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三次的杀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第三次的杀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3-25 21:1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三次的杀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第三次的杀人》是一部由是枝裕和执导,福山雅治 / 役所广司 / 广濑铃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次的杀人》影评(一):跳出了安全区的是枝裕和仍是能力一流的导演

  看到好些人把这部比作《嫌疑人X的献身》,以此来diss是枝裕和导演跳出了自己的安全区,折戟悬疑推理类型云云,莫名好笑

  我看这部则更会联想到罗泓轸的《哭声》,这都是够厉害的导演才会去尝试挑战的一场与观众心神的角力,他原意就根本不在于要揭示真相,而是要利用真相的暧昧与“藏”来探究人性,他要观众代入主角福山雅治同样的困顿迷惘,正如同《哭声》要观众代入男主同样的恐惧无助

  当然,我私人不喜欢本片最后的反转,可能这就是源于“我这个人”与本片互动的一个结果吧。而这,不会影响我真的欣赏这种之后还会一直想一直想的电影。

  役所广司真的是演技炸裂,又补好然后又再炸裂,厉害极了。

  《第三次的杀人》影评(二):当审判变成了一场秀……

  真庆幸在院线上映前看了这部电影,直接省去了一张电影票钱。原因之一是剧情拖沓沉闷,看的我昏昏欲睡,连福山雅治的颜都治愈不了。

  律师重盛为有犯罪前科的杀人犯三隅辩护。由于三隅的供述每次都不一样,重盛开始怀疑他并非真凶而是案中有案。而被害者的女儿咲江的出现,又使得情况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一个被掩盖的惊心真相逐步被揭开。

  另一条支线是平行的三对父女关系,重盛父女、三隅父女和被害者父女,没有一对关系正常,这大概也是岛国普遍存在社会问题吧。

  虽然电影一开始就点明了案件凶手,然而这看似是一起简单谋财害命或仇杀的案件最后却反转成了一部未解迷案,还抛出了让观者深思的问题,真相和制裁到底哪个重要?司法最终的目的究竟又是什么!

  第三度嫌疑人三隅分明就是最清醒的那一个,于是他开始了独特道德审判,金丝雀就是个开始;而自认为一步步接近真相的律师们却成了瞎子摸象,无法面对委托人;法庭的审判如提前彩排好的一场秀一样,陪审员们看着检察官律师法官填充好的容器决定着嫌疑人的生死,这时,真相已然不重要,谁制裁谁也就更不重要了,民众内心期盼的结果倒成了审判的最终目的。

  其实法官检察官律师都在司法这条船上,立场不同,所关心的结果也不同,审判成了一场秀,真相却成了谁都不感兴趣的鸡肋。

  演员方面,役所广司和福山雅治的监狱对戏很出彩。

  《第三次的杀人》影评(三):每个人都是真相的“容器”

  作为是枝裕和的粉丝,无论《第三度杀人》的成色如何,对于这部电影的出现,依然是欣喜的。之前看《比海更深》的时候就在想,是枝裕和已经把家庭题材拍得如此炉火纯青了,难道他真的要继续这样一生只拍“一部电影”?《第三度杀人》的出现,让人看到了是枝裕和挑战自我的努力,一个如他这种级别的导演,终究是不甘心只困于一种题材的,从家庭片转型悬疑片,对于他来说,真是一个迈出舒适圈的巨大挑战。

  但他到底是是枝裕和,无论拍什么类型的电影,终究都带有是枝裕和式的印记,在我看来,那就是对社会、道德、法律伦理标准超然,而始终关注人本身。在他的电影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没有强烈的批判与控诉,即使残酷如《无人知晓》,是枝裕和的焦点始终放在孩子们最本真的表现上。他的电影从来都不是关于社会性,而是关于人性的。

  于是回到《第三度杀人》这部电影,就能理解是枝裕和把真相处理得如此模糊缘由了。正如其日本版电影海报上所写的“犯人已经被捕,真相依然在逃”,真相并非这部电影想要深究的关键,片名《第三度杀人》也早已暗示:如果说心怀怨恨的人在心中犯案是第一次杀人,真正实施的凶手是第二次杀人,那第三度杀人指的则是审判过程中的再一次杀人,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用他们自以为的“事实”,把受害人又再“杀”了一遍,“真相”如何,在此过程中,并不重要。

  事实上直到最后的结尾之前,这部电影都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又一部《嫌疑人X的献身》,但福山雅治在这部电影里不再是汤川学,玻璃墙另一面坐的也不是石神,而只是一个人形“容器”。

  在刻画这两人的关系中,玻璃墙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表意元素。在电影的前半段,两人对谈的场景多采用正常的正反打拍摄,玻璃墙明显隔开了双方,那个时候的三隅对律师的说词全盘接受,还只是一个机械的容器。

  到了电影中段三隅突然翻口供否认杀人的那一场戏里,玻璃墙如消失了一般,两人第一次在同一个画面中出现,似乎隔阂不再,三隅敏感地察觉到律师自己或许都未能察觉到的思绪,做出了否认杀人的供词,这时候的他,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容器,去迎合律师潜意识期望

  而在结尾处最后一次会面,一开始的构图形如之前一幕,但中间玻璃墙的存在感明显增加,不再若有若无,而当三隅真正表现出他的“容器”特质时,画面变成了两人面孔在玻璃上的交错融合,一瞬间竟不分彼此,这一刻,电影的表里意喻完美结合,堪称电影中最最精彩的一段。

  电影中的三隅一直说着,想体会弱者玩弄在股掌间的快感,因为他自己是一个弱者,是一个只能接受强者施加在自己身上“真相”的弱者。电影中的他或许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细想之下,每个人其实不都是所谓真相的容器吗?大多数人总是被迫接受强者的“真相”,然后改变自己去迎合去成为真相的一部分,在这层意义上来说,这部《第三度杀人》还真是一部细思极恐的电影。

  《第三次的杀人》影评(四):审判还是救赎

  一开始被电影的低分吓了一跳,以为是枝裕和跨界拍悬疑片拍砸了。然鹅看完,是枝裕和就是还是是枝裕和嘛,还是平静的讲一个故事,给这个充满冷漠不公的社会一个高级黑,只是不同于以往的家庭故事,这次讲了一个案件。什么反转生硬,什么真相,什么逻辑,那都是嘲笑这个世界,是一次次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在乎这些吗?没人在乎。而三逾,他胜利了,他不在乎生死,不在乎是否救了那个女儿,他在乎的是,他终于这一次掌控了这个案件,掌控了这个律师,掌控了这个世界。一如他离开法庭时经过广濑做了个放生金丝雀的动作,是暗示他救了她?还是他故意让我们认为他救了他?谁是审判者?谁是救赎者?我们就像最后站在十字路口的律师一样困惑了吧。这就是高级的是枝裕和。

  《第三次的杀人》影评(五):《第三度嫌疑人》发布中文版官方海报

  是枝裕和:这不是一部悬疑片

  即将于3月30日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的《第三度嫌疑人》今日曝光正式版中文海报。该版海报与该片国际版海报保持一致,截取了福山雅治、役所广司及广濑铃等三位演员在法庭上的神态,标示着该片严肃冷峻的风格。海报文案“逃不过的死刑,找不到的动机”以及“一念之间,真相大白”也侧面印证了之前的传闻:是枝裕和此次借探讨犯罪心理探讨社会伦理,以非常规的电影叙事手法吸引观众共同参与寻找真相,真相只在观众的一念之间,因此对该片的解读也将千人千面。

《第三度嫌疑人》中文正式海报

  是枝裕和在采访中表示:“我跟拍《如父如子》时打过交道的律师和法官交谈时,他们每个人都告诉我‘法庭不是决定真相的地方’,我觉得这很有意思,我想拍一部关于真相不被揭露的法庭电影。通常电影会在结尾得知真相,但是这部电影,只有审判的过程,而真相并不是所有人都看的到。”

  是枝裕和作为当代日本电影大师级导演,作品风格以细腻温暖见长,几乎每部都带有对家庭伦理的思考。《第三度嫌疑人》也延续了这一主题,但处理手法更加“实验性”,主动选择了更为克制冷峻的镜头语言,以人物驱动叙事,以对白迷惑人心

  在拍摄之前,是枝裕和与福山雅治、役所广司研读了剧本:“两人在监狱对供词的场景真的很棒,起初我不想有太多这样的画面,对于观众来说,这太静止了,但当两人坐在这个场景中交流时,我感到了这种场面表达出来的强烈情感,于是我增加了很多他们两个在这个场景中的对话,并用这种叙事手法去推动故事的发展。”

  影片中,福山雅治、役所广司、广濑铃奉献了世界水准的大银幕表演。福山雅治与广濑铃都与是枝裕和有过合作,在此片中的“残酷物语”进一步挖掘了他们的演员潜力,广濑铃的遭遇比《海街日记》更加复杂无解,福山雅治则将一位表面冷漠疲惫、内心温情惆怅精英律师演绎得魅力四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充分展现了他们作为日本一线演员的功底。他们的表演让观众放弃被动观影的心理,主动参与其中,跟随剧中人物一步步的揭开迷雾,探寻真相。除了主角之外,影片中其他配角也云集了日本影坛大咖,如日本家喻户晓的演员桥爪功、日本人气男演员满岛真之介等等。

  《第三度嫌疑人》日语原名《三度目の杀人》,意为第三次的杀人犯罪,讲述律师重盛(福山雅治 饰)为有犯罪前科的杀人犯三隅(役所广司 饰)辩护。由于三隅的供述每次都不一样,重盛开始怀疑他并非真凶而是案中有案。而被害者的女儿咲江(广濑铃 饰)的出现,又使得情况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一个被掩盖的惊心真相正逐步被揭开。

  影片曾提名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项,后又一举拿下有“日本奥斯卡”之称的第4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配角、最佳编剧、最佳剪辑等六项大奖。在第12届亚洲电影大奖上,该片获得了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女配角(广濑铃)、最佳剪辑(是枝裕和)、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5个提名。

  该片将在3月30日开始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正式上映。这是是枝裕和的首部在内地公映的作品,是全国艺联在《海边的曼彻斯特》、《尼斯:疯狂的心》、《三块广告牌》之后第四部与影迷们见面的专线放映外国影片。大师导演,一线卡司,共同创作出这部深刻、隽永、严肃又饱含温情的艺术佳作,值得沉心静气的观看,影迷们不容错过

  《第三次的杀人》影评(六):《第三次杀人》中役所广司的“暧昧性”,是让人觉得恐怖的神演技! -------是枝裕和&坂元裕二对谈续

  8月25日,为影片《第三次杀人》上映以及冲刺威尼斯电影节造势,东京银座苹果邀请了影片导演是枝裕和与人气编剧坂元裕二(出品《东京爱情故事》、《即使这样,也要活下去》与《最高离婚》等电视剧)以“透视”为主题进行了对谈,两人谈及一些关于《第三次杀人》拍摄秘闻。

  影片讲述的是,信奉胜利至上主义的律师重盛(福山雅治扮演),对于具有杀人前科的犯人三隅(役所广司扮演)再次身陷一桩谋杀案产生兴趣而接案,面对这样一桩必败的案件,重盛如何翻案贯穿了整部影片,这是一部不断反转,震撼人心的法庭悬疑电影。

  《第三次的杀人》影评(七):是枝裕和的一次新尝试

  看完这部影片让我想到比利怀尔德的《无名英雄》(很好奇右手腕的伤是不是致敬彩蛋!!!)当时看见是枝裕和要涉猎悬疑犯罪片,还是很好奇的。看完之后感觉脑袋里面想法很多。首先来聊聊篇名:第三度嫌疑人,一致认为这个嫌疑人是重盛律师或者律师代表的法律界,是他们杀死了三隅。三隅只杀了两次(假设这次他也杀了人),第三个人不可能是他。而且当重盛从法院出来后擦脸与之前两人一摸一样,这或许就是一种隐喻。至于三隅到底杀了人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吧。如果他没杀人却判了死刑,他之前杀人了却逃过了死刑,这就很讽刺了。从重盛开始把手放在玻璃上就预示了他逐渐被三隅的思维所牵引了,直到最后,重盛和三隅的脸重合时,重盛已经被他同化了。看完后感觉又有点《嫌疑人X先生的献身》的意味,又在讲着人性的包庇。总体感觉这部影片讲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又有点杂乱无章,两个小时说不清楚所有的故事。而且有些故事线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比如重盛的女儿),前期悬疑片式的调查情节拖慢了节奏,或许是我们觉得不足的地方。当然,镜头和色彩,以及精准的配乐烘托还是非常让人舒心的!

  《第三次的杀人》影评(八):《第三度嫌疑人》:人有杀死他人的正当权利吗?

  《第三度嫌疑人》:人有杀死他人的正当权利吗?

  刘强爱电影

  先说说片名的问题。是枝裕和这部电影的日文片名“三度目の殺人”内地译作“第三度嫌疑人”肯定错,首先语法错,“度”是频度副词,后边不能紧接名词,“第三度成为嫌疑人”才对,但这又跟剧情冲突,全片也就只役所广司饰演的三隅高司一共做过两次嫌疑人,这个“第三度成为嫌疑人”实在不知其所指。我猜啊,语法错误可能是因为起名字的人粗心了,至于选择“嫌疑人”仨字,则十有八九是为了规避“暴力、血腥”的“杀人”二字。我咨询了会日语的朋友,港译“第三度杀人”或台译“第三次杀人”都是合适的,而且跟剧情也贴合,三隅高司杀过两次人,最终,社会以司法为媒介又杀了他,影片展现的就是这“第三次杀人”的过程。

  是枝裕和这部新片去年无论是在日本上映还是在国内点映,口碑都一般,一反近年出一部好评如潮一部的态势,我还纳闷儿,看完后,就明白原因了。对主流观众来说,看电影要能看出创作者对于某件事物的明确态度,鼓吹什么,反对什么,不能模糊。这其实跟艺术的属性特点相冲突,合格的艺术品从不下结论,只是启发受众自己思考。宣传品才会急赤白脸地告诉你各种“真理”,生怕你觉得它说的不明白。艺术品毕竟不是自说自话,表达就得或多或少地顾及受众的接受习惯,“炮弹”要牛逼,“糖衣”也得好吃。《第三度嫌疑人》跟是枝裕和之前的作品比,“炮弹”是更牛逼了,配套的“糖衣”则“刷”得有点儿薄,含“糖”量不够,没能遮住“炮弹”的苦味。

  《第三度嫌疑人》探讨的是非常前沿的司法伦理问题——人有杀死他人的正当权利吗?所谓“正当”,是指合法,具体说就是通过审判剥夺他人的生存权。影片并未给出答案——如果承认这种权利,三隅高司之前被执行死刑,那就没有后面他解救社长女儿的事儿了,这个女孩还得继续忍受父亲性侵,或者杀死父亲后坐牢,葬送掉自己的青春;吊诡的是,三隅高司不被处死,得以实现自己后续人生价值的手段,却又恰恰是杀死社长或者为杀死社长的女儿顶罪,总之是承认人具有杀死他人的正当(“合”自己内心之法)权利,这是既保护女孩隐私又惩处禽兽父亲的唯一办法。说《第三度嫌疑人》具有艺术性而非宣传性正是因此——它没有直接回答人“有”或“没有”杀死他人的正当权利,而是给出这么一个“有”或“没有”都不合适的情况,让受众自己领略现实世界的混沌,以及人面对这种混沌的无力与迷茫。

  可贵的是,影片对上述混沌的探讨并未就此而止,它通过搁置三隅高司到底杀没杀社长的悬念,促使观众审视现有司法制度,尤其是刑侦-审判制度的弊端、缺陷与盲点,意识到死刑错杀后果的不可挽回性;通过表现社长女儿、三隅高司和律师重盛都对杀死禽兽父亲毫无异议,反映个人在维护死刑制度方面所起的不自觉作用——并非是毫无人格可言的法庭、法律,或者作为职业人的法官、检察官、陪审团判处了犯人死刑,归根到底,是组成社会的每个人,将共识凝结为法律,再通过国家机器要了他们的命,于是,通过死刑伸张正义的荣光属于每个人,错杀的罪恶也属于每个人。

  犯罪事实不清楚、谁是凶手不知道、对死刑有没有存在必要态度又很模糊,习惯了被拉着走的观众,面对这部电影产生审美不适很正常,可这并不影响这部标志着是枝裕和将创作焦点从凡人往事终于改弦更张到犯罪悬疑的影片在开拓观众认知、促进观众思考方面的艺术价值。

  说了这么多,最想说的还没说到——3月30日,这部影片将在电影院上映,希望大家都能去看看,喜欢是枝裕和的呢,可以抱着“补票钱”的心态,对是枝裕和无感的呢,可以去感受一下役所广司出神入化的演技,他所饰演的三隅高司这个可能杀人也可能没杀人的角色,倘若找不到能够让其在具象表演上站住脚的演员,本片只能永远停留在抽象的剧作阶段。役所广司这次“封神”级别的演出,不在大银幕上欣赏咂摸其中的细微妙处,恐怕会遗憾终生。

  我不是托儿,热心罢了。

  《第三次的杀人》影评(九):何为正义

  《第三次谋杀》是今年的惊喜之作。此前并未关注过是枝裕和先生的作品,多是道听途说。今天所见,可谓震撼。是枝先生作品从一个极小的切口透视出复杂的结构,层次丰富但表现出来却十分简练,仿若朝深潭中投下石子,瞬间的涟漪给你一个关于全局的提示,但所谓全局却深不见底,片子看到最后其实也只是给了观众一个可以一直思考下去的主题,而没有确切的答案。

  以下是笔者一些个人拙见,并无意作出任何追根溯源的拷问,当然也无意自以为是解答疑点。

  暂且不说影片的表现手法,先分析下剧情中的几条线索。主线索一,嫌疑人三隅谋杀食品厂厂长,偷窃厂长银包,认罪,翻供,否认罪行。主线二,律师重盛起初旨在证明三隅谋杀厂长的动机在于钱财,且真正推动杀害行为的主谋是厂长的妻子,三隅只是帮凶,这样一来对三隅的量刑就会从死刑变为无期,这对于律师而言就是成功,似乎理所当然是被告一方都期待看到的结局。重盛身为律师并不关注绝对的事实真相,有限的真相亦可带来合理的判决。其他线索:厂长常年性侵亲生女儿,厂长妻对此视若无睹;三隅有谋杀前科,因此做过三十年牢,错失了女儿成长的过程,女儿三十六年未见过三隅几次,对三隅怨恨在心;三隅从小贫寒,直至中年依旧拮据,因此参与食品厂伪造食品标签、以次充好的欺诈行为中,并从中获取私利,此事只有少数人知道。

  三隅一定杀了厂长,但不是为财,也不是剧中故意误导的为了解救被父强奸的少女,而是为了自救。因为在三隅自己的观念里,他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不公正。他的第一次谋杀,动机不得而知(片中并没有明示),但在律师重盛的父亲法官重盛的判决下,他得到了较轻的量刑。剧中老重盛对此有解释:当时从轻判决,是因为那是1986年,人们很容易相信人性的堕落是社会造成的,失业者众多,黑帮用高利贷击垮可怜的人。结合日本八十年代发生的大事,例如奥姆真理教事件,不难想见当时社会动荡的程度。没有判三隅死刑,所以时至今日他又杀害另外的人,法官老重盛对此反省。这是剧中第一次挑战现代司法中对死刑的避免。

  后来借由三隅之口,一个人若是本不应该存在于世上,做了恶行却仍然可以毫发无损地活着,这对于那些什么错事也没有做缺无缘无故死去的人才是最大的不公平。到这里,避免死刑的现代司法不足以实行正义的立论基本建立,但不止于此。律师、检控官和法官三者的讨论和一个谋杀案置于现代司法体制中需要走完的流程才是对何为正义的第二次模糊。犯罪嫌疑人被鼓励认罪,理由不是他应该认罪、更不是正义,而是这样做他可以不用死。在这样的逻辑下,认罪成了一种手段,而不是一个目的。认罪只能让法律从轻量刑,却并不能使嫌疑人真正忏悔并得到内心的救赎,因为事实上人们还是会认为他有罪。只有被杀死,或者被判死刑,才能让三隅得到内心的平衡。认罪本应该给人救赎,但是他认罪,却只能让他带着负罪感继续毫发无损却又备受煎熬地活着。这不是能够拯救一个人的正义,而是制度定义的正义,这种正义下,人无法决定自己是死还是活,我们只知道想活的人被迫死去是不幸,却不曾意识到强迫一个想要死去的人活着也是一种不幸。废除死刑对于一些人而言是人道的,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却是最不人道的折磨,甚至是对他实现自我救赎的阻碍。除此之外,厂长女儿想要说出自己不堪的经历,免去三隅死刑的态度则代表另一种对正义的误解,即不顾当事人意愿的伸张正义只满足了自己的正义感而无益于当事人。另一个细节亦印证了片中对正义的解读:三隅将自己所养的五只金丝雀杀死,故意放生了一只,尽管不知道这长期被关于笼中饲养的鸟重返自然能否成活。后来已有一只鸟在最后飞到三隅牢房的窗前。这里其实是一个隐喻,笼子象征监狱,金丝雀出去更加难以生活,看似是一条生路,其实是一条死路,但放生的人却会说,放生给了鸟重返自然的机会,但在笼子内比在笼子外好过活,就像剧中三隅所说,人在监狱里反而可以诚实做人,出去了却还得不断做恶才能勉强活着,这里既涵盖了三隅的第一次谋杀,今次犯罪,也暗指厂长伪造食品标签的行径。为了活着,不得不做龌龊的事,甚至犯罪,这是现实。犯了罪的人想要通过认罪获得救赎,但现代司法体制下,认罪成了某种策略和工具,成了一种权宜。尽管结果都是犯罪者受到惩罚,但这样的体制所定义的正义,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公正和公平。这便是三隅坚决认罪,却不断更改口供,以至于最后否认罪行的原因。他所认定的正义必须给他足以令他感到公平的判决,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得到救赎,认罪导致的是不公平的宽恕,只有不认罪才能让他得到他认为自己应得的惩罚,也就是死。他不能自杀,因为一个人自己并没有权利对自己进行判决。

  笔者在回想剧情的过程中,生出一个大胆的猜测,或许厂长妻并没有说假话,邮件记录确实是厂长借用她的手机发出的。所以并不是厂长妻子指使三隅杀害厂长,而是厂长本人和三隅说好让三隅杀死他,三隅之所以应了这场交易,是因为他通过杀厂长既可以对伪造食品标签、强奸亲生女儿的恶行作出判决,同时,更重要的是他的谋杀行为本身又可以使自己得到判决。顺利的话,两个作恶多端却至今苟活的人都可以通过死得到救赎。

  三隅的第一次谋杀发生在1986年,第二次谋杀是对食品厂厂长,第三次谋杀则是对他自己。突然发现隐藏在片名中的深意。

  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暗示了这个中心思想——认罪的结果应该是正义的判决,正义的判决应该带来救赎,正义即目的而不是其他目的的手段。如多次出现的十字架:案发现场,金丝雀的埋葬地,影片最后律师重盛所伫立的十字路口

  除了以上关于内容的部分,是枝裕和作品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叙事视角和对基调的把握。全片的视角极为客观,完全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这从一开始的俯瞰镜头,和三隅跟律师重盛对话的侧面取景中都看得出来。同时,影片全部采用青灰色调,冷静、客观,近似纪录,这种处理使得作品的复杂性表现为形式上的简练和内容上的深彻,就像一杯搅动的浑水,沉淀后泥水分离,透彻而不单纯。

  《第三次的杀人》影评(十):站在十字路口

  有幸在昨天的日本电影周开幕式上看了这部颇受争议的《第三度嫌疑人》,起初在豆瓣上看到6.6的评分后心凉了好一阵儿,因为,在我心里是枝导演是为8.5分以上的电影而生的。

  有人说这是是枝裕和走下神坛的一部电影,有人说这是是枝裕和一次失败的试水,也有人说作为一部悬疑剧,剧情、逻辑推理是硬伤,直到昨天看完后,才缓缓的舒了一口气,像福山雅治饰演的重盛律师一样摸了摸脸,这次依然是是枝裕和,依然值得五星推荐。

  影片放映完有个简短的导演和观众的交流会,不作美的是因为时间原因仅留给观众一个提问的名额,好多人像我一样举高着手臂表示希望得到这个机会,主持人点了一位前几排的姑娘,已经记不得那个姑娘提问问题的内容了,只记得旁边不远处一阵让人不适的哄笑,哄笑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觉得这姑娘的问题没有营养吧。

  今天中午一直刷着单向街图书馆的微博,等着单向君和是枝导演的微访谈,虽然这个微访谈的内容七零八碎到“让人发指”,但是看到“是枝裕和导演表示,他在拍电影的时候并不认为观众能够完全理解到他想表达的所有的复杂的观点;但反过来说,观众也能发掘出很多他无意识的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面相。所以说,影片作者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而他并没有想过去掌控这些。不过也恰恰是这种复杂性是非常有趣的”这条对谈内容后,心里简直yeah出了花,昨天想问的问题也有了答案。

  影片124分钟,依旧是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没有一句多余的对白,感觉是枝导演这次玩儿的特别高级,剧情建立在嫌疑人已认罪的基础上,只是犯罪动机不明,所以这部心理悬疑剧无需有缜密的推理、无需把真相讲的一清二楚,更何况真相永远是一个过去式的、相对的“真相”,当局者都无法百分之百的还原“真相”,更何况每个如同盲人摸象般的旁观者,每个旁观者仅是根据自己感官和认知做出“大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结论,悲哀的是大多数旁观者只会屈从于自己能接受或者愿意接受的“真相”,更悲哀的是有些人只说出权衡利弊后对自己有利的“真相”,也许还有各种结果导向主义倒推出来的更更悲哀的“真相”吧……就像这个信息井喷的时代,每天都会被各种热点事件“围攻”,各种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又有多少人会真正在乎、又有多少人会持续关注,又有多少人能了解到“真相”的原本面目,刘鑫忏悔了吗?豫章书院关停了吗?每个热点事件都像一阵来去匆匆的龙卷风,裹挟着100000+阅读量的素材提供者和千奇百态的围观者……

  “没有人在乎真相到底是怎样?”或者“永远都不可能还原百分之百的真相”这大概是是枝导演所想表达的吧,就像役所广司饰演的“杀人犯”三隅所说的:重盛律师想了解的真相也只是有利于胜诉的真相。对于辩护律师来说胜诉永远大于真相本身,对于掌握审判权的法官来说,在审理期限内最终结案永远大于真相本身,对于控方检察官来说,嫌疑人认罪永远大于真相本身。法庭从来都不是一个还原真相的场所,而是一个平衡各方利益的平台,也就是吉田钢太郎饰演的老律师在看到那位年轻实习律师在法官和稀泥时那张满是疑惑的脸后所说的“司法制度”。广濑铃饰演的瘸腿小女孩说“这里没有一个人说真话”,讽刺的是这就是赤裸裸审判游戏规则,被法律赋予审判权的法官根据控辩双方的“谎话”来审判一个说“真话”的人,在现有的法律规则下,而这个说了“真话”的人被判为死刑,自始至终没有人知道所谓的“真相”。

  法庭宣判后,被法警带走的“杀人犯”三隅做出了放生金丝雀的动作,眼睛里好像看到了恢复自由的金丝雀般欣慰。不管做这个放生动作,是三隅的真情流露还是故意迷惑重盛律师已经不那么重要,认罪——翻供——拒认罪,一次一次的改变口供,应该只有“杀人犯”三隅知道“真相”吧,不管他是为了救赎还是忍受了一辈子“被选择”后想掌握一次真正的自主,至少三隅这一次实现了真正的自由选择。与其说是“被审判”、“被判死刑”,我宁愿相信这是三隅自己对自己的一次宣判,我宁愿相信他用石子摆了一个十字架埋葬金丝雀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准备,利用律师、检察官、法官来完成自己对自己的“审判”,向死而生完成对一个弱者(瘸腿小女孩)的救赎。

  很多时候会在想存不存在真正自由的选择,存不存真正的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很多事情都没有选择,每个人都是没有被征得同意就来到了这个世界,没有被征得同意就被带离这个世界。”所以,片尾曲响起的一刹那,每个观影人都像站在十字路口的重盛律师,然后摸一摸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