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啊,男孩》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啊,男孩》的影评10篇

2018-05-27 20: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啊,男孩》的影评10篇

  《啊,男孩》是一部由扬·奥勒·格斯特执导,汤姆·希林 / Inga Birkenfeld / Annika Ernst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啊,男孩》影评(一):《哦,男孩》——杯幽香咖啡

  《哦,男孩》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在通常以战争题材背景影片,不断触及德国人民民族情结永远的痛的方式了解德国这个特殊国家和人民时,该影片无疑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片同样历经磨难大地。如果说前者是德国表现出“伏特加”的一面,那么,运用黑白胶卷的该片,则像一杯刚刚煮好的“卡布奇诺 ”:清新、幽香、苦涩而又回味无穷

  影片中陆续展现了男主角费舍尔的父辈一代人生活状态。他们中或者像男主父亲一样可以随意聘请一个高材生做游戏伴童,已经身份显赫;或者像菲利普一样为自己心爱的事业不辞辛苦,甚是兢兢业业;或者像卡尔一样整日为难言的困苦郁郁寡欢,却也勉强度日;或者像尼克一样多数时间坚守着一份信仰孤芳自赏,总是悠闲自得... ...这些情节映射出他们的共同点:为了活着而生活。他们中有些曾艰辛过,有些曾辉煌过,但现在的生活基本上成为定势,而且他们已经已经无力改变,甚至没有勇气做出改变。

  而费舍尔这一年龄段青年人完全不同。影片中,他们虽然没有同父辈一样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进而把人生单一化,却不小心陷入了更大的谜团之中:人生是什么。

  实际上,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对此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社会问题,一个本来不该让年轻人深究的问题。如果有一个年轻人钻牛角尖想得到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抛开只能得到一个偏差结果不说,因此而失去青春便让人惋惜

  这部影片的基调是压抑的,包括运用黑白画面,同样是为了渲染这一气氛。而这一氛围刚好衬托了影片中男主角的孤独迷茫颓废的人生低谷期。它让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德国二十岁上下大男孩,同任何国家的其他大男孩一样,都可能会有这样的人生低靡期以及对人生的困惑同时,这种氛围也暗示影片的主题思想,同样是对此持负面态度的。

  如果结合西方世界的低靡经济现状,则不得不说影片是意出象外。长期以来的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无疑是西方经济的低谷期。或许也会有许多发达国家人们对生活感到无所适从,对未来抱有负面心态。作为大多数的普通人,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影片这是以探寻这一问题为主线。虽然没有正面给出答案,但是,我们却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

  影片黑白色彩却依然唯美的画面,喧闹城市中处处宁静角落,暗示了人们内心的希望和安详丰富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特写等非语言人物刻画手法融合了影片特殊的基调,同时受影片主题的影响,却也给予观众足够的空间感受体会时间,增强观众的临场感;不时诙谐的小桥段,进一步冲淡了观众产生沉闷心情,而且会有一种轻松感觉;影片最后,费舍尔终于得到了他许久难以喝到的咖啡;等等。这些都向我们传递了正能量

  不仅仅是因为影片最后的提示,我想,费舍尔是这样坚强聪明勇敢、机敏、善良的一个人,有一个如此疼爱他的父亲,有一些如此善良的朋友。在这样一个安详的社会环境中,遇到了人生难题,偶尔停下脚步,感受一下身边人的倾诉体验熏陶教诲,一定会走出困境,继续昂首向前。他的驻足只是为了将来的奔跑,历经风雨彩虹浮现!

  《啊,男孩》影评(二):青春 另类片 醉乡民谣

  这是一部黑白的德国电影,讲的是一个迷茫青年的一天,他喝不到咖啡,到处碰壁,四处乱跑,被吊销驾照银行卡被父亲注销,看戏碰见小学同学,却很偏执。,碰见邻居向他诉苦,逃票,去拍戏现场,最后在酒吧碰到一个人,聊了几句对方就死了,他的心是善良的,但也可以说是不安定的,抛弃了女友,对道德还多有顾忌,最后夜深人静,也只有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思考人生,思考父亲,但是通篇展示的却是他的无聊生活,而不是他的思考。他有一颗敏感的心,可惜在这个社会里无处安身,也没有很好地朋友。也没有说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性格家庭背景啊,很简略

  艺术家疯狂享受和陶醉的,更多的人是独自面对的孤独和难过,他们想想明白,走出来,好好生活,但是做不到,也没法像艺术家那样生活。真的,很悲催的文青生活就是如此。

  《啊,男孩》影评(三):黑白小品

  讲述柏林男孩的普通一天。从德剧《我们的父辈》走出来的汤姆·希林还未褪去身上的稚气,酝酿的角色层次却如此丰满纯粹世故,人物与电影本身一样充满内在冲突,却富于张力

  有趣的是,许多导演处女作都能反映他们当初为何拍电影的本质。无论是浮于表面的哲学问答,还是深入骨髓情感纠结,都像一面镜子一样面面俱到倒映出导演面对这个世界的无力感。最好的还是本片运用的影像手法,散发着浓厚独立气质,一场对话的戏下来用了四五种视觉角度,都是在为时刻抛出的哲学命题服务,这种思考方式太好。

  往往不是电影在拍生活,是生活的一切在电影里都有迹可循,影射我们的内心深处,是电影教会了生活。

  附: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说过,不用背景音乐能讲好一个故事,才是算得上真正的好电影。原因在于纵观电影史的发展,在电影中如果用不好“音乐”这一元素,对情感的指向和解读容易趋于单一性,从而局限了故事本身发展的内在联系。不是说最好不用音乐,而是应该正视弱化音乐功能能带来情感上诉求的最大化。如何真正恰如其分地用好音乐,本片的爵士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啊,男孩》影评(四):成长的迷茫一代

  对于规规矩矩的我,从小到大,还没有辍学经历,至多逃课,夜不归宿。这部看着看着就想睡着的德国电影由于是黑白画面,看起来更加忧郁和压抑。影片出现的是男孩尼科成长的琐碎生活画面,他像个放荡不羁浪子游摆在城市街头。

  有一个镜头值得留意,尼科在取款机取不出钱时,他看到躺在取款机前的一个流浪汉睡着了,准备偷流浪汉罐子里的钱。此时,被她曾经的女同学撞见了,他只好把拿出的钱又放了回去,假装出“施舍”的姿势,尼科自己都有点哭笑不得了。这个女同学以前很胖,减肥后,变得相当漂亮,叫尤里卡。尤里卡一直喜欢着尼科,并希望尼科可以操她。

  在影片开头,一个中年男人对尼科说:“我是多么羡慕你啊:青春、爱情。或许你已经考虑是不是要个小孩了。”尼科心目中,其实没这方面意识的,因为他经济都没独立。一个经济没独立的男人,是没有最起码的资本建立家庭的。他很迷茫地晃荡在城市中,偶然还玩玩提不起兴致高尔夫球。

  在遇到一个电影学院同学后,几个人聚会,一个戴眼睛的胖乎乎的人表情夸张地问众人:为什么我们不是带着灿烂的笑容来到这个世界的?为什么我们是又哭又叫地从娘胎里出来的?尼科的回答是:为了使呼吸道通畅。他可能是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说,也可能只是为了增添幽默的气氛。总之,他没有站在哲学的层面。因为他就生活在一个浅薄的世界,他就是一个浅薄的人。如果他不是一个浅薄的人,或许就不会那么迷茫。很多哲学家也都在探讨人活着的意义,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等问题。在我看来,人的出生是偶然的,出生以后就是必然的,这大概就是命运

  尤里卡和尼科感情发展很快,差点上床。和一般青少年准备上床的情景不同,他们两个人之间,作为女孩子的尤里卡更主动。她不断对尼科重复“操了这个矮胖的姑娘”。她在面对一些无所事事的社会混混调戏时,却将带头的那个祖宗十八代骂了一番。同时,嘲讽一个小混混,等屌长足够大了,再到街头调戏妇女。然而,尼科和尤里卡亲热一番后,主动拒绝了尤里卡的挑逗,而选择酒馆喝酒。

  在酒馆遇到了一个童年生活在希特勒时代老人,他向尼科娓娓道来童年的故事。刚开始说的一句话,令我无比深刻。他说:“我再也无法理解人类,因为我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一个老人慷慨激昂对小辈说完意味深长的话后,就倒在了酒馆门口,最终不治身亡。

  遇上老人后,尼科的性情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到医院等候消息,得知老人孤独一生后,非常感伤。或许,他不再迷茫了。我曾看到过一句类似这样的话:等人老了,他总能感觉到棺材伸出一只手在拉他。就像民间所说,半截身都掩在黄土了。尼科应该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老是多么可怕,趁年轻做有意义事情吧。

  《啊,男孩》影评(五):咖啡与香烟

  1.咖啡:昏昏欲睡的早晨需要咖啡提神,庸庸碌碌的人生要靠什么保持激情

  1.1.片头,女孩让男孩喝杯咖啡再走,男孩拒绝了,也许是不想再与女生有更多的纠葛,也许是迫不及待的想开始一天的活动,男孩拒绝了,而这是整部影片男孩最容易喝到并且是免费的咖啡。

  人生最初的机遇出现的时候你几乎不用付出就可以抓住,时间、自由、读书的机会、对你很好的女生等等,但这些机遇出现、予取予求时你不会知道将来你将会为之苦苦追寻,就像男孩想喝的那杯咖啡。

  1.2.第二次,男孩进入咖啡店想要一杯最普通的咖啡,至少在他看来咖啡应该是普通的,喝咖啡应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女店员字典里似乎没有普通的咖啡,她推荐了特价咖啡,男孩拒绝了推荐随后在两种在他看来没有区别的咖啡中选择了一种,结果发现贵的离谱,男孩身边的钱不够,女店员在老板的暗示下丝毫不肯通融并把男孩和流浪汉相提并论,男孩不悦,去ATM机里拿钱,并在拿钱时把身边的零钱给了流浪汉,但谁知男孩的父亲知道了他退学的事情早已把他的帐号冻结,男孩又试图从流浪汉那里拿回零钱,但路人的注视使他尴尬不已。

  有人会指出一条捷径一条最佳道路让你去走,也许天性使然,我总是会拒绝建议然后另辟蹊径,例如父母你好好读书大学白领,我偏要不学无术当兵创业,例如店员特别推荐之物在我眼里就是库存积压之物。

  而对于自己选的那条路我们根本一无所知,走了之后才发现根本走不通,就像男孩一样根本不知道哥伦比亚咖啡是什么,选择之后才发现买不起。

  不知是否有人有过我这样的经历,不屑学霸之流自认天赋无限,只要稍微挖掘成绩就会如石油般井喷,眼下的困境只因还未开挖,可谁知开挖以后发现石油只是涓涓细流不足以解燃眉之渴,有开始死命狂挖之心,但有碍于之前塑造的高傲形象以及旁人的注视,最后壮烈牺牲

  就像片中男孩被与流浪汉相提并论时的不屑,取钱时的自信,卡被吞后的错愕,弯腰在流浪汉杯中零钱发现被人注视后的窘迫

  早知道就选今日特价了,男孩心中默念。

  1.3.之后与父亲的见面表现了男孩对父亲强权的反感,父亲责问男孩到底在干什么在想什么,男孩回答:我在思考人生,父亲答:我花钱不是来让你思考人生的。

  想到之前和人讨论自己的人生究竟谁做决定时对方有一观点为谁付钱谁决定,对此至今觉得可笑之极,但这种逻辑并不少见,就像片中男孩的父亲认为自己付了男孩的学费生活费,男孩就该执行父亲的意愿。父亲最后对男孩讲明不再会提供生活费,但也却给了他自己选择道路的权利

  在经济独立前的痛苦,在找明人生道路前的痛苦。

  是该自力更生思考人生,还是在别人设定好的道路上麻木前行?

  1.4.第三次、第四次,无数次的尝试都以各种各样的原因失败,一杯最唾手可得的咖啡似乎成了mission impossible,原本只想喝杯咖啡男孩却喝了矿泉水、威士忌、啤酒等等并不想要的饮料

  就像有人想学英语却成了厨师,有人想学比尔盖茨最后却做了网管。

  1.5.第二天的早晨,男孩终于喝到了寻觅了一天一夜的咖啡,但……好像太晚了。

  2.香烟,男孩没带火,每次想要抽烟都得问别人借火。一次和女孩在街边暧昧酝酿性欲时,一个混混来向男孩讨烟抽,男孩说没有问题,谁知混混继续讨烟并出言不逊侮辱女孩,女孩出言反击男孩息事宁人,最后男孩被揍躺倒在地。

  没有他人的帮助人们寸步难行,但我只是想问别人借火,别人却总想从我这要烟---理直气壮,最后我遍体鳞伤躺倒在路边。

  3.其他 .本片值得细品挖掘的地方很多,值得重看回味。喜欢咖啡与香烟,并且其是本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借中意影片《咖啡与香烟》之名,就咖啡与香烟二物写下观影感受。

  除了咖啡与香烟之外,值得详写的地方很多,例如男孩对同性示好时的反感、邻里示好时的警觉与老同学见面、犹豫、性起、不欢而散等等所表现出的自我保护意识,与人刻意的保持距离,不愿太近也不愿形同陌路。例如男孩最后在酒吧遇到的老头,开始男孩排斥反感,当听了老头的故事后男孩的情感产生了波动,想要更近一步时老头却结账走人昏倒在酒吧门口,男孩陪着老头去了医院最后等到了老头的死去。

  当我终于准备敞开心扉让别人走进时,或离去或死去或翻江倒海,最后还是孤身一人在清晨喝着迟到的咖啡。

  夜深人静,余不一一。

  《啊,男孩》影评(六):若是电影院都是这样的片子也许我就会时常跑跑电影院了,话说回来小电影院若是能常常放放这种片子,生存现状会好很多吧?算了吧,毕竟是得奖片。

  打五星并不是因为看出了点什么能够去解读影片的东西,说实话,对于影片后段的几个空镜头里的涂鸦没有被字幕组翻译都觉得微微遗憾。这部片子就像是午夜走进一间电影院的邂逅,如同男孩与老人一般,只是寥寥数句仅此而已。

  从一路笔直到茫然漫步,未必是一种进步,但必然是某种程度上的成长。影片中的男孩作为主角但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去仔细描绘这个人的形象,但借由他的“公路片”一般的一天,却成功地让一个简简单单的家里蹲的生活呈现出一股说不出的深刻来,就如同导演选择的黑白胶片一样。

  一个男孩对世界的疑惑,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看了影评,都试着从历史中挖掘影片的社会意义,但是呢,我倒觉得老人最后的话语实在是余味繁陈,那时的他的哭泣,只是因为再也无法在那条大街上骑车了。一开始觉得世界的奇怪,而最后发现原来奇怪的是自己,就像男孩遇到街上的流氓时的被动态度一般,深深的寂寞感,又带有隐藏着的荧荧神性在。相比之下,与大街同名的老爷子倒是像是一条沧桑的路的自白。

  影片的名字耐人寻味,到底Oh的是男主呢,还是Oh给了所有在这最好的又是最不幸的时代出生的男孩们呢?

  《啊,男孩》影评(七):今夕何夕

  清晨,尼科终于喝到了他想要喝的咖啡,可是,这还是他昨天想喝的那一杯吗?

  清晨,7点30闹钟响起,我顺手关掉,7点50闹钟再次响起,小蟹起来关掉,起床,刷牙,亲吻我,出门上班。我并不知道她今天有没有亲吻我,我睡得太沉了,我知道是因为,以往每天她都会亲我一下然后出门。如果每天早上的吻是一杯咖啡,今天的可能会苦涩些。

  9点,我起床,拉开窗帘阳光冲进来。开电脑,去刷牙,凉水洗脸。做完一组哑铃,同样的强度却感觉没有昨天轻松。

  10点,翻手机,看跟的小说有没有更新,看豆瓣广播,阅读one,翻看外滩画报。看到周末介绍这部电影,于是找来看。

  12点,看完。期间,抽一根烟,吃掉最后一颗槟榔,老弟来找我玩,躺沙发上听歌。接听小蟹几个电话。

  尼科的一天,我的一天,小蟹的一天,老弟的一天。我们像海上的空气黏在一起。

  尼科曾经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在朋友眼里是很有信心的人,今天茫然的眼神,无所事事的生活,他想喝一杯咖啡;

  曾经暗恋尼科的尤里卡以前是个小飞象,现在瘦到皮包骨,也找到了喜爱做的事;

  尼科的父亲,24岁有了尼科,开始白天上课考试,晚上打工,中年时候开始享受生活;

  尼科的朋友特泽,曾经是那么的天才,今天,他在找寻一个跑龙套。

  生活一直在变,爱情,亲情,友情,社会,年月,理想,欲望,感受。

  特泽他们的那部电影,在这部电影里也是很有意思的。

  调戏尤里卡的男子,在尤里卡的反击里无所适从,应证了尤里卡的推理,一个悲剧的诞生,不是凸凹的。

  细看还有很多,要吃饭了,乱写写。

  《啊,男孩》影评(八):孤独行走的文明

  本来不打算写影评的。

  老实说,我对德国的历史及风土人情并不了解。观影过程中,我感觉到很多片段应该和德国的历史有莫大的关系,然而对于背景知识的缺乏让我很是无奈,就像是在吃一顿没有刀叉的西餐,要不无法下口,要不只能简单粗暴直接上手却丧失了从容品尝的美好,失去精髓。

  由于是在b站上看的,弹幕一开,就再也正经不起来了。

  或许比起在片光掠影间寻找德意志人民的精神状态与价值取向,我更关心的是尼科到底何时才会喝到咖啡。

  尼科那荒诞的一天,我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在一年前,我会赞赏尼科退掉自己不喜欢的法律学而去“思考人生”,然而现在我所能看到的只是大雾一片。复读一年,我选择的专业是我十八年来听都没听到过的,截至现在,我还没有踏进过专业课的教室。

  一无所知。

  尽管有海量的数据和家人老师的口口称赞,我依旧无法相信我能和这门专业课处的很好。

  对于选择道路,我是盲目而麻痹的,而之于尼科,尤里卡说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所以做出学法律的选择时,绝对不是像我这般消极待毙的吧。

  然而他还是辍了学,被父亲冻结账户,无奈地跑来向父亲寻求帮助。

  这一点我和他太像了。

  迷茫,敏感,懒惰,冷漠,逃避现实,热衷于“思考人生”,要不然为什么到了深夜还要熬夜手机码字写下这篇跑题的影评再一睡废掉一个上午拒绝出门。

  拥有“世界工厂”称号的先进机械技术却在不合时宜地出故障的售票机,被世界称赞的却在这倒霉的一天显得分外恼人的严谨的执法态度,

  想独自静静却跑来搭话并不久归西的陌生老头,莫名献殷情硬塞来难吃肉丸还要进屋环视顺便哭诉一下悲惨遭遇的怪邻居,卖毒品却会给奶奶买舒适躺椅的小贩,外貌逆袭却深陷青年阴影无法自拔的痴女,不靠谱的基友,神经质的不如意编剧,没底气的粗鲁混混,这都是些什么,哦,还有怎么也喝不到的咖啡。

  糟透了,糟透了。

  这些破碎的人物,破碎的经历,搅得我也零零散散的。

  Freidhelm的出现代表了二战的残影吧。

  昨日才看了《我们的父辈》,我并不太了解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但我知道,战争是个很可怕的巨兽。它吞噬一切,甚至是时间。

  所以经历过战争的人,他生命的底色便不再清澈,经历过战争的民族,它精神的支柱便不再那么坚硬。

  会有质疑,会有控诉,会有反思,会有迷茫。

  这是作为轴心国的德意志民族特有的迷茫。

  人总有共鸣,社会总有共性。

  尼科在抢救室外等待时,影片切换的那一组街头照让我印像深刻。

  去年八月我有幸到欧洲旅行,途径德国,与柏林无缘,倒是在慕尼黑呆了些时日。

  市政府那一段,有点乱。游人,夏日,涂鸦,远处的音乐,跳舞的街头艺人。

  不似镜头里安静,却有一样的寂败之感。

  德国自二战后背负了许多,它的人民,想必也吃了些苦。

  “这里完全是不一样的,那后面是我的学校呢。”

  Freidhelm缅怀他的过去,沾染着战争硝烟的气息,还有幸存者无尽的孤独。

  那是无法改变却要正视的历史,而如今,路又在哪里?

  就像在诺大的城市里晃荡了一天,历尽了操蛋的事,见遍了古怪的人,却喝不到一杯想喝的咖啡一样。

  想起一位长辈,在酒吧里遇见一个官场失意借酒浇愁常常难醉如泥的博士,由于博士请这位长辈喝了酒,长辈留下了电话,结果却由于觉得欠了人家多次被缠着要陪喝酒而脱不开身。

  当然最终,长辈脱了身,不过被众人笑了好久。

  迷茫空虚者如这位酗酒无度的博士,德国有尼科那样在凌晨的城市街道游荡的幽灵,我们这里就有这位摊在酒吧里的走肉。

  然而最终尼科还是喝到了咖啡,博士也会回到工作岗位。

  民族的迷惘会在升起的朝阳与温暖的咖啡中消退些许。

  孤独行走的文明,也将在时代洪流里找到自己的桥。

  《啊,男孩》影评(九):一名“游荡者”,一座城市

  图文版全文见豆瓣小站:建筑师的电影馆 http://site.douban.com/251106/widget/notes/18421283/note/508469468/

  一个二十多岁的柏林男青年Niko Fischer(由德国当红小生Tom Schilling饰演),从早晨醒来,到第二天早晨坐在Café中捧着一杯咖啡结束,几乎是刚好一整天24小时的生活,以不到90min的黑白光影来呈现。《Oh, Boy》这个片子没有一条“主线”,似乎也看不到所谓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它是一个aimless story,正如Schilling饰演的男主角Niko的生活,aimless life。

  可以说这是一部根植于柏林的电影,它呈现了柏林的年轻人和这座城市的一些状态,没有强烈的批评、揭露和宣泄什么,只是一种看似中立和有距离感的观察,来记录年轻人Niko的一天,同时也是柏林的一天。

  如果去追溯电影影像对柏林城市“一天”的记录,最早当属1927年的纪录片《柏林,城市交响曲》(Berlin – Die Sinfonie der Großstadt),它以黑白无声(当然,配乐是有的)影像呈现了20世纪初,登上世界舞台的大柏林斑驳绚烂的现代城市生活。抛开纪录片题材不说,《柏林,城市交响曲》对于城市生活的表现是一种带有积极的、对大都市的新鲜感和探索般的旋律,而《Oh, Boy》中的城市图景则是通过一名无所事事、年轻的城市“游荡者”的视角来呈现。

  是的,“游荡者”。这个字眼让人想起波德莱尔笔下的“游荡者”,想起本雅明笔下的“游荡者”,但这里的男主角Niko不是一个波西米亚式的流浪汉,更不是本雅明写的homme de lettre——“文人”。那么Niko的身份是什么?

  (未完,全文请见http://site.douban.com/251106/widget/notes/18421283/note/508469468/)

  《啊,男孩》影评(十):導演的話 Q&A

  【噢!導演的話 Q&A】

  Q:為什麼《噢!柏林男孩》是黑白片?

  「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麽要在二十一世紀選擇拍一部黑白片?我想說的是,喔,你們看到的是黑白的嗎?是放映機器的問題還是後製時出了甚麼差錯?可我並不覺得我拍的電影是黑白的啊。在我心裡《噢!柏林男孩》是彩色的,我真心這樣覺得。我認為選擇黑白片才能讓我在這個時代安心的作一部電影。我知道有很多現代人對黑白片很不耐,甚至感覺容易昏昏欲睡。就像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我甚至看了一周才看完,都是因為看到走神分不清楚人臉導致混淆了角色關係。但我發現真正的「專心看電影」的意義莫過於此。因為我們都喜歡看濾鏡作出來的漂亮顏色,喜歡演員穿華麗的服裝,透過剛好的配樂來刺激人類感官。讓電影真正的娛樂我們。但事實上,電影就是電影啊,與怎樣的色彩並無關連。色澤只是豐富某種娛樂性罷了,對我來說是如此。」

  關於導演:楊歐雷傑斯特(Jan Ole Gerster)

  現年35歲的楊歐雷傑斯特,曾擔任電影《再見,列寧》的實習助理。小成本製作拍攝的黑白電影《噢!柏林男孩》是他執導的首部作品。2012年在慕尼黑電影節首演即獲得廣大好評,隔年更獲得了德國奧斯卡之稱的蘿拉獎 (the Lolas) 一舉勇奪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劇本、最佳配樂六項大獎,堪稱德國電影年度最大贏家。也展現了楊歐雷傑斯特對於社會關懷與眾不同的視野角度。

  -《噢!柏林男孩》(Oh Boy)

  - 9/13 整個城市都不是我的咖啡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