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中·山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知中·山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25 20: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中·山水读后感精选10篇

  《知中·山水》是一本由苏静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知中·山水》读后感(一):隐居山水之间,誓与浮名散。

  在关注知日多年之后,终于推出了知中系列。第一期选山水为题,我们都知道祖国地大物博,山水或雄伟壮阔秀丽蜿蜒,是蕴涵着无穷美感地方。而山水文化则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随意一翻,觉得这是一本古色古香的书,有着应接不暇的山水美景,山水占了大部分篇幅。古代山水画作与现代山水摄影结合,充满美感。提到山水,会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会想到中国历史悠久的山水画,古代文人墨客喜欢以山水为素材,或记录自己的山水游记,或直接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著名山水有:三山五岳、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五湖四海三江等等,这些地方富含着历史悠久的山水文化。

  此书邀请了业内知名专家撰稿,提供了不同的鉴赏视角感受到不同的文化交锋。在对此书阅读之前,读者可以先了解一些山水画作名家如米氏父子,董其昌,唐寅等。这本《知中 山水》有部分折叠内页,全部摊开看,青绿山水,画中人物怡然自得,让人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从小到大,接触过不少有关山水的诗句,最喜欢的一句是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另外要提到的是李白,这位豪放诗人在诗中写过“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中有山水,也有自己的豪情壮志还有那些真挚复杂的情感

  山水画作,必要提及那些留存至今的古物,再是那些保存文物博物馆,书中提及到了故宫博物院,台北博物院等。展示了许多山水画,分析了那些画家的技法,从画作中可以分析出画家自身的想法,很特别的是列出了那些不同的皴法,还有山水地图,各种形态。文人墨客们经常将自身感情抱负寄托在画作里,成名大家在技法上都有皴法的独创,需要读者去自行体会

  书中不仅提到了画作,还介绍了盆景,园林,茶道等。盆景是缩小版的自然景观,蕴含着丰富艺术含义,在知中与受访者的文字访谈中,可以了解到盆景的一些知识普通人对此接触得很少,此书的介绍让阅读者了解到一些平常未接触过的方面,也是此书的价值所在

  这期可以学到很多人文知识。这个文化品牌的创新诚意还是能感受到的。

  读完想起了许嵩的一首歌《山水之间》。

  “昨夜同门云集 推杯又换盏

  今朝茶凉酒寒 豪言成笑谈

  半生累 尽徒然 碑文完美有谁看

  隐居山水之间 誓与浮名散”

  【写作水平有限,但也是一个一个字敲打出来的。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邮箱:huang3220417@163.com或发豆邮联系】

  《知中·山水》读后感(二):山水之真意

  山水一词,从古至今的含义就异常丰富,在中国诗词歌赋、风水地理、艺术生活似乎都离不开这个词,足以体现山水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知中》作为力图成为“有关东方中国的一切,探索中国首选”的平台,其第一本出版书《知中001•山水》就选了“山水”这一主题原因全书导语中也已经阐明“山水之间,就是中国”。

  山水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不单单就只是明面上的意思,全书梳理出山水文化在自然景致、山水画、山水诗词、山水盆景、园林建筑、风水以及音乐维度具体投射。从第一篇《山水演义》中,编者就深入的探讨了山水在中国的演变过程,从“山水”在太极中“阴阳”的意义,引出了易学中山水的影响,进而诗词歌赋中山水的演变、山水画在中国的地位及发展都有简要概述。

  对于山水画,在书中的比例很重,从最初中山水为背景发展到山水为主的山水画的诞生开始说起,随后介绍了不同朝代发展出的不同派系,直至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特殊的笔法技艺。中国山水画无论从结构、留白还是用笔上,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体系,与西方严谨的画法不同,中国山水的写意体现的是对自然、人生哲理感悟。于是在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视角的创作融入一起,可以扇面中对褶皱利用的玄妙。几篇文章虽然不能深入的阐释更多,但深入浅出的介绍,能够让每个读者更加了解山水画。在《以人带史:访<中国古代山水画二十讲>作者潘杨华》一文中,编者的采访让读者看到的是从更有趣角度来读懂中国画史,这一点给读者的启示应该更加深刻,毕竟在这个时代,让更多的人能真正了解山水画的历史和派别,可以懂得看这些画呢,这样是《知中》想要传达的思想吧,每个中国都应当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山水画之外,还有诗词中的山水、盆景中的山水景观,茶道中的山水文化,这些在书中都有涉及。“山水”的概念已经从历史中走到了现代,不论是建筑、还是景观,都离不开山水的影响,因为山水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文化知中,不可分离了。在西方,对于山水的理解也许没有那么深刻,但日本对于山水的文化也还随处可见,书中也有几篇文章介绍了山水画在日本的发展和演变,足以看出中国山水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但由于各自文化的差异,虽同源却发展各异。而山水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和盆栽中的影响和发展也是很典型例子可惜过时间的洗礼和各自的演变,日本对于山水也只保留了皮毛,或是说多了些自己民族的理解,如日本的盆栽虽源于中国,但时至今日,山水已不见,徒留植物形态。

  俯仰之间一山一水,一阴一阳,和谐共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理念,中国的“山水”文化就不仅仅再是山山水水那么简单。了解中国、就要从了解文化开始,本书以山水入手应该是很好的角度,而作为知中系列的开端,这本特集应该算是成功的,读来有内容、也有感悟。

  《知中·山水》读后感(三):中国式山水——评《知中山水》

  中国式山水——评《知中山水》

  我觉得大概没有比中国山水更加富有内涵的山水描绘了,中国的山水是不同的,因为中国人特有的含蓄,喜欢寄情于景。古人更甚之,他们什么都不爱明说,不似外国人的直接,我喜欢你就是“I love you”,他们往往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外国人夸漂亮往往会直接“so beautiful”,然而他们却是“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中国的山水也并非就是山与水,它往往寄托着画者的情怀

  首先说起山水,自然先想到的是山水画,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是里面一幅幅精美的图那山山水水的静雅似乎能让浮躁的心瞬间安静下来,一副一副的看下去无论你懂与否都是一种视觉享受。中国的山水画虽然是简单的墨汁深浅勾勒,胶与墨的融合,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交融却生出万般变化。“墨为形,气为水,气成刑乃活”,胸有山丘才绘出笔下那恢弘山河。山水与中国的文化与生活密不可分,子风水,母山水,用于人,为人用,在中国古老智慧之中,山水与运势、命脉、轮回有着极大关系。而现代园林艺术,盆栽艺术等,都是山水渐渐融入生活,与我们从未分割。

  本书是关于山水的入门,对于对山水评论仅仅限于一个好字的我,对于山水有了另一重认识。何为山水的流向、流变、流派?重水墨渍染的“米氏云山”有何独特的韵味?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茶道大家对于山水又有何独特见解?书中从众多观点解读关于山水,图文风格都值得一阅。

  《知中·山水》读后感(四):《知中•山水》――中国文化山水观

  《知中•山水》是“知中”系列介绍中国文化主题书的首部,其以打造“‘有关东方中国的一切,探索中国首选’的平台”为目标,在精准定位下为访谈名家,畅谈山水于古今文化之中的影响,更辑录了大量与主题相关的珍藏印本,以为读者赏析。籍此以山水为幕,从而揭开中国文化之面纱

  青年书画家林曦在访谈之中如是说:“山水画也可谓古人对自然的‘拍摄’,当时没有相机,山水画就代表了人对自然的向往。”

  中国的山水画是作画之人心中山水的样式,如书中辑录的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图》,描绘的是一幅远离尘世世外桃源景象,作者通过笔墨在纸上的点染,便将自身于山水的向往之情在此间流转,画中山势或雄伟或奇秀,缘由内心浪漫情怀。所以说山水画是中国文化之中最直观最具有艺术性的代表,亦是人籍山水对内心情怀的一种释放

  但山水最初以文化意识形态出现于中国,可追溯至三皇五帝的伏羲时期,相传正是人皇伏羲将“河图”、“洛书”形象演变而画出了八卦符号,八卦之中更有代表山水的卦象“艮为山”、“坎为水”,山水已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初始便已嵌印于其中,可见山水自古便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再由八卦延伸出的哲学思想更是对卜、医、技、乐、数等皆有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山水画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直观表现,那术数之中的堪舆风水学说则是将山水实物转化成为一种隐晦而神秘意象,不论是风水之中对山形的考究,对水势的细察,或是其趋吉避凶的目的,这其中所体现出来的都是人对于自然的向往,以期达到天人相合的和谐境界

  对于和谐境界的追求,山水文化在园林景观上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它不仅有山水画的直观效果,更有风水学中的隐晦意象。

  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先生就在《说园》一书说道:“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园林的设计是一种从真山真水中得到的启示,这是一种艺术性的表现,以期追求一种物自天成的自然效果。乃至于现在人们对于城市的设计,亦是在空间之中追寻一种山水的交融。

  《知中》的山水,提拟出了中国文化之中的虚实,呈现出了中国人内心之中的情怀,更展现出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与追求。

  《知中·山水》读后感(五):“知中”系列带来的诚意

  前几天刚看过《知日·太宰治》一书,然后几乎是连续着看了这本《知中·山水》篇。在通俗读物里这是比较精致的一套书了,同时商业元素也非常明显

  首先这套书说是书,但不太像书,反而更像杂志。尤其是这本《山水》。首页与封底都插入了大篇幅的手机广告,但排版上与文章排版是一致的,所以比杂志更加精美。除此它又具备书籍性质,如果是杂志的话,里面的版块之间连续性不大,内容上可能几篇文章之间亦没有什么联系,《山水》却不同,整本书都在解释“山水”这个概念,是一套以《知中》为名的系列读物,所以选择“山水”这个主题也渗透着这样一个更大的题目,成为普通读者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本书开篇选择谁来说山水印象,这点就很重要。比如郁达夫,林语堂,张大千,钱学森……他们的出现会带给我什么感觉?这套书虽然是非常商业化的,但是他们说过的话很显然不是为了参与商业运作的应景之语。如此策划出来的书籍,就是在商业化元素里蕴含着真诚

  写到这里已很明显地能感觉到,《山水》一书是不可能太系统化地解释中国的山水文化的,也不会像高居翰这类学者连篇累帙地从古到今,详述每个时代的山水绘画发展历程,但是它的好处是,这里不仅写关于山水的绘画,还有盆景,园林,建筑……等各种有关“山水”的角度都有提及,是以交叉性的介绍出现在读者面前,如果说这带动出读者的兴趣,那么就可以通过此很好地走入更加广阔的山水中去,同时可以看到它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非常融合,所以这一点在这本书里也兼顾地呈现出来。如果说我们在看知日系列的时候感到隔,但是知中就不会了,虽然我无意提倡民族性,但是普遍来讲每个国家的人都会对本民族文化更感到亲切

  接着我来说一下这本书的构建版块,尤其是几处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比如《山水地图》,这种图通常在严格的学术书籍里很少遇到,但是很有实用性。然后再看最后面的《中国山水皴法表现》,如果不是学习国画,大概也不太容易了解到这点。

  除此,关于山水,第一印象大概除了我们国家真实名山大川,就是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水墨画卷了,这里就印制了两个打开的画卷,但是篇幅很大,只是截图画面的主要部分,所以也比较遗憾,希望以后可以改进。同时我想说的是桂林山水的摄影作品与山水绘画之间,前后翻翻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呈现出的水,看水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古人的山水画里水从来不是静态的,它的波纹表现着一种风动。气韵生动中蕴藏着金刚不灭的精粹。

  最后,从这套书的内容上我打三星,但是从品牌的创新上我打四星。

  《知中·山水》读后感(六):FROM:一位中国山水画的入门者

  作为一位中国山水画的入门者,我是抱着好奇心去买这本MOOK的。

  和其他资深爱好者不同,我对中国山水画的了解不多,就暂且把我读过的体会说一下。

  装帧很精致,没有影响到我去欣赏书里的长幅山水画。

  不过我好奇的是,知中对自己的定位是怎样的呢?

  像我这样的入门者,感觉读里面的文章读得似懂非懂。

  对于资深的爱好者,这样的内容又似乎缺乏深度,读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收获,只能作为一种消遣。

  而且觉得这种MOOK做得就像一本大杂烩,前面介绍了中国名胜,然后山水画,之后还有风水。

  个人意见是,要么干脆做成一本有人文气息的旅游杂志,介绍中国名胜背后的人文历史;

  要么就单独介绍山水画,各种大家流派,山水画的意境和出彩之处。

  风水那部分,罗列了一大堆图,不懂用意何在,感觉就像是凑页数。可以说说它们的含义?

  我喜欢用浅显的方式介绍有深度的东西,毕竟象牙塔里的人是少数。

  知中和知日貌似是同一个编辑?推荐一下日本studiowork有关建筑的书,我觉得知中能用那种浅显的方式来介绍中国式山水,这本MOOK就成功了。既不会显得装逼,又不会显得不知所云。

  《知中·山水》读后感(七):在乎山水之间

  在我们阅读了30余部关于日本的mook系列丛书《知日》之后,其出版公司终于开始了一个新的专题:《知中》,向所有的读者去介绍那个我们最熟悉或最陌生的中国文化。而本书也借鉴了其前辈的很多优点,延续了知日的文章结构:访谈与专栏文章相结合,穿插大量的精美插图。而第一本的专题聚焦山水,其实聚焦的就是中国最传统的文化,就像本书封面那一句:山水之间,就是中国。

  本书的内容并非介绍中国的山水美景,那样似乎必然就会变成了一本旅行杂志了,所以本文着重的笔墨在于我国的山水文化上面,包含了山水画的佳作名篇、历史背景。而后也介绍了其他几类蕴含山水文化的艺术,包含了茶道、园林、诗词、摄影、风水甚至是音乐等。也许是之前制作《知日》系列的背景,所以本文虽然以中国山水为主,但作为中国山水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本文也加入了一些篇幅介绍日本的山水文化,与之相比较。所以作为一本轻文化介绍作品,本书还是比较全面的。

  六一居士作《醉翁亭记》,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而这一句也点出了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山水文化的态度。中国文人画山水,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怀寄托其中:米芾父子画潇湘云雾,是希望这一抹平静祥和能长存在与南宋王朝;赵佶命王希孟做万里江山图,是梦着自己能一直坐拥着这如画美景。这些画作蕴藏了太多的欲语情思,宣泄着太多的癫狂放肆。

  陈丹青曾在采访时说中国不缺画家,缺的是太多会看画的人。在欧洲,一个人也许并不会绘画,但是却可以很专业的欣赏一幅画作的优劣。而本书的很多内容,其实是告诉我们怎样去读懂一幅山水画。中国的山水画其实就是一幅小世界,人与风景相融合,近物与远方相映,这都是构图上的心思缜密。高远的构图如大洞内窥,平静的山水也突然开始涌动,与之相适的构图时风景赋予了“观看性”。吴悦石先生说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水墨的层次渲染,山脊脉络的勾勒,都暗藏书法的挥洒。我们可以从儒家的天人合一去解读一幅画作,我们也可以从道家的道法自然去看待一张作品,所以我们看画,读的是其背后偌大的中华文化。

  山水似乎可以与中国的大多艺术相容,将山水融于文字,于是就有了贯穿诗词史的山水田园诗派。将山水溶于花草,于是就出现了清秀雅致的盆景。而在中国将山水锁入自宅的园林景观,也成了所有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心愿。所谓山有山意,水有水情,文人造园的心态其实就是寄情于这一池春水,这落花闲池。其实这山水也照着中国文人的心。

  我们处于城市包围之中,山水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建筑师马岩松将山水的概念放在了自己设计的建筑之中,就像他所说的:“我想做的,就是怎么在大城市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情感层面。”山水城市也许将成为山水文化在这个时代的新的发展形态。

  相信《知中》系列将会继续做下去,而本书作为中国山水文化的全方位的介绍,作为开篇之作也比较恰当,本文收录的文章的水准虽然不能说篇篇精品,但也都在一定的水平线以上,希望这一系列作品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知中·山水》读后感(八):【柒书坊】崇尚自然,寄情山水

  人类的初民在寻觅定居地点的时候,不外乎考虑三点: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温和的气候。中国的先民概莫能外,从大自然走出,在宜居之地落脚,背山面水,春播秋收,终成华夏大族。与此同时,“尚自然,乐山水”的传统精神滥觞开去。从老子倡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万物本源之理,到庄子提议一切纯任自然,讲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论述,自然山水观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奠定基础,成为影响后世的审美价值。

  手头这部中信出版的《知中•山水》特集,以“山水之间,就是中国”为主题,从山水画、园林、盆景、诗词和风水等领域探讨自然山水在中国人的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流变。比如《取材天地间:弹指一瞬,山水和鸣》中谈到中国古琴和山水的关联,乐师杨青讲解道,琴中高突处称“岳山”,而七条弦则代表七条江河。这让人想到上海博物馆,其主体建筑,上层圆顶,象征着天,基座四方形,象征着地,所谓天圆地方。显然,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已深刻地融化于日常的设计之中。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美术作品,风格含蓄、内敛,多以山岳水泽等自然景物为题材,是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写照。面对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草木生灵,画家、文士不断思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也曾经拿山水作喻,说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名言。面对万里江山,文人墨客对山水的描绘,更多是以示心志。书中采访王慧兰博士时,提到“隐居山水画”的概念,便是元朝的画家通过山水画来表达自己对前朝不能明言的怀念,以及对现况的忧郁。士人们经由书画、诗文,除了寄托对自然境界的追求,更彰显内心的家国情怀,以期引起时代的共鸣。

  法国汉学家侯思孟曾说,中国人在寻求真理时,走向大自然的怀抱,而欧洲人却背离大自然,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实中国人虽寄情于天地之间,而核心却在人生。就像欧阳修的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真正在意的也不是“山水之间”,而是借自然美景以遣迁谪时期心中的苦闷与彷徨。在《书以字,诵于口:诗词中的「山水」》一文中,那些朗朗上口的诗词名句,唤起我们对山水之美的记忆,体悟文人骚客在山水间倾注的复杂情感,在大自然山水的润泽下,澄怀、静心,学习与周遭、与他人相互关照,相互融合。

  南朝山水画家宗炳尝言,“山水以形媚道”。一语中的,中国人喜欢通过观赏山水感悟自然之道,无论是山水画还是描摹山水的诗词,抑或盆景与园林艺术,营造的都是这“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的明确诉求。

  《知中·山水》读后感(九):此山此水此方人

  和朋友尝试讨论是否有被曾经风景击中童年心灵的刹那,我想起十岁的时候在我母亲的家乡,一个喀斯特地貌的小山村,有裸露的岩石和清澈的泉水,在某一个秋天早晨竹林间开始起雾,独自坐在岩石上发呆,却被飘忽轻灵的雾气打动了,忽然就生出天地之大的感觉。不过几秒,却经年不能忘怀。

  第一次上峨眉山的时候,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在山中步行,峨眉山游客众多,但大部分都会选择借班车索道一步登顶,因此到达金顶之前都还是清静的。一路上石阶曲折,清溪险涧,松林云海,山势奇峻, 片刻之间便觉得很多唐诗宋词中的只言片语在脑中闪过,然后又浮现出武侠小说中隐逸仙侠的身影,无法用语言形容但又终于觉得于即使隔着几千年几百年的时光,和古人总有一些是可以共享的。

  对习以为常的中国式山水曾经也不以为意,但是后来回想起来这些年少时被山水感动的瞬间总是成为我们生长的一部分,即使从未刻竟栽培,也成就了成人之后言行喜好的根源。

  所谓中国人,除了一纸身份证明之外,其实更多是已经和中国山水融为一体。

  中国人最古老的哲思来自于山水之间,我们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来形容人的品性。而到如今,我们走去三山五岳,脑中闪过的还是古人的那些诗句。中国何以谓之中国?李白为什么要写“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王维为什么要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珠楼主为何作《蜀山奇侠传》?

  艺术来源于对自然的感动,中国最传统的艺术也是“高山流水”的感动,我们做诗画画、造园盆景,无非是企图将山水情怀纳入宅中。

  山水之间承袭的美感,在中国人的胸怀间兜兜转转,成为中国最鲜明的身份标签。因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政治变革如何翻来覆去,但看山看水,总抵还是在那里的。以紫笋茶出名的长兴顾渚山,茶圣陆羽在这里写就《茶经》。因为旅游经济的发展,重新修了新的仿古建筑大唐贡茶院。且不论建筑本身好坏,去到那里,喝一杯茶,望着顾渚山上一片竹林清幽,还是为这样的东方式的美而感动。

  常说崖山之后无中国,对传统美感的追求,在文革之后更是化为焦土。近几十年的传统文化繁荣都在港台。然而那一代的繁荣却还是承袭至根在大陆的漂泊华人。以绝大部分新一代的港人来说,往往安享城市生活的便利,隔绝了中华自然风物的感动。因为未曾被幽远意境打动过,也不明白古人诗词画的意韵。

  地理因素对文化的改变是根本的。所以在港台的中华传统文化是逐渐在衰弱的。因为老一代人是在中国山水中生长过带着成熟的枝条走的,然而却没有了再度繁衍的广阔土壤,终究无法再生长下去。流落于岛屿的文化,终于还是因为地理区隔而越来越岛屿化。

  而最后,在曾经化为焦土的本土,新的生命仍然会被千年以来的山水照亮,重新生长。

  《知中·山水》读后感(十):《知中•山水》:中国山水画的入门小百科

  《知中•山水》:中国山水画的入门小百科

  《知中》是一个图书系列,而《山水》则是其中的一个专题。这是中信出版社新开发的一个系列套书,从中可以看出中信出版社在出版计划上的雄心。

  按印在书上的预告,这个系列“每月出版一本书,每本书一个主题”,应该说,它相当于一本期刊,等同于一本月刊,在当前期刊全面不景气的情况下,中信出版社却图书的形式,向期刊的周期恒定的出版领地攻城掠地,的确显示出中信出版社在图书市场运营上的新招迭出。

  今天我刚刚看到《外滩画报》即将停业的消息,想当初,这本画报在上海的报摊上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影响力还是相当广泛的,但是,在新的征订年度到来之前,它肯定是在难堪的市场发行面前明智地选择了退出刊物林。

  从这个意义上讲,《知中》系列勇气可嘉,更显示中信出版社逆市场而上的胆略与基于此的自信。

  阅读《知中•山水》的确是令人愉快的。全书围绕山水画这一个中国画的核心样本,提纲挈领地搜罗了“山水的言论”、“山水的代表实体“、“山水画演变流程”及山水画家家谱等资料性图文,云集了事涉山水画从实体到画本之间的种种概略性图与表,使这本书奠定了具备“山水画”小百科的基本品味与质地,再配以精装印制的中国山水画高清彩图插页,可以让读者把玩中国山水画的整体与细节的每一处风韵与情致,增添了整个系列的厚重与份量感。

  而全书的文字介绍,同样显现出这本系列对“中国山水画”探讨的整体考量。严格意义地讲,用200多页的篇幅,意图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山水画进行全程鸟瞰与俯视,显然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知中•山水》的编辑思路,基本沿袭的是一种“数往知来”的模式套路。

  “知住”,就是了解山水画的“来龙”,本书在稿件的精选上,的确是层层递进,由大到小,由概述到细览,首篇《山水演义》以极精简的文字,标志出中国山水画的递进路径,之后,将叙述的重点置放于精选出的代表性画家,着重推介了米芾、米友仁父子,再重点推出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二十讲》作者潘杨华的专访,这篇文章,相当于这本系列书里又链接了一个内容丰沛的新知识库,引领着读者可以进入更广阔的专业性山水画书籍中去进一步去了解山水画的纹理与脉象,为这本书接榫上了互联网时代的无休无止、无限延展的知识扩展风格。

  以上构成了山水画的“知往”部分,接下来,这本书更是通过现代画家对山水画的发展、山水画在日本的影响以及现代园林与山水画的关系等方面,介绍了“山水画”在当下的‘去脉”,让我们感知到山水画在当下中国绵延不绝的巨大影响力,这样紧扣现实当下的选题方向,正反映了这本系列书所具备的期刊性质,它和期刊杂志一样,意图在最接近现实的层面,提供最新鲜的核心主题信息。

  因此,《知中•山水》这本更与期刊杂志似乎有着血缘关系的图书,因为它的独特的血脉体系,便具备了图书与期刊两种读物的共同的优点,如资料的厚实与厚重,但同时,也烙印上了两种纸媒兼容后必然导致的一些不足,就是深度与浓度的欠缺,如它对山水画的当下境遇,便只能是浮光掠影,挂一漏万。特别是它的内容上,更像是期刊的文章组合,整体书缺乏一个统一的思想精髓,内容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这是期刊的缺点之一,而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知中》系列将来如何吸引读者持续地关注,也是一个决定图书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目前来看,《知中•山水》的市场方向,更像面对的是国外读者以及目前流行的赠阅类豪华广告性杂志面向的精英类客户,这类书籍华美的图片与空洞的内容,使这类时尚图书成为纸媒中的鸡肋,浪费了纸张,更遮蔽了思想,炫耀的只是不接地气的不知来龙去脉的奢华,《知中•山水》在纸张与印刷的选择中,无疑是精良的,但是如何拉开与那些短命的时尚杂志距离、延续这一系列的生命,是该系列长治久安的一个值得思考的紧迫问题。相信“知中”一定会凭着对中国现实品位的了解,而能解决好这一难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