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非典型孤独》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非典型孤独》观后感10篇

2018-03-28 20: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非典型孤独》观后感10篇

  《非典型孤独》是一部由迈克尔·帕特里克·詹恩 / 赛斯·戈登 / 乔·凯斯勒执导,詹妮弗·杰森·李 / 布里盖特·伦迪·佩恩 / 艾米.欧库塔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典型孤独》观后感(一):谁的生活曾经历过困惑、颠簸和解脱

  (文/杨时旸)

  又怪异又治愈。这就是《非典型孤独》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你很难说这部美剧讲述了什么,即便它似乎有一个清晰主题,一个患有“高能自闭症”的18岁男孩儿遭遇自己青春期。有关自闭症和孤独症的美剧并不鲜见,但大都悲戚或者悲壮,而《非典型孤独》却无底线无节操地耍贫,充满讽刺和揶揄,到处夹杂着有关性的段子,看到最后,却慢慢地发现,某些温热东西开始在心中流淌,那些满不在乎和调侃其实才是真正的尊重,从而把那个自闭症的孩子剔除了患者身份,他不过就是个普通人,偶尔说点怪话,时不时造成点尴尬,可想想,谁又不是如此呢?大家都有病,不是吗?

  如果非要找个熟悉的美剧类比,那么或许可以把《非典型孤独》理解为《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的“前传”,确实,这故事里的男主角萨姆,怎么看怎么像谢耳朵——与世俗格格不入一身怪癖,极端聪明执着又呆萌,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对男女关系懵懂懂。

  萨姆到了18岁,仍然清瘦,孤僻,不敢与人直视,只有一个朋友热爱谈论南极洲和企鹅,饲养一只乌龟努力接受心理治疗,被焦虑父母环绕,被疼爱他的妹妹照顾。可他毕竟也在长大,终于一头撞上了每个人都躲不开的青春期。他寻找爱情,获得爱情,被爱情伤害,也伤害他人。当然,他在遭遇了性,这个普通人都难以捉摸的东西,对于萨姆来说,更加麻烦,它成为了一种催化剂,让他长大,认识自己,面对自己,接受自己,更重要的是,他在经历了一切混乱之后,似乎在一点点摆脱那些与生俱来症状,慢慢地融入人群

  这部美剧穿插着大量的独白和呓语,这个苍白男孩儿自顾自地念叨着所有想法,他的不解,他的迷惑,他的希冀,他的愤怒,他的欲望,这样一来,一切都变得有趣起来,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去注视这个困惑的男孩儿,通常意义上讲,他是一名患者,他无法藏住心里的想法,无法像绝大多数人那样沟通,比如,他不懂得暗示,不明白委婉,别人都觉得他难以招架,只有他那个善良女友觉得这是坦诚,她对他说,“我爸妈不在家,你或许可以过来找我。”但萨姆不太理解这其中的奥妙,去问他的朋友——一个自以为风流倜傥的geek,对方告诉他,那是暗示他有关性的事情。于是,萨姆就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去问那个女孩,她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这样令人尴尬的事有很多,但时间久了,这些原本啼笑皆非的尴尬却生发出另一种情境和反问,所有人,所有“正常人”,每天拐弯抹角似是而非,人们封闭自己的想法,隐瞒真实内心,然后说出某些让彼此觉得得体语言,维系一种虚假的关系。这算不算一种“症状”?从这个意义上说,萨姆作为一个自闭症患者,对于周遭世界深深的不解,却变成了一种独特对比,它得以让人们反问自己,自己是不是每天也都陷于某种意义上的荒诞与虚妄。长久以来,我们的视角都被固定在“大多数”和“正常人”的身份中,对于萨姆这样的人,无非是猎奇和讪笑的态度,但时间久了,却发现,自己身上需要被讪笑的内容并不比那个“病人”要少几分。

  这个故事的成功在于,它并没有只聚焦于这个“患者”,萨姆是主角,但不是绝对的主角,换句话说,他并不是一切,即便他的家庭因为他的特殊情况,不得不做出应对,但家庭成员中的每个人也都在处理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的困惑。萨姆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这个家庭成员中每个人的内心。

  从外部去观察,从整体上做判断,这是个其乐融融的家庭,除了萨姆,他们还有一个努力上进,聪明漂亮女儿。作为女儿,作为妹妹,凯西一直觉得自己的这个家庭普通也令人安慰,但很快,她就意识到这个家庭并非没有裂痕,比如,她后来才知道,自己小时候父亲曾经离家出走一段时间,只不过日后所有人对此都闭口不提罢了。当父亲发现自己儿子永远可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与自己亲密相处,和自己嬉笑打闹,那种难以名状压力绝望足以撕裂所有人,所以,他的离家出走无法用道德判词进行指控。这个悲戚又绝望的部分,在故事中是以短暂背景出现的,由此,在向人们提示,这个故事也在慢慢地转换视角,镜头从对男孩儿萨姆的注视,缓缓摇移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脸上。

  爸爸走过了那段不堪,如今变成了一个笨拙本分男人,而妈妈,却在默默经历着一场悄然而至的中年危机。她最重要的角色,其实不只是母亲妻子,还是儿子的“护士”和“陪伴者”,但有一天,儿子突然告诉他,他应该自己去买衣服,而不是再穿妈妈随便买来的T恤,对于母亲而言,孩子的长大,是心绪复杂过程,不只是欣慰,还有恐慌,自己满腔热忱被抽空了释放地点,自己的意义被突然取缔,她存在价值还剩什么?为孩子筹备一场party,为闺蜜们做做头发,还有,就是去参加和维系那一场场自闭症儿童妈妈的聚会,彼此诉苦,赞叹,鼓励和互相八卦,除此之外,她的生活就只剩下去面对巨大空洞。未能免俗,她选择了一场婚外情作为填补空洞的捷径,那是一个和他们的生活完全相悖的男人,她所在的那个中产家庭,谨慎又妥善,总是充满计划,但那个酒保,只活在当下,他成为了一个绝望主妇生活中的强心针。故事至此,人们就会明白,每一个人都在微笑的脸和假装不在意的轻松姿势背后,努力挣扎。女儿在权衡,一边是更好的高中,一边是自己友谊和刚刚展开的爱情;萨姆的那个心理医生表面上看起来对一切尽在掌握,但实际上,自己的感情也一触即溃……更不要提萨姆自己,一边在和疾病缠斗,一边开始对青春中突然来临的爱与性的本能不知所措。有个爱他的女孩,他却觉得自己爱上了心理医生,又或者,他根本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爱情。

  你看,所以说,这根本不是一个区隔了常人和病人的故事,这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破碎,而每个人都在重组。人们都遇到了生活里的一段颠簸,每个人都在寻求一种妥善的方式试试到底该如何度过。总体上说,这是一个温情脉脉的故事,它用一种自嘲和幽默的轻拿轻放的姿态呈现了原本可以想见的凝重主题,无法摆脱的怪异疾病、中年危机和青春困惑,还有那些永恒困境,性与爱该如何处理,人和人又该保持怎样的距离,家庭成员之间如何可以让彼此不被熟悉窒息又不让彼此疏离。生活轻巧地为人们设下严酷的谜题,我们只能遍寻谜底。

  萨姆在经历了摸索,探求,挣扎,尝试以及经受过伤害和被伤害之后,最终慢慢变得柔和,他脱去了帽衫,穿上了一件礼服,和女友敞开心扉,他似乎懂得了爱情和生活到底包含着怎样的意义,即便那感受朦胧模糊。但是,谁不都是如此吗?谁能说得清爱情的形状,谁能描摹出生活的轮廓。你看着萨姆一点点敢于和人直视,看着他一点点能够明白旁人的感受,就会明白,那是一种怎样美妙变化。萨姆不只是一个病人,他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缩影。谁的生活不曾经历过困惑,颠簸和解脱。

  (本文首发《北京青年报》

  《非典型孤独》观后感(二):每一颗星星都有自己的语言

文章已获得公众号:天天美剧吧(tiantianmeijuba)授权转载。

  新剧《良医》已经播到第四集啦,弗莱迪·海默饰演的自闭症医生备受好评,和同期的其他几部新剧相比,这部剧的收视率也相当不错

这让天天想起来前段时间Netflix出的一部新剧——《非典型孤独》

没有惊心动魄场面,也没有迷离曲折的剧情,就是认真地讲一个自闭症男孩的生活。

  这部剧还有一个译名,叫做《异类》,和《非典型性孤独》一样,让人觉得好奇和怪异。

  本以为这部以自闭症为主,以孤独为题的剧会成为一个苦楚的催泪弹,看完之后才发现,《非典型孤独》竟然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小清新

  它是一部家庭剧,甚至,还是一部喜剧。

  你可以笑着把它看完,并感到治愈。

  主角Sam,一个从小被诊断患有自闭症的男孩,智商高,酷爱分析记录忠实地遵守一切规则,不擅长与人沟通。

  妹妹Casey,漂亮热情,一直冲在保护哥哥的前方,即便被贵族高中录取,心里还会担心没有了她在身边Sam的生活会不会变的糟糕

  妈妈Elsa,一位家庭主妇,她放弃了自己的人生,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做好妈妈和好妻子上。

  爸爸Doug:在所有人中他最为正常。他关爱妻子也宽容女儿,但是在暖男的外表下其实有一颗脆弱的人。

  原本一家人的生活算是平静地进行着

  他18岁了,爱上一个女孩,想谈一场恋爱,这件事掀起了一阵巨浪。

  对于一个自闭症患者来说,主动去追一个女孩该有多困难

  期间,Sam的心理医师Julia一直在引导,Sam的印度裔骚同事也不断的为他出主意,山姆便开始各种大胆的尝试。

  于是,追女孩儿的过程也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笑料,你很难想象一部讲孤独的剧却无底线无节操地耍贫逗趣,到处夹杂着有关性的段子,还时不时地讽刺揶揄一下。

  只能说,《非典型孤独》讲述孤独的方法别具一格

  这部剧里还穿插着Sam大量的独白和呓语

  这个男孩儿自顾自地念叨着所有想法,他的不解,他的迷惑,他的希冀,他的愤怒,他的欲望。

  通常情况下,我们无法准确地和一个自闭症患者交流,准确知道他的想法。但这种旁白的加入,让一切都变得有趣起来。

  我们换了一种视角去注视这个困惑的男孩儿,藏在Sam心里所有想法我们都知道,以这种方式和他沟通,毫无障碍

  当你看到最后的时候,才发现,那些满不在乎和调侃其实才是对自闭症真正的尊重。

  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完全剔除患者身份,那就是讲自闭症当成一个生活里的玩笑

  我们都是大千世界渺小尘埃,每个人都有化身一座孤岛的时刻,可是我们都不是怪物

  当山姆遇到挫折沮丧地逃回家里,他说:“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正常人。”

  凯西的男朋友埃文,在他身边坐下,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

  “哥们儿,没有人是正常的。”

  我觉得,这才是这部剧的主题。

  生而为人,谁不艰难呢?

  谁不是带着病态的孤独渴望融入?

文章已获得公众号:天天美剧吧(tiantianmeijuba)授权转载。

  《非典型孤独》观后感(三):企盼已久的未曾预料的该来的都来

  一共8集的剧,我看了一周,画面最后定格在因为Casey所留下的一句话妈妈惶恐低下了头,不敢回应爸爸的疑惑,接着熟悉的尾声想起,留下了我们的不舍与对第二季的期待

  这部剧还有一个译名,叫做异类,和非典型性孤独一样,让人觉得好奇,可是纵观全剧给人的感觉确是一种反差,整部剧清新治愈,用白日光亮平淡描述了夜的黑寂,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弱者,每个人都有底线,大多数人都活得很隐忍又小心翼翼。

  am被确认为有自闭症,他的世界和别人不一样,他不懂人们交谈背后的隐喻。他活得是自己而且干净纯粹,他的世界是由南极和企鹅构筑成的舒适区。他坦诚异常喜欢Julia,找练习女朋友,确认自己的心意,他的目的从来都没有过隐瞒,跌跌撞撞的在这个对他来说还算友好的世界一路前行。

  妹妹Casey漂亮热情,一直冲在保护哥哥的前方,即便被贵族高中录取,心里还会担心没有了她在身边Sam的生活会不会变的糟糕。因为优秀被周围同学捉弄,开始想要改变心意,可是优秀从来都不是一件需要自卑的事情啊,它值得骄傲。为了替受欺负的普通同学出气,给自己留下一个处分,却偶然得来了初恋Evan。两人同框,甜蜜就要溢出荧屏,从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找到二人相处的最佳模式,每一次他们需要对方的时候都没有另彼此失望过。

  爸爸曾一度接受不了现实离开过他的家庭,时光将那些不堪尘封,从不忍提及。爸爸回归家庭后变成一个最普通的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深深地爱着妻子,学着和有自闭症的儿子相处,关心女儿青春路上的每一步,踏实的爱着每一个人,过着平淡的每一天。

  妈妈在母亲的角色中逐渐失去自我,曾经深爱的人转身离开,留下刚被确认为有自闭症的Sam和还是小不点的Casey,她默默的扛了过来。在Sam的事情上她永远有着各种担心,甚至在Casey收到高中邀请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Sam没有妹妹的陪伴会怎样,她用着所有的心思呵护着这个在她心里永远需要保护的孩子。即使丈夫回归家庭心中仍有一丝芥蒂,但从未多言,直到遇上酒保Nick她开始了一段并不光彩但属于自己的生活。当她发现自己做错了,发现自己深爱着家人并不愿意放弃他们也不愿意伤害Nick时选择了结束这段关系,却被骑车去找男朋友的Casey看到,由此引出了本剧的最后一幕。面对丈夫的询问,妈妈的那一低头眼神扑朔闪躲,是做错了事情后决定重新开始却被人将不光彩的过去扒开放在光明中的难堪与惶恐。

  被Sam的古怪所吸引的Paige,永远在身边的助攻Zahid,为Sam进行心理辅导的治疗师Julia,每个人的生活都一样,不知所措时总伴有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异类,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对生活怀着最大的热忱。

  这部剧不止围绕着Sam的不同展开,它讲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我们都泥足于井底挣扎着,我们都畅游于海天之际无畏着,生活带着我们向前移动,所有那些我们未曾预料到的,所有那些我们企盼已久的,该来的都会来的。

  《非典型孤独》观后感(四):没有人是正常的

  处处充满“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儿”的迷人气质,小细节处理的栩栩如生、不落窠臼:凯西献上初吻后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小欢欣小雀跃、爸爸听到女儿有男朋友后佯装镇定却语无伦次、教练兴奋的将凯西比成自己的女儿却忧伤的发现女儿并不优秀......

  喜欢这种将死亡、病痛、孤独、无常融于虽不轻松却异常清新的生活中的举重若轻,用彩笔描摹痛苦,用画棒诠释生活,既不粉饰太平又不苦大仇深。“当生活给你了一个酸柠檬,你终将会把它化成柠檬汽水般的甘甜”

  《非典型孤独》观后感(五):哥们儿,没有人是正常的。

  最近看了Netflix的新剧《非典型孤独》,一个患有“高功能自闭症”的18岁男孩山姆和他的家人的故事。

  在我看过的自闭症主题的电影和美剧里,这部剧算是一股清流。

  它并没有把重点放在一些更容易赢得关注的地方,比如高智商、社会接纳,也没有刻意去制造一种伤感或浪漫的底色,而是选择回到普通,回到日常。

  它是一部家庭剧,甚至,还是一部喜剧。

  你可以笑着把它看完,并感到治愈。

  这其实不太容易做到。

  自闭症,常常跟特殊、不对等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限定之下,镜头很难平视,观众也很难放下固有印象,去自然地审视剧中人的生活。

  在这一点上,《非典型孤独》做得还算不错。

  《非典型孤独》的主线,是山姆对爱情和独立的追寻。

  一个自闭症男孩,智商高,酷爱分析,记录并忠实地遵守一切规则,不擅长与人沟通。

  光亮、噪声、陌生的环境,会令他十分不安,甚至崩溃。

  他需要家人的照顾,定期接受心理治疗。

  同时,他也是普通男孩山姆。

  喜欢跟企鹅、南极洲有关的所有东西,跟妹妹凯西在同一所学校读书,有一个怪咖朋友,一只宠物龟。

  他18岁了,想交个女朋友,学着独立一点。

  正是他的改变,打破了这个家庭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平衡,把一家四口拉入了新的混乱之中。

  在豆瓣翻评论,看到有人吐槽说,《非典型孤独》就是“我有自闭症你们都得让着我”。

  我倒觉得,这部剧的优秀之处,恰恰在于没有那么讲故事。

  对于其他家庭成员来说,山姆的自闭症是生活中需要考虑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

  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在自己身上,是如何打开心结,更坦诚地面对家庭,面对自我。

  而镜头,也给了每个人足够的关注。

  山姆的爱情计划进行得不太顺利。

  他遇见了一个爱他的女孩,却不断做着伤害对方的事情。他爱上了一个女人,那个女人却不可能爱他。

  山姆想把所有跟女朋友相关的事情简单化,抽象成规则去处理。

  不过,我们都知道,爱情这东西,什么时候简单过呢。

  在谈恋爱这件事上,山姆第一次发现,自己原有的行事方法变得无效了。

  妈妈艾尔莎,一位家庭主妇,她放弃了自己的人生,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做好妈妈和好妻子上。

  山姆被确诊为自闭症之后,她是最勇敢积极去面对的那一个。不过,这也导致她总是精神紧张,过度保护。

  儿子开始尝试独立,跟女儿的关系继续变糟,让她感觉自己不再被需要了。

  她想要重新找回自我,过快乐一些的生活,却选择了一种最不明智的方法。

  爸爸道格,是个内心温暖,珍视家庭的男人。

  一个没有眼神交流,不会拥抱的孩子,曾经给道格带来了巨大的绝望。他离开过8个月,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家。

  他真诚地爱着家里的每一个人,努力学习着跟儿子相处。

  最近,山姆有点依赖他,他们相处得很愉快。

  对于妹妹凯西来说,因为哥哥的与众不同,她好像总是无法拥有完整的人生。

  父母把更多的关注分给了哥哥,也希望她可以一直照顾哥哥。她很爱哥哥,但也会有些想要逃离。

  现在,她有一个机会离开家,去读更好的高中。可是,朋友、恋人、哥哥的牵绊,让她无法轻易下定决心。

  更麻烦的是,她突然发现,这个家庭正在走向破碎的边缘。

  随着剧情的推进,每个人的困扰被一一展示出来。它们是如此的平等,没有谁的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当山姆遇到挫折,沮丧地逃回家里,他说:“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正常人。”

  凯西的男朋友埃文,在他身边坐下,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

  “哥们儿,没有人是正常的。”

  我觉得,这才是这部剧的主题。

  生而为人,谁不艰难呢?

  所有的痛苦都是痛苦,并不会因为有更大的痛苦,小的痛苦就变得无关紧要。

  在《非典型孤独》中,我看到一种宽容平和的态度。

  剧中的每个人都在笨拙地生活,他们不总是能做正确的事,一不小心就伤害了在乎的人。

  正是因为谁都不够完美,拥抱和爱才变得更有意义。

  就像山姆喜欢的企鹅:一只企鹅单靠自己是无法取暖的,它们需要在一起取暖。

  严寒不能分开它们,反而让它们靠得更近。

  这部剧也再一次提醒我,不要轻易觉得看透了别人。

  评论一个人的是非好坏,为他们贴上标签,是很轻巧的。

  尊重和理解别人的选择,即使是在它们看起来有些荒谬、有些错误的时候,才是难的。

  山姆说,他喜欢南极洲,是因为它并不是看上去的那样。

  那里有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冰,但是因为年均降水量只有八英寸,被认定为沙漠。

  那里还有37座已命名的火山,许多座都掩埋在厚厚的冰层之下。

  虽然,我们看到南极洲,不会认为它是沙漠,也很难想到,即使是在无尽寒冷的地方,依然能找到深藏的温暖。

  事实是深海,摆在我们面前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我常常觉得,人生是场生存游戏。

  我们或主动或被动,选择了不同的游戏难度,唯一的相同点是,赢得胜利,对谁来说都不简单。

  你我皆凡人,各有各的懦弱,各有各的不能。

  大家都是一样麻烦不断,表面云淡风轻,内心却在奋力挣扎。

  自闭症和它带给山姆一家的影响,也只是困扰的一种。

  剧中的他们会有怎样的未来,我还不知道。

  但是,因为这部剧,我更确信应该如何面对寒冷,珍视在乎的人。

  就是那句老话。

  有时治愈,经常关怀,总是安慰。

  这是我们能够为彼此做的,最好的事情。

  《非典型孤独》观后感(六):Do we all need to be needed?

  “Do we all need to be needed?”

  看着妈妈Elsa在剧中经历的角色变换、冒险探索,我在某些程度上拥有同感。我们真的都需要被需要吗?

  虽然很多人在吐槽妈妈的婊,出轨、装圣母等等,我对此没有太大意见,并不想对此进行讨论。

  我更想探讨的是,像Elsa那样习惯从被需要这件事上获取自我满足、实现自我价值这件事。以及,当我们不再那么被需要了,我们究竟是能够真正地替成熟了的对方开心,还是突然就不知所措了?

  在我看来,Elsa是习惯于“那个坚强地照顾着sam的妈妈”这个角色的。所以才会对儿子开始依赖Julia,一个在她看来付出根本跟她无法比较的心理医生,这件事感到嫉妒、生气。甚至会可以为了让儿子处于“Seperate and safe”的环境里,不放心让丈夫和儿子变得亲近。一个人扛起所有,虽然这确实是很伟大的付出,但不得不说,Julia从这样一个被需要的角色里也获得了很多的自我满足感。成为一个人的Go-to person,的确会让人感觉到强烈的亲近感。而这样的母亲角色还自带光环,能够在互助会、以及许多许多的家长圈里,获得某种特殊的被尊敬感。

  而当儿子开始独立,开始向Julia、向爸爸吐露心事,Elsa明显感觉到地位受威胁了。感受不到被需要的感觉,对于她而言是一种失重状态。会突然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害怕自己一旦无法通过被需要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就会被遗忘在角落。其实爸爸和旁人都能看出来,Julia太沉浸于母亲这个给予者的角色了,以至于她已经忘了怎么去退一步回来做自己。她不是尝试脱离这个角色,但由于角色变换的慌张,她多少有点玩脱了。酒保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需要她、想要她(情感上和情欲上)的人。和Nick在一起的时候她能够感觉到一种全新的被需要的快感,而忘却在家里已经开始不那没被需要所带来的慌张。

  但很可惜,这不是什么长久的办法,Elsa自己也清楚。在Meatball的追悼会上,她做着自己最熟练的事,安慰情绪不好的人,Nick,她尝试着用性去安慰他。但Nick拒绝了这个邀请,说,你在我身边就好,这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这时候的Elsa突然离开了酒吧,因为她突然意识到,Nick已经不是简单的需要和她调调情,而上升到情感上的支持了。可是她明白,自己永远无法给Nick这么多,而那些真正这样需要她的人,在家里。

  Elsa虽然自己终止了这场关系,但也被女儿和丈夫发现了,这确实是玩脱了的后果。这让我开始思考被需要这种渴望,有没有好一点的出口。我也是一个很需要被需要的人,而最近经历着身边朋友的各种变化,虽然我没有玩脱,只是对于这样的生活状态的改变感到不适、慌张,但或许我真的很希望能找到一个好的出口,而不是成为deperate Elsa。

  《非典型孤独》观后感(七):自闭症,政治正确的浅谈

  亮个人观点: 这部剧政治正确的实在严重。

  欢迎讨论,但不撕。互相交流是根本,保持尊重,谢谢。

  首先,也很反感动不动贴上政治正确的标签,但这部剧表现的不要太明显,全程那股散发我有自闭症我有理的气息简直完美展示了政治正确的可怕。

  对于自闭症本人不是专家,但是在国外有一年帮助自闭症学生的实习经历,协助他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三餐以及最重要的上课学习。当时机构的主要目的是让他们学会自主生活,我们仅仅只是协助,比如,午饭后每个学生都有分配好的工作,这个学生洗碗,那个学生擦干,当他们洗的或擦的不干净的时候提醒他们,把他们看作和我们一样的人,在公共场合不能随意发作不能打扰到别人,当他们控制不住自己而发作时安抚他们使其平静,并让他们向周围打扰到了的人道歉,把弄倒的东西重新整理好。有些学生18,20岁却是停留在8岁10岁的智力,不过我们依然把他们当成成年人对待,他们多大就以平时对这个年龄的人交往的方式与他们交谈。有些学生确实不理解一些规则,比如超市购物排队结账,没有耐心或者不想排队的会发作,发出声响跑来跑去甚至攻击人等,这时候我们就要和他们讲道理,你是一个成年人了,买东西需要自己排队付钱,因为这个东西是给你买的,钱也是你自己的,只能你付。而这时候大家都在排队你也需要排队,一次不听一次次的教,慢慢的他们就知道了,后面甚至不需要别人陪同也可以自主完成购物付钱整个流程,这就是机构存在的目的,让他们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活动,很难,在这里只是简约化了一个例子,但是不是不可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包容,但不是一味的宠溺,需要各位的理解,但不是无理由的谦让。

  现在说回本剧,作为有自闭症的人,男主的情况不要好太多,能交流智力正常可能更高于平均水平(生物是A+),之前接触的学生大多是不能言语或只能崩几个单词,有的智商是小孩有的很低很低,分不清传达的表情(悲伤、开心、愤怒等情感表达),反正男主已经很幸运了,看剧的时候更多感觉他是一个有些孤僻不善表达的学霸。所以不能对他的所作所为发表观点,像拿笔记本问别人怎么泡到妞被嘲笑,当着女友全家的面分手,把妹子关在柜子里,夜闯治疗师家等等,因为当时也只是实习类似于助教,有专门的教师教导学生,不知道男主这个情况是否属于理解范围之内,他是不是就是不懂这些真情实感。重点谈谈他对治疗师表白失败后剧集的反应,男主之前夜闯过治疗师家,丢了一个巧克力草莓,这是导火线,导致治疗师怀疑男友劈腿进而猜疑而分手,当她知道是男主的草莓后生气拒绝他的表白,嗯嗯,这里治疗师不够专业不应该带个人情绪,但是不管怎样她都会拒绝的,男主受不了了他不知道怎么回事在公交车上发作,音乐氛围男主都是受害者,爸妈来安抚他时阳光五十度小清新,嗯嗯。然后不久男主的爸爸就去骂治疗师了,okay, excuse me!!!治疗师不应该拒绝是嘛???不讨论男主懂不懂情感,只谈这个剧情走向,治疗师妹子错在哪,除了粗暴的说NO。 还有女友拿了难治衬衫,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要回来,玩消失没吃饭,男主妹妹怪女友???有自闭症无法表达,女友就该有特异功能理解你???包容要的,可是作为家人是否应该告诉妹子这些情况而不是直接了断的说不要惹我哥分手吧(虽然全程最喜欢妹妹,但还是要吐槽),治标不治本啊,对待自闭症不是这样操作的喂。爸爸在孩子小时候受不了离开了一段时间就是超级不道德???不是说爸爸做的对,而是平常人家也有父母一方离开的,不能因为自闭症题材就显得爸爸当年超不道德啊,这和孩子自闭不自闭没关系啊(因为插播过一段妈妈在互助小组时,另一个妈妈说你老公做过那件事你居然原谅了他,无法想象。当时还以为爸爸有外遇,原来是这个离别,说的好像有自闭症孩子离别就比一般的离别禽兽一万倍一样)。

  整部剧的调调,男主,自闭症,你们都需要包容,不包容是你不理解,你家没有这样的一个孩子,你们不懂。男主,受到伤害,无论是被人主动的还是自找,都是你们的错,男主是白纸纯净无暇是小天使。不应该是开诚布公嘛,不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这个学校这个社会了解什么是自闭症嘛。不理解,让大家了解啊,不要搞的自己惨兮兮的还怪别人没有同情心。

  文笔不好,不要过度曲解,谢谢。

  《非典型孤独》观后感(八):别说得好像你已经过了两辈子一样

  不知道怎么打三星半。。 因为这种类型片子真的多所以感觉编剧再强大也写不出什么大的新花样,但是所幸细节到位,Evan帮妹妹说话,sam给老爸的第一个拥抱,老爸因为一点私心偷偷揣着sam的秘密,公交车上发病妈妈把衣服垫到sam头下的样子,冰屋,silence party,约会前的踩点都很戳泪。而且音乐简直棒呆,感觉配乐师才他妈是经历过一切,泡遍所有音乐app收藏类似『夜间红眼航班』『抑郁症患者的普罗萨克』『听后摇的时候我想流泪』这种歌单但是深藏功与名的那位啊!所以尽管说了上句话就能猜到下句会接什么,矛盾点安排在哪里都很套路,一切说教都只在本剧集里起作用,而且很可能续集马上又要自打脸,这剧还是让我看得非常享受。生活尴尬,我们永远都在弄糟然后避免弄得更糟,伤疤有,心碎有,试图避开一切意外,体面地生活然后发现一切“对不起”“我爱你”都来得他妈的不及时但又总是那么准确无误地将我操翻在地,然后你说起什么意大利面加奶油,什么一只企鹅做不到的那些事情,居然让我感觉好了一点。

  在任何一件事上轻易责备任何一个人物都是我做不到的,每一个人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今生第一次,永远没有什么经验可讲。有的人谈起某些事情来仿佛自己已经过了两辈子,或许他们有过一次宝贵经历,人人都会有,和零差不多。

  《非典型孤独》观后感(九):Sam & Sheldon

  只讨论一个问题:主人公Sam,并不觉得他像Sheldon。

  就性格来看,Sheldon只是感情缺失,不理解人情。Sheldon对自己相当自信、甚至自负,在提到他们四人组的时候会说“三个博士和霍华德”。Sheldon并不怕见人,多数时候只是觉得没必要或别的理由所以不想见人。当见到生人时,也不会害羞。Sheldon平时都是乐呵呵的,从不关心别人的建议或意见。

  am明显不同,他是自闭,因为无法理解别人想法,有时甚至会闹出笑话,所以有点惧怕与人交流。Sam可能永远不会像Sheldon那样乐呵呵地生活。内向的人在人群中会感到不适,在社交活动中更容易疲惫,他们需要独处的时间,而自闭的情况显然比这严重的多。如剧中所说,自闭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可能生来就会如此,已经不是性格的问题了。所以自闭症要严肃得多。

  《非典型孤独》观后感(十):无止境包容,还是严苛地要求最大程度社会化?

  每个人都不完美,正如剧中Evans所说的,没有人是完全“正常(normal)”的,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地方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体会着不那么“正常”的人生,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与美好。《Atypical》在情绪处理上,没有过分倾向卖惨和童话般乐观(比如:the Good Doctor)的任何一端:这部剧集没有过度强调孤独症家庭在养育孤独症儿童个体时所面临的困难与绝望(有可能是因为在该剧集中主角是高功能自闭症个体);也没有过分乐观,将孤独症个体及其家庭所面临的困扰一一表达出来,比如母亲Elsa坚持商场为患有孤独症的Sam提供特殊的更衣室却被扫地出门;情绪不稳定的Sam会在公车上突然崩溃等等。

  兄妹关系也是影片当中的一大亮点。电视剧当中的妹妹对孤独症哥哥的态度中既有普通兄妹之间的嬉笑打闹,也有关怀与保护。虽然由于哥哥的障碍,家人不能够充分地分享她在学业与竞赛中的成功,但是她仍然对家庭抱有善意与希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也看到有一些家庭有意无意忽略的是“Sam”们:当家中有其他孩子可以让家长更容易更轻松地体会到成就与快乐,孤独症儿童很可能成为家中被边缘化,不被接受的那一个。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究竟是哪一种家庭情况更多,只能希望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儿童家庭可以接受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关注的支持,让孤独症儿童的家人们可以有能力与勇气面对未知并且接纳他们。

  在观众当中争议最大的部分,可能就在于周围人对Sam的态度上的分歧,面对着一个这么“非典型”的少年,究竟应该无限包容与理解他的个别化,还是以社会多数的标准“残酷”地界定特殊需要人群的行为标准?有一些人认为,与普通人对比,Sam太过于特别,以至于他的“异常”举动被周围人嘲笑与不解:比如Sam努力学习同校小哥的“撩妹语录”,结果被妹子狠狠地报以一个白眼。与此同时,现在也出现了一种非常“具有包容性”的思想,认为社会大众应该无限包容孤独症个体,并且将不理解孤独症个体的人作为反面形象典型来树立。我认为,理解和包容是合理且绝对必要的。但是孤独症个体并不能因此而放弃自身社会化的努力。Sam“女友”Paige的角色定位其实是处于两者之间,既非常理解甚至“珍惜”Sam的独特性,同时也以一个社会普通大众的视角,来试图“纠正”或者说改变Sam的非社会意义的话语。比如说,Paige给Sam制定了一个“每天不能讨论南极超过三次”的规则,这条规则看起来对Sam来说有点压抑,但是伴随着刻板兴趣内容的讨论减少,他有社会意义的语言就可能会增多,这对于孤独症个体来说其实是一件有助于社会性的事,当然我们可以将这条规则再细化一点,制定一个更“友好”的策略。

  同时也应警惕的是,虽然孤独症群体逐渐成为社会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孤独症案例在社会上的曝光以及文学及影视作品的表达,社会可能逐渐形成对孤独症个体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有助于推进大众对自闭症群体的了解热情,但从长期来看,并不完全有利于自闭症个体在社会上的融合程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