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师》观后感10篇
《调音师》是一部由奥利维耶·特雷内 执导,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 / 达尼埃莱·莱布伦 / 格莱高利·嘉德波瓦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 / 短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调音师》观后感(一):细节和伏笔
对于短片来说,浓缩的必须是精华,本片成功的做到了这点。
调音师肯定是被杀死了(我看的视频标题就提示重看开头。。。),他相信自己的演技完美无瑕,那是因为之前他并没遇到真正要挑战他演技的人。跳舞的少女也许本身就是个暴露狂,餐厅的服务员(钱是对的,调音师故意找茬)对于调音师到底是不是个盲人并不感兴趣,因为这跟他没有利益冲突。主人公的确花了很多功夫去学怎么做一个盲人,他的演技应付之前的角色都是绰绰有余了,但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才遇到了真正的挑战。
调音师到底犯了几个错误让女主人从刚开始有保留的信任到怀疑再到最后的识破?
1.调音师最后一下按门铃的时候女主人很可能在门后看着,而他按门铃的动作很迅速,如果是盲人应该是摸索着去按的。
2.调音师踩到油漆摔倒的同时看到了尸体,(地上的是油漆,是女主人为了掩盖血腥味故意泼在地上的,女主人家确实在装修,8分16秒门的左边有梯子和一些工具,门的右边有油漆桶)他看到了尸体以后表现出了惊慌这引起了女主人的怀疑。为什么女主人会这么快就怀疑,因为女主人本来就只是有保留的信任。一个细节可以说明,调音师进门以后女主人把门反锁了,反锁的时候可以听到三到四下声音,而之前女主人开门的时候是直接开的,并没有听到解锁的声音,这说明之前门没有反锁。女主人为什么要把门反锁,就是怕调音师不是盲人,看到尸体后夺门而逃。
3.女主人开始怀疑调音师,于是做了一个测试,很遗憾,这个测试调音师没能通过:8分40秒,调音师要坐下的时候女主人故意推了他一下,调音师本能的用手撑在钢琴上,而这个钢琴,他之前碰都没有碰到过,盲人怎么会知道没有碰到过的钢琴的位置呢?于是女主人更加怀疑调音师不是盲人。
4.女主人取下调音师的墨镜,她想看看调音师的眼睛,因为有些盲人的眼睛和正常人的眼睛不一样,(比如谢逊的,一看就知道是个瞎子)如果是这样,女主人就可以打消自己的怀疑。于是女主人端详了调音师的眼睛好一会,她看到了什么?隐形眼镜(影片之前的细节:调音师为了伪装盲人带着隐形眼镜)
5.日程本,这个失误是最明显的,正如调音师自己想的:盲人要什么日程本。他不该把衣服给女主人。
其他细节:
调音师的上司说了一句话:这社会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女主人的对门邻居就在门眼后面偷窥了调音师,直接识破了调音师假扮盲人,所以她才会满脸疑惑的开门。而调音师并没看到邻居的满脸疑惑,女主人却看到了,女主人以为是自己说丈夫不在家的谎言引起了邻居的疑惑,所以她才迫不得已让调音师进去。也正是邻居这个举动,间接的将调音师推向了地狱。
影片刚开始调音师就是因为紧张过度在伯恩斯坦钢琴大赛失败,说明调音师的心理素质并不好,这也为后面买下伏笔:调音师看到尸体以后非常紧张,演技也大打折扣,失误不断。
女主人的丈夫(死在沙发上的老头)的死状过于平静,他在临死前也没发觉有人用钉枪指着他的太阳穴?这是因为他是个真正的盲人。这也同时说明女主人对盲人非常了解,识破调音师假扮盲人更加容易。
为什么邻居识破了调音师却没有揭穿他,这是因为她发现女主人也在扯谎。女主人的丈夫是盲人,还一把年纪,照理说不会单独出门的,但是女主人之前说他丈夫不在家,这也引起了邻居的怀疑,所以邻居开门时的困惑表情是来自于两个人的,邻居发现两个人都在扯谎,所以她不知道说什么。
很多人对老头死在地上还是沙发上有争论,为什么我觉得老头是死在沙发上的而不是死在地上的,因为我想不到一个理由凶手把老头杀死在地上还扶到沙发上坐好,血迹会弄脏沙发和枕头,会加大处理尸体和血迹的工作量,个人意见。
《调音师》观后感(二):再说也不是为他演奏,而是为我身后的人,她安静听完了……
一开始女屋主不知道他是盲人:
女屋主在抢杀丈夫后应该理所当然的警惕、敏感,多疑(很有可能男主人公刚来期间枪杀的,因为地上的血、以及其男人还睁着眼,仔细听仿佛可以听见抬动什么东西的声音,应该是把尸体从地面抬到沙发上),门铃声响起,她起初应该会怀疑邻居或起疑者,所以静待了会儿听了听;毕竟外面的状况、她的处境她都不清楚,所以开门只是确定情况及窥探舒气(杀人后本能反应),这时她应该还不知道他是假盲人,因为可以听见渐来的高跟鞋的脚步声,不可能一直站在门孔旁窥视。
另一个线索就是如果女屋主已经知道他是假盲人了,为什么后续还要一系列的检查工作?直到检查衣服看见任务本才知道他是假的,才突然决定要杀他,可能再去杀邻居。(起初开门,应该只是为了心理上的压抑与不了解外界的反应及自身不利的心理,自己被窥视还是已经暴露都不清楚,而盲人成为她窥探的线索)
男主人公没死:
线索一、
自述。死了谁知道这个故事?就会太明显的电影编剧痕迹,自述显得经历过一样。
推测线索二、
最后她并没有开枪,男主人公没死,应该是被男主人公深情、专心的演奏撼动影响了。开头的响声应该只是那个比赛的开门声,因为影片中女屋主三声反锁以及邻居的开门声音和那一声响声都非常接近,如果是枪声,应该要拉闸什么的吧?(虽然不懂,但常理好像是)而且枪和脑袋已经非常接近,枪声发出与脑袋被击应该几乎同时一声吧?!肯定不是这种声音!要说枪声也太扯了,刚开始看都不知道是枪好吧。。。
线索三、
开头他说他已经很久没有演奏,除了特殊的场合及人物,可以看出是在比赛失利后。
“ 再说也不是为他演奏,而是为我身后的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男主人公又开始演奏了,为了用音乐感化背后的屋主,直到音乐结束都没有听见其他声音然后片尾曲前过渡的那一片刻也是静的,证明女屋主还是没有开枪,期间女屋主面无表情地在背后听着他弹奏,而他先生就坐在她可以看见的位置,他先生打电话让他来调音,应该就是今天或就近几天,证明钢琴还在用,然而这时候女屋主应该通过男主人公深情动容的演奏想起了他丈夫
。这一首曲子最后应该救了这个妇人,没开枪就算是自首了吧。
在比赛时异常紧张、出汗,在这样的情况下却镇定自若、学会用心弹一首曲子,这应该让他明白,音乐是帮助人,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名次啥的。
《调音师》观后感(三):一个“瞎子”的自我催眠
影片结束,钢琴音一直未停,延续至尾。
回看片头,在黑色幕布打出片名的瞬间出现响声,或许是合上琴盖的声音,或许是邻居开门的声音,最可能便是女主人扣动扳机的声音。到底是哪种,我们不得而知。
或许不知道会更好,我想导演的意图绝不是为考验我们的侦破天赋而拍成《名侦探柯南》,他本来就想要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给你更大挖掘的深度去探寻自我内心的空间,你愿意怎么想,只是你一个人的事而已。
影片采用倒叙,开头即结尾,男主角采用自我铺述的方式把故事的前后因带开出来。法语本身带给我一种诡秘感、陌生感,鉴于我对法语的不熟悉或许更易加重悬念感及抗拒疏离感,连心脏都被压抑跳动的时候,或许就是你能够全然投入剧情感受剧情的时候。
我对男主角本身的面孔非常欣赏,这是一张很有故事性的脸,总觉得有很多潜藏元素可以挖掘,而他的陈述更是十分有感觉,铺陈叙述无论从声调还是音色都很棒,娓娓道来,不明的沉郁、灰蒙蒙却有有几丝光亮之感。影片的色调整体是灰暗的,无论是主角的家,还是餐馆街道,还是最后老妇人的家,他们的拼凑都是片子想营造的色调和氛围,或许压抑,但是仿佛藏了无数思考。
镜头切换异常自然,绝无任何冗余,比如阿德里安在钢琴比赛后的失败直接通过钢琴键转到男主角躺在床上靠着钢琴键式的枕头,仅仅是一个小物件,却无比自然而精美地表现了他的失败过程及阿德里安内心的失落懦弱与不安;又比如男主角从餐馆走出的过程中背景是阿德里安与服务生的对话,一路上的对于自己表演的窃喜及扮瞎子之后的自鸣得意都表现地淋漓尽致。
对于最后影片的高潮部分,有很多bug可以推敲,这也是好的片子才有的资本——你不得不多看几遍去反复揣摩。结尾处镜头从琴键、阿德里安的手缓缓向后移动,然后是逐渐让人不敢呼吸地出现了钉枪,但就是没有投出老妇人的脸,试想这时候老妇人的表情是狰狞的巫婆脸呢?还是咬牙切齿呢?什么表情好像都不合适,否则感情色彩及故事内涵都变得表象化浅显化了。而我认为这已经镜头的高明之处最后的定格是墙上的一面镜子,它从一种旁观者的视角看着这屋子里的一切,或许也镜像出了人性,它是案发现场的第三角度观察者,它的视角或许最冷静最理智,也最发人深省。这个时候,或许你的心里有恐惧有害怕,而更多的,一定是冷静的对人性的思考与反刍。而此时片尾绵延的钢琴声,似乎是在为死蒙上美的面具……
影片最后阿德里安的独白我一直忘不了,他反复地说着“我是个病人”“我弹琴的时候他不会杀我”,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瞎子”的自我催眠,这时候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瞎子了,阿德里安尝试用身体的缺失换取调音工作中的福利,他收到更多的小费,看到了美丽的舞者。但他在心理上已然沦为一个瞎子了,把自己当做一个傻子一样去换取他人的信任与同情,这是多么可悲的一种乞讨者心理,这也不得不让我想到一句不符语境的话叫做“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最后一个男人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成为一个老女人手下的无辜受害者呢,究其凶手,最终杀死阿德里安的不是女主人,而是他自己那颗苟且懦弱的心,平时的麻木伪装在面临生死危难的时候他只能习惯性地屈从于懦弱的大脑空白而不是淡定理智地认识到自己其实还是一个健健康康的正常人,这时候他已经不会反抗了,便只能默默等待命运对自己的宣判,多么痛的领悟啊,竟可悲到被自己的心射杀。
现在冷静地想一想,那面镜子是不是也在照着我们这些观众的心呢,或许那里也有一个潜藏的“瞎子”,这或许也是拍片者想要提醒我们的吧……
《调音师》观后感(四):结局已不再重要。
看的最棒的一部微电影,13分钟吊足个观众胃口,一个天才钢琴家由于大赛失利,自己从而到了人生的谷底,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他决定假装成为盲人,做一个盲人调音师因为这会让别人认为他听觉方面更加敏锐,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费,甚至还会窥视到别人的生活与隐私,他兀自沉浸在这种虽处闹市又仿佛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一次他上门调音,但是这个房间刚刚发生过一起凶杀案,电影最终也没有交代这家女主人是否杀了调音师,自己也没有头绪,但看了一篇豆瓣里的点评才豁然开朗。
调音师肯定是被杀死了(我看的视频标题就提示重看开头。。。),他相信自己的演技完美无瑕,那是因为之前他并没遇到真正要挑战他演技的人。跳舞的少女也许本身就是个暴露狂,餐厅的服务员(钱是对的,调音师故意找茬)对于调音师到底是不是个盲人并不感兴趣,因为这跟他没有利益冲突。主人公的确花了很多功夫去学怎么做一个盲人,他的演技应付之前的角色都是绰绰有余了,但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才遇到了真正的挑战。
调音师到底犯了几个错误让女主人从刚开始有保留的信任到怀疑再到最后的识破?
总共有五个失误(以下是按照失误的严重程度从轻到重排列的):
1.调音师最后一下按门铃的时候女主人很可能在门后看着,而他按门铃的动作很迅速,如果是盲人应该是摸索着去按的。
2.调音师踩到油漆摔倒的同时看到了尸体,(地上的是油漆,是女主人为了掩盖血腥味故意泼在地上的,女主人家确实在装修,8分16秒门的左边有梯子和一些工具,门的右边有油漆桶)他看到了尸体以后表现出了惊慌这引起了女主人的怀疑。为什么女主人会这么快就怀疑,因为女主人本来就只是有保留的信任。一个细节可以说明,调音师进门以后女主人把门反锁了,反锁的时候可以听到三到四下声音,而之前女主人开门的时候是直接开的,并没有听到解锁的声音,这说明之前门没有反锁。女主人为什么要把门反锁,就是怕调音师不是盲人,看到尸体后夺门而逃。
3.女主人开始怀疑调音师,于是做了一个测试,很遗憾,这个测试调音师没能通过:8分40秒,调音师要坐下的时候女主人故意推了他一下,调音师本能的用手撑在钢琴上,而这个钢琴,他之前碰都没有碰到过,盲人怎么会知道没有碰到过的钢琴的位置呢?于是女主人更加怀疑调音师不是盲人。
4.女主人取下调音师的墨镜,她想看看调音师的眼睛,因为有些盲人的眼睛和正常人的眼睛不一样,(比如谢逊的,一看就知道是个瞎子)如果是这样,女主人就可以打消自己的怀疑。于是女主人端详了调音师的眼睛好一会,她看到了什么?隐形眼镜(影片之前的细节:调音师为了伪装盲人带着隐形眼镜)
5.日程本,这个失误是最明显的,正如调音师自己想的:盲人要什么日程本。他不该把衣服给女主人。
其他细节:
调音师的上司说了一句话:这社会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女主人的对门邻居就在门眼后面偷窥了调音师,直接识破了调音师假扮盲人,所以她才会满脸疑惑的开门。而调音师并没看到邻居的满脸疑惑,女主人却看到了,女主人以为是自己说丈夫不在家的谎言引起了邻居的疑惑,所以她才迫不得已让调音师进去。也正是邻居这个举动,间接的将调音师推向了地狱。
影片刚开始调音师就是因为紧张过度在伯恩斯坦钢琴大赛失败,说明调音师的心理素质并不好,这也为后面买下伏笔:调音师看到尸体以后非常紧张,演技也大打折扣,失误不断。
女主人的丈夫(死在沙发上的老头)的死状过于平静,他在临死前也没发觉有人用钉枪指着他的太阳穴?这是因为他是个真正的盲人。这也同时说明女主人对盲人非常了解,识破调音师假扮盲人更加容易。
为什么邻居识破了调音师却没有揭穿他,这是因为她发现女主人也在扯谎。女主人的丈夫是盲人,还一把年纪,照理说不会单独出门的,但是女主人之前说他丈夫不在家,这也引起了邻居的怀疑,所以邻居开门时的困惑表情是来自于两个人的,邻居发现两个人都在扯谎,所以她不知道说什么。
结局已经不重要了,生活中我们无不曾经扮演过调音师的角色,有些时候自己明白的事情自己却要装傻,有些事情开始做了,但做的过程中自己有所后悔,但还是必须硬着头皮继续,因为已经没有退路。每个人看这部电影应该都会有自己的感悟。
《调音师》观后感(五):懦弱的人往往表现的无比勇敢,恰恰暴漏了自己不敢承认自己的懦弱
这部影片非常耐人寻味,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至少看了两遍,有人说调音师是死于自大,其实不仅自大,还有极度的自卑。
下面我将解析为什么调音师进入女主人的房间后没有选择和女主人搏斗而是选择了假装盲人希望欺骗女主人。
先来看看这个调音师的背景吧,开始影片以调音师自己的口吻说“他是一个天才”,他将很多精力放在了一场重要的比赛,可惜他输了,从此一蹶不振,画面表现了他比赛的场景。可见他比赛时是非常的紧张,这可能是心理素质不好,但是为什么一个“钢琴天才”会紧张呢?难道是不自信吗?并不是,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害怕失败,他忍受不了失败的打击。这是导致发挥失败的原因。这次失败将他彻底击垮,可以说他陷入了深深地自卑,我们可以看到他变为一个调音师,这和钢琴家比起来天差地别。
越是自卑的人往往越是耍小聪明,因为这可以给他带来一种优越感。调音师就是这样,他假装盲人在我看来目的并不是主要在于能带来更多的收入以及能够窥探别人的隐私,而是在于能够满足他的一种变态的“优越感”,他感觉自己可以完全戏弄别人,而且别人毫不知情。他和老板吃饭时候一句话“来做个试验,我来结账”,而且服务员确实中招,可见他对下面发生的一切已经了如指掌,他觉得他可以掌控生活。越是没有安全感的人越是希望有这种掌控力,因为只有通过这样他才觉得自己可以左右生活,可以让事情按照他的样子发展下去。所以这是他安于假装盲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为什么被骗呢?女热假装他看不见在他面前直穿着内衣跳舞而毫不羞耻,waiter希望能骗他一些钱,有的观众说他们是自愿活该,但是也有人是处于同情多给他小费,这些人难道不对吗?这些人确实不对,因为衡量消费标准的不是盲人与否,而是调音水准。人们的标准不清晰造成自己被骗。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现在很火的选秀节目很多选手上来就说自己的身世多么惨,难道不是为了博取大家同情吗?难道他们而且观众往往也会中招,如果爆料出来有选手造假大家又会大骂感觉自己受到欺骗。其实衡量选手好坏的主要是选手的水准,并不是身世,大家评价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感情,这属于明显的不安原则,所以只能原大家活该被骗,怨不得别人。
现在说说为什么他会被杀,当他进入女主人房间时其实已经有很多次机会能扭转时机,为什么不扭转呢?并不是因为他担心搏斗不过女主人,而是他在追求更大的刺激。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他看来,如果当时表现出自己不是盲人那就表明自己刚才是在说谎,自己现在当场拆穿了自己的谎言,而且是在一种紧急时刻被迫这样,这对于他来说无非是一个天大的打击,因为这就表明自己“失败”了,自己被揭穿了,他是不允许自己被揭穿的,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假装失败了,他不能容忍自己失败,所以只能故作镇定。
2:他希望继续能玩弄别人与鼓掌之中,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地步,因为这张他才会很“享受”这种刺激的游戏。
3:他的很多经历也给了他盲目的自信。他认为只要表现的好,足够镇定,那么自己又可以把握下面的事件,这些从他能准确猜测餐厅服务员一点可见一斑,所以他弹琴时才说“当我弹琴时,他不会杀我”,但是很讽刺的是他判断错了,正是在弹琴时他被杀死。
《调音师》观后感(六):假冒名义,自讨哭吃的调音师
《调音师》是一部有关一位号称盲人的调音师的最后一次调音的案件。这位调音师其实并不盲,却因为梦寐以求的钢琴比赛失败了,所以走扮演盲人调音的行业。他之所以打算扮演盲人,是因为这样能使别人同情他而给她更高的小费,而且别人也会因为觉得盲人的听力比较好而请他来调音。此外,他也利用别人对他(身为一位盲人)的信赖,而取得他之前无法得到的事。
我觉得这位调音师是个在乎成功却不道德的人。他钢琴比赛失败后的惆怅表现出他对钢琴成绩非常重视,同时也能看出他是个有目标的人。但他之后放弃了钢琴演奏,从事调音的行业,我为他感到很亏欠,因为他的天赋因此被埋没了。我对他假冒盲人的行为很不赞同,尤其是因为他利用别人对他的信赖而图不正当的事。虽然他最后到那位女人家里调音的下场令我很同心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或许是他应得的报应。
虽然这部影片很短,但它却给观众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觉得电影不但影像拍得细腻,而且音乐也配得十分恰当,令观众感受深刻,立刻被影片所吸引。但我觉得影片中的情节有些不是很通顺。我觉得调音师生前身为钢琴演奏家的背景并没有使观众对他有不同的观点,除了对他感到有些抱歉。所以我觉得调音师身为钢琴演奏家的历史在电影中没有起到很大的效果。但总的来说,这部影片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调音师》观后感(七):调音师之死
提示1.调音师的临场心理很差,从调音师在苦练15年依然在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上失败可以看出
提示2.调音师在和老板的谈话中,调音师引用了泰姬陵的典故,道出人们认为失去会令人更敏感,暗示盲人的耳朵更灵敏,还有后来老板能看出调音师眼睛上的不同(即系隐形眼镜)
提示3.调音师对于自己的演技过于自信,从反驳老板的质疑,自己的客户更多而且没有收到任何投诉,到愚弄餐厅收款员令他帮自己埋单到帮扶奶奶过马路,再后来在杀手的屋子里也自我暗示自己的演技可以拿奥斯卡来自我安慰。同时调音师也很享受扮盲人给他带来的便利,更多的小费更多的关心以及看多更多背后的秘密。
提示4.杀手的丈夫是盲人,所以杀手对于盲人比调音师更熟悉,也更容易悉穿调音师的演技。依据是杀手的丈夫死在沙发上,神情平和,屋企摆放整齐,明显没有打斗痕迹,还有死者衣服上的血迹分布,所以死者是坐在沙发上被他妻子突然用铁钉枪射杀的。
提示5.在调音师进门的时候的确能看到有油漆桶和一些工具,印证了杀手所说的屋子在装修,也顺理成章地发生后来调音师因为地上的油漆而滑到,因为杀手用油漆味来掩盖血腥味。
致死点1.调音师是杀手的丈夫叫来的,但是杀手并不知道这事,所以当调音师上门时,杀手只想让调音师走,甚至给他上门费,如果调音师这个时候离开就能避免一死,但是他过于自信,坚持杀手开门解释,特别是开门前调音师准确无误地再按了一次门铃,如果是盲人应该要摸索着找对位置再按得,这个动作应该会被杀手在门后通过猫眼看到了,引起杀手的防备
致死点2.在调音师和他老板的谈话中,老板说这个社会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也暗示了杀手对面的邻居应该通过猫眼看到了调音师准确无误地按了几次门铃以及调音师看自己的日程本的过程,这些杀手没有看到,因为之后才出现脚步声,杀手走到门后。邻居已经知道了调音师是假扮盲人了。在此之前,杀手杀死她丈夫之前应该经常发生争执,而且她丈夫是老盲人,应该不会一个人外出,如果外出可能也被邻居偷窥知道,然而杀手却说丈夫出去了,叫调音师离开,邻居此时也应该发觉杀手在说谎。于是就出现了杀手开门后,邻居也跟着开门,杀手察觉到邻居疑惑的眼神,杀手改变主意不让调音师走,而是让他进屋。
致死点3杀手开门时只听到一声的门锁声,而关门时却出现了3-4声,暗示杀手反锁了门,她提防调音师发现了真相夺门而出。
致死点4.调音师进入屋子看到了杀手丈夫的死尸时表现得很惊慌,以致作为一个盲人忘记侦查地面就走上前导致滑到沾到油漆,惊慌也令调音师这个听力灵敏的“盲人”没有听到杀手叫调音师脱衣服的话,在杀手让调音师脱衣服时露出了诡异的笑容更加印证了杀手已经洞穿了调音师的演技。
致死点5之后杀手脱了调音师的墨镜后认真观察了几秒,杀手应该留意到调音师眼睛里的隐形眼镜。
致死点6在调音师调音时,背景出现了因为灯光照射出现阴影的原因,而出现的杀手在后面翻调音师衣服的一幕,估计杀手也发现了调音师的日程表,但调音师却在安慰自己演技一流不会被发现
致死点7.当杀手走到调音师身后时,虽然调音师察觉到了,而且他也很想说话打破局面,但是由于太紧张而整个气氛停止了数秒。死亡即将来临。当字幕出现时,调音师估计已经崩溃了,钢琴声变得急促,甚至不成乐曲,估计杀手也能发现这一点,更何况家里是有一个经常在家弹钢琴的人,不过这个已经不重要了,调音师注定要死。虽然后面字幕的背景音乐一直没有其他异音,其实铁钉枪在片头就已经响起了。
.调音师的女友/女朋友离开他(对于这个细节不是很懂)
以上基于个人思考和豆瓣评论
《调音师》观后感(八):调音师的观感
刚无意间看完,第一遍的感觉是震撼,特意搜了影评发现还有好多细节处理的也很好,于是又看了一遍,我注意到一些细节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想分享给大家,影片一开始是倒叙,男主自述我是一个盲人,这很重要,不管他是不是装,从他的心理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我是一个弱者,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细节就是他跟服务员吵架,没有直接放过程,只有内容,但从内容看他吵赢了,而且从他对老板的话来看,很有可能他是故意找茬,服务员看他是盲人就顺着他,这给了他很好自我优越感,他觉得我是一个盲人,我应该得到你们的同情和尊重,不管谁对谁错,你应该向弱者道歉,这给他的死亡做了很好的铺垫。大家肯定注意到女杀手一开始并不打算开门,并提出还是会付上门费的,这种情况一般人会非常愿意接受,毕竟不用干活还能拿钱为什么不呢?可是一直以来的优越感让男主无法自拔,他觉得这是对盲人的不尊重,这是对我的不尊重,他说一个盲人要找过来多困难,可是他忽视了事实上他并不是盲人,他深深的沉浸在自己是一个盲人的角色中,所以他要求开门给自己一个解释,我觉得他是想要的女杀手看到自己是盲人并对自己的无礼道歉,这却为他的死亡之路打开了大门,也许一开始女杀手确实想开门解释完就算,开始邻居却开门查看情况,一旦在门口解释为什么不让调音师进门是很奇怪的事,毕竟调音不需要男主人在不在家,这样就会引起邻居的注意,所以必须让他进门…就像有网友说的糖吃多了会死的
《调音师》观后感(九):当伪装成为一种习惯
本片类型定义为悬疑,所以很多影迷热衷于解析其中的细节,推论结局。但我宁愿把它作为一部惊悚片来看,因为它深刻揭示了我们的心理定势或者惯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哪怕是面对死亡威胁。男主角在生死关头,考虑的仅仅是怎样把盲人完美的表演下去,不能出现任何纰漏,就像他在偷窥美女跳舞、戏弄侍者时一样。但是,如果突破思维定势,他还有多种选择,而且都比继续装盲人主动的多,危险性也小得多,比如,他在发现凶案以后,完全可以立即恢复正常人的思维和状态,乘机逃跑、报警,或者制服老女人,恐怕都不会太困难,然而,我们的男主角囿于惯性,把自己置身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完全被动地等待别人的裁决。
因此,当伪装成为一种习惯,当逃避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很容易把自己逼入死角不知变通,这恐怕是这部短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调音师》观后感(十):把自己生成屁的姿态,才是硬道理
看评论,好多人说这部短片,开头即结尾。一如因果,从头到尾调音师的秉性没有改变,酿成恶果也是必然。
说伟大一方面来源于实力,另一方面来源于心理素质。
就像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不说不练没本事,会说会练才是真本事一样,实力+心理素质,对于成就伟大来说,缺一不可。
调音师比赛场上输在心理素质差,比赛后假扮失明因为心理素质差,最后死,也死在心理素质差上。
一个不敢面临失败害怕失败,渴求成功像是求生,如果运气好一点点,可能时无英雄竖子成名,而如若运气差那么一点点,注定小家子气难成大气候。
莫怨命运不济,自求多福。
时有王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有怀投笔“;前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我辈皆“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充其量只能学学“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当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也有“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一篇《滕王阁序》,王勃徒留一腔“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鼓励自己哪怕老当益壮,也不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亦不坠青云之志;安慰自己“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也不知道是因果轮回不分国籍宗教注定,还是因缘际会的巧合,总归调音师去liao,王勃27岁也在南下探亲时溺水惊悸英年早逝。都是两个年轻人,都是两个有那么些才华的人,都是两个郁郁不得志以致郁郁寡欢的人。
《滕王阁序》文辞凿凿,剑走偏锋力压宾主近亲,是王勃不懂事呢,还是自卑需要自信掩饰的人骨子里的不淡定?调音师琴技了了,豆大汗珠赌注在那一场音乐会,输了就改头换面偷天换日,是调音师聪明绝顶,还是心理素质不过硬抗压能力差的人潜意识第一反应的逃避行为?
小时越是优秀,长大变越容易抓不取。拨不开面子,抻不开膀子,活该缩手缩脚畏畏缩缩,放不下架子,端不起饭碗。是的,太拿自己当回事,难满足,好眼高,活该事事不如意。
要说办法,少清高,别拿自己太当回事。自宠者,天未必宠。自助者,天助之。
都说响屁不臭,臭屁不响。屁大的生活屁大的事,人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比屁长,比屁短,有时候屁臭,有时候没味。有人活出烟花一样的姿态,现在国家明令禁止不准燃放烟火爆竹,鼓励低碳环保,屁的姿态,应景。
哥几个,用屁的姿态,绽他个光景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