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调音师》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调音师》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6-07 21: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调音师》经典观后感10篇

  《调音师》是一部由奥利维耶·特雷内 执导,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 / 达尼埃莱·莱布伦 / 格莱高利·嘉德波瓦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 / 短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调音师》观后感(一):没有永远骗局

  真正意义上兼具“短小”、“精悍”两个特点的短片。很喜欢的悬疑推理类型。

  第一遍看完或许只能够自己猜测结局,可第二遍时才发现,原来开头就已揭示了结局。

  调音师以为自己已经伪装得足够好,好到连自己都坚信自己就是个盲人,好到觉得自己都能获奥斯卡奖了,所以才没有在一开始看到死者时就惊慌失措然后找机会夺门而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已经尝到假扮盲人调琴师的甜头,一旦这一次泄露了秘密,他以后便不可能再以盲人调琴师的身份出现了。尽管老板曾经劝告过他“少吃点糖吧”,可他却并不愿就此罢手。他已经在自己构建的骗局里彻底沦陷了,他似乎迷上了伪装弱者借以博得更多的同情和优待。

  可他一味沉迷于这个骗局中,以为坚信自己是盲人就能连自己都骗得过,却忽略了许多作为一个盲人本应注意到的细节

  1. 他看到绿灯亮了,下意识地想要扶老太太马路,老太太满是诧异而他却一脸平静,这能说只是一句玩笑话吗?

  2. 他去女主人家门口按门铃时每一次都毫无犹豫痕迹,都是果断而迅速,在按过几次没人应答后他还翻出兜里的日程本仔细核对时间地点。这些或许都被对门那个女人看得清清楚楚。正应了前面老板的那句“这年头不是暴露癖就是偷窥狂”。 到后来女主人打开门,对门的女人打开门满腹狐疑地看着他们,这在某种意义上给了女主人一些暗示

  3. 调琴师进门后径直往前走,女主人并没有紧随其后,而是“咔咔咔”几声将门牢牢反锁。此时她已对调琴师有所怀疑,此举是为提防其逃跑。

  4. 调琴师无意间看到了坐在沙发上的死者,一下子慌了神,女主人带他到钢琴前他下意识地靠了一下(因为琴响了),神情明显有点游离,以致女主人问他“能听到吗”才将他拽回现实

  5. 在他将沾了血的脏衣服脱下后,女主人又将他的眼镜摘下,此时她仔细观察了他的眼睛。前面有交代,调琴师和老板吃饭时,让老板试验能否看出来,而老板一眼就看出了他戴着隐形眼镜,更何况女主人看得那么仔细了。而盲人是不需要戴隐形眼镜的。

  6. 调琴师在调琴的时候,从墙上的影子可以看出,女主人在翻衣服。也就是说他藏在衣服兜里那个日程本已经展露无遗了。

  7. 女主人回来后,调琴师明明听到了清晰脚步声,却一句话也没有说。女主人说过要帮他拿干净衣服,但去了很久才回来,这种情况下,他本应问一句衣服的事情,可他却想装作不知道女主人已经回来。这明显违背情理

  看似完美演出,却早已破绽百出。调琴师自作聪明表演,却因他的心理素质毁于一旦。开头他在大赛上的表现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世上没有永远的骗局,自欺欺人后果只能是作茧自缚

  《调音师》观后感(二):电影细节

  女凶手也是个懂音乐的人。

  调音师最后弹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奏鸣曲op.19第三乐章

  本来是有大提琴合奏的

  这首作品和声层的紧蹙从开始一进入,便让人感受到一股巨大冲击,在心底。钢琴与弦乐组在作品展开之前,交替演奏乐思。弦乐组营造的温暖情绪衬托钢琴的快速跑动,激烈情感在激荡。钢琴以对答的方式重新回来。轻快旋律响起,是拉赫玛尼洛夫在这首作品中希望的表现。像安静的低诉,也像再次而来的激烈而绝望情绪的前奏主题乐思出现,接着却是强烈的变奏,从未听过用这种技巧敲击键盘。感受着拉赫玛尼洛夫绝望、挣扎的情感。顷刻间黑暗重又笼罩大地狂风呼啸而至,刚刚经受死亡洗礼心灵再次接受惨痛的撞击。悲愤的情绪在长笛悠长的声线后,有所平息。安静中,钢琴虽然奏出短暂的反复情绪,结束时却终究回归主题。

  显然凶手从音乐听出了调音师此刻的心情从而知道他不是盲人

  -转自Plu水友nicole889

  《调音师》观后感(三):使劲儿扒细节。。。

  电影情节

  首先,从开始电影色调的渲染,明暗的对比低沉渐起的音乐,空间压抑种种所营造的氛围便拉着观众踏进导演精心设计噩梦

  第一幕

  交代了三个主要人物:调音师,持枪站在调音师身后的女主人,和坐在旁边沙发上的老人(应该是导演专门设计的视角,以致看不到老人身血迹-之后有观察到老人为右太阳穴受伤致死且血迹只沿右肩线留下,这样即不提前揭露剧情)。

  随着钢琴声的霍然终止,56秒响起枪声?(不确定)黑底白字对比强烈的影名映入眼帘

  第二幕

  交代主角即调音师本被视为天才,却在最重要比赛功败垂成。(其中空间大小,明暗对比,背景音乐,乃至凳子摩擦等配音对情节氛围的渲染懒得细扒。。。)

  第三幕

  短暂地描述失败万念俱灰的时间(离开女友,调音师泛红的双眼,床头柜上的药瓶?和之后女友离开时关门的砰的一声响)。

  :电影配音很精彩,从始至终步步紧扣剧情和人物心情,不细扒了。

  第四幕

  接着,画面转入餐厅,主角重振旗鼓当了调音师,和他的负责人/经理?的对话引入一句贯穿电影始终句子:“这社会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

  通过他们对话揭露出了调音师假扮盲人并以此获取人们信任,更高的消费和更多的订单。而调音师以莫高二王朝皇帝沙贾汗建泰姬陵的故事(这个故事花了这么长时间讲述应该还有其他寓意但不晓得。。。)讲出他要假扮盲人的初因:人们认为失去会令人更敏感。所以顾客相信失明的调音师拥有无与伦比耳朵

  老人细致地递给他水杯男人穿着内裤光着脚在他身后走动;之后经理试探地在他眼前拍掌而他眼睛纹丝不动。种种迹象都好像说明了调音师这一个月(电影中有说是在一个月订单翻倍)盲人装得很成功。并且电影着重描述了一位在他面前只着内衣跳舞的少女,少女在跳舞后吻了他的脸颊一下,这件事使他利用盲人身份偷窥获得的愉悦达到顶峰

  第五幕

  调音师以服务生所做的实验,在马路边调皮地和老夫人说的话,无不显示调音师如今的志得意满和对自己装盲人的绝对自信

  第六幕

  电影迎来高潮。这其中重要的细节有:调音师先准确地按了两下门铃,接着,从风衣外套的内口袋拿出记事本核对。接着,第三次准确地按响门铃,屋内传来四声由远及近的鞋跟声,女主人站在门口与他对话,在他说出自己是钢琴调音师后门沉默一段时间(应该是女主人在找借口),而在调音师说出盲人身份坚持要求解释并紧跟着又一次准确按响门铃后,随着一声门锁响女主人打开门神情紧张地解释,就在此时,随着另一声门响,对门邻居打开门神色古怪地看过来,女主人在看到邻居的瞬间变幻了神情并决定让调音师进去。

  调音师进入,女主人关上门并有三次门锁声(猜测反锁了门)。屋内直走为一间装满各种装修工具走廊,而调音师摸索着向左手边的房间走去。

  在灯光昏暗的屋内调音师摔倒,并在扭头的瞬间惊恐地发现左手边沙发上的老人尸体,尸体是由两枚订枪针扎入太阳穴致死。女主人扶着惊恐的调音师站起来解释这是装修时地上的油漆所致,从老人身上血迹和门口的装修工具来看,猜测确实为油漆(从血的量上应该不会从沙发流下这么大一摊在地上)。

  接着,女主人领着调音师走到钢琴旁,调音师放下包。此时,女主人故意将调音师推离板凳,而调音师本能扶着钢琴准确地坐在板凳上,女主人的表情在这一刻流露狠毒

  女主人又试探了调音师一次,告诉他换下弄脏的衣服并且自己不会回头看他。但是在离开几步后女主人便转过身死死盯着调音师脱衣服的动作神态。在捡起衣服后女主人第三次试探,借口将调音师墨镜摘下观察他的眼睛。

  在女主人拿衣服走后,调音师在竭力稳定情绪调音时,忽然想到自己放在衣服口袋的记程本,“盲人怎么需要记程本呢”。

  鞋跟声响起,女主人站在他身后,调音师决定继续装瞎,在紧张考虑要说些什么后弹起片头出现的音乐。接着,视角移向他们身后上方的镜子

  以开放式结局结束。

  电影出现的插曲

  片名为调音师并且钢琴曲贯穿电影始终,所以专门找了一下插曲。

  片尾:

  《调音师》观后感(四):失与得

  当莫高王朝的皇帝沙贾汗的妻子去世后,他痛苦万分,下令召见当时最伟大建筑师。在知道建筑师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之后,皇帝说:“那我下令处死她,这样你就能感受到我的痛苦了,这样你才能我的妻子建造世上最美丽、最奢华的陵墓。”于是皇帝处死了建筑师的妻子,建筑师建造了泰姬陵。 这是《调音师》开始不久后,由男主口述一个故事,我猜这也是全片想表达核心——失与得。男主是个在比赛中失败了的钢琴师,后来变成了一名以盲人身份工作的调音师,在男主定制的隐形眼镜的伪装下,人们以为他失去了视力其他感观会更发达听觉更是无与伦比,小费更多、更加友善、戒备减少,男人、女人毫不设防地在他面前换衣物,直到他走进了一个凶杀现场……失去了爱妻的建筑师为皇帝建起了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印度明珠”,男主自以为自称失去视力可以得到无穷好处,其实他只是在欺骗中失去了真正的自己,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这部只有将近14分钟的短小精悍的短片,男主帅气逼人、声音混厚,音乐充满魔力动人心弦,导演用他的创意镜头语言、营造的氛围带给了人们不亚于好莱坞大片震撼刺激

  《调音师》观后感(五):调音师结尾之谜见解

  这部电影埋下了无数个伏笔,把每个细节都连到了一起。在开头,我们了解到调音师在一般情况下能把钢琴弹的非常完美,但是在关键时刻的时候,他会因恐惧、紧张而失误。之后,他扮演盲人也非常的成功,但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却漏洞百出。有时,不知道反而比知道更好,主人公如果真的是一个盲人的话,也许能逃脱虎穴。

  对于结尾,我觉得导演是故意在开头放一个响声的。这样,有些人可能认为那是枪声,但也有是关门声这一说。先从枪声来讲,如果主人公真的被杀了的话,他的手应该会在死后砸到钢琴上,从而造成一个长音。(电影里并没有钢琴声)再者,在知道身后站着一个拿着武器的人来说,一般人一听到枪声绝对会下意识来躲,所以那枪也有可能是打到了钢琴上。(有人说打到肉的话声音是不一样的)关门这个解释就比较理解了,意思就是主人公逃脱了。当时的老夫人肯定也在犹豫,毕竟对面邻居看到了主人公进入她的屋子里了。以后如果发现主人公失踪的话,警察肯定也会问到邻居的,所以老夫人当时应该不会丧失理智而把主人公杀掉的。

  这个结尾正是吸引大家注意的主要因素。只有猜疑,没有断定。

  《调音师》观后感(六):其实我是名演员

  戴上面具,进入角色,我是最好的演员。人喜欢演戏,在众人面前将其蒙骗于谷底,我是即是导演也是主角。视角、灯光、语言动作、甚至观众的心理状态尽由我把握。失败的调音师享受在这种欺骗的欢乐中,不能自拔

  细节的地方有两处可以直接证明调音师必死无疑:

  1.女主人开始怀疑调音师,于是做了一个测试,很遗憾,这个测试调音师没能通过:8分40秒,调音师要坐下的时候女主人故意推了他一下,调音师本能的用手撑在钢琴上,而这个钢琴,他之前碰都没有碰到过,盲人怎么会知道没有碰到过的钢琴的位置呢?于是女主人更加怀疑调音师不是盲人。

  2.调音师进门以后女主人把门反锁了,反锁的时候可以听到三到四下声音,而之前女主人开门的时候是直接开的,并没有听到解锁的声音,这说明之前门没有反锁。女主人为什么要把门反锁,就是怕调音师不是盲人,看到尸体后夺门而逃。

  我想如果调音师死了,这是较好的结果

  整部短片可以囊括为一个钢琴家在人生郁郁不得志的时候选择装扮成一位盲人调音师,通过装扮盲人去观察周围人的行为,并享受电影主角才有的乐趣。但最终却不能逃脱杀人凶手的眼睛,并死去。

  那么这将是一部略带黑色幽默讽刺电影,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比如现实生活中梦想的磨灭,我们不得不扮演各种的角色,强颜欢笑苟延残喘生活。又或者父母教育孩子,通常会扮演成穷凶极恶样子吓唬孩子,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看孩子被吓得胆战心惊自己便沉寂在那种满足感之中。调音师死了,因为演出时的小小漏洞而死,我们终有一天也会在自己编织的舞台上出尽洋相。因为谎言太过巨大,所以总是漏洞百出。

  《调音师》观后感(七):为了生命中的至高追求,不一样的方法同样的献身

  我想说点和大众不一样的看法。

  这部微电影,应该会让大多数观众想到《黑天鹅》。

  《黑》的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暂且不论,她追求的又是什么?是完美。可以这样说吧,搞艺术的都是疯子(没有嘲讽意思)。

  《调音师》的男主角是一个钢琴家,可以说他无比热爱自己的钢琴艺术。请注意,片子有两三次提到了一个词,是的,“听众”。对于钢琴艺术家来说,听众就是他们的上帝,当然,能有一个知己是更好的选择,就像,俞伯牙和钟子期。

  此片的主人公不要说知己了,连观众都不卖他面子。于是乎,以我看来,本片的关键词就是“听众”。这个男人伪装成一个盲人进行他调音师的工作。

  盲人这个身份,很容易的会让客户卸下内心深处的那一层防御。换个意义来说,通过盲人这个身份,他与客户之间建立了某种深层次的联系。他在窥探客户隐私和生活的同时,有何尝不是卸下了自己心中的担子,把客户当做他艺术演奏的听众呢?

  以我看来,这才是他戴上墨镜的真正用意。

  所以这样来说,结局他死没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对他来说在与听众的互动中得到了自己没有获得过的至高追求,这,已然足够。

  当然,我宁愿还是相信,他最后死了。也许在他到底的那一刹,会听见这样一个声音。

  “这,就是完美。”

  本人原创。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调音师》观后感(八):人性

  本片的导演很巧妙,巧妙是在于他似乎将人们的关注点在于调音师是否被杀。可实际上导演是通过“盲人调音师”这一失败者形象折射出这类人失败之后不敢直面挫折,而是掩耳盗铃继续生活。从而彰显了这类人的内心扭曲,好似自己耍过了所有人,以偷窥者生活于世界,并以此为乐。本片同时对于其他普罗大众对于弱者的同情,以及人前人后的不同。

  影片的开头的和结尾都是用的同一个场景,使观众在短短几秒之内能够勾起对影片的关注,在光线的运用之中多用于侧光,多用来体现调音师的层次感,和给观众近似于压迫感。伴随着钢琴声和人物的旁白,又给予人神秘感。

  而在为表现普陀大众在一位不能看见的面前如此的放松以致凸显人性对待不同的态度,调音师前往女舞蹈家中后的场景,女孩在确定调音师是否为盲人时,给予了近景,突出女孩的神态,对盲人的考察,紧接着切换到了盲人杆以此确认。之后给予特写镜头微笑着脱下了衣服,放松的进行舞蹈。而此刻的调音师的光线为逆光 ,但给观众的感受有种无形的压迫,同时通过特写盲人那伪装的眼睛,让人感受到作为偷窥者的那一丝侥幸的喜悦。从而展示人性的扭曲。

  调音师这部作品的存在,类似于对现在当代青年在面对困难后的普遍的状态,和大多数人对于不同的情况的态度,放松程度的不同,通过短短十多分钟,却展示了人性的变化和普遍现象,值得人们的深思

  《调音师》观后感(九):天意弄人or性格使然

  一个“天才”在最接近成功的地方陨落,一个“盲人”在自鸣得意的时候,却不得不面对最不该看的情景,是天意弄人吗?

  其实本片后面的十几分钟都是在推导诠释开篇的结局,主人公比赛失败,只因其突破不了自己内心。扮盲人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报酬,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保护,把自己隐藏在墨镜后面,让别人毫无保留。这也正是扮盲的快感所在。但是为什么在面对杀生之祸的时候仍然选择扮盲呢?这也正是主人公内心的框架,害怕失败,害怕被识破(前面老板的对话一定程度上也给他一定的心理暗示与压力),于是他选择了继续扮盲。

  其实主人公是可以获得比赛的胜利,也可以战胜杀手,但是他始终突破不了内心的束缚,而把命运交给别人主宰!

  《调音师》观后感(十):不得不演

  为什么会看这部短片的起因已经忘记,努力回想也找不到头绪,可能是看到了某人的看过,也可能看到了某个豆列,但也许是阴差阳错而去youku找了这部片。

  也许是除夕之夜烟火声太过响亮,开头没有进入剧情,看过第二遍之后发现开头实在非常棒。提醒各位还没看过亦或是没有很了解剧情的朋友,开头可以反复斟酌玩味几遍。

  这部短片首尾呼应,中间刻意平铺,但有饶有趣味,张弛有度。

  在看到这个剧名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是一部悬疑片。之前的情节缓缓展开,讲了一个叫阿德里安是得钢琴家,为了准备伯恩斯坦钢琴比赛失败的故事,之后闷闷不乐而去做了调音师,为了赚取更多的收入而假扮盲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赚取更多的费用。然而直到去为一位新顾客调琴

  因为一个友邻的留言让我重新修改了写作思路,不去详写整个剧情发展,但还是想说说调音师的结局。

  众所周知,整部短片是一个倒叙结构,开头即结尾。个人认为调音师是死了,因为开头调音师不得已的弹琴画面切到在剧院坐在钢琴前的画面,它的切换声音明显感觉有些异样,仔细倾听可以感觉到是钉子枪发射的声音。

  我想调音师 L’Accordeur 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太入戏,诱惑越多越要勇于反省自我,知道适可而止。

  虽然该片只有13分钟,但是精巧的创意、巧思和情节设置,让人有回味的兴致,正是现在的国片所缺少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