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伴奏》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无伴奏》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11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伴奏》经典观后感10篇

  《无伴奏》是一部由矢崎仁司执导,成海璃子 / 池松壮亮 / 斋藤工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伴奏》观后感(一):两个男人都是双性恋

  男二偷看男女猪脚嘿咻的时候,那幽怨的眼神还以为是因为暗恋女猪脚,没想到是嫉恨她抢了他的男人,敏感的女猪脚发现男一的心并不在她这,有些愤怒却又无可奈何曾经以为是姐弟恋的缘故嫉妒势律子,拒绝了男一的嘿咻申请,得知男一与姐姐势律子那么亲密只是为了安慰她那颗失恋受伤的心,女猪脚才“恍然大悟”,接受了男一的感情,雨夜无意中撞见男一男二在嘿咻,女猪脚的心都碎了,本狼看着都替她不值,由于深爱着这个男人,而且这个男人表示其实早已放弃性爱情,一番解释之后还是决定继续跟他在一起。 总评三星7分,这部片子深刻体现变态的双性恋者有多么邪恶,一方面不忠于同性之间的爱情,另一方面又把异性之间的爱情随意抛弃,既然你俩这么深爱着对方,何必要女人肚皮给搞大了,搞大了人家肚子,又以失去自由名义杀害一个爱着自己孕妇手段残忍自私自利罪大恶极。男一为男二殉情再次击碎了女猪脚的心,同性之间的爱情远大于他们俩的异性爱情,男一没有为女猪脚而活下去。两个可怜的女人,都付出真情结果一个死了一个被抛弃了。 叉叉圈圈的桥段非常少,抽烟喝酒的画面倒很多,片子在侧面上反映了日本社会的一些矛盾,比如反对美军驻扎在冲绳,要求修改美日安保条约。一直以来新闻里没少提到驻日美军士兵强x当地女生消息,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出一次,法院又管不了,当地居民气愤,美国大兵是出了名的管不住裤裆里那东西,他们又不缺钱,日本又不缺失妇女,干嘛老爱玩强x

  《无伴奏》观后感(二):控制放肆——裕之介

  这部电影诞生了是我今年观影以来产生最强烈共鸣角色——裕之介

  先说说这个角色的演员——斋藤工,斋藤工是我最早喜欢的日本演员,在他还在拍小成本BL片的时候,那部《致不知何时你》,也是同样的对他在当中演的角色产生强烈共鸣。印象中好像是人格分裂别扭脆弱的人设。我好像就是喜欢这种故作坚强冷漠少年A形象。这次的这个其实也差不离

  +++++++++++++超多剧透的分割线++++++++++++++++++++++++++++++

  角色的出场并没有响子和阿涉来得多,但是整部电影感情变化节奏完全是这个角色在带的。(另外,感情变化的结果是由篇幅较多的H来显示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简单,因为响子爱阿涉,阿涉爱裕之介,绘美也是爱裕之介的。响子→阿涉/绘美→裕之介。所有人的感情波动都是裕之介决定的。而裕之介一开始就是个被社会同性歧视压力击垮的怂包,所以说整个悲剧都是裕之介造成的其实也能成立

  有几个场景把他的怂包记录的很清晰,而且是以表面成熟,控制事情往社会好像更能接受的方向发展面目显示的。

  一个是,故意在响子和阿涉面前和绘美大干特干,让阿涉狂吃醋内心奔溃做了个向自己并不爱的响子交往的烂决定。

  二个是阿涉给响子过成年生日箭在弦上发断了,然后正巧裕之介打了个电话给响子。电影里所有巧合当然都是导演编剧人为的,我很合理怀疑裕之介打电话除了通知姐姐自杀的事(话说,母亲儿子女儿全自杀,这电影的基调真不是一般的悲伤),更多的其实内心是害怕阿涉和响子成事儿了,但是表现的还不明显

  三个是阿涉感冒了,裕之介通知响子去看阿涉。到这里还在心里努力假装冷静把爱的人推向别人,大概就是为了所谓的正常人生未来。然后响子真决定去看阿涉了。

  四个是阿涉和响子在下雪的日子真的成事儿了,裕之介在门口偷看,脸上的表情。阴郁甚至略带杀意。到这里,裕之介已经开始后悔把心爱的阿涉推给响子了。

  五是,裕之介↑了阿涉,这里的H,微博上有人调侃说,就看到斋藤工用尽毕生绝学埋头苦干,池松壮亮无动于衷。其实也没有无动于衷啦,阿涉在流眼泪,发现H被响子看到时满脸惊恐颤抖的演技一百个赞啊。可以猜到这场H应该是裕之介占有欲控制不住发起的,过度的压抑控制,最后爱恋泛滥成灾。阿涉被动接受了,感受到裕之介还爱自己但是已经难以回头才流下了苦涩泪水

  六是,绘美怀孕了,裕之介拒绝孩子生下来,一旦生下来,自己和阿涉就真的难以回头。但是绘美还抱着幻想坚定要生。

  这里换成现实中的我们其实哪怕是坦白对女友承认自己和阿涉的关系让女友死心,也好过后来他过激的做法。既然已经放在了那个辉煌的60年代,导演为什么没有更多渲染社会压力,让我感到很疑惑,这样可以让两个同志最后自杀和杀人显得更合理。难道就是因为基调悲伤所以杀人也容易显得合理?

  七是,裕之介杀了绘美。裕之介脱去了控制的假面,面对了自己软弱的内在,最后干脆放肆一杀,让所有的坏事终结,对于裕之介这个角色来讲,可以算一种另类的突破,另一种坚强。

  裕之介的两次笑容很美,一次是女友手臂环上自己决心杀了她时的笑容,平静安详。一次是被警察带走回过头的笑容,解脱轻松

  阿涉&裕之介最后离别的场景,因为实在感情太打动人,以致于淡化了他们是超级大人渣的事实情有可原,罪无可恕

  最后是,自己的一点感想。这个电影于我来讲,很像,内心的一个永远不为人知秘密被导演放到了大屏幕上。我们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害怕事情脱离自己的控制,步步为营,最后发现所有的控制都是自欺欺人,于是我们一了百了,吵架,分手,甚至杀人,自杀。

  我们做人就是那么自以为是,难道没有了任何改善的余地了么?如果仅仅是电影里那种两者难以选其一的感情事件,电影里给出了一个可能答案

  响子的诗:

  《柏拉图式》这个词是骗人的

  当人想要抑制住对另一个人欲望

  一定会在精神发生性关系

  我一想到他们或许也是如此

  就嫉妒的要死

  《无伴奏》观后感(三):你好忧愁

  那是池田壮亮的第一个拥抱吗?

  我有些恍惚,与其在光影残留在视觉上的模糊印记中搜索,倒不如相信成海璃子脸上略带困惑羞涩笑意。没有路灯竹林小径,被皎洁得近乎惨白的月光笼罩,夜风气息里微微摇曳的竹影投射在池田壮亮的背上,拥抱是最温暖的告白,只是我们都看不见彼此的脸庞

  他/她是爱着我的啊,看得见的幸福与看不见的忧伤,在此刻蔓延。

  我们成长岁月,总有各种暗涌浮动,拉扯撕裂着彼此的青春,如同这个节奏总会被毫无预兆打乱的故事肯定背后的疑问,对未知世界那种惶恐与期许,因为惧怕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欲盖弥彰的借口,从根基开始被腐蚀的爱情,满是那个时代写照

  “我是一个模仿人类猴子,但是树里和玲子,可能也跟我一样,深陷自我厌恶中,这样想着,多少得以被救赎,心里可以变得柔和。”对自我价值的疑惑、否定,对成年世界的恐惧和厌恶,除了写在私密的日记里,只能咬牙投身于幼稚可笑、却又时刻暴力笼罩的学潮和工潮里,即便跨越时代,我们发现骨子里的抗争和追寻自我意识觉醒从来没变过。

  无伴奏书写的,是那个时代自己的青春恋歌,成海璃子影子背后,同龄人终日在无法规划美好的未来边缘游荡,他们不是极度狂热的那部分人,怯生生的触碰着世界,无法讲出口的迷惘压抑在心里,迟钝的匕首满满被磨得锋利,最终刺入自己和身边的人,将一切带向毁灭,所以从头到尾我们看见的,更多的是阴冷、灰暗的色调,池田壮亮的眼眸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怅然;所以他才会在激烈高潮后轻轻吐出“你好忧愁”。

  当我们真正明白以后,却发现无法说出成长背后的甜蜜与苦涩。

  帕拉图式这个词是骗人的,

  当人想要抑制对另一个人的欲望时,

  一定会在精神上发生关系,

  我一想到他们或许也是如此,

  就嫉妒得要死。

  随着呼吸一闪一灭的香烟咖啡的奶泡在冷却的杯子里逐渐干涸,巴赫的音乐咖啡厅里回响,一切都没有改变,一切却已不复存在,青春被扼杀的时刻,我们终于长大。

  《无伴奏》观后感(四):成海越来越美了,工桑真是个变态

  如题目一样,看了电影,我的感想有两个:成海越来越美了,工桑真是个变态。

  成海作为电影的女主角,进步女学生,热衷于参与学生运动女主角牵起了电影的主线,在一家名为无伴奏的小酒馆中,女主邂逅了自己的男友阿涉,其好友右之介和艾玛。

  男友总是在隐藏些什么,右之介总是在偷窥着两人,这让女主尴尬而又无奈,阿涉愤怒却也无奈。

  原来,阿涉和右之介有着禁断之恋,右之介对阿涉有着不一样的占有欲。

  最后,阿涉投海了,在海风的吹拂下,我们看到了阿涉的画本,从右之介到女主。阿涉爱上了女主,但是右之介的爱他无力承受。

  最后的最后,女主回到了无伴奏,喝着咖啡,想着第一次相遇,她长大了。

  《无伴奏》观后感(五):无伴奏 简单写一下观感

  整个影片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夏日阵雨闷雷前的燥热不安

  1、百分百冲着成海璃子去看的,电影《逝纸》里面的女孩让我印象深刻。喜欢她在电影里面的扮相,女学生,纯纯懵懂又想突破一些什么,首先,成海璃子的形体很美,骨骼肌肉既不麻杆干瘪也不会觉得胖,总之多一丝少一毫都不能恰到好处,但她的形体却完美诠释了骨干而有丰美,没有过的地方——我作为一个女性,猜想这大概是多数男性们想要拥有的女性的形体吧。其次,从第一看她的作品就觉得她的五官非常大气,可帅可美可软妹,果然,最后领带西装造型一出场,眼前一亮,大气挺立的五官配上略圆的脸型,养眼。期待她的新作品。

  2、池松壮亮,演技发挥稳定,造型依旧昭和味儿十足,非常有辨识度的演员一位,从《横道世之介》里开始关注他,私下穿搭型格挺个性的,非常想看他和菅田将晖的《濑户内海》哈哈哈哈哈预告片里面疯狂吐槽太戳笑。

  3、“无伴奏”这个地方还挺吸引人的

  4、摄影呈现给我的感觉是,安静、闷骚、暗涌、灰色、糙糙的但又小心翼翼的

  5、服装是我喜爱看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日本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伴奏》观后感(六):我是大变态,所以才这么写影评

  这个电影有两个长处,一个是画面的风格,一个四位主要人物相貌

  我相信在制造者看来,这个电影本来就是一笔浮云而已,所以我也只能这样写了。

  它的画面如果打个比方的话,是那种每一帧都恰好符合豆瓣摄影品味的画风。黯淡的色调,阴郁的色彩衣服考究的面料色泽和细致入微细节做工,安然体会还是很不错的。

  它的四位主角的相貌,那真是本色出演的极致——其实不用使劲演什么,站镜头前面观众就明白了。

  女一的脸:方正,富足,男向,而且隐约中可以捕捉到一点愚蠢

  男一的脸:阴郁,懦弱,敏感,沉溺于感受,固执猥琐

  男二的脸:英俊,张狂,疯癫。

  女二:蠢,本性甜美,刻意的妖艳。

  外加配角,女一的家长,女一的女同学,男一的姐姐,等等每一个角色的演员都是靠相貌承担大部分角色表达的。所以这也是一部很独特的电影。

  但是内容没什么意思了。这其实是一个女人做了炮灰的故事。严肃点说,那个年代的日本,我们很不了解,不谙内情。反正故事内容对于我没什么好喜爱的,小变态而已。

  总的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电影,但绝对是少儿不宜的电影。很多年轻人都被傻逼恶毒的缺德者带坏了,有天分的能在以后自己矫正自己,没有天分的就只能继续傻逼了。它少儿不宜的地方不在于情色,而在于被镜头美化了的蠢。对,就是女主角眼睛里流露出的蠢,被冰川般洁净空气烘托成泉水一样的洁净,但那一瞬再美也是蠢。如果你发现不了那种蠢,就说明你已经被带坏了。

  《无伴奏》观后感(七):未有烛而后至

  六十年代一直都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年代,那么多的荷尔蒙像烟花一样地装点着人类的历史,即后戛然而止。我相信这个年代的精彩是种理性之外的巧合,就好像那些写出《圣经》中最完美篇章的人往往很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写了什么一样,这个年代的人其实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干了些什么。

  尼采的酒神论用来解释这个问题非常奏效,以至于可以让我把这个年代的精彩理解为一种群体性的酒醉。幻觉过去后,旁观者却再也无法从腥臭的呕吐物中寻找到那种迷醉全人类的迷醉。时至如今,三岛由纪夫终结六十年代悲剧英雄式的死法已经看起来活像一出后现代的荒谬喜剧,而活着的人,都垂垂老矣。我们很难体会北山富朗那一代学,潮浪子重新返回家乡时的哀伤与失落,同样也无法理解他们离开家乡时背负时代使命感的喜悦,就好像面对一段死无对证的爱情。

  所以响子开头翻开、结尾合上的那本笔记本,大概也是传递着类似的感情。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就好像这本一本笔记本,或者烂俗了的卡农,里面深邃、复杂和痛苦的部分,都会被其甜腻而纯美的外表掩盖得不留痕迹。第一次恋爱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那些日子里自己究竟在愤怒着什么,遇到一个人顺顺利利相处,爱上,却突然开始知道了月球背面致命的秘密。

  矢崎仁司用一种褪色的品红色调来描述小池真理子的恋爱故事,除了表达年代感之外,大概更多的还是想表达情欲里面只能够被烛火照亮却无法被电灯灼伤的部分。一个有着狭小入口的荒芜茶室,一间格局奇怪,总是在播放古典音乐的地下咖啡厅。如果在户外,不是竹林,就是海边。这些场景,无一例外都带有强烈的色彩信息。

  在李安的语系里,绿色代表着压抑的情欲,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中,蓝色是种对恋情失丧的愤怒,而皮肤被烛火照亮的黄色,在矢崎仁司的手下则变成了一种注定要消逝的生命力,这种爱与虐同在的颜色,在一个少女的1969-1970年的生命里,是一种被爱欲打开的敏锐感受;而在Wataru和Yunosuke那里,可能就是一种蚀骨的别离,和相爱却注定永远无法拥有对方的痛苦。他们的眼睛在烛火的照耀下,像野兽一样闪闪发光,却在离别的时刻,都啪的一下熄灭了,就像闪电照亮他们年轻的肉体那般。

  两对couple,两男两女,心中都各自有各自甜蜜的诡计,最纯洁的一个在成为了一个女人以后活了下来,只是因为她的存在就是为了成为回忆的器皿。细雪一般的爱情,洋酒一般的情欲,竹林里最后一次不撒手的道别,都在深海中成为了响彻一声的奏鸣曲。

  多说一句:片中最有特点的就是人物的服饰,特别是女生的裙子,整个看起来都能觉得质感非凡,非常有质感的布料在人物活动,特别是性爱戏的部分也成为了构成画面语言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仔细观察和体会响子在每一场性爱中的穿着,还有雨夜中回家后换的裙子,都能够感受到第一场反对制服戏所表达的,在此无法用语言来转述的丰富内涵。服装的表达功能这两年好像都是把重点放在服饰对一个人的性格表达上,却不能做到像这个片子一样把服饰的线条感都变成了一种画面的,现场的美学元素,太精妙了,简直过目不忘。

  《无伴奏》观后感(八):《无伴奏》:日本学运年代的青春残酷物语。

  完整图文请关注微信公号:春逝的时光笔记。

  柏拉图式这个问题是骗人的。当人想要抑制住对另一个人的欲望时,一定会在精神上发生性关系。我一想到他们或许也是如此就嫉妒的要死——响子。

  无伴奏,是一个音乐咖啡馆。世纪之交在日本作家小池真理子的笔下,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无伴奏咖啡馆见证了几位年轻人残酷的青春爱情故事。

  小池真理子出生于1952年,《无伴奏》中的女主角响子在故事发生的年代里与作者几乎同龄。在东京大学事件爆发的年代里,无论是现实中还是虚构里小池真理子与响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贝托鲁奇有一部经典电影《戏梦巴黎》是许多影迷的挚爱,与其评价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不如坦白说无数影迷都臣服于伊娃·格林的迷人断臂维纳斯之下。《戏梦巴黎》的故事背景是1968年的法国学运,《无伴奏》的故事背景是1968年开始的所谓日本学运。虽然很多人认为两者主题都是在表达思想变革年代里的残酷青春,不过在处理彼此之间情感纠缠的方式上东西方还是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

  电影《无伴奏》上映于2016年3月26号这个特别的日子。在小说中是以39岁的响子回忆过往做为叙事主体的,而在电影中特写回忆性质的表达并不明显。电影讲述响子四人故事时用了十个以时间显示的段落来叙述。初始于1969年4月,最终于1971年3月……

  我有过20岁,我不会告诉任何人。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完全是在毁灭年轻人。——响子。

  响子的二十岁赶在了二战后日本又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由东京大学医学部引起的骚乱反叛扩散成了反越战、反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政治运动。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为生活奔波忙碌的平民起义抗争的原因大多出自于身体的需求,而那些呼喊着“自由、民主”口号的人民却是为了灵魂与思想的释放。当六十年代末期世界上掀起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的时候,我们国家在伟大领袖的感召下正在进行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及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如同蝼蚁败给了历史的倒车轮,直到二十年后才搭上这游离于新浪潮的末班车。

  青春的反叛其实并不能成为每次变革的正确基础,响子所在的高中学校,响子与朋友组成了废除校服还我自由的变革行动。外面的政治运动如火如荼,学生与警察的冲突往往都以献血而告终。响子所做的变革相比起来都是细枝末节排解空虚崇尚自我的表现罢了。后来经历过街头运动的响子在与父亲的谈话中也能够明白,政治运动都是拿生命在抗争,而自己所做的不过是想冲破自我感觉的枷锁。

  每一个的青春都是反叛的,只是程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力度也有强弱。老一辈的守旧和絮叨、校园里的规章和制度都是自以为是的牢笼。

  名曲~咖啡,无伴奏就座落在这狭窄的地下室里。听着唱盘里的古典音乐,在廉价的卡座里喝着咖啡,点上香烟,在烟雾渺渺中一群群的年青人在此交流着文学音乐和裹辖其中的街头抗争。

  在这里,响子遇见了阿涉、绘美和裕之介。他们成了经常聚会的朋友。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吸烟,仿佛每一个人的青春都抹灭不掉香烟的影子。

  当香烟还未成瘾的时候,香烟并不是生理的渴望。嘴角含着的烟卷仿佛只是一种认同,欢迎来到成年人的世界。所有的规则、秩序、制度这些年轻人好似都应该有了可以修改变革的权利,拒绝听从往往从一支香烟开始。

  他们朗读的金子光晴的《鲨鱼》写于1937年,立意是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虽然街头上的学生、工人依然喊着反对的口号,只不过对于他们尤其是响子,这些只是掩饰。

  其实越南、安保、冲绳怎么样我才不管,只是如果不把自己投向这场暴风雨,感觉自己就会发狂。响子说。

  无从安放的青春……

  香烟、啤酒、做爱,什么学运政治风暴?这些都不再是生活的主题。当空虚的灵魂寻求到更大的刺激响子的世界里同学或者反制服运动都渐渐让位给了心爱的阿涉。

  只是这四角关系里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当感情偏离了正轨,危险就随之而来。

  家庭破碎寄宿于裕之介家中的阿涉除了跟姐姐有异于常情的亲昵感之外,他与裕之介也有着情侣般的同性之爱。因为知道无法公众于世于是选择斩断这缕情丝。可是当看到对方怀抱异性之时无法克制的嫉妒之心又燃烧于胸。

  阿涉其实到了后来遇到响子的时候已经成为了双性恋。阿涉自称响子是他爱上的第一个女孩。在两年未亲近的大雨之夜,在裕之介身下的阿涉已是眼有泪光。

  提到同性恋题材电影,我想说些题外话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电影史上有许多同性题材的电影都非常经典,细腻动人。这种隐忍的爱情异于常人的故事经过艺术家的打磨总是会令观众动心。在现实生活中提到同性恋却总是有许多的纷争。奥巴马执政时的同性恋法案以及台湾沸沸扬扬的同性恋立法,对此我个人是反对的。

  人被造而平等,没有哪一个人有歧视别人的权利。

  反对并不意味着仇恨。

  禁止有时也会意味着关爱。

  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有人以“民主、自由、人权”当做支持同性婚姻立法的武器时,他们恰恰用错了地方。当你幼小的孩子执意去玩锋利的刀的时候,你不会打着尊重人权的旗号去应允他,这个时候禁止就是爱。如果你认为一个成年人有权利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时候,你依然弄错了个人与公众立场上的区别。

  真理之下才有自由。没有真理的自由往往意味着毁灭。如果这句话你无法理解,可以拿世界战争史做一个参考例子。

  有真理才有自由,有真理才有标准,有标准才有规律。偏离了这些就意味着火车偏离了轨道、飞机偏离了航线,不远处就是毁灭的终点。

  对于同性恋个人,人们不应当歧视、仇恨。人与人之间需要关爱。这种关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如果你认同这个世界凡事都有一个标准,那么就算是身为同性恋的朋友有清晰的理智和自我负责的条件,你依然可以认为这种行为是偏离真理的。话到这里如果还有人非要追问真理的定义以及谁定义真理,也可以参考几个例子回答解释:病人为什么需要吸氧气或者说呼吸空气才能生存?谁制定的凭什么是真理?为什么世界上每一所学校都需要学习1+1=2?凭什么?这个就是真理吗?真理必然是唯一的、排他性的、毋庸置疑的。

  对于个人同性恋,他们需要的是帮助和关爱。对于群体性的同性恋法案就不应该去支持。真理不是大多数人的真理,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就应当是普世性的真理。当同性恋婚姻法案通过的时候就与现在的婚姻法相提并论合二为一了,如果你认同婚姻是一夫一妻一男一女为真理标准,那么必不能接受同性男女应当成为合法夫妻。反对者反对的是法案本身不是同性恋群体,这是必须做出说明的事情。

  一男一女的婚姻或爱情也有诡诈和残忍,但这并不能成为同性恋法案通过的理由之一。那些打着公义和人权称号的朋友为同性恋法案力争无疑是令他们坠入深渊。在伦理上、健康上以及每一个人成长环境中所需要的父爱母爱关怀上,这样的真理标准是不言自明的。

  种一块田尚且需要整理、规划按时施肥浇水,何况是人生?一个家庭里尊重某个老人或关爱一个孩子从来不是全部以“答应”为爱的标准。“爱”里包含着应许、拒绝、建议、帮助和禁止。假如随着人的欲望去发展,世界将以非真理的标准去延伸,这种结果是可怕的。短视的人往往站在眼前的利益或一时的冲动上做出错误的决定,这就是识别真理未知的后果。

  生命本就是来自于男人和女人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哪怕同性恋情侣人工授精或抱养,只要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他(她)的源头就来自于此。(这是科学的观点非神学的观点),今日支持同性恋法案的朋友们谁能否认呢?今日支持同性恋法案的朋友们生命从何而来呢?是来源于一男一女还是两女或两男?这从理性上找出的源头尚且不能够做为支撑合法化的依据何况其他途径呢?

  许多人有病了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有病。这句话有很多解读,当然反对者也可以把这句话扣在我的头上。

  响子目睹了雨夜阿涉与裕之介的交合,她选择了尊重。而绘美坏了裕之介的孩子,即将打破这表面的平静。响子换上男装只为了阿涉的情感,绘美决定生下孩子去憧憬两人美好的未来……

  裕之介杀了绘美,幻想摆脱内心的煎熬。散落着的苹果仿佛还在诉说着昨晚的温馨,绘美吐出的舌头好像重温临死前的激情。

  一段畸形之爱率先毁掉了一个无辜女孩的生命。

  并没有逃跑,杀死一个怀有自己骨肉的情人只为了两天时间的安宁。当竹林一幕阿涉与裕之介离别之际,表现的好像生死与共情真意切,如果不知道绘美之死这又是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人都有自私的罪性存在。爱情尤甚!

  电影中用了很多的镜头表现响子与阿涉性的欲望。多个角度多个场景多个体位,将两人塑造出一种深陷爱中如胶似漆甜蜜的生活。只是裕之介一走,阿涉的整个精神世界轰然倒塌。

  “这下我就能好好的睡了”阿涉说。

  三个人的生命就这样被毁灭,毁灭在了一段畸形的爱恋中。

  只留响子一人。柏拉图式的爱情更令人心碎……

  无伴奏咖啡馆里今天播放的是巴赫140号康塔塔,原名《醒来吧!一个声音在高喊!》(此乐曲谱写背景为《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之十个童女的故事)~寓意深刻。

  没有爱何来革命?在学校所仰望的蓝天,那并不是我和树里和玲子在一起。青色纸片一样的天空中,在用硬铝盾隔开的,但并不是说没有了凡人的血液,我天生流淌着感情的血液——响子。

  终成回忆。小说里写道39岁的响子翻开笔记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