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经典影评10篇
《男孩》是一部由米莎·坎普执导,吉斯·布洛姆 / Ko Zandvliet / Jonas Smulders主演的一部爱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是影评,只是看完这段清新的年少爱情,想起了我最久的同桌,我最好的朋友,我的年少时代。以他为关键字搜索我的微博,发现了好多条,然而最早那条微博中提到的细节却以记不清了,所以趁记忆淡化之前,想把把一些事情记录下来——
那一年 ,刚刚升入高中。
开学两个月后分入新的班级,对一个男孩特别留意,在几十位新同学中第一眼就印象特别深刻,后来他坐在我右后几排的位置,便经常回头偷瞄他,留意他的一举一动,无论是上课睡觉的样子,发呆,傻笑……都觉得特别可爱,特别喜欢看他,他被老师训时便也心情低落,想去安慰他,想去关心他 。那种感觉就是非常想和他交朋友,非常想。
高一下半学期,他经常找同桌玩,于是每当下课都期待他能过来,不来的时候就很失落,慢慢有意的和他熟了起来,依然经常回头看他,他发现时也会给我一个很可爱的表情,之后关系发展的出乎意料的快,没多久就成了彼此最好的朋友(当时那样的想法)。
高一会考前的那个下午,他被老师训得特别厉害,很多同学安慰他,不过都赶时间很快离开了,自己则一直默默地一直留到最后也没走,至今还记得那个傍晚暖暖的阳光,他家没人,他就叫着我一起住在了他家里,那些天一起看电影,上网,一起在小城里骑车兜风,一起去餐馆吃饭,从未有过的开心。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同学家过夜。
从此关系便更加发不可收拾起来,把自己的发小都忽视了,基本天天形影不离,下课一起玩,聊天,放学一起奔往食堂吃饭,一起计划周末的安排,逛街,逛书店,偷偷上网吧,特别快乐的时光。
他年龄小一点,极为聪明,偶尔考个年前几名,然后再一落千丈,经常能做出老师都做出来的题,提出难倒老师的问题,却不爱学习。我们都认为他特别有才能,却不适合应试教育的,这种学生是很让老师苦恼的。经常被老师训,似乎也训在自己身上,有时训的特别厉害,我便经常安慰他,更多的只是默默地陪他趴在走廊栏杆上看向远方,亦或相对无言的坐在操场的草坪上,直到他情绪好转。这样的场景至今还印象深刻,同时也因为我一直的陪伴,关系更加亲密。我当时是那种老师心目中的那种规规矩矩好学生形象,所以我的行为经常让同学感到很诧异,觉得实在浪费时间,但我的内心,却是特别甜蜜。这是我最好的朋友。
高二分班又分在了一起,班主人看到我们关系特别好,并且只有我我能让他安心心来好好学习一段时间,便一直让我们坐同桌,从此便是彻底的形影不离了,他是一个不羁的人,我的话却对他很受用,这点然我很自豪。和他分享自己心中的梦想时的憧憬、分享自己秘密时(我一直是个有点封闭内向的人)的快乐,上课时帮他打掩护的紧张,尤其是他躺在我腿上或肩膀上睡觉的悸动,现在还能感觉的到。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整个高二。他很喜欢电脑相关的东西,天天看《电脑爱好者》,也深深的影响了我,直到现在。当时并未想那么多,只知道在一起是从未有过的快心和快乐,我们经常把两人的名字写在一起,是最好的朋友。那是最美的青春时光。
高三再次分班,竟然又是一班,又是相同的班主任,于是继续坐了很长时间的同桌,在小城重点高中,高三老师像发疯了似的,那氛围让每个人都压力特别大,而自己的成绩一直反反复复,我便把原因归结到上课经常和他玩这一点(唉,当时啊),我多次和他说要好好学习了,他似乎一直没听进去,一次早读课上,有些东西总是记不住他却一直和我聊天,我神经质得和他发了火,神经质得有点疏远他,他也感受到了,从此,形影不离的状态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被打破,从此慢慢疏远,都是我的原因,见面眼神很热切,依然是对方最熟悉的人,却说的话越来越少……而我见到他开始和我的另一位好友关系越来越好,竟升起了妒.......
高考过后不久,感觉到了深深的内疚,一直在挂念他,想找他,然而他因为高考发挥的不好,深受打击,从高中的朋友圈中消失了,怎么也联系不上,,有段时间发了疯的找他,翻找他的资料,一起注册过的qq,邮箱,校内(人人),然而都没任何消息。他家找过他,然而大门紧闭……又不知道他家的另一个所在哪里……然后不久也从小城搬走了,假期也没再回去过......现在和高中同学聊天,还是会偶尔问起他,然后是不变的回答.....
离开高中几年了,一直在牵挂,在想念,在内疚,若不是我对他的疏远,他高考考的再差,至少也不会在朋友中消失,至少有我。在高中同学里一直打探他的消息,却没有任何音讯……
微信号包括很多账号一直用的是“XXXgreat”,因为一次注册邮箱时他账号起了个“XXXgood”,我一看,便给自己起了“XXXgreat”,然相对一笑.....微信的签名一直是hello kitty,因为记得一天他说他喜欢,想保留住他的印记。
一直一直我想找到他,一直一直在想念他,一直一直想说声对不起,为自己在高三所做的愚蠢的事。
然而,我还是一直一直以为,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最近了解了很多gay相关的东西,爱就是爱,突然觉得自己可能是gay,有时候甚至特别肯定,从高中开始就隐隐有这样的感觉,,似乎对男人的身体更感兴趣,对男孩之间的情谊更为着迷......... 种种的迹象,但一直以为自己胡思乱想,同时也不敢思考自己可能是gay,觉得这是自己不该有的一面.在落后的小城,自己一直是个腼腆的“好学生”形象,gay是个太隐晦的话题,自己也一直避免看与同性恋相关的东西,隐隐害怕自己担心的成为事实。而现在,只能说敢于正视真实自己,敢于思考自己是不是gay,无所畏惧,而不是逃避、觉得这不该是我,感觉到了一种人性的自我的释放。我并不觉的会喜欢哪个男孩,也并不觉得自己会喜欢哪个女孩。但我明白,我喜欢他。
一次次在想自己的初恋是谁呢?有自己几个自己差点表白的女生。一次,当几乎可以说是青梅竹马的朋友让我给她买心形的德芙巧克力,坐在荷塘边把暧昧的包装纸一个个摊开时,我内心还是很激动的,心通通直跳,但始终没有把想说的话说出口,因为,我不明白,不确定,什么是爱情。想着等等看看吧,然后过了将近一年,在她的生日会上,他向我介绍了她的男朋友,那晚我哭了,却仍然不确定自己喜不喜欢她。
然而突然想到了他,不认识时被深深吸引,极力去接近,相知后在高中三年大部分时间都形影不离,带来极大的欢乐和陪伴,在失去多年信息后仍然深深的牵挂和思念,也许,这种心动的感觉,就是我一直思考的爱情。
前几天,梦到了他,两人在一起两人暧昧的说了些话,然后便挥手离开,当我意识到是梦,要他的联系方式时,他给出的仍是我脑海中的记忆片段,惊醒。
他在我的高中生活中占有太大的分量,当时,我们都还懵懂无知,多年后,我意识我对他超出了友谊之外的情感,在高中的时间里深深的喜欢他,甚至直到现在。而他,在多年后,又会怎么想?这样的情感,就珍藏在心底吧。
感谢在那个天真的年少时代,在那个美好的年纪,有这样一个男孩的陪伴,不知道可不可以说,我的男孩。
我仍期待,有一天,能再次相见。
如果,他接受,我会继续告诉他,对他现在的爱慕。
《男孩》影评(二):北欧的boy's love
北欧小清新风,又美又纯的故事。
抛开剧情,其实光是一个个青春的肉体,又白又细的长腿,颜值就已经够腐女嗨上一阵了。
西格,其实是个家庭残缺的孩子,看上去就很乖巧,一副人妻样。他的内心纠结主导整个剧情,在开放的荷兰,他的顾虑更多应该来自家庭,失去妻子的父亲 ,极不靠谱又叛逆的哥哥,这个家非常需要他。
他自然也不可能爱得像马克一样洒脱。所以他才会在两人游泳时主动回应马克的吻,但事后又尴尬地解释自己不是同性恋;在哥哥面前推开马克,摆出一副绝情的样子,回家路上却止不住的哭泣;甚至在两人从沙滩回来可以说是开始恋爱后,还是没有勇气在马克面前拒绝杰西卡的吻。
而马克不同,他有完整的家庭,是个暖男,好哥哥,他的好脾气是两人一直没有分开的重要原因。他很幽默,也从不掩饰自己的爱,那首他对西格唱的《You are my sunshine》已经成功把我洗脑了。
无论是田径场上的训练,有意无意的注视和搭话,休息时间的轻松愉快的对话,
《男孩》影评(三):空白
很久没有写评论了 看这部的时候 心里一直在嗷嗷嗷 觉得非写不可
哪怕他们只是在骑单车 也忍不住为他们加上夕阳的阴影和顺耳的风声
扫了几眼评论 关于青春期亦或是关于同性恋的自我认同
觉得过于老套和普通
我看完片之后 想到的是
我们每天三四节的课间 大家会绕着学校跑步
会看到沿路的老师或是同学 看着你笑或者点头
是因为我的跑步姿势 是因为我被吹飞的刘海 是因为我跑得太慢
不管这些了啊
一定是因为我青春的跑姿太帅气了
淫笑两声 回笑给他们 加快步伐
就是这样而已
他亲了我?!今天过得好妙 控制不住想笑?!
我是同性恋么?谁要想啊
我睡不着和他一起骑单车 看见了鹿!
我们以后会怎样 我是同性恋么 别人会看见么 谁要想啊
谁要想啊 谁要想啊 谁要想啊!!!!
就是这样而已
我们好像一秒钟有一万种想法
这一秒感觉一切都会变得不好
下一秒觉得我们要这样把所有其他人都隔离掉只有我们两个
又觉得看到你名字名字就抑制不住的嘴角 很值得自己嘲笑下自己
却不为任何想法停留 所以我们空白的过着青春期
我记得
你甩掉单车跳进水里我也想这样
我记得我们在水里玩得精疲力尽
我记得我们外宿又骑单车
我记得我 玩抓娃娃机 抓到了娃娃 被你和她都看到
我记得你看我的眼神 让我有点暗爽
我记得我发泄般的对你态度不好 让一向温顺的我有点自我厌恶又觉得很神奇?
我记得你交棒交得很完美
我记得我们赢了比赛
我记得那一分钟我觉得你是全世界最懂我我最觉得好的人
我记得朋友遮遮掩掩说我们两个的时候
我知道他在想什么 表面装着不知道 我有点不爽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
之后我一直在走神
所以老爸问我 怎么了的时候 我觉得我必须马上跳上摩托车
让所有人???? 我才能排遣
就是这样而已
什么都没想 别人却觉得我们想很多
做什么都被羡慕
是脑袋里面一秒钟有一万种想法的生活着
我们亲吻了我们看见了鹿
其实是
我们看见了鹿!!我们亲吻了
淫笑两声
还有很多木头
还有很多机会
用爸爸和哥哥的对话暗示
人物都很可爱
配乐也很顺耳
是我梦想中看到的电影
是我此刻拥有的 青春
手残脑袋乱 没有写出万分之一喜爱
上完对着镜子傻笑了一分钟
《男孩》影评(四):欲说还休欲说还休…那说不说?说!
青春期的小心思是话在嘴边又不知如何开口
剧情简介:男主西格性格细腻软弱,家里只有父亲和哥哥。母亲的离世让家里少了份柔情与体谅,西格正值青春期,他在田径队里表现良好,认识了新朋友马克,他们一拍即合,默契十足。在该谈恋爱的年纪,西格和朋友一样,试着和女孩子接触,反应却总是慢半拍。但和马克在一起时,他总是自在开心。
男孩们素颜朝天,天然纯粹,穿着最简单的T恤汗衫,不硬汉不娘炮,是记忆里少年们该有的淳朴模样。
电影以西格动摇的内心作为主线。他时退时进,左右摇摆,举步不前。
认清自己的路,总是格外漫长。
他和马克在一起是自然的快乐,而当他试图和女孩约会,总是格格不入。其实西格那时候就开始好奇了吧,自己到底是怎么了,是不是有点“不一样”……
西格和马克之间的感情,自然的流露,纯洁的发光。
我的眼里只有你 你的眼里也只有我
必须谢谢马克的勇敢与坚持,如果他早早放弃,西格应该会别扭着继续和女孩子约会,默默藏下心里的感觉。软弱的性格注定了他必须有个勇敢的恋人。
马克的态度就是一句话 “你就来来回回的走吧,反正我等着。”
我也就一句话 “嘿,少年你可真酷。”
电影里没有酸涩苦楚,只是带点淡淡的气泡,像是喝了一杯雪碧,带着气清凉的滑过,留下了丝丝甜味。
这部电影不一样的一点在于,通过西格,拍出了“青春期该如何认识自己”这一点。
深夜睡不着,加倍锻炼不让自己多想,他在害怕。
和女孩子约会,模仿同学、哥哥那样亲吻女友,他在纠结。
载着马克出游,主动吻他流连忘返,他在动情。
提出约会,懦弱爽约后又发脾气,他在反复。
最后,他选择勇敢,直视了自己的喜爱和冲动。
西格在面对这份心动的时候,经历了反问,质疑,尝试,努力,妥协等等这些很多人经历过的阶段,他在摸索,在尝试,并不是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直到电影的最后一刻,他才走出了第一步。
这是他寻找自我的过程,也是我们的。
电影表达的是如何认清自己的感情,而非刻意宣扬LGBT。
我觉得很多LGBT电影都在倾诉一点,爱无性别。
两个人之间,首先是产生了爱,其次才有了其他,爱是一切的根源。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爱无边界,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在一份爱开始前限定它。
有很多时候我们会产生动心的感觉,但因为对方是同性,因为接受的教育,因为世俗,所以我们告诉自己,这是错误,应该停止。
但其实我们是如此渺小,对待爱,要怀着谦逊的心。
你快乐吗?快乐就好。感谢阅读。
自我推销,公众号:七丸子的少女
《男孩》影评(五):我不好,因为我爱你。
我喜欢他们一起游泳的样子,戏水,接吻;
我喜欢他们吃冰淇淋的样子,和小孩子玩耍,跳蹦床;
我喜欢他们跑接力时候的全神贯注、超然物外,还有接力棒的完美传接;
我喜欢马克问西格的那句:”你到底要什么?“
我喜欢西格挑衣服时候认真的神情;
我喜欢他们在无人的操场上练习的身影;
我喜欢马克眼中因西格而产生的失落;
我喜欢西格为马克流泪;
我喜欢马克天真自信的样子,接受自己的身份;
我喜欢西格犹豫不定,痛苦的抉择;
我喜欢他们最后在公路上相拥骑行的剪影。
没有一个人是孤独的,
没有一种爱情是低俗的,
没有哪一天能没有你。
《男孩》影评(六):简洁,干净的电影
西格母亲骑摩托车车祸身亡,家里三个单身汉,爸爸疲于生活与管教,哥哥几乎一流氓。而马克家庭完整美满,爸妈健在,妹妹活波可爱。这好像在告诉我们,青春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一个现实,在健全抑或不健全的家庭,我们都会有情窦初开,懵懂的时候,只不过,对象到底会是男还是女呢?
我很喜欢李玫瑾老师说过的一番话,大意如下,“人类总自以为自己很聪明,认为掌握了一切,殊不知这大千世界还有许多未知。人类没有意识到一点,那就是现在很多发现并且能证明的东西,都是已经存在的,而不是人类发现了才存在”。也许我不能直面地去回答上面那个问题,但是这番论述至少让我觉得,我们是否需要更多的一些包容和忍耐呢?(扯远了)
西格可以说是几乎承担了导演要讲的全部内容。三个单身汉早上吃早餐,西格只是留神了杂志上的广告上的一个男人,继而迅速翻页过去,似有愧疚地瞄了一下老爸和哥哥有没有发现自己的“怪异”行为;两个女生跟好友傍晚相邀去游乐园玩,在抓玩具的游戏机前面偶遇马克,他神情恍惚,似要张口解释为什么会与身旁的女生在一起,但又无法找到一个立足点为何要解释。是啊,哥哥,好友都是自然而然地对女生产生爱慕,继而自然地出去游玩,kiss,这有什么好解释的呢?后来又一次主动跟马克相约去游泳,然后计划临时有变,马克堵在哥哥车前,他犹豫了足够长时间才鼓足勇气下车,只是回答马克“计划有变”,一扫刚才车上伴着音乐嬉笑的轻松,站在众好友与哥哥面前他在敢不敢开口解释,不知道为什么开口解释,解释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下压力矛盾充斥,他冲上去推了推马克,好似在诉说,你要我怎么样?你知道我有多大压力吗?
我虽然不是特别懂电影,但是基本上还是知道电影在靠每一个镜头下呈现的画面说话的。导演力图呈现一个自然而然的画面,干净,简洁。不管出现多少次西格的面部特大写,水中游泳,还是训练到最后的接力,都留人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缓和一下繁杂的思绪,好像也回忆到了自己的过往种种,也有类似的影子。
片尾爸爸问西格,“你还好吗?”,西格定神注视着爸爸,说,“不好”。然后径直走向车库,骑上了摩托车,接着就是随着摩托车不断延伸的公路,车后面是马克抱着西格。平静的夜幕下,点点星光。
西格最后没有跟爸爸和哥哥说出自己内心想法这件事本身,就是导演的风格。不去选择矛盾点,只是在平静地叙述着一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的做法,以及周遭的因素,带给他的种种。
我本人很喜欢这种风格,没有脸谱化,也不旗帜鲜明,因为太过主观地表达反而可能会认为观众弱智,以为观众看不懂。不管是否是导演在刻意留白,这种处理方式,至少让观影者多一种解释,多一种答案,多一种存在。
《男孩》影评(七):明天是出柜的日子
毕业前夕,逐渐得有莫名的急迫感,感觉和同学所有的相处都是生死弥留。突然我感到应该让他们知道我是同志。于是我和室友出柜了。至于其他同学,虽然没有郑重地告知,但也无需遮遮掩掩。
有个同学对此十分不理解,他也是同志,他不在乎同志权益运动,也没想过要出柜。他说,为什么要告诉他们(直人朋友),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吗。甚至在外和他玩耍的同志朋友们,也无人知晓他的真名。我不知道他为何将自己包裹得这么严密,随时一转身就再无人相识。也许他是在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他说,吴小明,你不要以为我不能和女人做爱。等玩十来年玩够了,我还是要结婚的。
这我知道。我想他还没能完全认同自己。即便他对上海的同志聚集点比我清楚得多,也时常出没同志酒吧,和天南地北的朋友们玩得胡天胡地。
在他看来,和相熟的朋友间出不出柜是毫无所谓的,反正他们知道了也没任何区别,又为什么要告知他们呢。这毕竟是自己的私事。
事实并非如此。
我在初中的时候还完全不了解同性恋的概念。记得当时有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我非常在意他,也强烈地渴望他能在乎我,和在乎其他好朋友不一样地在乎我。然而,懵懂的我也只是以为我想和他成为”最好的朋友“罢了。初三的时候,我有一次用开玩笑的口吻问他,你是同性恋吗?他也觉得挺好笑,当然不是。
当然不是。西格和马克第一次确认关系的时候说,我不是同性恋。马克看着他,当然不是。就像方才的一切都没有发生。当然不是。
等到我高中的时候,突然自己开起窍来。或者说是水到渠成,我在手机上浏览小说啊图片啊,自然而然便把我引向”同性恋“这个词汇。而后我开始查看一些关于同性恋的信息资料。当时我用自己小屏的诺基亚通过微弱的GPRS信号搜集同性恋最前沿的信息,了解同性恋是什么,同性恋活动的历史,以及当下同性恋的现状。由于没有电脑,所以我没能接触那些乱七八糟的论坛,只是浏览一篇篇的文献和报道。自己和自己磨合了几个月后,我便轻易接受了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而促成自我认同的另一个诱因是当时我正迷恋着班上的一个男生呢。
有趣的是,我高中的同桌也是同志。不过我是在高中将近毕业的时候才知道的。敏感的他在初中的时候就明白自己喜欢男生。那时候的他无从得知这是怎么回事,也没有渠道了解,感到又羞耻又恐慌。他以为全世界只有他一个男生会喜欢男生。后来他遇到一个大叔,诱奸了他。虽然很痛,和谁也不敢说,但是他却感到安心了些:至少我不是一个人。
我愤怒那个性侵幼童的男人,更加心疼那时孤立无助的初中生。
由于我的后知后觉,初中的时候虽然喜欢着同学,但追求他的过程却是无比纯洁美好。他让我的十四岁变得那样生动多彩,成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而等我明白自己是同志的时候,已经能通过互联网正视自己了。所以我从没经历过恐慌不安的过程。相反,我第一时间发短信给初中的初恋,告诉他他是我第一个喜欢的男孩子。
高二我开始认同自己,但是还不敢让别人知道。我知道同性恋不是变态,但我对小县城的同学、老师没信心。此后孤单便不曾离开。同志这么少,大家又都不说,我只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身处深渊。说回当时我迷恋着班上的一个男生,追求直男的经历苦不堪言,每每回想都惊讶于自己竟能委屈到如此卑微的地步,或许也有孤单、焦虑伴随着青春期旺盛的性欲在一旁煽风点火。现在想起他来还是会莞尔一笑,对其充满好感。我想如今已不是喜欢他,而是喜欢自己那段时间的奋不顾身和夜夜感受的悲欢变幻。
在小心掩饰的同时,我仍旧忍不住表达。我在学校的校刊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断背山》的观后感。电影是偷偷摸摸在舅舅家看的。(我向来乖,不敢去网吧,怕父亲责备。)当时看得心惊胆战,不时暂停支起耳朵听听附近有没有脚步声,实在是没工夫细品片中细腻的爱情。倒是恩尼斯和杰克借口钓鱼却光着身子跳水的那一幕看得我心肝儿一颤。(前一次心肝儿一颤是小学的时候《上错花轿嫁对郎》中沙溢饰演的角色脱下裤子跃入江中洗澡的时候露出两瓣大白屁股;第一次心肝儿一颤是更小的时候看《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后镜头缓缓扫过尸横遍野的赤壁江岸,大片大片赤裸的群众演员横七竖八地呈在电视上。)虽然第一次看《断背山》我没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我还是想写一篇观后感,并发表在校刊网站上。观后感本身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渴望表达。那时候我时常在校刊上发点小文章,故而那篇观后感也毫不起眼。但它是我内心不可遏制的倾诉,就像向宇宙发出的一道极其微弱的求救信号,我渴望它被接收,又恐惧它被读取。
回想起来,在出柜前所有的暗示都是那么微弱,那么小心翼翼,如现代小说中的隐喻。
在观看《男孩》的过程中,西格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不唤起我当年的记忆。那时敏感孤独、小心翼翼又向往爱情的自己。那大胆注视又小心戒备的眼神,那努力亲近又强装随意的举动,那渴望坦白又闪烁其词的言语,以及亲密的小动作,甜美的回味,恐惧的焦虑,鲁莽的伤害,和永不停歇的悔意,它们如昨日纷至沓来。
在出柜后,也许同学们和你的相处并无二致,可自身却大大不同了。你不再是自己精心编造后呈现于人前的模样,你真是你。你的表达真诚,不必再避讳什么或深怕引起别人的猜疑。同性恋,有时候和贫穷相似。你以为能够掩饰它“正常”地生活,它却会在无数个你意想不到的生活细节让你窘迫,出其不意地给你一拳。
结尾,这部影片和其他欧洲小国清新的同志影片相比,我最欣赏于它的戛然而止。如果影片结束在西格发动摩托车开出家门,就更完美了。不过只怕观众要难受死,导演自己也不忍心吧。
《男孩》影评(八):没有故事的故事也很美
一直都知道,纯爱的慢节奏小众片不太是我的风格,因为觉得没有故事的爱情不是好爱情.
睡前关了灯看的,许多无声的远景近景都让我有些沉不住气,节奏太慢,好似没有剧情.但是满眼的绿色真的让人舍不得不看下去.就像有些人说的,这种“没有手机和作业,只有单车森林和年轻的汗水”的青春真的太美好了,性向什么的已经不重要,总归是懵懂时无比珍贵的爱情,有种隔层纱又不戳破,朦朦胧胧,欲说还休的美感.
在最后I apologise这首歌出来之后完全爱上了片子.笑了,因为情不自禁的觉得美好.果然超好听的民谣+夜色+田野+骑行+少年,这样的搭配是让人难以抗拒的.看惯了爱情电影里的大喜大悲,突然回归到寡淡的一汪清水,面对如此轻而易举就能挽回的爱人,如此简单而几乎毫无波折的爱情,如此年轻而单纯的心,竟然也觉得,原来没有故事的故事也很美.
《男孩》影评(九):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晚上下班后一个人看的。热了一个速冻鸡肉馅饼,还有蔬菜沙拉。新搬的家当时觉得很安静,后来发现自己一个住一点声音都没有,和着冬日,偶尔只有空调或者冰箱的噪音, 显得很是冷清。
主角们是俊秀的少年。看颜是永恒的主题。 那种莫名的情愫我是可以理解却感觉生分的。想着自己的初吻丢在本科校园外面大学城工地的马路边。那时候我和第一任都没有出柜,大家都装着直男放不下身段。我一副要杀要刮随你但是内心纠结的样子。最后他还是吻了过来。 之前一直听说亲嘴和吃果冻一样,既兴奋又紧张,具体的感觉记不得了。想想大爷我也青春过,不过这是6年前的事情了。 看着看着,大半瓶红酒便到了肚子里。
这是一部有关奔跑的故事。想着我和第一任也是跑步认识的。学校突然说要体测3千米。作为得力师兄的第一任轻松的带领着没有运动细胞的我准备体测。和我讲着他游览名山大川的神奇经历,把只有大一的我迷的五迷三道。虽然故事的最后以撕B狗血的剧情结束,想想我还是那么感谢当年你的一个吻。
深夜饮酒不酣,暂停电影给闺蜜打电话。 她和着她男友搬去了波士顿。 她说她刚从哈佛听蒙牛CEO的演讲回来,一路骑车冻到了。我经常笑他们直男直女要不要那么拼。跑到大城市颠沛流离月不敷出还那么文艺。 聊的话题无非是我拼搏的老板,无止境的项目,偷懒, 黑色星期五的折扣,还有我在午夜不愿睡觉黑暗的心理。我说午夜多美好,那么多事情没做完,电影都没看完呢。 聊到10点50,她男人终于从学校回家。我和以往一样说,去玩吧真爱。 然后我又回到了红酒和电影上。
我发了一张正在喝的红酒的商标。Shiraz, 一种辛辣而贫乏的红酒,唯一的优点是酒劲很大。 我说你周末回来,咱每天一瓶。
我喜欢欧美钙片的一点是最后都会给一个硬线条的结局。 看到最后他们跑完,我心想操别给我撞车脑癌弄的韩剧一样。最后并没有。 少年骑上了哥哥的摩托,在傍晚的路上,小攻偎依着头发飘扬的小受,摩托奔驰在无尽的旷野里。
每到此时,我都会想起我逝去的青春。没有戏里的颜值,没有那轻盈的身材,没有朋友的理解。只有在校园里一段段现在已经模糊了的记忆。有的就像是电影里看到的,和我并没有什么关系,如梦如露如电如影。
《男孩》影评(十):藏不住的秘密
青春年少,导演的镜头就跟少年一般,在蹦床、沙滩、阳光、汗水间游走,充满无处安放的荷尔蒙与激情曼妙的心跳。
慢镜头配合碰碰的音乐,还有微距的切换,都营造了一种心境。当西格终于接到棒终于冲刺得到第一时,随之而来的又是一个巨大的困境,他赢得了比赛却怎么才能赢利爱?
当父亲问出,你还好吗的时候,其实最怕听到,我不好。西格恰恰给出了这个答案。没有说出原因,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
结尾,天色渐行渐暗,只有小小的车灯为他们照亮前行的路,两人紧紧相拥,行驶在狭窄的小路上,稳稳的行至路中。不知道到要去哪,脸上却充满满足。不管怎样,这都是一次突破,对西格来说,他要坚持的选择始终会考验他,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