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热带》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热带》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5-01 21:3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热带》观后感精选10篇

  《热带》是一部由穆肃执导,杜金城 / 李云龙 / 李培军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热带》观后感(一):迷失城市丛林——关于《热带》的断想

  迷失在城市丛林

  ——关于《热带》的断想

  文/Clyde

  1、热,热带

  5月底的广东,多日暴雨过后,又连日高温,热。

  看影片《热带》的时候,广东还没有热起来,此时,广东已经进入热带模式

  影片《热带》中有许多擦汗的镜头,无时不在提醒观众这是一个发生在“热带”城市的故事实际上,东莞并不属于热带,但夏日的闷热,让人产生错觉,而这种错觉也是影片中儿子的错觉——他知道他行走在这座城市,却自我迷失了

  热带,会让我想起“热带丛林”。丛林,会让我想到“城市丛林”。一个来自农村大学生来到了“热带”的“城市丛林”,他想在“丛林”里开创一片天地,但也许是因为太热了,而刺眼阳光让他找不到北了。

  2、寻人启事

  儿子已经六年没有音信了,年迈的父亲来到城市,他想把儿子带回家。

  如果你略为留意,你会发现,每一座城市的角落里,都贴着许多“寻人启事”。按理说,如今通讯极其发达,“寻人”相比信息闭塞的时代应该大大减少才是,但城市的角落里,“寻人启事”却常见常新。

  过去的“寻人”,大多因为“走失”;如今的“寻人”,却有不少是因“迷失”而起。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持续进行中,“城市丛林”随着房地产业的开疆拓土而不断扩张。也许有人告诉你,“丛林”中遍地都是“中国梦”,但却有更多的人梦断“丛林”,其中有些人会像影片中的儿子那样,游荡于“城市丛林”——而出于某种自尊惭愧,他们主动选择了自我屏蔽,疏离家庭

  “寻人启事”在我们的时代,也许并非人命关天,而只是想“叫你回家吃饭”。

  3、成功的,太成功的

  尼采有一本书叫《人性的,太人性的》。这本书其实我没有读过,但我很喜欢它的书名

  如果说在尼采的时代,“人性”是一种主流价值,那么,在今天的中国,“成功”就是最甚嚣尘上的主流价值。

  “成功学”遍布中国大地特别是占领了许多公共空间,比如机场火车站等。一个农村青年,他最早了解外面的世界往往就在这些公共空间——这是他们走向城市的出发点

  “成功的”深深感染千千万万的农村青年,以致于他们最终深陷“太成功的”的魔障而不能自拔。为了延续“成功的”梦想,有些人不惜半推半就加入传销组织,而另一些人选择了逃避与沉沦——不管是哪一种选择,他们的身心都难以回家。

  六年了,儿子仍然没有走出“成功的,太成功的”魔咒。

  与一些急功近利的父亲比起来,影片中的父亲其实有着儿子尚不能参透的博大胸怀——儿子是否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回家”。

  “成功的,太成功的”,是“城市丛林”中的迷魂草,足以令许多人鬼迷心窍,而解药在每个人的心中。

  4、虚构的,非虚构的

  该片改编自导演纪录作品《寻子》,也就是说,影片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许多地方是有事实依据的。

  我没有看过《寻子》,但我仍然可以肯定,《热带》绝对不是对《寻子》的搬演或者情景再现。

  纪录片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可控性,作者表达必须以真实发生的事件前提。而故事片在作者表达或创作上,有较大的自由度。

  从片名及内容来看,《热带》以刻意的空间错位为原点,在叙事的过程中,也有机地展示了东莞这座城市的风貌,而《寻子》应该更多只是记录事件随机发生的过程。

  虚构的与非虚构的的实质区别并不在于真实性,而在于“刻意”与“操纵”。虚构的故事中,导演为了表达自己想法,可以有很多“刻意为之”,甚至“操纵”影片中的人物为自己站台。比如影片中的“小偷”,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是“儿子”的化身与投射——而这样的“角色”,我想纪录片中应该是没有的。

  既然是创作,“刻意”并不是什么坏事,但要“刻意”得不着痕迹,却殊为不易。不得不说,这一点上,该片导演的功力不够,不少“刻意”之处昭然若揭

  5、自主电影

  中国常说的“独立电影”,与国际上的“独立电影”概念是有较大差别的。而日本所谓“自主电影”,我以为是比较接近中国的“独立电影”的。

  《热带》毫无疑问是一部“自主电影”,幕后人员是草台班子,而演员是非职业演员,自主性极强。

  一般而言,自主电影的好处是没有商业压力,导演在有限资源内能够充分自由表达,而坏处是缺乏精细技术指导和足够的资金支持,往往导致影片制作上比较粗糙。《热带》当然是好处与坏处都有的,具体来讲,好处是东莞这座“热带”城市第一次在影像中有如此真实而鲜活的呈现,坏处是影片的镜头语言确实不够成熟声音、用光、色彩等技术层面东西不够准确,演员的表演也略显生硬——不过,据说这是导演第一次指导剧情长片,这些瑕疵还是可以接受的。

  自主电影也许永远都无法达到很高的工业水准,但只要自主意识不死,自主精神不息,自主电影就有永远存在下去的意义

  6、迷失在城市丛林

  一部虚构的影片,讲述了一个非虚构的迷失案例

  只要有城市丛林,就会有迷失的个体,甚至迷失的群体

  热带,仍然会热下去。

  《热带》观后感(二):回不去的故乡,走不进的城市

  《热带》是新晋导演穆肃的第一部独立数字长电影,是根据他曾经拍摄的纪录片《寻子》改编拍摄而成。

  即使有一个让人一看就觉得热的片名,穆肃的镜头掠过,一柄裁纸刀,裁着硬纸板,一位老人,用毛笔蘸上墨汁,思忖一番,然后在裁好的硬纸板上写下一则寻人启事。

  窗户上挂着一只布满灰尘的风车,随风转动,老人将写好的寻人启事,挂在天台的丝瓜藤架上,老人眺望着这座陌生的城市,阳光普照,人间悲情,生之苦涩,寻亲的无奈叹息,都在穆肃的镜头下平静展开。

  热闹孤寂成了鲜明对比,淡淡的,忧伤的口琴声配合老父亲悲凉色调瞬间暗沉下来。

  影片《热带》的开端,就有一种带入感,让人有种想知道结果欲望。老人脖子上吊着寻人启事站在东莞的古玩一条街,渺然地望着热闹的街市,为了寻回失踪的儿子,老人放下了自己的尊严,豁出去了,也不管街上行人投来异样目光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这光景一下子让人想到了上个世纪文化革命时期的批斗场景,当然那个年代经过去了很久,这场景却还是让人看着说不出来的心酸,一位老父亲的无奈。这样的情景每天都会在这座城市上演,平实的开端--穆肃的平静,只是一种假象,老人漫无目的穿梭与人流中,格调一下子让人感到深沉压抑

  如若你认为穆肃镜头下的故事就是这样无趣沉闷的,那么你就错了,这也是误读。

  随着小混混阿龙的出场,剧情一下子生动鲜活起来,让人眼前一亮。一位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边缘人”,混迹市井,常常做着偷鸡摸狗的问题青年,可就是这样一位他人眼中坏到无药可救的小混混阿龙,与老人结识,并且一路上帮着老人寻找失踪六年多的儿子,感人,但最后的结局却又不免让人唏嘘,为了让老人能坐上人生中的第一次飞机,阿龙再一次铤而走险偷窃。

  影片中老父亲许贵有一出场,便让人有种不动声色的惊叹。一位来自湖北农村的淳朴老人,家境清贫,靠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养活了一家人,供养完儿子许望大学毕业。本是期盼着儿子大学毕业后能出人头地,却因儿子六年前事业失败失去了联系,因而来到东莞寻找儿子许望的下落。

  大半辈子没有出过远门的许贵有,第一次来到东莞,这座儿子寻梦的南方沿海城市,人地两生的囧境,这对许贵有还不是最糟糕的,为了寻回失踪的儿子,被两个小混混抢劫,手机摔坏了,身上带的钱也所剩无几,而不得不流落街头,寻子之路的各种窘迫,他来自灰暗甚至令人感到失望现实生活,折射出了打工族的各色问题,“许望的烦恼”也只是打工一族中的一个小缩影

  穆肃的真实意图,并不在于许贵有是否寻回失踪六年的许望。寻找,不过是铺垫出了打工生活的残酷人情淡漠百味人生

  许贵有在小混混阿龙的帮助下,终于在一家儿子常光顾的网吧得到了儿子的下落。

  在黑社会老大的口中得知儿子的艰难困境,得知儿子许望并不想见他,希望他回老家,不要他再浪费时间找自己了。

  影片中,黑社会老大的一席话令人印象深刻:“你知不知道你给了你儿子多大压力?全村人都想看着他成功,哪有这么容易啊,你有没有看过《无间道》,香港的电影,你儿子就像《无间道》里面的人,老家回不去,城市进不来,我们也一样啊……。”。

  这就是许望的现状生意失败,对未来感到迷惑:现实的生活,除了残酷,毫无美感可言。

  影片的最后,于阿龙的被抓而收场。因拍摄成本的原故,影片略显朴拙,但影片中的剧情设定,让人观看完之后,不免深思。影片中老父亲许贵有与小混混阿龙的“父子情深令人感动感动之外,更多的是让人不由的沉思,许多打工一族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回不去的故乡,走不进的城市,这不单单是“许望的烦恼”。也许影片中的“许望”是你,是他,又或者是我。

  《热带》观后感(三):异乡人,父与子

  《热带》里的父亲,一直穿着一件蓝灰色的长袖衬衫。在短袖拖鞋人群中,父亲在衣着上就表明了他异乡人的身份,不合时宜,来自另一个气候带,与这个地处亚热带的城市格格不入。这样的异乡人父子,在电影中几乎无处不在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这个事件中的残酷现实,真实记录在了导演的另一部纪录片《寻子》中。《热带》同样带着现实生活的粗粝,但在现实之外,挖掘出超脱“寻子”单个事件之外的普遍、生活上的意味。在社会新闻的残酷了冰冷之外,电影赋予了这个事件更多温情,更多的幽默,更绵密的细节

  “热带”是自然地理学的概念,被刻意错位地用于指代东莞这座“亚热带城市”。影片中,多次借人物之口表达“热”,擦汗,挥扇。“热”是人物的生存状态潮湿炎热,烦闷,人被热出了病,就如那件浸满了汗渍的衬衫,被揉皱了,在暧昧拥挤的东莞里,混沌难言,下落不明。在选景上,电影刻意避开了东莞更现代化的一面,避开更光怪陆离的现代建筑,而选择了东莞的老城区。老城区的破败中散发出别样的诗意,而老城区在时间厚度上有着故乡在气质相近的温情,这份真实和诗意,被带进了《热带》里。

  《偷自行车的人》借助着失业者里奇的寻找自行车的历程,走遍了罗马的大街小巷,看到战后意大利社会的各个层面。《热带》借助寻找儿子的老人的寻子之路,走遍东莞这个几百万外来人口的城市。老人走进了破旧出租屋,网吧,工厂员工食堂追求发财梦的小公司,唱着粤曲的公园。老人也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忙着捉小偷的警察,一边熨烫衣服一边像个传销者一样高喊励志口号毕业生,同样寻找女儿乡镇干部,治安员,15元租房的廉价旅馆老板。更多的,是和“儿子”一样从家乡城镇来到东莞追寻成功梦的年轻人。他们像水一样,滴在东莞炎热焦灼空气里,瞬间蒸发,很难寻找到存在过的踪迹

  在纪录片里,老人最终找到了儿子。在电影里,儿子始终没有露面。然而,“儿子”的身份却没有缺席。电影巧妙安排了一位与“儿子”年龄相仿的年轻出现,一路伴随着老人的寻子之路。这个年轻人,就像是“儿子”的替身,在伴随老人寻子的路程中,双方也在反思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父子亲情,并由此带出更多父亲与儿子的关系自告奋勇带老人寻子的“儿子”是小偷。这个小偷身上展现出多面性,非常有趣,他一方面小偷小摸,另一方面也有情有义,他好像什么都懂,又好像什么都不明白

  寻找儿子的父亲,从父亲期待眼神里逃跑的儿子。在他们的背后,是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镜头敏锐地扫过一代国人的缩影,而这个注视里,带着对异乡人、父与子的温情和妥帖。

  《热带》观后感(四):欲望城市:信仰坚守与迷失

  电影《热带》——欲望城市:信仰的坚守与迷失

  微笑的鱼子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真实的发生在这片被称为“男人天堂”的东莞的热土上。在这座繁华喧闹,光怪琉璃的城市里,多少外来工前仆后继的涌入这座梦想天堂……

  梦想天堂承载着多少外来工丰满的梦想,而大多数的梦想却在残酷的现实中败阵下来,支离破碎……绚烂璀璨的霓虹,既让人见识到“天堂”的富丽与堂皇,也让多少灵魂在奢靡中渐渐迷失,价值观和人性的丧失,使内心寻找不到出口,在挣扎!在呐喊!甚至沉沦……

  影片的前身是穆肃纪实片《寻子》。影片经过四年长时间的打磨,从纪实片升华到故事剧情片,画面从简单的纪实记录到充满张力质感的跳跃,细微之处无不闪现导演的深厚功力。影片一开始就采用冷灰色调,从画面到配乐,整片都很协调的散发着淡淡的一股哀伤……无不呼应着影片主题。

  影片讲述湖北老人许贵友在东莞街头寻找他那走失6年的儿子许望,透过寻子这个故事缩影,折射出东莞千千万万外来工融入城市的曲折心路。儿子许望毕业从一名外来打工仔的身份,到自我创业,到失败而挣扎,直至最后在这座喧哗的城市里逐渐的自我迷失……直到影片结束父子也没相见。寻子老人偶遇一个街头混混阿龙,在帮助老人寻找过程中,他以亲人的身份,让老人在他乡重拾那份“不是亲人却胜亲人”的亲情。

  故事寻子线索从儿子许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层层舒展开来,随着镜头的层层深入,从住宿到工作过的公司、到友人、女友……一点一点的抛出了许望这几年的生活轨迹,到许望创业失败露宿街头的窘迫,甚至作为一个大学生甘愿捡垃圾沉迷网吧等等现实残酷的事实,引发出社会对外来工的融入城市各种曲折的重点关注。

  故事到这开始,高潮迭出。由于儿子许望始终不肯露面,导致寻子老人许贵友过程中,有着种种的艰辛,几度绝望,而他万般无奈之下,甚至给黑社会的小混混下跪。画面顿时充满了力量!极具张力和情感冲击力,加以配乐清寂的口琴声……间接折射出老人寻子过程中无奈与辛酸……而街头混混阿龙的无意出现,让这个寻子的艰辛过程中,瞬间充满了柔软。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寻亲,患难与共的阿龙,让寻子老人许贵友内心逐渐温暖……

  影片中,儿子许望因为生活的窘迫,又因故里亲人们“鱼跃龙门”的深深期盼,把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生为那种积极勤奋为前途奋斗的积极状态,逼迫成为狂大野心、急于成功的丑陋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无情的现实却把儿子的希望一点点的打破,直至全部毁灭……甚至亲情和人性在这座冰冷的欲望城市里渐渐冷漠和丧失……

  影片拍摄过程中,场景不断的出现位于老莞城的“国旅”、“老天桥”、“创业新村”甚至是网吧……刚好笔者就在这一带生活,影片画面的刻画的情感无不真实存在,镜头扫过的街景,无不真实存在我们细小的生活中……同作为一名外来工,深深的能感觉到故事讲述的那种初来乍到,融入这座城市的无奈感……情感真实而细腻。仿佛我们身上都有着一部分许望的影子,却又不是全部。奋斗路上的挣扎与信仰的坚守,在这座城市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生动的发生着。

  影片最后,在流浪歌手黄成演绎的一首《生活在别处》淡淡忧伤的旋律里结束……“一双帆布鞋,两条牛仔裤, 行囊很空,我很酷……面对困难我不怵,有了诱惑我说不。我常对自己说,一个人,一步步……”留下结尾的空白处,让观者引申思考,抛出对有梦青年一代的迷茫、引发对中国式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模式的深刻反思。

  《热带》——东莞首部长片电影,故事以小博大,在微小事件中引发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对外来工的融入城市的加以重视和关注。该影片汇集了东莞本土众多优秀文化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从摄影制作技术到影片剧情,及参演人员,无一不是值得期待的焦点。

  《热带》观后感(五):城市中心论——在这片焦灼的热土

  城市中心论——在这片焦灼的热土

  文/安宕宕

  《热带》作为一部剧情长片,可说是成熟的商业作品,一部成熟电影的基础是,娴熟的拍摄修养和完美的镜头美学,而这些,在穆肃的影片中轻车熟路。我想谈论的是穆肃电影中的“城市中心论”命题。

  《热带》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位湖南农民许贵有到东莞寻子的故事。在这个极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新兴移民轻工业城市,风云际会的消费主义和移民大潮将父亲许贵有裹挟着进退两难。儿子大学毕业后南下打工,六年来杳无音讯,老父亲在老家养好病,卖了一头猪才凑钱踏上了南下寻子的旅程。

  《三峡好人》里的主线就是“寻找”,《热带》亦有相似之处。所谓寻者,便也是窥视者,闯入者,旁观者,但终归,也只是过客。与现代化进程加剧的“中国时代”四目相对,每个外来人都是匆匆过客,他们身处大都会,一边追逐着新鲜的欲望刺激,一边承受着痛苦的漂泊无依。现代化带来农耕文明的解体,大量的乡村人移民向城镇,而城镇则移民向更大的城市,他们都想要开辟一片天地。这时,家庭不再成为青年人的避风港,而家庭观念,也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威胁。

  城市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在这种大浪淘沙式的城市残酷竞争法则下,总有一大批人死在沙滩上。片中老父亲许贵有的儿子许望,就是典型代表。许望,这个名字饱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辈的殷切期望,可是细来想之,许望,即是虚妄。或许在导演看来,成功即是虚妄。“老家回不去,城市进不来”,穆肃借配角“黑帮老大”之口一语道破天机。同为南漂青年的张新伟作品《嘿,老潘》有着相近主题,同样讲述了在广州漂泊的北方人,在面对城市生存困境下的无意义坚守和突破传统道德底线的执拗。“家”的规训与这个“欲望都市”渐行渐远,许贵有这一代父辈的无奈与渴望,只能徒留伤悲。

  影片还引入一位年轻的主角——阿龙,这个在城市摸爬滚打的弃子是个惯偷,他在与许贵有的相处中逐渐建立起了“亦父亦友”的情谊,孤独无助的冷遇让他早看透了世态炎凉,却在面对许贵有的执着时,放射出在霓虹灯下最后的温情。镜头下的南方城市,散发出特有的潮湿气息,对话中夹杂着蹩脚的普通话和粤语,而只有在片尾,才逐渐透露出一点信息——东莞候机大厅。东莞极富争议的城市面貌,早在影片前80多分钟已经用镜头阐释出来了,热带的城市焦灼而粘稠,沾染在这片泥泞的热土上,如深陷沼泽不能全身而退。

  如作者所言,东莞有一百多万本地人口,流动人口却有七八百万。他们当中,每个人都带着历史而来,却也不能写进城市的历史,个体的命运在城市被一再压缩,抛弃,连扬起的尘埃都被洗刷。明天又将迎来新的移民,新的历史,但很快,又将开始新一轮巡回。

  我们不会太失望,许望的一封家书给这场艰辛焦灼的寻子苦行划上了句号。同时,影片也提出质问——被城市化的生命,还能否恢复独立的个体意识?城市终究意味着文明?而乡村意味着蛮荒?一切都是未知。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