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42》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1942》经典观后感集

2018-03-03 21: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942》经典观后感集

  《1942》是一部由唐永健执导,Tetsuya Chihiro / Fumikazu Hara / Hiroyuki Hasegaw主演的一部动作 / 恐怖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42》观后感(一):1942的小调

  1942年,河南大灾,饿殍遍地。 电影由此展开。如同生化危机里的病毒饥饿也能把人变成行尸走肉,且具有攻击性。但不同于丧尸,饥民间还有满是无奈客气幽默的对白。影片之初,一群饥民打算打入一个小村。饥民头子和东家对话了,他话里透着有借有还的客气;东家也笑里藏刀的说吃饱吃好云云。一来一往,暗涌着嗜血。

  终于爆发,杀戮让一切化为灰烬:饥民逃荒,东家避难。如蚂蚁一样走在河南风沙的路上。老的先死,妻女被卖,自堕落成汉奸,一幕幕上演着,落幕着,重复着。底层逃荒者在人间地狱里煎熬,上层统治者有吃有喝,中间官员饱食但无奈,军人和污吏依旧忘不了发财梦。饥荒的年代,天灾和人祸下,死了有时是好事,活着的人面对无限苦难。但是心中闪现出微弱的希望也可以是前行的动力。人是多么需要互相依靠

  饭都吃不饱,“富家女”还喂养宠物猫。起初爱猫如命,饿到极端时杀猫果腹,用书本当柴火,煮着自己的宠物,心却干燥的很,最后自荐去当妓女,换得三升小米,为了活下来也就这样了。不过在看惯太多的生和死之后,人可以卑贱的求生,也可以为承诺去死。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人永远可以不食嗟来之食,因为他们早把死生看破。大的灾难面前总有无数人死去,也终究有人会活着走出来,可以选择抛弃人情,也可以选择把人情攒的更紧。人饿麻木了也就不饿了,精神反而能支配肉体

  影片草草收尾,好像报告个人结局一样。有的饥民活了下来,这是一件小事一笔带过。蒋介石失去了大陆也如同一件小事一样报告了,一句话交代了。整个电影就像呜咽的二胡,又轻又尖的奏出一曲1942的小调。

  《1942》观后感(二):如果不是1942 我不可能知道有逃荒三千万 死亡三百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1942》 这两部电影的共同点 就是给人营造了一种绝望中不断挣扎过程 每一个画面都在透露了人活着不容易 至少有的人 在人生中的某一时间段 过着只有自己经历过的悲惨

  尽管少年派抓住人的本性 神性 和动物的兽性 勾勒一副很混合清晰的画面 但是 我更喜欢的是1942这部电影 。

  少年派这部电影 技术含量比较高吧 它把3d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很多画面是很唯美 完全真实的那种 而一个人的信仰 是整部电影的主体 我是这么觉得。只不过 有点讽刺 一个人可以没有信仰 也可以有很多信仰 选择服侍不同种类地神 这本身就在嘲讽。 信仰和神性 都是一个人的本性 善变 极不真实, 但 我对于信仰这种东西是很佩服的 它足够使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疯狂 它的力量就像大自然一样 有时候是很可怖的 就我所知 很多 少数民族 就有了他们自己的信仰 就和中国文化一样 历史悠久

  老虎是这部电影的卖点 也许这部电影不应该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该叫tiger的奇幻漂流 但 电影 故事需要人来描述 而这个社会 人 才是主体。 所以 我们需要有一个能写字说话的人 告诉了我们 一只老虎和他平安老实相处在海里漂流很久很久。 看完这部电影 发现动物比人类更有求生能力 可能他们的脑袋 在为了吃饱这方面 做了很多活动吧 所以在吃的方面 他们的思想活跃

  我是这么想的 老虎懂得 让另外三只同船的动物自相残杀 然后 最后才出场杀掉能跟他分食的唯一一只活着的动物 鬣狗, 但他没有杀掉派 这只老虎很聪慧地把另外三只动物的肉贮存起来 慢慢吃掉 而我也宁愿相信他不杀掉派的缘故 是因为 老虎在童年成长中 被关起来 都是人类给他食物 供他活到了现在 所以他在这首船上 相信唯有眼前这位人类可以给他带来食物 为了吃 他变了单纯

  这部电影 还有一个亮点 就是老虎的出现都是很突兀的 电影场内很多吃惊叫都是这只老虎带来的

  这部电影 还有很多细节 派的信仰 派的名字 派的爱恋 派的单纯 派对动物的单纯 都是少年时候的他 不算丰富 不算精彩 以及她母亲对他的宽和 他的父亲 还有他的哥哥 都是一些生活平淡的画面 直到派失去了他们 他对父亲 母亲 哥哥思念才如此刻骨 不过 我看到了他的坚强

  电影里有一段画面 派代替导师 去昨晚鼓手伴奏 才认识初恋 不过 这不过重点 重点是 那个老师唱的印度语歌曲 有点像我们中国的忐忑

  这部电影 主要还是画面感 给人很大的冲击 这一向3d技术 真的很不错 我听说 我们中国的每一部3d电影 后期制作都是送到美国 花大量的金钱让他国制作出来 看来 这方面的技术 我国还很簿弱呀。

  而对于1942 我的感受复杂 我会不忍看到这些 我甚至选择遗忘 我宁愿都不知道有1942年 死去了300多万的同胞

  电影刚开始 说了一段故事背景 个人觉得很长 觉得很没意义 其实 我错了 那段文字描述 记录了一个时代轮回 告诉了我 在另一个空间 有一切人活在那种你永远都没有勇气去尝试的环境中 当我开始看电影后 我发现 里面很多画面都很悲惨 我很希望这些画面 不要那么长 心一直提着 我在等待电影快点结束 好呼出一口气 由于太紧张 我不是躺着 而是坐直了身子 又因为我太矮了 我的小腿是悬着 而不是触地着 在这部电影里 我有两次腿关节酸痛

  还有 很庆幸 我没带那两桶爆米花进去 这部电影 真不适合带吃的 甚至连可乐也不合适

  三千万灾民逃荒 是你无法想象的 而三百万人死亡 也是不可推测的 如果不是1942 我不可能知道有逃荒三千万 死亡三百万这一件大事 对于战争 我真的很厌恶 对于日本 我也很不喜欢 但对于 自个国家政府 我甚至不能表现出何种情绪 活着是那一代人所唯一奢望的 现在也是 活着 也是我这一代人所追求的 你说 这个国家在进步吗

  这些逃荒的人 就像 少年派里的老虎 只是为了吃饱。

  影片刚开始 少东家因为老婆怀孕而没能得到性福 想侵犯花枝 而东家知道了 选择了默许态度 告诉了我 在富有人家 不为吃烦恼 在有的人 在为温饱苦恼的时候 他们可以选择追求更高一层的需求 而这些富人眼里 钱才是他们的命根子 一切的罪恶 他们不在乎 这也和信仰有关

  为了吃饱 土匪团聚一块 在这个国家里 政府不能给你保障 只有自己团结才行了 很多细节 我都不能记起了 像这种悲情电影 我一般都会不愿记住的

  基督在这部电影里 和少年派里一样 同样是受到讽刺的 上帝斗不过魔鬼 多么嘲讽呀 在那样的情况下 作为一个人 而不是动物 他的信仰只有食物 他们不需要更多的精神粮食 因为活着都是一种奢望了 每天看到身边 一个个同伴死去 他们变了会适应 会习惯 更多的是冷漠 对于自己人 亲人 都是一样的冷漠 。

  还有一个讽刺政府官员的是 尽管大量的旱灾 逃荒 但是对于有权的官员 他们不会为了温饱犯愁 他们照样借这个机会 大发横财 贪污 嫖妓 拐卖少女 照样过着他们依旧的奢侈生活 灯红酒丽 大鱼大肉的奢靡 那个河南主席 李洪基 一副忧国忧民模样 事实上 自个也在准备后路 多少也成了官场的同伙 可以说是狼狈为奸 也可以叫同流合污 不过 他算好了 至少良心还在 还有为人民实在事 有的人贪污大量 就什么作为都没有 才可恨呢

  这也是映射了时下 有了官员 尽情的奢靡 对于某些事故灾难工程败坏 他们不会过多地表示 背后还是一样奢侈潇洒 如果灾民是底层的 那么财主就是中层了 而官员呢 就是高层的 底层的人为了活着 没有心思知道高层的生活 而高层的人们一样没有心思知道底层的生活 甚至厌恶看到底层的生活 却在意底层的人能给他们多少税 就像这部电影一样 要上交的粮食 高层的人 他们追求了更高的享受 对于底层的人来说 活着是一个很漫长艰辛岁月 而高层的人 则会觉得活着很短暂 一生很快就会完结了 所以在意气风发的时候 花样百出 各种追求各种享受 才不枉此生。

  同样地 这部电影和少年派一样 也写了人性 花枝对栓柱说 给我两片饼干,我让你弄 为了吃 出卖什么都值得 还有为了米 卖了女儿 卖了老婆 花枝为了活着 和栓柱结婚一天 便卖了自己 图个好价钱 图个两个孩子有爹 张默在里面 演着很憨厚 就和让子弹飞里面的匹夫一样 傻傻着 。

  还有 里面有一些台词很短 但都带着心酸无奈的意味 .”上帝连魔鬼都斗不过,我们还信他干什么“ "想上吊 都没有梁" "老东家看到自己的妻子饿死,自己喃喃说到:死了好,早死早超生,希望下辈子不要投到这(河南)。" "被卖去当妓女的说我蹲不下,吃的太饱了" “死了好啊,死了不用受罪”。这些 是我目前能想起来的台词。

  东家 说了一句话 死也要死在离家近一点 最后 剩下的就是他没死 但是身边的亲人都不在了 逃荒的结局不止会失去一个家 也会失去一个家族血脉的传承。

  很讽刺的是 里面唯一一位真好人外国人 白修德

  后来这些灾民 为了温饱 帮着日本打国民党 是汉奸也好 是帮凶也好 人在遇到生存问题 谁让他活 谁就能成为他的神 这也是人性

  活着真好 有些故事 只有某些人自己知道 但通过电影 放大了 便不只是他个人的体会了 少年派是这样 1942也是这样 虽然我没有经历他们的困境 但 我得到了他们身上的一些体会

  两场电影 我身边坐的都是女孩 其实 电影院都是女孩比较多 少年派的时候 我后头有个小孩 一直在讲情节 跟的画面一直解说的一切 很单纯 很可爱 而1942 我后头有一个大学女生 也一样一直说的内容 也很可爱 我不会在意电影里 周围有人在猜测内容 解说情节 我可能还喜欢有人偶尔发一些他的感言和猜测 。

  《1942》观后感(三):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一九四二》

  看完《一九四二》已月余,一直想写点什么,确总提笔无神。因为我老是忍不住想把它和1959年的那场浩劫相比较,但一来政治上有所顾虑,二来自己笔力有限。政治上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尽管我党对意识形态的管制在逐步放开,也提出了促进文化大繁荣口号,但即便胸中有千沟万壑的冯导也拒绝将此片和政治联系起来。毕竟从59到89,栽在这上面的人不胜枚举。笔力有限则是人贵自知的表现:单就数据而言,关于59年的那场大饥荒死了到底多少人我就一直没考究清楚的(学界也一直是对此存在争议),作为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我个人觉得非正常死亡人数不低于3000万,1942年的10倍。

  所以,还是写一些无干痛痒的演员点评吧。

  我很少去电影院看国产电影,不解释。但本片我冲着三个人还是买了张票,一是拍哈姆雷特之前被称为中国最好导演冯小刚;二是很会讲故事的刘震云:三是陈道明

  先来说说陈道明。我印象中这是他第二次演同一个历史人物,并且还是这个争议颇多的一代领袖。但陈道明还是凭借他老辣的演技再次征服了我。从形象上看他估计是本片最接近1942的,瘦削的脸上刮不出二两肉(其他演员估计是导演给的减肥时间太短了,普遍比较富态不像灾民)。从气质上看,他也有一种中正在抗战时期特有的硬气,这是以往大陆描写蒋介石的影视作品中不曾出现的,包括陈道明自己在《长征》中的角色。他把蒋公演得跟贴近历史了(不是教科书中历史哈,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下蒋中正自己写的日记),用通俗的话说,创造性地演绎了蒋介石的多面性。对烈士子女是慈父,对外国记者代表国家利益领导人,对国内舆论是独裁者,对李培基安抚对陈布雷发火是深谙帝王之术。可见,陈道明在这个角色是狠下了些功夫的。

  接着,要给冯远征一个大大的赞。他是一个敢于挑战任何复杂角色的演员,《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变态医生,《天下无贼》、《非常勿扰》中的娘娘腔,每一个角色都能让人记忆深刻。但我还是低估了他的创造力。这一次他把中国传统农民的那种窝囊劲剖开了给观众欣赏。为了吃饭,媳妇借粮食被调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日子过得去,哪怕头上有点儿绿——霆锋赠联),为了吃饭,少当家重伤后落井下石不说还偷粮食(屌丝的逆袭),为了吃饭,卖女儿(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为了吃饭,想兵痞要毛驴(饿傻了)。他所扮演的瞎鹿才是真正的灾民,活着就是为了吃饭。水到渠成的表演让人觉得冯远征就好比和氏璧,一是“腹有美玉气自华”,二是一直等待那个让美玉得见天日的卞和。

  范伟的表演使人联想起冯式电影中的另一个胖子——傅彪,都是很淳朴的表演,不做作。这次,天生的伙夫相让范伟捡了个便宜,他也没有让这天赋白白浪费。如若深挖,他是跟张涵予演的神父是比较能代表那个年代所特有的人物性格的,他们演得是一类人。张涵予演的神父代表了传统中国人尝鲜西方宗教后失败而失望(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范伟则代表的类型稍微多些,也正如他的体重更丰满些。战区临时法官可谓葫芦僧断葫芦案——说他小人得志也好,说他官本位思想也罢,但本质是他还是弱势群体,在面对兵痞抢劫时的无奈,在面对日本厨师(感觉像是张嘉译演的,求证下)人格侮辱时的识时务。都是一种小人物的无奈,这和冯远征所代表的农民不同,他不是逆来顺受的,他是为了生存这一基本原则的墙头草(区别于认死理的栓柱),他也是没有知识的浮萍随乱世飘摇(区别于为了活命甘愿跳火坑的星星)。

  个人认为张国立驾驭老财主这一角还没他儿子演得那个憨里憨气的拴柱来的自然,除了那外地人听起来还中的河南话。结尾表演出一点全家妻离子散后的绝望,但是更像是穿着难民服的一声叹息。

  至于徐帆,除了歇斯底里貌似啥也不会。吃了长相富态的亏啊,小刚有点任人唯亲哈。

  对于票房的失败,我感觉其实有点情理之中。中国大部分的观众对待这种悲剧性地电影是不大感冒的(《唐山大地震》有不有政府救市,我不敢保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还是《泰囧》之类的喜剧片。不过票房的高低不能完全作为影片伟大的标准,小刚也不必气馁。

  一句话总结,我若生在1942,饿死我也不会说,“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1942》观后感(四):饥饿

  电影《1942》从开拍至今,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度。影片上周在罗马电影节举行的首映会,更是获得国外影片人极高的评价,面对11月29日的电影全国公映日益临近,电影《1942》昨晚在京举行一场试映会,从时候他们对电影影评看出他们给予电影很高的评价。

  《1942》的145分钟,足以让人窒息。灾民苦难、民族沉沦、内外忧患、上下悲悯,电影想表达的很多,基本做到了,可以体会到电审尺度放宽后导演还在隐忍、挣扎,想用天灾后的人祸直击时政。如说1942上了国片一大台阶,往后对冯导的期待就会更高了。海量演员、群演调度显拍摄艰辛,张国立、陈道明表演尤棒 。“沉重”这是很多人对电影《1942》最直接的感受。下面电影影评网整理汇总一些他们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

  @任志强:影片细致的描述了在面临各种生存困境时不同阶层的人的思想变化和人性的本质,各级官员对民众生命与自身利益追求的态度与博弈。残不忍睹的画面和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违心违情违背传统道德观念的行为选择,缺少良心,违背人性,发国难财,贪污腐化的官员与军人,从坚信到动摇的上帝形象,从坚持不懈的追求真相与正义到为爱而善变成为爱而不得不弃,除了沉痛的压抑之外,更显真实与深刻,每一个变化都牵动着观众的心。

  应该称得上是震撼。但这部电影绝不仅仅是为了重现历史上的灾难。也许人们从中可以看到的是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之中,哪怕是走与众不同的回头路,也要顽强的走下去。

  @薛蛮子:今晚看了冯小刚的"一九四二"。灯亮了之后坐了良久,片子里的苦难太沉重了,让人半天喘不过气来。以前史书上反复出现的"某地大饥,人相食。"今天被冯导搬上了银幕,才感知到饥荒有多可怕。明天要买一本刘震云的"温故1942"据说还提起了六十年代的大饥荒,反正电影里没提。

  @路金波:《一九四二》:85分。年底票房大战中不能错过的一部电影。感谢冯小刚,很大诚意,很大力气。电影毫不励志,毫不欢乐。这不怪冯小刚或刘震云。因为中国人的历史,主题词只有一个:活下去

  @华兴-黄胜利:《1942》看完,开始滚字幕好几分钟了,都没人动地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汪潮涌:昨晚看<温故1942>心情很沉重。铅灰的天空,黄褐色裸露的土地,残雪混杂着泥泞的逃荒路,蚂蚁般的灾民与战败的士兵被日军炸得血肉横飞,撕咬着饿死灾民尸体的野狗,不作为争权夺利的官员,卖妻卖女也难以求生的财主和村民。。天灾可憎,人祸更可憎!冯导用凝重的镜头讲述一个饿死300万人的历史悲剧。

  @张醒生:刚看完 @王中军 为亲朋好友组织点映 @冯小刚 中国历史宏作电影<1942>。这部由冯导呕心沥血拍成的作品不但将留在中国电影史,而且对国人历史教育有惊醒作用!一定要看!

  @张泉灵:刚看了场「1942」的试映会,两半小时,心在油里煎着,大石头底压着,叫不出痛来。那几个笑点像是油锅里再淋进几滴热水。直到片尾曲响起,一滴眼泪从我眼眶里溢出。几分钟长的片尾字幕,没有掌声、没有交谈,一片静默。散时,大家轻轻鼓掌道别,平日里舌灿如花的影评人们也只有两个字的评价:很好。

  @刘竞超:今天有幸提前看了≪一九四二≫,感触很多。当爹以后看这种片子更能体会其中的情感。很不错的片子,绝对值得一看,虽然看过之后有些压抑。

  林子树2012:《一九四二》给观众心灵上的震撼远大于视觉上的震撼,到目前,算是今年最佳国产片,冯小刚的十八年筹备确实没白费,比《唐山大地震》好上几倍,不催泪,但能深深撼动你的内心。完全没必要运用IMAX的方式来呈现,其实看胶片就挺好。观后感触很多太多!

  tarcy元子:刚刚看了《一九四二》 场面宏大,大腕云集,在历史的洪流中演绎人生的颠沛流离。从电影的角度来讲,这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一连串的事件。建议大家去影院观看,否则很难体会到战争+灾难题材的震撼力。当命运给予你希望,而又活生生的把它撕碎,夺走,你,不明不白中,如何对抗?

  《1942》观后感(五):1942与南京大屠杀

  若不是电影1942,我不知道1942年河南发生旱灾,死亡人数300万。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30万,却早已铭记心中,政府要求我们铭记国耻。却不跟我们说国民政府怎样对待河南旱灾的难民。

  电影台词 1942年旱灾来临时世界各地还发生其它的事,其中包括了丘吉尔感冒,若把丘吉尔感冒写成蒋介石感冒也许更有讽刺意义 。

  电影前期河南旱灾时间 , 国民政府在重庆地区一切歌舞升平,以及地方政府买难民女性给上级领导享乐,对河南旱灾无动于衷。比起日本鬼子的侵略 被同胞 党和政府抛弃更让人痛心,

  《1942》观后感(六):才华尚浅,因何福薄?

  这是我看完《1942》以后心里想到的第一句话。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中国的灾难片,但它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片子主要想表达的就是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大饥荒以及从中牵扯出来的人性的美好与险恶。

  小时候总是听父母亲说,要爱惜粮食,以前生活困难的时候人们生活总是很凄惨,没有东西吃只能吃树皮呢。我点了点头,似懂非懂。现在长大了些许,社会阅历增多,也知道些关于饥荒的惨况。直到前些日子看了这部电影,才让我真正地认识这种悲惨的生活。

  饥荒是天灾,无可避免,但是也只是少数,蓄谋已久的人祸,才是造成悲剧的根源。1942年河南发生饥荒,三千万人里,死伤三百万人,有一千万人失踪或流离失所。看到百姓受苦,以蒋介石的为领导的政府却无动于衷,待到连洋人记者都看不过眼了,以报道通告世界,才悻悻出手振灾。不料中间阶层的领导却各自为政,贪污腐败,一点都不体恤民情,以加倍的剥削与敲诈来获得自身的安逸。

  我看着他们一路逃荒的过程,看着一个大地主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衰败,家破人亡,看着一个个普通的家庭被着天灾人祸蹂躏,心里不禁百般难受,我们无法想象是怎么一个过程,让一个有文化的女学生为了五斗米折腰去做妓女,让一个圆满的家庭渐渐破碎,让母亲宁愿把刚出生的孩子掐死也不愿他留在世上受孽。我也无法猜测是怎样一个画面,当那些士兵以收军粮为由抢去粮食,抓走妇女的时候,当官员自己醉生梦死把群众置之度外的时候。我不忍看见,中国人为了生存放下尊严,出卖自己,给日本人当兵,我不忍听到,对方的军队说,他们是中国人,但他们首先要是个人。

  渐渐地,他们开始怀疑上帝,摒弃信仰,放下良心,只为生存。仿佛没有人能帮助他们,这些都是宿命。上帝为何如此不公,让普通的老百姓遭受如此苦难,他们本来就是没有什么才能过人,没有雄厚的家境与万贯的腰缠。他们只是一介草民,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但为何每次灾难临头都是他们先遭殃,为何他们的生命如此廉价?不是都说红颜薄命,天妒英才么,一介愚民不是应该有神灵保护,安详而活么。才华尚浅,因何福薄?

  整个片子仿佛都笼罩在一层黑压压的污垢氤氲中, 让人看不到希望,幸好幸好,有黑暗的地方就总会有光明,人心的善与恶都是相对的,最后黑暗总是会过去,历史自会留下它的痕迹,警告劫后重生的人们不要重蹈覆辙。

  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尚浅,因何福薄? ——纳兰容若

  《1942》观后感(七):1942,要的不是票房,而是历史的反思

  看了冯导的《1942》,真是这些年来难得的一部国产好影片,里面有关于亲情,爱情,政府,国难,民族性等等的剖析,深刻的反映了那一段几乎被忘记了的血泪般的历史。河南饥荒有三百万人饿死,一路饿殍遍野,民众甚至易子而食。除了痛恨天灾的无情和日本鬼子对无辜百姓的轰炸,更痛恨的是国民党对民众的不顾,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不团结。虽然该影片票房惨淡,但是精彩是不需要掌声的。看完真有那么几秒心灵的震撼与触动。特别是最后那个小女孩用河南话一声声叫“娘”的时候,有一种直击心灵的力量。可中国人现在非但是谈不了政治,连历史也只能选择性的谈,中国俨然变成了娱乐化的国度,国人都在过度的娱乐化。颇有“此间乐,不思蜀”的味道。像<泰囧>等讨喜的题材固然能让人轻松(本人不觉得该片好笑),但除了笑笑还能记住什么呢?就连<画皮2>这样俗旧题材的影片都会卖得很好,比《金陵十三钗》《1942》不知高出多少,所以你永远无法用票房去衡量一个影片的好坏,尤其是中国。导演你其实拍什么电影都可以挣钱,只要不拍文艺片,历史片,专拍脑残片就好。有人讽刺小刚导演“你有种你为什么不拍1962啊”,对这种人我只想说,你是火星来的吗?你怎么不去天安门吐口水啊?最近冯导被黑的另一部电影是《私人订制》,该片也算是文艺加讽刺类型,多了一些黑色幽默,也有对导演该拍“俗”还是该拍“雅”这一无奈处境做了自嘲,虽说与《甲方乙方》的喜剧路线有点类似,但总体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但在豆瓣上居然一路被黑,这更让我觉得,国人非但众口难调,而且口味颇重。其实导演完全不用纠结,解决问题也很简单,只须参照岛国的AV片和游戏模式,让苍老师做主演,绝对雅俗共赏。

  《1942》观后感(八):1942 延津 还有母亲的逃荒

  昨天开车走在高速上面回郑州,走了一个多小时后有些困了,抬头一看路牌上面显示前面是延津出口,心里面似乎触动到什么东西。以前走过这条路很多次,这种感觉是从来没有的。

  前段日子看过电影1942,虽然这部电影上映很久了,一直也没有去看。一方面是我很少看国产的电影,自己看电影是比较挑的,我不愿意贸然的浪费时间去看一部imdb没有评分的电影。二是最近也比较忙。妻子说这部电影看着不错,里面全是河南话。由于之前看过不是闹着玩的和就是闹着玩的两部电影,都是说的河南话,很本色的体现了河南人的古朴和幽默。于是网上下了个高清版的,在工作之余的一个晚上和妻子静静的开始观看。

  故事讲得是1942年河南省的大饥荒,一家人开始逃荒。路上惨不忍睹,一家子一个个的饿死。后来逃荒到洛阳,城门紧闭,不让难民进城,实在没指望了,一个媳妇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被饿死,把自己卖出去换了几升小米。临走的时候,大人把自己旧棉裤脱下换上破棉絮窟窿裤子,哭成泪人,小孩子几乎哭死。女人一步三回头,叮嘱道:拿好先人的牌位,记住啊儿,老家是延津。

  整部电影对我的触动很多,老家是延津,这句话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似乎感受到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忘本。人生的目标其实是那么的简单:一口饱饭。人有了信仰真美丽,电影里面铭记延津老家,成为了一种信仰。当女人说出,老家是延津的时候,虽是蓬头垢面,衣服破烂一样,竟然有种脱俗的美丽。

  简单的目标,简单的信仰,想想都心向往而入神。很久以来似乎都变得不开心,虽然工资奖金没有少拿,但是总感觉匆匆忙忙,如同金波玉粒噎满喉,无味。简单,纯粹,空灵,在哪里呢?

  看完电影后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了,沉默了许久。哎,河南人的朴实,隐忍,坚强,刻画在我的心里。中原地区曾经苦难深重,表面看你也许看不出来,但是你能感受的那种大道至简的哲学,活着!过去的伤痛不会再提起,即使曾经伤害至深。过去很多天,想起电影中间逃荒,饿死人的场景,鼻子酸酸的。

  过年回家,豫西孟津小县,父母亲高兴亲切,不停的忙着做好吃的不得闲,生怕我们哪点不如意。好不容易忙到晚上,总算闲下来。一家人总算可以围着大煤球炉的方台子,烤火取暖,偎依一起。依稀记得母亲讲过小时候逃荒的事情,又才看过1942,就想问问母亲逃荒的事情。我问:妈你说你小时候逃过荒,都逃到哪里了,你讲讲吧?母亲慈祥眼角的鱼尾纹皱了一下,说:58年还是59年我记不清了,那几年没有粮食吃,树皮都吃光了,你wei爷(wei字读四声,打小我们这里就这么叫外公的,多亲切,可惜没有汉字,不知道康熙字典里面有没有这个字)和你婆带着你大姨,大舅,二舅,二姨,三姨我们一起,还有村里面的人一起逃荒。那时候我才4,5岁。走在路上你婆要了一路饭,家里人都饿的走不动了,就带着你大姨和你二姨一起用一个破碗去要饭,走到哪儿要到哪儿。多亏你大姨嘴甜会说,爷爷奶奶大哥大嫂的行行好,这样我们才走了一路走到陕西黄鹿山。那山真大,可以开荒种地,遍山的果树,桃李杏都吃不完,不用交公粮,一家老小也不用饿着要饭了。只是一路上有段日子实在是撑不住了,树皮吃的不消化拉不下来,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把你一个舅卖了。你大姨一直长不高,小矮个子,都是小时候正长的时候饿的了,再加上出力要饭。亏着是出去了,留下来不知道饿死多少人,那几年的老年人和小孩子是不好活下来的。说完,大家一阵沉默。父亲比母亲大两岁,年近,古稀,兄弟6个,他排行老六,这两年父亲开始读佛经了,变得恬淡,处事随和,只是微微的笑着,一边用火箸拨弄着煤火,让烧的更旺些。我问父亲:也没有听你说过逃荒的事情,你和我婆家村子挨着,你们那时候有没有饥荒?父亲款款的说:58到62年,生产队大跃进吃大锅饭,树皮都吃光了。你奶奶那时候能干,领着几个媳妇在生产队给社员做饭,刷锅水上面的油星和食物的碎渣子养活了6个孩子,玉蜀黍槮渣滓拿龙布篦了一遍又一遍,就那还得在大队食堂门口等着,晚一会儿就抢不住了。再者,你经过村中间咱家的老院,现在年久失修院子中间有个大坑,那里面以前有5棵树,桑树,榆树,槐树都有。那几棵树可也帮上大忙了,吃桑葚,榆钱,榆树皮,槐花。你几个伯们,轮流看着,不让别人乱动偷树,才熬过了那3年。村里面也真饿死了不少人,多少老年人都没有挺过去。父亲脸上一丝苦笑,说,过去了不提了。这时电视里面响着欢快的新年歌舞,家门口也不住的响起鞭炮和礼花的声音,或零星响起,或缓或急。我的思路也飘到了那个年代,有点出神,须臾又打趣说道:幸亏奶奶有一定权力啊,家里弟兄多能争来吃的,咱家那时也算有势力吧。父亲笑笑说:你爷爷也算的上是族里面的文人了,有德行明事理。那时候搞批斗大会,白天搞的欢,斗了这个斗那个。虽然你爷爷地主出身,也没有人敢动到你爷爷头上。晚上那些生产队长,先进分子还来登门问你爷爷事情怎么处理才不丑,合礼仪。哎,那都是后话,只说3年饥荒年间,最后没有吃的把你大伯饿跑了,跑到新安县另谋出路了。过了一会儿,我问母亲,后来怎么都又回来了?母亲说,其实都不愿意回来的,家乡逃荒过去的很多人都留在了那里,安居乐业。过了几年光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到处的年轻人都坐火车搞大串联。你二舅那时候年轻,再说免费坐火车都也愿意去见见世面。你二舅求你WEI爷和你婆了好几天,要去参加大串联找自己老家的同学,那时候那么乱谁能同意呢?你二舅在一天早上怄气走了,大冷天就穿个秋裤,坐上火车回老家参加大串联了。你婆哭了三天三夜,一家就为了找你二舅就这么举家都回来了。可惜你大舅在陕西定居了,不肯回来。这么多年直到你wei爷婆老了也狠心没有回来过,其实也不能怨他,他不能原谅你wei爷婆把他卖给别人。话说完了,我看看母亲,看看父亲,他们的脸被炉火映衬的红红的,岁月流走把他们的脸变得沧桑和平静,仿佛一条激流欢腾的河流,现在变得宽广无声,只是这么流着,如此的静美。如果没有看过1942,我就不会问这些问题,也许就不会有父母亲对曾经58-62年那段饥荒的回忆。也许这些事永远会在他们的记忆里面,好似重未发生过一般。母亲怕我们回老家冷,门上面挂上了厚厚的棉门帘,平时单他两个在家是不舍得挂上去的。外面北风凌厉,屋内暖气扑面。

  母亲抬头看看我,眼里面有点亮但是有点浑浊,不似我儿时那般透亮,说:娃子在省城好好干。又说:坐这么久饿不,我去给你们擀面条。我最喜欢吃母亲擀的面条,在拌点带冰凌碴的母亲亲手腌制的酸黄菜,最是好吃不过了。只是一年吃的,次数极是有限,在我眼中远胜山珍海味。

  哎,看着朴实的父母亲,心里暖暖的。我爱这片土地,眼眶里始终有种痒痒想流泪的感觉。

  谢谢这部电影——1942,还有曾经在祖辈,父辈身上发生的故事,也许这些故事能让我变得些许简单,纯粹一些,同时少些忧愁,多些平淡的快乐。

  最后,我想我会永远记得一句话:老家是延津。这句短话对我已经超越了字面的意思,我的目的地在我的内心深处,漂泊再久,终会回到内心的本源。

  《1942》观后感(九):史实灾难片,撼动人心。

  这部片子让我觉得痛心。很沉重!

  我们是一个泱泱大国,是一个吃不饱的民族,是一个历经几千年沧桑的古文明之邦,是一个不讲求同胞血脉的民族!让人愤恨!

  一个简单的小老百姓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无助,被敌人打,被同样落入困境的同类排挤,被自己的武装(也许在几天前才被抓的丁,都是农民),被非本地人的歧视,甚至是自己同胞的子弹打在脚边嗖嗖作响,为什么?怎么了?

  人在饥饿的情况下,极度的情况下才能更显得人的属性的重要性。但人没有了肌体,没有了口中的一点点食物,还谈屁的廉耻,屁的民族,屁的贞操,屁的一切?人之将死,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将和我没关系了,我还谈什么礼义,为啥日本人都能意识到给灾民粮食,让灾民拿起枪口对向自己的同胞?自己的同胞却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呢?人们是不是在心底并没有对异族有多深的愤恨。而充满仇恨的是自己的同胞!

  中国这水太深,太浑,漩涡太多!哎

  另外还有一个,为啥导演要找一个叫白修德的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在片里还是个分量不小的角色,是想说明第三方看到中国。但是不需要这么重的戏吧,这是与世界接轨的产物,金陵十三钗里也是老外咋咋咋的。都怎么了,没有老外讲不清事实》?还是为了体现我们的世界文明水平接轨化程度很高了当时已经!不是说和老外有怨有仇,是没事干就拉几个老外过来说英文让人觉得很不高明!是觉得放字幕说英文能去国外拿大奖?

  哎,中国的电影人……

  《1942》观后感(十):重返1942

  作为一个20岁的年轻人,还是大学生,我很惭愧,我不知道1942那段历史 。我也不知道这么多年,也没有人提过,所谓的历史教材,也没有记述那段历史。

  1942年,河南大饥荒,导演的手法,那灰暗的画面,仿佛带我们重回了1942,关于这部电影,争议很大,有人说他拍的一点都不好,而同期上映的泰囧以10亿票房成为黑马,成为电影业最大的赢家。

  或许有的人根本没有看这部电影就在评价这电影的好坏,其实票房决定不了一部电影的好坏,只是这个社会,有时候是扭曲的,人们或许并不需要一些感动人心的东西,而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它的艺术价值正在贬低。

  更多的人去电影院,往往是情侣娱乐消遣,所以在商业化的今天,泰囧的巨大成功并不是天上掉了馅饼。冯小刚是中国超一流的导演,怎么能说这电影不成功呢,他能把这样一个历史搬上荧幕,以这样的恢弘巨著展现给大家,本身,就是成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那个年代,没人愿意去回想,没人愿意去经历,死亡,饥饿,寒冷,在这个全民奔小康的年代,人们仿佛不再相信,只有一些老人们会把饭吃的一粒不剩,浪费,已不再是可耻的行为,在富人眼里仿佛是一种炫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个社会变成了笑贫不笑娼的社会,这是可悲的。

  1942,黑白的画面展现在眼前,我们要怎样继续我们的生活呢?笑着哭着,也就过去了,那什么是历史呢?我们会成为历史。1942就是历史,他对人性的剖析,大灾之时,地主一家只有地主活了下来,就这样如此悲凉,大富大到头来终成一梦。而知识呢,知识在生存面前又算的了什么,接受过教育,会写字,会念书,又能救得了我们什么呢?道德呢?卖媳妇,道德在哪里呢?所有的一切在活下去眼里都是不重要的。。。

  感谢如今的生活,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河山一寸血,历史,让我们铭记,所以,如今,只有好好地活下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