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高考》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高考》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4-13 21: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高考》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高考》是一部由史岩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考》影评(一):一个人奋斗

  看完之后心怀感恩。我努力回忆自己高三,到储思盆里看看那个闷热夏天。做题考试痛苦挣扎都已模糊。我的大脑选择留下了快乐记忆深刻的是爸爸打完查分电话,一家人抱作一团,眼里闪烁着泪光。在高考这件事上,我是幸运儿。我想说“天知道经历了什么”,但我知道我并没有付出半条命,我活的还算轻松,只付出了一份普通中国少年付出的普通努力。

  看纪录片里的各色人物,真的,人生而不等。毛坦厂给了孩子们一个最后的公平机会,只要努力就能提高成绩。也许方法不妥压抑了他们本该多彩的青春,但他们有更好的选择吗?影片中这位复读班高三老师负责敬业,值得尊敬。而上海久牵的老师则实现了更高意义上的教育,给孩子视野梦想,用自己微弱力量改变社会不公令人钦佩大山里的人们朴实善良。那位慈祥奶奶让我想起自己的爷爷,他总说我的高考让他延长了寿命,希望他能长命百岁

  选择留学的人是选择了更好的出路还是选择了逃避?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有些人留学的理由肤浅得让人发笑。俞敏洪一句话很好的回绝了周成刚关于留学生就业的问题:“我们把学生委托给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机构培训,然后他们回来建设中国,这怎么会有问题呢?”是啊,如果学的是理工科说的是科学语言,的确没什么问题。那文科新闻,如管理,留学目的国没有需求,回国怎么适应中国特色土壤?这些学生考上排名比清北高的外国大学,利用资源另辟蹊径,这本无可厚非关键问题是他们对自己没有客观认识,他们并不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最后一集里的三位校长我不再赘述,教育资源的严重倾斜让北大附可以散养着达到一本率99%。

  跨过那座独木桥,回头看,是好多人在旁边搀扶着走过的。以后没有人把难点划分成课课练,没有人为你模拟大考,没有人原谅你没交作业,没有人为你打点生活……高考是我们一段特殊的回忆,是人生的一小步

  《高考》影评(二):第一集

  班会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放这部片子的第一集。没放完。 除了 [卧槽] [他们好可怜] [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幸福感] 之外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别的什么想法小伙伴跟我说她看了之后觉得很焦虑,他们那么用功。 “我们的对手就是这个样子的啊……” 我安慰她: “别担心了。你看看他们都在背什么单词啊!Delight!Delight!Delight有什么好背的。起码要背Communication这样长一点的单词吧?” 嗯。低效学习。还是不得已的低效学习。 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了呀。 [看过了各种选择我还是觉得xxx比较适合自己。]——没这个国情好吗。 没有开拓的视野,就没有选择的余地,非A即B。不是念书就是打工咯。 扭曲的观念畸形关系。 (一本二本=好工作道德绑架,etc。) “大学很无聊。” 听到这样的话我……无言以对。 你可以拿那些无聊的时间做点自己喜欢事情呀。 无聊的人如果没有觉悟,将永远无聊。 工作以后会更无聊的:) 可是已经那样了。 从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到没有自己选择的能力。 如果我说,我感到悲哀。那我自己都觉得矫情

  《高考》影评(三):高考加油!

  既然长评未发出去,草稿也没了,心塞,重发。

  第一二集,讲毛坦厂的日常,看完觉得他们太认真了,太用功了,相比自己自愧不如啊,不过,还是觉得老师去学生家里查找有无无关学习用品的这种行为变态的。但是班主任还是认真负责的。还有一些与最后一集的衡水一起讲。

  第三集久牵,一定程度上和里面的人有些相似,不过我是读完初一就回老家读书了,他们呢,还是幸运的吧,这集有些偏题,不过总体也还可以,感触不深。

  第四集走出大山。甘肃。主人公奶奶口音好玩哈哈哈,里面人的口音没字幕真的难懂。这无所谓了,看完挺感动的。这集看完之后,我想,对于那些条件不好家庭而言,或许出路真的只有高考这一条,里面的班主任挺负责,挺喜欢,是真正关心学生的,与镜头对着他无关。人情冷暖主人父亲筹集学费看的心酸,向她姑姑借也是无果,现在她姑姑有没有后悔呢?这集泪点是有的。

  第五集留学,和第四集反差真的特别特别大,选择留学的家庭的底子还是比较好的,毕竟里面一百多万。开始想考耶鲁的女生,挺佩服她。而后面一所为出国做准备学校却很心塞了。里面选择出国的那些人连最基本的国学常识都不清楚,有些人甚至特别鄙夷,为了出国,外语日常化,那国语呢?里面语文老师备课读诗与一个女生读英语做对比,很心酸。最后老师在无人厅里面读着那首郭沫若的诗,激昂奋进,冲击力很大。但是,最讽刺的是,里面校长见比此局面,这些都有英译本,让他学英语,中华文化用外语来教学,何其可悲

  最后一集,三种教育方法。衡水,北大附中,泉源高中实验班。

  先说衡水,和毛坦厂异曲同工,毛坦厂里有一老师还是家长说,这种学校,好似一个机器,不管什么放进去,出来的东西都是差不多的,有一家后悔到毛中,因为她孩子原先是很活泼性格。其实看到衡水和毛坦厂,总觉得是应试教育下的悲哀,录取率虽然高,而个人是不赞成这种方法的,还有校长说的一番话……

  《高考》影评(四):高考众生

  在这芸芸众生相中,我们看到了改变命运决心,但我更看到了命运本身的差异——贫富的差异,地域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所有这些差异最终都汇集到一个差异上——出身的差异。 高考纵有万般缺陷,它仍旧是我们这个愈发撕裂的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第一、二集:毛坦厂-巨型复读修理厂

  这所位于安徽毛坦厂小镇的复读学校,有上万名学生,号称“超级中学”,是当地的唯一经济支柱考生和陪读家长们蜗居在这里,忍受着被形容为地狱般的高压生活。一百多人的班级容量,五十+的班级数量,全方位的监控管理,朝六晚凌的机械训练,透支着师生精力。当然这样的学习方法也有后遗症,一年的复读生涯将学生的精力都榨干了。

  第三集:随迁子女

  户籍制度是当前中国绕不过去的坎儿,但不得不说跟在父母身边,在上海开了眼的娃娃见识还是不一样的。久牵公益机构效仿放牛班的春天成立的合唱团是给随迁的孩子们带去了别样的温暖

  第四集:走出大山 对于像甘肃会宁地区的孩子来说,高考是她们走出大山,走出贫穷路径和目的

  第五集:留学大潮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已经不走独木桥了,开始转向西方教育。留学考试是他们的路径,浩浩荡荡的留学大军中介变成了红火的生意。而躲开了高考的莘莘学子不得不在这里继续面对似乎依然是应试化的留学训练。除了艰难的留学考试之外,为了让国外名校认为申请者具有社会活动能力,学生还需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不少学生选择国内的国际学校读书,以便提前适应国外的英语环境

  但是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对母语、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淡漠态度人心寒。在国外留学、在异国他乡站不住脚的他们,转过头又奔向祖国人才的回流是好事

  第六集:校长的选择

  河北校长的“激情”式教育取得的成就令人目瞪口呆——他任职的两所高中分别从偏远地区落后学校和濒临破产的民办学校一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顶尖学校。

  广州校长开展体验式教学,带领学生深入生活,游历河山的模式带有浓厚浪漫色彩

  北大附中的校长,他推行的模式令“素质教育”变成了鲜活教科书——高中设立学长会,带领新生展开民主会议;学生入学后被分入各具特色的四大书院--每个书院都开展丰富多样的文艺活动;学生选择各自的教室去听课而不是呆在一间屋里。这样的改革原本只局限于高一高二,到了高三便恢复寻常中学的制度复习应试,因此大家还算安心。但最终还是改到了高三头上,从取消班主任、同学不面对黑板开始,遭遇到了相当的阻力

  《高考》影评(五):一个县级高考状元的亲身经历

  说到高考,高考状元应该是考后获得最多关注的那群人。小女不才,中了那年家乡县城的文科状元。

  我的高中生活,和初中生活比较起来就显得灰暗很多。从小镇进到县城,第一点体会大概就是意识到有贫富差距阶级区分这个残酷事实。另外,青春期的持续发育中,没长个子以及长胖都是高中生活的一大痛点。

  你要问我大一到大二干的最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那绝对不是学习,而是减肥。可学习排位第一的紧张时期,怎么可能减得下来。何况校门便宜美味小吃太多,非精致的土猪女动不动要一顿吃两份炒粉。紧张的下早课时间还会跑到隔壁非重点学校门口买份油腻好吃的肥肠粉。

  来自小镇,家境普通,高二又分到文科班,这是残酷青春的第二大痛点。每个月拿着三百的伙食费,买完饭买完辅导书还老是绰绰有余富有。但文科班的女同桌一件冬季外套就是近千元。对我妈来说,我穿表姐小姨寄来的衣服就已经很不错了。不是攀比,除开漂亮衣物城市女孩子娇生惯养的脸一看也是比你的白比你的嫩比你的有气质作为女生,谁不是暗戳戳地比较哪个女生收到的男生表白最多。而一个土胖的乡镇女孩暗淡无光,感情生活一片空白

  分到文科班,意味着和初中考进理科重点班的同门同学又拉开一个档次。这些都没什么,关键是,我暗恋的那个男生他在理科重点班,而文科班,连和他在一栋楼都不配。以前在理科班,课间操偶尔还能见个面,去了文科班,读了大半个学期也看不见人影。天哪难道要逼我喜欢文科班的男娘炮?

  有人问,难道你不是来传授学习经验的吗?

  再等等,总结我高一高二的生活,减肥又增肥,夹杂着对男神不熄灭的暗恋。我来到了高三。

  高三是什么样子呢?其实心里也没个数,都上高三了呗,大家都一副要奋斗要努力要考上理想大学的气势。其实谁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努力才有效果

  高三第一个学期的考试,成绩不上不下,保持高二吊儿郎当的水平印象最深的一次气馁那段时间专门把时间花在背诵英语范文,考出来英语成绩却退步了。同时其他科目也没讨好。

  然而我记得名次突飞猛进的前一次考试,还被平时最宠我的胖地理老师叫到讲台上训斥,那次真的哭了。眼泪吧嗒吧嗒的掉,后面的美女学霸还给我传了纸条

  高三模拟考最好的一次考了文科第三,平时从来只盯着理科班转下来的班级第一,从来不看我一眼的英语老师居然对我有温和眼神了。那次班级第一的女同学下滑很严重,掉出前十,甚至是前二十。

  听说她高考前夕在和理科班男生谈起了小恋爱。可感情大概是对女生波动比较大,男生还是照常发挥考进了华科。

  再后面一次考试,快高考的时候,老师也没报成绩,我那天搬椅子打扫卫生,留到最后一个才走,班主任叫住我,提醒数学考得不太好。我才把堆积成山的书本辛苦地搬回出租屋。

  再后面就是高考了,一站成名,拿了年度黑马。

  你问我学习技巧?我只想说几点。

  第一,挫折。百分百有挫折,你没成功前成绩一直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时候,内心百分百地会挫折,会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努力。

  但我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坚持。文综不好考,尤其选择题难度大,选择题正确率如果高,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在别人沉沉午睡时,我找来一本课外历史知识手册,那么厚的书一页页当故事书看,时间地点人物又多,其实才没那么有趣,困成狗了,也坚持剩二三十分钟才敢趴下。午休时间逼自己做套真题选择。对完答案再睡。

  至于文科综合题怎么写答案,地理买本习题书,把综合题对着答案抄,没时间就看,圈关键字,最后发现,一本书写下来全是一个套路

  最怕的是政治,考难了就不好考高分,那年高考题不难。但我考前做了这样一件事情。在紧张得拉了三次肚子后,拿着四册政治书去长江边的大坝上开始整本整本地背诵,以致于做完文综选择后政治大题靠着临时记忆刷刷得写。

  历史靠着知识面和良好的题感,发挥也十分稳定。出成绩的时候,文综考到了240多,这在文科是非常高的分数,以往学校的状元也只能拿二百二这样。这意味着我文综选择题几乎全对,而且大题也不怎么失分。当然那年的题目相对简单

  英语比城里孩子弱一些。每天下晚自习回来坚持至少做一篇阅读理解加一篇完形填空。最后那本完形填空书写完并批改完的时候,觉得还是挺有成就感。毕竟这辈子从来没主动写完一本辅导书。以前全是家长逼的。模拟考后来稳定到了120,和班级第一还是有距离,但高考的时候已经有130多了。可能出题更规范以及批卷没那么严格的原因

  湖北省最难的是数学,到了后面几个大题,只会做一两问,三问不会。不过也及时调整心态,争取保证前面做的题都对就行了。爸妈问数学难不难的时候,自己心里也不纠结了,反正大家都难。最后数学110多,接近120吧。没法和理科学霸比,题目难的情况下也算不拖后腿了。

  还有语文,考前那天晚上背了一篇记叙文,考场上大概套用那个故事,湖北省考生一般写议论文,那次铤而走险写记叙文,把爸爸吓得四处问语文老师。最后有惊无险。还做了套语文卷子,分析答题技巧,考察按照答题模式。语文最后也发挥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一百二十还是一百三十。

  所以最后以文科604拿到了文科第一。

  从爸爸登登登上楼的声音就猜到他带来的应该是喜讯。

  暗恋的那个男神肯定也知道我的名字了。

  所以总结下来,我的高中生涯,其实暗淡没有太多生趣,但最感谢的是高三的自己,不知是疲累还是虚胖,同学拍到的我永远趴在桌上,面如菜色,又青又黄,还胖。再也不是高一高二白白胖胖的我。但那时候可能是意志力最强,最想要拼一把不让父母失望也和男神拉近距离而使出减肥的劲来拼搏的我。

  考后体重直逼一百,还好接住夏天和锻炼,慢慢瘦下来。

  所以爱美的伙伴们,减肥还是留在高考后吧,考前还是逼自己一把,这样以后的人生至少不会因为曾经没有努力而后悔。

  而,坚持,是我那个时候做的最酷的事情。

  后来的人生,我再也没像那个时候一样那么自律拼搏了。

  《高考》影评(六):几点感触

  1、几年前自己读高中的时候不感觉,真正脱离出来几年再看,确实就是一个工厂,特别是早读读英语单词的时候,一个单词用极快的语速连读十多遍,像极了生产线上生产商品的节奏,而高中生活的大部分内容,也就是这样的节奏。 2、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大的努力,这就是值得敬佩的。这是对老师说的,高中老师,在中国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像第一条说的,工厂式培养的学生,是不是就是真正的人才?对于三十多岁的老师,已经经历过社会,他们已经知道分数一定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以后,但是对于上什么层次的大学有决定性的作用,于是有的高中老师倾注了很大的热情,这就是值得敬佩的。在不能从根本性改变一件事的情况下,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3、吴世康的父亲对高考的总结我很喜欢:就当是自己的一次经历,从少年到青年的一次经历。予我痛苦,予我煎熬,就是少有快乐,经历这个词好,经历就很平淡,无所谓珍贵,无所谓失败啊什么的 4、一个数据:中国有超过2.7亿的农民工。在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每十个孩子就有一个流动儿童。2014年中国有45万人选择出国留学,放弃高考。 5、我们国家大部分人,大部分有稳定生活环境的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有家,有稳定工作,对未来的生活是有安全感的,除了这些人以外,还有像农民工子弟这样未来无依的。第一次对“漂”这种生活方式有了一点理解。 6、甘肃会宁那集看哭了

  《高考》影评(七):无人入座,满堂喝彩。

  考过的人都知道,这段岁月注定难以忘记,注定成为影响自我的重要因素。非常出色的人文纪录片。考过的人都知道,这段岁月注定难以忘记,注定成为影响自我的重要因素。非常出色的人文纪录片。 --------------- 刚看完第五集,国际学校里的王先意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他和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挺像的,很热爱语文,有时候也会因为我们疲于考试作业没好好做发点小火骂骂我们,但我们都很喜欢他。看到这个王老师的遭遇真的很让人心疼,或许国际学校的孩子对于语文的亲和感不是那么强,更需要像王老师这样的激情四射的语文老师,但是,请给予老师一定的尊重。如果我是老师,看到学生麻木的表情,和上课上着拿着包从后门溜走了,真的会很难受。 第四集和第五集有人说是两个世界,其实,这是从两不同环境下的对比。

  无人入座,满堂喝彩。

  给全纪录片值得尊敬的教师们,谢谢你们的一路扶持。

  《高考》影评(八):震撼心灵!

  真的是很不错的一部纪录片,没想到央视能拍出这么高水平这么有深意的片子。再加上我的目标转向金钱了,我又很认同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毕竟在体制内你要遵循体制内的规则才行。我现在发现我以前对国家和政府的那种蔑视是错误的。以前刚进大学年轻的时候那真是意气风发目空一切,求知欲旺盛。闲来无事就想了解一下祖国过去的光辉历史。结果看的我是心惊肉跳呀。被国外的反动纪录片洗脑了给。我从那以后走上了黑政府的道路。同学们也劝过我比如刘晨就说:“你这思想算是改不了了”。我那时也是固执,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太幼稚了。其实现在看来我当时是太幼稚了,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自己太大男子主义了。后来到了邢台为了考研不玩游戏了,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人生。渐渐的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才发觉你想赚钱必须考这个体制靠我门党,必须跟着党的政策走,否则你屁也不是。又看了许多爱国教育的片子,比如“中国高铁”“一带一路”“韵动中国”等等我才发现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美好与强大。以前是我的眼光太狭隘了。一心扑在游戏上,没有走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说白了还是钱的问题,想当初钱多的话什么地方都去了。而打游戏花钱又不多,玩的又爽,还规避了大学无聊的生活,真是一举多得。我当时就是沉浸在这样的舒服日子中不能自拔。不听任何人劝,真的是网瘾呀。这么好玩的游戏再加上我偏执的性格,会产生什么样的灾难性后果可想而知。哎,如果我早点意识到钱的重要性就好了,早点把偏执性格用在赚钱上多好,可惜非让我走这么曲折的路才意识到金钱的重要性。不过现在觉醒还不算晚,再加上现在我偏执性格,我已经定下了很多目标了,我会用我的毅力把目标一步步实现的!刚把得!好像有点跑题了,接回纪录片说。说实话,大学经历了这么多事情,我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跟推崇片子中北大附中和泉源实验中学的教育改革,他们是改革的先驱,是很勇敢的人。我以后教育孩子就是让他们先学会玩,玩够了闹够了他们就自然而然的会思考人生,我再从小给他们灌输理财的知识,从小让他们学理财,为了自己的前途就会开始自主的学习了。当然,有能力我会让他们上国际高中然后出国。但这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呀。趁着现在的阶级尚未固化,我们我们农村的孩子还有机会翻身的时候赶紧努力奋斗吧?多学知识,多长见识,多学技能,广交朋友,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儿子不受自己的苦,努力奋斗吧! 刚把得!!!!!!!!!!!!!!!

  《高考》影评(九):随便写写

  19年高考,看完后感触不少。

  这部纪录片算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地方不同学子的高考情况。但感觉本人所处学校的高中生活与纪录片上的高中生的生活有重叠之处,但又不是很相同。

  本校高中高一有各种活动,学业繁多但不算繁重。高二活动也挺多,但数量比高一少。高三就没什么活动了,但大型活动(如运动会,校友报告会,文艺晚会)等还是可以参加的。总结一下就是类似纪录片中北大附中的校园生活:高一高二尽情浪,高三开始全力以赴。

  可是本校并不会像北大附中一样有什么书院和学长制,取消班主任之类更是不可能的。而且课程内容和绝大部分中学无异,走班制也不流行。(在高一上物理课时试过一个学期的走班制,是根据文理分科意愿来选择的)。我们也不会有五花八门的选修课,只是有每个星期一节课的兴趣小组活动。

  简单来说,我们相对于毛坦厂衡水中学等普通乡村县城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兴趣爱好上,有更多的资源可以享受,但相对于大城市的学生来说又变成了小巫见大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同时我们学习生活也处在纪录片中毛坦厂衡水与北大附中的中间态:既不像许多小县城乡村的高中生一样把高考当成唯一出路进而从高一开始充斥着巨大的压力与繁重的学业以及整天喊口号对自己进行疯狂激励。(本校高三学生有单独一个教学楼,但那栋教学楼在平时没有悬挂过一条红色的激励性标语。只有在高考那几天才有一些预祝考生金榜题名之类的标语悬挂着)也不像大城市的高中生有足够时间弄五花八门的活动,大部分学生在高一高二还是老实学习,课外活动往往是暂时放松的手段吧。

  不过在看完第四集后,有几次本人都泪目了:全国还有许多同龄人,没有本人衣食无忧的物质条件,但他们一直在拼命努力想考出好成绩从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反观自身,自己现在高二还处于一个较为放松的状态,从不担心家庭,只是决定高二下学期开始努力一搏,高三尽力而为,结果自在天意。

  对于公益组织对城市农民工家庭孩子们的帮助和他们的生活本人因为没经历过所以感受不深。至于第五集嘛,家庭也没有那个能力供本人出国,所以只是看一看别人的生活了解了解。第六集对于校长们的选择本人插不上什么话,只能说:尝试未何不可,一切皆有可能。

  一名普通的高中生的随性之作。只是随便写写,也没有打算非要给谁看,只是自己的感受罢了。如果有读者看了之后觉得有不足之处请指出,谢谢!

  《高考》影评(十):平凡的青春

  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正经写过东西了。两天时间看完了六集纪录片《高考》,我想,我必须写点什么。

  写点什么好呢?千头万绪在心间,提笔却不知从何写起。思前想后,觉得应该写点自己的青春。我的青春,如同千万同龄人一样,经过高考的淬炼。既没有毛坦厂的口号,也没有北大附中的学长团,有的只是,平凡的青春。

  我的父母都是教师。小时候的我有些内向,但成绩一向不错。小学,初中,高中,一路上来读的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也无需父母额外的操心。高中读的是理科实验班,也是全校最优秀的两个班级之一。我的记忆当中,自己从来没有背负过多少压力,也从来没有拼了命一般的学习劲头,成绩中上,生活按部就班。现在回头看,那时的自己,或许已经是很多同学羡慕的对象了,有点小聪明,时不时能窜到前几名。老师如果问起来想去哪所大学,我总会揶揄到,就那几所吧。高考的那几天一直在下雨,考完最后一科时,心里也没有太大的波澜,当时觉得理综没考好,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很准。没有什么挑选的余地,我去了浙大。

  转眼大学毕业,不满意自己的专业,实习了一个月后辞职,在家蹲了一年准备出国,最终也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地来到了美东一所私立大学读自己喜欢的专业。

  也许有人会说,能够出国已经击败全国大多数家庭了。然而我们从来看不到不如自己的同龄人,我们的眼光永远聚焦着最耀眼的那一小撮,我们永远不会知足。这是我平凡的青春,因为我知道自己不是特别的那一个。承认自己的平凡需要勇气,直面自己的内心更需要勇气,我想这部纪录片于我的意义,在于通过窥探全国各地学生的青春,获得审视自己的动力和继续向前的信心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