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冈仁波齐》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冈仁波齐》影评精选10篇

2018-04-12 21:07: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冈仁波齐》影评精选10篇

  《冈仁波齐》是一部由张杨执导,尼玛扎堆 / 杨培 / 索朗卓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冈仁波齐》影评(一):《冈仁波齐》:触摸信仰力量

  十一个人,凭借柔弱肉身,一步步丈量2500公里的距离。以此完成救赎灵魂积累福报的朝圣之旅。

  叩长头的场景我们已不鲜见,但凡驾车驶过318国道,或是在藏区腹地生活过,总能看到虔诚信徒们走上几步,趴下去,全身伸直尽力贴住地面,然后起身再走。我们感慨于他们的坚韧执着,然后继续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奔忙。

  这一次,导演张杨用他的镜头为我们全景展现了朝圣之路的种种细节。在《冈仁波齐》中,我们得以知晓朝圣者们背后的故事,他们的起心动念,他们的悉心筹备、彼此扶携,以及共同前行。队伍中有懵懂孩童,有耄耋老者,有临产的孕妇,也有背负罪业的壮年。出发原因也不尽相同,有为自己洗清过往错误,有为逝者祈求彼岸幸福,也有甘愿将肉身投入到这项神圣事业

  然后,人群踏上路途,背后便是我们熟悉的藏区风光满目银白的苍茫雪山,令人心悸的七十二道拐,青稞生长出的青翠金黄,还有湛蓝天空下的玛尼堆、白塔和藏式庙宇。圣洁景色衬托出朝圣者的褴褛衣衫。粗陋的现实凸显出虔诚灵魂的圣洁。

  可贵的是,导演完全采用了纪录片般的旁观态度记录这一次行走。平等中立的视角冷静得近乎白描的镜头语言。几乎没有背景音乐,与绝美风光伴随的,只是朝圣者围坐在火炉旁,呢喃诵出的经文。

  静默陪伴或许是尊重信仰、敬畏虔诚的最佳方式,任何一种刻意的煽情技巧,都是对这份虔诚的破坏。张杨按照最简单顺序讲述,铺陈出朝圣队伍中每位成员诉求命运。路途中遭遇汽车抛锚、暴雨塌方、以身涉水、突遇车祸,甚至半夜临产,以及老者的去世和新生命的诞生个体命运有着如此的坎坷起伏,但导演同样选择了静默的旁观,笃定推进着路途和情节

  这几乎完全契合朝圣者对待命运的真实态度,面对道路上出现磨难艰辛,他们既不怨天尤人,也从未表达出任何咬牙坚持的悲愤。无论是肉身受伤,还是前行受阻,他们总是平淡提及,冷静应对,却从不放弃前行的脚步。即便偶尔也有内心的一丝动摇,但很快也被内心的信仰提示,以及被同行者安抚。还有路遇的善良老人,提供帮助的老乡们。几句问候,一点建议,却能在瞬间温暖旅人和观者的心。

  或许正是这份从容打动了我们。有了信仰的支撑,他们总能安然对待生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痛苦压力,也在一心一意中完成在我们看来宛若壮举的朝圣之路。当老者终于完成梦想,在路途上生命终结。山石嶙峋坚硬,苍鹰翱翔天际僧人静坐吟诵,为逝者合奏出一曲挽歌。那一刻,个体生命已与这亘古山水,与这广袤自然融为一体短暂人生也因此有了更为坚实的注脚。信仰的力量展现无遗,从芒康、左贡、任青、拉萨到冈仁波齐神山,它不动声色,却又无处不在,支撑着十一个灵魂缓慢前行,相信它,然后专注去做,最终凭借凡尘肉身完成壮举。

  当他们终于抵达终点,一切困苦感动、煽情都已经毫无意义,为自己的生命找寻到足够强大的支点,这已为每个孤独灵魂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冈仁波齐》影评(二):失约冈仁波齐

  很久没有写影评的冲动了。 并不奇怪,随着年龄增长,冲动会越来越少,相比失掉的很多乐趣,写影评根本值得一提。 但决定为张扬的《冈仁波齐》写点什么。不光是因为电影本身,还因为这个名字点亮了一段记忆。 最近一段时间杂务缠身,并没有过多关注这部片子,又碰上休假出游,带着家人刚到机场突然一个沉默多年的微信群跳了出来,有人说:“大伙儿在哪?一起去看《冈仁波齐》吗?” 微信群的名字叫做“马年转山”。 这是几名年轻人2005年夏天留下的誓言。当时,不知深浅的三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刚刚结束了一场自虐之旅,花了十天从云南德钦穿越怒江峡谷徒步抵达西藏察隅。路上有藏族人告诉我们,2014年是马年,到冈仁波齐转山,一圈顶平时十二圈,功德无量

  《冈仁波齐》影评(三):我们难以理解的是我们未曾看过的世界

  对我们大部分的人来说,宗教信仰是一张白纸,我们无法理解影片中这些人的行为,我们肆意地评判他们的信仰,略带嘲讽的自说自话,其实,是在暴露我们自己未曾看到的世界。

  感性上来说我并不理解这种独特的朝拜方式,但是理性上又在拼命地编织合理性,即便脑海之中闪现过很多疑问,也觉得认可是一种起码的尊重,即便它和自己没有关系

  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说,因为自己并不信仰任一宗教,所以能够从观看者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是半路走进宗教,大多是生活中遇到了自己难以跨越的坎,需要一个精神寄托地方。而影片中的宗教信仰很大的不同在于,宗教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息息相关的,伴随着他们的一生,成为他们生活中和吃饭睡觉一样习惯形而上的来说,宗教信仰对人类来说究竟有多大的帮助呢?一样每天需要生活工作,一样有苦恼,一样的有病痛和老去,一样贫穷苦难。影片中的藏族村落村民生活也并不富裕,他们似乎对于物质也没有那么执着地追求,却愿意拿出这么多的时间去做这样的朝拜,这可能是他们基因里传承下来的。

  人们常说修行,常说要走万里路,常说要自由。我其实不知道这些朝拜的人他们自由不自由,他们内心是满足的还是被宗教法则信仰束缚着的,当他们遇到现实的苦难时,他们有多少沮丧,如果把宗教从他们的生活中剥离,他们会不会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知所措。我常想宗教信仰也是人类或一类人的选择,它是双向的,并不是宗教本身会强行加诸于人。

  世界一广阔起来,人就容易迷茫,生活中经历的多了,就会让我们回头去想何以至此,很自然而然的。

  《冈仁波齐》影评(四):因为信仰,所以走在路上【观感】

  平静顽强地走在路上,就是一种信仰。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目的,怀揣着同样的信仰,一群人,一辆车,走在路上。

  在这条路上,有生命的诞生,也有灵魂的离去,他们不曾抛下一个人,也不曾因为前路太漫长而停下脚步。

  路太长了。

  可因为前路是信仰,女孩哭着向母亲抱怨头磕痛了,却一直向身后的同伴道着加油。

  因为爱与善良是信仰,哪怕是飞逝而来的汽车撞上简陋的拖拉机,走不下去了,却只是看到车中呼吸困难的人就毫不犹豫选择了原谅。

  因为朝拜是信仰,男人们拉着车,向前走着走着,再不厌其烦地走回起点,合掌俯身叩地,来来回回

  因为冈仁波齐是信仰,他们可以磕着淌过没脚的水,为了继续走在路上而在烈日打工

  男人为了保护小女孩女孩伤了腿,他说他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倒霉,他自己也没有做坏事,却为什么来朝圣,又偏偏只有他被砸了腿。青年在路上邂逅爱情,却因为必须往前走,说着等我而与女生错过。一路,一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他们也曾见过清晨山谷里的烟雾朦胧一片片油菜花明媚张扬,可只不过是惊一鸿一瞥,很快已成过往。大多数,是崎岖,是蜿蜒,无际无边的路,回环弯曲的山———是随之而来艰苦困顿疲倦。可不管是尘土飞扬,还是冰雪满山,不管是落石滑坡,还是溪水细细,从冰冷的夜晚到暮色降临,有抱怨,却从未放弃。

  很多人,都是这样。

  “我往山上一步一步地走,雪从天上一点一点地下,命不好的做了喇嘛。”

  哪怕走不了那么长,我们仍是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从雪山走到草原又走回雪山,遇见不一样的人,然后,始终坚持着向前。

  人这一路抱着爱与信仰,坚持地走着自己的朝圣之路,用爱去销蚀戾气,活得纯粹。这就是我们的冈仁波齐。

  (部分内容改自知乎 如侵权即删)

  《冈仁波齐》影评(五):一种声音

  第一遍看的时候,当打游戏的背景看的,吕布下路站塔挥持方天画戟时,瞥见了朝圣路上的三拜九叩,吕布中路放大跳入敌人中间厮杀时,瞥见了这行人走到了布达拉宫门前。第二天,安静的坐下来再看一遍。看完觉得不错,翻了翻影评,大概集中在几个问题上:这种具有“纪录片”质感的剧情片,这么拍行不行?;关于藏传佛教信徒朝圣形式,以及背后政教合一时期宗教对于信众的控制;关于宗教信仰和信仰之间的辩证;哦,对了,还有汉族文艺青年对藏族文化产生的一种莫名摩拜之举。

  各花入各眼,我讲两点。

  第一,有人评论里写这是一个婚纱摄影明信片般讨巧的影片。我严重不同意,这么说的人是对婚纱摄影有多大偏见?首先,这电影一路描述的318国道上,有太多美丽震撼景致了。如果觉得这个电影的风景很美,您有功夫还是多出门走走。相反,我能感觉到导演背后极力在避免这样的存在,整个电影画面,尽量低饱和度,低对比度,镜头也用的中景居多,很少大广角,没记错的话应该没用无人机拍摄,在无人机拍风景如此烂大街的如今,这并不容易。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在尽量还原,朝圣者在路上的所见所感。

  第二,关于观影这个客观行为,理论书上有长篇的叙述讨论,观影后,各人自己的思考,也是电影重要的意义。我看完《冈仁波齐》后,令我思考的问题是,影片中主角,对于生命中出现的变化淡然,豁达的态度,这种处世态度,让我觉得值得学习。新生,死亡,车坏,没钱,到达,都显得波澜不惊。学习了。

  《冈仁波齐》影评(六):“你想取悦谁呢”——正因为崇敬题材 更要尊重电影

  6.5分。

  关于信仰。影片以朝圣者磕长头为主题和契点所展现信仰及其力量,镜头语言和画面都很干净。至影片结尾,坐在荧幕前感受到其中的震撼和纯净

  但除了展示一种状态、纪录朝圣过程之外,影片几乎没有更多了。很好的题材,但没有深的思考,只设计画面构图场面调度开机纪录,真的传达不出更多的东西了。

  片头的龙标是纪录片,但片子最后呈现给人一种尴尬不适混乱感。观影过程中会疑问到底是哪个部分是编排,哪个部分是真实的纪录。如果当纪录片来看,编排的痕迹在一些情节发生时让人极为不适。如果当剧情片来看,题材本身的自然纯净以及用拍纪录片的方式的拍摄手法,二者和影片的编排最后形成的是一种矛盾感。

  “以纪录片的手法拍摄剧情片”,越发觉得这话从说出来到最后的呈现都极为矛盾。拍纪录片就拍纪录片,拍剧情片就拍剧情片,不同的概念把握不好最后便三不靠。《冈仁波齐》最后的呈现,更像是一部公路片。

  题材本身具有给人思考的深度广度和基调,但《冈仁波齐》最后并未在题材的基础表现出思考。题材与符号本是介质,但最后却成了思考、成了片子的内核,也是当下类似题材甚至更多题材的通病。从人类学影片或社会学影片角度来看,它似乎也缺少了一些东西。

  影片取名《冈仁波齐》,但关于冈仁波齐的部分只占了影片的大约五分之二。让人面对影片不禁发出疑问。

  正是因为崇敬题材,所以更要尊重电影。

  不能因为院线缺乏好的国产影片而对其中的“清流”一味赞美

  不能因为标榜品味与信仰而对根本没有看到的东西虚掷词句泛泛而谈,

  市场不会因为一味的夸赞而变得更好更广阔,也不会因此褪去本身的娱乐化。娱乐不是原罪,反而大多时刻带给我们美妙体验

  “当人心变成市场 当市场变成战场

  我们的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好在,它还在前进的路上走着停着。并且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如《冈仁波齐》中的朝圣者般,过程对于每个人的意义,皆有不同。

  你听,那歌声响起来了。

  “你在躲避什么

  你在挽留什么

  你想取悦谁呢

  ……”

  《冈仁波齐》影评(七):《生之喜悦·死之痛悲》

  对于张扬导演这部作品,我的期待想象几乎与他本人无关,这部作品的完成度、是纯粹的猎奇、狂妄的表达炫技、是满足我等虚无的窥探欲,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答案,我没有朝圣之心,只为了去年12月为那份无字幕的观影体验画上一个句话。

  十分特别,这次的心境依然慌乱,这份文字仍然会是无聊观后感。北京.朝阳门.贫穷.相信。

  我们都是饰演着自己,不能再来的生活。这部电影是公路片,没有凌厉的批判、没有凌厉的思考、甚至冷静的停顿都没有。它是温暖的、催人泪下的、不抖包袱环境镜头展开,走进影院,坐在椅子上,我们没有受捧心经,但仍然在接受洗礼

  318国道的路牌穿起片子的结构;生、死完成本片的内容,一直期望着某一个像我一样的窥探者可以停下脚步,追随他们一起前行,哪怕是一段路就好。洗头房的小妹没有走,开旅店的大妈没有走,那个撞了车要到医院小哥也没有回来;但是,但是一路都有一些人相聚,因为这一行10个人抱着坚定的信仰。

  心怀对每个人的祝福和感恩。大逆光、广角、朝圣的人们在山脚下等待下一次的启程;卡车、轿车、和朝圣的人们无头的拖拉机,期盼他们相撞,可是这一条路、和人生这条路都没有给我们这样的机会。

  最欣赏的是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生和死是一样的、生平等的,看到牦牛被杀,我流下眼泪,看到小男孩出生我流下眼泪,但是爷爷的死却那么温暖;导演太好了、太善良、太包容,路上遇到的夫妻,他们会把驴当做家人,这也给开头部分一个圆满吧。

  洗头房里的小哥哥和美人,瞬间穿越《路边野餐》陈永忠的磁带、《地下的天空》黄老师对女孩儿那句“别洗头了,嫁我吧”

  哦,对了,这部片子很好,很温暖,张弛有度。

  太多感性了,声音那么好、剪辑那么有特色,这些都忘记了吧,我还要忙着去过自己的生活。

  《冈仁波齐》影评(八):可以赎罪,可以增长见识

  从电影院出来,耳边还是木板划过地面的声音。整场影院都很安静,大家应该是被场景的辽阔,语言的质朴和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所吸引。朝圣路上的挑战,一步也不肯遗漏的决心,新生儿的降临,母亲的哺育,生命的终结……一条朝圣路就是一生的历程,有过犹豫,有过自怨自艾,有过忏悔,可最终还是彼此鼓励着,温暖着,一路向前,虔诚地为他人祈求平安幸福。会感恩,遇到好心留宿的人,就全体出动帮忙耕地作为回报; 轻钱财,资费不够,停下来打工凑够开销继续前行; 重情义,看到拉着木板车的朝圣人会分享食物。感恩《冈仁波齐》终于能上映,虽然剪了不少,虽然大影院黄金档都不上,可是在这个三十几年的老旧电影院里,依旧坐满了热爱这一题材的人。最后,感谢小伙伴们的陪伴,这也是第一次认真写影评。2017年6月20日 于南宁

  《冈仁波齐》影评(九):一人一条朝圣路

  习惯了商业片快节奏的引入,《冈仁波齐》这过于平静的开始让我有些不适应。不知道是不是影院的缘故,我总觉得画面有些略显黯淡。

  让人隐隐有些失望。对,关于他最初的印象,是一部关乎信仰和风景的纪录片。天空该是湛蓝的,人们的衣着会有些脏,但他们的眼眸该是澄澈的。

  然而除了婴孩,没有谁的眼眸会不带一丝浑浊。走在这条朝圣路上,每个人都有着他自己的背负和故事。朝圣是为了什么呢?可能是为了家庭的幸福也可能是为了自己心灵的救赎。或者说,是为了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但我还是有些不确定,如果这么说的话,十七岁的少年和九岁的孩子踏上这条路,又是为了什么呢?

  朝圣的话...那我们来说说信仰。

  最初的信仰是在人类尚还青涩的时候,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构成了它的主体。演化至今,在与科学的冲突和交融下,争议和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我并不认为我可以对信仰的正确与否做一个论断,但我觉得如果用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生活的日新月异来证明信仰的愚昧与落后的话,就无异于一个健步如飞的少年否认自己曾经的蹒跚学步。是滑稽而可笑的。而我也仅仅只想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去询问这信仰究竟是什么。

  《冈仁波齐》影评(十):生命的意义

  无意中搜到这部影片,可能因为自己上了岁数还是刚好处在从而立到不惑的人身阶段。一直希望看到一些能令我思考的片子,而不仅仅是商业大片。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部电影看了几篇短篇,有批评,有中立,有赞同各种不同声音。批评的是脏人的愚昧,赞同的是追求信仰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客观的说我带着一个自己都不是非常清楚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对于这部影片,不能否定的是宗教对人思想的主导及西藏佛教对于仪式感的深度应用。抛开宗教的因素,人生的追求到底是什么?这也是人类这个高级动物对自己的不断拷问。藏人追求的心灵的平静和追求,为了追求这个心理平衡,她们可以长途跋涉1200公里,可以不畏途中产子途中死亡,生死都无畏,但是为了众生祈福,绝不停下脚步,这是他们的追求也是他们人生的意义。看到很多批评的评论说藏人的愚昧,但是谁又能体会她们在这1200公里身体和心灵的锤炼过程中得到的心灵寄托和安慰呢?

  每个人都是在短暂的一生中追求人生的意义,亦或是金钱和物质的拥有,亦或是心灵的平静,每个人都在追求不同的人生目标。人类和动物的差别是人是智能动物,当然以后可能是人工智能了。人和人之间也有智能高低之分,藏族佛教对于人性的理解和控制非比寻常,当然人类自身也在宗教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平静。人类社会中是一个心智相互影响的过程,最高境界是心智的较量而不仅仅物质掠夺。之前有个阶段我发现自己的气场及琉明下降,所以气场比较低,主动顺应了一个趋势,但是心智的较量在于是否能让你的力量影响到其他人,而不是被影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