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平衡》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平衡》的影评10篇

2022-03-21 09:47: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平衡》的影评10篇

  《平衡》是一部由彭辉执导,奇卡·扎巴多杰 / 杨欣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西部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衡》影评(一):平衡

  多肮脏的政治 多伪善的国家 而平衡究竟是有多难

  扎巴多杰他们一行人 为了可可西里 为了藏羚羊 五六十人正规渠道只供了四把枪

  是他们不顾生命危险与盗猎者斗争 是他们不顾生命危险 在夏天一场雪成沼泽地 冬天一场雪封山的可可西里以保护者的姿态守护这片圣土

  在杨欣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 一个个高塔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立起 一个个保护站在风雨中搭建成功

  可是最后 远居庙堂的上位者 设立保护区后 把功臣抛在一边

  政治向来冷漠又无情 它也从不妥协 作为一个强权者 它又怎么会允许扎巴多杰的强硬了

  我们都知道这个体制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也都知道 这一切都不是偶然

  但我依旧乞求平衡

  《平衡》影评(二):万恶的**,你才是这一切的根源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在残杀藏羚羊和保护藏羚羊的斗争中,人类对自己歇斯底里丑恶的放纵与麻木,同时也倾听到,在一种悲壮与凝重的氛围里藏羚羊的保护神——扎巴多杰和他的野牦牛队的无助与无奈,他们生存条件的艰涩。

  影片开头那冉冉升起的红旗,也许正是扎巴多杰和他的战友们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扎巴多杰戴着那一副充满沧桑与悲哀的脸庞,嘶哑的诉说着那一段被风雪所筑成的艰苦的往事,深深的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内心。

  1995年,扎巴多杰第一次进入可可西里时,治多县委给工委的小车加了84公斤汽油。因为治多县市贫困县,这便是政府给西部工委野牦牛队惟一的资助。除了三支枪,在没有任何资金的情况下,1995年 10月7日,在可可西里,在青藏公路八工区一顶帐篷内组建中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西部工委野牦牛队。野牦牛是高原的保护神,温顺忠厚、吃苦耐劳,但是一旦侵犯了它,即使是一辆正在行驶的卡车,也会被它掀翻,扎巴多杰他们取这样一个队名,正是寓意着他们是高原藏羚羊的保护神,无论多么艰险,都永不退却!

  在可可西里,他们不仅要和全副武装的偷猎者激战,更要和残酷的生存环境进行搏斗。4.5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严寒、缺水、食物匮乏,让这些只能开着两辆小车巡守在这广袤的土地上的队员们经历了多少的艰辛,甚至是八个月都无法给他们发出工资,不值靠什么来养活家人,但是这些艰苦的条件,依旧无法阻挡他们对保护可可西里的决心,埋藏起心中的无奈与悲伤,踏上了这条漫漫的远征之路。

  大自然的力量固然不可抗衡,在高原上与非法走私盗猎者搏斗固然凶险,但最让人痛恨的是那些敛尽人民财产,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扎巴多杰是个克制的人。 对着镜头,他反复强调,不怪治多县不给野牦牛队经费——连工资都发不出的贫困县一个,能有多大指望呢——总投入就是1995年的三百块,给吉普车的油钱。 平静的他在片子里的唯一爆发,就是骂出了如题这句话:“我总觉得这点……我到现在心里也有点不平,建立这个机构那个机构我到现在还不平衡,他妈的,保护的时候我们保护,事情我们办,拿钱的时候别人拿,弄些乱七八糟的组织,别人弄,很不平衡。几个月的工资那不出来,一个月的工资那不出来,出差费那不出来的情况下,就这样工作(指冒死保护可可西里)……干下来。将来对人类,对社会有一点贡献。我认为是值得的!!!但是我对一两个王八蛋……我忍……我死都不怕!!我辞职总可以,甚至开除后我还是干这个环保事业,我绝对要干下去了……现在我也是难言之处多得很呐!”

  扎巴多杰那双忧苦的眼睛久久驻留在我的脑海中。

  这双犀利的眼睛,屡次将盗猎分子抓获。这双眼睛,看透了一些东西,肮脏的、丑恶的。这双眼睛,时常愤怒,因为感受到了种种的不平衡。

  这双眼睛,总是湿润。当说到,凶恶残暴的盗猎者将刚生下小羊的藏羚羊杀掉,眼看着小羊在母羊身边嗷嗷待哺,这双眼眼睛湿润了。当说到,他们已经几天被困在刚下过雪的草地里,饥饿就要夺走弟兄们生命,面前是他们用生命保护的藏羚羊群,他冒着内心的剧痛、良心的谴责、犯法的危险,为了弟兄们活命也要枪杀其中的一只藏羚羊,这双眼睛再次湿润了。当说到,他们的工作收入是卖掉缴获的藏羚羊皮的所得,对他来说,多么于心不忍啊,他的眼睛又一次地湿润了。

  细细观察着双眼,上面布满了血丝,四周被粗糙的皱纹紧紧包围。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简朴使他的皮肤过早地失去了年轻的光泽,让他变得更加苍老。不只是容貌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杂乱和斗争,各种体制失衡带来的茫然、愤恨、压抑和苦恼。

  上一任书记怎么走的他最清楚,可是,他还是义不容辞地紧随其后,踏上了这条不归路。只求得内心坦坦荡荡,温暖明亮。

  然而胜利在望,曦光就是前方之时不幸却发生了。在结束了北京寻求经费的活动回到青海家中的第二天,扎巴多杰被子弹近距离击破头部身亡。影片播到这里,我想每个观看者心里都特别的震惊,特别的压抑。也许是扎巴多杰讲的太多,触及到了那些在位者的利益,又或者是盗猎者的疯狂报复,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人性的泯灭,道德的沦丧,在脱离不了肮脏交易的官场环境下,在这样有着严重弊端的体制下,扎巴多杰等人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而他也只能含恨而终了。强杀案是意外也好,阴谋论也罢,事实是扎巴多杰之死可能永远就是个谜了,正如生态不会完全平衡,人性不会完全平衡,现实世界的各种结果也总是不平衡的。”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丢下他的亲人朋友,丢下他的“西部野牦牛”队,丢下他未竟的事业,远避尘嚣,离我们而去了。可可西里,你这蕴育宝藏的土地,你这造就英雄的莽原啊,今天,你忠实的儿子倒在你的怀里,他已完全属于你了,他将与你同在!就用“巴颜拉山”哦,你怒吼吧,让万年积雪覆盖灾难的大地,让千层峰峦横断茫茫雪原,让生命轮回的声音响彻冰封的太阳湖畔!

  玉树警方说扎巴多杰死于自杀,也许扎巴多杰的死或许是他承受不了来自各面的压力的一次爆发,但是这种为了藏羚羊,为了可可西里,即使再艰辛的道路,他们依旧走了下了来,每一次与盗猎份子真枪实弹的血拼,每一次与大自然的生死搏斗,都没有击垮的勇士,难道会因为这点原因就自杀吗?政府啊,你不要把人民都当做是一群白痴好不好!!!充满着权力交易、肮脏堕落的政府,才是是这无情与黑暗的社会的根源!

  看过平衡,不得不承认,它的真实如同夏日正午的烈日,直射进人的双眼,灼伤至心底。它如此有力,告诉铁盒子中或者已经觉醒或者正在叹息或者自此惊愕的人们,这才是现实,请正视。

  现在有谁还记得索南达杰,扎巴多杰,为可可西里付出生命得到的却是遗忘,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可能早就见不到藏羚羊了,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可关注只停留了瞬间!

  中国纪录片最高奖《平衡》之美丽的可可西里。美丽的西部,美丽的藏羚羊,严酷的自然条件,以及那些可爱的同胞!

  祝福奇卡•扎巴多杰——鲜血凝成的丰碑

  《平衡》影评(三):《可可西里》背后的故事

  很久没有写评论,包括《可可西里》本身看完也没有写,总觉得有点什么东西挡在面前,说不清楚……

  但是今天看了这个纪录片却很想记下些东西,或者这就是纪实的力量吧!

  先记下片中留下很深印象的情节:

  主人公在妻舅死后请缨做西部工委书记(自降级别);

  整个队伍没有经费来源,配发只有四把枪(开始时曾加油);

  那个直升机申请夭折的对话;

  前任书记死时候的情节很震撼(其实主人公死的也很震撼,却看不到);

  五星红旗在保护站迎风升起;

  队员们唱歌:国歌,生日歌,还有一个不知什么名字,兄弟,月亮……;

  主人公在北京演说,下面官员打瞌睡;

  “我对一两个王八蛋……我忍……我死都不怕!……”;

  多杰的妻子泣不成声“对你照顾不上,过几年会好的,到时候带你去内地好好玩一下”

  ………………

  本要说,却不知说什么好,扎巴多杰,你是真的汉子!可惜你面对的不是一两个王八蛋,而是一个冷血的世界~

  《平衡》影评(四):关于《平衡》

  我想、用两个字来形容这部电影,那就是“震撼”

  一部没有大制作,没有恢弘的场面,甚至没有台词的电影却能给人带来如此的震撼,很难得,或许纪录片就应该是这样

  很可惜,这部电影没能在国内被更多的人了解,甚至在互联网上难觅其踪影,其中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

  虽然名曰“平衡”,但片子中反应的却是种种不平衡

  保护队为保护藏羚羊做出了如此大的牺牲,得到的却是、、、

  影片中有三个场景打动了我

  一、扎巴多杰在镜头前怒斥指责官员的不作为时,那是一个藏族汉子发自内心的怒吼

  二、当扎巴多杰进京申请资金,在开会时那些官员睡觉的场景,甚至提前离场,以至于环保专家愤慨而起

  三、扎巴多杰去世的消息,很震撼、突然联想起之前他的那一段段倾诉,控诉、、、

  或许这就是纪录片,一部真正的,让人为之震撼的纪录片

  《平衡》影评(五):明天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我却想用严肃去诉说严肃。

  如果把电视艺术比喻成一个妈妈,那么纪录片应该是她长得最朴实无华的一个孩子,他赚不了多少钱,不能买好多好东西孝敬妈妈;他没有伶牙俐齿,不会说讨喜的话哄妈妈开心;他长得虎头虎脑,一点都不讨妈妈喜爱。年轻的妈妈没有育儿经验,看着众多孩子,自然不会对纪录片这个熊孩子多上心,任他去吧。中国的电视业便是位年轻的妈妈。

  中国纪录片的地位如何我知道的不详细,只知道每次电视节目里充斥更多的还是五花八门的综艺娱乐。如果说这些娱乐节目来自于城市,来自于一环扣一环的加工,那么纪录片就应该来自森林,来自湖泊,来自天空,来自团团烈火,来自原始的图腾演绎,来自现代人的内心孤独。我现在没有能力去对整个电视行业与纪录片的发展评头论足指点江山,只能颤巍巍慢悠悠嘴拙文蠢热情大于笔墨,而又热血沸腾两眼放光雄赳赳气昂昂地表达下我对纪录片的热爱与执着。

  彭辉导演的《平衡》在课上我是第一次看。可可西里的故事就像是一根根针,刺破人们对人间仙境的赞美。从猎杀动物到“猎杀”人,杀人的工具从猎枪变成体制。那一只只被剥了皮的藏羚羊躺在已经凝结的血泊中,那种生命最惨烈的牺牲是如此的让人不忍直视。我又看到了扎巴多杰躺在血泊中,被剥了皮,被抛弃,同样不忍直视。彭辉导演的初衷是要拍可可西里地区对动物的残忍屠杀,金钱利益把生命置于脚下,生灵被金钱标上尺码,不再高贵,不再神圣。但拍摄期间意外发生了扎巴多杰的自杀事件,到底该不该纪录?彭辉导演一定叩问过自己的内心。我是在拍可可西里啊,我是在拍那血腥的屠杀啊,我是在呼吁保护自然啊,扎巴的死跟我的主题有什么关系。纪录,还是仅仅诵经祈福,点一支蜡烛?彭辉导演一定撕心裂肺过。三年的拍摄,三年的相处,我和扎巴早已是朋友,扎巴在我拍的故事里死去,故事拍得很完整,扎巴却死了。对!他死了,没有死于猎枪,而死于抛弃他的体制!他觉得要以死来结束生命时内心该是多么痛苦啊,他找不到政府对自己的认可,他找不到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没有人可以毫无理由的坚守去做一件事,人本身就是一种脆弱的动物,有时,比藏羚羊还要脆弱,还要惧怕“猎枪”!亲爱的朋友,你也是可可西里的伟大生灵,我要连带你一起纪录,愿你成为可可西里死于枪下的最后一只动物。

  写下上面的东西我觉得内心无比的压抑,觉得有点忍不住想哭。像又看了一遍《平衡》,像正在和彭辉导演和扎巴多杰对话。不管多么难受我还是深知这是我所热爱的东西,最真实的纪录,纪录那些来自于人间不该被忽视与遗忘的东西。有时侯内心的阵痛会让人无比清醒,明白存在的意义。《平衡》有两个镜头给了我最多的思考。第一个是那个墙上的弹孔,我想这个故事拍成电影的话,大导演们一定会把扎巴多杰拿枪自杀的画面拍得悲壮而宏大,那枪声一定会被放大到响彻云霄又余音绕梁,然后扎巴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般轰然倒下。但我觉得这一切都不如一个真实的弹孔,寥寥几句描述来的震撼人心。这就是我理解的纪录的魅力。真实是动人的永恒真理。有时侯我会想,那些故事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一位老者脸上每一条深深的皱纹,来源于饭馆里每一对小夫妇的起早贪黑,来源于目光扫过的每一个会让你起鸡皮疙瘩的瞬间。我渴望去纪录下这些我觉得能让内心平静或者扑通扑通的画面,去延伸这故事的脉络,去像一个歌颂者一样吟唱一些赞美,在我看来,这是种荣耀。第二个是片末花絮。寒风冰雹中,彭辉导演那扬起的长发和冻得瑟瑟发抖的样子。我顿时满心荣光,觉得这就是纪录片导演的伟大。而内心最坚强的声音不是:哇,这么厉害!而是:这种苦,我也能吃。

  我向往他们的职业,即便很多人说很苦,但做什么不苦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并为之上刀山下火海最后后得到认可,真的很苦么?最后的得到认可可能暴露了我还没有达到高尚的境界,自然我确确实实是个俗人,只是有时候不太俗一点。

  明天,会是什么样子?中国纪录片一定会越拍越好,一定会出更多的精品。我的明天,会不会如我所愿,能不能从事这个行业,都要看命了,原谅我是个宿命论者,即使我会很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事业但我依然相信命运的安排。说到宿命论我忽然质疑像我这么神神叨叨的人能不能拍出好的纪录片呢,嗯,值得怀疑,值得思考。啊,伟大的明天,我再歌颂你一次!

  《平衡》影评(六):平衡vs可可西里:谁在纪实?

  三年前的旧文。

  ==================

  平衡vs可可西里:谁在纪实?

  文 / 青衿

  (一)

  说2004年《可可西里》成为了国产片中的一个奇迹只怕并不夸张。这部日前在东京电影节捧回评审团大奖的影片,在国内也是一片好评如潮。据说不但普通观众看了叫好,在评论界的口碑也呈一边倒的倾向。《可可西里》以它“充满力量感的真实”和“残酷真实背后的美”赢得了不少学者的赞誉,连李泽厚先生亦说:“《可可西里》是中国电影美学的一场革命。” 尤其是冷峻的“纪实”风格,成为该片大受追捧的理由。

  《可可西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背景事件本身,即:具备史诗的几个重要元素;具有能震撼人心的原形;具有事件原形的真实力量,事件本身的强烈动作,人物形象的英雄化成分(即史诗化成分)。遗憾的是,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下,《可》片未能做得更好。一个从未听过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故事的人很可能被影片所震撼,可是,来听听关注可可西里的网友怎么说吧。(注:转引自网易论坛)

  “与《平衡》相比,《可可西里》多了视觉上的娱乐性,少了真实的、发人深省的思考性。当然,我们不能苛求一部故事片完全的真实,毕竟故事片在更广大的意义上还是一部娱乐片,但让所有了解可可西里,了解野牦牛队的人不能接受的是,《可可西里》这么一部商业娱乐片竟然打上了“真人真事”“绝对真实”的旗号!它没有去尊重真实生活中两任巡逻队长的生命,没有尊重巡山队员朴素、原始的情感和努力!它只是从票房的角度竭尽所能地去刺激不知真情的观众的眼球,博取他们眼泪后善良的评价。”

  完成于2000年的记录片《平衡》事实上是电影《可可西里》的前身。该片的编导彭辉是中国著名的记录片导演,其作品《空山》曾夺得第十二届匈牙利国际艺术电影节最高奖---评委会大奖。《平衡》片长168分钟,是他历时三年、尝尽艰辛的心血之作,获第十一届匈牙利国际视觉艺术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及第十九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最高奖——最佳长篇纪录片奖 。该片没有铺开《可可西里》那样广泛的宣传和看片渠道,只能在小范围内放映,却在圈内引起了广泛的称许,震撼了许多人的心灵。这种震撼来自于它在真实与平淡中蕴涵的残酷。正如一名志愿者所说:“《平衡》是一部关于痛苦和良心的作品。”

  笔者有幸在四川电视台的网站上在线看完了《平衡》,心情激荡,如梗在胸,这样的震撼,电影《可可西里》无法做到。虽然,由于记录片和故事片类型不同,强要比较两者纪实风格的优劣毫无意义。但是,观察两片处理人物、事件的方式及选取的表现手法之不同,仍可看出两片在思想境界及主题深度上的高下之别。

  (二)

  人物构造上的苍白浮薄是《可可西里》广受诟病的地方。究其原因,是剧本在深入挖掘人物内心方面的不着力。由于满足于传统国产片的善恶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方式和叙事模式,影片浪费了这个本来具有无限深度和延展性的题材。陆川显然想塑造一群可可西里版的“天地英雄”们,可惜,这些形象没有内心世界,没有人性闪光,缺乏感染力,更接近于传统国产片中“高大全”的正面人物形象,缺少高原人物应有的粗砺、张扬和韧性。

  自始至终,不但巡山队员们的面容和个性特征都模糊不清,甚至各自的名字也是在影片快结束时才被提到,连影片着力塑造的英雄人物日泰也很难找出太多可供阐发的个性色彩。直到他被盗猎分子打死,观众对他为保护藏羚羊出生入死的动机还是一团困惑。《平衡》里鲜活豪迈,翱翔在可可西里天空下的雄鹰扎巴多杰,在《可》里变成了一个寡言深沉的领袖,是典型传统国产片的正面人物特征:脸谱化的坚毅,果断,百折不回,视死如归。人物原型那感人至深的属于高原的气质,理想主义、信仰至上的光辉,在《可》里几乎完全被磨平。

  日泰的台词不多,他跟记者关于巡山队卖藏羚羊皮的对话可称是影片中较重要的内心独白:“我知道你是记者,这可可西里就是你们记者保护着呗。我日泰可以进监狱。我知道卖皮子是犯法的,但我现在不会考虑你说的,我只考虑可可西里,考虑我的兄弟们。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手和脸都是脏的,可他们的心特别干净。――我卖过皮子,可我没办法。” 这段台词初看朴实,再看苍白无物,而且文学色彩太浓,不像是一个在高原上出生入死的康巴汉子说出的话。而《平衡》里,扎巴多杰直视镜头讲述了一个类似的困境:

  “那次我们快到这里的时候,整个伙食都断了,馍馍没有,肉没有,啥也没有。最后弄来弄去,坚持不下去了。我们更多的队员饿得已经是几天几夜没吃上一个好饭。我看了看我们队员的脸,也看了看我们面前的藏羚羊群。我就做了个决定。什么决定?我打一个羚羊!给你们吃!而且我亲自打的。我害怕别人打的话,伤到其它羚羊。因为我枪法比较好一点。我本来是一个保护者。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我不这样做的话,好多同志可能已饿死。我的有些做法也许有的人以为不对。但不对我也没办法,没办法的办法,就这样干了!假如从法律上追究责任的话,那就追究我个人,追究我这个扎巴多杰!”

  《平衡》里主要采用扎巴多杰面对镜头讲述的方式展开故事,这样酣畅淋漓的内心独白俯仰皆是。这个真性情的男人在镜头面前毫无虚饰,他讲述他的理想、坚持和努力,同时还有困惑和彷徨。他最后一次面对镜头的讲述是在北京的一家宾馆里,说出了“我死都不怕!”这样的话。几天后,在青海玉树的家中,一颗充满疑点的子弹击穿了扎巴多杰46岁的生命,也击碎了西部野牦牛队的全部希望。当是时在成都的彭辉导演赶回青海时,扎巴多杰已经天葬。当观者随着彭辉的摄像机听到他家人的呜咽诉说,看到他天葬的地方时,每个有良知的人心中都在滴血。而这人性深处不灭的信仰之光,这样悲壮和残酷的现实,都是影片《可可西里》所不曾触及的深度。

  (三)

  尽管把故事背景放在了4700米的高原之上,《可》片的人物设置和情节搭构仍然是传统的警匪片二元对立体系。西部野牦牛队可歌可泣的事迹只是陆川拉来的构建故事的元素。在这个商业元素极浓烈的故事里,只有盗猎与反盗猎,仇恨与子弹;没有做实质性的努力,去反映这些现象后面掩藏的社会本质和社会结构,给人更深的思考。这就难以使影片的主题得到升华。

  其实,巡山队真正悲壮之处不在严苛的生存环境,不在与盗猎份子的斗争;而是在于他们的孤军奋战——没有编制,经费也要自己解决,没有足够的社会关注和政府支持;在于这孤军奋战背后凸显出的社会痼疾。对这些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映,才是一部严肃影片真正的使命和意义。遗憾的是,《可可西里》关注的恰恰是前者。

  看过《平衡》的观众都难以忘却扎巴多杰最后的一次讲述,他流着泪对着彭辉的摄影机倾诉了他的心声。——英雄的无奈。这是比高原风雪、警匪追逐更震慑人心的场景,这是现实,这是鲁迅说的无物之阵:

  “那我怎么做,我这么多的弟兄要活啊!保护这么多一大片矿产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我拿什么 来保护?!治多县本身是贫困县啊,县政府一分钱拿不出,不是他们不拿,拿不出来,他实实在在拿不出来。连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他怎么弄啊!还建这个机构那个机构,我到现在还不平衡。他妈的!保护的时候我们来保护,事情我们办。拿钱的时候别人拿,那些乱七八糟的组织别人弄。很不平衡。我们几个月的工资拿不出来,也就这样干下去,将来对人类,对社会有点贡献,我认为是值得的,但是对一两个王八蛋——我忍!我死都不怕!”

  拍片历时三年多,多次与扎巴多杰及他的队伍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生死与共,编导彭辉对西部野牦牛队及可可西里环保志愿者的精神实质及经济困境都了如指掌。彭辉拍下了在严酷环境下他们的乐观刚强和友爱,拍下了他们为筹款的四处奔走,拍下了环保理想在现实中遇到的重重阻力。他说,“在《平衡》里,我采用了‘真实电影’的创作手法,不用一句解说词,把我捕捉到的情节尽可能地保持原貌,客观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看到这支名扬国内外的武装巡逻队的真实。”这一创作原则正是导演理念先行的影片《可可西里》所缺乏的。《可》的“有力量的真实”只是包装的一层壳, 影片的实质不过还是商业片。以“纪实”为名大捧《可》片价值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

  (四)

  《可》片在宣传时也是大打“纪实”旗号,对此陆川回答道:“如果你觉得它像纪录片,其实对我是一种褒奖。其实我的电影全部都是制造出来的,我们在做一个故事片,但是我希望你相信它全部都是真实的。我想走一条纪录片和故事片融合在一起的道路。”实际上,正是这样的追求成为了《可可西里》的问题所在。影片在“纪实”与“叙事”两种风格间摇摆不定,导致了它自身面目的模糊——既缺乏真正纪实片粗砺而真诚的原生态,又缺少典型类型片激烈的剧情冲突。

  记者形象的生硬嵌入是一大败笔。这种“国内媒介式纪实手段”早就是被用滥的手法,毫无新意。而且由于这一视角本身所带有的外来性、疏隔以及窥探的特征,决定了整个电影的“纪实”表现与可可西里之间的距离――这种“纪实”终归还是主流媒体的,与官方意志亦步亦趋的。自始至终,观者在记者目光的指引下感受着可可西里,所得只能是猎奇和疏离的感觉。

  此外,陆川无疑放入了很多激情与信仰在《可》片中,在媒体面前他多次以一种诗化的情绪来抒发自己对片子的理解:“在可可西里,人只有人一种身份,死亡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坚韧。”又说:“因为它,我发现了什么是真正的生命,什么是真正的生存。”以及“我要去震撼别人的灵魂,让他们倾听我的声音。”等等。《可可西里》拍片的艰辛在宣传造势之下赢得好感无数,导演的诚意令人感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导演过多强调这样“内心丰盈”的状态,势必会导致对客观环境的缺乏体认;个人诗化风格的介入,不可避免的对影片追求的“冷峻”、“客观”风格造成一定的损害。

  相反的,彭辉本身就是以外来记者的身份参与此事,在《平衡》中观众却很难意识到记者的视角,自始至终似乎是扎巴多杰和他的西部野牦牛队直接面对观者,展示着他们的生活与内心。达到这样的效果与彭辉的创作理念密切相关,彭辉说:“我试图想把纪录片的创作看成是对生活的复制,这是我一贯坚持的创作原则。体现生活原生态的创作方式有很多种,但对《平衡》而言,我至今仍然认为只有一种,那就是我现在采取的‘不要解说词,由主人公扎巴多杰主述’的形式。因为这个巡逻队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它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任何一个声音来做解说都无法达到扎巴多杰自己讲述的震撼力。由于扎巴多杰的人格魅力,他在片中毫无掩饰地讲述了巡逻队的功绩和缺陷,赋予了《平衡》"真实"的生命。我很满意我坚持了这种创作形式。”他的努力无疑是成功的,《平衡》几乎感动了每一颗看到该片的真诚的心。

  同样是可可西里巡山队题材被拍成风格迥异的影像作品,这当然跟电影与记录片各自的艺术特色有关,但跟导演的个人气质也不无关系。陆川面对可可西里感到深深的震撼,希望能将这种震撼传递给观者,他的思想中有哲学层面的思考,有青春理想的闪光和激情,而缺乏对现实的深入体认。这样拍成的影像不可避免的带有了某种诗化成分,无法真正触及到现实的内核。而彭辉则要更为成熟和冷静老练,在不动声色的影像风格中再现了真实的力量,传达给了观者许多严肃的思考。

  《平衡》影评(七):内心怎么能够平静

  看完之后内心深处无法平静。

  为什么世世代代以狩猎为生的淳朴牧民不但可以放下猎枪甚至可以为了保护藏羚羊而牺牲一切,而另外却有些人因为成为巨额利润经济链上的一环而违背人性违背自然对藏羚羊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残忍的屠戮。《平衡》里面对准了藏羚羊尸骨的镜头,扎巴多杰喃喃而又愤怒的讲诉,还有《可可西里》中巡山队员发现藏羚羊尸骨后清点被盗猎数字的声音,六十八,六十九……声声如刀滴在观者的心上以致时隔五年我还是不能忘怀那样的画面。可敬的野牦牛队员们,他们领不到工资,他们要忍受种种艰难的考验,只是为了保护那高原上的精灵,这高原上的汉子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最可爱的人。可是第一任野牦牛队队长索南达杰牺牲了,临死前保持着战斗的姿势。第二任队长扎巴多杰一直是影片的主体,导演自己不做任何解说,绝大部分的讲诉都是由扎巴多杰对着镜头叙述的,我们刚刚听到对着这个真性情的男人对着镜头义愤填膺的独白和对某些势力的愤怒,并表明自己死都不怕的决心。观众的心也紧紧的绷着,希望继续跟随他的脚步聆听他的讲诉,却听到他从北京筹款回来意外身亡的消息。我们没法理解也没法接受,为什么这样的好人就这样死掉了。

  《平衡》影评(八):平衡的真实与悲剧意识

  看过平衡,观者不得不承认,它的真实如同夏日正午的烈日,直射进人的双眼,灼伤至心底。它如此有力,告诉铁盒子中或者已经觉醒或者正在叹息或者自此惊愕的人们,这才是现实,请正视。

  冷肃题材的高分电影一般都趋向两个极端,靠剧情取胜和靠艺术表现取胜,在彭辉的纪录片《平衡》中,靠的是导演对整个片子的控制力,沉重但不失轻灵的氛围,自如掌控的痛苦。真实与悲剧的结合将冷肃题材的表现力完美呈现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是会质疑文字的意义的,像“西部野牦牛队”的新闻大概只会以某个豆腐块大小的新闻出现在某张报纸的某个下角,丝毫引不起读者的兴趣,更何谈共鸣与行动。但是影像的意义忽然重大起来,它把一系列相关的事实推到观者的眼前,或者观者根本来不及思考,或者观者也会产生恐惧与随之而来的手足无措,但是观者却在这些影像的引导下看到了事实背后的本质意义。

  在这里我们的思维习惯受到了挑战,一贯强调线性思维,自信文字的解读能力,但在《平衡》里,这种惯性完全被打破,观者所需的便是凝视影像,让事实自动调入大脑,联系生活的经验,去看透那些无可奈何的东西。或者观者并不愿意面对,但是《平衡》的力量在于,它会激起观者的关注与思考。但凡理性的人对于煽情性的文字与影像多少都有抵触情绪,或者彭辉深刻领会到这点,要想打动人心,必须是那些最为本源,最接近事实,“对生活的复制”的那些内容。

  历史往往有许多遮羞布,撕扯半天都不一定识得清它的庐山真面目,事实也是一样面目不清。如何去掉那些覆盖在事实身上的色彩斑驳的交杂着利益、欲望、与想象的混杂不清的面纱,如何让事实与观者赤裸相见,是导演最见能力的地方。

  首先,导演本身必须是一个足够清醒并能够厘清事实与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的能力。《罗生门》告诉我们,历史永无真相,若你不够睿智决无掌控事实的可能。人人都为利益牵制,人人都会在任何事件上争取自身最大的得利。所以你谁都不能相信,唯一能做的便是不断地观察、倾听与印证。

  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完全的“零度风格”,遵循客观。但这却不能保证无限度接近真实。真实是与本质相关的词,诸多时候表象是真切的,却不是事实本质的面貌。可喜的是,彭辉意识到了这点,他在展现表象的同时,更为注重去挖掘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联系,让事实互相印证,他对事实本质的揭示完全让人信服了。

  影像的优势在于强烈的展现力,但是也易于陷入表象的欺骗。《平衡》完全是怀斯曼的直接电影的真传,但对事实的认证上也契合了彭辉作为记者“深度报道”的职业特征,解析事实,揭露真相。

  真相往往是触目惊心的。人们往往毫无准备,或者真相过于可怕或者人们过于弱小,改观无望。一年走私入印度的羚羊毛要割下6000多只羚羊的皮,巡山队员在无人禁区往往有进无出,队员趴着喝车道里面的泥水,盗猎分子的车没油了被抓的时候身着单裤瑟瑟发抖,扎巴多杰的上司说他们都还没坐过直升机,北京的会议上打瞌睡的人比倾听的人多,杰桑•索南达杰死了,扎巴多杰也死了,西部牦牛队名存实亡。

  其次,多数人有回避残忍的本能,《平衡》的力量在于让你无处躲藏。可可西里地理条件恶劣,人与自然、动物的对立也如此尖锐。片中展现了藏羚羊毛的一条利益链,盗猎者的得益很微薄,真正加工与获取暴利的或者是在国外或者已成“气候”组织集团操作。这或者很能说明问题,当地人是如此穷困,他们把眼光落在奔跑的羚羊身上企图获取生存所需,根本无力去领会这些动物的值钱更多的不是在金钱上而是在生物多样性上。环保对于中国的未开化的西藏贫困地区而言是个奢侈、迷惑、暧昧的词语。

  那么那些憎恨与痛楚何以得到排解,谁是始作俑者?仅仅的反盗猎是否足够?这个问题显得过于奢侈,反盗猎都做得如此艰难,何谈更大范围或者更为精进的措施。

  第三,体制仿佛人人得而诛之。人人受苦都源于万恶的旧社会,但是社会始终仍然向前进,等着体制一夜变好向所有人示好简直是天方夜谭。扎巴多杰是个如此不知道妥协的人,他知道体制有问题,官员有问题,作风官僚体制僵硬,他似乎比谁都看得清楚,可是他却不能明确自己的处境。扎巴多杰性格刚烈,言语激烈,办事风格也是雷厉风行。死亡往往都是有征兆的,刚极易折。我们都知道,像西藏可可西里这种地方,“春风不度玉门关”,法治春风能吹到多少各人也心知肚明,利益纷争的解决往往以付出生命为代价。但杰桑•索南达杰的死丝毫没有带给他一点警醒,与强者争,并不能正面冲突,曲线救国的道路或者更为可行。太可惜。

  《平衡》影评(九):平衡

  很少看纪录片,这次选择的是彭辉的《平衡》。

  西部野牦牛队第二任队长奇卡·扎巴多杰的讲述贯穿整部片子,从讲述第一任队长杰桑·索南达杰的死开始,到痛斥某些政府机构和官员的悲愤,我的内心总会被他简单朴实的言语牵动。

  一次巡山队断粮,很多兄弟快要饿病饿死,扎巴多杰亲自打死了一头藏羚羊给大家吃。讲到这件事情,他说:“假如从法律上,各方面追究责任的话,就追究我个人,扎巴多杰就行了。”责任,我们好像从来没有考虑过,在那种情况下,责任到底是什么?藏羚羊需要被保护,可是人的生命呢?生命一定要交换才能存留吗?

  西部野牦牛队没有经费,没有资源,却一直做着大伙心目中认为值得的事情,认为对人类有贡献的事情,可是他们的权益却无人过问。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信念支撑他们一直走着,是爱,信仰,还是其他?面对镜头,扎巴多杰愤怒的说出“我死都不怕”的时候,相信没有人能忍住眼泪。

  1998年11月8日,扎巴多杰在家中被一颗77式手枪子弹近距离击穿头部身亡,他的死成为了一个谜。11月12日,扎巴多杰在青海玉树州天葬场天葬。

  片子最后呈现了一段真实的追捕偷猎者的过程,当第三任队长梁银权带着弟兄不顾一切的冲向偷猎者的汽车的时候,我不禁想,他们想到过危险吗?想到过自己的生命吗?还是在此时,藏羚羊的生命才是一切?

  《平衡》影评(十):扎巴多杰之死

  看完影片后大致搜索了扎巴多杰的死因,能找到的官方解释如下:

  玉树州公安局副局长、调查扎巴多杰之死的"11.8"专案组组长公保称,从刑侦技术勘察、法医鉴定和刑事调查等几方面的结果看,扎巴多杰系自杀身亡。

  鉴定的所谓真相很难被人接受。

  怎么能相信片中呈现在我们眼中的这个刚强的汉子,这个没有被无人区残酷的自然环境打倒,没有被毫无人性的盗猎者的威胁击败的给人感觉无所畏惧的勇士会被自己的精神重压所击垮?

  怎么能相信这个血性的男人,这个曾经呐喊道“藏羚羊的保护事业要有个交待,西部工委的兄弟们要有一个归宿,我扎巴多杰才能暝目!”的可可西里守护神会选择抛下家人、兄弟,抛下可可西里而去?

  扎巴多杰是在北京寻求活动经费后回到青海在家中被子弹近距离击破头部死亡的,在影片的最后,这个康巴汉子在镜头前的一段话情绪显得很激动。

  “我总觉得这点……我到现在心里也有点不平,建立这个机构那个机构我到现在还不平衡,他妈的,保护的时候我们保护,事情我们办,拿钱的时候别人拿,弄些乱七八糟的组织,别人弄,很不平衡。几个月的工资那不出来,一个月的工资那不出来,出差费那不出来的情况下,就这样工作(指冒死保护可可西里)……干下来。将来对人类,对社会有一点贡献。我认为是值得的!!!但是我对一两个王八蛋……我忍……我死都不怕!!我辞职总可以,甚至开除后我还是干这个环保事业,我绝对要干下去了……现在我也是难言之处多得很呐!!!”

  或许在盗猎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在脱离不了肮脏交易的官场环境下,在这样有着严重弊端的体制下,我宁愿相信扎巴多杰之死是盗猎份子怀恨在心狗急跳墙,是幕后人物摘下伪善面具下暗下杀机。

  然而,意外也好,阴谋论也罢,事实是扎巴多杰之死可能永远就是个谜了,正如生态不会完全平衡,人性不会完全平衡,现实世界的各种结果也总是不平衡的。

  只是要感谢索南达杰,感谢扎巴多杰,感谢野牦牛队的那些勇敢、顽强、尽责的队员,感谢那些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志愿者,感谢所有为可可西里的保护事业做出奉献的人们。至少在那段不为绝大多数人所知的艰难岁月里,他们曾竭尽全力,尽其所能让可可西里的那些精灵感受到人性的一丝温暖,让雪域高原生态环境的保障多了一份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平衡》的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