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经典影评10篇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是一部由关本良 / 姜秀琼执导,李屏宾 / 杜笃之 / 张艾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一):戲夢人生
姜秀瓊打算拍李屏賓,伙同香港攝影師關本良,一拍就是幾年。但事實是,李屏賓不過50多歲,何以已經到了拍紀錄片記錄光影一生的年紀?
李屏賓之所以被如此推崇,竊以為排在第一位的原因並非技術因素和那一大堆獎項(李屏賓的技術自然無可置疑),而是李屏賓的為人:看似粗獷,實則溫和細膩。光從他可以給一系列不靠譜的新導演做攝影指導便可看出,他大度得似乎有點“不近人情”。電影中攝影助理談及李屏賓,最深刻的便是李屏賓沒有架子,問無不答相當之有耐心,與一般那種凜然自恃的大攝影師截然不同。
紀錄片中展現了李屏賓的這種“溫和”,他說話不著急,不呼來喝去,與許多攝影師的形象背道而馳。但藏在“溫和”下面的李屏賓,其實相當的倔強與篤定。他人生路上做的每個決定,對電影之路的選擇,輾轉於各地拍電影……無不反應出他對於“電影”之路的某種鍥而不捨與勇氣。
但有得必有失,因為電影工作,他無法回家,與母親的對話寥寥,無法體察兒子的成長,不能讓老婆安心。在母親,兒子和老婆角度來說,他並非是一個成功的兒子,父親與丈夫。全片中,李屏賓的妻子都未曾露面,我站在他妻子的角度,會感受到他是多麼冷酷無情,自私地做著自己所愛的事業,卻不管不顧。
電影本身就一直是一件矛盾的東西。它源於生活,卻常常讓工作於期間的人忽略生活。電影結尾,因為一個獎杯,李屏賓似乎體會到生活本身之可貴,但如果那20幾通電話真的是母親離世,或者其他噩耗,對於“電影”兩個字,李屏賓是否會有更深一層次的體悟:電影重要嗎?什麼是電影?什麼是我們的人生?什麼是電影鍥而不捨所追求的人生?
電影發明時不過是記錄生活斑駁的碎片,發展至今卻成為了一種令觀眾身臨其境的美夢。造夢的人常常忘了電影的本質,但又突然間會醒過來,發現活著的當下。
電影中李屏賓看林嘉欣試戲時說到“小姐,不用太投入感情,只是試戲,情緒用完就沒了。”他其實太清楚戲與現實的差別,演員投入到戲劇之中,付出的卻是真實的情感,而最真實的情愫,往往有限。
侯孝賢對於光的“真實”與李屏賓有過爭論。李屏賓偷偷加了濾鏡拍攝,讓畫面沒有那麼暗沉。因為李屏賓知道,戲是拿來看的,不是絕對的“現實”。
《戲夢人生》,分辨真與假,才知曉真正的人生。李屏賓開始對生活變得更加敏銳與好奇,他用攝影機對著風吹的葉子,畫面之外他樂不可支──這才是電影給於電影人最大的意義。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二):闲聊
机缘巧合,因为《乘着光影旅行》一片的交流活动,有机会接触到导演姜秀琼,实在忍不住想记下这些听来的琐屑。
她说她当时已经读大学了,看到杨德昌导演招群众演员,于是便和几个同学去碰碰运气,想的是去凑热闹,当一个在电影院鼓掌那种群众演员,去看看明星,说这话的时候导演放下筷子,跟一个天真的小孩一样比划做鼓掌的动作,眼睛笑眯眯的。结果杨德昌导演连群众演员都一个一个的试戏,试到她的时候导演说那你来演谁谁谁吧,结果就演了张震的二姐,后来才知道当时几个主角完全没有敲定,杨导演就在这些群演中挑了。这是她此生唯一一个角色,并且获得28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提名,之后杨德昌拍独立时代,把她叫来写剧本,她说她也不知道怎么写,想想还是在片场帮忙吧,于是开始当杨德昌后来是侯孝贤的副导,自己拍片。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从此之后踏上了电影这条不归路。这桥段真是听到烂,在《乘着光影旅行》一片开头李屏宾也说自己考上中影纯属意外,他是替补别人进去的。说来说去好像都是人的命水。
她说牯岭街拍了八九个月,光是自己的戏份就拍了半年,第一天去片场的时候,穿着北一女的戏服,小猫王还是谁,就歪着头问,真是北一女的?其实她那会已经念大学了,比二哥张翰大多了。片中导演索性都用真名,张震就是张震,姜秀琼就变成张琼。她说那会演戏都没有看到全部剧本,只有自己的部分,所以演完都其实不知道故事是什么。等到放映的时候,看到小四给自己写信,歪歪扭扭地画鬼脸。她才反应过来,“写给我的诶!”在电影院激动得差点哭出来。
她说远流出版社要出一套书,采访她关于杨德昌导演的事情,拒绝了,她说她会失控,不想讲,采访都拒绝。她跟我们说到杨德昌三个字都开始声音哽咽,然后立刻打住。原来,心上的烙印会有这么深。
2 乘着光影旅行
导演说她一直对摄影有兴趣,然后有一天就跟李屏宾说我来拍你的记录片吧,把香港的关本良也吸引了过来。一拍拍了三年,拍的摄制组只有两个人,就是关本良和姜秀琼。两个摄影师都很紧张,关本良因为要拍自己崇拜的大师,紧张得不行。李屏宾拍了别人半辈子现在轮到自己被拍也紧张得不行。
她拍之前就写信给李屏宾,李屏宾反复问她,你真的决定了?这片子铁定亏本的。她说决定了,李屏宾就说,那就我们一起做好它吧。我们问导演这片子预算是多少?导演说,我其实都不知道预算有多少,因为拍的那几年自己家里的帐和拍片的帐混在一起了,搞到后来都不知道自己欠的债是电影的还是自己家里的。最后的最后弹尽粮绝了,幸亏一个银行家投了一些钱才得以完成。她说,“我们有个特殊的环境,拿政府的辅导金拍片,这辅导金是老百姓的纳税钱,台湾电影人拍的是良心电影。”
本来片子还要继续拍下去的,她说她好像拍着拍着不知道要何时收尾,是金马奖开始催了她才做剪辑。最后全球首映的时候各国导演都来了,李屏宾也来了。男主角第一次看这片子就是在万人瞩目的电影院看,紧张得一直抓自己的胡子。
导演说她拍李屏宾,结果拍着拍着又好像在拍侯孝贤,因为他们俩太密切了,太分割不开了。
我们看片子中两个人的互动,两个人一块挠头,一块嘟嘴。动作一致。李屏宾好像是侯孝贤的,无论他又去香港去大陆去法国去日本拍,都好像是侯孝贤把他借出去的。借出去肯定要还回来。
拍的是李屏宾,却拍的是台湾电影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永远不会再重现,就像电影中出现的那几张泛黄的新浪潮旗手的照片。你拍一个人,好像拍了所有人。他们的气味好一样。
3 电影而已
摄影大师的记录片,似乎应该是记录荣耀才对,却充满了无奈和惆怅,李屏宾在片子中说外出拍片是痛苦的,然而又说,如果不做这一行可能一辈子都不快乐。看似矛盾,但是又很中肯。人生就是选择,选择,选择。无论怎么选都会有遗憾。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三):大概前兩天看的這紀錄片
喜歡這樣的故事,喜歡將一個人的故事。瞭解李屏賓,似乎有了那麼一些。他的為人、性格、工作處世,他對世界對人的一些看法,相處。
也許還沒到那樣的年紀,也許就是這麼不會成長,在這二十幾歲的年紀,似乎並不明白什麽人世,所過的生活也是常常奇怪。唯一覺得自己正常一些的時候,大概就是這樣的時候。看書,看喜歡的電影、寫字的時候。整理、停頓、舒緩內心的時候。有時候人是極其難受的,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或者說還是要停在原地的時候,就像宮崎駿的片子里所說的。還是要活下去。《起風了》取自《聖經》里的句子……
大概是中學上大學前,知道李屏賓,知道《乘著光影去旅行》。卻似乎在自己腦海中有太多並不好的思考和理解。猶豫、所以一直沒有去看。後來去瞭解了侯孝賢,《刺客侯孝賢》看完後,就去看這部紀錄片了。生命似乎總是要有推進,不是直接利落去做很多事的人。是猶豫不決、未知自己“身世”吧。沒有找到的路,害怕做出決定,但必須做出決定,甚至拒絕。但總有不得不面對的。
覺得李屏賓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真正的工作,內心的歸屬和追求。性格、人品,也是善良的。總是很感謝這樣的人,他們對生活常常思索,也苦惱。但卻又坦蕩、內心清澈。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四):摄影让生命有了色彩和记录
说什么好呢,请让我平静一下。心中的梦想又被他勾引出来,那种冲动极其强烈。李说“工作时很长时间凝聚在一种痛苦里面,其实很孤独啦,很多事情没有一个说的对象,不好说也说不清楚,但这些痛苦都蛮值得,因为留下影片和记忆”。
片中侯导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让我更加趋同于他的审美。他说“所以影像是直接呈现,它呈现的这种真实,我感觉可以跟我们所谓的‘真实’是等同的关系。你拍的这个片段,拍的人的状态,它是等同真实,它是可以存在的,它不是电影的一个片段,它等于是再造的真实。”我想这就是他追求的写实的核心。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五):世界越来越小了,家越来越远了!
手打了厚厚的石膏,不好打字了。
大量移动的火车是李屏宾喜欢的,我想是受到了猜火车的影响吧。我很喜欢这些移动的火车,我认为只有移动的火车才能表达岁月的流逝和时光的痕迹。
李屏宾的画面中很多都是关于夏天的暖色调,这可能也是他的精明之处吧。
访谈则是没什么新意,还是找一帮观众认识的李屏宾好友,玩命的给带高帽子。
制作一部电影真的很难。
“世界越拉越小了,家越来越远了”,我很喜欢这句话。
20多个陌生的电话,不自觉的想到是不是家人出事了,是啊,每个人都会这么想,最后那个独白让人们想到的更多的是自己。
这片子犯了纪录片的大忌---煽情。
当然,能拍出风的摄影师我都很喜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最好的电影是无声的。我想,这句话的意思除了演员的表扬功底外还有就会对光影的拿捏。
最后。
“你把我像一阵风一样,推过去”。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六):不确定的摇摆,就是一种生命
时间 赋予了生命意义
时间放在怎样的地方 就得到怎样的生命
要拍一分钟的电影 要用上好多的一分钟
然而 制造每一分钟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投入的 竟是我们的生命
这个过程本身 成为了一段看不见的历史
而每一部电影 成了这段历史的印证
你不观察光影 你永远不容易掌握到好的光影
但是这些东西里面缺少了一种 人 人不见了
所以我希望 再把那些真实的光影跟人物放在一起
因为 有时候 一种味道其实是在你生活的时候 你才会感受到
所以我希望把我认识的 我知道的那些光色
常常在想 那么多地方我都去了 但大多都是在拍摄 在痛苦中度过
但那些痛苦其实都蛮值得 因为都留下一些影片 一些画面
好像一个记忆 让你看到那个时候的很多事情
拍电影的人 看电影的人 都在旅途上
一个回程 另一个 正要出发
当光束掠过头顶 一明一灭的光 是无法停歇的旅行
摘。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七):乘着光影去旅行----光影诗人李屏宾
看着这个满脸络腮胡子,粗旷的男人,却是如此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中的一光一影,一人一物,一静一动。
用手和心倾听这个世界的声音与色彩气息。
强烈的写实主义与诗意影像风格,树立了不同故事浪漫和优雅的典范。
记得红气球中移镜拍摄的淡然留白的琴声。
李屏宾顺其自然本真还原的哲学,用最朴素、坦然的表达方式,将环境与人物、故事揉合,
乘着光影去旅行是对这位摄影师孜孜不倦的为电影贡献他的一切由衷的致意与尊敬。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八):在路上的摄影师
作为电影人的记录片,《乘着光影旅行》总会让我想到《侯孝贤画像》。毕竟,李屏宾和侯孝贤关系太近了,两个人本就是合作伙伴,生活经验相似。再者,当两部片子都出现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电影片段,记忆总是会混淆起来。当年阿萨亚斯仅拍了5天,而《乘着光影旅行》则拍了很久,毕竟剧组人马要跟着李屏宾东跑跑,西跑跑,或许,这就对应了首尾出现的蒙古语歌曲——《在路上》。
2009年,金马奖设置了向李屏宾致敬的单元,如同当时的海报,一帮“摄像机人”走在荒野上。分析《乘着光影旅行》的片名,光影是李屏宾的职业,旅行就是他的状态。不过,从英文名《Let the Wind Carry Me》来看,电影简直是在模仿阿巴斯的《随风而逝》(The Wind Will Carry Us)。风儿带着他,不知道去哪;风儿也要带着他,回家。
即便总是处于在路上的生活状态,跟不同剧组在世界各地奔波,但李屏宾一直念家,惦记家中老母。这大概是在讲解他的工作以外,电影所要讲述的首要事情。从离家的道别到母子间的谈话,《乘着光影旅行》所塑造的李屏宾形象跟众人看法是完全一致的:外表粗犷,内心细腻。当然,也有说他脾气好的,比如别人问:师傅,你光怎么可以这么打?他不生气。因为即便不是大牌,一般人听了就很容易发飙:我的事,什么时候轮到你来插一句了?片场常见的掐架,经常就是这么发生的。
影片开始于《电姬馆》的拍摄工作(《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之一,戛纳六十周年致敬短片集锦),如果说,每个人都有他的三分钟,那么对一个电影摄影师来说,他所要需要的可能是几秒,甚至是某个瞬间,如沐春风或者结实地打中你。这种感觉可以来自《童年往事》的开头,也可以来自《恋恋风尘》的结尾。
对李屏宾来说,他觉得摄影师最需要注意的是光,光就像摄影的灵魂。要捕捉光的微妙,那就像陶瓷艺术品,需要时间的捶打。他擅长在照明不足和微弱光线下拍摄,这个在《戏梦人生》、《海上花》以及《花样年华》里最见功力。影片讲到老房子里的天窗,不禁令我想起了两个自然光和人造光的案例。一是吴念真拍《多桑》,他把重要的对话戏都放在门槛上。在他的记忆当中,老房子光线昏暗,大门就是光亮进来的地方。二是比较近的,拍摄《一页台北》,为了营造城市的夜色氛围,街道都特地洒了水,地面就可以反射霓虹灯光。
不可否认,我是如此喜爱侯孝贤,以至于觉得李屏宾的最好时光就是在80年代。情感如此,但要从冷冰冰的技术角度去看,90年代掌镜的几部作品似乎更具挑战、更有难度。侯孝贤作品的摄影师比较固定(杨德昌的就比较多变,人员异动频繁),基本就是早期陈坤厚,然后是李屏宾,陈怀恩在中间参与了几部。中影是台湾新电影的大本营,李屏宾也是体制内出来的。他跟王童合作了《苦恋》和《策马入林》,后一部就是他崭露头角的时候,一同冒出来的还有编剧蔡明亮。离开台湾,李屏宾去香港打磨,老实说,那些东西就没有了他的风格。在适应摄影工作后,他学好了快跟准。再到后来跟国外导演合作的,只能说是敲门砖,那些片子并非导演代表作。
在李屏宾功德圆满的背后,其实也有几件比较想不到的事情。一是侯孝贤走向国际的《悲情城市》,他不是摄影师,错过了master shot的最佳舞台。二是登峰造极、红遍世界的《花样年华》,他居然错失了金像奖,只能在金马奖弥补遗憾。当然,对手也不是吃素的,它正是《卧虎藏龙》。三是《咖啡时光》、《春雪》、《空气人偶》再到《挪威的森林》,李屏宾在日本相当吃香。他也能不断追求想要的东西,比如在运动镜头为主的《挪威的森林》,他要了120米长的轨道,来回三次,算是创下了个人记录。
再到如今,李屏宾的至高地位早已是雷打不动。只是从他近些年接手的片子来看,不知是不是为了缓解开工荒,他开始接受一些纯商业片,多少让人有些意外。电影反复渲染在路上的漂泊感,除了李屏宾依靠车窗的生活记录,另外还有大量关于列车画面的影片剪辑。原来无论现实还是电影,他们的人生却总是在路上。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九):摄影展览
《“寓言”2017第九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西安欧亚学院巡展》 2017 THE 9TH THREE SHADOWS PHOTOGRAPHY AWARD EXHIBITION AT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开幕 2017/9/16/15:00 展期 2017/9/16—10/30 地点 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一楼展厅 论坛 “影想”-摄影与教育 时间 2017/9/16/16:00 地点 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一楼大阶梯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陈海舒、邓云、高明昔、高鹏、顾奔驰、韩萌、何博、胡兆玮、良秀、凌飞、刘劲勋、卢杉、孙小舟、王攀、王佳、黄荣法、闫亮、杨智舒、曾戈、张之洲。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十):深探攝影大師李屏賓 洋溢親情
電影人製作紀錄片,拍攝另位電影人的工作、生平、思想和家庭,在外國都不多見,何況中港台電影圈。今回這部《乘著光影旅行》,由台灣女導演姜秀瓊和香港攝影師關本良合作,花費三年,走到法國、日本、美國、挪威、香港、台中、大陸新疆等等多處地方,拍攝電影攝影大師李屏賓在現場工作、與母親和兒子關係,並跟他談藝術、思想,也訪問曾與他合作的攝影師和導演,例如台灣(侯孝賢)、大陸(徐靜蕾、姜文等等),和香港(張艾嘉、王家衛)、日本(行定勳、是枝裕和),以及法國、越南(陳英雄)等,確實是中港台電影圈的突破之作。
《乘著光影旅行》是有心人的電影,影片中的人物有心,製作者有心,拍攝者和被拍攝者都值得歌頌。觀眾也有心,因為該片的理想觀眾當然是李屏賓的影迷,也是李屏賓合作導演(包括侯孝賢、王家衛等等)的影迷。
這個年頭,紀錄片也要拍到像劇情片般,充滿感情,而這部世界級傑作,當然不只是成功紀錄李屏賓與合作工作伙伴、與母親兒子妻子的關係,還表達出他的內心感情。影片沒有刻意利用特寫和旁白,隨意的拍攝,卻完全顯示出李屏賓外冷內熱。姜秀瓊和關本良,當然很欣賞李屏賓的為人、性格,和電影攝影師的工作態度和技術才華,才能拍出他的思想、性格、學養,人際和朋友與親人關係。更難得是拍出他與侯孝賢合作天衣無縫的關係。侯孝賢很愛這位人才,也懂得發揮他的長處,自己只顧要拍攝甚麼,至於拍攝難題,總是讓李屏賓自己想辦法來解決。侯孝賢說,有李屏賓在,他便能更大膽創作。但其實兩人也有不同的時候。侯孝賢堅持追求「真實」,不容許使用濾鏡,但李屏賓卻不想畫面暗沉,便偷偷使用了。李屏賓說,戲是觀眾看的,毋需絕對的“現實”。這部回顧式紀錄片透露了不少生平軼事,(例如李屏賓忘記老婆的生日),確是相當好看。
此片對電影攝影師最大啟示,是李屏賓有特別的美學觀,原來他認為「天天都是美好,連攝影師最忌諱的雨天也都是適宜拍攝的好天。」李屏賓那種特別的人生觀和美學觀,會倒過來影響導演。姜文拍《太陽照樣升起》在新彊沙漠的一場戲,有天遇著大雪,他要停工,但李屏賓卻說那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提議照原訂計劃拍攝,結果便拍出震撼、難忘的場面。
此部電影結尾有一段驚心動魄的。他在新疆拍戲期間,在休息時才發現他的電話在幾分鐘之內響了20多次,他心想大事不妙,直覺以為一定是家人發生意外,而最有可能出意外是他80歲母親。此時,他想回電話又不成功,後來,他才知道是台灣友人告知他獲得最高榮譽的「國家文藝獎」。李屏賓說,當時他找不到人擁抱,找不到人與他分享該份喜悅。
對電影鍥而不捨,藝術家的人生便會是這樣,難免有缺陷。電影中有句旁白(可能是導演關本良的話)說:「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家卻變得越來越遠」,那是講李屏賓長年離家工作,難得見居於美國加州的妻兒、台北的老母親。這部紀錄片也是以這句話來作基本結構,以此來發展。這部人物紀錄片,充滿人情、親情,並不冰冷,好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