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错乱的一代》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错乱的一代》影评精选10篇

2018-04-15 21:0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错乱的一代》影评精选10篇

  《错乱的一代》是一部由真利子哲也执导,柳乐优弥 / 菅田将晖 / 小松菜奈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错乱的一代》影评(一):暴力一生

  Cult片看过不少,只是这部片子将更多暴力的细节展现地更加真实,拳拳入骨,血肉横飞。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莫名让我想到了原来读书时候的几个学校里的混混流氓,成天不好好上课,就是到处去找茬打架,惹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

  当时我很不能理解他们,而且也很讨厌他们,他们对于学校而言完全就是毒瘤,他们的存在,对于那些平时努力学习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可是现在,我仿佛又能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不想被学校这台“流水线”改造,从而变成和其他人一样,走着同样的人生轨迹走向同样的终点。他们不想被轻易同化,他们想要发出自己声音,他们渴望活出自己的人生,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他们想要“放飞自我”。

  可是,很多人把暴力作为了宣泄自我的唯一途径,无差别伤害别人成为了这群人展现个性方式,他们自以为这很酷,其实这很操蛋。

  没有规矩约束的人生,终将会自取灭亡。就如同片中苏打饰演的男二号,虽然从暴力当中获取了无限的快感成就感,但是在暴力过后,他反而会感到加倍的痛苦,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善恶终有果。

  只是建立在给他人带来痛苦之上的快乐,只会让毁灭来得更快。可惜片中的男主永远不会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没有关爱的环境之中,他已经被黑暗蒙蔽了双眼。

  《错乱的一代》影评(二):但凡暴力,皆无赢家

  12.13 午后无聊,写点什么。

  无因的暴力,无差别的攻击,没有理由,不分昼夜,不计后果。电影呈现的是个体行为,反映的是群体心理

  对周遭发生的一切,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无意义,索性朝着无所谓路径走,抱着“不如自毁,又能怎样?”的心情活着,正是如此,又让每次的暴力再次提醒自己: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重复下去,妄图把这样的事情当做答案,当做出口。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变成暴力狂,因为我们还有自制,又或者说,我们的人生还可以继续拖泥带水,有人也说,是因为还能找到希望,能找到理想,找到爱。但无论眼前自我经历的世界如何,我相信这些负面的情绪冲动永远都还是会存在的,隐藏或者爆发,总是不可忽视。

  话说回来,尽管都把暴力变作了唯一手段,但是实施者的心理是有本质区别的。

  柳乐优弥的暴力是在否认“存在有价值”/"存在需要价值”的观念,他说:“只要乐在其中就好。”可以看得出来,他已经放弃了,放弃了任意渴望,任意需求,不考虑值得与否,不在乎自己行为的意义,我认为,这种才是真正的无差别的暴力,无差别在于:自己与他人的界限消失了,实施暴力,亦承受暴力,既是在攻击别人,也是在攻击自己,丝毫没有“事已至此”的崩溃感,全不在乎。

  《错乱的一代》影评(三):一局多P的GTA,或一次现代都市监狱实验

  影片用刚猛的路数讲述青年的暴力与恶。三条线索

  A纯粹的暴力:男主

  人性的暴力:小混混

  C意外的暴力:援交女

  还有一个旁观者角色:D将太,负责代入观众的认知世俗视角

  1 结构

  开头引入A和D的背景,然后马上进入A的独角戏。

  群像的结构,用1作为主线,带入B和C,给人物定调;D继续围观。

  在发展阶段,AB结合,进而结合C,达到高潮

  2 纯粹的暴力

  背景:小时候性格内向被欺负;

  人设:无缘由地找打,只是为了享受;无痛感,不要命纠缠;斗殴技能见长,慢慢变得无敌;不辨是非,纯粹的无指向的暴力,如同世界的一种疾病

  不辨是非是最突出特质,强化了其非人格化,让观众完全失去了角色认同根基,看着它像是看着一个怪兽

  3 诱发的暴力

  背景:孤儿

  人设:瘦弱胆小,欺软怕硬,在为恶的路上逐渐走远,从一个胆小懦弱无知学生演变成肆意为恶的恶棍

  4 意外的暴力

  背景:有偷窃习惯的援交女

  人设:被欺辱后终于爆发,意外撞伤路人后因为脑子一下没转过来竟然将其碾死。

  5 旁观者

  为何是兄弟的角色,而不是惯常出现警察或者老师?青年的群像由此更加突出。旁观者被处理为“寻觅”的平视视角,观众在这个过程中被代入将太,将男主想象为一个有故事男孩期待着兄弟相逢后能对他的动机有所洞察,结果是一次次错过后,男主的非人格及其滚起的暴力雪球,愈发显得世界的突兀和无可救药。

  谈论性本恶这个命题无疑是老掉牙的了。这部电影独特的一点在于,将这头世界的猛兽无来由地扔到当代的都市人群中,看看会发生什么。这犹如一个开放式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导演冷酷地操持了实验,毋宁说他像是在玩一场游戏是的,这就是一局群像式的GTA。实验结果?在当今原子化而又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中,原子化的暴力与其说令人恐惧,不如说是令人尴尬及无力。黑社会大佬全然看不懂男主想要干嘛,男主跟小混混的联盟也是不知去向茫然。暴力最后变成放逐自我的路径,就像GTA在年轻人中大受欢迎一样。

  而最终男主会抵达何处?也许就是你把GTA玩到吐了,那个意兴阑珊的时刻:暴力根源于生存的虚无与意义。

  《错乱的一代》影评(四):错乱也需要理由呀

  到最后一个镜头结束,电影留给观众的感觉沉闷与不解。 紧接着升起了片名“错乱的一代”,不觉有些好笑。一方面明显的能够感受到电影的后三十分钟自说自话的结了尾,另一方面电影本身并没有深入地探讨这种错乱是什么,它代表着什么。只是在前一个小时创造了极具张力的影像,而到了后三十分钟,电影的故事节奏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完全没办法延续极具张力的风格和节奏,于是用一种收缩的碎片化的叙事来继续。这个地方倒是挺错乱的,因为没能够延续一种风格成为了一部近乎失败的实验品。 拳头打在脸上真的有必要实拍吗?这个导演可能觉得有必要,于是我们看见近景的镜头里男主角的脸被一记猛拳打到变形,接着又是一拳,都没有切换镜头(我猜测鼻子里的血有可能是自己冒出来的,当然下一个镜头满鼻子嘴的血浆就可能不是真的了)。这场戏拍得尤其真实,真实到让人不能够接受,因为这看上去对演员来说是一种不人道做法,但如果出来的效果能够证明这部电影价值的话就是另外一码事儿了。 到第二场打斗,影片处理这种临场发挥的小格局暴力场面已经是驾轻就熟,而且主角明显得更会打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一点竟然不是设计出来的,观众很自然地就能够接受主角挨了一次打第二次技巧反应、应变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升,这是只有实战和真打才会出来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种动作戏的拍法和人物的成长轨迹非常有说服力。 主角在失意之后第一个挑战的是一个路边素不相识的背吉他的路人,可能是因为发泄型人格的相互吸引,或者说是嫉妒。这一段的新鲜不在于动作发生的如即兴发挥一样的连贯、自然而真实有力度,因为好多注重表现生活真实性的日本导演都这么拍。它新鲜在从头到尾、从开始到结束连贯式的记录,和突破常规时间长度。而从这一段开始影片将表现这种打斗作为推进人物和故事的主要情节

  主角的失意使他流浪街头,而靠挑战街头混混他得到一种历练,一种发泄,一种引起他人关注的方式。这其实没什么,因为主角打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混混和当地黑帮。如果前一百分钟都是这种打斗的话,这肯定是一部青春基调的动作黑帮片无疑,但导演偏偏要在最后三十分钟玩现实苦逼主义,硬生生地制造了一个狗血到爆的结局,不仅没有照顾到观众的期待也没能够完成自己风格化的确立,更白白葬送了展现小松菜奈这一个影片中最有人气的演员的机会。 而回看这部电影,不断累积、叠加、不断升级的生活感极强的打斗场面作为推动一部青春片前中段的叙事的效果就是——它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影像张力。它带给观众极大视觉冲击心灵震撼,它将普通电影中的一个点放大无数倍来展现,这种玩法之高级甚至超越所有电影中可见的元素。但是这么玩的一个大前提是导演有足够的能力把握整体的风格、节奏、和故事。而且能够将这种表现张力延续到电影故事发展的第二幕再接下来也就不难了,无非就是补完一个他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后来又怎么了,上升一下立意,仅此而已。 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偏偏就在这理所应当的一步上面导演玩不下去了,就像片名一样“错乱了”,他错乱在了最后三十分钟的故事结局上面,因此也丧失了节奏,没有了风格,沦为了一部实验性的半成品。

  《错乱的一代》影评(五):无差别暴力的谜底

  影片简介里让人印象最深的一定是“无差别攻击”,然而仔细来说并非如此

  少年B攻击的大多是女性,唯一的一个男性是一个上了年纪男人。他的准则简单:他只攻击那些比他弱的。

  少年A更符合“无差别攻击”这个说法,他随机地选择在路上遇到的人,但仔细观察还是有规律的:他们大部分都比他更厉害。而少年A全片为数不多台词里有一句是:“我只攻击他们一次”。我不太确定这里中文字幕是否正确,因为第一个被攻击的人似乎并不符合这个准则。但我们姑且当作这是少年A后来确立的规则

  就此,两人的差别已经非常明显了。少年B就是典型的“欺软怕硬”,至于少年A实施暴力的原因则更为复杂

  两个少年“无差别袭击”路人们的动机显然是不同的,影片对于男主角显然交代的更多(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已经足够了),少年B的背景几乎没有任何交代。少年B重复了多次的一句话是:“为了好玩”。从一开始的“这样一定很好玩”,“对吧,好玩吧”,到事态逐渐升级后的“难道不是为了好玩吗”,“停下,这不好玩”。少年B一开始出场就是个怕事的人,遇见如同“打人机器”般的男主后心生恶念:和少年A同行就可以随意欺负弱者,一旦出现比自己能打的人都交给少年A就好。少年B一开始的念头单纯恶毒:自己可以不用承受任何风险和后果地欺负别人取乐。当事态逐渐升级,少年B感到恐慌,想要终止这场游戏却已经无法停止。

  说来讽刺,事态两次升级都是因为少年B,而不是极端暴力的少年A。而且每次都是因为他随意欺负弱者。少年B用自己卑微恶劣恶意把自己一步步逼上了绝路。与少年A不同,少年B没有做好开始这场危险游戏的觉悟,从始至终他都没有确立自己的原则,或是找到自己的“定位”。他是可恨可悲的。

  少女C刚出场时是以 “超市小偷”的形象出现的(在日剧里这个形象实在是太多见了),预示着她之后转变的可能。事实上她更加符合“每个人心中都有恶念”的说法。被卷入少年A和少年B的“逃亡”的她起初是个受害者,但在这场游戏结束时她成为了survivor。她第一次杀人原因有两层:少年B的欺辱错手造成了她开车撞上人,然后面对被“撞死”的人的复活时诱发了自私的恶念。当她掐死这个将死未死之人时我就预料到她最后会暴揍少年B(虽然我没想到她竟然杀死了他)。少年B不断的欺凌,只要不是特别软弱的人都很可能起来反抗,而当她杀死第一个人之后,她的心理状态更是发生了质变。看似柔弱令人摆布的少女C实际上和少年A更接近,他们同样是强大的人,他们是survivor,而不是少年B那样软弱而卑微的人。

  最后我们终于讲到了少年A,让我们梳理一下他的身世:从小就不知道母亲是谁,年幼父亲死了,被邻居收留,在爱媛县和弟弟相依为命,整日打架惹是生非,直到18岁的时候惹了当地黑帮,被镇上的人以“惹是生非的家伙必须在18岁之前离开小镇”的规矩驱逐,离开了小镇在周边城市里到处游荡。

  对此我不想做更多解读,每个人心里一定都有自己的解释。在这里仅仅提两点基于影片事实的推测:

  第一,少女C第一次杀人之后少年A从一开始对她漠不关心转而眼里露出了兴奋光芒,逼问她:“第一次,感觉如何?”可以想象过去的某一天,少年A和少女C一样完成了从受害者到生存者的转变,初尝暴力的他找到了能够赋予自己力量东西,从此他执着于暴力,暴力是他人生的意义,是他生活的全部。

  第二,影片的一条暗线是少年A的弟弟,通过弟弟和他的“朋友们”我们隐约了解了小镇上发生的事情。影片的开头结尾都提到了每年神社的“夏日祭”,从开头有人谈论到那个活动上“杀死人都没人管”,到影片最后我们看到了受欺负的弟弟险些失控,夏日祭神社混乱推搡对峙的现场,以及伴随着神社鼓声,小镇的另一头,少年A从狱中释放回到家乡,眼里露出野兽般的光芒,开枪袭击了两个人。神社近乎失控的现场和少年A的“杀人现场”,两个场景不断切换,影片在这里结束,也揭示了这个残忍的谜底:少年A的父亲很可能是当年在神社中被人打死的。或许不是私仇,仅仅是这项传统的对抗活动的不幸牺牲品。

  导演说他想借这部电影讨论什么是暴力。少年A、少年B、少女C,他们的情况各不相同,又有互通之处,而在这表面的三种暴力之下,隐藏着小镇发生的暴力事件和每年一次的“暴力传统”。

  细思极恐。

  《错乱的一代》影评(六):没有暴力是无因的

  影片开始于哥哥被人在港口小路一通乱揍,影片快结束时弟弟在同一条路上被“朋友”们揍倒在地,两次赶来拉架的都是造船厂厂长。兄弟这两条线索在时间线上看似双轨并行,实则互为因果。

  父亲早逝,母亲遗弃了幼小的泰良和将太离家出走,邻居造船厂厂长看两兄弟可怜于是收养了他们。说是收养,但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兄弟俩蜗居在杂物堆积的船厂工房,睡在临时搭建的小帐篷里,一地的工业元件和废料说明兄弟俩还有在给厂里无偿做工。但即使这样厂长也坚决表示:“只能养到法定年龄18岁,惹了麻烦立刻搬出去。”为此泰良和厂长大吵一架——低学历意味着泰良无法进入企业过上安稳的生活,而他的闹事记录则会令他失去在便利店和加油站打零工的机会,如果再失去固定居所,那么泰良甚至将无法通过职业安定所成为日薪工作者,只能被迫当一名流浪汉。18岁,对普通孩子而言还未到成年步入社会的年纪,但是对泰良和将太而言,则已经是被社会彻底遗弃的年纪。

  已满18岁的泰良终于成为一名流浪汉,带着“无因的暴力”从港口小镇消失了,但我们可以从未满18岁的将太身上窥视泰良18岁前的经历:看似有一群对自己带着廉价优越感和同情心的“朋友”,但这些所谓“朋友”一旦确定令他们畏惧的打架高手泰良犯罪潜逃后,立刻恢复本来面目嘲弄将太“没爸没妈,哥哥跑路”,肆无忌惮的孤立将太欺凌他并对他施暴。如果泰良的暴力真的是无因的,那为何就连性格柔弱反对暴力的将太,在最后也不得不愤怒地挥舞起棍棒?在外人口中泰良是一个“爱惹麻烦的人”,但究竟是谁惹了谁的麻烦?

  高中生裕也在街头放飞自我地一边揍着路人,一边高喊:“我要成为海贼王!”死后却被网友评价:“活像漫画里的傻蛋角色”。裕也沉迷于手机游戏中艹遍后宫无数美女的世界,但现实中他要用暴力才能占有美女,最后还以被反杀作为代价。漫画和手游许诺给裕也尊贵的身份和伟大的梦想,虽然他鄙视身为流浪汉的泰良,但在网友眼中身为高浜不良的裕也和能力系流浪汉泰良并无不同,都是DQN(泛指学历低下的人)——彻头彻尾的社会底层人士。不仅如此,裕也即使在社会底层中也处于底层:身为不良却畏惧打架,经常被好斗的朋友菅原等人嫌弃。当菅原骂着“滚开,废物!”一把推开裕也痛揍虚弱的泰良时,原本鄙视流浪汉的裕也,突然对泰良产生强烈共情架开了菅原——他在泰良身上看到了自己无路可走的未来,和反抗社会的希望。被社会遗弃的泰良有着自成体系的阶级意识:他只揍挑衅自己和看起来力量比自己更强大的男性,在他看来女性是无条件的弱者。而在社会底层狡诈求生的裕也,则深谙父权社会阶级序列:父权社会中被物化了的女性是明码标价的商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弱者”。那些穿着校服的女高中生,甜美连衣裙的OL,华丽晚礼服的陪酒女,甚至是朴素的家庭主妇……社会价值都比裕也来得要高,是裕也注定消费不起的“贵重商品”。裕也对女性的憎恨来自于对父权社会性别待遇差的不满,以及对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愤怒。“我早就想揍女人了,感觉超爽的!”裕也殴打和强暴女性,跟翻身农奴对地主家财产的打砸抢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兼具受害者和施暴者两种属性。那奈在这两种身份中切换自如:表面是被人占尽便宜的陪酒女,私下却喜欢小偷小摸占人便宜;她在爱慕的打手面前装乖吃瘪,背地里却欺负情敌刁难司机;她被裕也绑架殴打强暴胁迫,但又靠杀死农民和裕也来泄愤。那奈和裕也同属社会底层,连欺软怕硬的性格也极为相似,但只因那奈的身份是美女,便天然具有商品价值,可以靠出卖肉体轻易获得父权社会的性别红利。仅这一点点的好处,就足以让她做出跟裕也截然相反的人生选择:不惜杀人和撒谎,冒着坐牢的风险也要重回社会秩序之中去。

  社会对脱序者和弱者既恐惧又憎恶,唯独没有怜悯。人们觉得裕也“死得好”,希望泰良“最好早点被抓到处死”,一边假惺惺同情那奈的悲惨遭遇,一边暗地里嘲笑她“一定被轮X过了,真丢人”。当社会规则中的弱者不再愿意遵守维护阶级秩序的法则:泰良决定跳出社会规则之外,抛弃文明回归原始,用自己擅长的拳头重新证明自身的价值;裕也投机地试图借由泰良的暴力完成阶级跨升,实现自己寄存于漫画和游戏中成为统治者的野心。影片的结尾,象征国家机器的警察反被泰良一枪击毙,象征神明的祭祀团队发生摩擦拥打作一团——没有暴力是无因的,黑夜深处总有无畏于国家和神明的无产阶级革命暗流在涌动。

  《错乱的一代》影评(七):三星半,主要是我个人对这个类型不感冒。客观来说节奏和表达都挺好的了。

  还有我写完下面的长评之后就忘记了,就这么过了两个星期……

  看完之后,我觉得我需要好好消化一下。感觉它是非常类型的,纯暴力电影。类似大象之类。没过过多的解释或洗白,甚至没有确切的结局。但因此,感觉它反而是学院派风格,在故事之外牢牢掌控着节奏气氛,以及故事背后的思想深度。

  网上说得那就神了,什么混沌的力量,乃至恐怖主义……一般先有一个定性,概括为:表达了“无因的暴力”。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是看不到那样的深度了。但我觉得“无因的暴力”听起来棒棒哒,却不很确切。男主的暴力与其说是无因,不如说是没有指向性,也不需要得到什么结果,概括的话还不如说是“无果的暴力”。他会毫无理由的主动攻击别人,但会这样做,肯定还是有一个总的缘由的,哪怕影片没有把它摆上台面任君品鉴,连这个原因都不思考,那影片对观众就太失败了。

  穿插了弟弟这个角色,一方面张弛了节奏,另一方面当然也是有意义的。弟弟比哥哥守规矩,与人也有正常的接触,上学,有朋友,也接受邻居的关照。但随着对哥哥无可奈何的观望,弟弟的生活也逐渐失控。感觉这个过程,仿佛是影射哥哥。

  我所想到的是曾经看过一个心理学的文章讲同伴认同。即使在童年,从完全家庭的生活,逐渐接触社会,同伴认同就渐渐占据了长辈的权威,在十几岁的时候,影响力达到顶峰。家长会训斥小孩,你傻啊,他叫你去吃屎你去不去?但这是个正常过程,十几岁时的社会就是如此,如果你不被同伴认同,就是孤独一人,作为成年人来讲就是被社会遗弃的感觉。

  这个片子里,长辈是缺位的,父母双亡也没有亲戚,唯一关心的邻居没有足够的权威和力量。也没有出现老师,没有出现警察,连一个偶像似的人物也没有。在津浜无序的社会中,哥哥是孤身一人。为什么他没有朋友,没有同伴,不被认同,从弟弟的遭遇能看出一二。

  一起玩乐的朋友,看起来像是亲切的样子,“喝什么?别客气。”返回去想想,是一种微妙的优越感。仅仅因为拒绝参与打架、一起玩乐不是那么顺从,就被拿家庭的痛脚攻击。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只是因为他哥哥是条疯狗,能让打架的对方吓破胆,就是这样利用的关系。事件被媒体报道以后,网络里事不关己的言论铺天盖地,往日的伙伴笑嘻嘻拿着手机,漫不经心的开着玩笑。最后跑到弟弟家恶作剧被弟弟拿铁棍追赶,邻居大叔一拳打倒怒吼: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就这么有意思吗?

  笑嘻嘻的少年说:好厉害好厉害,感觉和你一起就会很有趣。哥哥抹一把脸上的血污,仿佛看透的望过来,淡淡说:享受其中,就好了。

  就是这样的社会规则,年轻人的这一代,规则已经变成了如此,大家都对别人漠不关心,觉得无趣。唯一能获得对方正面对待的只有力量。路人被击倒了,闲逛的小鬼被击倒了,道上的混混被击倒了,连看起来很厉害很有地位的大哥,也被打翻在地。被打败只要不死,就在公园洗洗,吃垃圾堆和便利店的食物,然后再去,一次一次,总有把对方打到无法动弹的一天。

  苏打那就是个渣渣了,又猥琐又渣,一脸血躺地下还是很帅(捂脸)他本身是没有力量的,同伴被打他也不敢帮忙,惹了麻烦就钻到角落躲起来,在虚拟世界里做些猥琐的幻想。这种人,或许才是我们普通的大多数,没有力量反抗,就苟且的活在其中。这种人一旦掌握了力量会如何呢?看那个帜高气昂狂欢的模样,往日压抑在心中的愤怒和恶意,一股脑暴走了出去,“早就想打女人了”,他就只是施暴和欺负人,还自称“驯兽师”感觉操控了力量。

  哥哥,既不同意也不反对,只是看着他施暴,对女人的反抗也不阻止。“这哪是人质,这是共犯啊,我们三个,真是奇迹。”不,对哥哥来说,谁都不是同伴,他不关心谁会获胜。

  从人质变成共犯的女人。陪酒女,小偷惯犯,她被看场子的男人甩开手“别碰我!”也对地位不如自己的陪酒女说:“去道歉。”施行着欺负和冷暴力。最后在警察面前把自己塑造成单纯的受害者,甚至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对(实际是自己杀死的)少年B的同情。她有这种狡猾的生存哲学。

  她和苏打的对手戏,简直看得人要精分,两天前我刚看了溺水小刀orz 美少女和恶魔王子,大海啊,小岛啊,一生一次的爱恋;人渣少年啪啪那耳光扇得,把陪酒女拖到后备箱,侵犯,唆使她开车轧人,陪酒女掐死突然醒来的大叔,故意撞车最后弄死了人渣……这特么居然是在同一年度上映的,你们俩这么搞法真的不会觉得精分吗?但演得确实不错,特别特别渣的苏打,打开车门爬出来,看着哥哥打死了对方司机,喃喃的说不行了我不干了,陪酒女一边骂“去死!”“人渣!”一边疯狂的用车门一下又一下,直到苏打一动不动了。比起没有目的性的哥哥,要么看着,要么开打,这两人是目的比较明确的,有矛盾有冲突的。

  错乱的一代,我觉得这一代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缺少同理心。对方只是无辜路人,女孩子和老人,无端被踹翻在地,施暴者眉头都不皱一下。哥哥就看着陪酒女被苏打暴打,拖出去塞到后备箱。陪酒女把自己受到的伤害和压力,毫不保留的直接释放在比自己弱的人身上。弟弟的同伴,对于他寻找哥哥不陪自己玩乐打架,感觉不快。把这样悲惨的案件作为谈资轻巧的开着玩笑。

  有一种病症叫做爱斯伯格综合征,表现中就有兴趣局限、缺乏同理心、虽然积极交际却难以理解。前不久,有个患有这种病的20岁年轻人,把自制炸弹用书包放在了伦敦地铁里。警察通过监控找到他,他不在乎的说那是个万圣节玩笑。后来发现他从小受欺凌,孤独,痴迷武器和暴力,后来联系上极端组织被洗脑。

  缺乏同理心,或许已经不限于先天病症,而成为通病,有人说同理心的缺乏是因为缺乏想象力。我觉得起因在于现代人对他人没有兴趣,似乎所有的兴趣点和注意力都落在自己身上,自己哪有那么多趣味呢,于是又觉得无聊。或许可以叫自我意识过剩。

  之前在单位的时候,觉得老一辈什么都八卦也很烦人,但年轻的一代(包含自身在内)也让人忧郁。比如说,朋友是朋友,同事是同事,从没有从同事交往演变成朋友交往的打算,哪怕是朋友感觉主要的交往方式也是吃饭打牌玩乐,无论哪种情谊都非常凉薄。你了解你朋友的世界观吗?你知道朋友在忧虑烦恼什么吗?在你觉得人生过不去的时候,有精神上可以依赖的朋友吗?人生才过了一小半,在未来几十年里,你有可能会在遇到人里新增加朋友吗?

  在需要同伴认同的年纪,我们没有同伴,或者说有一群滥竽充数的同伴,他们认同的主要衡量是一起吃喝玩乐,遇到危机他们会轻飘飘送上一点廉价的同情作数,或者无视、抛弃甚至落井下石。人是社会动物,我觉得局限家庭是无奈的结果,而不是主动选择。所以不是有个这样一群人吗,下班不回家,说好忙好忙在单位加班。

  扯远了。

  影片结尾,小镇在街上举行祭典抬神轿。哥哥在外面闹了一通回到了造成一切的出发地,就像野兽临死前回到故乡,就算不说大家也知道这就是毫无疑问的毁灭前的最后了。倒是弟弟,站在街上,注视祭典,男人们拥挤在一起推搡撞击,凭力量爬上轿顶。那是明亮的、热闹的、在一起的、秩序混沌又充满力量的世界。弟弟独自站在远处。

  我觉得这个结尾。第一,暗示了这种世界是从成年人那里继承而来的,并非错乱的一代自行创造。神轿、祭典上的模样,跟年轻人彼此争斗的样子如出一辙。从原始时代起,人们就有暴力、争斗的一面。弟弟发飙的时候大叔说:我们这里也是有规矩的!被规矩所压制的成人世界,在失去了规矩的年轻人那里全部暴露了。

  第二,世界的规则是这样客观存在,你能怎么办呢?那边的世界是对的,是主流,是被认同的,充满满足感和吸引力。成年人的世界其实也是这样运行罢了,年轻人的混乱失控不过是在践行。或许你不采取那么极端的方式,本质上也是个使用力量的哥哥、利用力量的懦弱人渣、没有力量却狡黠残酷的陪酒女……极端方式向你展示的结局就是毁灭自身。

  第三,弟弟会怎样做,大概是个开放结局。感觉他分分钟就会冲进去,当然他可以选择A.孤身投入这样的世界获得认同,B.反抗、扰乱、杀戮。后者是哥哥选择的道路,我不知道究竟哪种更好,也不知道弟弟会如何选择。

  看完以后惊讶的发展这个片子貌似改编自真实事件,那我想说这个改编太棒。事件本身并不复杂,却塑造了相当生动立体的各个角色,拍出了多个角度和层次。标题“错乱的一代”把它从一个个体事件,拓展成一个群体,甚至掀起了整个社会的边角。

  似乎有对于电影只展现不解释的部分批评。解释的话,确实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也能脱去一些学院风格。但导演会如何解释呢?想了一下,觉得那是导演的想法,他解释了我们还会思考吗?全片最难解的人物哥哥,他不解释的地方恰是一个引导点,感觉片子刚看完有点儿不明所以,思绪乱乱的。好好想一想之后,余味却不错。

  《错乱的一代》影评(八):笔记与随感

  永不放弃的弱者,真的可以进化成强者吗?

  只有痛才能让你真切地感到在你在活着。

  不管你是否停止打生活,生活都不会停止打你的。

  作为一个“人”应该知道,现代社会的道德秩序商业秩序一切秩序都已经腐烂到根儿了。人要是没有道德和动物有什么区别?被大他者洗脑的人如是说。对,你是和那些动物有区别,区别在于,你只是比那些动物更“恶”,更会伪装了而已。他们在采访中在网络上一副无辜正义姿态仅凭表象把罪恶推诿到某一个人身上,把他当做一个垃圾站,殊不知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大垃圾场。孤儿作恶就谴责之,但平时谁也没关注过孤儿的精神状况,政府,学校,老师,同学,朋友,养父,谁尽到责任了?片中明明白白地交代了男主变成暴力野兽的原因,只不过故意不一开始就交代,而是通过结尾他弟的处于成长转折期的经历交代的——被别人欺负,于是想报复,想变强,想打赢,想发泄愤怒,以至于暴力可能演变为纯粹的快感和生命的意义。泰良一无所有,没什么可失去的,所以可以尽情毁灭自己和他者,尽情挑战强者。裕也则相反,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他很怕受伤,很怕死,一旦危及到自己的性命,他就觉得“不好玩了”。其实,人不该死吗?人就是该死,地球已经人满为患了,人类把其他生物都快玩完了。 但真的开启这暴力机器时,受害者和旁观者在心理上都是无法承受的,尤其是恃强凌弱之时。所谓人道主义很多时候只是人本主义罢了。而那些无反击之力的路人,则是比动物更“坏”。他们是弱者,被虚伪的秩序圈养的羔羊,他们同时也是前面提到的那些比动物更“恶”的乌合之众。谁说弱者就无辜?

  男主这种人在战争时代很有用,而战争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用来重建权力秩序的。他作为一个和平时代的孤零零的无权无势没爹没妈的青少年个体,只能从与另一个或几个个体打架开始去破坏现有的腐朽秩序(虽然他自己仅仅意识到暴力让他感到快乐,意识不到这快乐的深层原因)。一个人往上爬时必须做一些与他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的事情,这就是道德政治的虚伪性,而他撕破一切虚伪 一切假象,把自己暴露在炽热的如鲜血一般的真相面前。那些路人都没有准备好迎接他的拳头 ,他们藏在平静的生活中,假装意识不到这个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发生权力更替,从宏观到微观,从权贵阶层到平民阶层;拳头,以及象征意义上的拳头,永远是缺席的在场,泰良所做的是让它们真真切切地在场,被感知,通过有力的痛苦和快乐。

  “我们这儿18岁就要挑神轿了,要是惹事就得赶他走了。”仪式上的暴力是被正当化的,是成年的标志,个人自发的暴力却是“不听话不懂事”。又是秩序的强力。将太的损友的侮辱他哥的话语,攻击的点,一个是“你哥爱打架“,一个”你哥打输了“。爱打架,打赢了,在道德系统中是耻辱,打输了呢,在自然系统中是耻辱,总之,和打架沾边的都是耻辱。人类的价值体系已经混乱到一定地步了。

  最后的组合段胆儿很肥了,把抬神轿的祭祀活动的暴力场面与男主袭击并利用警察自己的枪杀死警察(进阶到打大boss了)的暴力场面平行并列 ,二者相互钳合,染指,置换:祭神活动中的暴力的神圣性合理性正当性被剥夺了——你们和那个臭名昭著的小畜生没什么区别;而泰良这个came from nowhere go to nowhere的实行无差别暴力的小畜生,则被赋予了神的光芒——神赐暴力,暴力是原始图腾,行进的圣者,人类历史就是暴力史,人类永远不可能脱离暴力而存在,只能想方设法处理好与其的关系——在他们的理想中。

  《错乱的一代》影评(九):不会怂,就是干!

  柳乐优弥饰演的哥哥以打架出场,以杀人结束。他游荡在街道上,对那些招惹他的,他看着像混混的,上去就是干!打的别人动弹不得,或被打的动弹不得,才停止!我们从其他人口中与他弟弟(村上虹郎饰)的蜕变了解到他变成这样的原因:家庭不幸,社会欺压,孤独抑郁。这也是许多青少年发生问题的症结所在。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们握紧拳头不顾一切地挥向欺辱他们的人。他们的暴力不断的演变,终成像影片中哥哥这一样成为触犯法律的不良青年。

  影片也对社会问题青年进行了群像展示。他们怨恨社会,而又无所事事,整日沉迷游戏与色情,还会有偷盗的习惯。 菅田将晖饰演的胆小怕事的小混混是他们中的典型。幸运的是,他们能力不强做不了太多威胁社会的行为。但菅田将晖饰演的小混混似乎抱住了一颗大树,那就是打假厉害的哥哥。他开始肆无忌惮地打女人,偷车,侵犯陪酒小姐。值得一提的是菅田将晖的表演是影片中最出彩的。他将这样一群年青人的思想与行为特征生动的展现出来。他时而畏畏缩缩,时而嚣张跋扈,时而懊恼纠结,竟让观众在如此沉重的影片中找到了笑点。而作为主角的柳乐优弥饰演的角色背负着深刻地社会问题,他将严峻的青少年问题用自己的拳头而不是言语展现出来。影片的动作场面很逼真。拳头击中他人的声音也不同于其他影片中的空洞的配音素材。

  影片的影调也很低沉。场景的选择也多为阴暗的街道,即使到了明亮的室内也会用中全景将令人愉悦的明亮隔离出去。其中的一些空境,如忧郁的蓝色大海,杂乱如垃圾堆搬的船厂都是对影片基调的铺陈。

  剧情上,导演首先让观众看到哥哥打人的“果”,然后在弟弟的寻找哥哥与自身转变中向观众解释“因”。因为有暴力与设疑,所以导演也不会担心观众没有兴趣继续看下去。在故事线上,哥哥一条,弟弟一条。在哥哥不断地打架中,将其他社会问题青年都一一带入剧情中,流畅自然。弟弟这条线是解答观众疑问的钥匙。他对哥哥的寻找中,实际上也是在走着哥哥走过的路。当他拿起铁棍冲向欺辱他的人时,我们明白了他哥哥的行为动机。影片的以开放式的结局将兄弟二人的命运交到了观众手中。惟愿哥哥被捕,接受改造;弟弟听劝,悬崖勒马。

  《错乱的一代》影评(十):你是置身事外 ?还是有参与感

  过度的暴力很容易让没有代入感的99.99%的人和这部片子保持距离。极少的台词,90%的暴力镜头,看完了心中能塞下1000个问号。

  男主每次滋事前都会观察然后挑好对手。你看着他冷静地站在两个骑着自行车嘲他吐口水辱骂他的高中生里,看着他迂回地骑着车挑衅要撞开两个路上走在一起的混混,看着他迎面走向男二帮他挑好的猎物…

  然后,用尽自己最大的力气投入暴力,只要对手还站在眼前,就绝不放他走。输了一场,从昏迷中醒来,吃饭补充体力有了精神,他会重新找回对手把对方打倒在地。他要赢。

  因为这些人,都是欺负他的人,都和曾经欺负过他的人一样。所以,他一定承受过,难以忍受的羞辱,没由来的暴力,这个社会欺辱过他,现在他要翻倍地还回来。电影没有具体展现过男主以前的遭遇,但是可以从两个镜头的比较进行推测。

  电影开头的打斗里男主抱住要逃跑的对手的腿,就算别人继续对他施加拳头,他依然紧紧不放。电影后半段,因为男主的滋事而被同学差别对待的弟弟,对着来欺负他的人拳脚交加,这个瘦弱的男孩,也加入了战斗,最后有大人赶到帮忙,可是他也没有没有放开其中一个人的腿,依然紧抱着,不让人逃走。

  也许,那个母亲早就不在后来父亲也去世的男主,小时候也是这样像他弟弟,一个瘦小的男生,遭受暴力,用暴力保护自己,到用暴力报复敌人,最后沦为一个可以从暴力中找到快感和活着的真实感的人。

  你不知道他寡言的性格里藏着什么故事。

  看着那些狠狠打在肉体上没有犹豫的拳头,从嘴里鼻子里流出来的浓稠的血液,已经肿到无法睁开的双眼,希望你和我一样,对着这样可悲又可怕的角色置身事外,他有我们没有能力拯救和帮助的过去,有我们要保持距离的未来。

  想起两句话。两句话有点偏颇于这个角色,因为也许他真的有绝望的过去,但是可以作为勉励自己的话。

  人生是10%这个世界对你做了什么,90%你怎样对待这个世界。

  不要让你讨厌的人轻易地把你变成你讨厌的样子。

  最后表白影帝,yeah~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