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记得少年那首歌》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记得少年那首歌》经典影评10篇

2022-03-13 14:33: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记得少年那首歌》经典影评10篇

  《记得少年那首歌》是一部由叶京执导,叶京 / 刘芮麟 / 柳明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得少年那首歌》影评(一):啰里啰嗦的使劲儿怀旧

  看完后的感觉——累。

  啰里啰嗦,最后半个小时主角光在哭,一个劲儿的怀旧,各种回忆,各种物品,各种悲伤,为什么会让人感觉累呢?原因就是用劲儿太过了。煽情也是要有个度啊!没完没了,就让人烦了,本来四个小时,就很长了,电影还不精炼,一些无聊的抒情戏就真的是画蛇添足了。

  主题无非是展现文化大革命对人的迫害,对人性的压抑,表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爱无能,求不得。个人命运被社会所左右。可是片子表现的太刻意了,刻意到让人一看就知道:哦,又是在反思文革,又是表达内心的伤痕,作者意图太明显了,不再是戏,而是个人情感的宣泄。简而言之,就是不自然,感情过了,假了。人性的矛盾不自觉的转换成了人与特定社会政策的矛盾,让人整天围着政治兜圈子,没劲儿了点。

  片子画面很漂亮,摄影技巧很好,色彩选景都表现不俗。演员演技不怎么样,尤其是最后导演的女朋友数落导演那块,太假了,根本是在背书好吗?这么明显的缺陷,赶紧剪了吧。看得人都受不了了。又长,又咬文嚼字,又不是正常的口语,演的那么假,真是漏了怯了。

  总体来说,很一般,可以看,但是越到后面越不好看,前头还可以。不过内容还算挺丰富的。

  《记得少年那首歌》影评(二):这位王朔、冯小刚的把兄弟试水电影能否成功?

  作者丨何建涛,优酷原创影评节目《青年电影馆》撰稿人

  最近,继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被影迷强势围观之后,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又紧随其后的要上映了,想必各大媒体和公众号都在蓄势待发,等待着这新一轮的话题和热点。

  当然,影迷的眼球一般性都会紧盯最热门的导演和演员或最具话题性的电影,争相围观、欲探究竟的急切心理,相信每位真正热爱电影的人都会有。不过,靠电影码字为生的我有时也确实会对这种“热点”、“话题”产生倦怠的心理,不仅仅是因为长久以来对电影评论这件事本身的纠结,更多的则是关于毫无止尽从电影索取以及受自身能力所限,感觉做着意义趋近于零的事情之后的一种焦虑、后怕。

  所以,很多时候,我总是喜欢打打擦边球,谈谈一些较为冷门、小众或者长久以来被人们遗忘的题材。这不,因着这几天冯小刚一位把兄弟处女作《记得少年那首歌》媒体试映会的新闻,我又忆起了曾经观摩这位北京“老炮”制作的电视剧的岁月,心中不禁掀起了一股说说他以及他的作品的冲动。

  没错,就是那位自编自导制作过《梦开始的地方》、《贻笑大方》、《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再过把瘾》的叶京。

  或许,说起叶京,他与王朔、冯小刚等人的关系是绕不开的话题。而与其说他是冯小刚的把兄弟,还不如说他与王朔关系更近一些。至于很多人都感兴趣的关于他们几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更是众说纷纭,难以找寻到合适的支点来做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所以这次行文还是更多的聚焦于叶京作品本身,其中对于他们关系的问题也只是点到为止,毕竟我不想让这篇文章变成一个八卦水文。

  北京“大院文化”及其延伸

  要讨论叶京的影视作品,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被无数人探寻、憧憬、怀念、诟病的北京“大院文化”,前人有关于此的记忆最初根植于王朔的诸多小说如《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等,而更具象的则投射于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崔健的摇滚歌曲《一块红布》《红旗下的蛋》《盒子》,叶京的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滕文骥的电视剧《血色浪漫》,甚至在管虎的《老炮儿》里都有一定的延伸。

  由于叶京和王朔发小的关系,他们无疑拥有相似乃至共同的生活经历以及生命体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激情四溢的年代,处于青春期的叶京和大院里那些孩子们,赢得了空前的解放。父母忙于工作,对于孩子根本没时间管,于是闲逛、打架、拍婆子,成了当时他们这些“子弟兵”们的“时髦”。因此,他们的青春期与高音喇叭里的雄壮乐曲、满大街清一色的蓝灰服装、副食品店的空空如也形成了那个年代的交错景象。大院里的孩子有着天生的优越感,自认为只有围墙里的他们才是毛主席的真正接班人,才能在未来肩负起历史的使命。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真正的“高干子弟”,真正的“高干子弟”那时候都不用正眼瞅他们,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也就是高低之间的一个夹层。

  可以说,叶京的前两部电视剧以及他现在这部电影处女作,其根植的文化基因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还是其骨子里对于他们这一代人青春生活的集体回忆。《梦开始的地方》中男女主人公宋京生、罗冬娜相识于什刹海滑冰场,相知相爱于部队这所大熔炉,宋京生是偷偷跑回北京的知青,罗冬娜则是热爱文艺的女兵,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他们经历了诸多悲欢离合,但最终他们又在冰场一续前缘。如果说《梦开始的地方》只是叶京小试牛刀对自己青春生活的一次彩排,那么《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王朔、叶京等人的青春生活来了个总的回顾。首先在人物设置上这部剧直接影射或以叶京周遭的玩伴为原型,方言原型为王朔,冯裤子原型为冯小刚,高晋兄弟被观众解读为影射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后被叶京否定),汪若海被解读为影射海岩(后被叶京否定),而在青春故事的编排上则对叶京本人曾经南下广州经商这一段回忆进行了一次浓墨重彩的刻画,南下倒汽车,倒彩电,搞批文,伴随着做生意,曾经的玩伴发小经历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痛苦遭遇,这些故事在当时的大院子弟来说是很多人的回忆。

  而在最近叶京拍的这部电影处女作《记得少年那首歌》中,则是对叶京本人1969年随父母下放四川宜宾生活的再一次回忆。传抄禁书手抄本,偷学被禁止演唱的地下歌曲,看露天电影,暗恋文工团女孩等经历再一次被叶京以影像的方式进行还原。

  从叶京所拍的电视剧及其电影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作品必须建立在他自己所熟悉的那一套“语境”之中,也即对北京大院文化及其大院子弟青春生活经历的一种回溯,对自身青少年时期独一无二的记忆是构成叶京作品最原始的编码。

  戏谑与消解,致敬与恶搞

  只要是仔细看过叶京影视剧并具备一定观影量的人,几乎可以毫不费力的发现叶京也是一个资深影迷,或者说是一个迷恋特定导演、特定影片的影迷。这一点分别从不同的两个侧面展示在观众面前。

  在他的前两部电视剧《梦》《与青春》以及现在的电影处女作《记得少年那首歌》这几个作品里,我们总会时不时的发现叶京常用一些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语言、口头禅、歌曲、电影台词等等来实现对自己所生长的那个特殊环境的缅怀,甚至是戏谑。

  如在那两部时代剧里,总是反复使用的几句“口头禅”特别引人注意:“我向毛主席保证!”“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瓦西里,快去救列宁!布哈林是叛徒!”“世界是

  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英雄儿女》、《地道战》、《地雷战》、《奇袭白虎团》、《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南征北战》、《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革命影片中的经典台词被拿来“激励”剧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将拘留所想象成渣滓洞,伙伴生病、受伤被说成是“列宁同志发烧了”,与流氓打架时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与走私商人见面也借用电影中的接头暗号,在牢房里百无聊赖之时,就背诵电影《金姬和银姬的命运》里的台词。对于领袖的一些台词更是被时常模仿使用,本来是一本正经的时代语录式经典格言,到了剧中人物的嘴里则全然变成了滑稽可笑、富含嘲弄性的黑色话语。除了语言上的“登堂入室”,叶京的时代剧还对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中国的红色革命歌曲有着广泛的表现。如在《梦》中,当宋京生准备去参军的时候,大伙在冰场为其送行,集体吟唱的是1967年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里的主题歌《赶快上山吧!勇士们!》,而在宋京生与罗冬娜准备分手时,罗冬娜为其吟唱的是苏联经典红歌《小路》,在《与青春》里,除了大面积出现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外,有一段经典的“茬琴”戏,几首歌分别是《啊!朋友再见!》《草帽歌》《红梅花儿开》《游击队之歌》《红河谷》等等。

  这些剧中或滑稽或虚伪的台词,或浪漫或激情的歌曲,它们的存在不仅仅是对于创作者所处时代表征的一种点缀,更多的是完成了一种对高级政治话语的颠覆和揶揄,对崇高理想的戏谑和消解。

  如果说前两部电视剧只是开启了叶京戏谑、消解政治与理想的前奏,那么在他第三部电视剧《贻笑大方》里,则对整个娱乐圈以及影视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致敬或恶搞。

  这部电视剧的最初目的大概是想说一个讽刺娱乐圈的故事,但其中很多桥则段直接挪用了大量影视剧。剧中富婆王淑贤的两个宝贝闺女看冯氏贺岁片入了迷,自己策划了一道绑架案,剧情安排完全参照《没完没了》。于是那些熟悉的台词又堂而皇之的出现在观众眼前:“OK,OK,OK”,“见了面我亲死你”;剧中蒋力、费小弟等四人去乡镇企业家大舅处扎钱,乡下姑娘小凤恋上了蒋力,其音乐、造型、小凤奔跑和扭动的身资,全部参见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剧中费小弟拍的电视剧,暗室密谋,厕所藏枪,咖啡馆杀人,避难乡下,直接克隆自经典黑帮片《教父》,张涵予甚至在脸颊上粘了颗痣,向罗伯特•德尼罗全方位靠拢;剧中费小弟拍贺岁片,蒋力去一豪宅借地儿拍戏,一进门:“我叫霍华德,欢迎你到美国来,你们中国的菜很好吃!”活脱脱《不见不散》里的葛优;剧中大明星潘文莉恋爱无业游民许宁,幽会时被追踪而至的记者拍个正着,剧情参见电影《诺丁山》。

  除了这些大段的挪用,小的戏法更不胜枚举,比如小凤趴在窑洞上苦等蒋力,采自《甲方乙方》:在乡下吃尽苦头的游老板,在村口苦盼城里来人(此角色正是叶京本人扮演)。比如小风摔倒之后,其台词直接模仿自赛尔乔•莱昂内的《美国往事》。比如许宁为勾搭女孩布置的温馨环境:在《人鬼情未了》的煽情音乐中,男女一起做陶罐,和着泥吻在一起。冯小刚本人也被叶京继续拿来逗乐子,在《贻笑大方》里,他那句“我不拍贺岁片,老百姓看什么呀”的经典语录被照搬进剧中,“好莱坞华纳环球20世纪华谊兄妹制片公司中国部”准备拍摄贺岁片《见好不收》等等都是对冯小刚形象的一种嘲弄。

  在对影视剧中的经典桥段进行“无情”模仿恶搞的同时,叶京更是时常在自己的电视剧中硬生生配上自己喜欢的一些配乐,如马斯卡尼的《乡间骑士》,莫利康内的《荒野大镖客》、《美国往事》、《天堂电影院》配乐,尼诺•罗塔的《教父》配乐等等。

  当然要想对这种电视剧(其实已经算是cult题材)心领神会、会心一笑,不仅需要一定的看片积累,还需要一定的观影敏感度。但这些无数桥段的制作,不管是引用,致敬,模仿,恶搞,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叶京作为一个影迷的迷影心理。

  今天之所以区别于昨天

  在叶京《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有一句台词很好地概括了叶京本人对待时间与影像的关系----“今天之所以区别于昨天,恰恰是因为昨天的感受依然留在我们心中。”从叶京所有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怀旧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对自身的记忆本身有极度自恋情结的创作者。

  这一点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自编自导,不允许别人指手画脚;虽然某些作品在剧作上存在胡乱拼凑或起承转合不严谨的问题,但他对影像载体的“专制”说明他是一个十分在意自我表达的人;当他得知制片方、电视台与发行商联手将《与青春》这部原定52集的电视剧删改为32集并以《血色浪漫2》作为噱头时,他像保护孩子一样与相关人员据理力争;他称呼现今的娱乐圈为“小烂圈子”,并拒绝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明星,只要是参与制作自己作品的演员,必须以上个世纪演员的作风为准绳----没收手机,不许与外界接触,下乡体验生活,他认为演员的演技直接来源于具体的生活经验;他沉浸在怀旧的自我世界中,很多人讽刺他只会靠过去的记忆吃饭,他不以为意,并批评那些人是忘本的人;他在拍摄现场会根据具体的情境随意改戏,也会因为对记忆中情境的还原而嚎啕大哭……

  叶京的每一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几乎都可以看成是他的私人回忆录,是北京军队大院里孩子们的共同成长史,也是对那个特殊年代理想主义的缅怀与沉思。他是个愿意活在过去的人,他对那个年代的一切事物有着惊人的记忆,那些雄壮的歌曲,过去的老军装,甚至是一个老式汽车的蓝色牌照都被他“复刻”在自己的影像作品中。

  当然,对影像过度的自我要求以及自恋式的高度还原,必然会从另一方面遭到市场、发行方的无情摧残。首先264分钟的电影很难在院线大面积上映,其次无明星无炒作的作品不会得到一般观众的关注,这些“后遗症”已经显现出来,档期改了又改就是最好的明证。

  据说此次叶京“触电”不是浅尝辄止,他计划以赛尔乔•莱昂内的路子弄个“往事三部曲”,除了前几天媒体试映的《记得少年那首歌》,还有另外两部《找朋友》、《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电影版。监制、艺术指导分别为冯小刚与王朔,曾经因为彼此关系闹僵的把兄弟似乎又聚在了一起,也许岁月就是如此造化弄人,真心希望叶京剩下的两部作品可以如愿以偿的拍出来。

  《记得少年那首歌》影评(三):一看简介 就知道是 美国往事 天堂电影院的路子

  叶京是掉在往事里出不来了 左一部右一部 全是这个 一看内容简介就知道是 美国往事 天堂电影院的路子 可以想象 肯定比什么橘子花开 什么的青春片好看 因为叶京比那些导演来的生猛 而且在特殊时代 丫也是一红人 正宗的红五类 拍这种题材 他们就像说自己的故事 要比那些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才上大学的那些平民子弟 视野要更大些 底气要更足些 这是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就不好说了 有同样是大院子弟的姜文 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珠玉在前 叶京要想超越这部 估计很难 这里不是粉姜文 因为单从这哥俩以往的作品来看 叶京在才华方面还是逊于姜文的

  《记得少年那首歌》影评(四):就想把安茹女演员骂导演的那段台词誊下来

  “拍个烂电影有什么了不起的,

  还真拿怀旧当饭吃了!

  别TM变态了你!

  你们只顾自己快乐,

  根本不考虑别人感受!

  别以为优越让你们为所欲为,

  什么都能轻易得到,

  什么都不在话下。

  你们对女孩只知道伤害,

  从来不懂得珍惜。

  你们对失去的假装缅怀,

  安茹,安茹只不过是你们那代人的集体意淫对象!

  你TM都过更年期了,

  还不甘寂寞?

  还不知羞耻呢?

  你不拿自己当人,

  但你不能拿别人不当人!

  你们老了,早该翻篇儿了,

  你们惟有靠回忆苟延残喘,

  你们那个自恋的年代有什么可炫耀的?

  别以为你们的经历有多光彩,

  别TM自欺欺人了!

  说穿了,

  你们不过是拿过去的糜烂经历当资本,

  继续出卖你们腐朽没落的灵魂!

  别再伪装粉饰自己了,

  你们就是一群十足的流氓!

  欺世惑众的男盗女娼!”

  这一段很突兀。从场景看,从较拥挤的小街道突然切换到视野开阔的大桥上,从角色看,本来对导演百依百顺的女演员突然发难,而且说出了一段精彩绝伦的批判话语。

  本来以为导演要借女演员(80后?)的嘴来向自己(50后,文革成长一代)吐唾沫,给自己扇耳光、做警示。因为这之前的人物们当代命运设置确实有点太”率性“,太自我沉迷了。结果数落数落着,有效批评成了恶意中伤,再成了道德审判,十足的文革道德犯定性的话语。这不就明白了吗,导演从来没想走出自己的回忆,也没想过这只是充斥着荷尔蒙本能驱动的青年行为有什么道德指摘的可能。你们这一代代的,始终不能明白我们,也不该明白我们。不过没关系,我还是可以在你们年轻的身体上重新回味我也曾有过和享受过的青春气息。来来来,我们去房间讨论讨论演技……

  《记得少年那首歌》影评(五):看完之后,我只想再看一遍《美国往事》

  首先要说,这是一部很有野心的电影。

  其实,这部电影的主题,跟《阳光灿烂的日子》很像,这也就是这部电影前半部分所表现出来的东西。

  关于,青春,叶京拍得还不错。

  而总体来讲,能看出来导演是想走《美国往事》的路子。

  但是,差在了哪里?

  我自己也很喜欢《美国往事》这部电影。

  说来惭愧,第一次看《美国往事》的时候,把我一下子吸引住的,是警察探子在中国剧院拿枪挑开女人的外衣,在她的胸脯上来回打转的一幕。

  《记得少年那首歌》影评(六):记得少年那首歌

  记得少年那首歌这部电影真的很不错,让我们又想起了青春的味道不管多远记忆都会永恒,支持,希望这部电影的票房可以大大提高,也希望大家以后多看有关青春的电影,青春是美丽的,是短暂的,就如同剧中演的一般,我们要珍惜是,叶京是掉在往事里出不来了 左一部右一部 全是这个 一看内容简介就知道是 美国往事 天堂电影院的路子 可以想象 肯定比什么橘子花开 什么的青春片好看 因为叶京比那些导演来的生猛 而且在特殊时代 丫也是一红人 正宗的红五类 拍这种题材 他们就像说自己的故事 要比那些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才上大学的那些平民子弟 视野要更大些 底气要更足些 这是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就不好说了 有同样是大院子弟的姜文 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珠玉在前 叶京要想超越这部 估计很难 这里不是粉姜文 因为单从这哥俩以往的作品来看 叶京在才华方面还是逊于姜文的

  《记得少年那首歌》影评(七):当老男人犯了矫情

  叶京编剧导演兼主演的《记得少年那首歌》有246分钟的片长,它没有“一和二”或者“上和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叶京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一部完整的电影,不分两段,没有停顿。

  幸好我看的那一场分了上下两段,在中场休息时我去解决了一些生理需求,同时感到忿忿不平:导演任性倒也罢了,我们陪着他作甚?

  这真的是一部任性的电影,不只是片长。导演使用了一种磨人的节奏,慢还不是问题,慢而且罗嗦乏味,就实在要人老命。在电影里那首叶京念念不忘的歌,真的要绕梁三日,因为它重复又重复,听到观众耳朵起了茧。

  假如说《老炮儿》里六爷的那份“混不吝”,是老同志在享受犯浑,那么《记得少年那首歌》里的叶京自己,就是在享受犯矫情。

  说起来,叶京和张艺谋、冯小刚、顾长卫们没什么两样,这批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的创作者,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无法走出自己漫长的青春期。在这部自传式的电影里,一把年纪的叶京强行出镜,不管不顾地把自己的情绪全撒出来,那些老脸泪流满面的那些戏份,无非是一个老男人沉溺青春往事而不能自拔。

  你很少有机会,看到如此“自我”的戏了。一个导演在自己的电影里,回忆自己的往事,称述自己的当下,故事里的自恋、自哀、自怜、自弃,全部都围绕着自己来。“戏中戏”在叶京这里,就是一部戏里放入两个“自己”,一个是演员扮演的少年时代的他,另一个则就是导演以自己的身份出镜、在戏里,导演自己感旧伤怀,自感与新时代格格不入,要靠拍戏的由头找回自己,结果导演自己成为了故事的由起,也是主题的落脚。

  老男人甚至有点自我嫌弃,在电影里借着女友之口,道出了是失落老同志猥琐不堪的处境:拍个烂电影有什么了不起,还真拿怀旧当饭吃了?

  公平地说,叶京是不指着《记得少年那首歌》当饭吃的,一部4个小时片长的戏,基本上就是一次自杀式的冲锋。在小型放映上,叶京直言这部戏迟迟无法上映,是因为后期制作没钱了。作为相爱相杀的好友冯小刚,竭力拦着口无遮拦的导演,帮着打圆场:这个电影定位很准,喜欢你的人4个小时坐得住,不喜欢你的人1个小时他也看不下去。

  你不用去估计有多少人能坐得住4个小时,因为你也不知道有多少院线愿意排片。任谁也能看得出来,《记得少年那首歌》并不打算服务观众,从某些角度上说,这是导演拍给自己看的电影。那些少年的段落,观众还能以青春片的方式进入,但剧情的时代背景回到导演在当下的处境后,叶京就把观众丢到了一边。一个导演在自己的电影里走到了台前,直面自己的中年危机,结果是我们全体成为了旁观者。

  这部电影充斥着私人化的叙事,你很难定义它的好坏,因为导演假装按常理出牌,但终于亮出了自顾自嗨的真色。你完全不用怀疑导演的真诚,他把自己放入了这部电影,甚至模糊了私人与展示的领域交界。叶京似乎无意去代表一个时代,不像是第五代、第六代那种创作的使命感,《记得少年那首歌》没有什么宏大叙事,时代仅仅是回忆的背景色,个人的所知所感才是真正的灵魂。

  我完全能理解观众的无所适从,在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人和每一首歌,都是导演私人的。他就那么直白地展露出来,作为观众有时你会感到被拒千里之外,在另一些段落里,你又会感觉这是如此的真诚,以至于你会帮助导演用戏外的真实人生来完成整个故事。那些不通顺的故事,和不铺垫的转折,在掏心掏肺地创作方式面前, 变得不重要了。

  如果做作也能如此的真诚,我们实在无言以对。

  最后的话是这样的,一部246分钟的国产电影,注定不是你日常所见的样板货色。假如你还确认自己有勇于尝鲜的心,且有一颗滚烫肾生效的肾,我会建议你不妨一试。假如你不是能坐得住4个小时的观众,我只能劝你放自己一马,要不要陪着老年人任性一把,看你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