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影评10篇
《如梦》是一部由罗卓瑶执导,袁泉 / 吴彦祖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梦》影评(一):DAMN IT.
我承认我看不懂。没达到导演要求的境界。导演和演员真的超脱了不在地球。看到一半我只想说;《无极》真好看。从始至终,我都看了一半。之前,拍某大片的导演说;网民的意见他不会相信,网民的意见不是意见。(该片的雷人台词是女主角被迷奸后说;过儿,你像一股清泉流过我的身体。)我只是想说,这些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导演,回来吧,别在火星待着了,回来了也别烧钱翻拍什么大片,玩什么诡异的文艺复古神经质文艺古典后现代,你们是不缺钱,不缺250赞助,但考虑一下我们劳苦大众每天辛苦工作用血汗钱买张电影票坐在影院里就这么活生生的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堂而皇之的强奸了我们的视野,摧残了我们的意志,名导们,巨星们,你们到底要干嘛?奴家不从!!!!!!
《如梦》影评(二):亦真亦幻 在真是中寻找那个看似虚幻的她~
很多人看了都说有很多笑点,我倒是没有发现有很多,难道使我笑点太高,反正我从依依假扮艾玲敲响迈克的门那一刻起,我的眼泪就乱七八糟、不知为何的开始往下流。虽说是有将近两个小时的片场,但我还是没有快进一点一点的把他看完了,也同样的试着去进入到剧情当中,来体会、感受剧情,亦真实亦虚幻。
吴与袁泉 的演技 在我看来 在这部文艺片中表现的亦是不错,尤其是袁泉一人分饰两角,并且两个角色之间的反差甚大,在我个人开来已经很厉害了~ 从依依那用大剌剌的举止语言来掩饰他对迈克的那份感情,以及迈克对艾玲的一箱学找,却不去在意这个身边的她。。。。
《如梦》影评(三):电影如梦的可能
可能是受了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的影响,我对想象力的态度很宽容,我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当然这些想象并不一定荒诞、支离破碎或者说让人不可理喻。
对于梦的诉说的电影有很多,《如梦》的故事情节如果剥夺掉一些枝枝叶叶,主干其实相当清晰。这部电影说了身居美国旧金山的Max(吴彦祖)在梦中与身居中国的艾玲(袁泉)相遇,艾玲在情感上经历了一些变故,Max答应帮助她充当她的男朋友,帮她去了解为什么她的男朋友会自杀。现实生活中Max渐渐想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艾玲,他相信她是存在的,在一次出差来到中国杭州时他却遇到了依依——一个与梦中的艾玲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孩。她们俩性格截然不同,用Max的话说:“我很认真的后悔,她是从另外一种我从来没遇见过的作业系统跑出来的”。他们俩一起踏上了寻找艾玲的路程,在此过程中,依依爱上了Max,但是她却不能忍受Max“一看到我想起的总是她”,她要的只是“只要有一次,我仅仅希望有一次你梦见我哪怕你梦见我只有一秒钟,一切都会打成平手,我会深信我是同等重要的,我不会放弃,我不会给你这个MP3,我会跟你回到你住的鬼地方,面对面告诉你,你很可爱,我爱你也爱她”,她在帮Max找到自己的孪生姐妹时就离开了他们,Max意识到“哪怕用世界上最强力的超级电脑也计算不出来,她们在我心中哪一个比较重要……”
在故事的开头,Max对于一只猫的死的处理方式很怪异,他并不是马上将猫埋葬掉,而是先上网征求网友的意见再步行搭公交到海边去埋了那只猫。我喜欢导演这种埋伏笔的方式,这只猫身上有着Max的童年的情感,埋藏在Max心中的故事和寻梦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交织并舒展开来……
剧中的戏剧成分、插曲(来自专辑HUSH Volume 7: Healing songs
)和编舞是获得我青睐的重要原因。我看过的戏剧属荒诞直白的比较多,比如萨拉·凯恩的作品,所以我完全可以接受把猫放进微波炉、我不让你不摸我的胸之类赤裸的言语,这种语言可以直达人的内心世界,勾出你最迅速最真实的感受,画面的唯美,甚至有点梦幻的意境都使人融进爱情的情景之中。这种戏剧与电影的结合,使我想起卡尔维诺终生的写作目的——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我看到一种新的电影形式的可能,这种形式可以使故事的发展有了新的可能,Max与始终昏迷的艾玲没说过一句话,他们最后在梦中跳完最后的一支舞,总之,他谁都没有失去,虽然艾玲永远睡去了。
最后Max说:“我明白了,我们都会被失去的,带走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寻找这失去了的生命”,他失去过,在他童年的时候失去了母亲;艾玲失去了亲生的父亲母亲、孪生姐妹和男朋友,包括Max;依依也失去了父亲母亲、孪生姐妹而生存在一个繁忙的中国作业系统中。生命继续的理由就是去寻找逝去的那些来填补内心,无论是在梦中还是现实生活中,能慰藉我们心灵的都是我们在寻找的……
《如梦》影评(四):嗨,我一直在找你,我在梦里见过你。
现在时间是凌晨的04:45,一个小时前看完的《如梦》,却似刚刚从梦里醒来,即使梦境也没有刚刚那样虚幻美妙的感觉。
影片的最后,艾玲也没能摆脱男朋友死去的阴影,在雨中最后一次舞蹈之后悲惨地离开了人世;而依依却最终进入了Max的梦里。三个人的相遇尽是缘分,一张如梦的大网把三个人连在了一起。看完如梦,虽然已是深夜却也没有了睡意,合上眼睛睁开眼睛、辗转反侧脑海里尽是艾玲白色的身影,茫然、不知所措地看着我——“你跟着我”。于是,从床上爬起来、穿衣、洗脸,啃着一个苹果就来到了写字台前,有很多诡异的想法要记下来,但不知从何处下笔。
似乎从《倩女幽魂》的聂小倩开始,我就对这种疑魂似鬼的白衣女子有种特别的偏爱——呵!我正写你呢,不许从身后偷看——到了这部《如梦》,源泉更是把这位梦里失常的女子雕刻的淋漓尽致。
每次看电影看得入神,都会把影片里的角色想象成自己。所以,看完如梦的那一刻,有一种冲动,我好想、好想像Max那样,满世界去寻找这位在梦里遇见了不止一次的女孩;不对,不对,我应该是埋头大睡,回到梦里,在梦里:洗脸、穿衣、走上街头,走上午夜的市中心、广场上,然后惊喜地发现——原来你也在这里。
如果我能走进你的梦里,如果你也能走进我的梦里,梦里的世界只有你我二人,来一次谈心、来一次约会,我怎么可能忘记你呢?我会带着对你的全部记忆醒来,我会身体里充满了能量地醒来,我会去找你,让我去找你,在下一次下雨之前找到你,你一定要等我,一起跳舞,你不会,我教你。
就在刚才,脑子里浮现出了那部电影——《现在,很想见你》。“雨季开始的时候,泠就会回来了。” 记得当初看这电影的时候感觉和现在非常的像,如梦似幻是么?不对,这就是梦。我就是在电影里,写着艾玲病床前躺着的那本日记。
我不需要从梦里醒来,我知道,我若是再做一个梦,遇到的还会是你,我不认识你,但是醒来后,我一定会去找你,一定会找到你。在我们真正相遇的那一天,你记住,我会在你耳边轻轻地说:“嗨,我一直在找你,我在梦里见过你。”
——2011.1.23
《如梦》影评(五):梦见白马
一部电影。没看时间。一个漫长的梦境和现实。
爱上梦中人的男人,遇到和梦里样貌相同的另一个姑娘。而梦境的姑娘又确有其人。是关于寻找的故事。
梦与现实交错中,穿插着一些口述故事。MARX的母亲和猫。依依的父亲和大脑。艾玲和爱情。
梦里的姑娘叫艾玲。羸弱,神经质,不食烟火,知性。MARX学会了如何疼爱一个腔调十足的文艺女青年,并让她爱上自己。
现实给了依依和艾玲一样的容貌。却狠狠的打了个折扣。飞快的蹬自行车,扯着嗓门说话,大大咧咧,梳乱马尾,是一家工厂的女工。充满生命力却土得掉渣。相遇时,MARX已经被梦境这么得落魄不堪,蓬乱的头发,没有修理的胡渣。其实也没有多不般配。
依依不是艾玲。她和MARX,两个人寻找一个梦境。
故事的结尾,梦醒了,艾玲死了。MARX回到纽约和依依在一起。
就好像梦想也会与现实交叠。以为是一样的,但又真的不一样。天差地远。想为最爱的买单。而现实却为你买单。
寻找,欲望越得不到满足就越强烈。不可触及,若即若离。明明很遥远,却好像会突然出现的神秘。你看到了依依,那好先就是她吧。至少先骑驴找马吧。先凑合着,心里不放弃。敏感的细数着身边这个和心里标杆的区别。想着找到马就好,找到了就卸磨杀驴。但你是否舍得,现实会努力向你所期盼的模版发展,你会区分,看到她穿着高跟鞋还是有点蹩脚。她回答你的问题还是有点干涩。你还是抱住她。听到她说出你和艾玲的约定。
你知道一旦梦想出现,你还是会选择最初的梦想。没有梦想,只能迷茫的在空虚的街道上往返奔跑。不确定方向。她给你越多痛苦,你就越多想念。
直到你找到了艾玲。知道你们都做着同一个梦。她时日无多。你尝试在梦里唤醒她,但只能最后和她共舞。然后你醒了。她死了。游历完山水,MARX用十分蹩脚的中文,憋出一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12点到了。你看到现实,不错。公司卖掉就卖掉。老死的猫埋在海边,我想它也是爱看海的。
现实确实很慷慨。或许只要投资一点点她就能给你不一样的转变。你带她来上海,她就在这生活。她很用心,也不怕吃苦。愿意去学英语,愿意加班,愿意变成你心里更完美的那个。倘若没有了MARX。依依是否会成长为那个如梦。在上海工作,有一个爱人。因为遗传病变得脆弱。长成另一个梦境的样子。她会是谁的梦想。
而梦。南瓜马车活不过12点。也许在一个毫无知觉的时间出现在你背后。你未必会回头。不知道需要回头。
或者我就是如此无聊的抱着骑驴找马的态度看了部讲述抱着骑驴找马的态度找梦想的电影。最后我也没有讨厌它。甚至突然觉得一直不太喜欢的吴彦祖还挺帅。没觉得老套的剧情有多幼齿。没觉得所谓悬念有多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对于中文不太过关美籍华人,确实够有调调。
《如梦》影评(六):语录
不用解释,不用解释。 两个人在一起,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配合的。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傻瓜的是我,现实生活怎么可能比得上梦中那般美丽。不过更大的傻瓜还是你,不要做梦吧。生命又无聊又短促,不知不觉便完了。脚踏实地 ,傻瓜笨蛋,回去吧。再见。
我也不太满意这个世界。有时候也想去看看其他的可能性。
很想拥抱你一起哭个乱七八糟。
只要有一次,我仅仅希望有一次你梦见我。 哪怕你梦见我只有一秒钟,一切都会打成平手。 我会深信我是同等重要。 我不会放弃。
我明白了。我们都会被失去的,带走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寻找这失去了的生命。
《如梦》影评(七):如梦
看了一部文艺片,就好象是氰化钾侵入我的每一个毛孔,很美,很伤感。终于明白商业片是用来数你究竟会多少形容词的,而文艺片是不管你会多少形容词都无法描述的。那感觉,就好象于杨柳岸作了一场不愿醒来的梦,醒来后依然觉得在梦里。
又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也曾经历这样一部文艺片,清晨的细雨里,一个不打伞的少年,一段被关在岁月门外的誓言。阿祖最后在电影里说,我终于明白啦,我们生下来就是要被失去的。于是,就象安妮宝贝说的那样,我们一直在离别中,和爱人,和伤害,和时间。我知道,当失去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就会变成一个影子,你吃饭的时候他就坐在对面,看着你,告诉你,一定要多吃点;失眠望着天花板的时候他就躺在身边,在你耳边说些会让人脸红心跳的情话;吸一口气觉得连空气里都是他的味道;闭上眼睛他就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有的时候是件让人痛苦的事情,可又真的无法结束。就象阿祖执着的相信世界上存在那个在他梦里反复出现的女孩,他不停的寻找,不停的找,直到有一天他找到并且失去了她。梦的最后他终于陪她跳了一场舞,风在跳,雨在跳,他们是被世界遗弃的孩子,但那一刻我竟分不清是世界遗弃了他们还是他们遗弃了世界。
佛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那好吧,我,相信。
我是用手机在公车上和医院里勉强看完的,说实话这片子用来消磨时间都够呛。
整部电影故事讲的既称不上深奥又称不上好玩,纯粹就是装那什么。用了很莫名其妙的所谓被世界遗弃的孤儿然后惺惺相惜的概念来操作这部片子,可我真没看出来这种弃儿感。文艺片不是这么拍的吧,是不是全片都在告诉我们吴彦祖和那个傻妹妹都是情圣投胎。
搞笑的是,吴彦祖先是和姐姐用跳舞的方式梦圆了,接着姐姐死后,又出现在妹妹的梦里了,也太抢手了吧,就因为他是一个ABC?
袁泉貌似也算是个文艺范儿,可是这部片子真的不适合她演。我禁不住想,如果周迅来演会不会让片子不那么让人厌烦一些,毕竟周迅演这种神经质的角色是炉火纯青了。袁泉的表演痕迹显然太重了,老象是在演话剧,夸张的过头,近景非常让人不舒服。整张脸好像是四五十岁的人眼部都是皱纹,特别是扮演妹妹时候尤其做作,哭的时候真的很难看。相反吴彦祖倒是要自然些。
我很悲哀的想起:红颜易老。
《如梦》影评(九):但愿长醉不必醒,何必餔糟而啜醴?
开头很冷感,男猪的猫死了,然后长镜头,询问怎样处理猫,然后看医生,吃安眠药,睡觉,加班,做连续的梦……然后就如同影片简介那样的,梦到了柔弱、易碎、安静、文艺腔的character,他帮助她,他爱上她,他找不到她……然后然后因缘巧合之下,他发现了个山寨的,山寨版的袁泉和梦中的截然相反,然后他们相处了,他们了解了,他们相爱了……后来……(剧透至此)
导演应该是想给我们一种悲伤的失落感吧,但我却真正笑得很充实。华丽丽地被一个爱情文艺片雷得外焦里嫩,酥软可口……
先说说导演到处都是的长镜头和分镜头——简直是台湾“慢生活”的直接阐释,本着能用10个镜头就绝不用7个镜头的精神,导演为我们带来了一桌华丽丽的细腻的视觉盛宴——比如,吴彦祖一定要来一趟中国,来一趟中国,再来一趟中国,写在手机号码背后的医院房间号一定要到机场才能发现,让空中小姐念给他听。这样的折腾,与我这种强调简洁明快的人很不相宜。 每每到这重时候,我都有狂拽进度条的冲动……
再说说演员,这部片子我是看重了他的海报和简介才去的,海报做得很有“梦”的意境,袁泉也是个好演员,吴彦祖没看过他的什么片子,咱就不评论了……但是是是……在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我发现——和梦一样,它有着令人尴尬的长度和明知是梦却还在继续的无奈;吴彦祖的英文听起来比普通话顺耳多了;袁泉把舞台剧的张力用在了一个很难爆发的电影里,注定是个杯具。
于是我拿起自己的杯子,淡定地呷了口菊花茶……
《如梦》影评(十):【原】我们都是被遗弃的孩子,偶遇在回家的路途中
吴彦祖或者说是max,戴着圆圆的眼镜,嘴角边脏兮兮的胡渣,不拘小节的头发,他呆滞的目光总让人觉得他恍如隔世。
我还是没能忍住写下两句关于《如梦》的只言片语,不是因为它是文艺片,不是因为罗卓瑶,不是因为吴彦祖,不是因为袁泉。本来就什么都不因为。
干净的电影布局,从纽约到上海,可我总是认为这是一部话剧。我对袁泉小姐没有意见,她的演技很纯熟,或是因为导演的要求,或者因为情节需要,在《如梦》中,我总觉得袁小姐更像是在演一出夸张的话剧,高度的神经质,轻轻地说话,和吴彦祖亲密的接吻……一切看起来都不那么真实。没感觉我是坐在电脑前看一部电影,总觉得自己是坐在一个没有其它人的剧场中,而不远处的舞台上,只有吴彦祖和袁泉。
可我崇拜罗卓瑶,如梦,反正我如梦了。她要的孤独,我一应俱全的给了她。
母亲抛弃了max,无奈的走开;父亲抛弃了max,自杀离开,老猫抛弃了max,死亡倒地。
父母抛弃了艾玲和依依,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或许是因为那个没有办法预测随时会发生的病。
他们都没有的选择,只是在被抛弃之后的一个瞬间发现自己被抛弃了。
孤独是我们互相吸引对方的味道,我们即使天各一方,可我还是会遇上你。
罗卓瑶追求完美,和女性心理。于是《如梦》中蓝色的城市背景,成就了三个人的爱情。依依一直都知道自己爱上了max,可是她明白,和max更适合在一起的是艾玲,他们都是被抛弃的人,所以更般配。不想你看到我想到的却是她,所以我离开。谁比谁孤独,有时便有了爱与不爱。这就是彻底的孤独。
我答应你在一个雨天和你一起跳舞,时针指向最后一刻,我们翩翩起舞,怀念林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