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王的盛宴》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王的盛宴》观后感10篇

2022-03-13 14:36: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王的盛宴》观后感10篇

  《王的盛宴》是一部由陆川执导,刘烨 / 吴彦祖 / 张震主演的一部历史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的盛宴》观后感(一):刘邦的梦

  (一)这是一部制作水准欠佳的片子

  《王的盛宴》是一部故事性不是很强的电影,看了一些剧照,我相信最起码在造型上不会有李仁港导演的那部《鸿门宴》让我觉得难以接受。事实上也还行,但是影片是一部小格局的电影,本来秦末战争以及楚汉之争都是有不少的大的战争场面的,实际上影片的这方面完全的没有表现,没有宏大的场面,也没有惊世的秦王宫。所有的这些让我想到了另一部电影,那就是陈凯歌的《赵氏孤儿》,也许拍古装片真的很浪钱吧,所以总感觉在制作水准上市个半成品了。恐怕唯有《赤壁》做到了,但是港式的历史解读还是让我无法接受。

  (二)这是一部模仿黑泽明的电影

  之前看过不少黑泽明的电影,所以隐约的感觉到,陆川也是深受影响,《蜘蛛巢城》,《乱》,《梦》。这部电影很有这些电影的影子,不过我自己比较喜欢,黑泽明的《七武士》,就如同姜文的《让子弹飞》,一个成功的导演的,商业片也是不输他人的。但是陆川却没有好好的学习商业的因素,却学习起了大师非常个人化的那些东西。想想你没有黑泽明在拍《乱》那样的投资,也就不要整的跟《乱》有点像么,刘烨那一身白色的衣服,配着满头凌乱的白发,显然有模仿仲代达矢的《乱》中的造型之嫌了。模仿是可怕的,会让你迷失自我,显然陆川在这部片上迷失了自我。

  当代导演的黑泽明的情节,张艺谋的《英雄》、杨树鹏的《我的唐朝兄弟》,何平的《麦田》,再加上这部。模仿必死,创新才能活啊。

  (三)导演身边的女人们

  (四)历史总是难以想象

  项羽出身贵族,不大看得起底层的人。韩信无非是一介书生,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一朝成名。刘邦则是看透人性的那种,也是野心最大的。鸿门宴的胜利,我觉得是刘邦成功公关的结果,项羽根本就不是刘邦的对手,更何况二者在年龄上也不是一个层级的。韩信投靠刘邦,就如同今天的公司跳槽一般,给的钱太少,还不重用。显然是要投奔的么,至于最后的结局,很显然韩信是个成功的经理人但不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国家一统,自然你是要死的。中国的历史早已无数次的说明了这些问题。不过电影的问题在于,加入太多的导演的自己的东西,鸿门宴尽然是项羽保护刘邦的结果,韩信投靠刘邦尽然跟刘邦曾经给过他一点吃的有关。真的要是那样,韩信真的不应该那样死去,而是悔恨而死的。

  《王的盛宴》观后感(二):胡言乱语

  由于我没有去电影院看,所以我实在不能理直气壮地说这片子是年度装B巨献。但是陆川确实是把一帮帅哥按照他对历史的考证和理解整成一群阴森森的挫男,然后让他们在电影屏幕上神神叨叨发了两个小时神经。大多数时候你都能看见一群弓着背低着头的宫女太监史官悉悉索索地亦步亦趋,两个长柄熏香炉(?)的出镜率远远高于挂名第二男主的项羽的出镜率。刘邦晚年像个深受郭敬明毒害的文艺老青年,用安妮宝贝的语调唠叨着自己的一生。当秦王子婴喊出:“秦可以亡,但是秦统一天下的理想不能王!”我已经不敢直视演员那清秀的小白脸,谁知他还要继续道:“沛公,我求求你,让这理想继续下去……”我捂着胸口直接倒地不起。

  老年萧何那眼袋那大痣那肿脸,基本看不出沙溢的真面目了,但是也用不着让他拿着韩信的脑袋一路爬着进来吧,搞得像贞子从电视机里爬出来似的,大冷天像在看恐怖片。虞姬出场时村姑气场爆棚,但是霸王别姬时看起来浮了一层白粉的脸五官确实很精致,楚楚动人,虽然我的注意力一直放在她那现代气息浓郁的镂空花纹的衣服上。

  我觉得这故事的逻辑明显有问题,但是要阐述它问题在哪里至少要花上好几千字,而午饭时间又到了,所以也懒得扯这些有的没的。学黑泽明学舞台剧模式固然是其志可嘉,但是也要观众看得进去买账才行。整部电影浑身槽点乃至无懈可击,倒让我想起了《荆轲刺秦王》。我对这片子的最终评价是三颗星,整体崩坏,细节再考究都无济于事。

  《王的盛宴》观后感(三):别纠结了,你不是项羽,也做不了刘邦

  周末看完了,才开始真的要睡着,本着对购买电影票的人民币的基本尊重,这是不可以的,慢慢的,倒是觉得有些意思。

  步步惊心是很俗,但是有句话说得对:这些我们早已知道的结局,过程还有多少惊心动魄的细节?更何况那是秦末汉初,是传奇,更早是黄土一抔,朦朦胧胧似真还假才最美,勾的人欲罢不能。陆川也想翻开看看,试着去抽一丝,窥一豹。但是,问题来了,这种东西,处理得好就是惊涛骇浪震人肺腑以小见大举一反三,处理不好就是夹带私货莫名其妙一溃千里,看的是个人功力。但是陆川给人的感觉却好像是强弩之末,箭头仍锋但锐气全消,囊囊呼呼自我束缚拖泥带水。

  他对刘邦显然更偏爱,这可能也折射了他的个人态度和情感,项羽是过于爱惜羽毛反而铩羽自刎,于是他给出了一个纠结的答案:我欣赏他,但是我不会学他,宁可夜夜熬心,但成王败寇事实最大。可是,他就算拍完了这部电影仍未说服自己,只留下一堆挠破脑袋的恼怒观众。他也没想明白,每个人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刘邦是屌丝,却不一定是你想象中的那种逆袭,他的痞气和处世态度,会成为那个你心目中揪心难解夜夜响彻“沛县刘季”的老汉吗?逆袭之后仍有深深自卑倒是有可能,但流氓的心理素质,世界观和自卑、自信显然应该有另一种更让人信服的解释与表现。项羽没那么单纯,如果以一个导演的视角,应该能做出更深刻的剖析和解读,但是,导演在这里,却是借他人之口讲自己,又怎么会诚实呢?害羞一点,这才正常。韩信……哇好失败……萧何有点意思。比较惊讶的是吕后,对演员本人没啥好感,但是这角色活了,纵然没什么台词和大动作。

  以下是几个很有印象的镜头:

  * 最点题的莫过于吕后对张良说的话:项羽是我见过最高尚的人,他没杀陛下,没杀我,最后自刎。想要活,别学项羽!是啊,卑鄙和胜利,你选谁?人在江湖,活成浆糊。

  *吕后与戚夫人擦肩而过时,我完全被她的所有一切欲说还休包裹进去,削成人彘是一个女人能干出来的?她儿子见了尚且吓昏,一个女人如何有这样大的仇恨和铜墙铁壁般的意志,但她让你觉得这一点都不奇怪,无论是情节的铺垫,压抑的气氛还是微妙漂浮的情绪,这一切的混合最后得出的效果堪是完美。

  * 子婴血淋呼啦从刘邦面前经过,刘邦心内的活动,“原来他是故意引我入宫,他要打开我心内的欲望,借我的手为他报仇。”这一个剧情和场景真的非常有意思,值得咂摸,陆川不是没有才。

  * 这一处跟上一处异曲同工:萧何质问史官。而为他解答的则是吕后,特别平淡的两句话,韵味无穷。是啊,陆川不是没有才的。只是自己把自己困住了。你不是项羽,更做不了刘邦,经营好自己才是一切迷局的出路。每一个人都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曾经、偶尔困惑与此。

  《王的盛宴》观后感(四):建了一半的烂尾楼阿房宫,但依旧是阿房宫

  首先觉得,这部电影主线和剪辑均很跳跃,没有一定对历史的了解会看的很迷糊。

  这部电影,嗯,怎么说呢,陆川是个好导演,但是本子是个烂本子,唔,也不能说是烂本子,陆川找了一张小县城的蓝图,想要建一座阿房宫,于是他找了最好的木料,石料,工匠,画师,但是,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建出了一座烂尾楼。阿房宫呵,项羽火烧三月不灭,这是怎样奇迹般的建筑。

  于是,陆川当然失败了。但是,他也可以说是成功的。如果硬要给这部电影下个定义,是个未完成的实验性史诗巨作。

  如果说史记是食之无味但考试有用教科书,资治通鉴是考试有用又还算好看的正史,那么,王的盛宴就是一本悲情、细腻的自由发挥历史小说。

  冲着陆川敢拍这个题材,我认为就要加一颗星,因为这类题材太难拍了,拍好了,人家说中规中矩,拍的稍稍偏离,人家就说你篡改历史,举国怒骂汹汹而来。王的盛宴取了一个很巧妙的角度,以刘邦为视角和主线,拍了一部三个男人的基情被正室扼杀了的故事。前文的“实验性”就在此。

  题材选的好,视角选得妙,我认为,问题出在蓝图和材料上,陆川已经够尽心尽力的了。小县城的图纸建不出阿房宫,非南洋大料建不成阿房宫。剧本视角太~狭窄了,演员也火候不够。刘邦,8成的火候到了;项羽,6成的火候,基本就是个花瓶,不过花瓶也有花瓶的用法,本片里面还算恰当;吕后,9成的火候,要是再漂亮点就完美了;韩信,7成的火候,张震你能不能少装点酷,表演卖力点;项伯,9成火候,姜还是老的辣;张良,6成火候,你已经尽力了兄弟,你资质已经到头了;萧何,5成火候,本来想4成的,不过自杀那幕不错,加一成。

  呜呼哀哉,奈何我大天朝演艺圈无人啊!!!!

  本来是三星,基于陆川的想法还有勇气,加一星。

  TW,本片的场景、道具、服装均上佳,全片我只找出来一个bug,就是项羽的兵器,那明明是陌刀啊大哥,是唐朝才大规模使用的,是在西汉时期的斩马刀基础上改进的。斩马刀是汉武帝时期在与匈奴的交战中逐渐演进出来的。

  《王的盛宴》观后感(五):项羽为王,刘邦为霸

  导演在电影中为《史记》的历史做了逻辑性的修复,也算弥补史书中的空白,就凭这创造性,也可称作是劳苦功高。作为一家之言,有人认可,有人否认,但是历史的真实性是任何人也证明不了的。只有人凭借自己的意识赞成哪一家之言,成为哪派的拥趸。这部学术性的作品却以娱乐性的电影呈现,不得不说是一种惋惜,但也可看成导演的勇敢与坚持。

  刘邦,市井小人,不能称作王,行为准则施行的是一种霸道,厚黑学,信奉武力,依附武力,仗着霸气想干嘛就干嘛,可以“莫须有"杀掉功臣韩信等。项羽,虽自封西楚霸王,施行的确是一种王道,不乱杀无辜,重情重义,所以没有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却杀了有罪而手无寸铁的子婴,他的行为原则是“不放掉一个罪人,不错杀一个好人”。戏剧的是刘邦靠霸道做到了王。项羽的王道也胜利了,只是走错了历史道路。

  历史中没有对错,发生自有发生的道理,但发生过历史悲剧就请不要再一次发生,有以史为鉴的觉悟才能有贞观之治的辉煌,大唐的传奇。

  ——初稿

  《王的盛宴》观后感(六):如果我说王的盛宴不好看 可能很多人认为我没品位 没看懂

  王的盛宴 刘邦一直疑心韩信造反 当初你跟项羽好好的 为啥突然跟了我 不是我不能放过你 你实在让我不明白!韩信你有和我一样的欲望 你必须死 韩信临死之际深深的望了一眼天空 天空是那么蓝 就像和刘邦初会的那一天 无数画面瞬间浮现在眼前 请转告皇上 我只想告诉他 我爱他 之所以跟随他 原因很简单 因为爱情 韩信去了 萧何痛不欲生 韩信呀 韩信 你爱了一个不该爱的人 你可知道我注视着你很久很久。。。。。。。

  剧中

  《王的盛宴》观后感(七):耳目一新的夸张表演法的电影

  陆川毕竟是有自己的电影公司,还有一个“川”字的大印作为商标。像是福尔摩斯一样考证鸿门宴上,里三层外三层的金刚守卫加死士(就是一个顶十个的散打冠军组成的敢死队),如果不是项羽放刘邦一马,他是插翅难飞。

  但是,很奇怪,在垓下之围霸王别姬的时候,居然是韩信的72城池的招募来的士兵最多、战斗力最强,韩信的大军规模比刘邦项羽的军队加起来还要多。

  韩信手下13个杰出将领,虽然比不上梁山上108个将领多,但是比中国的历朝历代的将领还是多很多。还有个诸葛亮一样的谋士荆通,就算刘邦不死,韩信也有机会君临天下,满怀着让中国人民更幸福的比马克思还超前的理想,韩信居然被软禁六年,带着巨大的枷锁,按说只要3个月韩信的脊柱就该断了。但是韩信挺过了六年,成功的等到被放出狱的时候。只是,只能在张良家闲着无聊,看张良玩草药,张良要做一个化学家兼配药师,做长生不老药。

  张良迫于吕后压力,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出卖了韩信的精英团队。

  吕后给了沙溢扮演的萧何,一个能够自己吹嘘自己经历的写个人档案的机会,代价是萧何把好友韩信“吕后请你吃晚饭”约到击杀地点(韩信因为潜入宫殿后花园要夜袭吕后和太子,被当场杀死)击杀。萧何必须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把本以为死得全尸的韩信的首级割下来。献给刘邦。

  原来英文名“最后的晚餐”,不是说的鸿门宴,是吕后杀韩信的诱骗韩信进入狙杀地点的所谓晚餐。

  果然又一个经典“鸿门宴”被中国导演毁了,韩国人不用在全宇宙找证据,证明鸿门宴发生在韩国了。

  吕后突然提高音量、面色狰狞:“项羽放了刘邦、韩信,他死了。我们不要学项羽。”吓死人。终于把死硬派张良劝说,做叛徒。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思想有这么前卫?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鲁迅作为推翻旧世界的斗士,在美国人认为要“费厄泼赖”fairplay公平竞争,对手倒地不要继续踹一脚。鲁迅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中文发声:“要痛打落水狗,打狗必死,不然反被狗咬。”的《痛打落水狗》的杂文。

  中国一直中庸之道,只有老好人的生存空间,太锋利的人,比如韩信,不能活。其实韩信只是空想派,不能实干,万事俱备,13将领一个诸葛亮般的贤臣,就是每天在张良家吃闲饭。不值得同情。

  萧敬腾一开个唱就是下雨,刘邦的那个水龙王之子的传说,真是让萧敬腾躺着也中枪。豆瓣上总是不忘记调侃。

  《王的盛宴》观后感(八):对地痞流氓不可以讲高尚

  昨天赶去看《王的盛宴》夜场。这是我看过最文艺的一部古装片。年少时颇爱读这段历史,阿祖版的项羽正合了我心目中西楚霸王的形象:贵族气质的英武。我一直不认为他是很多书上所谓的心骄气傲或妇人之仁,而是具有高尚的贵族修养和天下大同的理想。刘邦怎么可能打得败项羽,项羽只是输给了张良+韩信+萧何,这史上最厉害的计谋+用兵+内政的三叉戟!可惜这三人谁也驾驭不了谁,正好多了一个刘邦,能够制衡他们。

  我不得不要吐一句实话,刘邦是史上所有开国皇帝中最无节操的一个!刘邦究竟有什么能耐?我总结了很久,找不出任何优点,他的N世后代刘备都比他强。但他赢也就赢在看起来毫无能耐,以至于项羽这样见过世面的,实在没看得起他、因此没提防着他。

  历史告诉我们,对付地痞流氓,不可以讲高尚;跟着一个道德无底线的头儿,你再卖力到头也死路一条。

  :

  1.吴彦祖和张震同时出现在一部片里面,顿时脸盲穿越傻傻分不清......

  2.吕后才是本部戏最大亮点,充分说明,女人要发狠起来,绝对厉害过你们一打男人!

  《王的盛宴》观后感(九):文艺腹黑,意淫历史

  文艺腹黑,意淫历史

  文/悍客罗

  这几天随着《王的盛宴》上映,陆川导演再度成为话题焦点,而他一番带着哭腔的诉苦“如果这个电影的票房依然不理想,我可能将退出电影圈,永远不再执导新片”,再度遭到微博调戏,网友们纷纷表示“祝愿川川心想事成说到做到”。

  那么,《王的盛宴》为什么会票房不理想,而导演却自视甚高呢?且听我一一剖析:

  文艺腔

  首当其冲的是全片无处不在的“文艺腔”,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一定会为陆川彻头彻底的文艺气质折服。从开篇的“噩梦,噩梦…”到中间刘邦神神叨叨的独白,什么“我感到巨大的危险在慢慢降临”,什么“有的人一生都看不透自己,比如我”,更不用说全片点题似的自我介绍“我叫刘邦,出生在一个叫沛县的地方,我的一生有两个敌人,一个叫项羽,另一个是韩信”。

  没错,你没看错,这台词不是郭敬明写的,导演也不是安妮宝贝,但只要你坐下来看了十分钟《王的盛宴》,就一定会被扑面而来的《最小说》气质迷晕。

  腹黑范

  陆川一定是黑泽明的粉丝,这点从他一开始最爱的中国导演是张艺谋也能猜出来。

  陆川手下的楚汉之争,没有英雄与小人,没有好人与坏人,只有赢家与输家。

  历史癖

  不过,相对来说,全片在历史细节上的考据癖还是值得一说的。

  从一开场的宫女匍匐弓行,到萧何入宫时的三叩九拜;从长乐宫里钟楼工地的阶级分明,到吕后灭灯时对宫廷礼仪的暗示;从秦王宫里户籍制度的历史重现,到项羽楚军的盾牌、剑舞,可以说,《王的盛宴》在历史细节上的认真,是相对严谨的。

  不过,可惜的是,这也是本片为数不多值得一书的亮点。

  意淫犯

  在陆川的《王的盛宴》中,韩信因为一个包子而钟情刘邦,不惜抛弃大胜暴秦的项羽,去投奔狼狈而归的刘邦;项羽则养虎为患,明知道刘邦背信弃义却放虎归山——导演居然说这一切都是项羽幕后策划的;萧何训史官一段,则可以看出导演的良苦用心——作为曾经的网络影评人,陆川深知某些打着擦边球的段落,一定会成为影评人热议的话题,或者借着“过度解读”的发酵,会有人为了借古讽今而把这些段落奉为经典。

  但是,弄巧成拙的是,除了最后萧何的怒发冲冠与韩信的回忆往事,全片大部分段落是刘邦的疯疯癫癫和吕后的阴沉腹黑——他们俩真的不招人喜欢,而且演绎风格太话剧了。

  秉持着文艺腹黑的风格,放开手来意淫历史的川川,这一次栽倒在“王的剩饭”上,如果真如本片英文名“the last supper”一般,这是导演在电影界“最后的晚餐”——那么,还真有些可惜。毕竟,这顿饭不是那么好吃。

  已刊于《深圳都市报》

  http://dtzbd.sznews.com/html/2012-12/05/content_2303611.htm

  转载请注明作者。

  Email:hank-luo@foxmail.com

  在那座曾经杀戮的大房子里,所有的声音都开始醒来:那是一声声“沛县刘季”的呼喊,那声音里有着刘邦最草根的出生;那是一声声“让理想继续活下去”的哀求,那声音里有曾经帝国坍塌之后的理想主义者的痛苦;那是一声声的“噩梦,噩梦”恐惧,是君临天下的帝王走不出的梦魇,跪拜的老臣,服侍的吕后,以及终年三十四岁韩信的人头,“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六十一岁的刘邦在最后的时间里看到了战争、杀戮、复仇和冷漠,以及最后的死亡,但是,但是,他却又一次牢牢握住了戚夫人的手。

  是需要最后的温情?还是欲望依旧不灭?一个女人,另一个女人。吕雉从戚夫人身边走过,停顿了5秒,她们的目光交集在一起,两个女人共同爱着,或者曾经爱着同一个男人,这个男人白手起家,这个男人有着骄傲和矜贵,这个男人沾满了鲜血,这个男人杀死了最大的敌人项羽,这个男人成为四百年帝国的高祖,而这个男人也将最后死去。是的,两个女人是这个男人一生的欲望,曾经的生死与共,现在的双手相握,以及未来的杀戮和被杀戮。但是,对刘邦来说,已经没有了未来,未来已经全部掌握在女人手里,包括那些打江山兄弟的生死,包括身后帝国的荣辱,包括自己的三个孩子和戚夫人。

  他的一生已经太过漫长,太过曲折,也太过痛苦。刘邦说,我一生有两个敌人,一个是项羽,一个韩信。曾经,他叫“沛县刘季”,他没有显赫的出身,也没有超群的武艺,而项羽让他知道了什么叫欲望,“灭秦”的大旗扯起来,从跟随项羽到征战秦军,以及谁先入关者谁为王的承诺,让他欲罢不能。本来对于刘邦来说,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死亡。因为在他面前最大的障碍不是秦帝国,而是项羽。项羽拥有最强壮的身躯,指挥着最强大的军队,也拥有着最美丽的女人——项羽是那个时代的“神”。对于这个神来说,灭秦是他的理想,是他一切的归宿,所以他看不到刘邦的威胁,甚至在刘邦没有入秦王宫的骗局面前,他也用宽容化解了矛盾。而在那场“王的盛宴”里,他甚至设计放了刘邦,他不会斩草除根,他只要“灭秦”,在这一“伟业”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当秦王子婴被废而最终死在秦王宫里的时候,项羽的理想实现了,但是他却忘记了,他其实不是神,他是站在刘邦身边的一个人。其实,这个拥有一切的男人和秦王子婴一样,都是理想主义者,当子婴哀求着说:“让理想继续活下去!”项羽在他的眼神中读出了自己,子婴是秦帝国最后的象征,而项羽,何尝不是“灭秦”的最后象征。当项羽踩着子婴的尸体灭掉了秦王朝的时候,刘邦也已经开始踩着项羽的尸体建立自己的帝国。

  这是关于欲望的死循环,在权力欲望的不断催生下,所有的理想、信仰都敌不过关于忠诚的拷问,不管是秦王子婴“让理想活下去”的哀求,还是项羽的灭秦的“高尚”行为,或者是韩信“宁有种乎”的诘问,对于刘邦这个带有“沛县刘季”标签的人来说,从来就没有安全感,而吕雉无疑是这场权谋中最大的征服者。作为一个女人,他爱着刘邦,为了自己的男人,吕雉经受了牢狱之苦,遭遇着被扣为人质的惊恐,也忍受着夫君另爱他人的耻辱,却凭着顽强的生命力支撑了下去。而当刘邦从草根地痞变身为了一国之君,贵为皇后的她,亦完成了从普通女人到政治家的蜕变,一场由她主导的血腥杀戮,也悄然拉开了帷幕……

  对于刘邦来说,所有的不信任都是源于灭秦之后的权力欲,而对于吕雉来说,则是更大的欲望,是重新建立帝国的欲望。和刘邦的不安、恐惧和怀疑不同,对于一个忍辱负重的女人来说,只有斩草除根的行动,只有全然的杀戮,在森森耸立的帝国高墙内,无声蔓延……项伯、韩信,甚至刘邦身后的三个孩子和戚夫人,是的,她才是刘邦帝国里最没有人性的机器,腐烂的头皮,接刘肥回家的温情,丈夫出征时的目送,以及在小山包上留下一个没曲线的剪影,这一切都是为这架机器最后的运行创造条件,是的,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受伤的女人,而充满欲望的男人背后总会有一个冰冷的女人。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改编”,这是电影开头字幕里的说明,这更像是一个和主题有关的隐喻,那个脍炙人口的鸿门宴出自《史记》,但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下,这是不是就是历史的真相?司马迁不是那些“史官”,但是对于一个遭受了宫刑的记录者来说,文本记录的那场“王的盛宴”会不会也是“不忠”的?导演陆川据说曾经要拍的是电影《鸿门宴》,而由于各种原因由李仁港接手并于《王的盛宴》之前上映,而《鸿门宴》就是按照《史记》来拍的,鸿门宴这段历史,司马迁采访的是樊哙的后人,司马迁的女儿嫁给了樊哙的后人,所以鸿门宴里樊哙的角色会显得很重要。事实上,樊哙在历史上并没有特别显赫的军功,最大的功绩就是一直陪伴着刘邦,是他的乡党。陆川说:历史的记载是有偏差的。正是有这样的”偏差“,所以陆川要颠覆《史记》中的那个“鸿门宴”,在《王的盛宴》中,他借萧何之口怀疑樊哙后人对于鸿门宴的讲述,而“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改编”或许只是一个另类的说明而已。

  《南京!南京!》、《可可西里》、《寻枪》,与以往的电影一样,陆川注重于另外的视角,注重于大历史的小细节,所以不同于《鸿门宴》的大场面、大视角、大格局,《王的盛宴》注重心理描写,尤其是刘邦在弥留之际内心的恐惧,是不是陆川心中的那个史实?“因为别人的历史也会成为自己的历史。”陆川说,而或许这样的电影叙事更适合文艺青年,而不是一般的观众,当观众质疑声不断的时候,其实我们也看到了作为理想主义者的陆川内心的不甘心和挣扎,沸沸扬扬的”口碑维护“其实是暴露了陆川的另一种“欲望”:因为被网络水军抹黑而差评,陆川团队选择以雇佣水军的方式刷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谓“以暴制暴”,其实就像内心恐惧的刘邦一样,陷入了“像暴力与权力的死循环”。

  开头跑马灯似的影视公司logo,这些又像是理想主义者陆川的突围,希望另类却又陷于现实,这或许也是这一部电影的主题深化。似的,理想主义者项羽、韩信和子婴最后都死了,而刘邦作为权谋者最后陷入的是梦呓一般的自白,这自白就如那个”生存还是毁灭“的哈姆雷特疑问,而这些疑问就如《王的盛宴》译成“The Last Supper”一样,是另一个指涉,那是“最后的晚餐”,或许在陆川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组成的“永不安宁”中,会永远有一个关于信仰关于忠诚关于仁爱的怀疑:“与我共用一个碟子的那个人将要背叛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