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光棍儿》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光棍儿》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6-22 21: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光棍儿》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光棍儿》是一部由郝杰执导,杨振君 / 叶兰 / 粱有忠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光棍儿》观后感(一):喧嚣与乱象

  光棍的悲剧来自每个人不同生命历程和自我选择,说得稍微学术一点,就是社会结构个体实践的双重作用

  看完整影片,其实质内核说白了就是性的宣泄。生存是一件不容易事情,而性的表达长期隐没在个体的生活之中而得不到完整地体现。《光棍儿》也就是通过对普通农民人文关注,凸显了“性”的主体地位。当然性不是个独立元素,其必然整体社会形貌相联系。因此,性的表达也就是爱、道德性别金钱宏观命题的另一种书写而已。

  该片的精巧在于彻底的草根,没有所谓的精雕细琢舞台设置,一切意涵都还原到实在的社会背景中,亲切而又熟悉现实而又荒诞导演在决裂了那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居高临下气质后,也以自己方式宣告了自己深沉人生思考——道德的具体性(详见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848105/)。当然,这种道德的具体性并不是相对主义的虚无,导演虽然没有明确地对此做出评判,但这个时代纷繁价值观传统的溃败,却以各种乱象式的光影叙事进入了广大观众的思考之中了。

  电影中最为触动我的一幕来自于两个老男人简易床戏,在所谓的性欲发泄中,背景却是新闻联播中对于胡主席特写和中法外交报道。这种强烈视觉反差,是一种理论的走样。福柯意义上的话语在这里遇到无法解释现象——在一个生存和性欲得不到保障满足的社会,主导话语根本起不了作用。对于为何社会矛盾与社会风险频繁发生于这个时代,也应作如是观。残酷的现实与太平的新闻联播之间的落差也许是导演的一次善意讽刺

  喧嚣的社会中,光棍儿们是各有各的悲苦,有爱操屁眼的,有爱日逼的,但最终都需要性的排解。一个开放的社会,需要多元性的包容,更需要对于底层群体的强烈关注。关注而不悲悯,光棍儿们各自都有一套自身的生存哲学

  《光棍儿》观后感(二):真实 强悍本性

  这是一部写实的影片,看了触目惊心,似乎被拉到了曾经的时代!

  先说一个类似题外的话,过年回家,看了一个笑话,说的是某女大学生的考研日记激励自己一定考上:如果考不上就得回老家嫁人,整天土里刨食儿,满手满脚都是黑泥,整天被老公吊到房梁上打,做爱买不起套套,拿猪水泡代替,生一堆娃,落一身的病,还看不起医生,命短。这也许是我曾经经历过的现实,或者是我的熟人正在经历的现实,虽然身在五光十色的大城市压力有,牢骚有,麻木有,但是确实,因为你的努力,你能走出来,就是幸运,可是不幸还是留在了那个山村

  我不是纯正山沟里的,自从出生,我的父母已经成了市民,虽然什么都是凭票供应父母一生省吃俭用,供出了我,而我大部分时候还因为他们所谓的偏向耿耿于怀,但是我现在在看了《双城生活》和《裸婚时代》后那种激愤似乎少了些,我不那么怨天尤人了,我靠自己的努力挣出了我的一点未来了。

  有古话是饱暖思淫欲,可是影片中并非如此,有人利用权力队长),结果求爱不成,成了独臂,孤老就是成了光棍,有人因为娶了童养媳,终身阴影,最典型的是老杨,年轻浪漫过,有二丫儿,可惜二丫有了娃娃,还是被打掉了,嫁给了村长,我曾经以为,在即使底层的人而言,对贞洁也看得如生命般的重要,可是,我暴汗了,真的,起码在我以为,第一次就得给老公,然后终身就是他,我可以改造他,但是不能离弃他,这么看来,我似乎是太封建传统了。后来老杨始终和二丫儿保持情人关系,顺便帮人家养娃,最后还供出了大学生了,这么看来,这比霍思燕的《迷城》揭露得深刻太多了。然后老了老了还花钱买了个媳妇,虽然跟了两天左右就跑到那个什么摩托车家,要跟人家,似乎鸡最终想活着也能走这条路。曾经那么一瞬间,我以为那四川妹子真心实意对人家,写了退回来的信时,我明白了,这分明就是骗局,揪心得很。对性爱的不负责任,造就了社会的种种问题,真实而强悍。

  组成一个家庭,有这么多的丑陋,我曾经以为***是无法接受的,但是似乎这样的情况在那里根本是明娼,吐槽,小时候家人说什么“破鞋”之类很刺耳,即使现在还是刺耳,原来这就是现状愚昧文化感谢我脱离了那里,唯一的阴影是,很小的时候就姥爷对面家玩,那家的男主人在只有我们两个时,突然掏出了那个东西,吓晕了我,不过好在他家媳妇叫他,很快他就出去了,我不敢想,如果当时只有我们两个,会是怎样,也许我变成一个牺牲品,正如现在报道里说的一样,我当时那么无知……再有就是邻居的二军,长我们几岁,小学前后我寒暑假姐姐一起都是在老家过的,每逢这时,我们回去看他的新书,有那么一次,姐姐看书时,他摸姐姐下面,而我居然什么也不懂,也没吃过醋,我是不是傻子呢?现在想来,那仅仅是性幻想罢了,而这些方面的早熟,并不能注定未来的家庭生活是不是会幸福,好在我读了那么些书,姥爷和老妈总一贯的贞洁教育也算是彻底,我没有什么阴影,算是一种另类的幸福吧。

  总之,光棍儿,还是很震撼

  《光棍儿》观后感(三):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延续文明、发展文化、丰富物质前提条件是繁衍生存,就像三体里说的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而电影里则用一句歌词说明:(没有啪啪啪),哪来千千万万人。这是属于大自然的公理,是人类避不开的一种引力。 看着电影里的那个世界,你可能感觉和大城市的世界很不一样,但就起本质而言并没有什么不同。电影里的世界,仿佛只有生存和性,为了卖出西瓜可以大打出手,而连表演节目都想听荤段子。那么大城市呢?电影末尾有一段新闻联播的片段,播的是hjt和法国总统进行会面高级领导人会面,本来这条新闻和这座中国偏远乡村的发生的一切仿佛八竿子都打不着,但本质上却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生存和繁衍,本质上来说国家领导人会面是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进而为人民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和繁衍的环境空间而已。

  小山村里为了卖西瓜可以大打出手,大世界里为了买石油可以发起战争;小山村里赚钱就是为了结婚生娃,大世界里赚钱可以为了很多,为了买房买车,为了买化妆品,为了买好看衣服,甚至为了提高自己的某项本领,但买房买车往往是为了结婚,买化妆品买衣服提高自己是为了更好的吸引异性,本质上还是为了结婚生娃,为了生存繁衍,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大世界里,性不再那么直接的暴露,它披了很多外衣,甚至所谓的梦想,不也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好能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繁衍后代。当大城市里大学教授性骚扰学生,娱乐明星炮火连天,官员富豪包养小三的新闻遍地的时候,其实和那个小山村里发生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电影一直看得我很压抑,如果我存在于那样一个世界,我觉得我也会逃离,就像那个一年复一年总算考到大学的那人一样。其实我也一直在想,如果外面的世界本质上和小山村是一样的话,逃离了又有什么意义,后来我明白了,文明就是为了让生存和繁衍拥有更好的外在形式,就像我们现在不会像奴隶制社会那样随意剥夺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就像我们现在不会像封建社会那样一夫多妻,而更加人道。所以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但如果只止步于生存与繁衍,那人类于鸟兽无异,文明也不会发展。

  所以对于电影里的那些光棍儿,我们可能没资格嘲笑同情或者厌恶,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本质与他们无异,但我们也应该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应该只是为了生存和繁衍,所以要努力“高考” 尽可能离开那个小山村。

  《光棍儿》观后感(四):对低俗现实的生硬模仿不是艺术!是三观不正

  我算是看清楚了,这个片里没一个好人!还把农村拍得伤风败俗,又民风粗野,把农民拍得自私、短视、道德水准低下。有瓜农说他们种瓜地旱,都是赶着牛车拉水,(潜台词就是没有任何水利设施,跟旧社会一样靠天收),当然要激怒得当地水利局长破口大骂,暴露了他不作为

  《光棍儿》是一部揭露农村低俗现实的土特产。意外获奖,怀疑外国人竟然能看懂?还十分买帐,不会是被外国敌特利用了吧?

  开头的葬礼上唱的黄段子,和指名道姓中央领导人、歪曲党中央政策的酸曲,处理不妥当,取材于真实的表演班子表现得过于真实和低俗,广电机关老爷们哪里听过这个,把过于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上了台面,触到了底线,被禁也是意料之中

  拍出了这么一大坨屎事,玷污了党国所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令党国广大干群越看越感到三观不正,这没有被党国的特工机构追责和报复就是好的了!!!

  看完最后,直感到恶心,俗不可耐,这不是艺术,而是对现实的生硬模仿,是把农村里伤风败俗的丑事生拉硬套汇总一块,塑造出一群肮脏不堪的农民形象,看他们是怎样对社会文明的践踏!

  整部片把低俗、粗俗、恶俗、媚俗占全了,把张家口的一个穷山沟简直拍成了淫乱和不道德丑恶集中营!我担心这导演以后会不会被判刑!!

  一部龌龊极点片子!和它塑造出来的肮脏不堪的农村社会!用野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穷山沟普遍娶不起女人的社会问题,却没有提供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俨然成了一个赤裸裸的讽刺武器,几场对比(卖瓜收瓜、新闻联播、张家口的文明标语),安排的讽刺过于直观,刺痛了党国脸面同时也刺痛了民众心灵,而外国认可的也是这个武器,它可以被拿来丑化、贬低甚至否定国人

  《光棍儿》观后感(五):光棍难

  正月里来正月正,有老婆家家户户高兴,有老婆的又吃又喝又把火炉生,你们听听光棍一个人灰板板,晚上睡觉一团团。

  二月里来刮春风,有老婆的穿衣裳干净,光棍晚上惑抡身,穿了一年旧衣裳浑身不能闻,咱可怜我这光棍不伤心

  三月里来三月三,有老婆的脱下棉来换上单,光棍人换不转穿一件烂棉袄,虮子虱子撺成圪旦旦,棉花丢了一多半。

  四月里来四月八,奶奶庙里把香插,有老婆的插香为儿女,可怜我这光棍汉,插香没人和我跪,到了晚上没人和我睡。

  五月里来五月五,光棍人天阴下雨串门门,太阳一落回了家中,一个人睡在被洞洞,越思越想越伤心,被窝后头没有个出气的人。

  六月里来三伏天,有老婆的穿衣把水翻,光棍人一个人不会做针线,做出一件衣裳来,左襟襟长来右领领短,领子挽脊梁前。

  七月里来七月七,天上牛郎织女,有老婆的到了晚上伙伙睡,听一听我这光棍人,到了晚上不瞌睡,没人给我抱大腿

  八月里来到了秋天,家家户户正在烙月饼,有老婆的回家能吃便宜饭,听一听我这个光棍人,回到家里不想动弹,冷水拌莜面。

  九月里来秋风凉,有老婆的又穿上了新棉衣裳,光棍汉想的想都不要想望,到了晚上睡觉炕不热,半夜醒来困得慌。

  十月里来进了冬,光棍晚上睡觉做了个美梦,梦见了好媳妇钻进了被洞洞,闪不闪上前一抱,上前一抱闪了个空,看来梦一梦也不管用

  十一月来雪花飘,有老婆打下素子吃新糕,有老婆的油呼呼的吃油糕,听一听光棍人有点黄米不想掏,一天两顿搅牙糕。

  十二月来整一年,有老婆的家家户户过大年,有老婆的吃饺子肉馅馅,可怜不过光棍人,下了两袋方便面,忘了没搁咸盐。

  十三月里来到了个头,不要麻烦不要愁,光棍回头饿死狗,只要你们多攒钱,多攒钱能成家立业姑娘媳妇到处有。

  《光棍儿》观后感(六):光棍儿的活法

  看着这部电影,我渐渐地想起了小时候大人们恐吓我的故事之一,就是被人贩子卖到穷山僻壤里,给光棍做老婆,我记得我妈还特地瞪着本来就很大的眼睛,压低着嗓门懵懂的我说,你想想几十年的老光棍诶,不要看他老诶,力气大诶···

  我不知道真实的农村生活是否真如电影描述的那样,村长老婆还陪各个光棍睡觉?她是太喜欢做爱了呢,还是太爱她的村民了,贴心地满足他们,以求得村里的太平?不过,这位二丫头活得好潇洒随性,让我心生羡慕。。而光棍们的生活因为她,尤其是杨老头,而添上了一些暖色调安慰

  当杨老头在街上卖西瓜被人打了一顿惨的后,我觉得他真是可怜,那些打他的人太过分了,但是看到后来他也以同样的方式强行把自己和村民们的瓜卖出去时,顿时就领悟了,他们自有自己的活法,不需要别人的定义。但是,在未来,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一定会随着中国的发展而改变,城市化了,经济发达了,但是当他们漫步于鹅卵石铺就的公园小道上时,他们会不会比较怀念玉米地和老相好打上一炮的激情呢?

  当电视里传来标准普通话的新闻联播时,我才有一种惊叹感,原来这些狗血的事情发生时城里邦外也在电闪雷鸣着,而最大的注意力总是不在这些普通人物之上的。这个段落在这让我想到了李银河写的一段话:

  “在布罗代尔三个时段的划分中,中国人自然而然地以为短时段现象(政治事变)是最值得重视的;中时段现象(某种发展趋势)次之,长时段现象(生活方式)是最不值得重视的。而在我看来,布罗代尔对长时段事实的关注却不仅具有历史研究方法论的意义,而且具有对人的关注的意义。归根结底,政治的斗争和经济的发展只是工具,人的幸福与快乐才是目的。我们为什么如此喧宾夺主,为什么常常把手段当成目的而令目的受到冷落呢?”

  很喜欢这样的电影,看似荒诞但无比的真实,比那些砸了几千万叫一帮帅哥美女亲来亲去的造梦脑残电影好看多了,这就是独立电影存在的价值,让你知道不一样的世界,让你知道一个真实的世界。

  《光棍儿》观后感(七):光荣日

  这是一部讲述“姑娘”遇人不淑的片子,现实主义,生猛视角,一上来就倒叙了“案发地点”的人文风貌,以及主要“作案者”的精神面貌。为了逻辑安全起见,甚至不遣余力的赘述了他们的光荣往事,使得平缓过渡进他们的“光荣日”有理有据。他们穷困潦倒,隐世蛮活,5毛钱一斤的西瓜,是唯一可以有的职业念想。他们关注时事,晚间7点的某档节目,是他们每天必追的“美剧”。他们团队合作能力突出,一个西瓜一起卖,一个女人一起用,除此之外打炮、聊天、黄段子和谐安详。但宁静总要被打破,事件也总是要发生,何况一个女人一起用总归是要腻的。于是,美丽“姑娘”遇人不淑的故事便发生了,她不远千里来到此地,只为完成一笔四位数的买卖,而B2C的双方,居然都是野路子。这当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这一次比以往更残酷的是,“买家”的身份——他不仅仅是资深光棍,还是超级萝莉控,所以,变本加厉的施予性压力是他必须会干的。于是,“姑娘”只能逃,只能逃,只能逃。但,逃着、逃着、逃着、耳边就响起了一首诅咒的童谣,“爱走东的,不走西;爱操屁股的,不日X”,于是恐怖漆满了黑夜,光棍布满了村庄。望穿秋水,泪流满面。一条条布满岁月味道的皱纹,在夜空中盘旋,一路路积满历史尘垢的指纹,在大地上张牙。姑娘,挂娘,不要哭,他不是坏人,他只是想贴脸对你说:他也遇人不淑。

  《光棍儿》观后感(八):我们不也是里面的那几个光棍吗?

  想评鉴这部影片,首先要审视思考自己的身份、阶级、年龄、生活体验、知识底蕴等诸多因素是否合适。我这样说不是说我怎么NB,但是看完这部片子不管是喜剧还是现实局,只要有所触动就说明我们不是SB。

  影片真的很好,我们不也是里面的那几个光棍吗?

  我很多年前生活在农村,即使今天看这部影片,也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和亲切,因为我接地气,在我生活的80年代农村里鲜有这样的人或事,但是有,听老人将以前的事更“花花”,这不怨老百姓,怨社会,不是人不好,而是因为人性真实,我也知道即使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也有这样的地方,影片里完全没有对农村和农民的诋毁和侮辱,反而是替他们喊出了农民不会喊也不知道如何喊的声音,如果说讽刺,导演讽刺的也绝不是他们,没有必要把战斗的利剑指向他们,因为他们已是彻底的无产者,(连妻都无产才有影片《光棍》),对于这样的群体已经无需讽刺和斗争,有的只是导演真诚的、用心的、平等尊重良心基础上的对一些地区贫苦农民的同情和我国贫穷农村现状的呼喊,他是在替哑巴说话,替盲人打官司,他是英雄。祖祖辈辈的极度贫穷与外面现代社会金钱、利益至上等等的联合冲击绞杀,才有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好比是,虽然中国人普遍温饱了,但是问你幸福吗?你不难受吗?你没感觉被什么东西卡住喉咙吗?不关你是什么书香门第或是如何富有文明,让你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得,你也照样光棍儿,哈哈哈,就好比你大家闺秀,照样可以一逼就娼,你是英雄盖世,照样可以气短,你是书香子弟,饿急眼了一样上山,生活无形的大手让他们无路可逃,没有选择,不能选择,除了承受就是忍受,千万不能觉醒,因为他们的前辈陈胜吴广那时候的觉醒可以让他们有机会翻身,而如今他们如果觉醒,换来的将是莫可奈何的清醒的痛苦。所以人们需要把注意力往其他方面转移集中,(比如传宗接代延续基因是动物的需求)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今富裕起来的农村所富裕的程度远远没有吹嘘的那么高,人们似乎更加辛苦,你信不?而且有形的代价是流失了土地,无形的代价是流失了从前优秀的一些东西,如孝道、互助、平和等等,对于本部影片的评价其实很尴尬:大城市里的年轻人看到的只是愚昧和讽刺,大城市里的老年人略带同情和各种原因的暗自庆幸,很多人理解不了,农村里没念过书不会看,岁数大的能看懂的没机会看,绝大多数是看了也白看,这才是让人揪心的麻木,想到这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们似乎经历着和老年闰土与豆腐西施一样的境地,影片里面都是原告,没有一个不是无辜的,不是可怜的,没有一个不带着温情的人性,你就说杨光棍儿吧,他何罪之有?穷----没媳妇---种瓜被欺负----再欺负别人----买妻买妻---穷,就是这样一个循环。今天的我们不也是如此辛苦麻木的生活吗!只不过在裤裆问题上,进城了的人们穿的西装革履文明点儿,过程矜持点儿,花样多一点,但还少了人家的坦诚呢!面对我们每个人的无可奈何,我们是不是一样的一声叹息呢!,这就是生活,你不必用鄙视或同情的眼光去看内容,更无须用批判的言语说什么,只要你知道你内心的甜酸苦辣与他们是不是程度相近就行了,多少再与导演有些共鸣就更好了。

  我们早就知道鲁迅写《故乡》写《阿Q》不是讽刺、埋汰、歪曲人,怎么就没理解导演的一片苦心呢!哦!!原来呀!古时候的明月照着今人,今人却以为瞧见的不是古时明月呢。我本来不想说什么,但是看了几句评价,就BB两句

  《光棍儿》观后感(九):让性回归爱情而不是资源

  说到底是一个性资源分配的问题。在政策资源、水资源各种资源都缺乏的情况下,性资源也成为其中。在一胎政策和重男轻女共同作用下,那数以万计的光棍儿们连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满足不了。

  在BBC的《被遗弃的女孩》中,有说道,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存在于中国。被遗弃、甚至杀死的女孩越来越多。片子里,那些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孩子也基本上都是女孩。而男孩越来越多,但是,谁来嫁给男孩?于是贩卖妇女也开始猖獗。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同时,导演郝杰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的时候说,现在的姑娘,村里的找镇上的,镇上的找县里的,县里的找城里的。那些打光棍儿的就是那些混的最差的了。

  两项因素最终导致,或者本来就有是互为因果关系的,性成为一种资源。你有钱的,就是拥有自己的私有财产——老婆,专属于你个人的打炮工具。更有本事的,还有二奶三奶四奶N奶。钱越多资源越优质,资源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越小。而混的最差的就该是《光棍儿》里的老杨们了吧。

  华中师范大学的性学教授彭晓辉呼吁中国应尽快确立同性恋婚姻的合法性。那样至少能解决大部分的光棍。男男结合了,再把数以万计的同妻释放出来。毕竟从科学的角度讲,男同是比女同多的。(当然我也不明白这个科学在哪里)。这是一个法子。

  但是毕竟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要根本解决光棍儿问题的,就应该放开二胎政策。不用担心中国人口会猛增,现在从奶粉问题到墓地涨价,都显示着生存的困难性,没有人想要自己的孩子出来遭罪回头自己也吃力不讨好的。

  再者就是打破让性成为一种资源。那就是要男女平等。这种平等不仅仅是给予女性和男性一样的机会。而是在能力有差别的情况下让女性也能享受到和男性一样的权利。这里的能力不是指自身的工作学习能力,而是指性别差异所带来的男女差距。需要补齐这种差异。比如说,在领导层中必须保证有几席位置是女性拥有的。保证女性在领导中的话语权。如果不能保证这个,依旧是歧视女性。因为在歧视的概念中,不仅仅包括不给某种权利,也包括,把相同的权利给了不同的人。比如说残疾人,你不让他上路是一种歧视,你让他和正常人一样上路也是一种歧视,他需要无障碍通行。这样保证女性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那样那么多姑娘也不会把自己的美貌和性作为一种资源跟筹码来换取更高的生存地位。那样光棍儿也不会是所谓混的最差的。而完全让爱情来维系婚姻。

  《光棍儿》观后感(十):毛尖:光棍儿

  少年时候看港台小说,看到“三十三岁的男孩”这种表述,我们就吃吃笑。乖乖,三十三岁,对十来岁的我们而言,简直可以死了。当然,等我自己活到三十三,就觉得这种表述也很正常,可是,台湾文学的青春期要比大陆长,在我心里,却是根深蒂固。

  文学青春期长,台湾的青春电影也因此发育得很好,杨德昌侯孝贤这些高头大马不提,《艋舺》一类的电影也常给观众生猛海鲜的印象,虽然我自己遇到的台湾男孩百分之九十九都斯文平和,台湾女孩更总是让我对自己的性别产生焦虑,但是,文艺青年一回事,青春文艺一回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青春题材电影,琼瑶电影却不能算。

  可是最近大红大热的两部电影动摇了我对青春电影的理解。一部是台湾产《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部是大陆产《光棍儿》。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名气很大,电影改编的同名小说已经在网上红了三四年,导演兼编剧兼原著作者“九把刀”更是有点青春文学教主的调调,所以这部电影一推出,就天南海北欢呼声,简直圣诞节提前降临,全中国少男少年都在快乐地唱:Jingle bells, jingle bells, jingle all the way!

  Jingle all the way!看完《那些年》,感觉就是跟着大商场喇叭也顺口了一句。今年台湾青春电影代表作退到了高中生水平,还是我已经世故到对小清新不能动感情?天地良心,能用来形容这部电影的词,除了头文字小,还有什么呢?小清新,小文艺,小色情,小眼泪,小诚意,小伤感,除此,还有什么?琼瑶体裁剪成校服体,在世界政治这么重口味的今天,《那些年》,太轻了。说这是青春电影,杨德昌侯孝贤会答应吗?

  杨德昌没机会摇头了,如果侯孝贤不摇头,那我就推荐侯导看《光棍儿》。《光棍儿》没《那些年》这么好命,这部电影既不可能公映,甚至在网上也东躲西藏的,虽然《光棍儿》和《那些年》一样,讲的都是光棍想女人,也有打飞机,也有梦想和失落。但是,《光棍儿》叙事重口味,政治重口味。

  《光棍儿》中的老光棍,论年龄,可当《那些年》中小光棍的爷爷伯伯,但是,张家口顾家沟的这四个老光棍,虽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依然生机勃勃而且性致勃勃,老光棍饥渴,老光棍偷情,老光棍嫖妓,老光棍买老婆,老光棍还玩同性恋。影片最具质地的是,这四个光棍从头到尾就没换过衣服洗过澡,家里也是脏乱差,但是,他们的感情生活却一点都不脏,不仅不脏,而且,纯情;不仅纯情,还很喜剧;不仅喜剧,还很刺激;不仅刺激,还很悲凉……

  这种包裹在一个人物身上的多面,包含在一个情节中的多个面向,使得《光棍儿》成了今年最热门的独立电影,而其中最炫目的面向,就是这部电影的青春气质,所以,看完电影,倒是觉得台湾的青春期定义可以再放大,“三十三岁的男孩”没什么,五十三,六十三,七十三岁也能继续男孩。

  这方面,最近特别流行的一首圣诞歌特别恰切地概括了《光棍儿》的主题和旋律,我的感觉是,谁唱过这首歌,谁就也没法再唱原版的了──

  ingle boy, single boy, single all the way, having party together, and turning into gay. HEY!!!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