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达》经典观后感集
《九里达》是一部由乌青执导,张所思 / 乌青 / 韩梅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天中午在北京和大家一起看的。
观影全过程喝了四杯速溶咖啡、嚼了四颗绿箭,时而调整换个轻松的坐姿(很想有躺椅啊)。全片氛围毫无压迫感、很轻松愉快,也不需要你一直看着屏幕、很累地关注情节,因为全片基本没有什么情节、基本上是情绪引出一点点发生,很自然很诗意,感觉上是你情感上信赖的朋友在某个地方做些莫名其妙的事、说些莫名其妙的话,对什么都很好奇,看很多很多的东西,情感上又有那么一些空落无着。屏幕对面的你也在想,那边的世界是怎样的呢,生活是如何开展的呢,屏幕里的人物遇见了些什么、情感上遭遇了些什么呢。影片很有代入感、不单是相对于其中人物情感的代入感,而是说我自己也在里面漫游,东看看西看看,什么发生都很自然。我个人觉得影片能做到这样,很游戏很互动,类似真人实景三维秀,完全能带动我的参与感,反正是挺爽的,影片本身就相当牛X啊。假如是和亲爱的单独看,估计看一段kiss几分钟再看一段kiss几分钟吧。
乌青的诗歌、小说我是看过,风格也熟悉,他之前的短片、电影没看过。看之前当然是好奇他会如何拍出一部电影呢,看的过程中所有的也不会意外了。
《九里达》观后感(二):预告片
《JULIDA九里达》2017 先导预告片_腾讯视频
《九里达》观后感(三):《九里达》观后感
在看《九里达》之前我已经做好盯着一个长镜头看三个小时的准备了。我以为就像安迪•沃霍尔的《睡眠》一样——全片就是一个人睡了六个小时的长镜头。《九里达》不是。
我在想如果《九里达》就是一个没有任何情节变化的三个小时的长镜头我会把它看完吗?当然,我将聚精会神的盯着屏幕看上三个小时并拒绝任何人跟我说话。
《九里达》是一部屌爆了的电影,跟乌青的其它作品一样——简洁,冷静,充满了游戏精神。至于观众接不接受,乌青根本就不在乎,乌青最屌的地方就是他不屌任何人。有时候我觉得事情就是这样——你的不接受正是我的最高标准,你的接受将是我的耻辱。
说没看懂《九里达》的朋友肯定是跟读乌青诗时说“看不懂”一样犯了去抠作品“背后隐藏的深意”的错误。乌青的东西是没有所谓“背后隐藏的深意”之类的,他玩儿的不是“隐喻”。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平面,“现象”背后没有“本质” ,“故事”背后没有“深意”。所以,乌青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懂不懂”的问题,顺着感觉往下看就行了,好玩儿和有趣是最重要的。当你觉得好玩儿和有趣时你已经“懂了”。
懂了也就懂了,不懂的也就那样了,反正乌青也没想让你们懂。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无意义的,但我们已经太习惯于去挖掘那些自以为是的“意义”了。我们习惯于作品要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但事实上所有想要告诉我们“道理”的作品都将是狭隘的,犹太谚语说的好——“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对“意义”的痴迷太执着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的模式在我们头脑里根深蒂固,就让《九里达》来轰炸你,就让乌青来轰炸你。
《九里达》是一部“元电影”,它没有掩饰电影“虚构”的本质,而是相反故意时刻提醒观众“我是在拍电影”“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这太“游戏”了!
我十分喜欢《九里达》里面的跑题,比如拍着拍着男主角就跑到其它东西上面去了,虽然男主角还在镜头里,但我关注的已经是其它东西了。这部充满了“狂欢精神”的片子简直太好玩儿了。这是一部真正“迷幻”的电影,有好多镜头让我有一种身处外星的感觉。
乌青最迷人的地方当然还是他的“幽默感”,看《九里达》的三个小时里我时不时的笑喷,跟我一起看的朋友说我像傻子一样。乌青当然是“忧伤”的,但是他的“忧伤”已经不再用“忧伤”去表达。忘了是谁说的“后现代不再是愤怒的手枪,而是满不在乎的微笑。”所以,乌青的东西很“轻”,轻的飞了起来。
我还很喜欢《九里达》里面的噪音,我说的不是里面的音乐,而是片子从头至尾充斥着的噪音。用我朋友的话说:“乌青就是拍出个屎来你也会喜欢。”
没错。
九里达观后
不管怎么说,《JULIDA九里达》都是一部杰作,和那些动则几亿的片子比起来,简直堪称伟大。要知道,这只是一部总共只花了几万块钱的片子啊,导演包揽了所有前期工作,后期制作只有两个人,由四个非专业演员主演。如果说这部片子有什么先天的缺陷——我们曾讨论过这个问题:在上帝眼里有残疾和非残疾之间的区别吗?那不重要。
在观影的几个朋友中,我是唯一一个理工男,其他不是写诗的就是写小说的。我不抽烟,于是要了一点点酒。第一个镜头就把我的脑袋轰的一下炸开了。随着影片的展开,有冗长无聊的片段,在快到极限的时候突然又会来一段乌青式的神来之笔。尽管很多人不太接受这种电影表达方式,但试想下你的生活,这不就是生活的逻辑吗。我一直聚精会神的看着,生怕错过那可以让我惊喜的一刻,当他到来时,我又嫌他时间太短了。
主演及音乐制作张所思也表现出了杰出的创造力,有些片段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是即兴发挥,为本片增色不少。音乐很棒。
乌青请我们吃了饭,又掏钱租了一个私人影吧请我们看片。当他在前台付钱的时候,我有那么一点小感动。他有什么理由要这么做呢?总之,我很开心参与了这部片子,过程很Happy,结局也很圆满。
可能是被评论区“至于观众接不接受,乌青根本就不在乎,乌青最屌的地方就是他不屌任何人。”这句话触到了。首先我想了一下在电影从有拍的动机到制作到拿出来被观看的所有环节中,是否存在“我不屌任何人”的可能性?不管主动或被动,一个作品称之为作品,都是有侵略性的,所以早就排除了“不屌”这一可能性,另外这个电影也是导演愿意主动展示出来的,所以更何谈“不屌”。(一个作品有什么好说在不在乎任何人的,请活的像个现代人!)
在看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说乌青想表达的是时间。那就谈谈时间,现在的独立电影,除了资金匮乏,主要是创作者对精妙的故事早已厌倦,大多数以记录为主,显然这没问题,也应该和必然去成为主流的方式。而从这部电影来看,碎片式的剪切方式,早已削弱了时间这个概念。譬如,谢德庆的一年计划,它被置于同一个环境里,所以时间就被放大和强化了。假设你用一个半小时拍一个长镜头,那么那也叫时间,所以作品中的“时间”概念必须是集中的。
电影我没看完没法评价,就我看的部分,我觉得乌青拍的有些挺不错的,某些镜头我还记得,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在某个地方停留了,在那里用了力。可总觉得哪里不对,是什么不对呢?就是我感觉不到“巧”,我只感觉到拼接,就像在看观光MV。“巧”听起来好像会挺让人避讳的,这个巧既不是无数个逻辑性的精妙的集合体,因为不是在拍国产神剧!也不是巧的像拉斯冯提尔那种的说教,对“巧”的控制即是评判一件作品好坏的最高标准,这个巧必定是直觉的,你看到它,发现它,把它放置在某个位置上,或连接起某个位置,它当然可以不需要意义,它最好不需要意义!所以这个“巧”是想象和等待下的结果,是你持续思考的动力。
《九里达》观后感(六):《九里达电影原声专辑》/Julida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把九里达电影原声音乐重新压了一遍,已经上传到网易上去了,搜张所思或九里达都有。专辑里共有11首曲子,其中有一首在电影中没有出现,有一首用了两次。那两次镜头我都喜欢,尤其是海上那个小女孩扶在邮轮栏杆上跳舞的场景。我喜欢海,也喜欢水。
还有几首并没有完成,所以电影和这张原声里都没有收录。其中有一首叫Welcome home(水妖欢迎您)的曲子我做了很久。想法太多,整个过程中我不断加入新的轨道和乐器进去,越做越长,越来越复杂。怎么形容,我把它单独做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融合了很多想法,乐器和风格,可惜最终没有完成。不过我已经决定把它做成一张专辑了,就是我目前正在做的这张
九里达电影原声曲目表:
1,Intro
2,Rain and sea,from the window
3,Enterance
4,Empty lens
5,No elephants in the zoo
6,Lost
7,Ta kiab by the sea
8,Carousel
9,Dream:swim,pick up shells in the afternoon
10,Motobike,wind and tilted glass
11,Ayutthaya's 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