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观后感10篇
《鲶鱼》是一部由Henry Joost / Ariel Schulman执导,Melody C. Roscher / Ariel Schulman / Yaniv Schulma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鲶鱼》观后感(一):其实这是部励志片 do what you love and fuck the rest
给我的感觉就是:if you dont pursue your dreams right now. you will feel regret at your rest of life. And I am serious. No matter how bad you think you are, you can always go for it.
“the catfish will keep the cod agile. And there are those people who are catfish in life and they keep you on your toes, they keep you guessing, they keep you thinking, they keep you fresh. And i thank God for the 'catfish', because we'd be droll, boring and dull if we didnt have somebody nipping at our fin."
Angela的网站:http://www.artbyapierce.com/
《鲶鱼》观后感(二):鲶鱼是谁?—— 严重剧透
严重剧透!
慎入!
==
住在纽约大都会的Nev是一名年轻英俊的摄影师,他的两位兄弟/死党都是年轻的电影人——他们喜欢用相机记录Nev,因为后者的生活中永远充满了新奇有趣的故事。
千里之外的美国中部,一名身材肥胖走样的中年家庭妇女Angela与纯朴的丈夫Vince,天真的女儿Abby(8岁),以及丈夫与前妻所生的一对严重智障残疾儿一起居住在密歇根州的一个小镇上。Angela酷爱幻想,有艺术天分,尤其热爱绘画。可惜在这个小镇上并没有人欣赏她的画作,而她似乎从来没有下定决心离开这个地方。Angela年轻的时候还曾经梦想过当一名专业舞者,很显然这个梦想从来没有实现过。年轻的时候忙着party,年老了就凑合着嫁给了现在的丈夫,过着尚算稳定的日子。她把艺术家的梦想折射在女儿Abby身上,但Abby并不见得很热衷于画画这件事。Angela的生活像一潭死水一样让人绝望。
ev和Angela的生活是如此南辕北辙,完全没有交集,直到有一天,Angela看到Nev在报纸上刊登的一副照片,里面捕捉了一对舞者昂扬的姿态。她用画笔重新演绎了这幅照片,署上女儿Abby的名字,寄给了Nev。得到Nev的善意的回应与友谊后,Angela无望的生活似乎第一次出现了一线转机。
于是,Angela在时下流行的“真实”交友网络Facebook上用漂亮女模的照片为自己创立了个人页面,作为Abby的妈妈将Nev加为好友。为了编好这个故事,抑或是角色扮演上瘾了,Angela杜撰出了一系列虚拟账号,包括理想化的丈夫Vince、假想的18岁漂亮大女儿Megan、酷酷的玩乐队的儿子Alex、邻居友人,等等;她从网上为每个人找来理想的照片,建立相册,并不断更新签名和留言。她赋予每个角色不同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并让“他们”在网络上相互交流,在虚拟世界中构建出一个她梦想的生活状态。
就这样,Nev与这位“小女孩”及“家人”展开了长达数月的通信和友谊,他的死党们更把整个经历用摄影镜头捕捉了下来。Angela告诉Nev,女儿Abby的画作大受欣赏,已经开起了属于她的画廊。Nev还时常会收到密歇根寄来的画和信。
这时,Angela虚构的大女儿“Megan”向Nev表达了好感。从Facebook页面上看,Megan不仅长相甜美,身材火辣,还极其有才华,会创作歌曲。她住在密歇根的农场里照顾动物。身在城市的Nev向往“Megan”的生活方式,也被她的个性所深深吸引。更绝的是,Angela捏造出一种Megan的声音,与Nev进行电话通话。毫不知情的Nev陷了下去,他们每天都用facebook、手机短信等各种通讯工具问候和交流,甚至调情。Megan在他的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分量。
渐渐地,Nev与他的伙伴们发现了一些破绽:Megan送给他的歌是在网上下载的,小画家Abby在网上没有任何资料可循,而Angela提到女儿的画廊其实是空置的房产。。。充满疑惑、心情复杂的Nev和伙伴们决心秘密前往密歇根Angela的家,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经历一番曲折,他们站在了真正的Angela的面前 ,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心理素质惊人的Angela面不改色地继续欺骗他们说自己患了绝症,大女儿Megan外出了,一边含情脉脉地招待Nev。然而,再美的梦总是要醒的,真相终于一点点被揭开,两个人终于要面对现实。。。
==
故事本身很了不起,而这三个年轻人记录下来的方式也很了不起。该片在几年前,在没有DV或有DV没有真人社交网络的背景下都不可能产生。
让我感叹的是,在这样的年代,在标榜“美国梦”的国度里,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们依然有着破灭的梦想和无法改变的遗憾。
我为这些实现不了的梦想和难以避免的遗憾而感到悲哀。这就是生活。Angela 固然可恨,但也可怜。谁说不住在纽约SOHO就不是艺术家?谁说没有“Megan”那种魔鬼身材就不值得爱?然而我们的世界是会批判的,是现实、残忍、功利、伤人的;在世俗的眼光中,这样平凡的Angela是无法圆梦的。
最可悲的是,连Angela也无法接受这样平凡的自己,导致沉迷于虚拟世界,自欺也欺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Angela,她代表着我们心中的原始的欲望、意念、虚荣、以及,本能。有的人能与之和平共处,有的人不能。
==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这件事后,Angela终于开始诚实面对自己和自己的梦想。在照顾家人的同时,她以本人的身份开设了一个网站,向世界展示并出售自己的作品。记录下这个过程的影片在圣丹斯电影节展映了,进入了院线,观众与媒体反响热烈。事件似乎在此画下了一个还算完美的句号。只是Nev的网络情缘恐怕无法再续了。
==
影片中,Angela的丈夫,一名朴实的劳动者一语道出了影片的主旨:他说道鲶鱼这种生猛的鱼会与其他食用鱼类放在一起进行长途运输,是因为,不安分的鲶鱼能够迫使其他原本懒惰的鱼类不断游动,从而不至于在运输途中死去。
那么,本片中谁是鲶鱼?Angela显然是她家庭中的不安定份子,Nev是唤醒她心中渴望的那只英俊有才的鲶鱼,而“Megan”在某个时刻似乎又充当了Nev的鲶鱼,寄托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在观影的你我或许正在像沙丁鱼一样庸庸碌碌地过生活,是否也被《鲶鱼》激起了蠢蠢欲动的念想?那么,以自己真实的面目,用实际行动去追求吧。从现在开始。结局或许没有荣耀,但也没有遗憾。Angela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憋着可是要出内伤的。
《鲶鱼》观后感(三):我也曾经闯入过别人的梦境
我14岁的时候,曾经暗恋过一个学姐H。当时对她十分迷恋,有一天半夜用google输入她的全名,想搜集关于她一切的资料。由于她的名字非常特别,所以我很肯定跳出来的搜索资料都是她本人。当时她有一个博客,那个是我天天都去看的。google出来竟然出现了一个被上锁的,属于H的博客,半夜2点啊,我兴奋地心都要跳出来了。我打8岁就上网玩neopets了,所以解码这种事情对我来说轻而易举。
我花了2个小时认真地看完H的隐藏博客,心想我“走进了她的世界“。可是一看留言板,才发现原来她的朋友都知道(她所有的朋友我都认识。。。),留言板上热热闹闹的。我随手点了博客的友情链接,竟然发现了学长Z的博客,然后我在Z的博客的链接点了学长F的博客,每个博客都有留言板,都有热闹的留言,而且留言者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我跟着链接来到我的好友U的博客,留言板上竟然是我的留言。
那不是我留的,我从来不知道U的博客(况且以上的博客都是上锁的)。
那天晚上天亮前,我才知道,我们同一届的一个朋友S才是这些假博客的幕后主使。她的电脑技术很好,每个博客都有不同的设计,而且都是她自己设计的,重点是都非常漂亮。每个假博客(大概20几个)都是以现实存在的人为例而写的,而且这些人都是学校的”风云人物“。这些博客都是以当事人的语气写的,最长的就是H的博客,写了整整2年。。。每个博客都有自己的留言板,留言板上都是学校风云人物的对话。。。其中一个还有我的出现(只有一次)
当时在学校不是很受欢迎,人长得实在不是很漂亮所以也没有男生追。她自己又属于那种很向往那种popular的校园生活,所以。。。。。
我当晚吓坏了,第二天就告诉了几个都认识S的朋友,大家都不寒而栗。好在我们最后谁都没有揭穿S,后来好像这个故事传出去了。。。过了几个月假博客就都消失不见了。。。事情过了好多年,我们跟S还是朋友,谁都没有提起过哪些事情,如今S也有了自己的男友。。。
我想Angela在片子里说的一句话点出了重点:"many of the things[i made up] were fragments of my life, [things that i] wanted to be, never could be"
我觉得不论是S,Angela,甚至是我们自己,都有向往却不能及的梦想。她们只是用一些小手段让自己过一下实现梦想的瘾。我想她们都清楚自己只是暂时地在做梦,angela最后那个内疚的样子我觉得已经够了,再不需要谴责她还是怎样。
谁都有做梦的时候,有时候我们闯入别人的梦,不用揭穿,不用点破,不用搞得好像别人有神经病幻想症,更不要站在道德高点去批判别人。要知道,谁都有明知道在做梦却还想继续睡下去以延长梦境的时候。总有梦醒的时候,到时候他们自己会知道怎么做的。
嘘。
《鲶鱼》观后感(四):这个片为什么要分类到惊悚?
“通过FACEBOOK一个胖女人用多个帐号与Nev热恋到虚拟做爱,最后拆穿其真实目的是为找寻丢失的自己和梦想。”
利用自己女儿Abby的身份把自己的水彩画推荐给Nev,让这个小伙子上钩,再进一步的诱导,还有什么比一个19岁的少女更吸引Nev的呢。
网络是虚拟的人们常常误入对方美好憧憬的陷阱之中。想想要是你天天发短信,打电话,网聊……等等这些事都充分调动自己的荷尔蒙去做。等到见面的那一天发现本以为是美女的对方,是个有两个残疾儿子的40岁二婚妇女,你一定会觉得很惊悚……
天哪,我现在想想都觉得惊悚,所以这个片子告诉我们,网络无美女,网络上有的只是鲶鱼。
用理智思考不要用荷尔蒙思考,美女每天少不了各种射交活动,哪个美女有闲工夫每晚11点陪你互诉衷肠。
导演用这种时下流行的纪录片手法,讲述这样一个网络无美女简单的道理。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导演可能曾经被人这么涮过,或者涮过别人。在现在网络这么发达的年代,人人都可以拍一部自己的《鲶鱼》。
还有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假纪录片,稍有点常识的人就知道,facebook,短信,电话都是非实时或者非动态实时的,比起开车好几千公里去见一个网友的成本来说,为什么不在msn什么的上面先视频确认一下呢,为什么不这么简单的一件事。
这是当然的,要是这么去做的话,《鲶鱼》终将变成死鱼。
电影情节的安排,这两位主人公的境遇差距太大,大的超出了纪录片的范畴,明显是编排的结果。
最后我想把这部电影归类到剧情片中偏惊悚。并不是有女鬼才惊悚,现实生活中,往往像《鲶鱼》这样的惊悚比较多,人们往往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 end
《鲶鱼》观后感(五):傻B網戀
電影預告片出來的時候,還以為是惡搞版的驚悚片,不過看完之後的確感覺有點滲人,接著就是⊙﹏⊙b汗。真是非一般的紀錄片,it was not based on a true story.it was not inspired by a true story. it is true...
一句總結:一切起源於一場持續8個月的傻B網戀,男豬腳長得不錯,也是專業人士,為何會如此悶騷加低能,無語O__O"…
不想太多劇透,不過真相大白后,突然想起魯迅先生批阿Q的哀其不幸恨其不爭。
在某處聽到人評論這部電影,提到這是一部可以引起很多人共鳴的電影,哎,大家都上過類似的當,回想當年黃毛丫頭的我……打住,只是險些中招而已……
後記:其實,我真不太相信這是一部紀錄片,片子拍得一點也不假,DV真實的可以,就是覺得主角,導演,攝像,這三小哥長的太有明星相了。如果主角是一個長得像Karl Pilkington那樣的呆子……HAHA,it is a f**king orange...,估計故事真的不會有下文。
《鲶鱼》观后感(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漂亮,最少也要在别人眼里是如此。
于是现在各种社交网络、美图APP盛行;于是下馆子时看到大家先用手机消毒再动筷子,瞎逛时到处都是45度仰望手机扮各种可爱销魂嘴脸的男男女女。
同样是见光死的故事,过年那几天爆出一条新闻却比这部片暴烈得多。说一对通过手机社交软件认识的男女,相隔千里。男孩经不住照片上女孩的美貌诱惑,花重金买了一张机票飞过来见她。女孩被感动,觉得第一面更应该以真面目示人,以显诚意。遂卸妆以素颜对之。见面,男孩觉得落差巨大认为受到欺骗将其暴打之!
剧情发展到主人公小鲜肉发现欺骗的端倪的时候,我就是抱着“之后恐怕会发展成武打片”的心态接着往下看的。或者也可能是觉得兴奋“傻逼让我们一起来揭穿你吧!”。皆因为生活中这种事儿太多了,身边太多了!眼睛扫到后往往碍于面子心里嘀咕几句就算完。真的跑去揭穿,自己也觉得没趣儿,还要在周围人群中搭上自己太刻薄的名号。可是片子里这仨小伙子是打算去揭秘的,好戏终于要上演了!!!虽然其中那坨以为自己恋爱的会念着之前热恋中的信息大声嘲笑然后突然噤声。
再看下去我就开始感叹:这仨小伙子太懂礼貌了太有教养了!老外的大脑到底是用什么做的,为什么被揭穿了还不会恼羞成怒?这妇女的老公才是真正大隐隐于市的智者!
最让我动容的一段,小鲜肉一边坐着当模特一边问妇女:用梅根的声音跟我说几句话吧。妇女手中的笔停了,说:恐怕需要手机做道具。然后她哽咽了,她说:当你不看我的时候你的眼睛更漂亮了。。。这太难了。。。这是我这辈子画的最难的一幅画。小鲜肉依旧笑得很迷人,只是眼神里有很多遗憾,他说:我要回去了。
这是一个普通人的童话被温柔的揭穿的故事。仔细想想从头到尾这整件事实在是太残酷。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漂亮,最少也要在别人眼里是如此。
我决定写完这篇观后感之后,允许自己对待别人时少一点刻薄了。
《鲶鱼》观后感(七):她轻声细语,她画的画跟他养的猫一样好
我记得《鲶鱼》当时的类型标签是惊悚,这也是我要看它的关键原因,现在看来应该是分类错误。
光看简介我便闻到一股子悬疑味,而这片在真相水落石出前的悬念设置及营造的氛围十足吊人胃口,尤其是尼夫一伙在半夜去往梅根的农场时,我感觉有些毛毛的,忍不住屏住呼吸期待接下来他们突击安琪拉家发现的恐怖事实。
然而这部电影并不是这样的,它跟惊悚的确没有半点关系。
先说一个故事。
一些具体或非具体的细节我可能想不起来了,但在我参与的部分里,它至少是真实的。
09年的互联网环境还很纯净,我在论坛认识了一个人,简称C。起初,我们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我上线后看见他的回复便也回给他,会去他发的帖子下面留言,有时在同一个帖子里碰到了还会特意回复对方。
后来,我们用聊天工具聊天,互相分享喜欢的歌,聊书与生活琐事。他说话方式非常有趣,标点的使用也很特别,总之能让人一眼记住,同样的,他也很温和,我就像面对一个坐在面前的老朋友,轻松而没有戒心。
我对他的印象除了慢条斯理的温柔之外,还有他养猫。
他喜欢猫,对凡是关于猫咪的一切十分上心。他给我发过他家的猫的照片,他收集猫的图片,包括上面印有猫的图案的物品,热心地到处回答流浪猫&养猫的问题。
我们最后一次聊天,C说他在骑行去西藏的路上,此刻的夜空很美,很近,像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他让我发地址给他,而我给了他所在地邮局的地址,我母亲在邮局里有一个朋友,可以拜托她转交。
事实上,我没有收到明信片,也没有再和C聊上一次,哪怕是一句话。高三冲刺高考,我断网一年,而邮局的那位姑娘也调职到其他地方工作。等我过上一辈子最悠闲无虑的暑假,才在另一个坛友给的链接里看到了C在12年的发帖。
坛友告诉我,12年的帖子是C的女友写的,C的账号由他与女友共同使用,在发帖之时,C早已在事故中逝世,女友则是在她心情痊愈后才选择发帖简短地述说情况。
是的,C不在了。
我:“那我认识的是C还是他的女友呢?和我聊天的人呢?到底是谁?”
还是说C和女友都参与了与我的交流?
坛友:“……不知道。”
坛友说,他也不清楚他认识的是C,或是女友。
每一次的回忆,恐惧便加深一分。
那并不是尖锐的恐怖感,而是绵绵密密的发毛,遍布我的皮肤,往我的毛孔里钻。虚拟网络中建立起来的友谊完全没有任何现实的根基,我已经忘光了过去和C的聊天内容,也找不回来了,不可能一条条去核对。
我感觉我像是被操纵着的,眼被蒙着,看不见另一端屏幕背后的脸是男是女,是猫是狗,是人是鬼。
说起那个帖子,我曾经非常难受。
从坛友口中得知C的死讯,我只会感到难过,只能说当时的我并不介意我花费在虚拟网络里的感情被谎言所消费。
在帖子里,C提及了一些重要的坛友,字里行间,情真意切。唯独在后面的楼层里,C似乎是猛地想起了我这号人的存在,写上了我的账号,再大发慈悲地给我六个字。
“感谢你的支持。”
极其生分和公式化。
我如同被关系很铁的朋友遗忘抛弃,而那个朋友什么也没有留下,永远也不会留下任何东西。
那年暑假,我跟坛友讨论起这件事,我提出了几个我的疑点,可讨论未果,坛友劝我不必要再去纠结。
例如12年的帖子,如果发帖人是女友,那么既然女友在帖子里提到了我,那么表明我曾经和使用论坛账号的女友有过交流。然而我执着的一个点却是使用聊天工具与我聊天的人是C还是女友,毕竟我和C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聊天工具实现的,我认识的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使用聊天工具与我交流的C。
有一个非常可怕的猜测是,C也与他女友共用聊天工具账号。
而由此导出的真相是:我自作多情,这段友谊或许远没有我想象中的饱满。
我不愿意用恶意去揣测C,但我也不会完全相信我的朋友C的确逝世了,活下来的是与我曾有过表面交流的女友,这么做只能是自欺欺人。
C的账号目前仍然有人使用,那个人是谁,我不知道。我曾经给C的账号发过几条私信,至今没有得到回复。写下这篇东西时,我又去看了C的账号的发言记录,是使用中。即使在那之后的C,ta混迹的版块与发言风格与过去的C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但这说明不了任何事,时间能改变一个人,毁了一个人,也能塑造一个人。
我唯一能确认的是,对于现在的C而言,我是彻彻底底的陌生人,对我而言,C也一样是不相干的人。
就像你看完这个故事,我看完《鲶鱼》,我真正地释怀了。
我之所以对这件事念念不忘,并非C这个人,毕竟我们才认识不到2年,而是因为它留下了太多的疑问没有解开,而正是这些疑问造成了整件事的戏剧性,我急于想要揭开真相,往里探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想来,已无关紧要了。
在网络中肆意建造王国是最不需要成本的,只要动动身为人而必须有的手指,便能造出好几张迥异的脸,虚拟出好几个人的身份,要是做得再细致一些,每个人的发色、家庭住址、生活状态等都能够被设计出来。
在达成自我满足的同时,尽情享受着虚拟网络所带来的新生活,新空气。
“以前从阿拉斯加把鳕鱼运送到中国,都是用大桶子装,这样等于是运到中国,鱼肉都已经失去弹性没味道了。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鳕鱼放进桶里时,顺便放几只鲶鱼,就能让鳕鱼保持活力。”
“有些人就是你生命中的鲶鱼,让你保持活力,让你动脑筋而不至于变得迂腐。”
安琪拉是尼夫的鲶鱼,即使她带给他的还有欺骗与谎言。尼夫欣赏安琪拉的画作,安琪拉扮演的梅根让尼夫坠入爱河。安琪拉,让他们拍出了这部纪录片。
安琪拉的扮演者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姑娘,我第一眼见她便想起《梅根失踪》的艾米,拥有甜美羞涩的笑容,轻柔的嗓音。
她撒了那么多的谎,直到再也无法圆回来。
尼夫亦是安琪拉的鲶鱼,尼夫待的城市,他看到的、接触到的世界是安琪拉向往憧憬的,他为她沉闷枯燥的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氧气,延续了她年少时中断的追梦之路。
安琪拉的画,C养的猫,这些鱼鳞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我有两个相识至少八年的网友,直到现在仍联系密切,我们没有过任何的损失,我们不会怀抱着阴暗的心思接近对方。
我们只是游走于对方生活中的一条鲶鱼,在盛满水的玻璃缸中触碰另一个繁华的世界,只因我们希望在倒影里所见的属于自己的人生会更圆满多彩,即使玻璃易碎,美梦易蒸发。
,说一个巧合吧,之前我想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短篇小说,在确定C的账号名字时,我决定重新为他起一个,那个名字是Catfish。
因为C喜欢猫,猫爱吃鱼,这个单词代表鱼的意思,既有“猫”又有“鱼”,仅此而已。
《鲶鱼》观后感(八):装逼是个态度,它不是个事业
男主一出场,就摆出了牛逼哄哄的架势:我英俊,我潇洒,我的摄影照片成天上杂志报纸,用流行的话说,咱也算是个semi-名人巨有potential啊!快来看看我在纽约上城牛逼的工作室,还有我两个从事时尚又倍儿艺术的纪录片导演行业的室友,哦我的名牌眼镜呢还有iPhone,我的facebook上朋友不是模特就是舞蹈演员。什么叫文艺范儿?还用多说嘛,羡慕嫉妒恨就快去在facebook上加我加我加我啊~~
您说是不是我过分解读?这片按说多有教育意义,多含蓄,多深刻啊。男主以救世主的视角,基督耶稣的形象,来到了农村妇女的家,揭露了她可悲的YY生活,面对面儿拆穿她赖以为生的幻想生活。这告诉了大家,网络就是一张大网啊,海底一捞就如火锅一样;女主则是锅底,只有见光死的份儿。
是啊,您怎么能配得上男主呢?男主多完美,一颦一笑,举手投足,范儿啊!全身抖擞着撒发着呢你感觉到了吗?光芒万丈跟陨石似的都砸我身上感到疼了。。。这类四处横行的装逼男,啊,真是时代的代表。他们会读了佛洛伊德就开始跟你谈心理学,听了涅磐就觉得摇滚简直是天籁,最拿手的就是抬头25度和仰头45度,其实自己的温度就是250。穿着名牌去买菜,带着墨镜去吃烧烤,生怕别人的注意力分散了不在他那张脸上,您要是没正眼瞧他,那必然是您斜视,实际心必然还是想着他的~
大家都巨同情内农村妇女吧,没有时尚的衣物,不生活在大城市,2婚吧还嫁给有两个残疾儿子的木纳老公,天天生活就是对着草堆和马,唯一能跟时代接轨的也就是上上facebook。男主把光鲜亮丽的生活都拔光脱净了先给观众来上30分钟,然后再把别人生活最不堪最落魄的一面放在沾板上任人鱼肉。他一再强调自己是受不了被骗,觉得什么人生可怕啊,人心难测啊。。。。装什么纯洁?!您要真是那么有原则的人,她一早开始用别人的歌骗你的时候,就该觉醒。还不是因为人家貌美如花,你也就心甘情愿被骗?再者说了,就您纯洁,看您准备揭穿人家之前内兴奋劲儿唉,我在飞机上都想替您蹦达蹦达吹个小号什么的。骗人邪恶吗?您偷拍了这么多,至少也是一偷窥罪吧。都是罪人也就崩相互计较了,火速苟且得了。
说到底,我最不爽的,就是那种充满了judgmental感觉的视角----农村人怎么?人胖怎么了?她不就是用了几个网名,用美女头像欺骗你感情了吗。十分不理解片子用大篇幅,静默式的电影语言来表达她的日常生活,那种巨大的同情,让观影者充分体验了上帝式的救赎感。可是我就特不明白,退一万步讲,就算她真是可怜又可悲,可您,作为一filmmaker,就凭了什么了有资格去俯视别人的生活?您,到底好到哪儿去了?我怎么压根儿就没瞧出来呢,请指导呢~嗨嗨!
装逼是个态度,它不是个事业。谁都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要是非得这么着,那就keep it to yourself,自己屋里头没事儿偷着乐得了。别跟拍着电影的人似的,自己内人生观明明就是错的,还偏偏得出来配点音乐抖擞抖擞~
《鲶鱼》观后感(九):关于《鲶鱼》的一些扯淡,越扯越远
如果是想看精美的画面,曲折的情节,出色的演技,那离这部片子远点儿。因为它只是粗糙的纪录片,完全没有既定的剧本,在片子开始你甚至不知道谁的名字会被放在演员表上。但我还是强烈推荐它,因为它如此令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是不是一只狗坐在电脑前。我们只看到一个个ID,这些ID隐藏了很多东西,ID的背后充满了真情流露或是谎言欺骗,因为ID是如此好的护身符,让每一个人自我安慰的觉得安全。
而同时,网络又是如此真实,你在网络上留下的信息,会成为追踪你的蛛丝马迹。只要有人愿意,以强大的网络信息和网络工具为载体,你在真实生活中的一切会毫无隐私的暴露在别人面前。那么,我们毫无理由的安全感,是我们太过于忽略这种暴露自己的可能,还是这种暴露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需要?
我们每天披着伪装生活,所以身边很少有人会完全的了解你(事实上很多人甚至都并不真实了解自己),这让一些你愿意让人看到的东西被隐藏了。于是你用一个ID把这一切展现出来,于是有另外一些ID看到了你。
我们每天戴着面具生活,有一些真实的欲望被压抑,一些你不愿意让人看到的东西被隐藏,它需要被发泄出来。于是你用一个ID完全真实的展现,暴露自己的身体,肆无忌惮的骂人,叫嚣和挑衅...你在宣泄中得到了平衡和快乐。
只要愿意,你可以拥有无数的ID,我们把它叫做马甲。你在某一时候厌倦了某种自己,随意的换一个马甲,就一切从新开始了。这比现实中来的方便多了。
可是有人非要去掀开马甲,看看里边真实的面目,于是影片变成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故事。虚拟的梦醒了,剧中人和局外人都感到十分尴尬。
我无意讨论剧情,只想谈谈从影片中发现的很有趣的一点。在影片刚开始时,摄像画面非常潦草,而在大家都感到尴尬之后,画面变得异常的稳定和清晰。这让我感到,影片隐藏了一点,画面清晰的背后,隐藏了安琪拉夫妇对拍摄的同意,或者至少是不反对,所以这三个家伙得以将偷拍改为正大光明的拍摄。如果我的猜测属实,那安琪拉夫妇的同意无疑是一笔交易,也许他们会在现实中得到一些好处。当然也许这只是我小人之心的猜度——当然我并不认为安琪拉夫妇从影片获益是不合理的。
我想要说明的是,如果存在这样一笔交易,那么现实与虚拟的间距似乎比我们想象的更小,小到可以自由切换。那么,是否虚拟网络也应该被当做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作为真实生活的对立面存在?
如果继续扯淡,虚拟网络的存在对“我”的定义有何影响?只要网络历史数据不被删除,一个ID就会永久的生存,这是对生命有限的颠覆吗?而对历史数据的删除,是否表示人类的能力已经达到了神灵的层次,决定一个ID(生命)的生死?如果可以用这种方式长存,无数人追求的名利二字,是否该只剩下利?这是否意味着,网络社会只应该是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在当今世界还残存的良知、美德等等精神类的可以归入“名”范畴的东西,是否正在顺其自然的消逝,而这种消逝竟然是理所应当?而人类的能力超越了神灵,是否预示人类已经走到发展之极,已经接近终结?
妈的,我哲学了!
《鲶鱼》观后感(十):好电影一般长在你我生满霉斑的经验之外
首先承认,这个名字是我抄袭自黄集伟老师的。(原文是“好小说一般长在你我生满霉斑的经验之外”)
看《鲶鱼》的过程中,我反复在怀疑:这真的是一部纪录片么?不是编出来的么?不是象《女巫布莱尔》一样伪装成纪录片的虚构剧情电影么?
看完之后,我觉得这个答案已经不重要了,真的,我甚至懒得上网去查一下。
因为,即便这部电影用纪录片的外衣迷惑了我,也没有关系,我很开心。
如果你把“人们应该彼此坦诚”视为理所应当,那么偶然被小小欺骗一下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这是你为坚持自己信念所付出的代价,not at all。
当然,“倾向于相信别人的善意”和“因愚蠢无知所造成的迷信”抑或“受欲望的诱惑而上当”之间有天壤之别,“乐于相信”与“擅于识别”也是完全可以并存的,这里不需要过多解释。
想想如果你跟一个姑娘网聊了好几个月,她相貌迷人身材窈窕甚至能歌善舞才华横溢,于是由敬而恋,没事就打电话问候,发短信调情,互赠礼物,然后开始想入非非,春情荡漾,柔情绵绵……正在亢奋的时候,发现----原来,丫就是一个P~~~IAN(重音在前 一定要迸出唾沫)子!!!
怎么办?
很多人即便不破口而出“操你妈吃屎去吧你个死不要脸的贱货son of the bitch asshole you fucking loser ¥*&^~#@%!……”至少也会暗自骂一句“我真他妈傻B”然后把那个ID直接拉进黑名单吧。
还有人可能会去想怎么当众戳穿她让她出丑让她现形揭开她的真实嘴脸让她无地自容让她羞愧而死……人肉她!让她成为众矢之的!!让她变成第二个郭美美!!!
电影里的那几个年轻人甚至都没显出愤怒,他们坐飞机开汽车千里颠簸从纽约来到密歇根的乡下,不是为了泄愤不是为了报复只是为了了解“真相是什么”以及“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当好奇遇到理性,这个世界就会是这么美好。
那个毫无风姿的臃肿的中年女人和他那个庸常的小镇丈夫以及两个怪异的形如智障的侏儒男孩出现在镜头前的时候,我一度以为----惊悚段落终于要开场了,这是多么典型的变态家庭啊:人格分裂的妻子,心理扭曲的丈夫,来路不明的怪胎,平静中的邪恶即将爆发……开始杀人吧,逃命吧,尖叫吧,血肉横飞吧!多么成功的一部低成本独立小电影啊!经典B级片啊!CULT啊!真有创意啊!!!
可是,可是……可是我看到那个女人的尴尬和不安,看到她承认撒谎时的羞涩笑容,看到她丈夫说“这个世界上总要有一些鲶鱼……”我意识到那些类型电影和因为习惯了那些类型电影而形成的“类型思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变态。
而Angela一家,他们只是常态。
一个有着小小艺术才华小小美好幻想的平凡女人和身边逃不开的忙碌琐碎一起生活在一眼看上去就没什么前途的小地方,她该如何与这个令人失望的现实共处?挺身反抗特立独行抛家弃子拥抱自由去做个“娜娜”?哀叹命运不公投胎不准当不了官二代嫁不了富二代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生不逢时?还是坦然承受一切不幸破罐子破摔让自己尽快陷于中产阶级的麻木因为人生只有一个真谛叫做“习惯了就好”?
她把自己寄托给了颜料、画布、facebook和长得帅帅的网友,她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却并没有用这个谎言来为自己牟利,她取悦别人同时也满足自己,她想去接触仅凭真实的自己根本接触不到的世界……这个世界如此势利,我们又怎能不自欺欺人?
她说了谎但是她没有丧失羞愧。
她尴尬不安忐忑惊慌,这些也都是她应该为梦想付出的代价,That’s all。
她才貌都不惊人,画得一般,长得更不出众,可是在她流着泪说“我真的不想失去这段友谊……”那一刻,我觉得她----很美。
当然如果Nev一定要切齿痛斥Angela“你无耻地欺骗了我!你伤害了我的感情!”的话,也没人可以反对,如果是在我生活的这个国家,想必还会伴随着更恶毒的辱骂和诅咒。仇恨教育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缝隙里,就像瓦砾下面的虫子,平时藏着,一拨弄就会钻出来,每个人都异常敏感,很容易就会变身为受害者,狂躁着去“维权”,而他们的对象,往往是另一帮受害者。Nev和他的弟兄们以真正宽容而健全的人格,证明了“你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你对世界的解释”。他们通过自嘲来化解伤害,于是也就没有了伤害。
内心缺少悲悯的人永远无法完成自我救赎。
突然又想到少年时代,曾和同学流窜至外地陌生的校园,混进一个迎新生的舞会,各自搂着刚认识女生跳舞谈笑。兴尽而返的时候,同伴问我:“你都跟那姑娘说什么啦?”我答:“萍水相逢一场,当然是她问什么我就说什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呗…..”他骂:“你傻呀!这么好的吹牛机会都放过了!正是因为萍水相逢,她又不可能戳穿你,说什么实话呀,真不好玩。我就跟我那个舞伴说我们是……(具体不记得了 反正是些“无恶意”的谎言)……”当时看着他的得意表情,我头一次惊讶于朋友之间价值观如此截然相反甚至开始暗地滋生“道不同不相与谋”之念。
我和那个同学并没断交,且一直都玩得不错,因为后来我也没发现他是一个“坏人”,尽管他有时不那么爱说真话。
我想他的心里一定也住着一个Angela吧。
快结尾了,保持风格还是抄袭吧,顺便向阿乙老师致敬。
“这世上并无一人值得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