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不见的战争》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看不见的战争》观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2 03:04: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不见的战争》观后感精选10篇

  《看不见的战争》是一部由阿兰•罗威 / 约翰·皮尔格执导,朱利安·阿桑奇 / 托尼·布莱尔 / 贝却敌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战争》观后感(一):其实我想为新闻界叫屈

  2010年一部风头强劲的纪录片是“The War You Don't See”(看不见的战争),电影展示了美国参与的越南、伊拉克、阿富汗等战争中一些战地记者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向公众展示了不容易被发觉的战争的另一面。影片开头John Pilger就开宗明义地说:此片就是针对英美国家的主流媒体进行质问,为何那么多大牌记者在战争中没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却只会为战争敲边鼓?所谓“看不见的战争”,其实是指媒体的把关过程:人们想要了解信息,不可能亲自到达世界的每个角落和事件的第一现场,职业记者就成为代替人们去看世界的眼耳口鼻,而作为信息的集散地的媒体却未能做到完全真实客观地反映世界的全部面貌,他们也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对于什么信息如何抵达受众,他们也有自己的选择,这就是媒体的“把关”过程。自然,把关最终会影响受众对于世界的认知,但这过程中是什么信息被筛去、什么信息又被刻意地放大,受众是看不见的。

  伊拉克战争为什么会发动?我越细究就发现越难理解,从前跟着《环球时报》的口吻说“美帝为了石油!”,但刘瑜在《民主的细节》里反问一句“为了石油的什么?”,事实证明,自伊拉克战争开始至今八年过去了,美国也没有从伊拉克那里抢过石油,何况2009年以后,伊拉克重启石油招标,全世界石油公司云集,结果是中石油拿到了最大的项目;又或者是被“9•11”事件后被民间报仇雪恨的仇怨所裹挟?但无论如何,一场战争背后看定有它的政治利益在。战争之前,政府及其所代表的权势集团意图发动战争,就必得将这种残酷的目的包装成正义的糖衣推销给民众,John Pilger提到了公关业先驱Edward Bernays的名言:对人民进行某种高明控制的隐形的力量,才是我们国家真正的统治力量。这也是PR最为人诟病的一面,当民主国家的新闻界已经将“宣传”这词弃如敝履时,政府公关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更具诱惑力的隐性“宣传”模式。

  其实我想为新闻界叫屈。新闻界作为公共媒界貌似肩负着沟通信息、社会教育、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诸多职能,归根结底不过是个收集、传递信息的中介,人们想看什么信息便传达什么信息,若能通过自己织出的通讯网实现社会信息的无碍传播已算功德圆满,还要新闻媒体对社会的未来、舆论、道德做出种种判断和纠正?其实并非常态,常常也没这个本事。昨日我在微博上看被打飞写一条:“美国新闻报道规则严肃。如对“conflict of interests”的处理,wsj报任何默多克新闻集团的消息,必阐明“该集团拥有此份报纸”。这造成各大报倾向迥异,但在各自新闻中看不出来,只在评论中体现。按这标准,大陆极少能有媒体被视为严肃媒体。”这话里看得出酸意,我跟了句:“所谓“政治正确”大概就是指拥护党和政府的立场的,国内的报纸本质上都属于党和政府,一篇洋洋洒洒大唱红歌的新闻稿写完了,末了难道还添一句:“此观点出自党员之手”? 就是因为迷糊才具有引导性。”又如Pilger采访CBS以批评政府而著名的记者Dan Rather为什么会在伊战中放弃他以往质疑政府的立场时,Dan Rather坦诚地说“无论记者承认与否,起码在一些小的方面,在这个国家任何一间新闻工作室内都能感受到恐惧的气氛,担心失去工作,担心被扣上不爱国的帽子,否则会比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还惨。”所以,当这个国家的大体制决定了新闻媒体只能在政府的荫庇下生存(如我国),又或者民主如美国、却在爱国情绪猛涨的民意的洪流中唯恐失言时,媒体的自身的立场已非自由选择,那么最后为错误的立场承受指责的就不应当只是媒体一方。

  我们太容易对媒体寄予厚望,又太容易悲观失望。有网友给一个相关影评的回复是“这片让我一个亲美的同学,厌恶美国了.”下面又有人说“永远不要希望媒体反对制度,中国媒体无法反对社会主义,西方媒体同样无法反对资本主义。媒体很难摆脱代表政府利益的这个现实。”乌有之乡有人把这片子的下载地址贴上来,说此片揭露了美帝的真相云云。对此我的想法还是最初那个“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不坏的制度”。若说媒体是刻意在欺骗公众,为何伊战的真相最终还是被媒体爆出来?为何又能诞生“看不见的战争”这样一部打脸专打主流媒体的脸的纪录片,还能获奖?我想BBC、CBS这类一流媒体之所以报道失实,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如BBC的新闻主管所说“缺乏深入战场做报道的渠道”。诸多记者之所以参与国防部的“嵌入”计划,也是考虑到战地非常危险,又怕信息失误所致,当然这也给了国防部控制媒体的机会,让国防部有机会编织出一系列精密的谎言来误导公众。但这其中并非主流媒体在刻意迎合官方说法、谄媚地配合宣传机器去蒙骗、误导公众,而是一场媒体与政府的拉锯战,战争形势的确给了官方暂时控制媒体的优势,但纸最终是包不住火,好似BBC新闻主管说的“我们只是报道事实,然后由人们自己作出判断。但不能指控他们是否撒谎,因为那是审判”。

  我想所谓“最不坏的制度”即是人们所熟知的“意见的市场”这样,媒体可以倚赖不同的商业机构,唯独不能倚赖政府,让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在市场上开展竞争,即使谬误会在某一时候吸引眼球,但最终赢得胜利的还是真相,最后人们会愧疚地认错、沉痛地反省,从教训中学习,并从检视中重新获得勇气。四年之后残酷的真相才得以曝光,才引来一片大梦初醒的舆情哗然,真的很迟吗?作为生长在天朝的孩子,我真不觉得迟。

  《看不见的战争》观后感(二):被嵌入的记者,被愚昧的民众

  片中出现了一个词“嵌入式记者”,专指在战争中随军队行动,只报道有利于政府的新闻的记者,原来我们一直向往的西媒所拥有的自由言论氛围,也只不过是在不触及大集团利益的前提下的自由,小打小闹的民生范围,而吾国在南方被大范围换血之后,整个国家的记者都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嵌入式记者,撇开吾国的伤心现状,继续看大英帝国和米国在片中的光辉形象。

  那些曾经的嵌入式记者和被主流信息误导的记者由于其个体身份,事后都披露了真实存在的威胁和无所不在的羞耻感。

  而BBC 和ITV的高管出于其不仅代表个人还代表公司的身份,面对John Pilger对其信息发布方面对政府偏袒的质问,无所不用其极地辩论其的中间立场,并用当时无法判断事实的真相企图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

  主流媒体的存在是政府对付人民的有效手段。“除了政府否定的东西,什么都不要相信。”这句话颇具喜感却十分在理。

  电影,受众之广,以至于导向了大部分人的观点,一旦其与主流媒体联手,接触主流信息和娱乐文化的大众就可以永远被蒙蔽在被子里了。好莱坞对战争的描述为烘托其英雄气质而歪曲事实的为数众多,以至于我们稍微看一下独立媒体披露的真相就觉得现实可怕得鲜血淋淋。

  提到独立媒体,感谢维基解密的存在。提到独立记者,缅怀伊拉克战争中长眠地下的超过300名记者。

  《看不见的战争》观后感(三):从看不见的战争联系到美国到南京大屠杀。。。。。。。。。。

  这部片子无论是逻辑上还是叙述上都无可挑剔。通片无不是对事实与谎言的辩解。在信息时代平民接受的几乎都是经过处理过滤后的二手信息,而在很大程度上,无论精神或物质生活都要依赖于信息,即便是酒后谈资也无不体现着宣传机器的作用。信息在充满人的思想,在控制现实,似乎谎言与事实的界限被抹去。

  但要注意的是片子的调子是由创作者引导的,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带着主观色彩,某人说:反洗脑也是一种洗脑。记得以前老是疑问为什么一部历史要有那么多不同时代的学者去编写,真是有点不厌其烦。其实不断的编写既是对新的研究结果的保存,也是对同一事件的视角的补充,再由读者从中过滤抽取重组成所谓的事实。其实赞不赞同片中的观点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是否能够对他人口中的现实加以审视与思考,包括我们这个信息时代周围无处不在的信息。

  另要一提的是美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既不仅因为石油,真正的油水还是要来于战争,这个美国发家史的传统。大发战争财,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发动一次战争。这样的战争已经不是作为社会矛盾的排泄,而是成为低级的商业行为,通过媒体,知识分子,政府的意识形态,宣传机器完成推销战争这一流程。大发战争财一方面用于经济衰退的挽救,一方面减少社会大量的失业人口。但最后还是要归根于美国的精神,美国靠一种巨大的自信获得经济的发展,获得战争胜利,直到主导世界,而一旦美国衰退为世界第二那么这样的自信便会马上崩溃,这个国家的破败便不远了。而事实上美国社会已经堆积了大量问题,尤其表现在经济上,美国的许多政治与军事活动变为一种挣扎,一种对自己霸权与自信的维护。其实一场战争可以在表面上十分全面地说明这个国家。

  战争的责任并不止于军人。但是【南京大屠杀】却只是把一切推向日本军人,而不过问其发动的原因,其具体情况,更不可原谅的是也不过问死亡的具体人数,没有给被害者充满的尊重,更没有一个学者对这场悲剧有过彻底的反省。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中国在战后与日本建交的那段中日友好的年代中国ZF的一系列软弱政策,包括在外交上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刻意忽略。以至于如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变成中国手里的外交手段,日本嘴里被轻易抹杀,修改的信息,事实在这里被忽视,死者的尊严又一次遭到践踏。

  忽视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

  政治家既不看重未来,更不看重过去。可悲的是最为权威全面的信息却掌握在这样一帮拙劣的人身上。事实,真相,便在这样一帮人手里消失了。

  美国平民大概不知道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强大,最自由的国家会是靠这样肮脏的手段建立起来的,想不到几乎被神化的罗斯福在二战前实现绥靖政策,二战时边冷眼旁观边大发战争财,更想不到近来诸多丑恶的军事行动原来是为了维护他们所崇拜的美国精神吧。他们也与我们一样被困在官方信息中,在不知情地做一些残忍可怕的事。

  世上最深的邪恶原来诞生于我们的正义中。

  《看不见的战争》观后感(四):看宣传机器的新闻还不如看真实的世界

  在天天欣赏美国大片感慨的时候,不知道故事的背景只有英雄主义情节。思想被操控了很久,印象里非洲和中东人民在影片的形象一直挥之不去的丑恶。带给我们发动战争的借口,美国是以解放为目的战争。视角只有国家和世界闻名。看过纪录片,从心里感到耻辱。

  角度的变换,会让自己明白很多。不一样的视角出发,战争带给平民的只有苦难,不是美好的画面。就像我们天天看新闻得知死忙的数字一样,永远无法身临其境的去感受。

  在听官方申明的时候,更应该换视角去看待事情。比如一件事多年后去看和当时完全不一样,不知觉中民众就可能被操控!有时候非官方的可能更能阐述事实,旁眼看和操控者是不一样的!

  《看不见的战争》观后感(五):片尾经典台词

  记者并不一定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来报道真相,但是我们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来挑战那些即将在其他国家发动的血腥冒险行为。这代表 要永远质疑官方说法,无论那些官方说法有多么的爱国,多么引人注意,多么的阴险狡诈,因为官方的宣传机器 要依赖我们在媒体上对付自家的民众,而不是瞄准远方的敌人,道理很简单,在这个无止尽的帝国主义战争年代里,无数男女老幼的生命要以来真相的报道,否则我们就要扛起人命关天的责任。杰出的记者claude coburn曾说过:除了官方不承认的以外,绝对不要相信任何事情。换句话说,你们的责任是查清真相,传达人民的声音,而非权势的代言人。

  与君共勉,与所有媒体记者共勉

  《看不见的战争》观后感(六):另一些男人

  无一例外 眼前这帮所谓的男人

  酒酣耳热后谈论泡妞、抱怨结婚太早没机会犯错、说人生无非就是吃吃喝喝

  “精神享受,我不懂诶,大概有宗教信仰那些人有这种体验吧。”

  那一刻我确信,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是多少锅火锅就能吃少了去了的。

  而隔着面前的火锅,现在的我非常想念还没有看完的半部 “the war you dont know”

  看的时候,这部出色的纪录片中的男性,像John Pilger、朱利安阿桑奇,还有其他几个“老男人”无一例外给我深刻印象他们有着有着银白色的头发,深刻的轮廓,专注的眼神,深沉的嗓音,还有坦然的身体语言。

  这一定不是例外,是一种精神的沉淀,当看到John年轻时的样子,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年轻的John一点不能算帅,相比现在的他外表更加孱弱单薄。令人不禁扼腕赞叹 是什么给了他这样的神韵。 平凡人感叹,” 岁月是把杀猪刀“,但是岁月没能夺取他一分一毫的年轻——没错,当看到这样的气场,只能赞叹他重新给了年轻活力新的定义——相反,给了他强大的气场、深刻和睿智。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纪录片中, 面对BBC高层和美国国防部高层的连篇大话 ,他表现出来的有理有据固然让人佩服,但在更令我惊叹的是, 他的表情不经意地展现出来的不同于一般的愤青、愤中不一样的情怀:

  他并不愤世嫉俗!

  一个因为知道大量真相、见过最无耻的迫害而最应该愤世嫉俗的人,结尾只是平静地说出"要用于挑战官方的说辞,否则无辜民众的生命因为我们(指记者)而被践踏"。对于他来说,他只是尽责任做对的事情,他所做的一切,仿佛总是心怀慈悲大爱,那些愤怒和痛苦,已经不是能再伤害他的烟雾弹了。

  而愤怒和痛苦,真的能在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出来,雕琢一个人的容貌,影响一个人的健康,伤害ta的活力。想到这里,不由得深深地感动,这是一颗如何强大、美好的内心,它必定是孜孜不倦汲取人间一点一滴的善良、美丽和纯真,才能同时呈现如此的柔软和坚定。

  保持善意,如昂山素季所说,“就是保持对他人的希望和需求作最敏感而热情的回应” 但失去一颗能感受真善美的心,很难想象这样的回应能与岁月和风雨抗衡。

  不久前看了蝙蝠侠3,这个暗夜飞行的男子,无疑也属于这样的男性(不久前我才开玩笑跟一位动漫爱好者说,你是得有多避世才会喜欢世界第一初恋这样的动画,但一颗动漫的心可能是为了时时提醒自己真善美的存在,就像宫崎骏的动画是总能使人满电复活的现世良药)。这个全美票房的赢家,一个穿着可笑制服的漫画人物,无论这个世界的人如何辜负了他,他总是不离不弃。没错,这个世界一直以来充满了欺骗、懦弱、欺压、不公、残忍 种种丑陋,但总是有另一些男人,在最深的黑暗不停扇动救赎的翅膀,飞跃看似不可逾越的所有,迎着一张张平静而坚定的脸,朝着曙光的方向。

  《看不见的战争》观后感(七):到底有多少看不见的战争

  我认为有三点:

  1.公共关系的战争:一个政府想要打仗,首先要对付的是自己的民众,拿下了民意才能继续下一步的战争。美国公共关系大师Edward Berneys为了向美国民众推销战争,说“劝说人民最好的方法就是挑起他们的情绪”,而在2003的伊拉克战争前,美国政府已经把本无关联的萨达姆与911联系在一起,牢牢地把这个映像刻在了民众的心里,恐惧的人民会支持国家对外的战争;

  2.报道之外的战争: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战争中对于平民的屠杀,第二,对于追求真相的战地记者的屠杀。这两个部分都不会被那些“嵌入”部队中的记者所看到,他们所做的是接受军方处理过的信息,然后报道出来;反之,对于“刺头”记者,本片开场放出的2007年巴格达发生的武装直升机对路上记者以及随后来施救的车辆进行的攻击就表明了,有些东西是他们永远不希望被大家所看到的;

  3.记者不同理念之间的战争:片中有多轮记者之间的理念交锋,其中最为针锋相对的是本片导演John Pilger和ITV(英国公共电视)新闻总编辑David Mannion的对话,David认为记者只负责报道,然后让观众自己去决定是真的还是假的,公共媒体没有责任去筛选鉴别新闻的真伪;John则旗帜鲜明的指出记者的职责是查清真相,传达人民的声音,而非权势的代言人。对此John尤其强调了,民众不像媒体们拥有多种渠道来获取信息,那么大家得到的信息就尤为重要,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大家的情绪和决断,因此作为媒体人,担当是很重要的。

  看完片子,真正的幕后黑手已经呼之欲出,一切都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在片中的揭露非常直接,战场就是军火公司的离岸天堂,钱和赚钱才是现代战争的核心,而且永续经营。

  John拍摄片子意在告诫媒体人们不要沦为传声筒和傀儡,但要知道即使“自由”如美国,一旦记者触及核心利益,依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于报复,这是看完本片让我非常唏嘘不已的事实。

  我希望以后无论身处何地,永远都能多看到一些别人不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如Jonh般有责任感的人不见得处处有,但自助者永远自由

  《看不见的战争》观后感(八):天黑 请闭眼

  一鼓作气看完,被美国大兵从家中驱赶出来的小女孩儿惊恐、绝望、噙着泪水的双眼不断在我眼前浮现。于是,我开始以一个反战主义者的立场去咒骂布莱尔和布什对无辜的百姓所犯下的罪行,一遍遍地给他们画圈圈,画圈圈.....

  冷静下来之后,重新思考关于战争的这一切骗局也好,真相也好,其实无外乎都是政治的把戏。国家为把统治权力合法化,变着法的用强制性的、鼓励性的手段威逼利诱民众,使它们服从与国家的统治,而比威逼利诱高明的办法就是为民众“洗脑”,征服肉体不如征服精神来的彻底。

  在社会化民众的工具中,公众舆论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手段,任何一个聪明的政府都不会放过用公众舆论来为民众洗脑,把政府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价值取向通过舆论的导向和宣传植入人心。 面对政府的拉拢,媒体的选择是除了做他的傀儡就是自取灭亡。因此也就有了那么一大批为政府说话,为政府的阴谋铺垫好光彩夺目的红地毯的闪光灯和话筒们。

  我想说的是,在媒体和政府沆瀣一气的时候,民众怎么做?亲们,擦亮你们的双眼吧,不论是五毛党还是所谓的为民主而战斗的战士,我们无法得知他们背后的木偶线由谁操控, 真相被一再掩埋时,只有时刻警惕着不被谁牵着鼻子走才能看清局面。想做一个真正独立的社会人,活得真累。

  《看不见的战争》观后感(九):《看不见的战争》中值得反思的话

  对于人民群众的高明操纵,是一个隐形的政府,这才是我们国家的真正统治力量。 如果你想参战,我们就得把战争推销给美国人。 劝说人民最好的方法就是挑起他们的情绪,利用他们无计时的冲动与直觉,我们不用担心事实真相,只需要把他们吓个半死。 Edward Bernays:公共关系如同针对人民的战争,控制人民的意志。 从Edward Bernays开始,建立假象及销售战争已经走了很长的路,推销这场侵略战争是依赖媒体建立一连串的假象。 当你开始把表象抽离其原有的意义,然后给予新的含义,事实真相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你如何能接受一个小女孩,哭着找她的父母。 记者如果拒绝和军队一起行动,通常是因为他们想报道真实的新闻。 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人是职业说谎家。 这根本就是一场骗局,不是吗? 民众也是一种威胁,必须被计算在内。 对于大多记者来说,独立自主的代价是丢了性命。 除了官方不承认的以外,绝对不要相信任何事情。 你们(记者)的职责是查清真相,传达人民的声音,而非权势的代言人。

  《看不见的战争》观后感(十):300多名记者之死与新闻的真谛

  C记者、前英国外交官公开忏悔。正直的英美学者猛烈抨击。来自伊拉克民众和西方记者的视角,反映伊拉克战争被西方主流媒体刻意忽视的一面,以及西方媒体怎样受到政府的信息控制,控诉“调查性记者”曾被美国政府列为“头号威胁”,并曾遭到刻意杀害。

  300多名记者在伊拉克战争中惨遭死亡,其中很多是被英美联军刻意杀害的——小小的区域冲突,却是人类史上新闻工作者伤亡最大的战争

  其中,约翰·皮尔格对BBC台长和ITV新闻部主任的采访尤为有趣。面对约翰的质疑——为什么你们不公正地报道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为什么你们不先进行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调查取证,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第一时间迎合政府观点?

  被访者都不约而同地用“归谬法”搪塞了,他们把约翰对新闻工作者的合理要求放大为“新闻工作者要改变全世界,要刻意忽略高级政治家的声音”,而他们一再强调“新闻只是反映事件。(而不是事实),而事实真相要留给观众去判断”。

  在这些借口的搪塞下,新闻道德的一个真谛却被忽略了,即——新闻是事实的选取。而不能被确定为事实的材料,却根本不配称之为新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