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希波克拉底》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希波克拉底》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5-01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希波克拉底》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希波克拉底》是一部由托马斯·利迪 Thomas Lilti执导,文森特·拉科斯特 / 雅克·冈布兰 / Reda Kateb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波克拉底》观后感(一):医生不应这样被对待患者亦然

  每一个镜头感同身受,以至于那一张外国脸都能用中国脸脑补代替。

  医生和病患之间好像永远隔着一堵透明的墙,墙的这边医生高压低薪,不能也不敢清楚明白地说出真正对病人好的话,有那么一两个想要翻墙站在病人立场做事的从医者,却极有可能受到两面夹击,伤身伤神。而墙那边的病患和家属肉体脆弱精神需要安抚的时候,又要被对医疗莫名的不信任感笼罩。

  每个医者从医之始,都宣读过希波克拉底宣言,每个病患就医之初都签署过信任协议,但双方都不能履约的部分都有多少,还会不会越来越多?如电影所讲“医生不是一种职业,是一种诅咒”。当然,要破咒,远不能只依靠一个医生的力量和一个病患的悲剧

  《希波克拉底》观后感(二):在巴黎北站的日子

  借上海电影节之光,看了这部向往已久的影片。从质量上来说,能够进入此届嘎纳电影节竞赛单元,多少有些被高估了。导演想要刻画菜鸟医生的转变,挖掘医疗体系的弊端,此中种种,融合在101分钟的影片里,多少有些强人所难了。

  所以今天想从专业角度谈谈这部片子。多少有些剧透,不过影片中有些细节,可能不解读,大家是不能理解的。

  首先,法国的医学生在医学院学习期间 ,需要进行见习,半日在医院病房辅助医生工作,半日在医学院学习。见习生被称作(externe)。在学习结束后,会有一个全国范围考试,然后进行排名,你没有看错,是全国范围哦。随后根据这个排名,医学生们可以按顺序选择自己想要去的医院的对应科室实习。打个比方,第一名就可以说我要去协和医院,我要做肝移植;最后一名有可能就要去某某县的卫生站了。这个时候你就被称为interne了。这样的选择为每6个月一次,6个月结束后,就必须再选择一次科室,而你之前实习的科室的主任对你的评价就起到很重要作用了,不然人家看你评价不好根本不会要你。片中本杰明正是处于考试完毕,开始第一个为期6月的实习的阶段。所以他第一次做腰穿就很紧张,不知道怎么和病人交流,连护士也可以拿他开玩笑。阿尔及利亚人医生阿卜杜勒的职位就相当于中国的进修医生,只不过人家是外国人。这种职位被faisant fontion d'interne, FFI。在法国FFI多来自法属殖民地。姐姐我当年干的就是这个活。。。各种惨绝人寰。。。有一阵都抑郁了说。。。

  话说回来,法国医生的食堂规矩比较多,大概国人闻所未闻。影片中也如实反应。比如食堂四壁画有大量淫乱群P的图画主人公面容多取材于医院的主任教授级别。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吃饭吃到一半,头抬起来,看到你老板正面全裸。。。OK,接着吃饭吧您。。。人家每1年还要重新请画家画一次哦。当然还有其它枝枝节节的规矩,比如,进入食堂,必须接触每一个人后背,就如同打招呼一样;进餐期间,绝对不能说任何与医学相关的词汇,不能谈论病人。剧中阿卜杜勒午餐时说起有个病人有korsakoff syndrome,然后医生们就起哄了,因为他犯了规,必须接受处罚。这个就牵涉到食堂中的另一项传统了——转轮。转轮上画有6-8种处罚方式,你转到那个就按照上面的要求接受处罚,姐姐当年实习的医院还算客气的,轻则吻一条鱼,重则露点。很多外国医生初来乍道,多不能接受那么大尺度。片中阿卜杜勒是一个认真且正派的人,而且他的年龄显然要比本杰明大很多,对他而言,这样的处罚超过了他能承受的尺度,所以扔下午餐一走了之

  法国的医疗制度还是与国内有很大不同,这个要说起来,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是法国医师工作强度一点也不低于国内,影片中18个病人所有的工作只有2个interne管,我当时听了心里也一哆嗦,一天不干12小时根本做不完的,还不算上值班。在中国,你半夜被叫起来看病人,顶多楼上走到楼下,我曾经有个学妹在法国乡下的医院,有一次被叫去看病人,被告知需要开车去另外一座山上。。。

  关于罢工,这个已经不稀奇了,呆过法国的朋友肯定领教过SNCF或者RATP每年的罢工。而在法国,医生也可以罢工,但是人家的心在罢工身体还在干活啊,身上贴一条EN GREVE(罢工)接着干。

  最后,谈一谈影片末尾的那场众人质问教授和院长的戏,我想说,大家所抱怨的一切一切一切的问题都那么真实。在法国的医生和护士的确常年被这些不公待遇困扰,薪资低待遇差工作环境糟糕病人及家属的不信任(人家也是有医患矛盾的,我只能说中国有些病人真的跳脱了文明人的范畴),这些都是非现实的反映。反观《格雷的解剖》,只能是披着医疗外衣的言情剧吧,反正我看不下去。

  《希波克拉底》观后感(三):Hippocrate - 白色巨塔压垮的热血生命

  班杰明是个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他进入自己父亲担任外科主任的医院当起了实习医生。满怀济人抱负与一腔热血的班杰明马上遭逢了生命中第一场震撼教育。先是实习医生的地位低下,不太有人鸟你,再来,居住的宿舍简陋破烂,与游民窟无异,然后,更可怕的是医疗设备严重短缺,医护人员人力匮乏,更有医院裡各科系的盘算计较,这些都是学校未曾教过的「现实课题」。 与班杰明同时进入医院实习的是一个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外籍实习医生阿布德,他在阿尔及利亚已经是执业医生,为了申请技术移民,报考法国医生执照,而不得不再在巴黎医院重新实习一遍。阿布德秉著自己的医疗良知坚持做著他认为对的事情,比如,内科因为病床数少,而不希望留病人,因此希望用各种方法把病人的外在病征改善,好转出去,以空著病床给其他患者,但这样的决断却与阿布德的道德良知有违,因为大家都知道癌末的老妇人无论如何是改善不了的,强制性的侵入型治疗只会徒增苟延残喘的生命痛苦。 在一次有争议的医疗疏失中,病患离世了,班杰明因著自己父亲的保护,难得以免责,阿布德却因此要受到处罚,眼看著白色巨塔中的重重问题与总总不公平现象,班杰明该如何自处?是慢慢同化成其中一员?还是努力抗争呢? 本片号称法国版的「白色巨塔」,是新锐导演多玛斯.黎提的第二部剧情长片,导演自己是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在校其间就喜欢拿著摄影机自拍短片,这部片是根据自己在医院实习的所见所闻编织出来的作品。 导演手法平实,多用很写实简单的镜头在说这个故事,毫无花俏的卖弄,只是透过简单的剪接来点出那种实习医生面对大环境的无奈,比如,一边是垂垂危矣的病患,下个镜头马上是一群实习医生在医院宿舍的耶诞狂欢派对(我想这无关批判对错,只是很真实地呈现了生命中的实况,但却值得我们去反思),又比如,在决定结束一个生命的痛苦延续后,两个男主角站在夜色中抽烟放松,那时导演用了温暖的黄光,这在外景夜戏中算少见的(通常外景夜戏多是冷色系的蓝光为主),这轻轻的一笔,也说明了导演是肯定这种人道抉择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技法,让本片虽然简单,却如此动人。 片名「Hippocrate」是古希腊的名医希波克拉底,大约等于华夏民族的华佗那样的人物。那时的希波克拉底已经会偷偷解剖尸体(律法并不允许),研究人体结构,并且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疾病观点(例如对『癫痫症』的见解),为了崇敬这位医疗先知世界医学协会在1948年的日内瓦宣言裡启用了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也就是所谓的医生宣言,发誓要忠于医德,济世救人。 我自己在戏院中不断泪崩的是高龄88岁的老奶奶癌症末期,其实她最需要的只是安宁疗程,让她在生命最后一程尽量减少痛苦,而能够尊严地走到死神的面前,开始另一趟旅程。然而内科不是安宁病房,多还是选择侵入性治疗,希望病患好转,可是一个只剩三个月寿命的癌末病人,是能够多好呢?所以当我看到老奶奶被强制插管,手还因为怕去自行拔管而被捆绑的拘缚著,更别说手背因为无数次的针头插入而瘀青肿胀,看到这裡时,我不禁泪涔涔,那让我想起我奶奶生命最后的光景,也曾经历过这样一种「折磨」,除非病人求生意坚强,否则谁会愿意在生命的最后一程陪伴的不是家人,而是一台台冰冷,徒有电子声响的医疗仪器呢?插管的苦痛,气切的窘迫,被绑缚的不安焦躁、无限制的死亡恐惧跟漫漫无期的失落感,难道这些会是我们奋斗一生后,最终希望的悲凉下场吗?(至今这些场面还依然在各大医疗体系中上演) 是的,我们活在一个科技时代高峰中,我们的医疗技术可以不断延长人类的寿命到尽可能的时间单位,但是,别忘了,相对于未来,我们尚有很多要学习的,例如我们医疗体系的种种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医院这种尴尬地介于营利单位或公益事业灰色地带;医护人员的短缺造成工作时数过长、医疗品质下降;医病关系健全化与健康化;现代医学的总总盲点以及台湾更複杂的健保制度等等),我们面对生命本质与人道关怀这一块,其实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包括最实际的生命教育,实话是,医生也都是平凡人,也都是「从当医生后才开始学作医生的」,年轻的医生可能只会看数据、看报表,以「救活」为己任(这完全没有错,因为学校是这样教得),但随着自己生命中经历了一场场的生离死别,尤其是更切身的自己亲属、甚或是一己生命的危脆边缘,也许方能慢慢融入生命的关怀,厘清除却「救活」之外更本质的生命意义,也许那时,他们才会意识到「送死」(如何让病人安心、减少痛苦地、无忧无惧地上路)更是一门至为关键学问! 我的中医师会灌输我很多观念,她也是历经了自己至亲的生命末程后,才开始慢慢修正自己的观念,比如,人就是一个在逐渐衰老过程,所以期望熟龄人士健康是种不切实际奢望,医生能做的,一是让病人心安,二是尽量保有患者各种身体功能,就像一部老车,它可能已经无法再跑出时速一百公里的速度了,但总可以让它保有时速20的速度慢慢自理前进吧!也就是说,对银发的照疗,保「健」是不可能的,但保「堪用」却是可行也更实际的。这样的观念也可以让年长者减少忧虑自己「不再健康」的烦恼,因为失去健康是必然结局,只是如何缓慢、渐进性地跟自己日益转变的身体沟通相处,更为重要。(所以当我们说『抗老』,其实是非常错误用法,那不断灌输我们『老』很可怕,要『抗拒』她,而抗拒是必然的失败之役,便会引起更多的焦躁与烦乱,我们该做的是正视她,其实她只是一个正常蜕变过程,因此我们要做的是『顺老』,就是平和地、优雅地适应那样的自己!) 当然,这些更关乎全人类自己给自己的生命教育,我们活在资本至上的今天,我们只被教育要追求成功财富名声权力,到何时,我们才能够真的把生命的意义贯彻进我们的教育中去呢?(当然,生命教育是个很大的课题,并非任何人可以『教』的,但是,至少我们得让人在这『一期生死』的终点时不会恐惧死亡,不会觉得这一生是虚度的,知道自己这『一期』的意义何在,这些是需要不断辩证的,她甚至不是哲学系的独占课题,而是每个人都该被启发、被告知、被不断诘问的切身命题。) 当然,面对这些课题最实际的方式还是靠「自学」吧! 最后分享片中一句酸溜溜,却也许无比真实的台词: 阿布德告诉班杰明:「医生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惩罚吧,我想。」 (文 Rady Fu)

  《希波克拉底》观后感(四):医生亦凡人

  美国一位医生因为涉嫌让上百位无需化疗的病人进行化疗而获得巨额利润,正面临175年的监禁处罚。这一次,在新闻中,医生的形象变成了一个无视生命的魔鬼。无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和医生有关的新闻一定会引发热议。一方面因为这个职业牵动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另一方面,这个职业本身也确实特殊。某种程度上说,再没有一个职业比医生更具有道德色彩,却也没有一个职业比医生更需要剔除感情色彩。他们是一群处于困境中的人。每天,这群人都要面对生死抉择。他们面临的压力内心的困境,不是外界所能想象的。

  就如同这部《医生准则》中,那位实习医生阿卜杜勒所说,“医生不是一个职业,或许是一个诅咒之类。”有些职业就是如此,一旦你选择了,终生无法挣脱。

  大多数人对于医疗题材熟悉是从《实习医生格蕾》或者《豪斯医生》之类的剧集而来。这些剧集之所以热爱医疗设定,就是看中了医生群体每天面对的极端状况。但《医生准则》却有些“反戏剧化”的倾向,这个故事没有被设定在急诊室外科,而是设定在了内科。就像其中的主角,实习医生本杰明所说,“内科其实才是真正的医生,可以处理疾病,建立医患关系。”但这并不是说,这群人见证不了生死,反而更残忍的是,他们见证的生与死都因为没有那么突然而变得更加漫长,反而有更多的折磨。

  本杰明来到这所医院做实习医生,他的父亲就是这个部门的主任。和本杰明同时实习的是一位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医生阿卜杜勒,他年纪更大,在这里实习是为了能取得在法国的行医执照。他们每天面对琐碎的事务,床位不够,资金被砍,以及各种底层患者的慢性病,等等。直到有一天,他们遇到了一位88岁的老太太。癌症扩散,几乎无法进食。最终面临选择的时候,在老人家属的同意下,这两位医生选择放弃治疗。这让阿卜杜勒得到了处分,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本杰明也被这件事点燃了内心憋闷已久的情绪……

  这部获得了多项凯撒电影节奖项提名的电影,有着法国电影特有的云淡风轻,而且一直秉持着“从内部拍摄”的视角。不但关照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写出了面临生死抉择时,医生的困境,更难得的是,直面了医生作为“人”的一面。他们在私下也会开病人的玩笑;也会很冷酷地算计一个病人如果放弃治疗会腾出床位给更有希望的患者;也同样不愿意在假期值班,他们更愿意考虑家人,而不是像神一样只一心照顾患者。有时,你看着他们在饭桌上把患者的病痛编成歌,会有一丝难受,但很快也会释然,因为他们同样是人,想做职业医生就必须懂得划清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不然,谁都会崩溃。但同样是这群人,在面对生命的时候,比谁都一丝不苟。他们也会有艰难的选择。这就是医生常态、更加真实的一面。

  关于医生面临生死的电影也有很多,比如几年前由阿尔•帕西诺主演的那部《死亡医生》探讨的就是医生为病人实施安乐死的故事。《医生准则》并没有这么极端的案例,但他们面对的事件看似不锋利,但实际上仍然蚀骨。那位88岁的老人,抢救过来就会痛苦的维系几个月的生命表征,然后死去。那些管子、仪器都让她无比痛苦。更何况,医院还面临资源有限的问题,每天看着这位老人占据一个病床都会产生更大的压力。当老人心脏骤停,医生到底该如何抉择。急救科的人来了,他们如果不施救,就是渎职,但施救反而却不人道。他们只能救治。而这又把本杰明和阿卜杜勒推到了死角,插管让老人生不如死,拔掉管子,这行为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

  他们最终遵从了内心和患者家属的意见,停止了治疗,即使他们被面临医院的惩处。电影的最后,医护人员对着院长发泄心中的不满,低薪高压的工作,被克扣的医疗经费,医院高层对医生的忽视,等等。院长无奈地站在那里。这些人说的都对,但院长似乎也没错,这群人基本处于一个无解的漩涡中。

  我们不能悬空地谈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残酷的是,即使面临生死,有时还是必须考虑利益得失。我们也没有办法划分出,到底哪种行为算是对病患的救赎,哪种行为算是施害。那个决定的瞬间,某种程度上,医生就是神明,但过了那一秒,这群人仍会跌落凡间,面对各种琐事和无奈的抉择。

  这才是现实版的医生准则,有某种模糊的,无法言明的东西。它包含着道德、善意,当然,也有残忍。

  (文/杨时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