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拿破仑》影评精选10篇
《我与拿破仑》是一部由保罗·维尔齐执导,丹尼尔·奥特伊 / 莫妮卡·贝鲁奇 / 埃利奥·杰曼诺主演的一部喜剧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拿破仑》影评(一):一般的故事
这样的电影多一部不多少一部也无所谓 还好妞说错了 不是贝尼尼导演的
否则我真的要伤心了 他在这样大的题材里迷失了自我!(虽然也是小人物...)
不过衣服真的很好看!
要是有多些剧照就好了
亮点是一场拿破仑表露内心的戏
还有贝鲁奇出场那段实在太妙
我还想这个电影排场倒是大的 让它拉开我意大利电影周计划真是一点不浪费啊
等看完出来再瞄了几眼
才明白---那是海盗帽好伐!是为了加勒比海盗造势用的!
《我与拿破仑》影评(二):我与莫尼卡
这部电影粗粗的一看有些乏味,不太好玩,不太悬乎。但其实短短的这部片子又关乎理想、信仰、青春甚至人性。值得回味。
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是滑铁卢打败后被流放小岛的“走下神坛”的拿破仑,变得平凡、猥亵、絮絮叨叨。一个是被刺杀暴君的梦想冲得头混脑涨的穷酸小作家。我也只想说说性感美女莫尼卡,她可说是本片的一大卖点,莫尼卡据说演本片的时候也已经40多岁,这个当年在《美丽传说》中以半个乳房的惊艳征服看客的女子。在本片里还是一贯的靠身体来说话,哪怕这身体些许透露着疲惫。莫尼卡的美依旧有种咄咄逼人的侵略性。她的性感犹如母兽。
让人为之着迷的是她不可把握的野性和骨子里透露出来的颓废和挑逗。可以亵玩焉,但无论如何,你始终在她帜热的真心之外,冷冷一笑之中。这又让我想起了“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里那个狡黠、艳丽、放荡、灵气让人疯狂的Lolita 。
法国确实是个奇妙的民族集合体。有着爱米丽、苏菲那样的精灵。也有莫尼卡这样肉欲横流的女子。现任的法国总统和前夫人也是在三角四角恋中纠缠不清,最后终于离婚告结。有嫌疑是被带了绿帽子,也有不以为意。说起来,人家就是把爱与美看得很重,把面子和斯文放得很低。纵观国内何来这样的女子?何来这样的故事。
《我与拿破仑》影评(三):20,40,60
看完電影再回豆瓣看影片介紹,才發現原來有那么多意大利電視明星參與了拍攝,大概就像老外只知道章子怡成龍不知道佟大為宋丹丹吧……
其實說這部電影是喜劇有點太夸張了,輕喜劇吧。
爆笑的地方并不是很多,但有趣的場面還是有不少的:比如聽音樂會的時候馬丁諾站在拿破侖背后YY自己用繩子勒死他的情景;比如姐姐和她的追求者“訂婚”以后發生的爭吵,非常典型的意大利海島居民的生活狀態,如果懂一點意大利語或者看過類似的電影的話,就會覺得意大利語不僅適合唱歌劇而且吵起架來也是那么的動聽。
另外還有很悲壯的一幕,馬丁諾的老師在馬丁諾被哥哥趕出家門來投奔他的時候,非常失望地發現他完全不是那個指引青年去爭取自由和理想的老師了;但后來馬丁諾才發現,其實老師并沒有放棄理想,正是他才真正有勇氣去刺殺拿破侖。而老師最后是被他的學生們開槍打死的(盡管被迫成為拿破侖衛兵的學生們并不情愿),但最終他們還是沒有調轉槍口。
20歲的馬丁諾其實是個懦弱的年輕人,他是商人的兒子,讀過書,受過自由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熏陶,認為自己明辨是非;他也曾經被拿破侖的話動搖過,猶豫過;
40歲的馬丁諾仰慕的男爵夫人比他的年齡要大一倍,還需要注意的是她說過她的丈夫80歲了,所以這個女人會選擇拿破侖還是馬丁諾,顯然……
60歲的拿破侖(按照中國傳統文法虛指一下,甭跟我計較他那時候到底60還是61歲半)要老謀深算得多,他真的沒有看出馬丁諾的心思么?他是拿破侖誒!男爵夫人的女仆,曾經是拿破侖的女仆(還是奶媽?)從她的敘述里,我們又看到年輕時候那個憂郁的內向的拿破侖。他后來是怎樣變成馬丁諾所說的背叛了革命理想的殺人魔鬼了呢?
馬丁諾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年輕時想要的、憎恨的、所愛的人或事對他的選擇。當我們20歲的時候,也以為自己對理想很堅定 ,對愛人很堅定,但也會有時候,我們為了“敵人”有過片刻的猶豫和踟躇。后來,我們又可能變成了拿破侖那樣的人。究竟是什么改變了我們……
《我与拿破仑》影评(四):被需要的拿破仑
拿破仑是五次打败反法联盟,指挥六十多场战役的军事家,并且曾经亲自参与起草并颁布了《拿破仑法典》的政治家。这样的大人物因为失败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时,岛上的众多意大利民众心喜若狂,但主角马尔蒂诺(就是电影片名中的“我“)这位愤青却很愤怒,因为他做梦都想干掉拿破仑。而更有意思的是,他机缘巧合的成为了拿破仑的秘书。
电影中拿破仑是处于流放状态,他身边有诸多的“检票员”们监督着。马尔蒂诺成为他的文书后,负责记录他的言行,当拿破仑谈论到同样有杀生行为时,“人们对麻雀表示感谢,却对狮子残忍。“他强调战争的胜负在于枪炮,而不应关注于牺牲。向来认为其是侩子手的马尔蒂诺当面与其发生了口角冲突。拿破仑不过当他猫狗般的小哄就笑呵呵的走开了。
电影没有过多时间着墨于一个论点去突显冲突,而是爆出一个火花后,就此罢手。
还比如,马尔蒂诺看到拿破仑肆无忌惮的在音乐会上打磕睡,便取出口袋中的细绳勒住其脖颈,兴奋的谋杀却在旁人的轻呼中戛然而止,原是小青年的黄粱一梦而已。
再有风情万种的男爵夫人爱米丽亚与年少的马尔蒂诺原是情人,却在见过拿破仑后移情别恋。电影中的表现颇为浮光掠影。拿破仑专程上门送马尔蒂诺一件小礼物,看到美艳妇人后,一把推开青年,上前调情。其中前后埋有草绳灰线来呼应。之前,拿破仑与青年主动提及了他的漂亮情妇;携美远逸后,床上被窝里遗下孤零零的布绒熊,那是两人亲怜蜜爱时男爵夫人起了与马尔蒂诺同名并声称要随身携带的爱物。
虽然没有浓墨重彩,偏只细小之处来展现人物性格。拿破仑的狡黠智计可见一斑,男爵妇人的风流多情可窥一隅,马尔蒂诺的轻浮单纯对比中鲜明可现。
伟人身边的英雄也会显得普通些,更何况一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即使是负伤而卧的雄狮,那也是尤有余威。但必竟是末路枭雄,让人不由扼腕。其中一场重戏:
拿破仑在镜子前全身盛装,犹如一副油画。他细看后,对呈现颓萎之相的自己有些不满,亲自用脂粉描眉画腮,还补染黑发。看着银幕上眼线变深,颊边生红的迟暮老人,观者不由感叹将军白发之哀。
这时拿破仑再次提起战争与死亡的话题,他哭泣后犹豫着自己是改悔、 忏悔或是后悔。他对贝多芬原要献给他的《英雄交响曲》,因其登基为帝而改主意表示了无奈。他对法国的感情和对于死亡的态度界线还是模糊不清。这是他对小青年的表演还是心中的想法,模棱两可间让观众拿捏。
电影中还有两个有趣的镜头,拿破仑狼吞甜点的模样让仆人掉转了头,狼狈之相实难入眼。还有一个镜头是他对监视军官的行礼。他坐在椅子上弯腰不能致礼,恭敬的表达着虚伪。这种适度的夸张让人物性格明确而又具戏剧张力。在镜头变化不多,场景也较简单的电影中演员的表演完全成了精魂。
与饰演拿破仑的丹尼尔•奥图相比,一些配角的表现水平也很精彩。
饰演男爵夫人的莫尼卡•贝鲁奇则把一个中年贵妇的气质与气势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反是马尔蒂诺的饰演虽然少年英俊,他在表现一个空想,耽于嘲笑不满,反抗消极的青年时,过于流于表面,可谓仍是璞玉待磨,精彩不够。
而饰演马尔蒂诺的姐姐和她追求者两人,说话做事时肢体和台词的表演喜剧味浓烈,两人的争执互动搞笑又夸张,有爱又有趣。甚至有抢夺了主角华彩的嫌疑。很多让人哈哈大笑的部份都是来自他们的表演。
再有暗恋马尔蒂诺的女帮佣米莱拉,每次要见他时都战战兢兢,许多表现紧张的小动作,特别是游移不定的眼神让人印象深刻。
还有行刺拿破仑的老人,马尔蒂诺的老师,镜头不多,却是电影的重点之一。特别是对他行刑时,他曾经教育的学生们以军人的身份手握武器,枪口对着平民的老师时,战争中军人与人民的关系,牺牲还是服从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在生死之际铺展开来。
拿破仑在电影中问过一句,“是拿破仑需要人民?还是人民需要拿破仑?”之前动荡的法国需要一位能安邦定国的豪杰,拿破仑下台后,帝国被贵族加深了剥削,人民的生活更苦。或许就是失败后的拿破仑还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大概和岛上人民一样,他们相信拿破仑能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其实是所有的英雄能成为英雄的民众基础。因此,把拿破仑视为暴君的马尔蒂诺在看到他逃走后,愤怒中喊出的是拿破仑没有完成对他家乡的建设,他能切实体会和关心的也还是改善目前的生活。
总体上看,电影镜头不够精致,偏向于电视电影的效果。角色的表演和台词比较有趣。
在我看来电影的结尾才是真正的高潮。马尔蒂诺在激昂的《欢乐颂》里,在被枪决的老师墓前埋下了原告准备用于刺杀的手枪,而后又再次狂奔回去,在大雨中挖掘出来,他还会做什么举动?已经过上了安逸生活的马尔蒂诺为什么还要再举起枪?或许应该问的是,人类的战争有没有终点?它是一种即兴演出,还是一场蓄谋之戏?人民相信的下一个拿破仑是谁?
《我与拿破仑》影评(五):得鱼忘筌
一直很相信豆瓣的,但这一次差点被它骗了。好在男爵夫人的身体吸引我看完了影片。结果证明是得鱼忘筌。冲着莫妮卡去的,却看到了一个拿破仑。
说看到了一个拿破仑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实际上我看到的远不止这些。意大利式幽默、包括莫妮卡在内的大牌明星、失意的女仆和她低头拾东西时丰满的胸部、热情但优柔寡断文艺青年、漂亮的衣服、好听的音乐...等等。
最后马丁诺拿着曾属于自己的那个毛绒小熊时不知心理作何感想,愤怒、失望、屈辱、抑或无奈?或许有点像《初恋》中儿子看到父亲毫不费力地抢走自己的女人时心里所感受到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是穷酸文人们故做清高的吟语,拿破仑走时,挥一挥衣袖,带走了一个情人。
同意前面一位豆友所说的,虽然电影被贴上了政治喜剧的标签,但我只看到政治,没看到喜剧。
《我与拿破仑》影评(六):捉摸不透的结局
基本上是一部适合在饭后消食的轻喜剧,大牌的卡司,华丽的道具与服装,听得懂听不懂意大利语都能为片中的小细节微笑。
剧本略嫌单薄了点,镜头运用也平平,如果不是快节奏的对话和情节,我很可能就被饭困所击倒了,这得多加感谢姐姐和“未婚夫”,对了,还有妖艳的贝鲁齐大婶——身怀六甲(或者没到六甲?)还坚持拍摄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脱帽敬礼(什么,不戴帽子?脱假发也凑合)。
片子的主线是简单的,照我们这个年龄的时代语言来描述就是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主角虽然有革命的自觉性。。。。(以上省略N字),但因为自身的软弱和妥协以及封建美色的诱惑,丧失了革命行动的时机,最终被大资产阶级代表的波拿巴所欺骗利用出卖。。。。(自行斟酌添加词汇)——如同我们的历史课本一样,片子意图表述的历史意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或者导演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图。可据说此片有影射意大利现状的现实意味在,可鬼知道意大利的现状如何——政治腐败、新纳粹、教育失败、民粹主义?忘了这些吧,这就是一部典型的意大利版的戏说电影。
只是这个结局实在让人捉摸不透。主角把枪埋在老师墓前,没走几步又折返挖了出来,面带诡异笑容——继续希望还是想自杀?拿破仑1821年5月5日死的,而片尾有看到1821字样的字幕,有没有什么关联呢。画面还带有一些意大利文字幕,看不懂,希望有达人能翻译一下,或者答案就在里面。
《我与拿破仑》影评(七):拿破仑也是凡人.
lt;我与拿破仑>.打着2006贝鲁奇战争喜剧的标题去看的这部片子..以为是讲拿破仑的情史..然而.主角"我"不是贝鲁奇..是青年小伙"马丁诺"
可以说..剧情是很俗套..马丁诺仇恨拿破仑..却得到能与拿破仑亲密接触的书记员一职,,,在计划暗杀他和与他相处的这段日子..马丁诺也了解到拿破仑内心的悔恨.以及和平的渴望...这样使得小青年.思想斗争更犹豫不决...但是.主角人物.并不鲜明特色..看不出他的一举一动..
很像我们中国古代皇帝都会有剑客想要刺杀他们..刺客想方设法接近皇帝..得到他的信任后..皇帝都很看好这些刺客的才能...刺客也动摇了当时为报仇的决心..期中也许是有误会.有官吏在中层推诿...
而这片.拿破仑.是人们对他的有爱有恨..
我相对来说...还是很赞扬他的...
他是天才..各项都擅长...伟岸的背后..他的内心还是和凡人一样孤寂...马丁诺.是个好青年..却并不是为自己助伟业的人才..
他说.人最好的时期是童年..但记得这些..也是最令人伤心的记忆..
他也在乎...贝多芬.后来不给他弹奏曲子..令他难过.但他并不仇恨.贝多芬..只是不被理解的苦闷...他自己心里知道罢了...
他离开厄尔巴里岛..
片中的笑点..我只看到马汀诺姐姐的暴躁..和那个时候女人的可爱之处...其他单调无力..平淡之极.
《我与拿破仑》影评(八):《我与拿破仑》:政治不留恋青春
忘记谁说的话了,一个人年青的时候不左,那么他是白活了,一个人如果到了四十还左,那么他也白活了。在我看来,对于大环境来说,所有人其实都是白活了!
―――韩兮
有人说这是一部政治喜剧片,但我没有看到喜剧,只看到了政治。
拿破仑是历史中极富争议的人物,在他失败之后,一些人试图暗杀掉他,而还有一些人试图将他解救出来,重建法兰西的辉煌。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存在的历史现象,正如我们影视作品中那么多明末皇子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时代的结束,有人欢喜,有人怀念!
影片中的马丁诺则是一个仇视拿破仑的理想主义者,在他看来,拿破仑是有罪的,背叛了自由主义,致使整个欧洲血流成河,用现代的话说,拿破仑就是一个战争贩子,一个投机的政治商人,这种人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所以,马丁诺即便在梦中也幻想着亲手杀死拿破仑。
冲动的政治主张令马丁诺与现实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正如《茶馆》墙上所贴的话“莫谈国事”,虽然不是什么白色恐怕,但身边所有的人都认为政治离他们其实是很遥远的,直到战败的拿破仑被流放到这个荒僻的小岛上为止,厄尔巴岛因为这个大人物的到来而变得不再平静了。
此时的马丁诺正处于人生最痛苦的时刻,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人接受,工作丢失了,与家里人也产生了隔阂,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情人也无法给他任何承诺,在这种情况下,他一无所有,可以说前景一片暗淡,但正在这个时候,马丁诺却得到了一份意外的工作,那就是充当拿破仑在厄尔巴岛上的文书助理。处于绝望之中的马丁诺立即答应了这份工作,很显然,他一定要做出点什么来,所有的绝望都在冲动的情怀下变得是那么地无所谓,似乎暗杀掉拿破仑成了马丁诺唯一的理想。对于一个失去现实的人来说,理想主义是他回到现实中的唯一动力,虽然这动力是潜藏的一种危险。
很快的,马丁诺便要借着自己的身份实施暗杀计划,但很不幸,计划很快就失败了,虽然有些阴差阳错,但马丁诺很快便开始重新认识这个知名的人物。拿破仑作为一个伟人的确是有其人格魅力的,他不但是军事上的天才,更是水利等多方面的专家,更重要的是,马丁诺似乎发现了人们对拿破仑的敬仰。
事实上,没有人因为拿破仑的存在而感到失去了自由,相反,由于拿破仑的到来,这些人反而在生活之中增加了一些乐趣。与此同时,随着与拿破仑的接触,马丁诺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了自悔,无欲无求的普通男人。在这种情况下,马丁诺徘徊在是否还要暗杀拿破仑的斗争之中。导演显然还试图通过更强大的外力来阻止这场并不成熟的暗杀行为,于是,情人回来了,哥哥也回来了,马丁诺失去的爱情与亲情都迅速的达到了完满。
一个年轻的男人,在爱情亲情以及工作都完全正常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再做出什么激烈的行为的,马丁诺自然也不例外,暗杀行动将无休止地搁浅下来。
但当一切都归于平静的时候,意外却发生了,马丁诺的老师因为暗杀拿破仑而被捕,拿破仑违背了对马丁诺的承诺将暗杀者处以死刑,这令马丁诺大为愤怒,于是便打算再次暗杀拿破仑,结果已经是人去楼空,拿破仑从厄尔巴岛成功逃走了,更带走了马丁诺的情人,这个变故是如此突然,根本令马丁诺措不及防,而马丁诺面对这种情况也只是毫无办法。
很显然,在与拿破仑的较量中,年轻气盛的马丁诺完全失败了。更重要的是,马丁诺的情人在这里面极具象征意义,一个没落的贵族夫人,在穷困之时才真正地委身于马丁诺,当看到拿破仑可能的东山再起时,她却义无返顾地追随而去。理想在这里被狠狠地嘲弄了一番,拿破仑在岛上所有的内敛只不过是落没时的表现,当有机会的时候,他依旧会想尽办法摆脱这所有的现状,所谓的承诺所谓的悔恨都在此显得毫无意义。
而作为理想主义的马丁诺显然是无法玩得起这种政治游戏的,他的年轻冲动在拿破仑的面前简直是不堪一击,轻信,盲目,不成熟成为理想主义的代名词。更重要的是,贵族夫人的离去也将带走马丁诺全部的政治热情,他的青春在这种失败中度过了,这是毫无疑问的。
一个边远的小民为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努力,这本身便是极其可笑的事情,于是,在影片的结尾,马丁诺默默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与暗恋自己的女佣结婚,继续着家庭里的事业,更是不再关心拿破仑的所有事情。青春的冲动在失败中完成,而马丁诺也成为一个普通的人。
但这是真的吗?当坟前马丁诺再次将手枪掘出的时候,导演似乎在给出一个更为积极的选择,只是这选择恐怕在真正的政治,真正的主义面前同样是苍白的,谁知道呢?毕竟拿破仑的成功也可能是偶然的。
2007-9-20于通州
韩兮
《我与拿破仑》影评(九):文学青年与皇帝
几乎完全冲着Bellucci的名头去看的。。
故事的主线大致是,一个理想浪漫自由主义的文学青年,面对因失败而背叛革命的暴君,一口气咽不去,欲除之而后快。却因为胆怯因为软弱,或者因为皇帝的平实他的末路无依他的假惺惺的悔恨,作家总没有暗算成。反倒是曾劝告过他的导师做了这大不韪的事,后被抓获行刑,然后便是陛下大人的华丽闪人。非常没什么意思。
值得赞赏的是好听的意大利语,没完没了的插科打诨,华美的服饰,依旧如天使般的女神殿下,《欢乐颂》和诸多大师名曲,一部风格远大于情节的作品。
也许电影要表达的想法太多,影响最深刻的反倒是作家,女佣和男爵夫人间的情感纠葛,快速的台词对接及情绪转换,男女对手戏处理的的确是格外的好,果然是意大利法国出品的电影。。。
《我与拿破仑》影评(十):理想照进现实
历史性喜剧,果然不是肤浅只增笑耳的生活喜剧的味儿。
通过历史来折射现实社会,通过前人的经验尝试,来发现自己身上的可笑之处。
意大利人是极端矛盾的混合体,“政治,犯罪,不是一回事吗?”,男主角的极端政治思想让他觉得其他人都是傻瓜,老师却被自己的那些学生杀死,他们长大了只懂得服从,没有了自己的思想。而拿破仑则说童年是最快乐的时光,而记住那些时光也是很伤心的,当人长大后,失去了很多兴趣,只对自己有热情,这把我们引向一无所有,直到死亡。
在影片紧锣密鼓的对白中,还是找到了很多深刻的话,而且说这些话的人和场景也都有一种调侃的味道,即使是拿破仑,马尔蒂洛也讽刺地骂他是笨蛋。
影片中穿插的感情戏,却别有一番滋味,女仆卑微的爱,男爵夫人丑陋地跟着拿破仑潇洒地闪人,以及姐姐的婚事,都安排地比较有意思。
好了,算是一点点关于历史,政治,战争,女人的调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