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诉讼》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诉讼》影评10篇

2022-03-21 15:39: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诉讼》影评10篇

  《诉讼》是一部由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 施洛米·艾尔卡贝兹执导,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 西蒙·阿布卡瑞安 / 梅纳什·诺伊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诉讼》影评(一):离婚诉讼和科斯定理

  影片是在电影节上看的,确实是一个高逼格的文艺电影,尽管成本极低,但是调子一气呵成,表演极具张力,叙事技法也很成熟的文艺片。

  片子的内容已经有很多影评有了详细的描述了,这里不再赘述。

  导演以一种向犹太宗教法庭控诉的姿态,营造一个可怜女人形象,通篇攻击着犹太法庭的各种问题。毫无疑问,她是成功的。在豆瓣影评里,观者几无例外的站在导演一方,一遍同情这女主的经历,一遍抨击犹太宗教法庭,更有甚者则化身西方法律体系的代言人。

  导演的塑造太成功,造成大家已经全然不顾故事里的那起离婚诉讼的冲突源点根本与犹太法庭毫无关联。

  再来回顾一遍这起离婚诉讼。一方想要离婚,一方不想要离婚。这是一道难题,对于犹太法庭如此。放诸世界上任何一个法庭,难道立即给予离婚就是伟光正的了?

  没错,婚姻的名存实亡的续存确实对女方造成了伤害,但是在片中,婚姻的这种状态和可能出现的离婚预期也给男方造成了的伤害,生活状态完全被打乱,甚至坐了牢。导演将观者的视线引向了婚姻生活对女方造成了多大损失,但是对于离婚状态对于男方的损失却轻描淡写。

  所以,我觉得犹太法庭做错的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既然是两难全的案件,就要谈损失补偿,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古老的塔木德上面类似分配的经典案例比比皆是,而犹太人也以聪明著称于世,我实在难以想象几位法官竟如此的愚蠢不堪。

  经济学里有著名的科斯定理。讲的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如果觉得这个不够通俗,那么我给一个例子。

  在一间密闭屋子里。有一个不抽烟的人和一个老烟鬼。烟鬼抽烟会产生二手烟呛到不抽烟的人。不抽烟对老烟鬼有损失A,对普通人有收益B。抽烟对烟鬼有收益A,对普通人有损失B,因为房间里的空气就那么点。现在的问题只要比较A和B就可以。

  如果A也就是抽烟对烟鬼的价值是50块,B既吸二手烟对普通人的损失是30块。那么烟鬼给普通人30-50元之间的任何一个数字都足以达成这笔允许老烟鬼在室内抽烟的协议,烟鬼付给普通人钱。

  反过来,如果A抽烟对于烟鬼的价值是30块,而比较新鲜的空气对于普通人的价值B是50块,结果就完全反过来。可能普通人最终给予烟鬼35块,以要求他不在此吸烟。

  无论如何,这是有解的。就像这场婚姻。如果女方需要离婚,而男方不希望离婚,他们之间就需要在这中间找到帕累托均衡。因为婚姻的产权是只属于两个人的。

  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而不是去纠结在室内吸烟是不是违法的问题。

  《诉讼》影评(二):犹太婚姻和议论文的写法

  鉴于我的长评《离婚诉讼和科斯定理》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516628/被打入冷宫,我只好破天荒地为一部只看过一遍的电影去写第二个影评。

  电影名Gett,其实是犹太教法庭的离婚认可书,或者离婚授权书一类的东西。因为太多影评无视以色列和犹太教的婚姻现实又辅以太多臆想和主管判断。所以,我想先提一下以色列的犹太人的婚姻法和婚内性别情况的现状。

  犹太民族确实历经男权社会,即便现时现刻说以色列人是男尊女卑的社会也符合现实。然而犹太民族有其特殊性,即便在男权社会的时候,犹太民族也有母系氏族的特点。典型的,只有当你的母亲是犹太人时,你才会被认可成为犹太人。反过来仅仅父亲一方是犹太人时,子嗣是不被承认为犹太人的。所以,实际上,以色列的女性地位并不如部分影评显现地那么不堪。而犹太民族又极其地尊重婚姻关系,并且严苛地规定一些双方义务尤其是强调男方的义务,如下

  1.与妻子同居,不可分开。

  2.履行婚约中所规定的经济义务。

  3.具有保障妻子生存的能力,给妻子提供住所和衣物。

  4.妻子生病,保证送其就医,并精心护理。

  5.如妻子在战争中被俘,有义务将其救出。

  6.妻子先去世,要给以厚葬并建立墓碑。

  7.如妻子先去世,要保障后代的继承权。

  8.如丈夫先去世,只要妻子守寡,她就有在原住宅居住和从丈夫遗产中获得生活来源的权利。

  9.如丈夫先去世,其身后遗产将保障妻子把他们的子女抚养好,直到子女长大成人。

  《塔木德》中也有很多描述夫妻关系的名句,选其一二来显示犹太家庭的性别歧视情况。

  1.神不用男人的头创造女人,因为女人不可支配男人;但也不用男人的脚创造女人,因为女人不可成为男人的奴隶;而以男人的肋骨创造女人,是要叫她永远贴近他的心。

  2.妇女必须保证在她和丈夫之间有一种平和的气氛,她应该爱戴她的丈夫。诚然,离婚可以被视作是家庭私事,但也应该是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保证婚姻的完整。

  不错的,以上种种可以发现犹太人对于婚姻的重视和婚内夫妻的地位相仿,外加上离婚之困难,才使得以色列成为世界上离婚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来说说犹太人怎么个离婚法。如果一对夫妻感情不合需要离婚,尤其是在妻子失节的情况下,犹太人认为可以离婚。但必须在双方长时间冷静思考之后,以及地方社团的调解未果的基础上。当为家庭恢复和睦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失败后,经双方同意,犹太宗教法庭将发布一份离婚书“Gett”,在拉比主持下,由两个见证人签字,再由丈夫交到妻子手中。以上这一程序毫无疑问也成为了导演的抨击对象。

  现在的以色列,如果双方仅仅在政府当局办了离婚手续,犹太教会也不予承认。在大多数情况下,离婚双方需要先进行一次民事离婚,再由犹太宗教法庭发布一份离婚书,作为宗教机构对这一离婚的确认。

  如果看到这里,你还觉得犹太婚姻中对女性一方有诸多不公的话,不妨接着看看以色列的新的婚姻法是如何处理如果男方坚持不愿离婚给予对方自由的情况的。

  根据最新的以色列婚姻法,如果调解失败,女方因为合理原因提出离婚,而男方一味坚持不离婚,便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最初女方提出离婚,如果男方不同意,法院会没收男方的驾驶执照。之后则是吊销他的护照。在此之后如果男方仍不同意,法院会一步步取消男方的学历证书和证明文件,不承认他的专业资格,取消他的行医执照和律师证明等等。最终,长期坚持不离婚的男子,最终可能会落得财产和银行帐户都被冻结,甚至会被投入监狱,直到他同意为止。本片中,导演也对男主因为新婚姻法的境遇做了轻描淡写。

  说以色列新婚姻法是令当地犹太男性愤怒的婚姻法这绝不为过。

  让我们反过来想一个问题。诚然,片中的婚姻状况和婚姻的存续对女主而言是枷锁桎梏不假,但是离婚和婚姻存续的结束对于男主又意味着什么呢,居然让男主可以丢下学历、名声、工作和积蓄,甚至为此忍受牢狱。这即便不是意味着炼狱,怕是也差不太多。然而电影完全没有就此展开,并暗示男方的咎由自取。

  所以,犹太法庭上的问题,非A即B。就像把一份产权,判给谁或是不判给谁并不容易。我想简简单单判决离婚的执行才是藐视犹太民族传统智慧。

  顺便讲讲议论文。经历过天朝各种考试的我们,早已习惯议了议论文的写作。通常是这样的,根据一则材料,就XXXX情况,给出你的论点,辅以足够的论据支撑该论点。

  有两个关键

  1 “根据”所给材料,“就“XXXX情况 意在你的论点要有关原材料

  2 论据“支撑”论点

  不是说议论文不能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比喻,清新的小诗或者恢弘的排比,只是关键的2点都不能少。拍电影,尤其是电影条件则宽松很多,不是命题作文,不存在原材料一说。基本上通过剧本来达成“支撑”电影传递的精神就行,就像论据支撑论点一样。然而这正是本片的问题。

  电影的技法方面没问题,感染力也足够。所以导演想传达的情感或者观点相信可以充分明白地感知到。导演关注犹太人不同性别的公平问题,想用一起犹太妇女的离婚诉讼来抨击以色列的婚姻制度。但是这个论据恰恰出了问题。更不可思议的是,其实论据可以有很多,导演却找了一个很不合适的点。

  从议论文角度来说,这电影是很难合格的。作为一个士兵,敢于冲锋是勇猛。作为一个统帅,妄图以己之短攻人之长,以卵击石就不简简单单是鲁莽了。不幸的是,统领和指挥正是一部电影中导演的职责。

  《诉讼》影评(三):悲剧故事中的悲剧人物

  基本上到了如今,大大小小的纠纷都能以一句“法庭上见”为解决方式,通俗些讲叫做打官司,专业些则称作民事诉讼,电影诉讼便以此为题。然而他要讲述的绝非是有关正义与善良的故事,世间的确是真切的存在着灰色的,他绝不算是错误,但也无人可以对其高声喝彩。

  在犹太教的法律中,离婚的权利完全掌握在丈夫的手中,这种权益高过一切。于是,无能的法官、坚决离婚的妻子与坚决不离婚的丈夫齐聚一堂,单单看电影介绍,便了然清楚这是一场必然的悲剧。

  简单的了解了电影中的文化背景,在电影当中,女人是以一种财产为男方所有的,而女人安于如此。因而,才催生出如此的宗教法律。我不想多说男权社会、宗教古板的戒条,只是单单在如此的悲剧故事当中,受害者究竟是谁。

  天性注定我们更倾向于弱者,毫无疑问,受害者更可以博的同情。薇薇安嫁于以利沙三十年,受尽了折磨,为离婚奔波五年,终于守得云开获得胜利。回到故事起点,悲剧从何而起?薇薇安是爱过以利沙的,这点毫无疑问。而以利沙更是怀有偏执的爱。

  俩人间发生了如何的事情?我们不妨设想,固守信条的丈夫与背弃信条的妻子,悲剧故事中的悲剧人物必定会发生悲剧,如石的丈夫选择了沉默,妻子不堪忍受,提出离婚。观看电影时,朋友问过我冷暴力究竟是如何的感受,回答时让我想到了每晚我放在窗台上的一杯啤酒,晨起望去,已经结冰了。

  薇薇安是无比渴望以利沙的关心的,在如此的社会中成长,嫁人为妻,几乎便代表了将自己一切付诸他人。世界中从此便只剩了丈夫和家庭,家里不允许过多来客,种种戒条,毫无私生活可言,更令人崩溃的是连丈夫本身都对自己不理不睬,犹如上帝将其一切赋予我们,此刻他继而收回。

  电影中高明的地点在于丈夫的人物塑造,呆板、沉默如石,偏执而冷漠。他容许了妻子对戒条的漠视,忍耐了羞辱。甚至不容许其他人对妻子贞洁的怀疑,甚至没有丝毫出轨的迹象。全篇电影里,唯一没有在镜头前失控的只有以利沙。

  然而人们并不会看到这些,他作为不允许妻子离婚的丈夫,只意味着他是恶人和直男癌。要明白,在以利沙的世界观当中,结婚后,妻子便是他独有的私有财产,你动我财产,我要你命。大概就是这么一个的逻辑。然而他还是让步了,电影里最后一次法庭外的镜头里,他唯唯诺诺的坐在薇薇安的身旁,同他说了几句与家庭相关的琐碎言语,随即站立与窗前沉默不语。之后他同意离婚,却又因说不出允许妻子同他人交往而惹得法官大发雷霆。

  诉讼存在的更一层深意是通过诉讼过程建立起过错与责任,向公民传递出改如何行为的责任。但在最后薇薇安终于守得云开时,我始终无法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对此进行批判。一个独身女人无法生活下去的社会中,一个连至亲都无法与自己站在彼端的选择,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广而布公世人吗?

  然而,那便是我们的权益。

  我明白这世间并非那么简单,或许离婚后的薇薇安会遭遇更悲惨的境地。然而那便是她的选择。这是我的人生,是的,我要选择的就是如此的人生。即便他人满心之爱都将辜负,即使自己的伤痛不减分毫。但那一刻的薇薇安仍然毫不迟疑,犹如娜拉出走般无悔的绝望。

  电影中薇薇安说过一句十分有意思的话。如果这是在美国,哪怕是一次庭审不出席,这场离婚便可立刻敲定。有趣在,在这场天上有着神明和正义的法庭上,有的只是荒谬。

  电影用110分钟叙述了一个时经五年的故事,画面中出现了不下十几次的x月后,时常让我有些分不清楚究竟那边是现实那边才是过去。影评是在十一点时起笔的,当某一刻看我看到前几分钟发的消息,在手机上所显示的已是昨天。这才蓦然意识到,时间的的确确是在一分一秒的过去着,而我的思想却未曾跟随肉体来到今天。

  已经够了,在这里他们都是受害者。五年足以磨灭掉虔诚教徒大脑内的常识,却不足以撼动世俗的秩序、天上的权利。如果可以,我想看到教条分崩离析、男女终得平等的一天。那一刻一定会无比的有力和美,仿佛世间的恶与偏见都将褪去,再无性别、肤色、人种之别。只不过在那之前,我势必要经历无数个寒夜。

  实在太遥远了喽~

  《诉讼》影评(四):基督教/犹太教对婚外恋的解释+一篇相关转载

  个人,非严肃的研究,所以,也就不详细标注摘抄文章的出处了。

  而最后一部分,是我个人的研究后写的。纯粹好玩,也别太较真了。用词不当,思维跳跃之类的,请多包涵。(我语文一直就勉强及格线上下的那种)。

  谢谢。

  【转】-----

  只是人们对性行为的定性并不是绝对的。“自有记录的历史之初,立法者就努力为人们如何享受性快感确立边界,他们用一系列控制和惩罚手段来实施这些法规。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某些形式的性受到一些人的鼓励,而在别的地方则会受到无情的惩罚。往后或往前跳一个世纪,或者穿越一个边境,一个社会无害的乐趣就变成了最严重的犯罪。”

  伯科威茨认为,西方人的性道德大部分都源于《圣经》的旧约。如果不是因为犹太人急切地要把他们自己跟他们淫乱的邻居区分开来,西方人的性观念会非常不同。“希伯来人的特点是严格地限制性生活。犹太人意欲过圣洁的生活,无论是生意往来、饮食习惯或性生活方式。对此,他们制定了庞杂繁琐的规章制度。古犹太人的道德约束、甜蜜的羞耻感和对上帝惩罚的恐惧感对西方人性观念的影响之大是所有其他思想叠加也无法企及的。”最初的立法者特别关心性问题。对于跟猪、牛、妓女、家人的性关系,每个地方都有特别的规定。性比现在管理得更加细微,但同性关系是一个例外,几乎彻底被忽视,直到希伯来人视同性恋为跟谋杀一样可怕的罪行。

  在非犹太、非基督教社会,性法规是为了引导和控制性冲动,以防它们引起麻烦,或者是跟财产继承有关。犹太教和基督教出现后,性成了一个集体关切。他们用性道德来定义自身,以区别于其他文化。上帝说,不要像周围地区的人那样行事,如果你们不听我的命令,不避免同性恋等等,我就会把你们从这里赶走。从《圣经》开始,个人的性出轨就成了针对整个社会的煽动行为,一个人的罪行使所有人都面临危险,这涉及的利益就大多了。

  基督教对性行为的管制有多严格呢?一个生活在公元500年到公元1050年间的一个害怕上帝的人,在星期六、星期天、星期三和星期五不得跟妻子同房;在妻子的怀孕期、哺乳期、生理期(月经)也不行;婚后的前三天、大斋期、复活节之后的数周、圣诞节前后的两个月、圣日、白天都不行。这样严格的限制,据信直接导致了部分信教地区的人口负增长。

  在18世纪,英国人认为跟处女做爱可以治疗梅毒,这激起了凌辱处女的狂热。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非洲一些地区的人相信强奸处女能够治愈艾滋病。再比如关于同性婚姻,直到13世纪,同性结婚作为“灵修兄弟会”在地中海地区的教堂还会得到认可。"

  -----【/转】

  讨论:

  《诉讼》这部影片,涉及了一些很有趣的宗教问题。特意查看了些文章。说说有趣的圣经以及犹太经书上对婚外情的观点吧。

  圣经出埃及记中,上帝给以色列人的"十诫",最后一条就是“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这是对婚外恋的详细规定。

  犹太教和基督教把 1) 婚外恋 2) 信仰/追随异教偶像 3) 杀人,这三项,作为人类的最深罪孽。被证实后,处罚只有是死刑。所以当主审的拉拜(犹太教的牧师)怀疑女主与她的律师关系亲密时,辩护律师会勃然大怒,指责并质疑仲裁大教主的能力,并要求更换主审。

  有一点比较有趣,已婚男人与单身女子的出轨/婚外恋,完全没问题啊。犹太信仰中对于婚外恋的定义是:已婚女子与任何不是她丈夫的男人之间的性关系。Talmud(犹太信仰指导书)更进一步的定义:已婚女子违背丈夫的意愿,与其他男人保持亲密/暧昧关系。如果丈夫认同或要求妻子与其他男人发生关系,这都没关系(比如:换妻,群交之类的)。如果妻子错误认为别的男人是自己丈夫(比如醉酒后),或是被迫的情况下发生关系(被他人强暴),则不认为是出轨/婚外恋。

  [注解]:Torah(律法,是希伯来圣经Tanakh24卷中的前五卷。而基督教的旧约圣经就是基于犹太Tanakh经书的文字衍生出的版本)

  Torah律法,可以认为是整个犹太文化,教育,生活等的一切规范。而Talmud指导书则是对Torah律法的“说文解字”。犹太教智者们 不断的加入自己的注解,Talmud也成为犹太原教旨信徒们每日必须要学习的经书了。欧洲的不少教堂,曾经以它的学术价值,而收藏这部Talmud经书作为参考读物。直到梵蒂冈的教皇下令毁掉一切犹太经书。

  Talmud这部规范化犹太人如何生活在这世界上的指导书,共分六个分类。其中有就有一个分类“Nashim”(家庭法),是指导如何管理女人,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另一分类“Nezikin”(损害),就是指导犹太教处置犯罪刑法等规定了,其中就包括了婚外情的处罚办法。

  继续说影片。有一点,经书上明确规定了。 如果丈夫怀疑妻子出轨。丈夫无需向“法庭”提供任何证据,并有权立即离婚。妻子需要自己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才能得到"法庭"的支持,劝说丈夫不离婚。妻子如果认为丈夫出轨,必须提供证据才可以提出离婚。

  虽然女人出轨,她与情夫都会面临死刑。实际操作起来还是难度很大的。有几条苛刻的条件必须满足:比如要有2个以上的有效证人亲眼看到他们做爱(伊斯兰教要求4名目击者);确信后,会由宗教人士给予两人一次警告;如果还不悔改,则由几名主教审判确认后,才可以拖去很遥远的地方,处决掉的。这与伊斯兰教很相似,要证实出轨的难度极大。经书那时代,估计还没考虑到会有偷情的视频证据,不知道现在的拉比主教们怎么审的,呵呵。

  圣经上奇葩的妖术:如果丈夫怀疑妻子出轨,可以用教堂里给的圣水混和屋子地上的泥土给妻子服用,并下毒咒。如果有出轨情况,圣经说,妻子的身体会肿胀,她和她的家人会受毒咒困扰。如果安然无恙,那就是没出轨。当然这在圣经出生的年代,在中东周边地区的各个文化传统里,都有这一招数。

  有一部<被投石处死的索拉雅·M>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263472/ 。是穆斯林那边石刑处决一名妇女的事件。想必是比较罕见的情况(如果事件真如书中所描述的)。这本原著书和同名影片,受到西方广泛关注。常被拿出来,作为谴责穆斯林对妇女暴行的例子,特别是对残酷的石刑的关注。新约圣经里,记录着犹太人曾经想策划以石刑处死基督耶稣;因此耶稣也骂犹太人是骗子,是恶魔的子孙。这一侮辱的名称,至今还能到处看到,比骂他们"猪狗不如"更具杀伤力。想必,石刑在当时中东地区是十分流行的一种处罚手段。

  犹太指导书Talmud中的关于法庭职权,刑法,处罚部分“Sanhedrin”部分里,有描述石刑的各种规范,当然还包括烧死,掐死,砍死等手段的处决。

  圣经比可兰经要有更多更多的暴力推荐。圣经里,有着更多对暴力/流血的描写,处处充满了恐惧。可兰经中的暴力虽然不多,但被穆斯林们长期作为行为准则保持了下来,多少世纪之前的文字,现在的解读都些出入,但还是极其的教条主义。而犹太教/基督教徒则对经文中的暴力推荐,会由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做部分调整。相对的,犹太经书和虔诚的犹太教徒会更原教旨一些。

  《诉讼》影评(五):争夺的不是自由 而是权力 这权力就是性

  其实我想说,女人什么时候能真正聪明起来。男人永远看得透女人的真正需求,而用这些去要挟女人,女人要的其实也非常的多,但过于绕圈子,最终还是没有争取到那份自由。注意,这个自由到底是什么?什么的自由? 在美剧《纸牌屋》中, Frank 说 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是关于性的,但性本身除外,性是关于权力的。 My dear, The only reason people aim for anything is because they want to feel something beyond themselves, because they want to feel happiness course through their entire body, because they want to get close to the other (be that singular or plural), and because they want freedom, freedom being the ultimate release of all the tension that they’ve been building up while working towards this point. When you look closely it’s all about sex. Some of us are tantric about it, quick about it, shy about it, private about it, and public about it, but still – it’s all sex.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 Falsely yours, 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 原话出自奥斯卡•王尔德的手信,解释了人类所有欲望与性欲的相同点,颇有道理也不乏幽默。王尔德表示,性归根结底还是在说权力,这种可以繁衍生命、让人本身获得原始愉悦、使人建立与他人亲密关系并真正让人感到自由的行为确实赋予了人类无上的力量。当然,就像吸引雌性的雄狮展示勇猛一样,想要获得性,自己本身就要具备力量。 最后男人提出的禁欲要求,也体现了性才是他所在乎的,不是女人的神马所谓的自由,他给了女人自由,是一种施舍。想想我们身边的例子,其实数不胜数吧,即便在没有被宗教统治的国家,这样的事情也比比皆是。所以这和宗教没有本质关系。女人要离婚,是为了自由,而这个自由的深层含义不还是出去和别人high吗!她得得到法律上的准许,所以还是性。男人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抓住了女人的需求,并且知道女人也是严肃的教徒(离家很多年却没有通奸,坚定的信徒),所以他提出了禁欲的要求。争来争去,谁都没有真正胜利,男人不再拥有女人的身体,女人永远失去了其他男人。两性关系中,性变成了要挟的工具。

  《诉讼》影评(六):女人应该用什么来标注自己

  以色列和伊朗总是时不时会有惊喜,我多少觉得那是因为这两个宗教文化和现代理念有着极强冲突的地域会有很多故事要说吧。可能也因为这个缘由,很多年前就看过一些这两个地区产的同志电影,不得不说我发现这两种文化基本就是一对傲娇双胞胎,我知道我的理解还蛮浅薄的,但是鉴于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对女性高度相似的禁锢,我能做的基本就是翻白眼了,任性~~~~

  电影只有一个场景,一间很局促的宗教法庭所在的房间,一起持续了五年的离婚诉讼就在这件房间展开,电影也就是用两个小时展现了这五年里庭审。五年的庭审没有任何关于财产分配和孩子抚养权的争议,他们这一次又一次的庭审只为了研究这两个人是不是可以为了性格不合而离婚。作为非犹太教徒的局外之局外人,我们没有权利去指责这种在宗教信仰下形成了生活理念,但作为一个现代人类,也实在为还依然存在的可谓荒谬的理论而扶额。我突然想到了最近很盛行的婚姻讨论,这世界还是很大,还有很多我们不能想当然的存在。

  最让我不爽其实不是犹太教义下的婚姻理念,而是对女性的禁锢,我知道这不是第一次了,可每每看到还是忍不住扔十二万个草泥马过去。虽然我们天朝没有那么明显的禁锢,但这犄角旮旯里依然存活的残念依然猖獗,很多女性自己都没意识到吧,我们应该用什么来标注自己~请想一想。

  《诉讼》影评(七):近年看到最佳以色列电影

  去年戛纳导演双周又出一部佳作,其实完全够资格进入主竞赛,毕竟这对以色列兄妹导演已算是戛纳嫡系人马了,自处女作开始前后三部作品均顺利入围。其实这部《诉讼》作为这个系列三部曲的最终篇章,剧中不少细节都可以追溯前两部的情节,比如《芳心迷踪》里的提到的夫妻矛盾,以及《七天丧期》里压抑的家庭气氛。导演的作者风格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这部之所以能引起瞩目而大获全胜的关键在于选取了一个极为有利的角度:法庭。所有戏份均在这个压抑的小空间里展开,法官、控辨双方律师、原/被告,以及证人的设置充满了强烈的社会现实隐喻。室内戏的场面调度相当出彩,开头用律师的身躯作为割裂夫妻双方的画面让我印象深刻,更不必提之后多场审问证人的精彩场景。其次,剧本的编写相当贴近现实,尽管只是一个社会新闻般的肥皂剧,但贯穿始终的揪心悬念却让人喘不过气来。女主角的命运在一场场的审问过程中让人看得不禁叹息,与强烈同情感并存的则是对以色列当今婚姻制度、道德宗教、男权社会等现实问题的思考。导演处理时间流逝的手法也很有意思,不少细节的捕捉令人浮想联翩,比如女主角的容貌和化妆,男主角的精神面貌,法官律师的言辞等等。最后,最让我钦佩的是女主角兼导演Ronit,这个魅力十足的女星凭借精湛的演技塑造出一个极为可信的以色列新女性的形象:自信、独立、刚强、义无反顾。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打满分的主要依据。

  《诉讼》影评(八):诉讼

  非常精彩的庭审,不是美式巧舌如簧的辩论,而是在一出看似荒诞的离婚诉讼案反应以色列的女权现状。根据当地法律或者应该说是风俗,离婚诉讼只有在男方同意的前提下法庭才能够裁决,在影片中因为男方的顽固坚持而使诉讼持续了5年,进出法庭10余次并且最后是在女方接受不得再交往异性的条件下才勉强促成,取得了难堪的“胜利”,影片最后那个只拍女主双脚进入法庭的镜头,也是暗示着真正取得平等权利才刚刚上路。同时也看到了多个人物的情感、社会状态,群像的刻画显得富有个性而丰满不做作,对当地的人文风俗都做了侧面描写。影片中还同时点到了美国法律的优势,没那么拖沓,这在阿拉伯国家应该是比较大的禁忌,同时也说明导演(也就是女主)已经受到了相当多的西式思想影响,在同时抨击以色列仍以风俗作为判决依据的落后同时,也指出了现代化的司法建设对特别是女权平等的必要性。

  《诉讼》影评(九):他人即地狱

  《诉讼》将故事框定在室内空间表现,无休止的控诉与申辩充斥,颇有舞台话剧的风格,其中也更显指涉和讽刺。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本片是在对以色列宗教庇护下的男权极度畸态的批判,而事实上本片的出发点并不局限于其社会性的一面,通篇内里深层都透着人性中对于“本我”的摆脱不得和对于“超我”的非良性的迷恋和渴望,很好的坐实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男女主彼此诘责惩罚的过程,从哲学角度看,无疑很契合萨特“他人即地狱”的著名断论,这个有意无意地通过毁灭对方以期许得到自由的悲剧,太有值得一说的地方了。

  结合影片从女权主义角度来看“他人即地狱”,萨特的断论有三层含义,一指不能正确对待他人,恶化了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致使自己身陷囹圄。薇薇安亦有此之嫌,开庭之初观众大多站在原告这一方,薇薇安因为无法忍受糟糕的婚姻生活已与以利沙分居三年,可称为现代版的娜拉出走,而此时她想要平权,想要解除婚姻关系,这正迎合现代男女平等的大势。但以利沙的哥哥出庭作证后,二人生活的真相一层层剥开,辩论扭转了观众的情感取向,以利沙在婚姻生活中也包容着薇薇安,甚至不得已做些违背宗教教义的事,伊利沙的“本我”已完全奴役在家庭生活中,而薇薇安却渴求自己心中的“超我”状态(处在本我向超我的过渡中),摆脱庸俗的婚姻生活,两相抵触必然会瓦解原有的关系。薇薇安并非没有正确对待他人,并非想恶化二者关系,但她想获取自由,这种隶属于“超我”的自由必然凌驾于凡俗的人际关系之上,所以她才会陷入“他人即地狱”的尘网中。

  萨特在“存在先于本质”里说“自由的存在才是本真的存在。人的行为就决定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作为浸润在宗教环境下的以色列司法,遇上薇薇安这样的案子算是特例,婚姻关系可能都会有不满,并非每个人女人都想到“平权自由”想到捍卫“女权主义”。萨特的第二层含义指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陷入迷茫惶惑的地狱。这点在本片中无一明显证明。倒是第三层含义,却直指每个角色内心。第三层论断说,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自己即为地狱,又详细分为三类人,一是不思考只追求直观享乐,不严肃对待自己不改变自己的人,像极了薇薇安的女邻居,庭审中她原有的面貌又经历一场彻底的剖析,她认为女性想要的权利必须是经过男权确定后的,如她所说“你要尊重在先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然后才能随心所欲。”这是种惯常的对好妻子的看法,但女邻居忘了自身的存在感,她欣然的接受丈夫给自己的东西,包括生活的幸福和琐碎,甚至无意义的莫名的存在感和来自于男权震慑下的恐惧感,所以她在答怕不怕自己丈夫的问题时显得犹豫。《诉讼》虽然格局小,但像个社会的横剖面,不经意露出了家庭伦理中女性自我思考的独立意识沦丧在男性无形的强权之下的微观形态。

  萨特所说的第二类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即知道自己的谬误且会思考但却没有良性发展自己的人。以利沙便是这类人,五年漫长的离婚官司他清楚用宽容来消解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男性强权,他亦爱薇薇安,想维持这份婚姻,甚至在法庭上反对对薇薇安出轨的肆意猜测。故事到最后双方都显得可怜,以利沙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事实上又反映出另一个侧面,即第一层的含义,不能正确对待薇薇安,恶化彼此关系,从而陷入了爱而不得——他人即地狱的悲剧里。在有关爱情的故事里,他人(恋人)即地狱的现象又岂止《诉讼》。

  第三种人是唯我论者,即盲目思考冲动决定以别人的价值观为准绳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这点大概剧中每一个人物都会沾染一些,但又并非完全的唯我自是。如果做到超我向本我的良性过度,对他人少点肆意,不对自己多点肆意,正确处理我与非我的关系,“他人即地狱”的状态也不会如此强烈地被意识到。但同时又思考如果每个人的人生都完满和睦,那研究哲学又有什么用。哲学的意义在于对任何一种现象做俯瞰式的总结和做最本质的剖析,也能为人类的过失做客观的解释和回答该怎样走之后的路。观电影之余可以抽离出来看这些无任何附丽的本质性的东西,也是《诉讼》的魅力所在。

  《诉讼》影评(十):诉讼

  无自由即无快乐——电影《诉讼》所展示的人性主题

  本片名为“诉讼”,其实没有多少诉讼程序值得我们关注,吸引我们注意的是犹太教世界的男女平等问题,无论是在平时的夫妻关系中,还是在离婚案件的诉讼中,男性权力是至高无上的,那种尊重男权,压制女性的行为在本片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的确让我们瞠目结舌。

  即使我们对压制女权的行为咬牙切齿,也无法对夫妻间的是非给个公正评断,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更何况是人家夫妻间的事,即我们没有必要从薇薇安和以利沙这对夫妻之间的言词,来判断他们到底谁是谁非;而且,从所有证人证言,以及双方律师(或代理人)的辩论也无法判断到底谁对谁错,双方都是在各自立场上来自证有理或攻讦对方。在犹太教规下、在犹太教思维主导的法律下,只要证明丈夫是一个正派的人,没有家暴,没有生理缺陷,那么他就是无过错方,占有离婚的主导权,无论薇薇安方如何论证她过得不幸福,只要她丈夫不同意离婚,法官也不会支持她的离婚诉求。

  整体来看,本片反映的是以薇薇安为代表的女性如何反抗男权,如何争取她们的权利,尤其作为一名妻子应有的权利,而最大的权利莫过于脱离其丈夫的权利——离婚自由。根据我们对薇薇安的面部表情的观察,在离婚有望达成的几个场合,她都会面露微笑,可见,自由已成她快乐的来源。然而,她想获得这种自由的诉求几乎得不到什么支持。法官只关注她有没有守妇道,所以他们几次询问她有没有与人通奸。似乎没有与人通奸就没有什么大错,就可以回归家庭,根本无视她回归家庭是否幸福,因为这三名男性法官根本就没想到一位女性的权利觉醒,不理解一位妻子可以违背丈夫的意志。法官是完全站在男权立场上的。薇薇安哥哥的妻妹支持她离婚,被男方代理人羞辱为“妒忌”,法官也不对这不恰当言论予以制止,甚至不公正地支持男方代理人对女方律师的人身攻击。

  以利沙对妻子实施冷暴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要对抗妻子的权利要求。那么,薇薇安具体的权利要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可以从相关证人证言中略窥一斑。首先,她需要独立自主权,不要做一个顺从丈夫的奴隶。这从她哥哥的证言中可以看出。她哥哥虽然认为他妹妹与妹夫的婚姻是个“灾难”,但他仍然鼓动其妹夫来对付其妹妹:“有时候男人得有点儿手腕女人才肯听话,不能总是那么放任她”。显然,她哥哥也看不惯她那种独立自主,不愿意为男人而改变自己的倔强个性,因为他就是这样认为的:“男人改变女人有什么奇怪的”。其次,对等尊重的权利。她不想在家庭中完全处于屈从的地位。尊重不对等就一定有屈从。薇薇安的友邻,阿布卡斯太太,在她提供证言时,说到尊重这点时就开始哭了起来,这无缘无故吗?她说的可是发自肺腑的话呀!“一个聪明的女人,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该住口。男人们想要的,无非就是女人对他们的尊重,再无其他,何况他还是一个如此宽容的男人,你要尊重他在先,你才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要尊重你的男人,然后你自然就可以随心所欲了。”虽像肺腑良言,但却道出了女人的辛酸,阿布卡斯太太其实为自己哭泣,为自己完全屈从于丈夫而委屈。显然,薇薇安经常在家里争取对等的尊重权,才引来友邻的规劝,才引起丈夫的冷遇。第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她想自由去旅行,她想自由出入咖啡厅,她想自由交朋友,她不想像犹太教徒一样地生活,不想在周三就准备安息日的食物,她不想依附于一个人,他想拥有“不想跟一个人一起生活”的权利,但这一切都是她丈夫不能容忍的,因为她丈夫从此就失去了一个犹太教男人的尊严。在她丈夫还爱着她的情况下,要想改变妻子的生活方式,家庭冷战就不可避免了。

  对于薇薇安来说,无自由即无快乐,而对于以利沙而言,无尊严即无快乐。纠缠许久的诉讼其实就因以利沙的不合作,说到底是因为他没有得到他应有的尊严。无论薇薇安的不顺从、还是她的自主意识,这些都让他不能跟其他犹太教徒一样,享有对自己女人绝对的控制权。其实,直到影片结束,我们才发现,横在以利沙心中的结就是他害怕自己曾经的女人再跟其他男人交往,即使已决定放她自由,他仍然需要妻子答应,不再跟其他男人交往,这似乎就是他用这么多年的诉讼的用意所在,无非就是为了他那点可怜的尊严和脸面。薇薇安以独身的承诺来换取自由,反映了犹太教妇女争取权利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诉讼》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