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高通缉犯》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最高通缉犯》经典影评集

2018-06-07 20: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高通缉犯》经典影评集

  《最高通缉犯》是一部由安东·寇班执导,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 瑞秋·麦克亚当斯 / 吉里格力·多布金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最高通缉犯》影评(一):一部关于背叛的电影

  Guardians of Galaxy余热未散,The Giver便新鲜出炉,这也导致了上映了将近一个月的A Most Wanted Man在周六晚七点的场次,除开我尚属于90后的年轻观众,其余的都被老爷爷老奶奶包场了。

  完全是冲着Hoffman去看的。说实话,我并不是他的粉丝代表作里我只看过海盗电台和纽约提喻法-后者还是刚来美国第一个学期的电影课上被动看的-当时听力还不完全过关,何况是一部如此晦涩影片,3年后的我早已不记得影片情节了。尽管如此,当听说了他overdose而去世的新闻,还是非常震惊,那时饥饿游戏2仍未下架,他在里面扮演游戏设计师,Revolution有他的功劳。我看着新闻上他的图片,觉得十分眼熟。于是查他的资料,才知道他本是如此有天赋演员,却止步于47岁。是的,就如那些纷纷发表微博纪念Steve Jobs逝世的人一样实际上连一件苹果产品都没用过,却情深意切表示惋惜,就当我肤浅吧,我只是想看Hoffman最后一部作品

  不想讨论演技,每个演员都是演技派,哪一个没有自己代表作?从影片开场,观众跟着Hoffman看他如何争取时间安抚线人,放长线钓大鱼,一步一步直至收网-看着target终于上钩-呼,大功告成高度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却在接下来一分钟内用你来不及反应速度,毁掉happy ending。噢,对不起,原来Hoffman也是一条鱼,更大的网等着他,一并捕捞。作为观众,只能像Hoffman一般,所有震惊无奈愤怒绝望除了大喊大叫F word,别无他法。那句话叫什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我以为Hoffman和Robin Wright之间那一点小温情会走到最后,当他说出那句 “To make the world a safer place, isn’t that enough?”, 她知道她获得了他的信任。我以为Issa和女律师之间会有发展可能,当他靠在她身上哭,她知道她获得了他的信任。然而,看完了想一想,这里面不充满了背叛吗?当间谍注定是背叛的下场儿子不得不出卖亲生父亲;瞒着自己的client而替Hoffman引导Issa来抓大鱼,女律师别无他法也只能背叛Issa;而结局最大的背叛,也给观众造成最大的心理落差。她看着他,眼神复杂,最终挥挥手,让司机开车走了。Issa被捕,女律师疯狂挣扎,就在同一天,她才将护照给了他,而他把他母亲的手链,送给了她。你看风中的Hoffman,突然就老了好多。落魄,失魂,输得一败涂地

  电影的结尾,他下了车,往前走,直到看不见他身影戛然而止。接下来会怎样呢,我看着他开车时的脸不停地想。他会辞职吗,他会自杀吗,不会吧。毕竟这是他生活中,除了香烟烈酒钢琴曲之外,唯一的事情了。

  《最高通缉犯》影评(二):详细剧情介绍--给自己看

  一个来自车臣的偷渡客。

  一个德国汉堡情报机关大叔

  帮助偷渡客美女律师。

  慈善活动家。

  银行家。

  美国情报机关。

  德国情报大叔已经监视慈善活动家很久,怀疑他用部分善款资助某个恐怖组织。并已成功将慈善活动家的儿子发展为自己的情报人员

  偷渡客进入汉堡后,立即被德国情报大叔发现经过调查发现他的身份是一名通缉犯,罪名是恐怖活动。(不过俄罗斯情报机关的严刑逼供下,任何人都可能承认任何罪名)。并且偷渡客正在寻找某个银行家。

  偷渡客入境后,被一户好心母子收留,儿子为他找来了曾经帮助他们的律师。律师帮助偷渡客联系银行家后,得知偷渡客的父亲曾在银行家的父亲手中存有一大笔款项,数额超过1000万欧元。

  此时美国情报机关也发现了这名偷渡客,前往抓捕。但此前律师已将偷渡客安置在自己哥哥一处装修中的住宅。美国情报机关将收留偷渡客的母子抓捕。

  德国情报大叔绑架了女律师,并说服她提供帮助,在偷渡客的住所安装监控设备

  女律师与偷渡客后期的沟通中,得知他的目的只是来汉堡开始新的生活,并且他的母亲是被他父亲被强奸生下他,之后没有见过父亲。他不想要父亲的金钱,他认为那些金钱沾满鲜血

  德国情报大叔之前对慈善家的调查中已发现慈善家每次都会将部分善款转给一家叫做“七个朋友”的船务公司,该公司疑似支持恐怖组织。

  为了再次验证他的想法,他首先说服律师促使偷渡者收下遗产,并将钱款捐献给慈善活动家。另外他还说服美国情报机关不要抓捕偷渡者,并给予包括偷渡者及那对母子合法身份。同时给予慈善活动家豁免权。他的目的是仅对七个朋友公司进行调查。

  之前在贝鲁特已经黑了他一道,使他精心建立的情报网毁于一旦的美国情报机关答应了他的要求

  慈善活动家,银行家,偷渡客达成捐赠协议。慈善活动家提供了完美的被捐赠人列表,每个被捐赠人都背景干净。现在只等正式签约时,看他是否会修改被捐赠人。

  正式签约的日子,慈善活动家的儿子将父亲送往银行后离开,德国大叔向他保证保护他的父亲。最后一刻慈善家将一个被捐赠人改为“七个朋友”船务公司。

  德国大叔假扮出租司机接慈善家,偷渡客拿到护照开始新的生活。似乎可以这样皆大欢喜。但美国人又一次撕毁了协议。强行将慈善活动家及偷渡客抓捕。

  留下德国大叔无谓的抓狂,咆哮。留下律师,银行家的无奈。

  《最高通缉犯》影评(三):绩效考核下的危险游戏

  achmann不适合这个时代。他在贝鲁特“被”搞砸之后就应该认识到这点,但他没有,所以这次也搞砸了。

  Martha在小超市因为黎巴嫩的事向Bachmann致歉时,Bachmann还是没懂Martha真正想说的话。

  最后的情报部门会议上,Bachmann在说出“make a safer world”的时候是挺自豪的,以为可以说服一桌的同行,至少说服Martha。他没有注意到其他部门的人对他的话没有反应,甚至这句话的主人——Martha——也对这句话毫无好感

  为什么?为什么计划良好的间谍游戏却落得如此下场?

  时代变了,绩效制统治了整个行政机构。万恶的绩效制啊!

  它迫使Martha不能容忍美国公民受到任何可能被归结于她的伤害

  它迫使Mohr只想尽快抓人来避免任何会招来指责安全事件

  它迫使内政部长选择让美国人接手来避免自己承担存在法律风险案件

  唯一一个逃脱了绩效制考核的却还是一个出于灰色地带小组领导这个灰色小组的情报老头子理想,被这无情的绩效考核碾碎也是顺利成章的了。

  《最高通缉犯》影评(四):由《最高通缉犯》想到的

  不是影评。

  只是在看完影片后,想起了干爹曾对我说的一些话。

  干爹是刑警,一路做到了市局长,枪不离身。那时我已离开父母孤身闯上海,初试人情冷暖,被社会人上了好几课,也渐渐开始遵守弱肉强食法则

  那日不知是聊起了什么案子,我满不在乎地说了句:那就以恶制恶,何必对恶人客气。干爹却愣了下,喃喃道:“你还小,没见识过真正的恶。”然后很认真地跟我说:“不要想着以恶制恶,与人还是要和善多些,我也希望你一辈子平平安安,不要遇到真正的恶。”

  我不知道是经历过什么,能让一个在暴力机关,以武力制裁罪犯的老刑警,告诉后辈不要以暴力制暴力,而干爹的刑警生涯中,是真真切切地与罪犯相搏,曾经也真的现场击毙过罪犯。

  而现在,我才有些许明白,以暴制暴,其实是最简单,却也是最糟糕方式

  相比起耳濡目染、苦口婆心的教化,暴力制裁实在是太简单、太方便,而影片中的xx甚至都不愿花时间去调查真相,不愿去了解而直接选择抓捕。

  是的,相比起信任有潜在威胁的人来说,直接关起来更有效,说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却又何尝不是执法人员的冷酷无情?这便是以暴制暴,简单粗暴,震慑民众,却永远止不了恶。

  可是一个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安宁,却也离不开这样的“暴”。直到现在我才终于有些明白政治书上所说“暴力机关是维持阶级统治的工具”。

  但是相信我绝大多数一生都很难遇到需要暴力机关制裁的暴力,正如干爹所说,愿我一生平安遇不到真正的“恶”,但人性如此之复杂,生活中一念之差的“恶”也屡见不鲜

  比如见过一言不合就动刀、打骂,这些可能都只因一次小小的口角之争而引发,大概干爹希望我的与人为善便是如此,是尽可能地以善意待人,存温和之心,却也不是一味隐忍退让,而是知道如何在不利情况下保护自己。

  我一直相信,这世上并没有绝对好人坏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复杂的多面,也并不是所有的善都有善报,所有的恶都有恶报,但我确信一个人的运气,与他如何对待别人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我们从不会帮助和同情恶人,而会对信任、亲近的好人施以援手世人确是冷漠,但我一直都相信,这个时代在慢慢变好,从一个愿与人为善的自己身上,从遇见的周围人身上。

  大概就像我最喜欢的《哈利·波特》中所传递的一样,哈利从来都不是天才,亦不是英雄,他战胜恶,是因为“爱”。

  《最高通缉犯》影评(五):老间谍的悲歌

  The most wanted man 又一部老间谍的悲歌

  本剧是霍夫曼的遗作,这个46岁的胖子2014年初去世,从此很难再找到这种中年高智商男演员了,只要一眼就把机智凌厉疲惫和成竹在胸都体现出来的人还是有,但是胖的如此不可爱的再也没有了。

  从一开始刚特的中年骨干开始,每个人的出场几个动作就能体现出自己的地位和片中的角色。为国家尽忠的老狗,内战内行的官僚,道貌岸然的屎棍美国情报官(这算是个女性吗?狠起来比爷们还爷们),还有纠结于出身认知泥潭大学生迷茫无助的年轻涉嫌恐怖分子流亡者,善良质朴的拳击手母子。勒卡雷的故事转换成影片特色鲜明信息量如此之大以至于不需要导演做过多的脑补,而把这些线索链接起来则从不是一件容易工作。完全梳理好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被受众在“线索”上批评的多狠只能凭借运气了。故事中的女性角色一直表达充分,小组的副手除了孤独努力无所体现,即使在展现女性角色审讯中做红脸也做的职业毫无感情。而先当鱼后成饵的叛逆女律师除了当传声筒和最后的纠结外只能在follow heart 和 follow orders之间无缝转变了。

  刚特毫无选择,安全部门的官僚是强大国家机器,在恐怖主义面前精神紧绷,弹性极小,在柏林的核心鞭长莫及。但是在贝鲁特吃过一次美国人的亏后这次仍然无助的希望得到美国人的帮助。。。。你是以为帝国主义这么多年有什么不一样吗?在小酒馆对人挥拳相向,并否认是为了“尚能饭否”这样的简单理由,除了泄愤还剩下什么呢?主角和一架旧钢琴一起慢慢倾诉为工作奉献出一切后得到的一无所有。“这里毫无希望可言”可是没有希望,又是什么支撑他孤独了走了那么远?

  从ttss开始,勒卡雷的剧都快变成默片了。所有的戏都在眼皮上。刚特和美国情报官吃饭时付自己那份咖啡的帐时表现骄傲。招募银行家时互相斗智斗勇的交锋,将身份文件交给律师转交时刚特的无奈,伊萨的护照上最后还是伊万的名字那个不大的特写,最后官僚、美国人的几个镜头就表现了背叛。背景虚化的律师和银行家难掩他们的迷茫和可预计的整个情报网的崩落。不知道勒卡雷笔下的这个行业是不是一直如此阴沉,没有石油的时候,70年代的史麦利尚可和美国人合作一较高下最后还了人情。有了石油,经济最强大的德国居然也落得在美国人面前争宠的德行。卡拉再强大,也不会压住整个石油行业,在你们家门口炸小商店吧?安全部门对奉献国家的静默小组撞死没商量,甚至不顾忌相关线人—人家可以不和你们合作好么?我特么的倒想知道,干脏活的都被恶心成这样,你们下次恐怖袭击还指望谁冲在前头?老兵不死,随风而逝,成了灰的理想如何保卫饼干一样脆弱的国家?勒卡雷不关心。看完电影走到外面,阳光灿烂寒风凛冽,心乱如麻。

  《最高通缉犯》影评(六):善良的老间谍,您还是退休吧~

  放下霍夫曼的绝响不谈,仅谈谈电影剧情本身。

  影片中出现了至少三方势力,第一股,以美国CIA为代表的强硬反恐势力,第二股,轮廓模糊不清的宗教恐怖势力,第三股,以男主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势力。整部影片演绎的就是这三方势力的互动与较量。

  由于左翼思想及势力长达数十年的傻逼行为,现在的欧洲看似和谐稳定,实则是暴风暴雨来临前的宁静罢了。战后欧洲引入大批中东北非南亚地区的劳动力干脏活累活,即欧洲的第一批劳力移民,这一批移民的一大共同点是来自信仰绿教的国家及地区,几十年后,第一代移民站稳脚跟,成为欧洲各国家的合法公民,同时,由于上述移民来源地区历经连年战乱与贫穷,第一代移民的穷亲戚们又通过合法与非法的途径大量涌入欧洲。由于欧洲的高福利化和蠢左们不遗余力的持续傻逼,白人的低生育率及绿教徒的高生育率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仅仅数十年,欧洲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人口结构上的重大变化,毫无疑问也将让欧洲发生重大变化。电影里的德国汉堡,正是在这种重大变化背景下的一个典型代表。

  ‘政治正确’及‘文化多元化’,欧洲人抛出的这两个概念成了束缚自己的绳子,宗教恐怖主义势力发展的利器。恐怖势力可以躲在宗教自由信仰自由的庇护下自由发展,以合法的名义光明正大地干非法的反人类的罪行,反而国家情报机关处处束缚手脚,只能以非法的状态偷偷摸摸干合法的调查,也就是剧中男主所干的活儿。

  一百年前,全球绿教徒总人口仅为德国的四倍左右,一百年后,这个数字上涨到三十倍,超高的生育率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比如以一个中世纪的宗教文明打败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文明,给予这个宗教文明武器和胜利机会的,正是科技文明自己。昨天看到一个冷笑话,说在中国不学中国话无法找工作,在法国不学阿拉伯语不懂教法同样如此,同时又看到一则新闻,在瑞典连续轮奸作案强奸多名瑞典女性的犯罪团伙被宣判,根据姓名判断四人中大概至少三人应是绿教徒,这个犯罪团伙仅被判入狱三个月。人口的重大变化不可逆转地改变着欧洲。

  回到剧情本身,偷偷摸摸干活儿的男主找到了一条小鱼,并用这条小鱼最终钓到了他垂涎已久的梭鱼,绿教神棍签完字后霍夫曼脸上那得意的表情仿佛一个输久的赌徒终于赢得了赛马,一个老光棍终于啪啪啪了女神,老间谍的手法好比旧时代的咖啡店,泡一杯咖啡费时费力,虽然美味但效率太低,受众范围太小,相对的CIA的手法如星巴克,简单迅速粗暴直接。问题是,当霍夫曼和CIA执着于猫鼠游戏时,整个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绝路,大批量的宗教人口,意味着的大批量的潜在恐怖分子以及大片的恐怖主义滋生土壤,比如霍夫曼这类小人物的小仁慈小关爱,相对滚滚压来的恐怖主义简直杯水车薪,费劲千辛万苦转化过来一个绿教徒的同时,自己的国家内部早已经产生了千百个恐怖分子。

  影片到最后戛然而止,我们无法知道卡尔波夫到底是不是恐怖分子,老间谍的关爱到底值不值得。仅从影片所给出的信息来分辨,这个小伙子是车臣人,信仰绿教,母亲是车臣人,被异教徒父亲强奸生下他,他又被异教徒的俄罗斯有关部门请去调查,他对自己的宗教很虔诚,整个影片没有交代他之前干过什么,到底有没有那个倾向。影片中唯一一次交代的卡尔波夫的破绽或真实面目,是当死磕女律师拿着载有恐怖事件新闻的报纸时,他只冷冷来了一句,上帝的意旨。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恐怖分子,如果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徒,他做此评论只是这个宗教教徒的常态表达,那么这个宗教得是多么冷血的一个宗教?

  看电影时,觉得电影中的人与事里我们都很远,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与我们毫无关联,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没有意识到一个事实,2014年,除了那些个战火纷飞的绿教国家外,因为恐怖袭击死亡平民最多的国家,不是欧洲,不是美国,是我们,是中国。

  《最高通缉犯》影评(七):信息量很大的单调故事

  在把故事铺垫都看完之后,这部电影就结束了。看的时候觉得好像还蛮复杂的,看完就会发现故事非常简单:间谍组织想通过一个穆斯林青年和一个宗教界人士发现恐怖组织的惊天大咪咪,然后被警察截胡,抓了青年和博士,计划失败,完。前面信息量很大,让人想睡觉,后面收尾又很仓促。

  当然,演员的演技还是不错,尤其是男主(间谍),很棒。他在昏黄的灯光下弹钢琴的时候,这个不帅的肥圆男子竟然让我觉得柔情似水。还有女主角,就是那个律师,很美,很合我眼缘,那颗脸颊上面的痣性感的不行。

  片名很坑,男主明明也没做啥,脆弱迷茫的像个小孩子,怎么担得起最高、most、头号这种形容呢?

  当然这部片子里面传达的现实倒是很棒:女主不是意外卷入重大事件就突然能担当大任,她脆弱没用但是美貌(还是忘不了)、男主(青年)并不是为了信仰而是在最后被捕、男主(间谍)谋划全篇却在最后被警察截胡大吼fuck却无济于事。

  当然,现实有的时候是很无聊的,无聊到不值得被拍成电影。

  《最高通缉犯》影评(八):仇恨的坑·后第二次海湾战争时代·间谍故事的魅力

  一.仇恨的坑

  即主角对CIA美国女人所说的“他恨你,你抓他,搞到他族人恨你,你又抓他族人”,影片一方面在再现现实生活上给了我们关于自己生活的新认识,也又双叒叕一次阐述了政治、战争、恐怖主义等等问题中的根本悖论:仇恨是不能解决仇恨的,埋坑决不能靠在旁边再挖一个来实现。

  二.后第二次海湾战争时代

  一次在杂志上看到美国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已经进入了历史研究的范围,被命名为“第二次海湾战争”,不同于冷战时期,特工们在人们的生活中以更清晰、更平实的姿态出现,机场如同接敌般的安检、对穆斯林的恐惧等等之类仿佛迎战的现象已经深刻的进入了全球的生活轨迹,并不动声色的成为了正常的一环。影片中的气氛和影片本身在现实中的创作出现都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确凿的见证和证据。

  三.间谍故事的魅力

  正如上面所说,一个关于惊心动魄获得拯救人民情报的故事已经不能在这个时代中被称作“新鲜”,从dark zero thirty到Argo到safe house,看起来更加真实的间谍故事成为了电影创作的潮流,正如影片中霍夫曼说到自己职业时平淡的口气:“我们是搞间谍的。”,在这类电影中,paper work多过枪战、办公室博弈多过暗杀,更多的电影展示出作为“政治从业人员”的另一面,即和我们相似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间谍故事本身魅力的消失——他们的paper work和办公室博弈背后往往决定着的是人的生命和暴力行为,这其中的魅力就好如god father给我们带来的感觉,他的言语比武器更致命。

  正因为通过缓慢的节奏和真实的画面再现,仅仅是把人从自行车上绑下去也使人惊心动魄,皆因为观众真切感觉到了间谍/政治/战争等等模糊的概念成为了影响如你我普通人生活的现实,其手中的力量不可估计,其幕后的指使深藏不露,无从摸索又无从违抗,这就引出了间谍故事魅力的核心——危险与暴力。但同样的,这也完全可以导出burn after reading式的幽默。

  《最高通缉犯》影评(九):善良的老间谍,您还是退休吧~

  放下霍夫曼的绝响不谈,仅谈谈电影剧情本身。

  影片中出现了至少三方势力,第一股,以美国CIA为代表的强硬反恐势力,第二股,轮廓模糊不清的宗教恐怖势力,第三股,以男主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势力。整部影片演绎的就是这三方势力的互动与较量。

  由于左翼思想及势力长达数十年的傻逼行为,现在的欧洲看似和谐稳定,实则是暴风暴雨来临前的宁静罢了。战后欧洲引入大批中东北非南亚地区的劳动力干脏活累活,即欧洲的第一批劳力移民,这一批移民的一大共同点是来自信仰绿教的国家及地区,几十年后,第一代移民站稳脚跟,成为欧洲各国家的合法公民,同时,由于上述移民来源地区历经连年战乱与贫穷,第一代移民的穷亲戚们又通过合法与非法的途径大量涌入欧洲。由于欧洲的高福利化和蠢左们不遗余力的持续傻逼,白人的低生育率及绿教徒的高生育率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仅仅数十年,欧洲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人口结构上的重大变化,毫无疑问也将让欧洲发生重大变化。电影里的德国汉堡,正是在这种重大变化背景下的一个典型代表。

  ‘政治正确’及‘文化多元化’,欧洲人抛出的这两个概念成了束缚自己的绳子,宗教恐怖主义势力发展的利器。恐怖势力可以躲在宗教自由信仰自由的庇护下自由发展,以合法的名义光明正大地干非法的反人类的罪行,反而国家情报机关处处束缚手脚,只能以非法的状态偷偷摸摸干合法的调查,也就是剧中男主所干的活儿。

  一百年前,全球绿教徒总人口仅为德国的四倍左右,一百年后,这个数字上涨到三十倍,超高的生育率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比如以一个中世纪的宗教文明打败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文明,给予这个宗教文明武器和胜利机会的,正是科技文明自己。昨天看到一个冷笑话,说在中国不学中国话无法找工作,在法国不学阿拉伯语不懂教法同样如此,同时又看到一则新闻,在瑞典连续轮奸作案强奸多名瑞典女性的犯罪团伙被宣判,根据姓名判断四人中大概至少三人应是绿教徒,这个犯罪团伙仅被判入狱三个月。人口的重大变化不可逆转地改变着欧洲。

  回到剧情本身,偷偷摸摸干活儿的男主找到了一条小鱼,并用这条小鱼最终钓到了他垂涎已久的梭鱼,绿教神棍签完字后霍夫曼脸上那得意的表情仿佛一个输久的赌徒终于赢得了赛马,一个老光棍终于啪啪啪了女神,老间谍的手法好比旧时代的咖啡店,泡一杯咖啡费时费力,虽然美味但效率太低,受众范围太小,相对的CIA的手法如星巴克,简单迅速粗暴直接。问题是,当霍夫曼和CIA执着于猫鼠游戏时,整个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绝路,大批量的宗教人口,意味着的大批量的潜在恐怖分子以及大片的恐怖主义滋生土壤,比如霍夫曼这类小人物的小仁慈小关爱,相对滚滚压来的恐怖主义简直杯水车薪,费劲千辛万苦转化过来一个绿教徒的同时,自己的国家内部早已经产生了千百个恐怖分子。

  影片到最后戛然而止,我们无法知道卡尔波夫到底是不是恐怖分子,老间谍的关爱到底值不值得。仅从影片所给出的信息来分辨,这个小伙子是车臣人,信仰绿教,母亲是车臣人,被异教徒父亲强奸生下他,他又被异教徒的俄罗斯有关部门请去调查,他对自己的宗教很虔诚,整个影片没有交代他之前干过什么。这个卡尔波夫平时话不多,唯一一次破绽,是当死磕女律师拿着载有恐怖事件新闻的报纸时,他只冷冷来了一句,上帝的意旨。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恐怖分子,如果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徒,他做此评论只是这个宗教教徒的常态表达,那么这个宗教得是多么冷血的一个宗教?

  《最高通缉犯》影评(十):了解的对手与不熟悉的敌人

  一如《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电影充满了灰色、阴暗与阴冷的色彩。曾经庞大的红色帝国早已消逝,曾经的铁幕也早已落下。如今的北极熊虽然外表强悍,实则垂垂老矣。于是间谍片的场景也不再是冷战冲突中心的柏林,不再是 MI6 和 KGB 的斗智斗勇。统统换成了如今世界的热点:中东、伊斯兰、恐怖主义。其实不管风云变幻,情报永远是一切政策决策的基石,对手依旧存在,只是,换了一些人而已。

  电影演员的演技毋庸置疑,霍夫曼出演的 Ghunther 依旧出彩。并不需要十分用力,一个曾经失败过并为此依然内疚的老情报员,一个充满了智慧并依稀残存了些许人性的人,一个摸爬滚打的几十年真正洞悉了一些东西的负责人。可惜,和过去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小丑和傻子永远才是主流。勾心斗角、争夺利益并且急功近利才是他们孜孜追求的。

  其实 Ghunther 的想法很简单,一个了解的对手总好过一个无法预测的敌人。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这些人也许是敌人,但我们熟悉他们了解他们。我们拉拢哪怕掌握而不是消灭他们,这样可以把恐怖主义控制在一定程度,并且深挖,最终也许会挖出来最后的那个对手。反观其他人,目光短浅,就想着抓捕审讯再抓捕。但是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就如同 Ghunther 和美国人的对话“抓了以后呢?那么一个大坑谁来填?”是啊,总有人回去填坑的。这个世界的恶是无法除尽的,总有人会是对手和敌人。你把了解的人都抓完了,那谁是下一个,谁来代替?一个了解的对手,你可以应对可以拆招。如果来了一个无法预测的呢?

  其实这真的就是现实的写照,如果说从 2001 年开始反恐,13 年过去了。反恐胜利了吗?本拉登干掉了,萨达姆干掉了,卡扎菲干掉了……美国人不是应该胜利了吗?所有列出的恐怖分子不都消灭了吗?可结果呢?伊斯兰国来了,声势浩大。本拉登还有所为有所不为,还可以预测行动。伊斯兰国呢?美国人自己都没摸清楚。

  看着 Ghunther 落寞沮丧的背影,就是这个世界真实的写照吧。背叛与出卖,傻子的洋洋得意与智者的失落。也对,世界的总熵值是增加的,也难怪会越来越混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