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雷诺阿》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雷诺阿》观后感10篇

2018-05-28 21: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雷诺阿》观后感10篇

  《雷诺阿》是一部由吉尔·布尔多执导,米歇尔·布凯 / 樊尚·罗蒂埃 / 克丽丝塔·特瑞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雷诺阿》观后感(一):雷诺阿:水中墨般蕴开的情愫

  这是一部我第一眼被海报所吸引才去看的电影,看完后觉得海报的字体设计真是绝了,Renoir几个字真够印象的,搞的像是奥古斯特·雷诺阿画的一样。我对印象派的雷诺阿和法国新浪潮的雷诺阿都不熟悉,看完此片后的满脑子都是“诗意”一词。去查了资料果不其然,让·雷诺阿是战前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导演把握得很到位嘛~

  整个色调是那么的温暖慵懒,让我想到了另一部电影《穿越大吉岭》。同样有飘窗,有橘黄色调,有阳光,但是大吉岭才没有那么诗意,因为大吉岭在沙子上、而且男人多,沧桑感和阳气太旺了。《雷诺阿》的美还在于对光影的把握上,画面女人肉体和光晕影子结合的非常好,把女主角安蝶拍的鲜嫩多汁、生机勃发,如果这部片在去年上映,那么红起来的肯定不是詹妮弗劳伦斯。我很早就认为女人的肉体能让一部电影提色,看了这电影后觉得女人简直是上帝赠予全世界艺术品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组镜头是安蝶和让·雷诺阿对视之间,插入一支画笔蘸水后水墨蕴开的画面。这个比喻太牛了,全世界有几个人能够想出来这个用这个镜头来比喻暗生的情愫?我来来回回看了好多次,心中想着一定要把它这个镜头抄到我的电影里,还想着要不要把墨水换成泡腾片之类的,后来觉得自己想法真是即消费幼稚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我之前觉得看电影前看剧透没什么要紧的。看完这电影后看了豆瓣的剧情简介:“回到蔚蓝海岸休养的尚雷诺,不顾雷诺瓦的反对爱上安蝶,父子关系一触即发!”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也许是人家看完后这样理解,但我从没有这样理解过。剧中情感处理得非常隐忍,你写得这么主观是干什么?有一句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不要因为看电影前看了简介剧透,而放弃电影给自己塑造的哈姆雷特。

  《雷诺阿》观后感(二):分析李屏宾的电影运动观点

  文章的论题是前辈摄影师李屏宾先生的电影运动观点,在决定这个题目之前,我左改右改总觉得不合适:我将要论述的是“运动摄影”吗?不太对劲;是“摄影机运动”吗?又觉得这个范畴狭窄了点,电影的“运动”不应仅仅局限于视点的运动;那么叫做“李屏宾的电影运动观念”吗?由于我只能根据已有的成片中分析、看待他的摄影手法,我也从未跟着他的剧组看他工作(至多从他的访谈中获取信息),故而不能武断地讲电影里渗透的种种观念就是李屏宾的观念,电影里的运动就是李屏宾所成就的运动(绝不是)。所以我小而化之,将“观念”变为“观点”,毕竟“观念”是总体性的、一成不变的(一部电影范围内)、体现在电影里的方方面面的,而“观点”是分散的、随机应变的、一种观点是集中于某一方面的。总而言之,我就将题目写为“李屏宾的电影运动观点”,加之以“分析”二字。

  众所周知,李屏宾是坚持热爱使用胶片拍摄的摄影师,在近期关于《长江图》的一篇访谈中,李屏宾屡次谈到坚持使用胶片拍摄的原因,大部分无非是一些艺术家本身的某种美学上的执念。但其中我注意到,李屏宾指出在《长江图》中选择胶片摄影机拍摄,其重要原因是由于拍摄场地是颠簸在长江之上的船只内,当时的数码摄影机系统发展并没有胶片摄影机完善,拍摄、监看、存储都需要复杂线路,故而胶片摄影机的机动性反而更适用于杨超导演于船舱内复杂的长镜头设计。这也许只是一种借口,毕竟在拍摄周杰伦等人的电影时,他还是屡次使用了数码摄影机。这篇访谈的潜台词有很多,比如使用数码还是胶片,主要看导演的级别(除去预算和制片要求情况如陈英雄《挪威的森林》、《纽约我爱你》姜文部分等);侯孝贤导演的把控还是不好动摇的;你们不懂我。数码不数码不是重点,使用胶片也许更让李高兴,但让镜头运动起来才是李屏宾所执着的。

  又有访谈了解到,李屏宾先生为军人出身,其性格克制、冷静为人随和温婉。其中提到,李屏宾的摄影风格性很强,但却与各种各样的导演意图并不相悖。这一点其实值得探讨,许鞍华导演就批评过李屏宾没有风格,他自己也讲过“风格害人”,所以说他风格性很强就不对了,应该是他有自己的风格倾向,但遇人遇事随机应变、隐藏自己也是他的风格之一。王家卫曾比较李屏宾与杜可风的性格,前者如军人,后者如水手,大概区分了克制自我与潇洒自由的两种性格。

  在侯孝贤的电影里,侯孝贤的掌控力是非常强的,他要求画面要同时具备沉静丰富两个特点,这是非常困难的。在李屏宾多次探讨和要求下,侯孝贤后期的电影才尝试了一些缓慢的运动,但基本仍然保持一贯的冷静、旁观的风格(在《戏梦人生》中一些运动幅度较大的镜头就在剪辑中被删除了;在《海上花》中李屏宾以华丽现实主义理由多次劝侯孝贤采用缓缓的移动镜头,但由于侯孝贤依然坚持自由的人物调度使得整个长镜头拍摄极为困难)。在侯孝贤的“静”的宗旨下缓慢运动,李屏宾不遗余力地丰富了场景信息,又没有破环沉静的克制的总体的美学气质,这在某种角度不得不说是侯孝贤电影的一点点进步。我认为这就体现了摄影师的真正作用:协助导演更好地实现意图。

  在此我插入另一个话题:侯孝贤长镜头的模仿潮流。侯孝贤的粉丝群体是很庞大的,不乏很多的晚辈导演(也包括我们这些学生),然而我们每当谈到侯孝贤的电影,仿佛总免不了谈他的长镜头。李屏宾也提到过,很多人都热衷于学习侯导演的长镜头语言,但大多数都达不到那个境界水平。就连《长江图》的导演杨超,在设计一些效仿侯氏的长镜头时,在李看来也往往很幼稚、粗糙,其一大弊病就是长而空泛。我认为这个观点正切中要害,最了解侯孝贤长镜头的人不过李屏宾本人了——侯的长镜头为什么可看性很强?绝对是因为其单一镜头信息的丰富性。无论在空间关系,人物调度还是在叙事发展等方面,都时时刻变化运行在单一镜头内部,才是一个丰富、“有用”的长镜头。这也是电影与文学的一大区别之一:瞬间的多义性。在一幅画面中,观众可以选取不同事物作为自己关注主体,这正符合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正常观看思维——关注我自由选择的关注点。这就演化出了塔尔科夫斯基、侯孝贤等导演的长镜头的画面特点:客观视角、大景深。年轻导演往往只学习了冷静、客观、连续不间断地拍摄,而经常忽略了画面的多义性和丰富性。无论是运动镜头还是固定镜头,年轻导演的长镜头语言往往让观众昏昏欲睡而且不知其所云,大面积的长镜头实际上甚至是信息空白的,这就不得不反思自己了,而怪不得观众。这里就又可以扣题了:电影的本质就是运动的、变化的,是一张张胶片排列运动的结果,如果我们拍出来的镜头缺乏信息的变化、没有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那么这个镜头就缺乏意义,这也是李屏宾的运动观点之一。

  再由此延伸匈牙利年轻导演拉斯洛·奈迈施的《索尔之子》,该电影采用浅景深、主观化的长镜头语言,表现一个特遣队员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遭遇。崔卫平在一篇影评批评说这样的做法模糊了观众的道德判断主人公作为特遣队员这样的灰色荒诞人物设定,摄影机却以主观的视角带领观众体验那个残酷的世界,观众带着对主人公的认同感跟着主人公做了那么多不道德事情是一种很奇怪的体验;其次,浅景深模糊了奥斯维辛的种种惨状,仅通过声音才能估计判断一些残酷的事实,这种回避环境与现实的手法,给电影带来更多的犬儒弊病。仅仅从电影的观点看这部电影,我也很认同这种批评,就画面来讲,《索尔之子》似乎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摄影风格,然而这种风格是以牺牲画面信息为代价,通篇无不是主人公的中近景和一片模糊的背景,主人公与银幕始终是相对静止的,我们唯一可以看到的就是他的很有局限性的肢体动作(主人公甚至经常面无表情)。苏牧曾夸赞该电影的声音用得好,但我认为这是因为画面信息的极其匮乏而凸显了声音的重要性。也许这是一种个人主义的诗意,但这不是正中了崔卫平所讲的犬儒主义的堕落吗?

  言归正传,我是很认同这种电影观点的,也就是李屏宾与侯孝贤所坚持的观点:画面的多义和电影的运动绝不能抛弃。这里就不多讲导演手法里的运动(太宽泛),只讲摄影师视角的运动。2000年前后李屏宾先后拍摄了《花样年华》和《千禧曼波》,两个风格迥异的导演在同一个摄影指导的帮助下完成了他们各自的“局部转型”之作。我们可以看到,一向自由烂漫的王家卫以一种舒缓、雅致格调拍出一部复古而浪漫的旧上海;一向沉静克制的侯孝贤以摇晃的肩扛摄影展现千禧年的台湾年轻人迷惘与颓落。摄影师对不同格调的摄影掌控力就此体现出来——李屏宾驾驭不同导演风格的能力可见一斑。试想李屏宾曾放弃的李安导演的《色戒》,如若由他掌镜该是什么样的画面效果

  前面主要谈到了一些李屏宾合作过的掌控力很强的大师级导演的电影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如果不刻意寻找摄影师的创作痕迹,很容易将所有的最终呈现全部归功于导演。那么,导演与摄影师的合作方式比较宽松、自由的情况下,是不是更能体现一些摄影指导细微的个人风格呢(其实我自己作为摄影师,深刻认识到有时候一个摄影师可能比导演更加认识电影、了解电影,才能把电影拍得像一个电影,而不是戏剧或者小说。李屏宾也曾谈到,如果说导演是电影的灵魂,那么摄影师就是片场中最高的那根柱子,李屏宾举例说,拍《方世玉》时,他要比李连杰出招还快,李连杰的脚要踢到那个位置,李屏宾要先达到那个位置,不仅要拍到,更要体现出招者的力度。我认为这正是电影质感的命脉,以及电影制作魅力之处)。比如与是枝裕和合作的《空气人偶》,与吉尔·布都合作的《雷诺阿》等。

  我认为《雷诺阿》的摄影风格是可以与《海上花》做一个对比的,两者都很有油画质感,但李屏宾以不同的布光方式呈现画面:《雷诺阿》作为印象派画家的传记电影,用光多以柔和自然光为主光,用很多人工光加以修饰;《海上花》多为室内戏,其光线效果主要由画框内的简单的几盏现实光源为主,加以人工光辅助,气氛浓郁而不失真实感。《雷诺阿》整个影片的镜头都在缓缓地移动,搭配上松散的剪辑节奏,正像雷诺阿的油画作品一样,让人看了觉得平静温柔。正如是枝裕和所说,李屏宾甚至拍一个立柜也要用轨道,如果把《雷诺阿》当作李屏宾的摄影作品来看的话,对我来讲就像是走在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边散步,水面上都是波光粼粼,柳絮因风而起,绿色树林里群雌鬻鬻,游弋的锦鳞偶尔将银镜破碎,才泛起电影情节涟漪

  不难看出李屏宾是喜爱运动的。无论是侯孝贤的沉静自然,还是许鞍华的传统布局,亦或姜文的浓墨重彩,甚至加上周杰伦的轻狂零散,李屏宾似乎都能应对自如,但我们看,李屏宾掌握电影制作的实权越大,电影的运动感就越强。在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斗琴的那场戏,我们可以看到MV一样的一组环绕式的移动镜头,加以运动的面部、手部特写,再穿插一些围观同学的移动镜头,就完成了周杰伦华丽的耍酷过程。我们将这个片段对比《海上钢琴师》斗琴的片段,就会发现这一段太缺乏力度了,他的韵律感仅仅停留在对音乐配合上,却缺乏了对于情节上张弛有致的凸显。周杰伦是不懂镜头语言的,故而没必要批评导演考虑欠妥,但李屏宾对于这场戏的编排,倒有了《海上钢琴师》中1900在夜里独自驾着钢琴在舞厅里滑行的气质,这气质用在这里,实在是情节上交代不足情绪上又用力过猛,这就是摄影师一人指导半边天的悲剧后果

  最后的结论是我仍然最喜欢侯孝贤与李屏宾这样的组合的(原谅我写了一篇散文一般,这当然不是文章的结论),他们的电影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会完全满足于我,最近的《聂隐娘》更是我心中审美顶峰之作,影片的运动感来自于幔帐的飘零,来自于透过树叶的耀斑,来自于漫上山脊的迷雾,来自于聂隐娘瞬间的杀机……电影大部分依旧是固定镜头,加上少许的摇、缓缓的移动——依旧是侯孝贤和李屏宾一贯的镜头语言。然而不得不说,侯孝贤的朴素的现实主义依然压在李屏宾所谓“华丽现实主义”的头顶,我们看见的是导演载满无限才华与哲思的灵魂,看不见的是那根蛰伏在这灵魂下的坚实的柱子。

  至此,我简单地讲述了我对李屏宾先生关于运动摄影观点的一些集合性的看法。由于他的电影作品数量很多而且风格迥异,我就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逐一而论,而没有总而言之。正如李屏宾所认为的,电影的作者仍然是导演,摄影师不过是帮忙的人,作为摄影部门仍然要以配合导演意图为主,灵活运用镜头语言,以最美、最适合的方式辅助表达导演的思想。每个视觉工作者不可避免地都会建立自己的风格(或者说是局限性),但切不可让这种风格成为一种创作的束缚,这就是李屏宾所讲的“风格害人”的道理吧。我进而想到我们年轻一辈,千万不要将自己早早套在一个套子里,风格有那么多钟,何不多多尝试呢?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摄影师的教导,更是对所有电影创作者和工作者的建议。

  王家尉 2016年7月1日

  《雷诺阿》观后感(三):美是令人绝望的疗养

  比美更美的,是在眼前被活生生摧残的美。——波德莱尔 片子想讲的,大概是被摧残的美与在现实中无法纯粹的美。 这也是小儿子从周遭体验中得到的直觉反应与影片中评论家对于雷诺阿的评价。其画里美好的肉体中暗示着衰败的肉体,但正因为如此更显绝望。 在美中得见摧残,又于摧残的绝望中以美缓解绝望,却疲于现实中美的毁灭的不可抗性,只有疯狂地追求着美。

  结尾,雷诺阿在窗前凝视着婴儿,想要回到对色彩、肌肤、母亲的肉体(也是每个婴儿出生第一次所见的肉体)最本真的感受,从美的绝望循环中得到解脱,重溯到没有"美"这个概念却能感知到美的状态。

  然而,只有死亡在等待着他,或者他的儿子,也还有我们。

  死亡能不能等待美呢?

  遗憾的是,死亡和美的关系却没有继续探讨下去。囿于题材的选取,该片不能承受更深层次的美学与哲学讨论。

  一点薄见。

  《雷诺阿》观后感(四):人生艰难与美好

  与其通过冷冰冰的生平与成来认识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1841-1919),倒不如通过《雷诺阿》这个电影来作为切入点走近活生生的雷诺阿,正如电影里青春美貌的模特安德莉、回来养腿伤的次子尚·雷诺阿推开雷诺阿家的大门般真切。

  电影讲述的是1915年,晚年雷诺阿在法国戛纳海边生活的一段经历。这个与莫奈、塞尚同时代的伟大印象派画家此时已经是一个被爱妻逝世、儿子参战、自己关节炎病痛折磨得神经衰弱的孤独老人,行走困难的他只能蜷缩在轮椅上。当看到他夜晚痛苦的哀叫、用药物针剂镇痛、孤独的与亡妻对话时,我不禁感慨:生活从没有放过谁。

  就是这样被病痛折磨的雷诺阿依然没有放弃对绘画的追求。当年轻美貌的模特安德莉第一次拜访雷诺阿时,这个蜷在轮椅上的苍老画家用绷带把画笔绑在手臂上,穿着类似医生白大褂一样的画衣,衣服上沾满了油彩,显得脏兮兮的。他的手臂如同枯枝,骨节变形的手指上长满节瘤,贴着胶布,缠着绷带,每画一笔都要比一般人费劲了不知多少倍,为了免去换画笔的麻烦,他不得不使用同一支画笔,每用完一次油彩后,在旁边的松节油里涮一涮,接着再画。苍白、褶皱、扭曲的手与鲜艳、明亮、充满生气的画作仿佛展示人生艰难与美好的纠缠。

  而安德莉的到来更是点燃了雷诺阿的创作灵感,他开始绘画大量美丽、温润的女性形象。有人评论雷诺阿晚年的女性人物画作代表着他艺术上的又一次复兴。他常常让女仆们把他抬到室外,画她们嬉戏的场景,当一阵大风周起女仆们的裙子、掀翻野餐篮子时候,这个身心俱疲的老人会露出孩子般的天真和顽皮。他喜欢用鲜丽透明的色彩表现阳光与空气的颤动和明朗的气氛,喜欢用轻松的感觉勾勒亲情小品。这时的雷诺阿绘画实现了清简,通过用颜色控制结构,将柔软的视觉触感表现的栩栩如生。这样的风格让他的画作总能给人以幸福愉悦的感觉。

  正是这种与人幸福的画作让他拥有比同时代法国画家塞尚更多的赞扬和金主。我个人不认为他驱拥官方的心意,因为这正是他生活态度的映射。“我一定要画活生生的东西”、“和我亲近的朋友们不用黑色做画,画画是一件美好和快乐的事,生活中烦恼很多,我不想再制造更多。痛苦、绝望、死亡都不是我想画的”。画画在他心里是对人的世界和对事物的世界的一种幸福的不附加条件的参与。

  这个勤勉、多产的画家,一生油画有四千多件。很难说是他用生命成就着绘画,还是绘画支撑着他的生命。当医生建议孱弱的他锻炼行走时,他说:“我放弃,走路用掉我所有的力量,保留这些力量能让我画些画”。次子尚·雷诺阿看到父亲身体虚弱也劝说:“你什么都画过了,该停下来了”,雷诺阿说:“痛苦之后留下美丽,我还要进步啊,我要画到力气用尽时。”当他在身体不允许他离开房间时,他说:“我这样足不能出户,真是幸运,我现在只有画画了!”对于这样在我们平常看来是不幸的事,他没有抱怨,却称自己:“我是个幸福的人。”

  但是如果极端的把他看成是一个生活在乌托邦里、毫无政治立场和爱国热血的人,我也觉得不那么公正的。他大儿子、二儿子都积极投身于普法战争,并且一个胳膊受伤,一个腿受伤。而当回到雷诺阿身边养伤的次子尚·雷诺阿决定再次进入空军作战时,他依然是支持的。

  特别欣慰的是电影没有在雷诺阿桃色故事上用力过猛,毕竟画美女的画家身边总会有那么几个妙人,关于嘉比里拉只是一笔带过。老画家的感情归宿依然落于让血液中充满躁动的他的神经平静的妻子阿莉娜·莎莉戈。而模特安德莉与老雷诺阿之间的情感更像是父女,应该说就是父女。因为安德莉与回家养伤的尚·雷诺阿产生了爱情,并建议他战后从事影视艺术,而这一切也确实成为现实。大战结束后尚·雷诺阿与安德莉结婚,一起投身电影,尚·雷诺阿成为全世界知名电影导演。

  《雷诺阿》观后感(五):人生艰难与美好

  与其通过冷冰冰的生平与成来认识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1841-1919),倒不如通过《雷诺阿》这个电影来作为切入点走近活生生的雷诺阿,正如电影里青春美貌的模特安德莉、回来养腿伤的次子尚·雷诺阿推开雷诺阿家的大门般真切。

  电影讲述的是1915年,晚年雷诺阿在法国戛纳海边生活的一段经历。这个与莫奈、塞尚同时代的伟大印象派画家此时已经是一个被爱妻逝世、儿子参战、自己关节炎病痛折磨得神经衰弱的孤独老人,行走困难的他只能蜷缩在轮椅上。当看到他夜晚痛苦的哀叫、用药物针剂镇痛、孤独的与亡妻对话时,我不禁感慨:生活从没有放过谁。

  就是这样被病痛折磨的雷诺阿依然没有放弃对绘画的追求。当年轻美貌的模特安德莉第一次拜访雷诺阿时,这个蜷在轮椅上的苍老画家用绷带把画笔绑在手臂上,穿着类似医生白大褂一样的画衣,衣服上沾满了油彩,显得脏兮兮的。他的手臂如同枯枝,骨节变形的手指上长满节瘤,贴着胶布,缠着绷带,每画一笔都要比一般人费劲了不知多少倍,为了免去换画笔的麻烦,他不得不使用同一支画笔,每用完一次油彩后,在旁边的松节油里涮一涮,接着再画。苍白、褶皱、扭曲的手与鲜艳、明亮、充满生气的画作仿佛展示人生艰难与美好的纠缠。

  而安德莉的到来更是点燃了雷诺阿的创作灵感,他开始绘画大量美丽、温润的女性形象。有人评论雷诺阿晚年的女性人物画作代表着他艺术上的又一次复兴。他常常让女仆们把他抬到室外,画她们嬉戏的场景,当一阵大风周起女仆们的裙子、掀翻野餐篮子时候,这个身心俱疲的老人会露出孩子般的天真和顽皮。他喜欢用鲜丽透明的色彩表现阳光与空气的颤动和明朗的气氛,喜欢用轻松的感觉勾勒亲情小品。这时的雷诺阿绘画实现了清简,通过用颜色控制结构,将柔软的视觉触感表现的栩栩如生。这样的风格让他的画作总能给人以幸福愉悦的感觉。

  正是这种与人幸福的画作让他拥有比同时代法国画家塞尚更多的赞扬和金主。我个人不认为他驱拥官方的心意,因为这正是他生活态度的映射。“我一定要画活生生的东西”、“和我亲近的朋友们不用黑色做画,画画是一件美好和快乐的事,生活中烦恼很多,我不想再制造更多。痛苦、绝望、死亡都不是我想画的”。画画在他心里是对人的世界和对事物的世界的一种幸福的不附加条件的参与。

  这个勤勉、多产的画家,一生油画有四千多件。很难说是他用生命成就着绘画,还是绘画支撑着他的生命。当医生建议孱弱的他锻炼行走时,他说:“我放弃,走路用掉我所有的力量,保留这些力量能让我画些画”。次子尚·雷诺阿看到父亲身体虚弱也劝说:“你什么都画过了,该停下来了”,雷诺阿说:“痛苦之后留下美丽,我还要进步啊,我要画到力气用尽时。”当他在身体不允许他离开房间时,他说:“我这样足不能出户,真是幸运,我现在只有画画了!”对于这样在我们平常看来是不幸的事,他没有抱怨,却称自己:“我是个幸福的人。”

  但是如果极端的把他看成是一个生活在乌托邦里、毫无政治立场和爱国热血的人,我也觉得不那么公正的。他大儿子、二儿子都积极投身于普法战争,并且一个胳膊受伤,一个腿受伤。而当回到雷诺阿身边养伤的次子尚·雷诺阿决定再次进入空军作战时,他依然是支持的。

  特别欣慰的是电影没有在雷诺阿桃色故事上用力过猛,毕竟画美女的画家身边总会有那么几个妙人,关于嘉比里拉只是一笔带过。老画家的感情归宿依然落于让血液中充满躁动的他的神经平静的妻子阿莉娜·莎莉戈。而模特安德莉与老雷诺阿之间的情感更像是父女,应该说就是父女。因为安德莉与回家养伤的尚·雷诺阿产生了爱情,并建议他战后从事影视艺术,而这一切也确实成为现实。大战结束后尚·雷诺阿与安德莉结婚,一起投身电影,尚·雷诺阿成为全世界知名电影导演。

  《雷诺阿》观后感(六):一家子的传记

  (短评写不下了,第一次没有匆匆结尾

  导演的聪明在于 用姓氏来概述这个电影,你说不上来到底是对父亲,还是对jean这个电影大师,亦或是对小儿子的记述,总之就是围绕着这么一家子。从这个电影里,我开始反省自己的圣母心,正如里面的女模特jean的妻子,我该不该对她抱有不好的评价,看到后来,导演一段话打出来,大概意思说 最后他们两个还是离婚了,但是jean成为了法国电影的启蒙者,他的妻子却被人们给遗忘。一句话好像看似没有感情色彩,却满满的是导演的惋惜。

  于是,我竟然突然觉得,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成为女主那样的人,可能是艺术家,可能是没礼貌,怎样的描述都行,我会倾向于去理解去尊重但不去评价别人的行为和人生,但我,永远要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人。

  《雷诺阿》观后感(七):“我一生都在学习小孩子一样画画”

  在周二晚上的美术鉴赏课上老师播的电影,当女模特在镜头前脱下上衣,赤果果地.....周围同学“吸吸”的吸气声,第一次这么直接地在教室里看到这么香艳的场景。不懂艺术的我有点想不懂为什么画家总喜欢画裸体呢?

  影片颜色应该是复古的油画色调,小溪,斑斓的树影,女模特衣着是鲜色的,暖暖的。不太懂光影效果,但是总体感觉起来是“澄澄”的,温润。

  整部片应该是围绕印象派画家—-雷诺阿老年生活展开的,夜夜在病痛中呻吟,夫人早逝,大儿子在战争中丧生,二儿子因战受伤,小儿子的不能理解,还有和女模特之间的“冲突”;二儿子和女模特的情愫......

  印象深刻的画面:

  其一,就是二儿子尚对女模特金蝶(在吃红苹果)说:”你把老爸的模特给吃了。也难怪,雷诺阿的画总让人想吃掉的冲动。”“你想吃掉我吗?”大胆随性的女模特。

  其二,女模特在雷诺阿旁边作画“我画得像小孩子一样。”那位艺术家说“我一生都在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画画。”【刚好老师在上课前给我们普及了小孩子涂鸦和艺术家大作之间的最大不同就是艺术家是有意识作画的,笔触很坚定。而小孩子则是把全部颜色都涂一次,然后再铺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小孩子,透明的小孩子,无论哪个阶段,都想像小孩子那样心无杂念,自己喜欢的,凭直觉就去做了......

  不能理解小儿子为什么要把蓝色的颜料粉吹到酣睡的女模特的裸体上???

  电影看了不少,写影评我总是渣渣,总是根据自身的经历去看问题,挺狭隘的。志在分享,笑笑.....

  《雷诺阿》观后感(八):画家和导演

  老雷诺阿的一生都在作画。不像梵高那么跌荡折腾,不像高更那么戏剧性,他从画盘子的人开始怀抱着一种使命感一般的拼命画画。甚至自动排除一切干扰,连跟家庭的联系都不那么紧密,一切交付与妻子打理,乃至于和三个儿子的关系都不亲密。

  很多人谈起老雷诺阿,也都在苦恼这位如此中庸踏实的画家实在是没有个性亮点可以引人眼球的,他的爱情故事也显得那么简单朴实——获得以为超级好太太,简直是作为画家的顶级理想一般,帮他料理了所有事情,在他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不需要的时候避开,留下独立空间给她作画。

  在这个故事也很多突出展示了这个部分,尤其是画家看着女模特Andree的画的时候说,他一声都画得和孩童一样。也借导演雷诺阿的话说“他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他就是一个画盘子的,也不许人家叫他艺术家”。

  当然看得出来作者很想draw a picture关于父子四人的微妙关系。但是很只有一个片段,以至于无法窥见全貌,得知缘由。

  老年的老雷诺阿饱受关节炎之苦,但是即便想到过自杀,也要为了画画而努力,节省每一分力气来画画,要画到生命枯竭的那一刻。

  quot;我放弃走路……它用尽我所有的力量,保留这些力量能让我画些画"

  “当你不能用手的时候”

  “我会用我的屁股画画”

  而在最后jean重上战场的时候,他费力自己站起来拥抱了他。

  “不要做傻事,孩子”

  “你也不要,爸爸”

  对于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女模特Andree,最后嫁于Jean,撺掇导演卖画家的画来拍电影。虽然我很激动,但是观影时候一个弹幕战实在是太难看了,瞬间觉得还是应该修炼一下涵养。所以我就不多说了....

  《雷诺阿》观后感(九):Renoir雷诺阿---美与悲伤

  Renoir是一部很美的法国电影,讲述印像派画家雷诺阿以及其子雷诺阿的故事。

  电影风景很美,女人很美,生活很美;但是却从内到外透着一股深刻而无法抗拒的悲伤。这股悲伤贯穿整部片子,从始至终,被背景音乐衬托的恰如其分。这股悲伤来源于无法抗拒的命运(生命的局限性),以及终会打破宁静的现实与丑陋。

  如同老Renoir所说:you can not fight with your fate.这让我想起诗人阿尔蒂尔·兰波所说:将怀疑的彩云笼罩大地,对永恒强力的反抗就是徒劳。生命是有局限性的,老Renoir逃不过病痛,小Renoir逃不过战争。老Renoir被病痛所折磨,每天都要经历一场浩劫,小Renoir是拖着受伤的腿跛着回家的。

  在小Renoir回到家里之前,这个法国乡村的生活充满了宁静,欢乐与艺术,他的到来使得现实与丑陋介入。影片中一处很强的对比就是Andree骑着自行车走在马路上,路边的草地里卧着、躺着、站着的受伤的军人目不转睛的看着这个走过的美女,他们有的跛了一条腿,有的瞎了一只眼,脸上蹭满了尘土泥巴。丑与美的冲突,就是小Renior重征入伍与Andree宁静乡村生活的冲突。小Renoir对法国命运的关注也是老Renoir沉迷艺术与女人冲突。

  另外I,影片描述故事的发生时间也很特别,故事发生在一战期间,科技、文化、哲学都在这期间进行着革命。老Renoir最初是画盘子的匠人,后来机器被创造了,也就是工业革命发生了,流水线普及了,工艺品变成流水线上的商品了,他不再需要手绘杯盘了,于是他拿起画笔变成了画家;而他所在的印象派又是美术界极具革命性的一个流派,影片的拍摄角度突出了光影在印象派里面的地位,他在努力不住瞬息万变的光线,他作画的速度越来越快,因为他想要尽可能准确的捕捉光线的变化,他在用颜色来塑造形体,而非线条,他直接观察自然而非在画室里面作画,他一辈子在尝试以孩子的方法作画,其实说的是要用孩子般童真且不曾受过任何概念所污染的眼睛从新来观察这个世界,云不再有边界,女人不再是独立于自然的轮廓线,而是浮于地平线上的一抹色彩,这一点是现代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最早体现;另一处革命就是mass culture“大众文化”“商业文化”的兴起,小Renoir和Andree最终进入电影业,进入好莱坞。

  但是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不会随着革命而变化的。Renoir从来不把他自己看做艺术家,他把自己看做匠人,世界上没有艺术家,有的是画匠、有的是木匠、有的是手工艺人,只有一个崇尚艺术的人抛弃浮华与美丽的表象(说白了,就是抛弃文艺装逼气),像一个工人一样一笔笔作画,一刀刀雕刻,他才能做出最真实的“美”。还有便是,绘画中的女人总比电影中的女人要美丽,画面上的女人永远是缪斯(如Gabriel),电影上的女人总有着成为商品的可能性(如Marilyn Monroe)。

  影片美丽的画面之下带着一股深刻的忧伤。因为忧伤,美变得更美。

  “世界上已经有了太多的丑陋,死亡、疾病、战争,我为什么还要增加更多的丑陋,我要创造”美“。”

  “一个女人,不管是娼妓还是女王,都值得同样的尊重。”

  “病痛会失去,美会永存。”

  蔡艺璇

  美国

  北卡罗来纳

  2013.6.8

  凌晨12:02

  《雷诺阿》观后感(十):被遗忘的缪斯

  一只稚嫩的彩蝶,翩然落入画家的世界。

  自此,严寒退去,枯木逢春。

  缪斯是存在于希腊神话中掌管艺术的女神。因此艺术家总在寻找能够给予自己灵感的缪斯。

  他们中的多数,除了创作,其它时刻,都与形形色色的男女纠缠。

  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出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喜怒哀乐跃然纸上。

  影片中当垂垂老矣的画家,遇到了青春洋溢的少女,他被她充满活力的精神,年轻姣好的肉体所吸引。

  这份情欲,让他注定灰暗的晚年有了点不同的色彩,仿佛寒冬退去,春暖花开。

  他似乎再次遇见了缪斯,冷静苍老的面容下,压抑着澎湃的情感,

  因为他们隔着岁月的鸿沟,少女没有把当成男人,而是一名可以倾诉的长者。

  他最终将这个秘密留在了画中,而这些画却成了不朽的名作。

  另一边,英俊年轻的儿子,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少女的芳心。

  他们很相配,彼此吸引,时常洋溢着青春的美好。

  他答应她,一起去拍电影。

  但最终,他却负了她。

  时过境迁,男人已经是知名的导演,曾经启发他的缪斯,却不知所踪了。

  这对父子都找到了自己的缪斯,但缪斯却被遗忘。

  男人爱上一个女人似乎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能够为她停留却极难。

  因为当他爱上你的那刻,你如同女神一样耀眼。

  但当他清醒之后,发现你不过是个凡人。

  缪斯并不存在于这个世界,所以平凡的女人只能留下一个背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