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童话》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人间童话》经典观后感集

2018-06-23 21: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童话》经典观后感集

  《人间童话》是一部由卫铁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童话》观后感(一):人间没有童话

  导演也许是悲观的。

  纪录片以被宏大话语裹挟的大队会议开始,以老师讲述如何失去理想和激情结尾。

  悲

  所有对于“犯错”的批评教育都是单向且简单粗暴的,所有的“犯错”的学生都是低头不语的。

  六一儿童节,台上衣着光线、面无表情跳着肚皮舞的老师和学生,与台下百无聊赖师生呼应

  在教室外独自面壁的学生的失落委屈和被遗弃感,与在办公室面壁的学生的背后谈笑风生的老师形成鲜明对比

  20多年教龄的老师对“撒谎”、不学习又缺乏父母关心的胖学生,恶言相向。他未来要如何重建自信

  表彰活动上,浓妆艳抹顶着烈日夹道欢迎领导的学生和他们声情并茂朗诵赞歌恰似一部荒诞剧。

  早恋的男生们极具诗人气质,有着强烈创作欲望,却对此感到害怕和犹疑,下决心不再进行“不属于这个年纪”的创作。

  喜

  想纠正小团体作风的老师,意外发现“小团体”中的男孩在互相纠正缺点,共同成长

  临毕业,老师和毕业生们终于有机会面对面交心,他们互相剖析性格,互相开导,解开深埋在心里多时的疑问

  民主选举中,老师面对表达欲望空前,因性别敌对的学生手足无措。但最终“无为而治”却给了学生自发调解的空间

  悲喜交织的复杂

  观影会上小学老师回答一个五年级孩子家长的疑问,那些她“不愿意”做和愿意做的事,大概是二八分。

  一小伙认为,很多老师都没有把自己灵魂塑造好,谈何塑造学生。小学老师反问,世界上又有多少人塑造好了自己的灵魂呢。

  任何一个新生命都无法独善其身。若将新生命捧在手心,让它生活真空,是否是一种对生命和人性的不尊重

  家长、老师、学校社会,都不可能因为任何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重塑自我。

  那些希望老师以极大耐心和无限的时间为孩子着想的家长,是否能以同样的心态面对自己和他人的孩子?能否以同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同事、领导、下属客户

  对于老师来说,面对学生、业绩、同事、领导和体制,如何周全理想和现实已是极大的考验

  那些接受了与他们的学生同样教育的老师,如何能够彻底颠覆亲身经历和自我,如何在严密的体制里倡导激进变革

  一个老师每天面对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如何一一聆听他们的心声,并发现其中的微妙改变

  我最喜欢镜头是,导演全程记录下表彰大会上学生们声情并茂的赞歌。这些站着朗诵的学生背后是仿佛置身于另一空间,一副事不关己态度的领导们。学生们背后这些看不清、道不明的“领导”就是他们站在台前“表演”的始作俑者。可学生和领导之间层层传递信息执行活动的校长和老师们才是这些能够发生原因所在

  如果X是官僚的,教育部门如何独善其身;如果教育部门是官僚的,学校如何独善其身;如果校长是官僚的,老师和学生如何独善其身。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压迫都有峰回路转的可能,但是discourse并不是无坚不摧力量

  《人间童话》观后感(二):摸不准导演的主线

  总的俩说,本片的观影体验欢乐

  但是对于本片的来说,本片还是有很多的不足

  首先,很不明白本片的一个定位

  本片好像是在批判中国的现代教育、好像在老师的尖酸刻薄,又好像只想突出童年”,突出中国特色的童年成长

  这是本片最大的问题

  三条主题来回变换,让观众不知道如何跟从

  第二个,不足点,在于本片应该不能算是一个批判型的纪录片

  导演真的在批判,现行的中国教育制度嘛?

  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可是导演并没有在中国特色上去做文章

  稍微在“少先队员”这些做了一些突出时,他又画风一变,变成了童年题材

  没有在这个点,进行深入的解读,是本片的一个遗憾

  第三个点,中国的教育真的没有那么多弊病,不需要这么多的的诟病和批判(主要是导演也没做出什么文章

  导演现在的教育,应该不是制度,或者洗脑式的问题

  所谓的“洗脑式”的教育,是每个国家都存在的,是每个国家所必须的

  而老师的尖酸刻薄,也仅仅是老师的教育水平问题,是国家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最后,讲下我喜欢本片的几个点吧

  本片在童年的表现上,我还是很喜欢的(有点纪录片商业化的拍法)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人物内心变化刻画,做的很真实,非常能触动我们这一代人的内心

  如果导演仅仅是拿这一个段,来放大,来叙述

  本片还算是一个很大的经典!!!

  可是导演,又想讽刺,又想批判,又想展现童年。

  最后搞得什么都不是

  《人间童话》观后感(三):可以型塑却会突变精神

  人的精神气质是如何形成的?而精神气质突然背离了人们想要捏造的方向时刻,又是怎样发生的?

  比如,千千万万辅导员老师,会不会有一天有一个老师听着那些8、9岁的孩子一本正经抑扬顿挫汇报是怎么抓落实各项工作,突然感到不可抑制地想笑,从而再也不能凛然地做下去?或者,那些在选举先进标兵中因为有个男生投了女生的票,爆发热烈争论小学生们,在说出“人有自己的自由的灵魂”之后,会不会在经历或见到老师劈头盖脸、滔滔不绝打击责骂一个迟到的、或吃零食的、或上课讲话的小学生时,心里突然感觉到一根插进灵魂的刺?又或者,那个小学毕业时说,他看到爱就是LOVE =L(聆听) +O(感恩) +V(尊重) +E(宽容),他会不会突然有一天想起小时候加入少先队,在老师带领下举起右手宣誓要爱党爱国人民,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或者学校组织的“感恩老师主题班会课”,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恩?那些表情丰富大声背诵对领导代表的热烈欢迎词的小孩子们,再要背上多少年政治书、革命理论,从中学大学,甚至从大学到考研,突然间可能有一天有一刻有一个人,突然袭来一种奇怪的呕吐冲动

  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他们的现在还是和我们的过去一模一样。但是,即使是这样,每个人的未来还是充满了变化。比如有人去拍这样的片子,有人看这样的片子在笑中跌出了泪。那些貌似“严肃”、“崇高”的东西,长大后一场大笑就可以“解构”了,因此这看似堡垒一般的体制,也可能脆弱一阵风都经不住。

  《人间童话》观后感(四):你能做的,比你想的更多

  纪录片《人间童话》观后记

  ——希望更多的人,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对这部片的思考评论,而是可以行动起来,纵然有无力感的存在,但是要知道,我们每个人仍然还是有机会做一些什么的。

  这是一部让人回忆满满的纪录片

  想起自己

  想起以前的儿时伙伴

  穿越时空

  回到小学时代

  一些场景哄笑过后却会带来无尽的思考和无力感

  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已经被诸多抨击,诸多评论,诸多改革探讨

  素质教育的概念提了很多年

  却没有真正有成效的行动

  模式化教育

  流水线化教育

  让我们的成长都像是在同一个模子中印出来的一样

  看过片子

  你会发现

  原来全国的小学都是这样的

  原来我10年前的小学教育模式

  10年后还是没有改变啊

  这个学校

  足以代表整个国家和时代教育的缩影

  很多看起来有些可笑形式化的场景

  原来其实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原来我当时也是这么努力去践行这些事情

  原来我也是努力去做当时老师告诉我们这样是对的

  大多数同学也觉得应该这样做的事情

  为了欢迎参观的代表举着鲜花

  大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做一个好学生

  当老师将问题儿童安排跟自己同桌

  会想着用自己的各种想法故事去帮助改造

  曾经的崇高和严肃认真的事

  现在却发现原来有些可笑啊

  当然

  还是基础教育有很多好的场景并没有在这部片子中被拍

  不过

  作为一部纪录片

  所要呈现的主题目的已经达到

  很多人说自己现在的无知刻板虚伪势力卑贱没有创造力

  我们的思想统一毫无个性都是因为这样的体制造成的

  这样的体制或许造成了部分人才的埋没

  但是

  难道那些企业家科学家社会前沿人士他们没读过这样的小学

  该反思的还有很大关系是自己的成长

  也有责任来源家庭以及更高层级的教育

  完全归咎到教育体制实在不理智

  纪录片拍摄于2008年的湖北黄石广场路小学

  记录了中国一所普通小学内的林林总总

  少先队大队长会议

  文明小标兵评选的男女之争

  课间走廊的打架

  那个带着一脸恨意气愤的独自被罚在课室外的女孩子和另一个完全不在意的男孩子

  办公室排队背课文

  六一节的文艺表演

  感恩老师主题班会

  个老师责骂/教育/孩子的场景

  老师和学生毕业前的谈心交流

  加入少先队戴红领巾和队旗下的宣誓

  …………

  片子的每一个场景都很普通

  没有过多的渲染

  随意的拍摄

  粗糙处理

  有那么一点生硬的转场

  演员的真实表现

  闹剧一般的情景

  学生的嬉笑和委屈

  老师的吐槽和责骂

  站在第三者视角去记录这一幕幕

  每一幕

  都是场景真实的表现和映射

  /你看看你很会说谎

  很会骗人嘛

  骗人的话是不是早就放在脑子

  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说

  可是你却像个弱智一样

  头像个球

  肚子也像个球

  再吃下去真不知道成什么样/

  /复读很光荣是不是

  比别人高大

  是不是

  三年级的复读生

  …………

  你想做佛还是台阶

  如果你想做佛

  要历尽千辛万苦

  你从现在开始就要做到忍住上课不说

  如果你想做台阶

  那你就坐到第一排/

  以上两段是来自片子老师教育学生的部分原话

  不知道孩子听完心里是什么想法

  控制不了自己的吃货天性

  被放大了自卑

  还是自此发奋努力成佛

  亦或甘心成为一个台阶

  好学生几乎永远不会在那个年纪听到这些话

  捣乱分子们或多或少都是缺爱群体

  夹带人身攻击的教育

  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一个主题为/我爱红领巾的主题班会上/

  当老师问/你们爱不爱红领巾/的时候

  所有孩子都高声回答爱的时候

  我不确定这其中是否有我们听不到的 那句/不爱/

  我想孩子们的回答确实是坦荡荡的

  但这大抵应该是形式主义带来的所谓成果

  少先队队旗下的宣誓

  他们是不是完全清楚这些话的意思

  是自己思考过后才做的这个决定

  /男生就应该投男生

  女生就应该投女生/

  /他有想投谁就投谁的自由

  他有自己的权利

  有自己的灵魂/

  因为文明小标兵的选举从一男一女变成了两个女生

  而在班级引起的一个讨论

  孩子们的想法真的很深刻

  对追求真正的公平公正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决定

  投票的男生

  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

  认为这样才是负责任的

  对比他们在少先队队旗下的宣誓

  这样的场景

  太让人庆幸了

  试问我们现在

  为了不被人觉得奇怪

  为了不受排挤

  多少人能忠于自己的选择

  而不是违心的做自己

  /六一节是学生的节日

  同时也是我们老师的噩耗

  你看

  我们除了要上课

  还要排练节目

  你说累不累/

  来自一位受访的老师的原话

  这位老师我们不能说他不负责

  只能说他对于自己工作所能做到的

  还有太多的没想到

  更谈不上做到

  他不甘心当一个老师

  觉得没多大的抱负价值

  当一个老师一辈子也就一个老师而已

  职业体制内的无奈和现实当然对老师的工作有所限制

  而对这个工作的认识

  却是你自己可以决定的

  三位女老师在办公室讨论汶川大地震时会不会让孩子先离开

  其中一位毫不犹豫地说会

  另二位吱唔着没有明确的回答

  除了孩子

  她们还要考虑自己的家人

  如果她们真的没有那么做

  她们是不是就不是红烛,不是春蚕了呢

  老师抱怨着被误解这个职业很闲很好赚

  抱怨着自己的工资

  想改变这个教育现状

  老师的专业素质和思维是一个要重点切实提高的问题

  这个世界能有多少个卢安克呢

  至少中国这片土地

  现在还没有

  不在意任何的难和累

  真正的想为儿童素质教育做探索

  让儿童这个独立个体真正成长

  成为一个真正的完全的个体呢

  基层教育体制存在缺陷

  形式主义给我们带来太多太多的理所当然

  这样那样的做法

  是不是都对

  或者都错呢

  不全然

  毕竟现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大多数人

  也是这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我们

  不也成为了此时此刻的你我吗

  当然

  大锅饭式的教育

  也有其被烧焦煮糊的某些部分

  因材施教

  数千年的智慧

  还剩下多少探索者

  会想起我们自己在小学时代的生活

  再对比我们现在的生存之道

  是不是早在小学这个小社会

  我们都已经演练过了

  在放映会现场看片的人

  其实很多都不是教育体制内的工作者或者未来教育体制内的工作者

  放映后的交流活动中

  很多人的分享也仅仅局限于纪录片的某个场景

  指出教育方式的不对

  我觉得

  看这部片子

  不要局限于仅仅看到其中的存在缺陷的模式

  作为一个教育体制外的人士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方法去为此努力

  去做点什么

  一次艺术交流

  一本给孩子的有意义的书

  一个你的故事

  一个拥抱/笑容

  一次短暂的陪伴

  等等等等……

  其实

  都可以帮助为这体制做些补充

  你能想做的

  远比你能想到的更多

  其实回忆起自己的小学时代

  并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

  也许是因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好学生的缘故

  大多数的人和事都早已在逝去的那么多的日日夜夜中淡忘

  很多印象

  就仅剩一个个眼熟的名字而已

  所能记得的场景和人事

  比起那6年的光阴

  实在微不足道

  印象最深刻的

  几乎全都和情窦初开时心心念念的他相关的场景

  当然

  我也还记得那些年一起玩的好朋友们

  虽然现在仍然保持联系的真的不多了

  小学一二年级好像常常被调皮的男生欺负到哭

  印象很深刻当时老师每次都有批评那些男生

  问清原由

  让无理无礼的男生道歉说对不起

  然后下次我还是继续被欺负

  回老家

  偶遇小学时候的老师

  打了招呼

  跟老师说起自己是97届的

  老师都觉得很神奇

  说你还会记得我

  很多老师

  连自己都不知道

  自己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多么重要的角色

  《人间童话》观后感(五):时代的胎记

  我听到了让我担心的一种观点。

  我很担心观众对于纪录片的理解:批判,揭露,讨伐。在文艺作品中定义符号意义,正是中国一贯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带来的后遗症,如果作者想批判什么,批判的大概就是这一点吧。

  纪录片的价值是发表观点吗?纪录片最重要的使命是忠实的记录时代的气息。这个时代,观点太多,事实太少,能做到还原现实已是不易,何必夹带私货。

  我并不是说纪录片不该暴露作者的思维方式,这有点扭捏和做作,我只是觉得,作者不应该带着野心去拍摄纪录片,想要通过它去实现什么东西,这会让作品偏离正确的航道。

  当然,换种角度讨论,纪录片无法不带有观点,观点从作者选择素材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被剪掉的素材本身,也带着一部分真实被扔进垃圾桶,如果没有观点作为线索,影像留下的就只是孤零零的碎片了。

  但是,诚恳的面对观众和自我,不煽动,不质证,多少还是能做到的,也是纪录片的本分。粗糙和凌乱让我不觉得《人间通话》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但导演卫铁至少做到了把解读的权利交给观众,这是合格的。

  影片拍摄于2008年,现在看这部影片更多是怀旧,再通过这部影片去探讨教育的问题大概也失去了时效性。至少从我接受教育的这么多年,社会一直在批判教育体制,但现行的教育体制依然是无可奈何但行之有效的怀柔手段。

  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我所处的那个时代大概也有所不同了——但它真的改变了吗?我不知道,也不想讨论。

  但那个时代的教育,在那群孩子身上刻下了一道难以自愈的伤痕。

  这是时代特有的胎记。

  《人间童话》观后感(六):学校不是教育的全部

  片子很欢乐,怀着笑声看完,一些共鸣,一些思考。

  1. 共鸣回忆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句话是读不出来的,一定是唱着出来的;

  背诵课文;

  少先队元宣誓,领红领巾。记得当年班里只选了少部分人作为第一批少先队员,当时被选上的我激动了好久;

  集体大扫除;

  被老师骂,体罚,片子里面太小儿科了,那都不是事,记得小学手工课,每人做了一个教鞭送给老师,结果期末的时候教鞭全打坏了,三角尺只剩一条边了,什么,你说怎么坏的?打人打手打坏的;

  同学打架;

  等等。

  2,思考

  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一部份,给不了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如在北上广等,就得靠家庭教育来弥补,我认为最终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踏实勇敢的品质。 学校里学习的,老师说的不一定就是全对的,要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学校的种种活动,去思考背后的故事,不要盲目被洗脑,保留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去学习,去参与,而不是寻求认同感。

  下面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两位朋友的感受: "有孩子的人看了之后会切实的考虑孩子教育的问题,我很庆幸我坚挺的在北京,把孩子带到北京,给她良好的教育。 黄石离我们家很近,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在学校当老师都是我们当时班级里混得不怎么样的,我都看不上的人找些关系就在小学当老师,我的孩子能让这些人教?开玩笑。"

  "片子中孩子们很认真的进行选举,为自己的意见坚持着,不惜拍桌子,吵架, 他们很认真,会不会后来他们发现这些都是虚无的,并没有什么用,等他们发现之后,就会变向另一个极端,变得无所谓,变得纨绔?。"

  最后感谢瓢虫的小伙伴,感谢主啊人 韬,辛苦了。

  《人间童话》观后感(七):一部客观的影片不需要过度的解读

  导游很忠实的记录了小学教育的现状。二三年级肆无忌惮的打架。四年级男女的对立。六年级男女的融合,性的启蒙,花季的多愁善感。老师对纪律,集体的强调,老师的压力,活动的编排等等。我觉得拍的很好,导演的一切都是所经历过小学。这是一个很优秀的纪录片,它并没有注入导游的主观观点,它只是在记录事实。

  电影是在一场分享会上看的。看的过程中很多欢笑声。观影后的分享中,发言的几位观影者却把它解读为对中国教育的批判。还有说对电影失望,说电影没有用逻辑串起来。电影也没有关注被边缘化的同学等等。我听了糊涂得很,想了想才明白,发言的兄弟大致是带着这是一部“深刻批判中国教育”的电影的想法来观影。

  在我看来,保持客观是纪录片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没有逻辑也意味导演没有注入主观观点,它只是记录一些事实而已。

  观影者观影后抒发自己的观点,不必说是影片的表达。

  正因为影片没有表达某种观点,只是称述,才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观后感。

  我看它,我看到的小学生的天真烂漫,看到的是中国老师的不易,看到的是我们自小就开始思考人生,思考我们该去往何方。

  他看它,看到的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而她看它,却是唤起了对教育的热爱,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老金鱼教小金鱼他们在水里一样,教会小朋友们思考。

  《人间童话》观后感(八):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是长大还是沦陷?

  给五星力荐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看一看影片,哪怕只是看一看。

  电影拍摄于2009年,我是2006年小学毕业,我说跟我当时一模一样,然后讨论会上一位80后也说一样。

  我猜测在这所小学的拍摄时间应该是一个集中的时间段,比如暑假来临之前的两三个月,因为片中所有人的衣服都是夏装,但是导演通过剪辑给了影片一个秩序,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进阶过程,而且每个年级,给出的拍摄内容都是不同的,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选择。

  (当然前提是导演特意选择了素材而不是只拍到了这些素材)

  整个影片对学生和老师的刻画几乎五五开。

  四年级的学生,对竞选小标兵的结果不满,因而产生了激烈的争辩,起因是一个男生没有投男生的票,而是投给了他认为最优秀的,最值得学习的女同学,男生们因此失去了照例的“男生名额”,而女生们坚持认为投票权利是每个人的自由,别人是没办法干涉的!最后在放学时,男生女生们和解了,男生们承认了投票结果,女生们为激烈的反应道歉。

  这是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一个段落,我们真的看到了孩子们自觉的对事物真实的追求和公正有理的态度,还有那个引发“轩然大波”的男同学,坚决不改变自己的选择,认为这样投票是对班级负责任,哇!这样真诚,简直太赞,试问我等大人已经诸多道理都通明,却有几次敢并愿意这样坚持己见,欲负责到底而坚持说不?不知何时开始,我们不停地妥协。

  六年级的“畅所欲言”班会上,同学们“原谅”了一个被孤立的女生,因为她改变了自己,能“合群”了,女生小声地抹着自己的眼泪。

  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个段落,仿佛看见了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周围的人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帮助了异类”融入社会,happy ending!哈哈!

  还有学校精心准备的校友欢迎会,让孩子们手里拿着假花,“克服”一下毒辣的太阳,夹道欢迎校友们,用极尽“优美”的语言歌颂和赞美校友们在自己成长路上的“激励和帮助”

  体制教育下的校园政治,教育方式和体制下的孩子,一个小小的,普通的学校,几乎全权代表。

  当然,由于影片对老师的描述让人感触太多,反而不知如何表述。

  比如老师用嘲笑“激励”两个上课说话不听讲的同学,“复读光荣,复读不用学习就比其他同学成绩优秀,每年都复读多好……”;

  把在六一儿童节迟到的参演同学训到抽噎不停;

  在办公室讨论假如地震来了,救孩子还是保自己?一个老师说她应该会先救孩子,另外两个说:你好样的,我们做不到;

  年轻的老师抱怨自己本来会讲公开课,但是自从被主任“悉心教导”了之后,就不会讲了;

  集体或者单独抱怨着工资;

  男老师觉得没前途;

  正如一位朋友所说,庆幸没有变成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变成了自己。一直到看完整部片,最想说的都是——好吧,我们的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四十年,好像从来没有改变,令我们这些新生的,接受了大杂烩教育,也许明白好坏对错的90后也开始担忧,我的孩子怎么办?

  也许国外的教育并没有比我们好到哪里去,但是我想,人们总是期待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不过是因为对自己的“经”失望透顶,只好对未知的可能寄予一点儿小期望罢了~

  《人间童话》观后感(九):笑,却愈发悲凉

  影片拍摄于2008年,两位摄影师三个月洋洋洒洒的拍摄,历历在目。近两年卫铁导演重新在小范围开展了放映会,我也有幸时隔多年来看看镜头前的众人。

  影片后段的六年级部分,是我所熟悉的情节:“马老师”的班级组织了交心会,孩子们与老师聊到了爱,自由,与宽恕。众人一齐“原谅”了被孤立的女孩,皆大欢喜,老师露出了慈爱的笑容。这是屏幕前的我们,所能看到的。后面的镜头有老师们在办公室批改作业,“马老师”如同扫射炮一般抱怨了一通学校的待遇,进而连扯带拉痛斥了撒谎的“坏孩子”小胖。

  事实是这样的。

  被孤立的小女孩,也曾焦虑暴躁,却早已调整适应。谈心会中提到的“刻意伤害”,无非是想隐晦地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不满:对待学生的态度三六九等层次分明,不入眼的学生被无赖欺负根本不关心,还喜欢用恶毒肮脏的语言,凌虐羞辱咨询的体罚来羞辱,惩罚学生。这是那个流泪的小女孩所指的“恶意伤害”。然而另一个傻傻的小女孩口无遮拦地将重点引入到了若干年前女孩的境遇,顺便渲染了一下气氛,直接偏离了主题。流泪的小女孩的眼泪是心情复杂的眼泪,有感动,有无奈。感动周围同学的善意,无奈自己的真实表达诉求被遮盖了。

  镜头下的孩子们,是可爱的,老师们,也大多是可爱的。不可爱的是制度,和镜头之外的种种。

  “马老师”在镜头前堆出满脸的笑意,冰山之下是无数人的童年阴影。她不懂教育,她摧毁了 许多人的,童年。她会撕烂她不喜欢的画扔到地上,哪怕这画是孩子们满心欢喜准备参加比赛的作品;她会揪住女生的领子与头发在讲台上,旋转,撕扯,叱骂,直到女生从内而外弄成一团糟;她说:“你们几个是最没脸没皮的同学”,她说“你们别在那里假惺惺流几滴猫泪”,说“你连茅草都不如,一点资自尊心都没有”。她讨厌声音,讨厌喧闹,喜欢课余时间和副科时间学生们全部在教室里排排坐目光呆滞地听她废话。真的是,毫无营养的,废话。

  于是。

  她班级的孩子们,那些镜头前,聪慧,有灵气的孩子们,在被捆住手脚几年后,目光也呆滞了,读书也渐渐没有灵气了,对比另一所同样水平的私立小学,广小,似乎并不擅长可持续发展呀。

  如果要给这部影片拍摄后续,可能会很难拍,因为大家都泯然众人了。当初那个流泪的女孩,如今也即将受洗,接受神的指引了。神的疼爱下,方能水清木华,氤氲迷人。

  《人间童话》观后感(十):希望还是有的

  昨天在现场看了这个片子,卫铁导演也在,片后交流时,一位大哥提出片子展现的东西有点重口味了,要是中国小学教育都是如此的话,我们的国家没有希望。

  从小城市出来的人都应该之道,小时候我们的教育,比片中口味更甚,但我们一路上了大学,出来赚钱,再看到这个片,对片中展现出的近乎惊悚的形式主义、流水线式的、虚伪的教育居然是反感的。我们从小接受比这更甚的教育,现在居然反感,我们现在看到骂政府的文章会觉得过瘾,我们对权力向往,但也对其滥用鄙视,我们现在通过所有可能的渠道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看来,他们对我们的教育是多么失败——我们并没有成长成像纳粹德国或WG时期那样的思想统一的红色青年,我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并没有像片中孩子们宣誓的那样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为什么会这样?片中所示的统一的、流水线式的教育并没有让我们长大后成为思想统一的、毫无个性的蚂蚁式群体性动物。我想片中几个画面已经暗示了一些解释,在大队委们逐次宣读自己的工作计划时,很多孩子照着稿子一句句念下来,有的断句都不通,有的还会吞字,说明他们打心里是不接受这种方式的,而老师显然也没有认真听他们的工作感想什么的,只是低头自己翻着材料,说明老师也并没有进一步的施压;学生们统一打着拍子听少先队队歌时,好多孩子眼神空洞呆滞,有的孩子还调皮地左顾右盼,他们就好像有某种天生的本能来拒绝这种游戏,这很正常,因为这个游戏本身就是违背人性的;片中更是多次表达了老师们对此同样不满。因此,看起来这个游戏中的所有人都在应付这样一个事情,毫无认同感,更不用说激情,这要是放在一个商业团队,实在是灭顶之灾,而对于这样一种不符人性的教育,这实在是一种幸运。

  然而,教育是如此的浸入生活,渗入大脑,虽然没有达到他们所想像的教育效果,却终究产生了一些影响。导演对这种影响描述为:这是撒谎的开始。这种教育激发了人类最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撒谎。对此,我个人愚见是社会氛围不管多么的文明宽容,真话却总是逆耳,在学校要生存不被骂,在社会要生存不被裁。诚实需要所有人都诚实才有意义,一部分人的绝对诚实只能造成这部分人的人生悲剧。因此,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单单从个人生存角度来讲,撒谎早学会一点还是挺好的,只是有一点,这撒谎应该建立在保护自己的动机上,而不是伤害别人,能教育到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

  片中另一个比较恐怖的点是:老师们依然会对孩子们进行侮辱,孩子们依然从头到尾低着头不敢说话,这和十几年前没什么变化。但对应现场一位大哥说的,现在大城市好多小学确实已经改善很多,教师素质也提高很多,教育手段也向多样化发展。不过这些改善还是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发展都比较好的地区。这也体现了片中没明说的一点: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已经是制约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最大瓶颈。

  毕竟还是有部分人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说明大家明白什么是优质,只是真正的改变,可能又要过去好几代人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