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雅各布神父的信》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的影评10篇

2018-07-02 03: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的影评10篇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是一部由克劳斯·哈洛执导,卡琳娜·哈萨 / 尤嘎·盖诺宁 / 海奇·诺西艾南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影评(一):爱是慈悲

  这是导演克劳斯•哈洛以镜头写就的使徒书信,写给主、神父以及凡人。伯格曼之后的北欧,风景旧曾谙。

  天堂

  我不能不认为,这就是天堂的模样:碧天流云水草丰茂,宁静从面前一直蔓延到遥远湖畔直到天边。一间简陋的乡间小屋,一座朴素乡村教堂屋檐之上,天幕之前,十字架清晰可辨。就像欧洲工业革命之前的一千多年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祷告,周日礼拜,受洗于教堂,埋葬于墓地,那是永恒时间,一千年也宛如一天。

  天堂,只不过源于信仰

  克劳斯坦承他的确是要拍摄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因此,你不要被如诗如画的镜头、清澈悦耳的琴音所欺骗,认为这是一部温情脉脉的治愈系电影。这个由一位寂寂无名的女性作家写的平淡故事,在克劳斯的镜头下展现出北欧民族对信仰的执著与虔敬。这只是发生世界边缘的一个小故事,却成了银幕上的神迹。

  壮硕的芬兰女人蕾拉不知犯了何种重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在孤独的服刑十二年后,她被一个匿名者保释出狱。监狱长令她去一位目盲的乡村神父那里做助手,蕾拉怀着对世界强烈敌意不安,来到了雅各布神父所在的乡村。让罪犯到教堂里劳作以赎罪,这在中世纪并不鲜见。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医生维萨里就曾被教廷勒令到耶路撒冷朝圣。所以,假如我是不信神的蕾拉,对到教堂里工作一定会心怀抵触。蕾拉与神父相见后,只是机械的给神父念那些要求祈祷、寻求帮助的信徒来信按部就班回信日复一日乏味烦躁

  这时唯一安慰我们的,是每次邮差从夏风吹过的林荫泥土路上骑车而来,“给雅各布神父的信!”树冠摇曳琴声如诉,真美啊。美丽转瞬即逝,当信笺渐稀,时光枯萎,春去秋来,神父与蕾拉之间犹如持续拉伸的钢丝终于断裂。有一天,神父和蕾拉在教堂里发生了冲突,蕾拉认定神父对信徒包括对她的拯救,只是为了成全神父自己道德,而不是真心的帮助她。神父和蕾拉都陷入精神危机。但他们绝处逢生,神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蕾拉在一场未遂的自杀之后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在念完最后一封信,一封虚构的信同时也是一场真实的告解后,蕾拉得到拯救,神父带着喜悦升入天堂。

  与克劳斯其他的作品相似影片镜头的节奏一如既往的舒缓稳重。他的电影总是使我想起阅读圣经》时的感受娓娓道来,处处动心,时而是散文,时而是诗。在片中天地之间大自然静美之下,镜头重在刻画神父和蕾拉的面庞,二人的区别是如此明显:神父看不见你,你却能看清他的脸,体会到他表情局促伤感痛苦其实都是一种“我主慈悲”的写照;蕾拉看得见你,你也看得见她,你与她是那么的相似,不信神,吝惜爱,目光里盛满对整个世界的不信任,却又分明让人感到一种期待救赎怜悯。我不得不说,尽管克劳斯与伯格曼气质迥异,但影片人物的这些面庞,我必不是第一次见到。

  罪与爱

  人生来有罪,这样的话基督文献俯拾皆是。我们此时固然不必追究原罪这个话题,倒是不妨说,即使在科学理性毫无疑义统治着的现代社会中,人仍然不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人类公元零年时一样脆弱。当然,并非每个人都承认这一点,或者承认也未必在意。就像蕾拉,从影片开始就身负罪愆,似乎丧失了爱的能力。但她并不以为然,照常吃饭睡觉,读信写字,恐吓邮差,不爽神父时还顶个嘴。这与我们过的生活有什么本质不同么?

  直到蕾拉与神父在教堂里发生冲突的那一天,才把所有的矛盾误解、虚无和绝望都从内心深处驱赶到大地上。那天是雨天,发生的事情原本极为简单,神父第一次身着道袍,告诉蕾拉说他要去教堂主持婚礼,让蕾拉一同前往那个孤单伫立在大地上的石头教堂。他们等了许久也没有宾客前来。只有神父一个人在空荡荡的祭坛前,说着婚礼上人们耳熟能详的那段“爱是持久忍耐”,他的盲目之前仿佛有着最虔诚男女。蕾拉忽然意识到,这场婚礼并不存在纯粹是神父的想象。于是蕾拉残忍的说出真相,“没有人来!没有婚礼!”神父霎时陷入慌乱,那种窘迫的表情令人心酸,颓唐的瘫坐在椅子上。“我只是上帝实现慈爱工具”,神父如是说,他先天的盲目隐喻了他的原罪,因而他才选择成为沟通上帝与凡人的神父,给人们祈祷是他作为神父的使命。他一辈子都执著于此,即使在蕾拉用一种现代人狂妄语气质问他:“这些祈祷有什么意义啊?”神父也不愿意承认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信仰上帝,他宁愿对蕾拉说,仅仅是“人们不再需要我”。

  此时蕾拉说出了影片中最重要、最犀利也最谬误的一句话:“你帮我申请假释,只是为了想拯救别人(来成全自己),我不是那种需要你施舍的信徒!”多么令人耳熟能详的逻辑啊,就像罪人们对耶稣说,你被钉上十字架只是为了成全自己。

  曾经,人类基于自身的有限性而信仰,通过上帝来实现自己的超越,凡人甘愿接受上帝的拯救。神父作为神与人之间的媒介,负有拯救罪人的义务。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宗教的救赎竟被误解为一种道德压迫自由泛滥更让一个人认为堕落也是合情合法的。这才是令神父陷入精神危机的根源:他无私奉献一生,却被认为是自私的;耶稣以生命世人赎罪,却被认为没有意义。面对危机,神父只能孤独的在教堂食圣餐,饮圣水,躺在大地上。他反复诵读《哥林多前书》第13节那句话:“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于是我们可以肯定的知道,神父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神父没有和蕾拉辩解,他甚至说也许的确为了自己,但他更确定的说:“这是神告诉我回家的路。”

  而蕾拉的路注定坎坷。当她误以为神父对她的帮助只是为了成全自己的高尚道德时,她不仅愤然拒绝帮助神父回家,而且决定离开这里。她从神父的全部储蓄里只拿走一部分预备车费,在我看来这不仅不是偷窃,而是蕾拉第一次表现人性中的不贪婪,这是她走向救赎的根柢。出租车来接她了,她却猛然意识到无家可归,随即陷入了绝望,绝望到准备自杀。正如加缪所说,真正严肃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即自杀。在我看来这也恰恰是基督教否定自杀的原因。蕾拉在上吊的绳索圈里延宕良久,回味神父的行为雨水漏进来,打在耶稣像上,宛如泪水滂沱。蕾拉找到了内心中爱的能力。

  神父与蕾拉的冲突终于化解,但二人之间看似相互救赎的关系,其实只是神父在救赎蕾拉,绝非心灵鸡汤式的相互救赎。正如上帝对人的拯救是绝对的,当蕾拉意识到了自己的脆弱,就不能拒绝拯救,也就理解了神父,理解了人的有限性,这才是信仰的发源地。克劳斯曾说:“这部片的主题,也是一开始就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对人类脆弱时刻的描绘,并以此实现人类生命真正的价值。”

  最后的信

  在耶稣尚未殉难的时代,他的使徒们在羊皮纸上写下书信,用虔诚的话语苦难中的人带去福音。从此,我能数出一长串谦卑名字,他们都在信笺的末尾写下“愿主与你同在,阿门”。尤其是和海萝丽丝演绎伟大爱情的教士阿贝拉尔,他留给人间的正是亲吻神学的宗教情书

  在《给雅各布神父的信》中,神父也是这样一位神与人之间的信使。他严谨而且敏感,蕾拉与他初次见面,神父拿出面包和茶,当他在餐桌坐下的那一刻,正午的钟声恰好敲了十二下。这说明神父是按时吃饭的,对一个神父来说,这样精准的守时恰好说明了他的虔敬,而不只是古板规律的生活。他收到的每一封信,都捆扎好放在床下。蕾拉在片中给神父念了三封信。第一封,是一位忧心孙子能否找到工作的奶奶;第二封,是一名课业繁重希图有所进步的学生;第三封,是一个在神父的帮助下逃离家庭暴力的女人。可想而知,神父终其一生做的事情,不过就是每天聆听写给他的信,然后祈祷、回信。写信的都是普通信徒,谈论的都是日常琐事,但对神父而言,凡人的需要意味着信仰的存在,也就宣告了上帝不死。这就让最琐碎的事情也变得重要起来,尽管凡人的生命都是由微末小事所组成。这就是神父的伟大。

  蕾拉起初没有体会到这些,她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也是写信的芸芸众生中一员,她对这份工作很不耐烦,她拒绝给神父代笔回信后署自己的名,有些信的地址她会不告诉神父,甚至一度把一叠信扔进废井。等她终于理解神父做这件事的意义时,她也为不再有人写信而焦虑。她逼迫邮差大声地谎称“雅各布神父的信”,撕一本杂志假装撕开信笺,而随口编造了一个女人丢狗的平凡故事。蕾拉的诚实显示出她不擅虚构,于是很自然讲述起自己的故事——一个爱与罪的故事——蕾拉之罪的悬念到此才得以揭开:恰恰是她出于对姐姐的爱,杀掉了家庭暴力的姐夫才获罪。

  这是神父收到的最后一封信,虚构的信,却也是最真实的信。曾在空荡荡的教堂里祈祷却无人来告解的神父,也终于迎来了第一位寻求告解的人。蕾拉哭诉了曾发生的一切,神父当然知道她讲述的是谁,于是对蕾拉和观众说出了另一个秘密:保释蕾拉的不是神父,而是一直在寻找她的姐姐。神父拿出一叠信,那是蕾拉姐姐和神父之间的来信。蕾拉恍然大悟,是神父一直在指引着姐姐,如果神父只是被动的保释蕾拉,那必然不够的,神父做到的是重新建立起蕾拉姐妹之间的情感纽带。蕾拉于是从杀人的“罪”中被救赎,更印证了她本性的“爱”,她是和所有信徒一样的人:拥有爱并且渴望救赎。

  其实,目盲的神父对蕾拉的一切洞若观火,甚至在他被质疑动机的危机时刻,他一度想把蕾拉姐姐的信拿给她看。但神父还是耐心等到了蕾拉的主动告解。“人所不能的,神却能”,神父对蕾拉只说了这一句,足以令蕾拉醍醐灌顶。神父的盲目其实不只是情节设置方便,更是一种修辞:信仰并不必要耳聪目明,而是要善待自己的脆弱,主动去爱。影片中,观众循着蕾拉的目光看到过挂在房间上神父年轻照片,那一刻,我的确觉得神父目光如炬。

  神父必是带着喜悦升入天堂,因为人间的使命悉数完成。我忽然想起导演克劳斯在获得由伯格曼本人颁发的“英格玛伯格曼奖”后的一次访谈中说到的话:“我从前不是基督徒,但现在是。”

  刊于《看电影 午夜场》2012年第五期“月度推荐栏目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影评(二):我写给神父雅各布的信

  “有些人只写一次信,有些人写好几次,还有些人……他们的信从未间断。”

  雅各布神父的信好像从来不会间断,每天中午,邮差都会骑着自行车在乡村的小路上,高喊“Postia pappi Jaakobille”.而神父每次都满怀期待得从邮差手上接过那些信。

  但是神父的眼睛看不到,无法回信,只能依靠一个助手帮他读信和回信。而他的助手是一个被假释的女杀人犯。她为了重获自由,极不情愿地来到这个偏远小镇

  神父宽厚仁慈,话里话外,总是带上蕾拉。但蕾拉排斥与神父为伍,总是划清界限,保持距离。她每天极不情愿地帮神父读着各式各样的祈祷信,又极不情愿地把神父回复经文写在信纸上。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但雅各布发现他收到的信越来越少。其中,有一些是被蕾拉扔掉了;但更多的是没有人再给神父雅各布写信。

  一连好几天,邮差都绕道而去,没有人再给雅各布神父写信,而雅各布神父也没有再收到一封信。

  一天早上,神父雅各布突然把蕾拉叫醒,让她为他准备今天的教堂仪式。可是到了教堂,空无一人

  “是啊,谁会需要一个瞎了眼的神父呢?没人需要。现在都没人愿意写信给我了,当人们不再求助,意味着上帝……哦,是我不再被需要了,或许事实就是如此。我刚刚想要祷告,却想不到要说的话。你可以带我回家吗?”

  雅各布神父等了很久,祈祷了很久,教堂还是空无一人。蕾拉不耐烦地回到雅各布的住所。之所以是住所,不是家,因为神父让她扶他回“家”她勃然大怒

  住所的蕾拉叫了出租车,竟不知要去哪?而教堂里的神父躺在地板上,没有信徒,只有手里的圣经。终于想通,“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自己为着上帝向他们回信,可事实或许正好相反,是上帝为着我,寄来这些信,让我有继续在尘世停留的理由。”

  等神父起来回到家,蕾拉解开绕在脖子上自缢的绳子。而此时,又不知道两人心里经过了什么?

  此后,蕾拉让邮差不管有信没信,都像往常一样大喊“给雅各布神父的信”,

  第二天,邮差递给蕾拉一本杂志。

  他们还像刚开始一样坐在藤椅上,蕾拉撕开目录,随口瞎编起来,神父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口述回信。他起身想要回房间,“还有一封……亲爱的雅各布神父……”,蕾拉流着泪说起尘封许久的往事,从小她都是在姐姐的庇护下长大,为了保护她,姐姐挨了母亲许多打,长大成人后,姐姐嫁给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人,在一次亲眼目睹姐姐被毒打后,愤怒的蕾拉用刀刺死姐夫,并为此获刑,姐姐因为失去了丈夫,生活变得一团糟。

  神父此时走进房子,拿出厚厚一沓信,说,有个人每天都来信,从未间断。而这个人就是蕾拉的姐姐,她每次蕾拉的信都被无情地退回。她只能每天将信寄给神父雅各布。

  终于在这一天,蕾拉读到姐姐写给雅各布神父的信,也是写给她的信。

  “你慢慢看,我去泡茶,还有咖啡!”神父地走进屋子……

  送走神父之后,蕾拉打包好行囊,看着信封上的地址,虽然没有叫车,但她已经知道自己要去哪。

  故事很简单,简单地就是记流水账,日子好像每天都会这样重复下去。人物少得可怜,只有收信的神父和读信的蕾拉,再带上一个打酱油的邮差。没有背景音乐的搭配,看着看着会觉得电影很枯燥。可是等我看完,慢慢回味,却记得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想着剧中每一句台词。不论是救赎的施与、还是信仰的虔诚,都值得记住这个温情的故事;不论是宽厚仁慈的神父、还是满是戾气的蕾拉,都在过后明白生活的意义。

  这就够了!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影评(三):自白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 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

  ——马太福音22:34-40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哥林多前书13:3-7

  本不愿写什么,因自己在这部电影上倾注太多,看一次哭一次。我知道,为了写这篇文字,或许还要再哭一次。只是主啊,若是你要借我之口,让诸多不理解你,从而不理解基督徒的人,明白你对世人的爱,我又算得了什么呢,求你使用我。

  如我自己所感,这世间人性已无值得爱,可爱之处,然而遇到了你,我才相信,你要救的不仅是我。求你洗我察恨人心的罪。

  本文写在“它带我找到回家的路之后”“神性的强大源于无私的爱”“救赎 是互相的”三篇影评之后,是否构成有力地辩驳,判断也不在于我。

  感谢字幕组,感谢一场不完全的讨论,感谢导演,最后,感恩的心献给 神。

  神父:

  14分钟(对蕾拉):这些信都是祈求信件,(也许这是慢慢透露给她,她姐姐来信的好机会)人们请我们为他们祈祷,让他们更接近上帝,让他们知道并感受到,有人在守护他们是很重要的。没有一个上帝的孩子是没用的,他们都不会被遗忘…我很看重这些信,请神饶恕人们。(你说假释?如果不是你姐姐来信,我根本不会知道你啊。)我只是上帝行善的工具。

  27分钟:我没有信了。(蕾拉:你怎么受的了)我相信很快就会有来信。

  30分钟:还是没有信来。

  31分钟:我想起了很重要的事情,教堂有个仪式,我不能错过,我记得的。

  34分钟(教堂):主啊,为什么我祷告不下去呢?宾客就要来了,我为什么心乱如麻?…我可以背经文…哥林多前书…(蕾拉进来,告诉他没有人)连受洗礼都没有吗?难道是我记错了?是啊,我很久都没有过教堂的服侍了,一直以来都在给人回信,现在信都没人给我写了,这年头谁会需要一个瞎眼神父呢?

  独白:这本圣经我从小带在身边,我都会请人念给我听,特定的章节或诗歌,然后我背下来。然后向人们布道。我以为,为人祈祷是我的使命,我真是想太多。现在都没人要写信给我了。

  [雅各神父是自小失明,从墙上那副(白瞳仁的)相片就能发现,他自豪地成为了神父,而且很骄傲自己能被神使用,为众人服侍和代别人向神祷告]

  蕾拉: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神父:如果人们不寻求帮助,那么就表示上帝不再被…(神啊,宽恕我,我怎么能这么想)…不(一定不是这样,人们怎么可能不需要神呢)…是我不再被需要了。或许事实就是如此。我刚刚想要祷告,却想不到…要说的话。(被打断)

  52分钟:蕾拉端茶进来,神父自己默默地念哥林多前书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抬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神父:这些信,蕾拉(欲言又止,最终只是换放到身子的另一边)

  “我以为我做这些事是为了 祂,但或许正好相反,或许都是为了我自己。也许这是 祂支持我,引领我回家的方法。”

  主啊,我以为自己在被你使用,在服侍和爱他人,我将自己的所有积蓄都用来帮助人,我如此热切地等待着他们来接近你,虔诚地为他们祷告,可是你最后却让我发现,其实我只是个废人,人们根本不需要我,如果不是你,我这个从小的瞎子还能做什么呢?这么多年来,恰恰是主你的爱,通过人们对我的需要,支持着我走到现在,带领我最后回到你那里。

  我已经再无言,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将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在主的事业上,临终痛苦地发现,他所做的一切所感的一切都是幻影,自以为无私助人的使命感,然而却成全了自己(然而这种对此生近乎全盘的否定是多么大的打击,然而也正是在这种打击之下,才显出 神恩的隆厚),幸福地度过了一生。在此刻只发现主对他的爱不变,如果问这个人是真正的基督徒吗?还可以质疑这种痛苦地挣扎,还可以借着神父自省的话头说,是啊,你这辈子都是为了你自己。

  世人啊,你们想像邮差一样,用这种“为自己”的解读,来理解一个为他人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临终前对主爱的醒悟吗?他这辈子几乎从来没想过自己,你们还要借他临终前的自我刺伤,来作为你们活在世上自私的借口?

  是的,按这种逻辑,耶稣为世人死,你们也会说,你这是为了自己。是啊,即使如此,神子也要用血救世人,这是何等的爱。如果蕾拉不忏悔,也许她再难以回到这个世界,仅仅因为一次过犯。如果不是神的宽恕与安排,挣扎在牢狱的自我麻木和遗忘中。是啊,为什么神父不一开始就直接把信给你告诉你呢?因为没有机会,更因为,他不知道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一个人若缚心自绝于世,你姐姐的爱无非会加剧你的悔恨变本加厉地摧残你,十几年你一直将你姐姐的信原封退回,因为你根本再无法面对世界和自己。

  求你的心不要再作茧自缚,哪怕你因为害怕那善的光芒的刺眼,宁自囚于黑暗。

  补充一点,对所谓的“相互救赎论”的反驳。救赎不等同于帮助,只有高于人的存在,才可以以“赎”的方式而救人,这个词语在现实中无疑有误用。

  对神父来说,助人同时也是自助,而对于蕾拉,最后的善念为神父念信才是触动其忏悔和回到世界的契机,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可以是。然而,蕾拉没有(实际)帮助任何人,我没有贴出的人物心理分析部分其实恰恰证明,蕾拉对工作开始的惰怠以及对邮差偷钱这一小恶的反击,反而加快了神父得不到信的过程(邮差可能因为逃避自己的过咎而有意避开蕾拉和神父,等他发现失去精神支柱的神父的苍白和近乎崩溃已经太晚)。而如果神父不是神父,没有与神的关系,很简单,这个救赎的故事不会存在,蕾拉会一辈子为自疚困死狱中,她姐姐亦无办法。基督徒是正常人,与常人唯一的不同就是他们与神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得超存在的救赎成为可能。虽然神父“牺牲了”自己。然而我可以保证,对这个从小失明的人来说,从事神职无论对他对人,都是最大可能的善,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从小失明的人,在社会上能干什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他还得克服周围人的压力、生活的不便、歧视等等,自己活下去都很艰难,心态偏斜,自暴自弃就成了社会的包袱。然而他救了一个,在常态下(法律、道德)根本无法挽救的人,原本善良被自身爆发的恶吞噬,接着被监狱和社会歧视吞噬,哀莫大于心死的人。没有神,她不可能回头。这在我看来,已然是奇迹。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影评(四):既好又坏的清水

  致大老板

  烂观后感,求指点。拒绝指指点点。靴靴合作。

1.水

  以水之名定义本片,或是受到了老塔的那么些影响。北欧或是地处寒带,其电影都会渗透着一阵阵如冰原如高山积雪的冷冽气息。然而,本片相较冰雪而言多了似水的柔。除却本片中水有着重要的分量,而本片的质感也是有着水的清和寡。

  鄙人所观此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故其实在导演作者风格上莫多言,而且也不知道导演其人是否走作者的路。然而,鄙人欲走作者电影方向的,所以还是尽量以鄙人狭窄的知识面从作者方向去看罢。整体而言摄影即便没有突出之处,也是不错的。人物情绪与天气产生的氛围在摄影中都有体现,在角色矛盾的爆发点的空教堂戏灰色调以突显了这场戏。台词并没有太多,更多依靠演员的动作来阐释情绪以及推动影片的发展。影片的结构并不复杂,如上所述,如水一般,通透明白。主要角色仅两人,假释女与盲神父的交集→两人间以及两人自身矛盾的爆发→矛盾的缓解→矛盾的转换。而连接影片进展的也是简单的信件。简单的结构也作用于角色,所以台词的缩减不会影响影片的发展,在一方面而言促成本片的风格的形成。

2.清

  本片之清,在于简。当然,原本此片计划拍成电视电影的,这也奠基了本片的短片长以及结构和情节进展上的简。亦即如水之清。而此片好的地方也该是这吧。主题上,鄙人无法言说,对于不信教的鄙人而言救赎之云云与我何相关呢?不过,个人认为本片清也在于没有强加太多无谓的宗教元素以扰乱整个秩序。全片节奏不紧不慢,无台词镜头可说恰到好处。波澜不惊也使得本片能够更潜入人心,虽然并不得我心。简单的故事也往往能抓住大部分人的心。配乐仅有钢琴曲,有大量无配乐的段落,这都构成了本片风格上的简。

3.寡

  本片之寡,在于单。单调,可以说“套路”罢。故事,简单而且真的无聊,真正的原创性并不够强大。无聊,就是字面意思,没有什么好聊的。鄙人也不知道为什么上面能够挤出那么多字。并不喜欢本片,只是也不是说没有好的地方。然而,真的就鄙人之眼光,基本上是平庸的。主题上,并没有深刻。在蕾拉读其姊之信的时候蒙太奇室内及沸腾之水以示神父的死,这实在让我喜欢不上来。在这一段对主角最为重要的情感宣泄,甚至是点题的重点,插之以这段蒙太奇(这段蒙太奇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但是鄙人认为这时候不需要任何剧情)彻底弱化了角色的情感,这也有点掉入商业剧情片的桎梏罢。甚至可以说破坏了整片形成的调。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影评(五):没有爱就没有未来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3章1-7节

  他说他喜欢赫尔辛基,喜欢到从小就匆匆立下志愿,指天指地要去赫尔辛基留学,无奈时不由己,蹉跎再蹉跎。他的理由很简单,幼时偶然看了一期正大综艺,演的就是赫尔辛基。那时他还记不住外国名字,总嫌太长太怪异,偏偏记住了赫尔辛基。我笑他,也笑自己。他有他的赫尔辛基,我有我的托斯卡纳。故事发生在他喜欢的地方,他也喜欢这个故事,一个“你必须通过真理获得自由”的故事。

  莱拉提着沉甸甸的行李箱,走出监狱,走向偏僻的乡村,去争取一个重获自由的机会。沿途的风景感动不了她,她径直走进那幢“绿满窗前草不除”的房子,冷冰冰地斜睨着眼前的一切,包括那个老得颤颤巍巍的双目失明的神父雅各布。

  画面如同松间明月,配乐仿佛石上清泉,处处透着“人烟寒橘柚”的寒,又隐隐泛着“远树暖阡阡”的暖,微小的格局营造出无比辽阔的意境,看得人眉头才下,心头却上,嘴中仿佛含了一枚千斤重的橄榄。

  莱拉和雅各布的故事让我联想到雨果笔下的冉阿让和米里埃。冉阿让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四次企图越狱让他最终坐了十九年牢。十九年的大牢练就了他一副铁石心肠,“年复一年,这个人的心慢慢地、但是无可挽救地越变越硬了。他的心一横,他的眼泪也就干了”“他在监牢里判了社会的罪后觉得自己的心狠起来了,在判了上帝的罪后他觉得自己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了。”

  从监狱出来后他几乎敲遍迪涅城所有能敲的门,但是没有人愿意给他提供食物和住处,人们像躲瘟疫一样躲着他。他没有办法只好去敲监狱的门,守门的告诉他想进来得先去犯罪。他想到狗窝里和狗挤一个晚上,连狗都嫌弃他。惨啊!原以为获得了自由,却发现天下之大竟没有容身之处。冷漠无情的社会不断验证着冉阿让对它的判决,他被逼到了社会的对立面,不得不对它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面孔。在经过天主堂广场时,他也狠狠地对着天主堂扬起了拳头。直到有位老夫人教他去敲主教院旁边的一所矮房子的门,那是米里埃神父的门。

  米里埃热情地接待了他,可冉阿让并没有被感化,反而一度想杀死米里埃且偷走他的银器。当警察带着冉阿让找神父对质时,神父没有揭穿他,而是抢过话头说:“您为什么没有把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冉阿让全身发抖,不知道怎样才好。神父把所有值钱的银器都送给他,又郑重地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但是,冉阿让还是没有醒悟,他只是感到迷茫,原本与世界斗争到底的决心不那么坚定了。他再次做了坏事,抢了一个穷孩子的钱,但他却不能心安理得了,他知道自己做了坏事!“这最后一次恶劣的行为对他起了一种决定性的效果。这次的恶劣行为突然穿过他的混乱思想并加以澄清,把黑暗的障碍置在一边,光明置在另一边。”至此,他的心彻底被照亮了,他不再想要和黑暗的世界拼个你死我活,他不再用仇恨来面对这个世界,而是以爱的名义去面对这个世界。他成了爱的力量的化身。

  伟大的维克多雨果只写了一个“爱”字,伟大的《悲惨世界》更像是一则“爱的预言”。坐在雅各布面前的莱拉和坐在米里埃身边的冉阿让何其相似啊!她把世界深锁在心门之外,以一种如临大敌的姿态全神戒备地打量着它。邮差看见她本能地害怕,她也乐得享受邮差畏缩在自己拳头下的荣耀感。她对雅各布的工作感到不屑,把大部分来信扔到井里。她甚至也想拿走雅各布所有的积蓄,一走了之。

  衰老、孱弱、瞽目的神父不能引起她的怜悯,她一见面就宣布自己不做家务,时不时地对他冷嘲热讽。即使她能判断出雅各布是个好人,却理直气壮地指出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成全自己的道德。在她看来,爱是一种牺牲,因此是有条件的,时刻期望着回报,而且完全以回报为目的,爱只不过是满足自我的借口罢了。这种对爱的认知实际上正是对爱的质疑。多数人不相信无缘无故的爱,他们只承认一自我为出发点、自下而上的爱,而不承认以神为出发点、自上而下的爱。当不再有人来信,莱拉见证了雅各布的痛苦与挣扎,她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你就是我所说的那种人,你侍奉上帝,你聆听人们的告解,只是为了让自己活得心安理得!此时,在莱拉眼中,神父落到人间和自己一样世俗了,她才能将心比心地审视他作为凡人所遭受的痛苦,也才对他产生了同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莱拉的转变。她不知道神父的痛苦并不是自己不再被需要,而是因为深沉的爱。她不知道神父背诵哥林多前书不是自我安慰,而是现身说法。

  莱拉转变的契机是她与神父争吵之后决定卷铺盖走人之后发生的。她打电话叫了一辆出租车,司机问了他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去哪儿?”刹那间,这一问题如千斤之锤击中了她。她以为她获得了自由,可以去她想去的任何地方,可是她却和冉阿让一样无处落脚。当有人对她说“你自由了”的时候,一道人生的真实的光突然射到她的心里。但是这道光,一会儿就黯淡下去了,所谓自由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她的身体走出了监狱,她的灵魂却仍被囚禁在更大更森严的监狱之中,这也是雅各布痛苦的真正原因。他身体每况愈下,时日无多,可眼前却还有一个被囚禁的灵魂。

  莱拉决定自杀解脱,神父的脚步声将她从绳子上召唤下来。之前神父手足无措地请求莱拉带他回家,莱拉拒绝了他,而现在他竟然独自走了回来,说明他本来有能力自己走回来,却故意让莱拉伸出援手,让她感到被需要。“没有一个上帝的孩子是没用的,他们不会被遗忘”。于是,她的心软化了,她会给雅各布泡茶,她试图从井里捞起那些被她丢弃的信,逼迫邮差给他送不存在的信。

  神父的状态越来越糟糕,莱拉以为这些都是精神上的萎靡造成的。于是她便自己编造一些信念给神父听,神父却了然于心、轻易识破。情急之下,莱拉把自己的遭遇念成了信。神父如释重负,他似乎一直在等待这一刻的来临。莱拉终于主动敞开了心扉,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转变,自由之门已经打开。神父这才拿出一沓信,揭开了真相。知道真相的莱拉和冉阿让一样留下了忏悔的眼泪。

  “一个流着泪忏悔的罪人在天上所得的快乐,比一百个穿白衣的善人还更能获得上天的喜爱呢。您从那个苦地方出来,如果还有愤怒憎恨别人的心,那您真是值得可怜的;如果您怀着善心、仁爱、和平的思想,那您就比我们中的任何人都还高贵些。”米里埃如是说。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影评(六):《给雅各布神父的信》:无言的伤感袭人来

  文/拾荒者

  《我很想你》这部电影虽然讲述了一个儿童走出悲伤的故事,但导演丰富了画面的说服力,以景触情,把艾琳娜的孤单营造出了一种极具稳重的中性美。而《给雅各布神父的信》则相反,透过一个盲神甫与假释女的短暂相遇,抒发了对人心和灵魂失落找不到归属的凄凉。在电影里面,处处散发着北欧大地冰冷的美感,无论是景色还是人物演绎,都相当安静脱俗,充满着对人生和信仰,生与死的对话。事实上,电影在结尾处,为观众展开了一幅这样的画卷:面对纷繁复杂的悲喜世界,活在当下的我们这一代人,缺失了什么,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或许让人思考的,不仅仅是寻找一种正确的信仰,把充满负担的精神予以一种寄托,而且对生命到底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影片都表达了难过而沉默的疑惑。

  芬兰新生代导演克劳斯.哈洛用他婉约但坚毅的叙事手法道尽了一个盲神甫最后生命那一段日子的故事。落寞的教堂和失修的老屋,野草尽生的院子,在秋天的瑟瑟落叶中仿佛在哀诉。远离城市独居于此的神甫,每天在等待人们给他寄来的求助的信件。而电影借用这个来到神甫家中的假释女的生命经历,展露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奈,故事越到最后,无言的伤感,缓缓地袭上了心头。

  其实,故事相当简洁流利。但画面外延伸出来的意蕴,却真真切切地打动着观众。当缓慢悲伤的钢琴曲响起时,一股股心酸随着眼泪涌出来。它让人思考,我们需要对生命再来一次深刻的认识,而不是对金钱、名誉、地位、权利付诸更多呕心沥血。

  残酷的现实日益剥夺了我们正确认识生命的权利,造成的后果,是各种人生悲剧的频发和社会的败坏。

  19世纪著名英国传教士李文斯顿医生曾经说过:有些部落人表现得很凶残,其实他们是害怕,故此用唬人来掩饰自己的胆小懦弱。应用到现今世界,我们也是老样子。人从古到今都要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我们害怕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无论是影片当中的神甫和假释女,都面临过失落、难过。而他们最后,都找到了答案,答案不是只属于他们,属于那些愿意去接受生命之痛,释放心灵并且去认识生命的人。人生短暂得很,漫长感是生活的假象,到底我们活着为的是寻乐,还是本应该还原生命应该有的意义,都是值得让你我去深思的。

  不管片子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当中有否获得荣誉,都无法掩盖她散发的悠悠馨香,那是对电影对人生应该有的态度。

  更多影评,请浏览我的博客http://i.mtime.com/1682546/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影评(七):这个故事是一个旅程

  这个故事是一个旅程,一个自以为无家可归的人,一个绝望的人回家的旅程.

  北欧的荒原,风吹过齐腰深的草场,远处传来候鸟的鸣叫,天空被大片的乌云笼罩,只在天边留露出一丝光亮.斜雨,薄雾,大地和天空之间一切清冷.黄昏来临的时候,太阳从山颠的一侧露出半张脸,远处的树林和所有植物的梢顶都被盖上一层金黄或者橙色的光晕.听着草浪刷刷的声音,入夜前的最后一刻,仿佛透出了片刻温暖.

  这凛冽的自然,所以当我们看到陡坡高脊的石头房子,孤独的大巴车,冒着热气的水壶,暖光照射下的木头家居,餐桌上柔软的餐布,捆扎的信件,和老人站于窗前的背影,这一切在凛冽的自然面前,带给我们家的感觉.

  导演为我们呈现了一幕一幕,让我们安静的画面.同时,配合画面的舒缓钢琴独奏,把情感融合一气.

  蕾拉的表演是我喜欢的风格.淡淡的,淡淡的,配合这充满力量的画面从在监狱中的茫然和愤怒,到在神父家里时常透露的疑惑,到影片最后的感伤.所有情绪的表达都淡淡的,似有若无.但是导演所安排的大量两个主角同时出现的画面,不同景深的画面,蕾拉和神父不同情感,不同意识的重叠,又使故事更加的丰满.

  我们都是行走于荒原中的人,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绝望之中,那里总会有一条回家的路吧,所以坚持住,如果有善意的人伸出手引领我们,那一定要心怀感恩.然后继承这份慈爱.如果没有人引领我们,那就勇敢的去找它吧.不要放弃希望.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影评(八):“它带我找到回家的路!”

  常常会犯这种错误:因为一个人的外貌而判断他的心性和情感。其实,不管是多么粗糙的一个人,内心对爱和恨的感受任然是深刻的。就像蕾拉对她的姐姐。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在众多的影碟中以它充满田园气息的封面吸引了我,回来后搁置了一段时间,等到空下来召集豆油们一起欣赏的,陪着广东特产的老婆饼、鸡仔饼,就着花茶,感受慢下来的时光。

  蕾拉最吸引人的是她的肢体语言,完完全全的表现出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情感粗糙、有着不幸生活家庭经历的女人,生活绝望、没有追去、对细腻的情感缺乏感受能力。

  她的面部表情丰富得多过台词。

  一开始见到雅各布是僵硬的脸上左边眉毛用力挑高,轻蔑防备之心尽露;

  当她以为是雅各布为她假释时,嘴角和眼角的线条开始松弛柔和;

  当她知道雅各布清楚的了解来信人的情况时,眼神流露出疑惑和一丝温柔;

  当她站在教堂前看到信仰被遗忘,神父都救不了自己时,甩掉烟头也甩掉希望的决绝;

  当她无处可去坐在的士上,要紧牙关的下颌骨透出绝望;

  当她为雅各布拟造虚假信件时,无话可编时的紧张惶恐,一个不习惯流露自己情感、不习惯情感被他人看到的中年女人,可能从未说过任何柔情的话语的那种窘迫一览无遗;

  当她表述自己时,很自然地流泪,就像我们面对无能为力的命名平时无法控制时一样;

  当她将一切说完,脸上的轻松,和第一次敞开柔嫩的内心时对将要遭遇的迷惘;

  。。。 。。。

  雅各布最打动我的是他触摸一切的动作,颤抖的、苍老的老人的手,用恰如新生儿的方式,去感受这个曾经熟悉,现在无奈的世界,那手,轻轻的,颤动着,就像触在你心里,一如我们终将走到这一天,那,谁来带我们回家呢?

  生命的最后终结之时,明白上帝之名所做之事,原来最大的得益还是自己,是这些支撑着自己走过最漫长的旅程。而这些顿悟,来自蕾拉的直接,甚至是粗鲁的思维方式。

  “是你,而不是我们!”

  一步步让老人明白,是信仰让他有存在的意义,也一步步将现实的残酷推向老人,当他开始思考这一切之时,生命之火也走向熄灭之路。但是谁说,这不是最好的结局呢?谁知道,是不是上帝的旨意呢?如果他真的存在的话!

  雅各布死在他一辈子都在为之奉献的事情上,善始善终。

  蕾拉在老人的生命的意义中找到了回家的路,不仅是指一直在爱她的姐姐。

  谁带领我们回家?在这充满偏见、暴力、欺骗、不断重复悲剧的世界里。

  如何让我们相信,所做的一切是有价值的?

  也许不是上帝,而是自己的心。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影评(九):给雅各布神父的信:神性的强大源于无私的爱

  这是一部标准的北欧影片,简简单单的故事,很少的人物,空旷的场景,却有着极深的情感在流动,有着浓厚的人生与宗教的思考。芬兰电影《给雅各布神父的信》,讲述了一个被假释要的女杀人犯与又老又瞎的乡村神父之间的故事。除了时不时出现的那个邮差,影片差不多就是这两个人的戏。电影拍得很有质感,镜头用光都很讲究。故事纡缓地讲述着,很沉重,却不沉闷。

  芬兰的乡间异常的空旷而平静,虽然触目皆美景,但少有人烟,公共汽车在荒芜的小教堂前有一站,而到神父的寓所还得穿越乡间一大段泥路。瞎眼的老神父雅各布就独自住在他的寓所里,这所寓所也是逢雨就漏。雅各布神父已经相当老了,老得没人的时候总是一个坐在门边打瞌睡。不过,雅各布却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总是感觉自己被需求,每天总有那么多的信件向他求助,给他倾诉着人生的苦恼,请求着为他们祈福。而他也总是乐于回答信中的问题,阅读每一封来信,并一一回信,成为他生活的主要目标。邮差每天骑车到他的门前,高喊着:“雅各布神父的信!雅各布神父的信!”,这是神父与外界的唯一联系,也是他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分。以前总是由邻居老太太赶过来为他读信并帮他回信,不过现在老太太去养老院了,而囚犯蕾拉由此得以假释,来到他的寓所,成为雅各布神父的助手,每天帮他读信写信。故事也由此展开。

  在蕾拉与雅各布神父最初的接触之中,我们能看到在神父身上那种历经世事的豁达,那种长期从事神职而修成正果的纯净。而在蕾拉身上所能感觉到的,是她作为犯人的那股戾气与匪气,在她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于生活的调侃与怨气。雅各布虽然眼瞎了,心里却明亮如镜,他已经熟悉这里的一切,在他的寓所里自如地生活着,完成着他的使命,还照顾着刚来的蕾拉的生活。在蕾拉来的第一天,他们就开始了工作,读着积压已久的信件,并写着回信。其实这些信都很零碎,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大多都是小孩所写,叙述的生活中的小小烦恼。这一切雅各布都很会心,他也很用心地回着他们的信。用雅各布的话来说,里面有的人是只来一封信,有的是来了几封信,而有些则是每次都来信,数年坚持不断。

  雅各布在这个神性式微的年代,还有人向这么一个偏远之处的神父求助,说明了上帝的存在。而雅各布则是代表着上帝在帮助着这些困惑的灵魂,代表着上帝给这些人祈福。在这中间,他感觉到了宗教了神圣,感觉到了作为一个神父的神圣职责,感觉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他尽自己所能地帮助着那些求助的人,那也是将上帝的善意撒向人间,让悲苦的人生充满着温暖。他不但是给他们回信鼓励他们重塑生活目标,给他们祝福,同时也在实际上帮助他们,他曾经将自己全部的积蓄给了一个绝望的妇女,让她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而对于蕾拉来说,这一切毫无意义。这些琐碎的阿猫阿狗的小事,相比蕾拉心中的痛来说,确实也算不得什么。因此,她对于这个工作并不在意,也无兴趣,总是想敷衍过去,甚至将其中一部分信件丢弃。

  日子就在这样每天的琐碎之中消逝,雅各布与蕾拉也秉持着各自的理念,由陌生而至熟悉,倒也相安无事。不过来信是越来越少了,以至于邮差每次到门口就绕道而行。雅各布也日渐消沉,憔悴的面容难掩内心的失望。他害怕着上帝不再被人需要,害怕着祈祷会远离人们的生活。而蕾拉对着眼前的一切也渐失兴趣,虽然她也同情着老神父,但觉得一切都毫无意义。她想离开,但却不知道哪儿是自己能够安身的地方。这里虽然偏远残破,但毕竟让自己能够遮风蔽雨。故事的转折点则是那场虚幻的婚礼,那间破旧的教堂其实早已无人光顾,瞎眼的神父还会有何人来找他主婚?这对于雅各布是种致命的打击,对于蕾拉又何尝不是?好在心中强大的责任和无私的爱,让雅各布站立起来,并挽救了蕾拉的生命。

  没有信件的日子让雅各布身体更加衰微,他甚至不愿再走出家门,这也让蕾拉甚为着急。最后的信件终于来了,这是蕾拉自己的故事,由她自己讲述更是让人痛切。她与姐姐相依为命,小时母亲虐待她时,总是姐姐护着她。而当姐姐婚后被丈夫痛揍时,她为保护姐姐手刃姐夫,为此身陷囹圄,也毁了姐姐的人生。对于这个故事,其实雅各布早就了然于心,在他床下堆满的信件中,其中一部分就来源于蕾拉的姐姐,他们一直保持通信多年,而蕾拉的保释也是由于神父雅各布的努力。最后的故事拯救了蕾拉,也拯救了雅各布神父,蕾拉了解到了真相,了解到了人间真情的存在,亲情与温暖将会伴随着她的后半生。而雅各布神父也可含笑而去,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拯救许多可怜的灵魂,他让许多人感觉到了人世的温暖,让人们感觉到了上帝的存在。在爱之中,电影中的神父与恶女都得到了救赎。而这种爱也证实着上帝的存在,证实着神性的强大。

  这部电影在手法上可以说做到了极简,简单的人物,出场人物中只有男女主角加上邮差三人,而且之间关系也不复杂;场景也只在神父的寓所中,只有一个情节放到了教堂里;情节也简单,从头到尾都是两个人的戏;音乐也无大的起伏,只有一架钢琴,配合着如画的景物,展现着人物的内心。然而,它所表现出的情感却极其的丰富,它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的亲情,人对宗教的感情,人对自我的确信,人对于美好的赞赏与维护。电影也探讨了人生的价值,探讨了宗教存在的价值,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罪与救赎。电影中的情节不仅是在出场人物里展开,还在书信中,在人们的叙述中,还有更为丰富的故事与情感在显现,这样,电影变得更为丰厚,也更为吸引人。使得这部只有三个人物数个场景,长度仅为七十分钟的影片,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其实《给雅各布神父的信》这样的电影是无须评论的,电影情节的本身已经交代了它所有的主题。因此,我的此篇影评实际上只是在对于电影进行复述。我之所以复述了如此之多的情节,是这些情节让我感动,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去观赏这部影片。影片中那个瞎眼老神父与凶蛮女杀手的朴实无华而又炉火纯青的表演,一定会紧紧地抓住你的眼睛,抓住你的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