的可悲

  这部电影代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面对婚姻的态度。酒店的人就是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的大多数,在丛林里则是崇尚孤独的不婚主义和激进的女权主义。而城市里,代表着世俗大多数已婚族,只有结婚了才可以拥有很好的工作机会,不然,公司都会怀疑你的忠诚度。而你,必须选择其中一个阵营,非黑即白,就如同电影里不允许存在44.5码的拖鞋,和性取向没有双性恋选项一样,你必须要选一个。每个人即使住在一起,却依然如同行尸走肉,孤独的如同一个围城,与世隔绝

  《龙虾》影评(六):AlphaGo的社会生活

  话说这部电影挺好,但就不是太大众的口味。故事的表述方式,是有那么点诗意的,建构出突兀感,分隔了电影和现今的生活,然而要套进自己的现实依然不难。

  会说是一群AlphaGo,是因为里面的角色讲话都非常生硬,感觉不出话语里的情感,字也一颗一颗的、不太连贯(适合练英文听力),看着突然怀疑Siri讲话都比他们生动,想来原因绝不会是演员演技不好

  或许他们真的是一群仿生机器人,所以要改造成动物也很简单;又或许是以”配对”或”不配对”作为最高准则的他们早已失去了一段关系的起源:情感,失去表达情感的认知。所以对饭店经理来说,有人配对,是好的;没有配对,是不好的,其中并不掺杂个人情感。于是她给出了无关痛痒但似乎充满亲和力的标准回应:That's nice. That's a brilliant choice. 听起来很敷衍啊。

  他们想要配对的原因,也不过是”应该要配对”、”不配对就会被变成动物”。

  他们喜欢一个人,觉得彼此是perfect match,也不过是”我们都常流鼻血”、”我们都是瘸子”、”我们都很残暴”--虽然说,现实生活中的相配、价值观相合,看着没这么表面,但大致上也相去不远。我们喜欢短头发、喜欢跟自己一样有近视、有共通生活体验的人,于是为了”看起来”相配,我们残害自己的身体、伪装成完全不同的人、失去自我主角甚至因此害死了哥哥。

  单身者的首领又是另一个极端,尊重你、不强迫你,”跟那饭店不一样”,但也完全禁止过度的交流,和这世界其他所有人一样冷酷、缺乏关心。要套到现实的话,身边那些关心你的状态的人,又有多少是真的关心你呢?还是他们也只是在意”结婚没”罢了?

  单身者首领对单身的信仰铭刻在她的程序代码里,主角和其他人对配对的信仰也铭刻在他们的程序代码里--主角本人甚至非常自私

  于是主角虽然因哥哥被残暴地杀害而心痛,但直到残暴女发现他在欺骗之前,他都为了维持配对而意图掩饰。于是他不在意这途中那些他为了维持配对而牺牲的人。于是他为了活命而非认同理念而逃进森林,成为单身者的一员。于是他冲上游艇告诉朋友的配偶:朋友其实不会流鼻血,”你应该要知道真相”,但他自己也曾为了配对假装残暴,也关注表面的短发和视力。于是他为了配对并不关心曾协助他的女侍的死活。

  近视女或许也是自私且对周遭满怀不信任的、配对至上的。于是她瞎了之后,第一时间觉得是首领故意的;于是她瞎了之后,第一个反应是”为什么弄瞎我,而不是弄瞎他”。

  主角和近视女的配对,其起源听来与我们开始注意一个人、进而发展关系的过程非常相近,然而最终还是进入了”我是近视”、”我也是耶”的过程。最后,近视女瞎了,主角为了她安排许多活动讨她开心,两人为了彼此合谋逃出、彼此照应,多么动人的情意

  最后,主角戳瞎自己的双眼。

  ……Seriously?

  《龙虾》影评(七):婚姻伴侣制度与乌托邦的荒唐本质

  婚姻伴侣与乌托邦的荒唐本质

  希腊鬼才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的新作《龙虾》,一部看似冷幽默的荒唐爱情剧,实则各种大小地雷弹炮遍布剧情中。兰斯莫斯经由脑洞大开的反乌托邦设定下,正反两派势力在剧情翻转的编排上,对婚姻伴侣的本质,种种社会问题,乌托邦的不切实际,极权政府与游击队,极端女权主义等,所有现实社会里的现象,进行了“极具格调”的抨击与嘲讽。它齐集了萨德侯爵的索多玛的120天,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与1984,甚至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些小说中一些看似荒诞实则极具现实涵义的线索与影响

  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在电影设定里,单身是被禁止的,一个人独自走在街上随时有可能被警察盘查,就像对待所有正常社会里的非法移民们,而罪责理由仅是“疑似单身”。于是,那些因自然原因(生老病死),或社会原因(出轨劈腿),无奈成为单身人士男男女女们,在正式成为单身那刻,如临大敌落寞地等待酒店派来的专车。

  这个传说中专门给“单身病”做治疗的酒店,为单身人士提供为期45天的治疗方案,如果在45天内无法配对成功,结成伴侣,就会被带到动物转换室,变成一种自己选择的动物。中年发福的科林法瑞尔饰演的建筑师David,毫无疑问地代表着懦弱中产阶级。当被问及,最想成为的动物,他回答是龙虾,这也正是本片的名字,一只待宰的动物,不再是人 — — “单身的人”是没有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他的选择理由是:龙虾血液是蓝色,拥有贵族气质(中产阶层的理想,即便是在变成动物,理想也是要攀上贵族阶层);并且他非常喜欢海(海,沙滩,小岛是中产人士度假最爱),当然也能过度解读为龙虾的一夫一妻制。几句简单台词,便把中产阶级的“得失心”一笔带出。最有趣的是,他一直带着一条狗,那是他哥哥,曾经也被关进酒店,但是没有在期限内“配对挑战”成功。本片最过分的地方在,导演借由酒店经理之口,透露出对“单身狗们”的满满恶意 — — 这个世界上选择变成龙虾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懦弱地选择狗这种动物,也因此狗在这个世界上“到处泛滥”。

  于在仅有的45天期限下,单身人士们被关在酒店里,在固定人群中去寻找可以匹配的另一半。如果能在45天内配对成功的人们,可以从标准单人房升级至双人豪华间,且免除变成动物的危险。匹配的标准可以是同修一门专业,同在一行职业,同患一种生理缺陷, 等等。当然,这种发生“爱情”的理由,有时候,或者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简单成“流鼻血”,这种无厘头的病症。也因此,瘦弱如小本,在本片中低调怪诞的表演里,仍是贡献了最有爆发力的撞桌一幕。

  你们必须为“成为伴侣”找到一种可以向公众解释的理由。

  于是,婚姻伴侣的本质是什么?为了在一起躲避社会的舆论压力 ?躲避社会系统的监察?躲避成为异类的风险?或者出于经济原因避税?但,总之,无以名状的爱情,在这个社会里并不是重点,或者从来未曾是过。婚姻与伴侣的机制成为了人—— 这个“社会个体”最有利的身份证明。当然,在现实社会里,我们最喜欢问情侣们的问题,难道不是——“你为什么喜欢她? 为什么会爱上她? “ 这类看似无聊却恶毒,携满无知趣味的问题么?

  酒店的设定,单身人士不准手淫,被抓到则会被处于“刑法”,但是时常会有酒店服务解决客人们的需求。他们要一直到正式成为配偶,然后进行集体的公证礼,才能进入更高一阶的双人房,进行性生活。而兰斯莫斯在酒店的设置上,从David即男主角进入酒店,客服对个人婚恋细节的盘查,命令客人将所有衣服脱掉,而鞋码的要求尺寸更是没有任何中间地带可供选择。以及之后舞会的场景中所有男女都是被迫穿着单一性服装。不难让人联想到苏联制下,或者奥威尔笔下的真实或虚构的乌托邦。抹除个性,剥夺精神自由,男女们都看似公平平等地自由选择,但这种“诱人”的自由,无非是被”一刀切平”之后的海市蜃楼。

  而那群被正常社会逼迫到森林里的独身人士们,那些象征自由的战士们又真的如此无辜与善良么?电影里荒谬地设定,只要在森立里成功捕杀一个独身战士,就可以获得多一天的期限。于是,导演用高速镜头,将本应该充满血腥暴力的丛林追杀,拍的诗意盈眶,好像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猎物游戏”都是天经地义的物竞天择。“这群不以结婚为目的,危害社会稳定的森林氓流们”。

  一般艺术类电影的男主角总是命运多舛,毕竟剧本人生不够惨,不足以吸引大咖来挑战。于是, 大限将至的David为了避免成为动物,而选择进入一段婚姻。但,可惜,人渣磁石般的遇见一段惨痛婚姻。甚至这段婚姻将他唯一的亲人,那条可怜的狗,杀死在浴室之中。之后自然是,可以预见地,男主角大仇得报,逃入森林,寻求庇护。有种类似于,水浒传里懦弱郎中被迫杀妻无奈上山的忧伤。

  生存,并不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技巧,当人被剥离到只剩下动物本质时,它便会自动跑出。

  森林游击队,自由独身战士,很难不让人打脸地想到古巴英雄和那位印售全世界的”切先生“。Lea Seydoux 饰演丛林里的Loner Leader( 为了这部电影,看来是很好地练习了英文,比起2013年戛纳电影节时候的采访的英文卡壳状已经好太多了),好像整部戏只要很酷地带上伪劣的假面具就演绎好了这个角色。Loner Leader 是训练这群丛林反抗军的领袖,她禁止成员间互相发生情愫与堕入爱河,如果被发现将会遭到酷刑,他们要推翻酒店和这个婚姻社会。毒恶如导演又怎么会对这群人放弃恶狠狠的吐槽机会?他借着Seydoux 之口,“我们会经常举行趴体,但是我们只带着耳机跳电子音乐。”(赤裸裸地讽刺,时下年轻寻欢人士在夜店里high翻天的电子音乐下寻求慰藉。)于是,观众会看着一群在森立里带着耳机扭着夜店热舞的独身主义战士们。

  自由军成功地潜入酒店,将酒店经理夫妇轻易离间,于是最高的统治者不再具有合法性。而自由者的领袖也成为了自由军的独裁者。一个旧政权被推翻,便不代表社会秩序被改变,或者更不代表它能迎来新的领导者,而更有可能迎来的是一位更凶恶的独裁者。

  本片最精彩与隐喻的部分,并不在独身首领最终被David叛变,活埋入墓地中。而是在于,蕾切尔·薇兹被陷害弄瞎双眼后,想要报复首领。首领狡诈地将助手推出挡刀,装死让蕾切尔·薇兹放松警戒。这里对历史上那些狂妄且卑鄙的独裁者,最轻描淡写但又是血雨腥风的讽刺。蕾切尔·薇兹并没有扎中独裁者,但是却将这具伪真理伪善的皮囊划开了一道口子。

  当然,在人物的设定上,导演给了Loner Leader很大的弹性空间。她时常带着部下乔装成情侣出入城中,为的是去看望她的父母,要在父母面前装作符合社会规则的人。最有趣的,要注意他们的服装变化,每次进入城中,主角们便一身西装笔挺。而女士们也是一身OL打扮,一方面是影射了“女权”,另一方面则是不深不浅地踢了一下,中产们努力维持人前人后的“幸福生活”。

  电影被人诟病还是最后过于温柔的开放式结局,究竟柯林法瑞尔和蕾切尔·薇兹之间荒诞的丛林之爱是否最后真的实现?或者那仅仅是荒漠下,两棵过于饥渴的枯草,在狂风暴雨的落点噼啪下,荷尔蒙假象中的幻想?

  在现实生活里有多少主动或者被动在一起相伴终生的伴侣们,真的遇见过“爱情的发生”?当然,这一切都不重要,人要活一辈子,苟且偷生才是最符合本质的生存需求。

  《龙虾》影评(八):这部恶毒的电影告诉你:站在食物链的最底端的单身狗有多苦逼!

  今天向大家安利一部电影《龙虾》,2015年的片子,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主演科林·法瑞儿,蕾切尔·薇姿,蕾雅·赛杜,看完之后刷新你的三观。

  时间设置在一个乌托邦社会,男主角被结婚十二年的老婆甩了,单身的他只好带着他的哥哥――一只狗,来到城中酒店寻找新伴侣。

  酒店的规则是每个单身男女必须在四十五天内在酒店找到同类伴侣,否则会被变成一种自选动物流放森林。如果失败,男主说自己想变成一只龙虾,这也是电影名字的由来。

  男主吃饭时顺便观察周围的单身女性的特点是否与自己匹配:有的爱流鼻血,有的爱吃葱油饼干,有的非常冷漠。男主还遇到了瘸子和胖子。

  酒店定时带单身者到森林打猎,让他们用麻醉枪互相猎杀或猎杀其他人,猎杀人数越多在酒店呆的越久,而被猎杀的则会被变成动物。

  瘸子为了不被变成动物,暗地里将自己的鼻子撞破,这样他就和爱流鼻血女找到共通点,两人配对成功。情侣将会住在情侣房,然后在游艇上独处两周,通过考验后两人可离开这里回到城市生活。

  葱油饼干女因为找不到配对对象从一楼跳楼自杀,结果半死不活。

  男主想自己不赶紧脱单,结局会很惨,于是他锁定冷漠女为目标。冷漠女假装被噎着,男主没有施救,两人因为同样冷漠而配对成功。

  可冷漠女却残忍地杀害了男主的哥哥――那只狗,男主在服务生的帮助下射杀了冷漠女,逃出酒店,跑进森林。

  森林里藏匿着大批的单身者,首领是一个金发女人,她接纳了男主,并告诉他规则:这里所有的单身者之间不能产生感情,否则根据其性质,承受弄瞎,血吻,血交之刑。

  过了几天,男主不小心遇到了组团来打猎的胖子,胖子为了多活几天准备杀男主。这时,女主角登场,她也是森林单身者联盟的。女主捅伤胖子的腿,男主射杀了他,并扒光了胖子的衣服。

  为了报答女主的搭救,男主捕猎了一只兔子给女主。从此之后,男主和女主照应不断,而且惊喜地发现他们有共同点:都是近视眼。两颗心走得更近了。

  单身者联盟准备夜袭酒店,男主自告奋勇去游艇上找瘸子一家,告诉爱流鼻血女瘸子欺骗了她,其实他们根本不合适。结果被瘸子一家轰出来了。

  回到森林后,男主和女主互相吸引,日渐生情,他们甚至计划着趁机逃回城市生活。然而一本日记暴露了他们的私情,女首领决定处置他们。

  女首领让男主自掘坟墓躺在里面好好反思,同时她将女主带到城里让大夫弄瞎她。

  男主每天来陪失明的女主,渐渐的他发现双方共同点越来越少,有些无聊和担心。

  一天下午,男主从背后把女首领砸晕,并且把她手脚捆绑起来扔进坟墓喂野狗。而他和女主逃出森林,奔向城市。

  在一家餐厅,两人相对而坐。既然是伴侣,女主已失明,男主却只是近视。他在纠结到底要不要弄瞎自己和女主生活呢?最后他拿着一把刀进了卫生间,女主在座位上等待。这时,电影结束。

  无疑,这是一部荒诞感满满的佳作,在一个乌托邦的社会里每个单身者不得善终,影片把单身者放在食物链的最底层,单身吃饭被噎死也没人管,单身走路容易被强奸,单身者要自挖坟墓,疑似单身者在城里就要被警察询问拘捕,森林里到处游荡着被变成动物的单身者,所有的单身者都在改造或者躲藏,就连电影开头一个女人发现一只单个的骡子,都立刻灭了它。这个世界不允许单身。

  于是人们唯一的追求就是别单着,可他们寻找伴侣的标准又那么浅薄:双方近视,冷漠,均是瘸子,或流鼻血。

  即使知道对方为了结婚而存心欺骗(比如瘸子),仍然要假装恩爱。如果婚姻出现问题,组织会发放一个孩子来解决夫妻问题。

  总之,影片通过表现了单身者的种种极品遭遇,反映了社会的种种怪相,对婚姻和社会风俗进行了讽刺和批判,揭露了人性和强权。当然,在严肃探讨之外也有许多冷幽默,让人会心一笑,强烈推荐。

  《龙虾》影评(九):无结果的电影

  有真爱吗?爱情维持的社会真的好吗?

  什么样的社会能算一个好的社会?

  如果不要求寻找伴侣,酒店那种安逸的社会,是理想的归宿吗?等吃等喝,无异于行尸走肉!不过有吃又喝,即使是行尸走肉,我相信也会有很多很多人愿意去的!这种社会,无异于囚禁在一所高级监狱中。

  野外生存又如何呢?有爱情的野外,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吗?肯定不是,物质需求不是野外能够满足的,社会不会主动放弃工业化,退回原始森林中去,即使是农耕自给自足的社会也不会退回去。

  电影,其实提出了很多问题,只是没有回答而已,原因是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只是现在是没有答案。

  动物的社会好吗?除了被人类控制的动物,作为食物、奴役的动物肯定不是人类向往的。比较自由的动物,他们值得我们羡慕吗?

  植物的生成方式好吗?植物再好,人类也只能感叹,为何不生为一株深山野林中的花草,夏冬一枯荣,何其安闲?

  相互讨好的假情假意比真爱差吗?留鼻血夫妇,想必会成功,没给结局而已!

  野外发展的真爱回到社会会生存下去吗?男主刺瞎眼睛后,如何生存,没有结局而已!

  不管怎么说,社会在发展,何去何从,各有各的说法!有没有完美的社会,也许只能看人类自己的命运了。

  《龙虾》影评(十):你在你的国度,过一种次要的生活

  龙虾,留着贵族一样蓝色的血,一生只有一个配偶。

  整部电影,将故事架构在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游戏上。单身男女被分配在一间酒店,每天早晨的剩余天数提示,公开课堂里戏谑幼齿的演示,被随意猎杀的孤游者,一切的一切只为揭露单身的罪大恶极。

  在Yorgos Lanthimos构建的的反乌托邦世界里,没有对lgbt人群的诟病,也没有传统的恋爱矛盾,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绝对的联系。在这个世界里,任何夫妻间的矛盾都可以通过领养孩子解决,并且在一起的前提是有共同的特征。于是,游戏一开始,这座酒店的人就注定不会将恋爱作为导向,而是将恋爱看成是捕猎,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到自己的食物,获得自由。

  片中的两个角色,单身男女,孤游者,代表着社会系统中最根本的两个对立面。双方各司其职,扮演自己的角色,只有变成动物的单身汉永远地成为城市废弃场中的垃圾。

  然而,男主确确实实地深爱着女主,就像政治正确的南方公园一样,let's break the rule.诡异的旁白和阴冷面孔下的蕾雅赛杜无疑让观众背后发凉。最后的结局,也成了本片的一个疑问。

  就像所有反乌托邦题材一样,核心是荒诞。本片营造的氛围像木偶一样机械而又呆板,“共同的特征”看似是为女权主义加上普世桂冠,实则是人性的缺失,哲学平等与政治公平的混淆。人与人之间爱的流失,共同体归属感的愈演愈烈,规则制度冲破价值尺度,最终头破血流,付之一炬。

  恋爱。两性,个体之间最不具成本的排泄场。在这个环境里,双方同样各司其职,hunter和prey的转换只在一念之间。

  在机器,法律,道德,所有意识形态都可以被消解的时代,披着理性外衣却束缚人性的枷锁也早该被扔出思想漩涡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龙虾》的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