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米勒的十字路口》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米勒的十字路口》的影评10篇

2022-04-05 03:03: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米勒的十字路口》的影评10篇

  《米勒十字路口》是一部由伊桑·科恩 / 乔尔·科恩执导,加布里埃尔·伯恩 / 马西娅·盖伊·哈登 / 约翰·特托罗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勒的十字路口》影评(一):一本正经的挠挠你

  《米勒的十字路口》制作于1990年,应该说二人那会儿的境遇尚属于还没有冲出农村走向城市。不像兄弟俩日后的作品《法戈》(1996)那样有着强烈的虚无气质、《老无所依》那样独特浓烈的人性恶世界观、这部电影相比之下要简单得多(当然像《阅后即焚》那样彻头彻尾的装疯卖傻,就算了)。但恰好能让我们痛痛快快的体味什么是黑色幽默,作为一个不算复杂的黑帮火并故事,已经成型的科恩牌的讲述方式还是给我们很多回味的乐趣。

  亮点回顾:

  在一头毛发旺盛的狗以冯巩式的表情注视下,一个流浪儿鼓起勇气抓走尸体头上的假发拔腿就跑。这个场景几乎是硬生生的安插在这个位置。

  Tom来俱乐部见Casper,谈不拢;Casper离开把Tom扔给一头温柔大象,大象不紧不慢的脱掉两层外套之后反被Tom扇了一椅子。他很无辜:“Jesus, Tom>.<”。

  Leo从派到自己豪宅的两个杀手手里毅然逃生,在男中音歌剧背景音中,汤普森冲锋枪射得很爽。咣咣乱跳的枪口不着边际的打出了科恩兄弟的不可预测风格。被打中的杀手,抽搐的风格也很夸张,建立在真实感上的夸张发展到了失去真实感。

  John Turturro饰演的Bernie,在Tom的枪口下亦以“充满真实的夸张扭曲”表情向Tom求饶。镜头在Bernie的背后和身前来回切换。

  没死掉的Bernie跑回Tom家里得瑟,这次Tom狠心下手了,光着脚戴个帽子从窗户翻出去。就在要赶上下楼出门的Bernie之前,发生了一个让他鼻青脸肿的意外。

  Casper带领大队人马携机枪围攻Leo。白痴男子没心没肺的把投降的老头一枪打翻在地抽搐不止,5秒钟后,他被炸烂的房子里伸出的冲锋枪打到抽搐不止。

  Casper来到市长办公室想要给七大姑八大姨弄一份工作,市长不乐意;Casper急了就把市长轰出去自己坐上。

  在处女作《血迷宫》和随后的《抚养亚利桑那》之后,科恩兄弟通过《米勒的十字路口》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创作经验和水准。现实的黑帮题材和诙谐嘲讽的风格得益于演员真实且略显过火的神经质演技让科恩牌黑色幽默大放异彩。尽管剧情上诟病不少,但影迷却是实实在在的爽到了,最让我钦佩的则是导演调动演员发挥的能力。

  《米勒的十字路口》影评(二):米勒的十字路口

  《黑帮龙虎斗》是一部由乔尔·科恩,伊桑·科恩执导的,艾伯特·芬尼、盖布里尔·拜恩、马西娅.盖伊·哈登均主演的影片。本片并非一般的黑帮动作片,而是透过两名好友在恋上同一个女子之后互相敌对出卖的故事,在娱乐效果之外也具有省思空间。影片的背景是美国经济大崩溃始的1929年,美国一个不知名的城市,黑帮老大李奥和他的助手汤姆同时爱上了伯尼的妹妹维娜,这两个情同手足的伙伴处于了对立之中。另一个帮派的老大卡斯珀想要除掉伯尼,他主动向汤姆提出代他偿还赌债。汤姆瞒着卡斯珀放过了伯尼,并帮他躲藏起来。不料伯尼却要挟汤姆要他干掉卡斯珀,否则他就要重新公开露面。影片于1990年9月22日上映。

  《米勒的十字路口》影评(三):贾樟柯与张艺谋

  这是科恩兄弟导演的第三部长片,比起第一第二部《三枪拍案惊奇》和《抚养亚利桑那》成熟的不是一点点,他们的电影风格也基本形成于此————虽然没有后面的作品那么黑色那么幽默,但分散的叙事和缜密的剧情发展从这里开始成为科恩兄弟的法宝。

  电影无需多说,科恩兄弟娱乐性就很强,而且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往悬疑电影的方向去的,也没有多么深不可测的目的,谁想的出来什么别出心裁的东西那是臆想,可以去教中学语文。值得一说的是科恩兄弟这对长盛不衰的电影兄弟,一直游走在票房与小众之间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凭《阅后即焚》《Lady Killer》之类的钱赚了,《Fargo》《老无所依》之类的名也收了。

  相比较你看贾樟柯多可悲啊,从《小武》到《站台》做了这么多年地下电影工作者,好不容易凭借《三峡好人》想赚点票房,自己出来吆喝吆喝,还要被人挤兑,不过挤兑的没错,这电影虽然拍得很好,但仍旧是小众,你拿小众电影去大众院线,确实没人搭理你。

  你看人家张艺谋,玩艺术就拍《活着》,玩票房就拍《黄金甲》,两不耽误,骂管骂,你说他想赚票房想疯了开始拍烂电影了,马上整部《山楂树》哭倒一大片,虽然我对张艺谋现在的电影不待见,但你看人家这思路多清晰。

  贾樟柯就好象是个书贩子,拿了本微积分去中学门口卖,生意不好就抱怨中学老师不好好教育孩子,这算什么道理,自己定位不清还要耍无赖怪别人,不信你拿本AV介绍去校门口,5分钟内抢光。所以贾樟柯的电影我喜欢,但是这人不咋地,眼光还停留在山西运城那里没出来。

  我们作为观众的,其实也就是抱怨抱怨,爱拍啥咱们看啥,反正《三峡好人》对我来说只值5块钱一张碟。

  《米勒的十字路口》影评(四):最后的赢家,一无所有的最后

  最后一幕,当男主带上自己的帽子,伤神的望着Leo离开,我脑海中就回旋着《Leon》的片尾曲《shape of my heart》:He deals the cards as a meditation,He doesn't play for the money he wins ,He doesn't play for respect 。【他在牌桌上上斗智斗勇,却从不为金钱,也从不为尊重】。的确男主,不为钱,不为权,甚至也不为自己的良心,不在乎脸面,最后甚至连爱情都舍去了。最后,他是全局的赢家,同时也输的一无所有。【那他还掉的不到2000刀的债务不算吧。】

  有人说这是一部最不科恩的电影,然而,喜欢科恩兄弟的我,也很喜欢这部电影,而且,这部电影具有科恩兄弟之后所有科恩式电影的内涵:讽刺,无常。可能让有些人产生”这不是一部科恩式电影“这个想法是因为里面涉及到了许多的感情因素,tommy的老大Leo对女票的情有独钟,Tommy对老大的女票也用情颇深,对方的意大利老大对”道德“的偏执,儿子的腻宠,最重要的,那就是Tommy对Leo的那种“我折腾了这么多事只为你摆平一切以及我不爱你你不要谢我不要缠着我”的抖S型的Bromance。也就是这种感情,让我看完电影之后不禁流下眼泪。也让我彻底喜欢上这个“无厘头,做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Tommy,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目的的,然而却为了一个看不见终点旗帜的地平线。

  《米勒的十字路口》影评(五):谈话的模范样本

  很棒的电影,开场7分多钟的对话已经定下了调子,那段谈话的镜头用的非常精彩。打算模仿应用一下~换成求爱吧。

  那个帽子一直不清楚有什么隐喻~~我想导演也不见得真的就明确知道那是什么。一个不能舍弃的东西,在“脑袋”之上!爱情?友情?……恐怕都不见得。没准实在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为点什么,而添加出来的道具。

  关于TOM的行为让人困惑,却似乎可以理解。我不觉得所有那一切都是他有预谋有计划执行的。他更多的可能是随波逐流~~冲动说出自己和VERNA有一腿。他所有的行动都是基于一时冲动,然后再想办法解决自己把自己逼上的绝境。很有感触,让我想起个朋友。

  这片子可以看出成本很低,大部分是对话。枪战和凶杀的几场戏出人意料的精彩。

  这片子刻意用了很多浅焦镜头,把角色从阴暗的背景中凸显出来~~可能是针对不同的环境场景吧。

  感觉科恩兄弟的电影倾向用一系列的短镜头来制造节奏,而不是特别强调一个镜头中完成调度和运动。通过组接形成空间感和叙事。

  《米勒的十字路口》影评(六):旅途中看过的最佳电影

  我旅行的时候,总归会带一本书,最近两年会带着电脑,里面存放几部电影,没出发前,总计划一次旅行消灭一本书或几部电影,但从来不能如愿,最初两天,旅行的乐趣远远超过书本和数码影像的吸引力,最后几天,空闲时间又基本交给休息和扫街。书,没翻几页;电影,断断续续,忍不住删除占大多数,看完也不知道讲了什么。

  这次我的云南之旅,有幸在旅途中每天抽出几分钟,把这部杰作看完了。上一次我使用杰作一词是形容科恩兄弟的《大地惊雷》,我博客里最早的几篇影评,被我评为“值得一看”(相当于豆瓣的四颗星吧)也是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年纪大了,电影反而越看越早,这次是科恩兄弟的第二部长篇,1990年的《米勒的十字路口》。

  电影的片头从一大段唠叨开始,虽然伍迪艾伦也好这口,但就好比包公和奥巴马都是黑脸,但其他方面就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块,影像作品如果不靠镜头还是靠一大段唠叨开场,前者因为导演是个话痨,后者因为导演哥和导演弟都是牛逼。

  这部电影的港台译名为《黑帮龙虎斗》,真让人替那些翻译不齿,多么牛逼的黑色幽默和时代剧,把他简单归结为黑帮打斗片,实在是云泥之别。

  刚刚看完最后一个镜头,有点激动,唠叨了两句。

  《米勒的十字路口》影评(七):帽子,解读《Miller’s Crossing》的密码

  Movier 2006-5-20 22:23:00

  在《米勒交叉口》中,帽子是一个符号,代表的是Tom身为男人的原则。这个原则的核心,是对Leo的兄弟义气,即使帽子被Leo愤怒的拳头打落在地,他也会捡起来从容地戴好。

  戴着帽子的Tom冷静低调睿智,大多数时候,他把帽沿微微仰起,面带笑意,他独立而强韧,朋友和敌人可以揍他,但都无法真正伤害他。

  《米勒交叉口》中只有一个人的智商可以和Tom相抗衡,那就是Verna。——一个Leo和Tom都深爱着的女人。Verna爱Tom,但恨他的帽子。Ceon给他们安排的对手戏都很精彩,少有情人间的甜言蜜语,取而代之的都是话中有话,互击要害的针锋相对。他们太了解彼此。

  Tom和Verna说起那个帽子被吹走的梦时,Verna天真地幻想Tom追赶帽子,最后帽子变成某样美好的东西。——在Verna看来,那美好的或许就是爱情。Tom板起脸说他没有追赶帽子,并且帽子依旧是帽子。——言不由衷的台词恰好点明了Tom的立场:他玩命地为Leo清除异己,但拒绝回到Leo的身边,这种对朋友的仁至义尽却刻意保持距离的矛盾就宛如那顶他无比重视却止步追随的帽子;至于帽子变成美好事物的说法,对于理智的Tom而言,甚至比追随帽子更荒谬,这也预示了Tom最终的选择。当然成全Leo并非Tom的本意,那是Verna对Tom的报复。

  但其实Tom给过自己选择幸福的机会,就是第一次在米勒交叉口处决Bernie的时候,Bernie跪地求饶的时候,我想Tom真正犹豫是对Verna的取舍,他深知:Bernie该杀,但如果死在自己手上,那么他也将会永远失去Verna。这个想法和Leo是一样的。但不考虑后果的Leo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保护Verna的哥哥Bernie,Tom帮他收拾棘手的局面,并最终开了枪,终结了Bernie的性命和自己的爱情。

  普遍流传的对《米勒交叉口》的剧情概括为“两名好友在恋上同一个女子之后互相敌对出卖的故事”。这是何其离谱的误解!虽是三角恋,但Tom爱得像个男人!

  这部电影很出色,Coen的黑色幽默贯穿始末,配乐也令人刮目,例如,Leo与敌人火拼的那段,伴着爱尔兰民歌《Danny Boy》演绎得荡气回肠。Coen总是给电影中的角色赋予一种漫画式的夸张,把每个角色都刻画得性格鲜明,讽喻双关,这点在本片也表现得精致。

  电影的名字是剧情中的重要地名,交叉口也隐喻了一种选择,正如Tom对帽子的态度。最后,Leo和Verna都离他而去,Tom独自伫立树林,帽沿低低压下,形单影只,帽子依旧,风吹得树叶沙沙响,想起Verna对Tom的评价:I've never met anyone made being a son of a bitch such a point of pride.一针见血,如此荣耀之至的Tom,可以离开他,痛斥他,却无法不爱他。

  《米勒的十字路口》影评(八):混意大利黑帮的阿兰德龙

  这电影相当多的对以往如《教父》《铁面无私》般黑帮片的致敬呀,一开始的对话以及协商简直就是在抄袭《教父》开场,各种汤普森机关枪又和霍华德霍克斯联系上了,各种故事设计的场景也和其他黑帮电影仿佛如出一辙。而且整部电影的布景,摄影,打光,表演等相当意大利黑帮化,好像在《教父》之后非意大利黑帮不黑帮电影似的。 虽然说整部电影相当的意大利黑帮电影化,但是整个故事却讲的是一部独行侠的故事,行走在道德边缘的黑帮顾问,在面临命运交叉路上的选择和方式,整个一冷静,孤独的杀手式样的人物,虽然他貌似始终有后台,但是却一直没真正的归宿,一种阿兰德龙的感觉。主角和影片基调完全就是两回事,这真是神奇,还好意大利黑帮电影基调像咖啡不像水泥,以及科恩兄弟还算高超的把握,整个还不是太混乱,不知道那个时候科恩兄弟有没有学到《老无所依》里面那种摄人心魄的音效,反正即使学到了这片子也放弃了,连枪声都是图图图,就像打的橡胶,也为那种寂寞感增添了诙谐和无奈。话说要说的话真要归功于科恩兄弟的一贯风格,那就是故事怎么走向不由角色自己的选择走,《老无所依》如此强大的气姑头都没逃离这规律最后挨车撞,这里就更不用说了,这反而使得电影一直有方向,没有偏离得太厉害。 话说科恩兄弟真是不会拍爱情故事,每次到了关键时刻就捉襟见肘,于是老是爱用黄金年代那一套来敷衍,还好这片子这种元素不多,科恩兄弟自己也有自知之明,到了后期根本就不拍爱情为主体的场景了。 从这片子可以看出,当时科恩还不成熟,而且科恩自己也知道,于是竭尽全力甚至不惜致敬和抄袭来扬长避短,还算是把片子理顺了。

  《米勒的十字路口》影评(九):米勒的十字路口

  《米勒的十字路口》似乎是科恩兄弟的第二部长片。上一部是不太出名的《血迷宫》,后一部是让他们兄弟俩出尽风头的《巴顿芬克》。

  这部电影讲述30年代初期的美国黑帮故事,让人想起很多同样题材的电影,满口道德感的意大利黑帮老大象《教父》,一直不停作响的电话象《美国往事》,单枪匹马在两个帮派之间游走的又明显是来自《荒野大镖客》的桥段。

  但那些都只是看起来有点象而已,这可是科恩兄弟的作品,实际上这电影最象的是科恩兄弟后来拍的《法尔高》,甚至还有点象《不在场的人》,而这两部电影几乎是科恩兄弟最出色的作品了。

  港台把这电影叫做《风云再起时》或者《黑帮龙虎斗》,似乎都还是把他当作黑帮动作片,实在是偏出太远。

  在《米勒的十字路口》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有着科恩作品中常见的那些人物品性——不可思议的愚蠢、怯懦、贪婪、残忍。

  几乎完全不知道他们在为什么争斗,只是一点点的猜疑,“他可能在背叛我”,“他似乎在挑衅我”,就可以马上痛下杀手,把对方打得满地找牙,再在头上补上一枪。

  电影的男主角Tomy在开始时似乎是个异类。他机智、独立、维持秩序、坚持原则,甚至还有些善良。可是在一群贪婪的蠢货中间,他如何能够独善其身?

  “米勒的十字路口”是一个地名,是荒郊野外的一片树林。Tomy被带到这里,勒令他杀死一个被抓获的骗子。Tomy该如何做,他也站在自己人性的十字路口上。

  他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放过了骗子。可是他低估了人性中的愚蠢和贪婪,他的仁慈几乎把他陷入死地。

  在电影的一开始,Tomy的帽子在十字路口的树林中被风吹走。后来Tomy说,他梦到自己的帽子被风吹走。他身边的女孩说,你跑去追帽子,后来那顶帽子变成一个美丽的女孩。Tomy却生气了,很显然,他没有追到自己的帽子。

  Tomy本来以为他可以游走在各个势力之前,凭自己的头脑来掌控这个城市。然而实际上,犹如他所批评的老大一样,那只是一个假象,他可以控制这个城市,只是因为别人以为他可以。其实他只能勉强维持自己活下去而已,而即使要做到这一点,他也必须把子弹射入别人的脑袋。

  所以,最后Tomy只能选择离开,就从十字路口的墓地那里。

  《米勒的十字路口》绝不是普通的黑帮片,他没有快意恩仇,没有兄弟情深,没有机智勇敢,甚至连一点相知的爱情也无法守住,只有一片心灰意冷。而这种彻骨的寒冷一直延续到《法尔高》和《不在场的人》去。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Technorati Tags: 电影 , 影评 , 黑帮 , 暴力 , 科恩兄弟 , 米勒的十字路口

  《米勒的十字路口》影评(十):抬头看看头顶那些绿色的树叶

  《米勒的十字路口》,由于前两次观影时的不专心,导致看了三遍才看明白故事的内容,其实就像《黑帮龙虎斗》这个译名那样简单:两个黑帮之间的争斗,一方赢了,另一方输了,仅此而已。从主角的角度,正方的老大德高望重,反方的老大则是个卑鄙的小人,看上去他周旋于两人之间,但事实是他的聪明让所有人都没看出来这是他的计策——帮助他的老大铲除另一方。影片以往杯中倒酒的陌生的手开始,背景是喋喋不休的对话,长焦镜头的使用模糊了背景,让主角隐藏在吧台和墙壁之间,当他走到他的老大身后的时候,面部仍然不清晰,直到特写镜头的跟进,我们才看到主角的面目神情,冷漠中略有一丝呆滞,而且我们发现那只倒酒的陌生的手属于他,这样的出场虽然平淡无奇,但却给主角造就了一种亦正亦邪的神秘感,同时也让观众在自己的心里开始思量应该放多少重量的筹码才能称量出他的分量。在整个故事中,这期间有欺骗,有怀疑,有信任,有失落,有爱情,有友情,这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争斗,这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信任,这是男人与女人与男人之间的爱恋,这也是所有人在接受宿命的考验。柯恩兄弟的电影带有浓郁的美国气息,从故事到画面,从演员到对白,无不透露着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气味。那种昏黄暗淡的色调,那一副副充满彷徨的面孔,一句句冷嘲热讽的台词,隐藏了多少真实的想法。正如影片开场主角的隐藏,通过镜头藏在背景中,通过自己的言行藏在对手中,这种隐藏,是低调的表现,也是实力的体现。片中反复出现帽子的特写,还有各顶帽子主人戴帽脱帽的细节刻画,柯恩兄弟如此可以地去表现是不会没有原因的,在我看来,帽子在电影中如同一个男人的身份地位,或者说是他在这个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我注意到,所有死去的人物,除了那个在二楼被射死的杀手之外,都没有了帽子,因为当人已死,这所有的身外之物都已不再重要,是最自然的本体重新回到了自然的怀抱。那个跟踪女主角的人,死后躺在了街角里,帽子不见了,甚至连假发都被孩童随意的摘走,试想,这种象征的身家地位的东西怎么可能不被人所重视呢?帽子在树林里越飘越远,它的主人没有去追,即使去追的话也追不上,因为这所有的外界因素,这些宿命都不是人们所能掌控的。我只能看着它越飞越远,虽然视力与距离足够让我看得清晰,但我不会去追逐远处的黑点,我会抬头看看头顶那些绿色的树叶,只有它们才会持续的鲜活,不被这些世俗所包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