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雨水危机》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雨水危机》经典观后感集

2022-05-29 02:09: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雨水危机》经典观后感集

  《雨水危机》是一部由伊西亚尔·博利亚因执导,路易斯·托萨尔 /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Juan Carlos Aduviri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雨水危机》观后感(一):所需之粮,今日赐我——《美洲启示录》

  所需之粮,今日赐我——《美洲启示录》

  中国大陆新左派在89年之后与自由主义者的那场论战,究其本原乃是要警惕权力还是警惕资本。左魔可怕一些,还是右魔可怕一些。常规上应是欧陆政治光谱的指向,只是当中国“左”“右”就混乱了。其实只有“毛左”和“毛右”之分。90年代中期以来,刘再复李泽厚提出的“告别革命”渐成思潮,一时间有“体制内健康力量”为首的改良派被民间委以和平过渡的重任。25年过去了,现实狠狠抽打这些亚健康人士的嘴巴,人们开始又回到了左右之争的激烈意识形态搏杀之中。

  《Even the Rain》,还有个中译名叫《雨水危机》。不过《美洲启示录》会好些,仿佛给观众一个“终末”的判决的似的。青年黑格尔在耶拿看到拿破仑跨上战马的一刻就意识到,人类历史终结了,从此我们都是“末人”,之后的一切社会革命都是重复《民法典》,包括辛亥革命也是其翻版。福山《历史的终结》正是这种预言的巅峰,西方民主议会制度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固结,标志着人类历史的终结。当居处后现代的人类成为全球资本流水线的零件和螺丝钉,什么崇高价值伟大理想都成一抹浮云。《美洲启示录》不是讲后殖民,后殖民不过是资本全球化的代体。当哥伦布和耶稣会士登上美洲大陆给原住民带去国王的宝剑和上帝的《圣经》,全球化已经开始了。

  商品拜物教是当代真正一统江湖的宗教,宗教世俗化不可避免。所以说什么中国有儒耶之争,美国的反恐战争是基督教文明对决伊斯兰文明——都是bull shit。当代左翼共产主义思想家齐泽克在《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中戳穿了这个谎言:本质上,原教旨主义的兴起正是资本摧毁了世俗左翼而造成的。管你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儒教、道教、印度教还是共产党,都是一根线上的蚂蚱——因为“历史已经终结”。终结在哪里,就终结在拿破仑跨上战马的那一刻,或耶稣会士给美洲土著人宣讲福音的那一天。

  塞巴斯蒂安找的原著民演员,原本就是为了Money,也只是为了Money。女助理想给他安置一个什么“反思后殖民对拉美的影响”之类的宏大叙事是无效的。资本肆虐的地方,人类就单纯的可爱,可以化约成Money这种千人一面的符号最好,可以批评生产和消费。但人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当科斯塔兴高采烈地给投资人报告找到这些“Fucking Grey Man”的廉价劳动力时,他们还是会冲冠一怒。剧组的到来是道德上的殖民,你自以为自己替天行道为人民说话,结果行事做派还是高高在上的,自己坐位首,让穷人做坐脚凳。“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毛泽东语录》)。

  抗议自来水私有化这种事情,当今世界到处都有,每时都有。几年前中国大型国企化公为私化国为家,几百万工人大下岗,比那些玻利维亚的原住民还惨。后殖民首先是经济上的殖民,而在其中的基督教,也沦为了资本洪流中的一个无效的浪花。“所需之粮,今日赐我”,人是铁,饭是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单给孤寡老弱送去《圣经》和同情是一种最大的缺德。耶稣基督自己都要吃饭呢。

  “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雅各书2:15-17》)

  《雨水危机》观后感(二):一部讲资本的电影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再研究一下什么是Quechua人,他们所处的地方是怎么样的。

  有了这些背景知识,才能了解这部电影的笑点、萌点和泪点(严肃帝们请鄙视我用这样的词来亵渎这部严肃电影)

  这部电影大概应该面对的是西语地区的观众,因为他们才有足够的contexto,所以在奥斯卡奖上打不过极简主义的丹麦片,也就很正常了。

  左中右的同学们都应该来看,这部电影从开始到结尾都在讲全球资本的故事,不论是去找黄金白银的哥伦布,还是找投资的制片人,还是看不见的水务公司,都在围着资本打转。

  剧本非常好,内外各种照应,很精细。但是没有背景知识,可能会觉得冗长,费解。但其实每一场戏都有来历,没有一个镜头是废镜头。特别适合历史地理国际政治控。

  不要被“危机”这个名字骗了,这不是一部无脑好莱坞大片。

  《雨水危机》观后感(三):珍贵的水。

  《雨水危机》拯救了我因为很久没有看到还蛮喜欢的电影的那种荒芜。

  必须用这样的夸张来赞美这部电影。

  仿纪录片的形式,戏中戏的几条线并行,年轻的野心勃勃的导演想拍摄16世纪的针对印第安人的残忍掠夺中,印第安人勇敢反抗的故事;现实中的当地人则因为捍卫水源而投入到和官方的流血暴力抗议中。很妙也很必然的处理是,扮演印第安人领导者的那个当地人演员,现实中也是抗议暴动的领导者,他在电影中捍卫家园,在现实中捍卫水源,朴素的脸,极富感染力,总让我想起我爸爸那样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信实农人。

  印第安人的遭遇没有人有资格出来说“道歉”,道歉也毫无意义;而当地人保护水源付出了血的代价,最终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制片人和导演演员们的纠结,眼看着当地人的困窘又无能为力的良心折磨,“走还是留下”的天人交战,电影的难以为继带来的困顿与失落,对于偏好各种内心戏的我来说,真的是非常棒的观影感受。可惜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不断的自我暗示上,这只是一部电影,这不是真的,要不我的心也要皱起来了。

  可惜啊,人类社会的前进永远都与一部分人类对另一部分人类的掠夺分不开干系。先进文明的野蛮,将原始的淳朴撕裂了巨大的豁口,就是这样血与泪的角力中人类缓慢进步。身为一个广泛意义上的人类热爱者,真的挺难过的。

  我们要对自己喝到的每一口干净的水保持敬意。

  《雨水危机》观后感(四):是良心压倒钞票?还是钞票压倒良心?

  关于资本以及全球化下流动的金融资本所带来的罪恶,除了使人发指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在《雨水危机》里,丹尼尔以一个种族和底层寓言者的形象告诉我们——面对资本的劫掠,要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境遇,除了斗争,还是斗争。

  印第安人丹尼尔穿行在“古老”和当下两个时空场域,扮演着祖先与自我两个互相指涉的角色,两个角色却有着同一的命运,都无一不在无时无刻的承受着侵略者的血腥劫掠,只不过在当下的劫掠者伪装成了民主政府和全球资本,他们用各种意识形态涂层把自己打扮的更温柔更“文明”,从而更加的杀人不眨眼,杀人于无形。就像丹尼尔对当权者声嘶力竭的那句呐喊:“你们还想怎样?你们要我们喝水付费,难道我们流的汗,天上降的雨水,也要要钱?空气也要征税?”

  面对世世代代永无休止的压迫,选择束手待毙,做一只被宰的羔羊,从来都不符合真实的人性,真实的人性说来很简单——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为了水,为了努力活着,人们团结和组织起来,用流泪流血的斗争倒逼着劫掠者,赢得了本是天经地义的生存权和底层尊严。更为重要的是,丹尼尔们的抗争,作为一种伟大的“为生存而战斗”的人性的抗争,还赢得了制片人的尊敬,赢得了他最后的冒死相助。这位开片伊始即显得金钱至上的白人制片,在所在地的政治危机之后,良心压倒了钞票,去舍命营救丹尼尔的女儿。也许制片人身上正投射着电影导演的影子,反映着导演作为“白人的良心”以及他的道德焦虑。

  有趣的是,电影中的许多角色,在一场由水所引发的政治危机前后,都形成了巨大的反转,在这种吊诡式的反转的张力中,每个人,和自己所参演的角色有了参差的对照——哥伦布的扮演者,一改哥伦布的跋扈,在最后的骚乱和危机中,选择留下,把珍贵的水送给那些被压迫被屠戮者;而扮演伟大又慈爱的卡萨斯神父的年轻人,在角色里是同情与良心的化身,却在角色外,危机来临时撬了台子,急不可耐的选择逃离••••••很可能,电影这样编演是在揭示,良心,良心,正因为如此的不可靠才显得如此的弥足珍贵。

  没有发生反转的是丹尼尔,他一如既往的在抗争着。因为自己的种族和阶层,他也许将永远逃不脱遭受剥削劫掠的命运,他又是一个清醒的种族和阶层的寓言者,他知道——抗争永无止息,“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努力活着,是我们最擅长的”。

  《雨水危机》观后感(五):意识危机

  我很难相信这甚至还有其它种族的他们的精神意义内涵,他们剧组只是去当地拍电影的,而临时找的"男主角"却是独立运动的头儿,他在一次运动中被抓了进去,剧组拿着钱去赎他,条件是电影拍完了再将他带回警局.

  因为后续会产生被暴打,被消失以及被死亡,剧组其中一个人竟然对该条件进行了思想斗争.

  我在想,如果以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想,他不就是我们的一个赚钱机器么,他死了或活着与我何干. 此可谓生命价值论.

  我看到现实中的中国人绝大多数的唯利(金)是图.根本也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思想斗争.

  那些牛逼的影评者们,你们就会去国外的影片进行指手画脚,评论他的好与坏,评论它的难看与好看,评论它所表达的意识形态.你们就没有学以致用,想想自己的模样吗?每个人都该撒泡尿反思下自己,反思下自己所处的国家和民族意识.

  这是在现代文明中长期不知道人是生来具有游行全,投票全,以及人全的民族,以致于我们都忘记了反抗以争取权益的意识.噢不,我们仅抓住了生存的权利.

  引用:

  一个人对抗强权,一个在沙漠中哭泣的声音,他们难道不是人吗?他们没有人性的灵魂吗?

  你们不该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们吗?

  《雨水危机》观后感(六):知易行难,还是这么个理

  不管你在影片中是如何的正义凛然,比如说“我在这里代表沙漠里耶稣的声音,而你们却是那么的贪婪”(牧师的扮演者);

  不管你在影片外是如何的同情弱者,比如用DV拍纪录片(那位摄影师小姐);

  但是一旦影响到了你自身,这时候你的第一反应还是想买张机票赶快逃离。

  反而是那位反面人物“哥伦布”的扮演者,还把水给被抓到囚车上的示威者喝;那位土著面孔强烈的导演,虽然极力不赞成到最后关头去救他人,终究也没有走;更想不到的是那位白人光头型男制片人,以前是想着什么事情都用钱摆平的、不希望自己剧中的演员去参与抗议活动的,可是到了“是走还是留”最关键的时刻,还是受不了良心的不安而冲关救人。

  所以,你说什么、演什么、拍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本地人做了什么。

  《雨水危机》观后感(七):Even the Rain (2010)

  很好看的電影,以下是個人筆記。

  1) 背景

  由西班牙人訴說發現新大陸的故事最適合不過。

  電影講述西班牙導演Sebastian及監制Costa,帶來了他的拍攝班底,來到Bolivia玻利維亞第三大城市Cochabamba (中譯:科恰班巴),拍攝白人入侵美洲的史詩式電影。

  2) 拍攝拍攝電影

  ebastian的拍攝過程暗湧不斷: 選土著演員時因招募太了太多人以致沒有被撰的人不滿; 玻人婦女拒絕合作拍攝浸死嬰兒的片段; 最不幸的是演土著主角的當地人Daniel因為上街抗爭而被捕; 導演在沉重壓力下得病差點不能拍重要的一幕。

  3) 戲中戲

  戲中戲道出五百年前歷史,由Antón演哥倫布入型入格,他做演員是為錢,大部份入侵者也是為名利。

  另一部份人以傳教士代表,為的是錢以外的東西。這正正是Sebastian一行人走入玻國的一的映襯(他們是外國人,有錢有權)。

  戲中戲亦有土著的反抗與被迫害,這亦映照了現實中玻國人反抗外商將食水私有化的現況。

  4) 劇場外的大時代

  ebastian一行人來Cochabamba拍片並不合時,因為2000年玻國的”第一次水之戰”正要爆發。

  --------------- 玻國平民 vs. 3B。-------------

  3B是Bechtel(美資發展商), World Bank(世銀) 及Banzer(時任玻國總統)

  玻國立國之後向世銀借錢,為了還錢,世銀向玻國施壓,令其將很多公用服務基建等變賣。

  受到美國政府眷顧的Bechtel奪得玻國供水系統的發展權,該公司專門往窮國”投資”,時有剝削醜聞發生,在Bechtel的管理下的玻國,水費增加了200%,一個月入少於$67的菜販要每月交$6.6水費(收入的10%),有少少錢的人水費一樣加得離普,由$14加到$26。

  在這樣的背景下,玻國本土演員Daniel走到群眾中,帶領國民反抗。

  5) 500年了,情況還是一樣

  電影裡兩個故事交錯重疊,Daniel在戲中的角色是土著; 境頭前是Sebastian的演員,要和拍攝隊合作; 境頭以外他要上街反抗。

  不單是人物,連時間都交錯一起。

  一回兒是15世紀的美洲,土著被白人侵略者剝削及迫害。一回兒來到千禧年代,原住民反對公用服務私有化,發起遊行上街阻路,政府出動武警鎮壓。之後......事件暫時告一段落。

  總而言之,這是弱者被略奪的故事。

  《雨水危机》观后感(八):应该也不用标题

  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现在算是partly身处其中或是怎样,对于当年欧洲人对美洲土著的劫掠感触颇深。前半部分虚构和现实的穿插做得挺好,并且有令人深思的情节比如演员拒绝出演溺死幼童的戏码那一段,但是影片后半部分却给人一种现实的剧情线没有埋踏实的感觉,隐喻转化为明喻似乎有点太刻意太明显,而电影在这种处理上没有把稳大概就很容易有浓重说教意味。人物性格略漫画化,并且到后来两个主要人物似乎不仅交换了在影片中的地位还甚至有点互相附体的趋势这个是有点雷的。最欠缺的却还是对土著daniel的刻画。我从不相信会有人无缘故地性格坚定,或者说无缘故的性格坚定只能叫作固执,影片本来有很多机会去展示他的想法他的理由,最后表现出来的却像是一个拥有着“文明人所不能理解的土著哲学及原则”的角色,那他的内心呢他的感情呢,总不能一句“你是不会懂的”就让人真的不懂算了?我觉得吧即使这部电影不是在呼吁彼此理解至少也应当把矛盾控制在双方在精神上势均力敌的范围内,当然说不定我只是由于这种莫名的partly身处其中所以才对影片期望甚高。色调相当喜欢,有些取景会让人眼前一亮,音乐没注意= =希望不要是因为我中途由于不可抗力而去做油爆虾了才把这电影看成这样儿的阿西。。突然想起来影片也有对于历史的稍稍挖掘,这部分很吸引我但是也就点到为止了。。阿西怎么越写越觉得其实就是自己期望太高啊>_<

  《雨水危机》观后感(九):黑眼睛里的忏悔

  一时偷懒,在线观看,不断的缓冲界面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的感情断裂。不过,我却因此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在等待中回忆之前的镜头。

  印第安人丹尼尔总是用那双黝黑锃亮的双眼望着镜头,不言不语。但是不能用“深邃”来形容它们,而该是“纯净”。

  他的双眼特写不断出现,表现他在思考。一般来说,一个人思考时的眼神是出神而复杂的,他的眼神也是出神的,但好像真的见到了神或者跳脱了尘世。一个镜头:costa带着钱去说服他不要参加抗议,妻子在给他敷药,costa在不断加价,而他一直不说话,就是出神,甚至看不出他有没看costa。costa都要疯了,他还是不动声色,突然他就说了好。

  一般生活中,我们该说这个人按兵不动为了敲诈,满眼贪婪和狡诈。但是丹尼尔就像一个突然醒了的自闭症孩子,自然、天真的让你不能多想。

  再配上下面的情节:丹尼尔对妻子说“(起义)用得到这笔钱”。一个圣人形象成功出现。

  千万别说假。

  配上别的眼睛可能是这样,配上这双眼睛,你就是不愿说他套式化,你就是想说他伟大。这就是用原生演员的好处。

  看完习惯性地差了百度,贼逗,主人公居然没有Costa。我很鄙视编词条的。我不是因为结尾有costa就一定要突出costa。而是Costa的心理纠结才真是这部片的一个精髓。costa其实正对应着影中影的角色——卡萨斯神父:一个在印第安土地上出现的思想蜕变者。

  卡萨斯神父一开始就是个殖民者,然后在受到屠杀印第安人的刺激后觉悟,开始四处布道为印第安人争权利。

  而影片一开始那个最无情最资本最猴急的人是谁?Costa。但是随着电影发展,和Daniel交集最多的人是谁?还是这个“坏人”Costa。直到全摄制组的人都在暴乱中选择逃离这里,只有Costa选择留下来帮助寻找Daniel的女儿。导演Sebasitian也没有离开,但是他与Daniel的互动逐渐被Costa取代。Costa不断在心里坐着斗争。或许到最后他仍旧不是一个寻常意义上的好人,但是他拿到Daniel的礼物时作何感想,他拥抱Daniel时的泪水有何意义,又是一种蜕变的阐释。

  《雨水危机》观后感(十):片名令人误会的阶级斗争电影

  我一直都是个下电影只看标题不看简介的人。于是我以为,《雨水危机》应该理解为一部关于环境污染或资源稀缺的电影。或者,不那么精准地来说,后者也确实是它的其中一个意义。

  电影开始,镜头缓缓移动,沙黄色的干燥和灼热好像在屏幕这一头也能感觉到。我以为主角是个来拯救缺水的玻利维亚人民的大英雄,他却是个多愁善感的导演,要拍摄一部关于哥伦布到美洲的电影。节奏到此刻依然是沉闷的,即便Daniel在试镜的队伍中早已作为一个leader大闹了一场。

  但后来我发现,在《雨水危机》中,这种“戏中戏”的设计其实很巧妙,它选择的桥段能让人惊呼和更加共鸣。

  Daniel无处不在无所畏惧的leader气息,跟当年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的雷同。于是,在那部西班牙人欺压剥削美洲印第安人的电影中,他获得了哈土依(Hatuey)的角色,因反抗西班牙人而被活活烧死的酋长。

  再后来,就是Daniel拿着扩音器在演说:

  They sell our rivers against our will.They sell our wells,ourlakes,and even the rain that falls on our heads!

  y laws,friends,it's incredible!They don't allow use to collect the water that falls from the rain by law!

  And who takes even the rain?A company whose owners are in London and California.

  Friends,what are they going to steal next?The vapor from our breath?The sweat from our brow?All they'll get from me is piss!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被震到了。

  我想起Daniel被问及what made u do this film而旁人大喊了一句“He just wants the money”时不好意思的低头一笑。他的沉默和一次次的爆发估计是电影里最冲击人心的戏码。

  玻利维亚政府头头说这些人“就是文盲”,“我们退让一英寸,他们就能把我们拉回石器时代”。但正是被形容为“文盲”“野蛮人”的Daniel,却比那些生活在所谓的文明中的人懂得更多——“还有其他比你的电影更重要”“水就是生命”以及感恩。他们的思维模式很简单——争取属于自己的,给予我所拥有的。然而从哥伦布一直到现在,纯良的人都是受压迫的对象。

  作为这种题材的主角,Daniel的活着是理所当然的。但并不是每一次的反抗都会成功。这次你保住了命,下一次到底如何却是未知数。千百年来的不平等和剥削,又怎会因为有人流血有人死就停住它龌龊的大轮?

  I am the voice of Christ in the desert of the island,and you are in mortal sin!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