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切·格瓦拉传:阿根廷》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13 12:55: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经典观后感10篇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是一部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德米安·比齐尔 / 桑地亚哥·卡布瑞拉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一):浪漫进程的还原

  边看边写,趁热打铁。

  古巴的热土种咖啡豆,打铁皮鼓,在这样的文化和技术程度不高的群众中间选拔队伍,给他们左轮手枪和小口径武器,边行进边教导,要他们“像对待女朋友那样地对待自己的武器”。古巴就这样开始了拉美革命运动的进程。初时论谁都不会看好这样一场拔地而起的赤膊运动。然而它就是成功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场无限浪漫进程的还原。

  格瓦拉在这片丛林里当医生,做指战员,做精神导师。他是神奇的吧,他作为浪漫主义的化身,他知不可为而为之地导演了自己半生的奇迹。

  古巴代表在UN会上发言,指责美国让过多的虚妄蒙蔽了双眼。格瓦拉在电影中说,一场真正的革命是由伟大的爱来引导的……人性之爱。正义和真理。一场不具备这个特征的革命运动是无法想象和相信的。他说,我宁愿战斗,也不愿接受采访。他是真诚的代表,心中的那个理想纯洁又无私,浪漫的他用自己的努力为共产主义的梦想作出贡献。格瓦拉穿朴素的军装,找寻志同道合的那位战友,开始了人民支持的武装斗争以夺取政权,归还古巴的土地。

  彩色和黑白的两段格式很有新意。格瓦拉的天地永远是在军队中,在群众的门槛上的,彩色的片段很好地还原了格瓦拉的生命轨迹,还有他甜蜜的爱情。

  黑白的会议上,是严肃的格瓦拉,对于革命,非此即彼,没有中间地带,为古巴争取尊严和主权,也是无法有丝毫的退让和谦逊。

  星星和草原,就像格瓦拉和古巴。美丽,浪漫又和谐。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二):導演回復水準之作

  史提芬蘇匹堡憑著1989年的《性感的謊言》為影壇所矚目,2000年是他的豐收年,《伊人當自強》票房大賣,又憑《毒網》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不過,其後的作品成績總是強差人意,較成功的只有《盜海豪情》,《柏林暗戰》是向黑色電影致敬佳作但過於冷門。

  幾年的浮浮沉沉,這次《捷古華拉》,縱然有所不足,但應是導演回復水準的作品。

  影片是四個半小時長篇作品。不過,它雖然有史詩片的片長,卻不是另一套《沙漠梟雄》或《桂河橋》。這並不是一套蕩氣迴腸的史詩鉅片,反之是冷靜而粗獷地去描述這個革命家,甚至將他從被神化的位置拉下來。

  影片很大篇幅是游擊戰,從上半部的森林打至城市,到後半部的玻利維亞再起革命之戰,都拍得實感強,導演在場面及鏡頭調度上功力盡現。然而,它是影片的亮點,同時也是影片的污點。正因為這篇幅實在佔得太多。哲古華拉是一個堅信共產主義的革命家,但影片將他塑造成的只是一個戰士的形象。他走上革命之路的過程是應拍的,卻沒拍;他在古巴革命成功後願意跟工人階級打成一片也是應拍的,卻也沒拍。

  或者,在導演的角度,捷古華拉是一個戰士,而非革命家。不過,槍桿子奪政權似乎跟是共產主義有剪不斷的關連。

  導演這一次的運鏡很有信心,故事依然是拿捏不準。一個最具傳奇色彩的革命人物,被他抹去神般的光彩,可是用力太深,取捨不宜。毫無疑問,《捷古華拉》是近年影迷必會掛在口邊的話題之作,導演這次總算再引起注意。

  絕對期待史提芬蘇匹堡的下一套作品。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三):你是我所能想象的最酷的生命

  仅仅是上半部分 如切格瓦拉说过的 战争胜利了 而革命却才刚刚开始 切标志性的大黑靴子出现在屏幕上时 一切开始了 他不着西装不进革履 即使是联合国全体会议上 他看上去永远是清醒自省的 即使是他哮喘的时候 他的脑子在不停的运转 他的笔不停的书写

  我不否认 上集我用了两天才全部看完 因着第一天看到一半昏昏沉沉睡去 在西班牙语和英语字母中文字幕交织之时脑子反应总是跟不上 醒过之后发现革命进行到自己全然不知的部分 便倒回去重新看 另剩了一个小时左右放在第二天 竟觉得一天无法消化

  电影里的切格瓦拉 是个只想称呼他为切的凡人 是索德伯格精心挑选了某些历史剧情 用257分钟全西班牙语描述的一个平凡的阿根廷人 以古巴人的身份死去 历史给了他一个名字--古巴革命的大脑 或西方国家畏惧的神邸 再或是卡斯特罗的得意助手 切对这些称谓毫无感觉 他的一生都存在于革命需要的地方 除了革命还是革命 除了勇敢还是勇敢 或他自己都不能明白也不会琢磨他逝世后竟成了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标志商品 革命里他是一部里程碑 一个经典的符号 贯穿于理想信念信仰灵魂 肉体消逝永存的精神竟成了被倾销的偶像

  关于切的争议众说纷纭 历史出了一大道选择题可不给答案 有人觉得他神圣有人觉得他手染鲜血 无论是哪种都是偏执 切和我们一样 相信了自己愿意相信和信仰的东西并且终其一生为之奋斗 他信仰的力量竟非无与伦比可以形容 谁能对谁的信仰品头论足呢 并无对错 有信仰好过于无信仰 切受到过大量的诋毁诽谤 甚至是偏颇的妖魔化 可这不打紧 这样的人物要是没有点反面片花就平白无奇了

  全加起来电影大概是四个多小时 对于切的一生 太过短暂 想必索德伯格精挑细选忍痛割爱了一阵子 也带着很多谜团和疑惑模糊了一些历史概念 这就是电影的艺术性了 比如索导还是回避了切格瓦拉当政期间的内容 这容易使索导选材遭到质疑 对于观者这是个遗憾 而或是难于不带感情色彩来拍摄切的执政 他可能残暴专制可能睿智谁又说得清 电影里的切非常质朴 棉布衣服头发毫无修饰 唯一的嗜好大概就是雪茄的享受 这倒是容易令人质疑索德伯格是不是刻意美化了切的朴素 更大的谜团便是切和卡斯特罗的关系 切曾否认自己是卡斯特罗的左膀右臂 电影里扮演卡斯特罗的演员声音太过尖细 不是我想象的浑厚坚定 便显得那些关于战争或革命的决定都不像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他们像是拥有友谊 又像是命令与被命令 对切的刻画实在不能求全责备 电影是艺术 他能还原一些真实但它不能完全真实 我们需要有能力自己来剥离事实和艺术 毕竟索德伯格并没有歪曲什么

  切希望士兵学文化学写字 行军途中休息叫他拿本子出来复习做题 他为穷人看病尽管他们都是营养不良 他努力营救每个战场上中枪的同胞 他看着他们死去脑袋不听使唤的耷拉到一边他觉得愤怒他也压抑着这种愤怒 他要求敌人付出代价 他关心病号 他严厉的命令士兵把偷偷没收来的跑车还回去 切知道生命里该拥有什么 如果不是他该拥有的 他一分都不会奢求 他处决了强暴幼女以革命军之名敛财的人而毫无怜惜 喏 这就是切了 他给了索德伯格深深的疑惑-----

  某种程度上 我们都会被一些事情激活 但是我们的热情会起伏 而切不是 他能每天早上起来就继续下去 或者他不睡就继续下去 不论你喜欢他与否 他总是为别人牺牲自己 甚至包括那些他从未谋面的人

  所以切能在所有逆境面前 不管多深多艰险多痛苦 都无比强大的坚持着信念 电影里 我从未从他身上感到恐惧 或是对自己怀疑 我只觉得他每吸一口雪茄 就代表他又要出发

  切是这么活生生的 切是这么酷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四):《切.格瓦拉》

  上周周四和周五两个晚上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看完了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的《切.格瓦拉》,因为时长的关系,电影被分为两部分放映,前一部分从切与卡斯特罗一行人偷渡到古巴直到古巴革命成功后切率古巴代表团到联合国参会;后一部分从切离开古巴到在玻利维亚被捕被枪决。

  同是描写艰苦卓绝的游击队生涯,电影风格和中国的《长征》等差别很大,我反而喜欢这种克制。克制,对一个人而言是成熟的标志,对艺术又何尝不是?越是克制的情感反而越有力量,越发人深省。有的观者或许会觉得平淡,而我却感受到那波澜不惊的海面下不断激荡的暗涌一次又一次撞击我的内心。

  切给农民义诊,身旁的小女孩说,他是个庸医,对每个人都这么说。简单一句话就刺痛我的心,言外之意,落后的条件让农民们营养不良、缺乏保健药物,都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切训练新兵,一段时间后给新兵机会自己选择离开还是留下,那简简单的几句话;切整顿游击队纪律,督促没有文化的队员学习,……

  战争结束了,大家都在欢呼革命胜利了,切说“我们只赢得了战争,革命才刚刚开始”

  记者问切,革命者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切的答案让她很意外,“是爱,对人民、正义和真相的爱”。

  古巴:茂密的丛林,恶劣的天气,匮乏的物质,队员有的离开了,有的牺牲了,没有眼泪,更多的是静默;胜利了,欢呼的场面一带而过。

  玻利维亚:当地的农民不理解切,一个外国人,为什么会来到自己的国家,为什么会为了让自己能够读书写字、看得起病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农民的告密,切和队友们被捕了,然而他的眼里丝毫没有对农民的怨恨,“为什么农民还要反抗你”“或许他们相信你们的谎言”——切和捕获他的军官的对话。

  看第二部分的时候我一直很难过,因为明知道切正一步步走向死亡。其实切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就是战死?

  还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天地间驰骋纵横的浩然正气~

  电影做到了

  注:根据记忆复述的台词或有错漏。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五):一部关于“人”的史诗

  《切.格瓦拉》:一部关于“人”的史诗

  文/廖伟棠

  1955年,切.格瓦拉在墨西哥结识卡斯特罗,彻夜长谈。下一个镜头就是一年后墨西哥湾迷乱的浪花,切.格瓦拉靠在运载古巴革命者的“格拉玛”号船舷上久久沉思——四个小时后,电影的结尾又闪回了这一幕,浪花依然迷乱甚至过度曝光。而上一个镜头,是切.格瓦拉的尸首被绑在政府军的直升机上,掠过玻利维亚的山谷,阳光灿烂,谁也忘不了,平静的绿林下,曾是围困他的地狱。

  开头和结尾——剧情的透露我到此为止,我想说的仅仅是,开始时他尚有卡斯特罗等八十一人与他踏上远征,最后他孤身一人,他的战争既是少年大卫对巨人歌利亚的战争、也是他与自己一个人的战争。电影百分之九十篇幅着墨于前者,以致于可以作为一部不辜负千万美元投资的战争巨片来观赏,但是百分之十极其克制和隐忍的对后者的表现,为战争的残酷染上了一层超越性的荣光,也使这部好莱坞制作能成为一部史诗式的悲剧。

  的确想不到Steven Soderbergh可以如此现实主义——也许他终于明白了越真实越超现实这个拉丁美洲式道理,《卡夫卡》中残存的表现主义印记在这里被现实细节磨光,却渗进了骨髓,切.格瓦拉的游击队在犹罗峡谷中最后一战时凄惨得如来自另一世界的零星鸟啼、以及那一两个长度不超过十秒的主观蹒跚的镜头,一下子纠结起前面三个多小时的压抑,转换成泰山欲倾的巨力向你压下来。我承认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浑身战栗,不觉间竟然泪流满面——

  因为我们陪伴切.格瓦拉经历了他的地狱篇。两个小时带着种种牺牲迈向古巴革命胜利的上集,紧接着两个小时带着更直接的牺牲迈向个人死亡的步伐,前者场面转换眼花缭乱,却让人感到沉闷,后者在狭窄山谷作困兽斗,忍耐的时间越长却越让人感到急促如心脏狂跳。观众的心理速度跟上了切.格瓦拉挑战自己肉身极限的速度。Steven Soderbergh用目不暇给的镜头切换配合明亮环境下的浅景深,成功地营造出游击战中充满不可知因素的噩梦氛围,我们不时看到焦点外的世界如幽灵一样向镜头飘来,迅即又落回实处,这种一张一弛的节奏也像极了切.格瓦拉在遗着《玻利维亚日记》里记载的战争,还有隐藏得更深的切.格瓦拉的内心:孤绝的意志在痛苦中咬牙、冲突。

  可以说没有上集《阿根廷人》对胜利的现实主义还原描写,我们不能从那个英雄符号中寻找出作为一个人的切.格瓦拉;但如果没有下集《游击队员》对残酷的失败所作的抽丝剥茧式提炼,我们亦不能在这个悲惨的死者身上寻找出圣徒的面貌——正当切.格瓦拉哮喘加剧、摇晃着骑马穿过光影斑驳的丛林时,一刹那逆光中我们看见他的面容圣洁彷佛不属于现世。随即他堕马、发狂刺伤马颈等镜头又把我们拉回绝望的现世。“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鲁迅如是说英雄,Steven Soderbergh也懂得这道理,正是一个并不完美的、混杂的切.格瓦拉,反证了被萨特誉为“二十世纪最完美的人”是可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

  这时再回去看上集的混杂也觉得明白了,与四年前Walter Salles《摩托车日记》相比,《切.格瓦拉:阿根廷人》更少浪漫化,前者回避政治冲突、只作感性提示,后者麻利地切入革命时期和后革命时期的纠缠,历史历历在目,提出足够的问题让观众反思——一如下集的失败亦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为什么你要拯救的人偏偏要叛卖你?这是悲剧英雄必然的宿命吗?现实与神话往往表面巧合,实质呢?Steven Soderbergh并没有神话化地处理这些关键的时刻:游击队做梦一般走进河水中,埋伏的枪声大作,出卖游击队的农民罗哈斯脸上现出一个最平凡、最正常的、人的表情,而正是这“正常”令我们陷入最痛苦的疑惧之中。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六):造反教科书

  切在人格上,可谓完美,此人在古巴革命成功后竟抛弃高官厚禄,又钻进刚果、玻利维亚等地丛林里面帮助他人革命,正是这样毫不利己的牺牲精神,使得他感动激励无数青年,成为世界级偶像。

  但他在手段方法上,并不尽成功。切在古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巴广泛的革命基础,和另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卡斯特罗的共同努力。他带兵打仗有一套,但上台执政并无亮点。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通过战斗取得自由后,如何巩固革命果实,才是最大的难点。如果古巴没有卡斯特罗撑着,切走后,难免又再陷入党派纷争的内乱中。就目前来讲,古巴虽然有了统一的政权,但由于美国长期经济封锁和图谋颠覆,古巴人这几十年来过的也不是什么好日子。

  谈到革命手段之老辣,还得回咱们中国看看,因为共党就是一个成功典范,毛、周等人,都可说是切的师范,游击战、农村包围城市等等战术战略暂不提,只说战后政权的巩固、处置派系纷争、土地改革、经济建设、外交手段等方面,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者确实堪称典范。

  这番话,确实是点中了切的要害。

  片中革命军打跑了独裁者后,一个士兵跑来跟切请假,说要回去看老婆。但被切驳回,他说:我们只是赢了战争,革命现在才刚开始。

  可惜到最后他自己也没能做到革命到底。为革命而战斗总是充满着浪漫和激情,但为革命而建设,则需要长久的坚韧。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七):切·格瓦拉--最光辉的革命肖像

  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很陌生,包括我看完上下两部传记电影,都没办法准确地记住这个名字。但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曾经看过那张在国际广为流传的照片,那张照片的名字叫《英勇的游击队员》,是一个头戴金色五星贝雷帽的人物肖像,它广泛地出现在T恤、水杯、海报等艺术工艺品上,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有什么故事,只是当做时尚潮流的东西。我也是在看完两部电影,再去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才将这个伟大的人物跟那张照片联系上。那个人就是切·格瓦拉,阿根廷籍共产主义战士、游击队员、军事理论家、古巴革命核心人物、医师和作家。这部长达4个多小时的电影,就是他充满光辉人生的传记。

  电影的上部主要是讲古巴革命和切·格瓦拉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电影是采用切·格瓦拉在联合国演讲跟古巴革命进程交叉的方式演绎;下部主要是讲古巴革命胜利后,切·格瓦拉由于怀抱着革命的理想,对古巴革命胜利后的官僚化不满以及跟卡斯特罗在古巴发展方向持相反的想法,于是离开古巴到玻利维亚开展游击斗争和背负就义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影和人物,很有必要大概了解下切·格瓦拉的早期生活,才能更好理解他后来的很多行为和想法。

  切·格瓦拉是阿根廷人,父母是来自西班牙和爱尔兰族裔的贵族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没有经验的目前带着他去游泳,由此患上了哮喘病,这也是电影里他一直咳嗽哮喘的缘故。切·格瓦拉受家庭左翼思想影响比较大,尤其是他的姨父母是阿根廷的共产党人。但真正让他思想产生深刻变化的是读书期间对拉丁美洲的周游,那时候拉丁美洲刚刚从殖民主义中解脱出来,到处是贫穷和痛苦,就像电影里说的缺少医疗教育和生活保障,这使得切·格瓦拉对人民充满了同情,希望通过革命的方法来解救他们。真正让切·格瓦拉转变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是在他为了逃避国内独裁政府的兵役去了危地马拉,在哪里是美洲唯一的左翼总统当政的国家,但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干预下,当时推行改革的左翼政府被雇佣军推翻,人民生活和国家陷入动荡之中。这促使切·格瓦拉彻底坚定了通过暴力革命解决美洲问题的信念。

  在电影的上部当中,切·格瓦拉跟随卡斯特罗从墨西哥前往古巴,当时船上有82个人,在古巴登陆后幸存下来仅有12人,但正是这12人在古巴山区迅速发展起了游击队,他们的主张得到了当地农民的支持,并且通过跟城市里的工人运动领袖达成了联盟,这也是为什么古巴的革命运动推进得非常顺利的缘故。卡斯特罗的政治和斗争经验能够把各个阶层的力量凝聚起来,通过主动出击袭击政府军营地,让所有人都知道了游击队的存在,极大鼓舞了古巴的革命士气,最重要的是跟工人阶级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和联合。切·格瓦拉则展现了很好的革命战士的素质,丰富的战斗经验,善于演说和宣传革命信仰,跟战士们同甘共苦,对待敌人和叛徒冷酷无情,逐渐成为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最终游击队占领了古巴首都哈瓦那,宣告了古巴革命的胜利。而电影中穿插的切·格瓦拉在联合国演讲的历程,正是在古巴革命胜利后,切·格瓦拉出使苏联获得支持,并且说服苏联将核弹运往古巴,避免美国干涉古巴的革命,在联合国为古巴的独立和自主做出精彩的演讲。

  玻利维亚革命最开始就不是很顺利,当地的共产党领导人对切·格瓦拉的暴力革命理论持反对态度,希望通过谈判来取得妥协,所以最初承诺的200人游击战士没有提供,而切·格瓦拉带来的古巴人很容易被当地人排斥,军政府也积极宣扬他们是外国人干涉玻利维亚内政的论调,而且美国中央情报局从古巴革命中吸取经验,从开始就组织特种部队训练玻利维亚政府军,从情报军事宣传上进行围剿。游击队不得不分成几个分队进行战斗,由于当地农民的出卖政府军获知他们的动向,很快派出大部队围剿。从影片中可以看到附近矿山工人罢工的事件,并且捐款支持游击队,但始终没有双方进行更深入和做的下文。或许这就是玻利维亚革命失败的原因吧。最终切·格瓦拉也在战斗中受伤被捕和牺牲。

  怀抱着理想的革命战士,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人格,尽管有诸多争议和悲惨的结局,我们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追随潮流地拿他的肖像当头像,购买那些带有他头像的纪念品,仍然是值得我们去深刻了解他的人生和他的故事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八):革命的目的还是革命?

  切·格瓦拉一直以来就是个热点人物,作为一个“纯粹的革命者”,他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自己的崇拜者,近十年来犹火。在影视中,他也是一个广受关注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记片也拍了不少,其中名气比较大而且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部:一部是《摩托日记》,另一部就是去年拍的《切·格瓦拉》。这部电影是由索德伯格导演的,分为上下两集,上集叫作《阿根廷》,下集名为《游击队》。作为一部传记片,这部电影是成功的,历史感很强,演员的挑选与表演都还不错,看完后能对这个不断革命的传主有个基本的了解。

  《阿根廷》将格瓦拉如何参加古巴革命与他在纽约的活动交叉进行,纽约的活动以黑白纪录片的方式穿插于故事之中,显得更加真实,但对故事叙述的流畅性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游击队》则可看性更强一些,突出了故事性,人物的刻画则不如第一部。在《阿根廷》中,我们看到了切·格瓦拉对革命的执着,革命他人生的理想及生存的意义。在影片中纪录片部分,切·格瓦拉在他的发言及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不断地为他纯粹革命的理想赋予理性的逻辑,他的革命还让人觉得有那么一些让人信服的东西。同时,在古巴革命中,他只是作为卡斯特罗的配角而存在,他的纯粹革命的理想在与卡斯特罗夺取政权的现实要求的不断磨合中,逐渐也有了现实的基础,他的革命理想成为卡斯特罗实现自己理想的最好帮手。

  在帮助卡斯特罗进行古巴革命时,他就与卡达成了协议,待古巴革命成功后,让卡帮助他离开古巴,到拉丁美洲其他地方去进行他的革命。在第二集《游击队》中,他独自来到了玻利维亚,进行他革命的理想与实验。少了卡斯特罗的现实映衬与纠偏,切·格瓦拉的纯粹革命就进行得有些磕磕绊绊了。他得面对着一个问题,即为什么革命?也就是革命的目的何在的问题。革命的目的难道还会是革命?不断革命,那么何处是革命的尽头?他是难以回答这些问题的,所以他的纯粹革命也就有了荒谬性。

  对于他的追随者们来说,革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理想,但激动之后呢,总会有现实的诉求。这也是人性,而人性却不是纯粹的,人性正是由于其多样而让世界充满了色彩,谁与人性对抗,就像是堂吉诃德执予与风车战斗一样,虽然充满了理想与激昂,但未免让人觉得荒谬可笑。切·格瓦拉不能许追随者们一个现实的未来,那么空洞的口号就再也无用,他的失败就也是必然的了。在影片的最后,他被逮捕,关在黑屋子里,只能躺在地下,虽觉英勇,但也未免让人伤感。在他死后,直升机载着他的尸体飞过玻利维亚的天空,下面依然是郁郁青山。山河依旧在,但他纯粹革命的理想却随着他的逝去,而烟消云散。这不是一个极大的反讽吗?

  卡斯特罗在电影中镜头并不多,但他正好成为切·格瓦拉的一个参照。他对革命的追求与理解,可能并不如切·格瓦拉,但他很现实,知道古巴需要什么,他需要什么,理想是为现实服务的,纯粹只能作为理想,革命充满了残酷。在卡斯特罗的眼里,理想得为现实让路,所以他成功了。而在切·格瓦拉的眼里,理想高于一切,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必须坚持自己的理想,所以他得为自己的理想献身,成为一个悲剧人物,成为一个英雄,成为纯粹革命的化身。在古巴是这样,在中国难道不也是如此吗?英雄倒在了理想的面前,而现实主义者却享受着牺牲者的成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切·格瓦拉才超越了意识形态,成为全世界那些小资们的偶像,因为英雄总是充满悲情。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九):切·格瓦拉:阿根廷》

  切·格瓦拉:阿根廷》

  看电影名就可以猜测到这是一部人物传记了。下载时看它的介绍感觉是一部好的电影,拍摄的时间经历了四年之久,可以看出导演对这部电影倾注了不少心血。很明显它不是一部商业化的电影——花四年时间完成一部并非大制作的电影怎么可能适应这个快节能的商业社会?所以我想它应该不怎么买座——象我昨晚那样不用心看不明白,没有相关方面知识面的也看不明白,现在这个时代最卖座的是“爆米花”电影。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无论你倾注了多少心血来完成它并不代表人们都看好,只有懂得的人才明白,可惜懂得的人地却很少。

  未能坚持看完这部电影,虽然它不了各处剪接手法来避免看都呆滞。看到一半困了,第二晚再续看时也觉无味。

  放下了再拿起已没有当时的感觉,吃饭这是样感觉,恋爱有时也有这种感觉。

  个人推介程度:没看完,无意见。

  ———————————个人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十):你好,切

  切在西班牙語中是大哥的意思,往往表示尊重。

  切的出現或許不是偶然,但是結果卻成了必然。這個現實的社會或許不會讓浪漫主義存在下去,但是你卻成爲了眾多青年的精神偶像。據說,全世界被印刷頭像次數最多的就是切的。

  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麽時候開始喜歡上這個鬍子拉碴目光炯炯有神的男人,或許我不會像他那樣抗上槍去革命,但是至少他教會我了一點——浪漫精神。這裡所說的浪漫精神並非指狭义中爱情里的卿卿我我,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你在70岁的时候仍然可以带着墨镜,穿着皮夹克像壮志凌云里的阿汤哥一样驾着哈雷在公路上奔驰;照样可以在失去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情况下仍能乐观坚强的活下去,并且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去跟他坟前对饮。

  李白,苏东坡,还有切,我所喜欢的人无不是豁达开朗心中有理想有抱负之人。生活本来就不易,又何必没事找事的顾影自怜暗自神伤呢?

  套用老罗的一句话:剽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我想你的人生是剽悍的,至于理由,呵,who care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