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泽西男孩》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泽西男孩》经典影评10篇

2017-11-18 21: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泽西男孩》经典影评10篇

  《泽西男孩》是一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文森特·皮亚扎 / 约翰·劳埃德·扬 / 史蒂夫·石林帕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音乐 / 歌舞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泽西男孩》影评(一):推荐Jersey Boys原声音乐/对乐队的瞎扯

据说这个片会在日本和菲律宾上映。为啥国内没有档期呢?
时机巧合看到的音乐电影。因为是早场,总共上座十一人,除了仨年轻(包括我)其他都是老头老太。到一半的时候另外俩年轻人憋不住跑掉了,剩下我一个陪着一堆“当年的年轻人”沉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流行摇滚中
我坐得住只因为配乐改编首首经典。虽然去百老汇的时候没来得及看这部畅销剧目,但这里面的调竟意外地耳熟能详。男主Frankie声线初听鸭嗓,后来竟然越来越入耳,就是这声线(还有老头老太笑声)让影片的怀旧氛围弥漫开来
最初Tommy的乐队在演出Frankie在台下看,Tommy叫他上台主唱;初识时Frankie还有乐队的其他人听着Bob的旋律自动一个个加入演奏/合唱;晚上Bob和Frankie偷偷跑到教堂里弹琴唱歌;四人在帮别人唱和声时故意出怪声。玩乐队的记忆似曾相识。尽管剧情一般,但里面改编的歌曲都很经典,或者说光是Frankie那把特殊的嗓子就足以把人带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另发现,从那时起乐队里贝斯手就存在感低(整部影片Nick除了最后的旁白和对Tommy矛盾爆发之外没太多台词),但鼓手更路人甲,明明每首曲子都有鼓声,但愣是一句台词一个特写都没有。真是无处不在却又大象无形哈
最后弟兄们在摇滚名人堂Rock'N'Roll Hall of Fame时隔多年后再次一起上台表演。表演途中一个转身,镜头把老态形象切回青年形象很让人感慨。这个位于俄亥俄州克里夫兰的摇滚名人堂是我初到美国第一个去参观的景点,当时觉得是玩乐队的人来美一定要去膜拜的圣地。但小农初来美舍不得花那几十块钱入场费,只在免费展区看了看。后来听得音乐节和音乐剧多了之后想想真是后悔,有机会真想回去再次认真祭奠下前辈们
顺带一提,本片中最后"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的big band版本真让人喜欢。仔细一看这片中最后的big band竟然有两个爵士鼓同时演奏,作为路人甲鼓手着实心里暗爽了一把

  《泽西男孩》影评(二):失望的电影版

看过音乐剧后再看整部电影几乎没什么出彩的地方,frankie和沃肯算亮点,Nick的演员选的很糟糕,然后剧本基本没有改,改的地方也并不好,而且这种旁白叙事的手法并不像电影,但是过渡还是比较流畅,故事讲的也完整,最后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的高潮还是有的,最精彩的估计是片尾了吧。
对冬木来说这个片子应该不及格,其实这部电影的选角导演应该被开除,除了演frankie的John Lloyd Young是因为还是Tony奖Jersey Boys的最佳男主和演黑帮老大的沃肯爷爷,其他的卡司表现都不很好,Tommy演的还可以但是脸真的对不上角色,然后Nick好歹也是个男四,演的真的太糟糕,Bob表现也一般。
整个片子感觉舒服的就是从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开始的,从那之后的才是想要看到的这个片子该有的样子,尤其是片尾还是很有趣,有点50年代歌舞片的感觉,然后四个主角的舞台剧基本功才看得出来,不过已经很久没有像样的歌舞片了,最近的估计就是Chicago,悲惨世界其实也还是不错的个人觉得。

  《泽西男孩》影评(三):Once Upon A Time In Your Voice

(注意,下文含有大量剧透,虽然提前知悉剧情并不会损害本片的观影乐趣,但还是请谨慎下翻~)
影片改编自获得托尼奖的同名音乐剧,而该音乐剧则基于真实故事,带有传记性质,围绕四个成长于新泽西的男孩之间的恩怨情仇展开,当然最大的卖点还是在于美妙的音乐。
几个屡屡被抓去劳教的街头少年弗兰奇、汤米和尼克组成了乐队,在酒吧里唱着《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You're the apple of my eye)》,闲暇时间就在一起摔♂跤。在新泽西长大的男子成功只有三条路径,当兵、混黑帮和上头条;而后两条实际上又是一回事,因为艺人大多跟黑帮都有瓜葛。后来,看上去一本正经的作曲者鲍勃也加入了,四个男孩组成了The Four Seasons乐队,凭借鲍勃写的主打歌”Sherry”一鸣惊人。成名后四人间的关系却开始逐渐变得微妙起来,鲍勃一心想拉最有天赋的弗兰奇一起单飞,与汤米的矛盾日趋激化;改不掉身上江湖气息的汤米总给团体惹麻烦,最后发展到欠下巨款,导致乐队事业完全陷于停滞。感念汤米的知遇之恩,弗兰奇主动扛下债务,成了个到处走穴的三流歌手,同一时期还遭遇了重大家庭变故,长女不幸身故。处在人生最低谷的弗兰奇最终凭借鲍勃为他量身打造的一首”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再次征服歌迷,取得了比The Four Seasons时期更辉煌的成绩。二十多年后,曾经的The Four Seasons重新聚首,四个泽西老男孩登上摇滚名人堂,领受他们的终身成就奖。
这是一部无明星阵容的电影,几位主演全是新人,除了扮演黑帮老大的克里斯托弗沃肯之外,其他演员都是一般观众叫不上名字来的。一般人看电影,总是被某个看点给吸引。像我就爱看满是特效的爆米花大片。而对于非视效大片的,如果是题材我特别感兴趣的,或者主演里有我特别喜欢的演员的,我也会去捧场。对于这一部电影,我去看之前心里是有点打鼓的,因为上面说的那些看点它一条没沾,我没有看过原本的舞台音乐剧,也不了解原型人物的生平,能稍微引起我注意的就是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大名了。结果怀着这种不安的心情去看,却觉得观影体验出乎意料的好,除了直接脱胎自同名音乐剧的一首首美妙乐曲,本片还有着恰到好处幽默感以及有质感的怀旧气息,当然四个具有青春活力、能演会唱又外形俊美的主演也功不可没。纯爷们气息十足的老牛仔导演当然不屑于在片中卖腐,可是对于我这种内心崩坏、早就完全堕入原力黑暗面的观众来说,无论什么片子都能把其中的Bromance品出莫名其妙的暧昧意味来。
本片的一个特别的叙事技巧是主角会时不时的充当起解说员的身份,就像《纸牌屋》里的弗兰克安德伍德那样时不时面向镜头,对着画面外的观众白话几句。而本片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个解说员的工作是由四位主角轮流担任的。
首先是汤米,因为他是最早担任解说员的,所以让我一度误以为他是男一号,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女一号……影片后半段,弗兰奇因为自作主张替汤米背债而与同居的女友关系恶化,为了挽回女友使出杀手锏,“我们结婚吧。”没想到女友反唇相讥,“你要和汤米结婚吗?在内华达州搞这个不合法吧?”影片的主角虽然有四人,但最核心的矛盾却是集中在了汤米和弗兰奇两人身上。他们俩的这种合伙形式非常常见,一对好基友其中一个看中另一个的才能,于是全力支持他施展才华。然而等那个有潜力的合伙人打出自己的知名度之后,另一个合伙人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了。有才华的那一个可以把他的才华变现,可以拿来衡量价值,而另外一方要拿什么出来衡量价值呢?友情、支持、鼓励、不离不弃这些东西听起来感人,可是市场却未必会认。所以这种合伙形式最后往往成了友谊的尽头,《社交网络》里的扎克伯格与埃德瓦多也是类似的情况。只不过本片里的汤米要更作一些,所以他的遭遇显得不那么值得同情。倒是弗兰奇表现出一份“汤米虐我千百遍,我待汤米如初恋”的高尚情操。这算是比较仁至义尽的合伙人了,如果碰到更现实一点的,汤米早就暴尸街头了。所以尽量还是不要找自己的好基友合伙创业,尤其是双方实力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而婚姻这件事其实也是异曲同工,双方旗鼓相当的实力与思想境界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前提。没有这些客观条件的保障,就算硬是守在一起,感情也会很快消磨掉,最后变成互相折磨,还会连累到身边其他人比如无辜的孩子
相比之下,鲍勃与弗兰奇的合作关系则要稳定的多。这种稳定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的资源交换基础上的,两人第一次见面就从彼此身上看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弗兰奇需要鲍勃的创作才华而鲍勃则需要弗兰奇的独特声音。两人各自占有的资源都是有着较为明确的市场价值的,而且通过资源组合,他们还可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现实中那些能一直维持下来的合作关系多属于此类,等价交换、彼此需要。无疑弗兰奇与汤米的感情应该比起他跟鲍勃的要深厚,他跟汤米经历过一起当小混混的荒唐少年时代,可是陪他走到最后的还是与他纯业务关系的鲍勃。在一起愉快的玩耍是一回事,而共同开创事业则是另一回事,这两方面的适度结合或许可以增进友谊、深化合作关系,但要是完全混为一谈就必定难以成事。事实上鲍勃与弗兰奇的合作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本片的两位执行制片人正是这两个角色的原型人物Bob Gaudio与Frankie Valli。鲍勃这个角色也大概是沾了其原型是执行制片人的光,整体形象最为正面,甚至有些过分清纯了,第一次庆功宴出来开房居然自己躲去一边看电视,他以为他是开房看世界杯直播的大学生吗。一开始呆头呆脑的小处男,到了后面蓄了胡子感觉就完全不同了,男神味道十足。他确实是团队中仅次于弗兰奇的重要人物,如他自己最后所说,如果没有他,这个团队就不会有今天的一切。然而由于他的气质跟其他几人不太符合,而且导演又把大量的笔墨用在核心角色弗兰奇身上,所以总感觉鲍勃这个角色除了外型上的优势外,少了些更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东西。
尼克这个角色算是四人里存在感最薄弱的了,如果不是第三部分由他负责旁白,基本上他都捞不到几句台词。他在乐队中扮演的角色差不多相当于凤凰传奇里那个男的,时不时的用自己与众不同的低音吼一嗓子“撸下来”“我知道”之类的无关痛痒的歌词(除了弗兰奇以外,剩下两个其实还要更惨,完全就是背景音)。他刚一登场时那一闪而过的侧脸让我误以为是C罗从巴西回来之后抽空又跑去大银幕上唱歌去了。这个角色总体上是比较憨厚可爱的,散伙之前在黑帮老大吉普家里控诉汤米奇葩生活那一段是全片的高潮,受了委屈的小模样分外娇俏,并引发了经久不息的笑声,连克里斯托弗沃肯扮演的黑帮老大都在他的影响下露出了紧张兮兮的萌态。
扮演弗兰奇的约翰·罗伊德·杨在之前的音乐剧中也是扮演同一角色,片中的歌曲也都由他倾情献声。我本人对音乐知之甚少,看完电影特意去找了弗兰奇本尊的原唱听了听,感觉他在片中的扮演者约翰的音色要更尖利一些,听上去辨识度更高,不过说难听点就是听上去更怪一点。这种怪一开始听会有点别扭,但是到后面却是越听越有味道,越听越舒服。我觉得约翰的音色有时听上去跟苏打绿的主唱吴青峰有点相似,不知这么说会不会惹来一些音乐爱好者的批评。弗兰奇一开始的少年阶段看上去有点别扭,或者说是有点猥琐,但是一站到麦克风前面,就瞬间变得光芒万丈了。
看的时候联想到了《美国往事》,都是充满怀旧色彩,讲几个好朋友几十年间的沧桑的人生,而且主角都是发迹于街头,小混混出身,而且核心矛盾都是两兄弟之间的“因爱生恨”(之前不记得在哪看到的高人分析,说《美》里Max其实爱着面条,并因此心理扭曲,把爱恋异化成嫉妒,才会不断伤害后者)。只不过本片并没有那么残酷的黑帮争斗。黑帮这条线到了后面似乎对剧情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克里斯托弗沃肯扮演的黑帮老大完全不凶神恶煞,反而是个非常和善又爱才的亲切大叔。其他配角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麦克道尔扮演的娘娘腔制作人鲍勃克鲁,搔首弄姿的媚态充满喜感。另外,本片导演的千金弗朗西斯卡伊斯特伍德还在片中客串了个酒吧女的小角色,姑娘长得挺甜美,没有继承他老爸粗犷的外形,真是万幸。
全片我最喜欢的台词是弗兰奇对大女儿说的一句话,“有时你感觉自己有东西迫切要与这个世界分享,结果却发现no one gives a shit”,在这个时代经常用社交网络、又是像我一样的屌丝用户应该极有同感。

  《泽西男孩》影评(四):情怀万岁

       老爷子拍电影从不肉麻麻的抒情,一个怀旧片甚至连旁边是都是一副轻轻松松无关痛痒的样子。但Frankie当跑场歌手时看见蟑螂都透露出“惺惺相惜”的意味,Tommy和Frakie相逢垂老时一笑泯恩仇的眼神,新泽西夜晚怀旧的色调...都在上世纪50年代蹦蹦跳跳的节奏中,表现出伤感的氛围。 Frankie和女儿谈话时,表达了自己满怀理想抱负却无人关心而感到失落,Franlie只是忘了,世界不会来迎合个人,历史片段上闪耀的群星其实只是恰好满足了世界的需要。潮流的脚步是很快的,你刚刚开始琢磨透彻,抬首间,它早已奔向前方,然后你开始明白,可能你错失了时代。这也无可厚非,同时代上下的人会对你充满怀念。鼎盛后又逝去的事物总成为怀旧的药剂。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的片子不会被叫做怀旧片,只会被称作传记片,因为他们在任何时代都行得通。介于经典与非经典之间的一支支队伍则更加充满情怀。就像这四个Jersey boys,他们原本会是新泽西大街上的任意路人甲,却用一支和维瓦尔第沾亲带故的“Four Seasons“乐队,在战后那些个令人迷茫困倦的夜晚,用精彩的和声点燃了听众。
      美好的事物总不能长久,就像四季乐队要走到尽头。这注定是个没有对错和答案的问题。四个旅人各怀心事,在人生的途中登上了同一辆火车,就算到站下车各回各家,依然是成就了一段美好的旅程。只是海报难免令人唏嘘,男孩们发迹于街灯下,挤进舞台的聚光灯里,再然后与青春告别。那束街灯也像回忆里泛黄的照片,记录着青春的时代,铭记我们的告别。
ps.没想到被翻唱许多版本的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是Frankie valli原唱!!!

  《泽西男孩》影评(五):《泽西男孩》:怀旧是一件风轻云淡的事

(芷宁写于2014年12月7日)
    年过八旬的“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依旧奋战在光影世界的前沿,这让只有他一半年纪却总梦想着退休的人十分汗颜,在执导过许多成功的类型片后,伊斯特伍德大爷拍了音乐传记类影片《泽西男孩(Jersey Boys)》。
    或许涉及对老音乐的怀旧,没谁比已经84岁的伊斯特伍德更有资格,在片中,东木大爷将那种浓烈的怀旧情绪控制得较为理性,没有任其一泻而出,不可收拾,但当乐队解散多年,曾经的成员们重聚在摇滚名人堂的时候,观众们还是会为四个老男孩终于获得了终身成就奖而感慨,情绪激荡者或许还会潸然泪下。在老男孩们的受奖表演时,苍老的他们踩着青春时的舞步,欣然而歌,然后一个转身,镜头中的他们被切回到年轻时候的模样,一切仿佛只是时间变的一个调皮的戏法,但身处其中的人们却都无力摆脱,只能接受时间的洗礼,承受命运的折磨,并渐渐老去,不论天才,还是混混。
    影片脱胎自获得过托尼奖的同名音乐剧,人物源自真实的存在——曾经风靡一时的四季乐队,这个先于甲壳虫走红的美国本土音乐组合,对于如今迷恋各种潮流音乐的青葱一代来说,太老了,而且很可能不曾听说过。此时,推出一部这样影片是必要的,老去的一代正在老去,他们迫切需要梳理音乐记忆,也迫切地需要集体怀旧,年轻的一代正因为年少而带着无所谓的心态斜睨着一切,却很少真正清醒地认识过去,何况,不可否认的是,电影比音乐剧的传播功率大。
    整部影片在一股淡淡的怀旧气息中如约般展开,仿佛打开了上世纪中叶新泽西街头画卷,彼时人们的衣着服饰,酒馆或家居的陈设,人们爱听的音乐以及街头风物都带着久远年代的尘封滋味。那时候的新泽西男孩有三个出路,当兵、混黑帮和上头条,后两者还有着无法拆分的千丝万缕的关联,于是想藉由音乐成名的男孩们不可避免地和黑帮牵扯上了关系。乐队的基础成员汤米和尼克就轮番地将看守所当家,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保护主唱弗兰奇,让这个有着天赐嗓音的男孩继续磨练他的演唱功力。当年参与过偷窃等行径的弗兰奇的确被保护得很好,但这段青春时的轻狂荒唐却在至关重要的时候影响了很多的人和事,毕竟,“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善良义气如弗兰奇,必定会有所承担。
    影片以四个乐队成员分别担当解说的身份,将影片分为四个清晰可见的部分,这四部分之间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各种或明或暗的关联。这种当事人充当解说人的叙事手法,容易给人一种贴近纪录片的感觉,却也因演员的表演和语态,呈现出一种冥冥之中的宿命感,仿佛对来时路的回溯,又仿佛这几个人对乐队当时所处情境的反思。
    除却主角参与解说,影片还以四季乐队的每支金曲作为剧情起承转合的关键,并在视听上达到了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如传唱的名曲《Sherry》、《Big Girl Don’t Cry》、《My Eyes Adored You》、《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等等,而在某些部分,还令观众产生了“金曲串烧”之感,让那时春风得意的人和事带着股子目不暇接的匆匆,仿佛一种转瞬即逝的浮华璀璨。
    此番在思虑层面上,伊斯特伍德看上去并不想走得太远,他只是呈现了四季乐队的组成、出发、成长、辉煌和分奔离析,但在每个视听结合的十分美妙的场景,却都隐约流露出些许的哀婉,这种哀婉不是一开始就能从光怪陆离的各种秀中剥离出来的,而是在场景的转换间,在人物的心绪变化间,在事业和家庭的纠结间,渐渐沉淀下来,以至于到了后来,弗兰奇为了替汤米还债,沦落成三流走穴歌手的境况,都显得顺理成章。
    扮演弗兰奇的约翰·罗伊德·杨在音乐剧版中扮演同一角色,片中的歌曲也都由他演绎,有一定的可听性。弗兰奇这个人的心路历程其实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部分,比如当他在各处流动演出攒钱还债时的心境,当一个天才在天赐的领域里闪烁时,他必定会在别的领域作出更多的牺牲和付出,何况此人还是一个讲义气的新泽西人。
    弗兰奇的个人生活堪称不幸,他曾对有歌唱天赋的女儿说过一句话:“有时你感觉自己有东西迫切要与这个世界分享,结果却发现没有人在乎”,这大概是很多创作者和给予者最普遍的感悟,有天赋的女儿没有来得及登台公演就逝去了,这对弗兰奇来说,是一个不可愈合的巨大创伤,当重登大舞台时,两鬓斑白的他,对有着昔日恩怨的兄弟,只是相视一笑,颇有看透生死的味道。
    记录一段过往,以音乐串联一个相对成熟的故事,老牛仔又四平八稳地奉献了一部观众可以悉心观看的影片,有人嫌该片缺乏特别激越亢奋的东西,他大概忘记了,在一个八旬老人的眼中,世上的一切恩怨情仇或许都是风轻云淡的吧。
(杂志约稿)

  《泽西男孩》影评(六):把四季唱给你听

作为一支拥有46首Billboard冠军单曲,并在1990年登入“摇滚名人堂”的乐队,四季乐队(The Four Seasons)在六十年代的叱咤仿佛只是一阵来也快去也快的疾风暴雨。在由披头士带来的英伦风大肆入侵美国之前,这支发家于新泽西的四人乐队以The Four Lovers之名,神情雀跃地辗转于东海岸各大酒吧餐馆。和大部分乐队一样,这群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并非在一朝一夕间就变成了优渥炫目的摇滚偶像,除了在驻唱地频频获得姑娘的青眼,他们的白天仍旧平淡无奇:在理发店打工,在街头晃荡。1960年,迷茫仍旧笼罩着乐队,在被一家保龄球馆拒之门外后,他们偶尔瞥见一旁的闪着“Four Seasons”招牌的霓虹灯,并决定把它作为乐队的新名字,“还能和维瓦尔第沾亲带故呢”。改名之后好运接踵而来,单曲《雪莉》(Sherry)凭借百万销量登上了排行榜冠军宝座,四季乐队也正式开始了他们功成名就的黄金岁月。主唱弗兰基·瓦力(Frankie Valli)是乐队的核心,这个小个子意大利裔美国人拥有一把令人震惊的尖锐嗓音,在演唱中,惊世骇俗的假音冲破低音和声,仿佛一枚被大力发射至云端的箭,爆发力十足,后劲亦绵延不绝。他们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在舞台上半绅士半顽童地唱唱跳跳,一举名利双收。不过,70年代之后,在唱片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四季乐队似乎疲于应对人事和经济的双重变化,他们面对的是来自摇滚乐评人们尴尬的沉默,这支引领过时代潮流的乐队最终在遗憾中解散,彼时,他们的名声已远远落在懂得“喧闹的艺术”的沙滩男孩(The Beach Boys)之下。而隐退时的状况,也似乎注定了乐队此后长时间的默默无闻,没有传记,没有回忆录,甚至在乐迷口耳相传的交谈中,都很难听到这支乐队的大名。诸如《深情注视》(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这样的经典被无数后来者翻唱,一代讹误一代,原唱之模样反而模糊不清,四季乐队作为这个歌曲缔造者,也只得饮恨在流行音乐史的重重迷雾中。
 
从这个角度来说,年过八旬的科林特·伊斯特伍德拍摄《泽西男孩》,重新为四季乐队树碑立传,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带着浓重的怀旧气息,这部自舞台剧脱胎而来的电影把我们重新带回了50年代,乐队成员们都还是籍籍无名的躁动青年,他们甚至在无人夜晚干过小偷小摸的行当,轮流入狱,仿佛儿戏。不过,电影并未在他们的“前历史”处停留过久,当急于推销自己作品的弗兰基·瓦力在唱片公司大楼里吃了无数闭门羹之后,金牌制作人鲍勃·克鲁(Bob Crewe)犹如神启一般地降临,这群草根出生的年轻人也终于第一次进入了神圣的录音棚,开始了他们的职业生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首接一首的“四季金曲”在电影中华丽登场,串起乐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片段:创作过程仅耗时15分钟,却成为乐队第一首榜单冠军曲的《雪莉》(Sherry)、蝉联五周宝座的热门作品《大女孩别哭》(Big Girl Don’t Cry)、70年代经历解散风波和逝女悲痛后的《永远挚爱》(My Eyes Adored You)……毕竟是经历过疯狂年代的资深乐迷,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懂得如何将流行摇滚乐的魅力通过华丽的视听元素表现出来,镁光灯笼罩下的舞台朦胧而炫目,丝绸西服折射出的光芒也如同被施加了魔力,歌声骤然响起,不仅台下的观众如痴如醉,连歌者都不禁被自己或愉悦或伤感的歌声感动。
 
不过,视听上的美轮美奂并不能掩盖《泽西男孩》作为传记片在剧情上的硬伤:也许是对于这个属于年轻人的放肆故事来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已过于老朽;也许是由音乐剧移植而来,因此本身有些水土不服,《泽西男孩》野心勃勃地想要探讨有关流行文化更深层的问题,却囿于“金曲串烧”式的结构,而最终变成了“情节迁就音乐”的点歌机般的作品。在电影中,年轻人为个人荣誉打拼的迷茫、60年代流行音乐狂热的浪潮、意大利黑手党头领既温情又血性的处事方式、明星事业与亲情不可得兼的苦恼、乐队内讧后成员间微妙的情绪变化,所有面向均只是一一略过,音乐总是迫不及待地响起,又依依不舍地收束,主导着影片的走向,却不给画面本身留下更多叙述和解释的空间。不过,作为《醉乡民谣》后又一部“好听”的电影,《泽西男孩》还是功大于过,毕竟,它再次召唤出了一段宝贵的四季故事,带我们重温了那些在黄金岁月中匆匆而过的人与事。
2014.7.17《21世纪经济报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