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爱我家》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爱我家》的影评10篇

2022-03-13 14:36: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爱我家》的影评10篇

  《我爱我家》是一部由英达执导,文兴宇 / 宋丹丹 / 杨立新主演的一部喜剧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爱我家》影评(一):你是我记忆中忘不了的温存

  太爱这部剧了 触动内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家 而这部剧是真正N刷多次之后 真正能体会到灵魂 堪称经典。

  小时候当喜剧看 全笑笑就过了 读大学的时候 每天看一集 等到看到最后几集的时候就格外珍惜 当到最后一集完结的时候整个人会很难过 觉得自己在外读书只是很想家 但每年都还是有寒暑假可以回家。再到后来 工作了一年只能回去短短几天。再加上外公爷爷地去世 再回头看看这部剧 就觉得每天能和家人们在一起真好 无论是快乐还是难过 有家就有爱的地方。而那些日子在光阴的眼中真的只是一段插曲。我爱我家 一部从电视剧本身再加上剧集的同期声歌曲。都是从喜到有感而发而落泪 这就是喜剧升华的地方。

  我爱这部剧 我爱我家 你是我远离你时 永远的回程票 你是我靠近你时 开着的一扇门。

  《我爱我家》影评(二):我爱我家经典台词

  《我爱我家》影评(三):《我爱我家》背后强烈的政治隐喻(转载)

  《我爱我家》背后强烈的政治隐喻(转载自天涯论坛)

  94年一部号称中国首部电视情景剧的《我爱我家》风靡大江南北。这部作品由梁左编剧,英达导演。《我爱我家》用幽默的形式讲述了90年代北京一个六口之家和邻里亲朋的日常生活小事,展现了当时社会家庭的小细节,从而描绘出一幅特属于90年代中国人的某一幅生活画卷。其实,这只是这部作品表面上所涉及的,在其背后,却包含了很强烈的政治寓意。

  首先我们从作者看起。编剧兼文学师梁左。我们知道梁先生是一位相声作家,他到底写过什么作品呢?《虎口遐想》、《小偷公司》、《电梯奇遇》等等。这些相声针砭时弊,幽默讽刺,是现在一些歌颂相声无法相提并论的。凡听过这些相声的人,都能从中听出那些讽刺各种政治现象的弦外之音。比如说《小偷公司》、《电梯奇遇》就是讽刺官僚主义的代表作品。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这种形式的讽刺和隐喻,也就成为了梁左的特色。于此点看来,《我爱我家》确实有深藏政治隐喻的道理。

  看完作者我们看具体的作品。

  国家国家,有家才有国,爱家也就是爱家国。《我爱我家》从题目上就点出了家国这一概念。这是一点。

  关于家庭中其他成员所代表的,我们可以从爷爷召开的对大家的批斗会这场戏来看。

  批小妹贾小凡所说她有八点问题,这不暗合批林批孔时江青定下的林彪八大罪状么,又说她“平时语多放肆,行为不轨,政治上毫无信仰,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追求享乐”这小妹在此就是隐喻着林彪。爷爷最后说“我已忍无可忍,实在不好对你心慈手软了。”也是暗指林彪最后的结果。

  批孙女贾圆圆,说她有历史问题:“把93分改成98分”。这难道不是暗喻华曾经私自改过毛的遗嘱么。把3改成8,暗指华篡改了遗嘱中的三个字。

  然后就是保姆张凤姑主动站出来,向爷爷承认错误,说自己“反省好了”。然后爷爷对她说:“本来你也跑不了,考虑到你上台之后对我的态度还不错,这次就算了。”保姆说一口四川话,是四川人,这指的是谁呢?对了就是邓了。爷爷对保姆说“以后再犯,对你新帐老账一起算”明显是在隐喻毛邓。

  儿媳妇和平讲的话我们来看看:“我出生在一个曲艺演员家庭,虽说也在红旗下长大,但由于父母文化水平较低,难免沾染了些旧社会艺人习气,进入了这个家庭,尤其是在您的帮助下,确实有了一丁点进步。”旧社会的艺人,成长在红旗下,能是谁?江青。儿媳妇的名字叫和平,江青叫蓝萍,江青对河平,难道不正是指向的这个人物么?

  终于让我们拨开了云雾得见此剧真正所指了。

  爷爷从单位退下,正式接管了家里的领导活动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召开家庭大会,家庭大会主要有几个内容,加速家庭建设步伐,提前进入小康。这隐喻着大跃进。爷爷具体提出几点工程,一是家里换上公共浴室太阳能热水器,邻居都能来洗,这是隐喻“共产”、“大食堂”。家里的地要全敲掉,换地板,家具全处理,打造新的,隐喻着全面推翻中国文化传统,从根上推翻。把客厅的墙全打掉,隐喻着打击官僚,上下通透,拆掉西边的阳台,解决西晒,隐喻着国际关系。

  然后大家就对爷爷开始批判:“以前的决定,全部作废。”“建议您赶紧让贤。”志国看着烂摊子,说:“我看还是要给您一条出路,您先歇会,然后在小张的领导下,把家里清理一下。”这不就暗示着邓的上台和对毛的评价问题么。

  爷爷从单位退了下来,我们可以理解为毛主义在中国退了下来,儿媳妇和平在开会是讲:“爷爷刚离休,资产阶级思想就趁虚而入,沾染上了一切向钱看的恶习。”“撕去了所有温情脉脉的面纱,志国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吧,我记得你在船上教我的呀。”志国:“对,见于共产主义宣言”。船是什么船,无非是中共一大的会址罢了。

  最后一幕,爷爷穿着中山装正襟危坐在饭厅,家人都进来站好,跟爷爷表态,示好。这表示作者对毛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如上种种,大家皆可对照《我爱我家》来看看。

  其实写这么多东西,本出于游戏之心。隐喻,既然是隐着的,你说它没有有,就是没有,说没有,也有道理。看山是山和看山不是山,岂不存乎一心?

  原帖地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312809.shtml

  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信,就想到了马尔克斯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虽然也是以信为主要借助物,但是显然跟情和爱没有太大关系。也许,小说中透露的苍老,孤独和绝望正是跟当下国产情景喜剧相符,让人以为有希望,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明白,等待的只是无限的失望。正如歌中唱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了沉默,什么时候学会了倾诉。如今,也许沉默才真的就是金吧。

  忽然想到情景喜剧也许是因为最近的生活过于无聊了,发现能带给自己一丝欢笑的竟然还是几十年前的影视作品,心中的郁闷又加剧了一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真正能够拍摄喜剧的导演和演员都是极其悲观和抑郁的。曾经的那个笑话大家都知道,一个病人去医院看病,说自己得了抑郁症,医生建议她去城中的马戏团看最著名的小丑表演,结果病人说,我就是那个小丑。记得周星驰曾经接受采访说,为什么不再继续拍喜剧电影了,而是转而拍摄西游记这种魔幻,甚至恐怖的电影。他说,拍喜剧太累了,尤其是心理上,无论如何都要表演出一种快乐天真的样子,实在太难。由此想到我们的本山大爷,宋丹丹老师,当他们决定不再上春晚时,那种心理上的减压是我们普通人无法理解的。

  话回到情景喜剧上,真正给我情景喜剧印象的便是我爱我家,这个小家庭中发生的种种,总让我们在欢笑中思考着什么。无论是傅明老人的官腔,还是志新的游手好闲,还是和平的小心思等等,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小人物的点点,忽然间才发现,其实我们与他们是如此的相像,原来我们也是小人物。当然,类似于编辑部的故事,也是借助一个小小编辑部的视野窥探整个是社会的陋习,在嬉笑怒骂中警醒着世人。

  列举了一下近些年的情景喜剧,情景喜剧从开始的家庭主题,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到社团组织,编辑部的故事炊事班的故事再到闲人马大姐,巴哥外传,随后回归的带着孩子结婚,家有儿女,最后灵光一现的武林外传。我们发现,中国情景喜剧只要围绕着家庭为背景,一般都会有较好的质量,一旦放回到社会关系,就不尽如人意。除了在剧本创作上有其特性外,我们始终要记得的就是中国传统观念里的家庭属性是极其重要的,老有言,成家立业,一个人要是想实现成就家庭是首先需要的。家庭中人物的矛盾以及邻里同事间的矛盾不仅可以丰富剧情,更给人一种简单而直接的代入感。

  直到最近的武林外传,虽然不是以家庭关系为背景,但是小小同福客栈里的人情冷乱早已超越了普通友谊。

  在中国,情景喜剧不同于希望简单的搞笑剧,创作者们需要与时俱进的夹杂入社会话题,并且必须富含教育性。所以我们在看情景喜剧时,总有一种上思想教育课的感觉,虽然这与体制不无关系,但是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巧妙的运用到这一点,有谁能说体制是限制人们创作的?有时候的真的只是自身能力不足的借口罢了。

  面对现在枯竭的情景喜剧市场,不时在各大门户网站上拍出的自制剧成为大家的止渴药。从屌丝男士到极品女士,再到万万没想到等优秀作品,我们把自己对于欢乐的渴望都寄托到了网站上。谁料广电局的一纸命令,我们的救命药似乎又减少的不少。

  中国的情景喜剧到底去了哪里?曾经一家围坐吃完饭看短剧的情景是否真的只能变为独自戴着耳机看iPad了呢?这种担心不亚于思考如果南极冰融化了,我们还能不能活的问题一样。

  曾经遇到某位情景剧的导演,他说,不是不想拍,不是没有好剧本,唯一缺的是市场,电视台不愿意花钱买,广告商不感兴趣,优秀的演员更是看不上情景剧这种类似于小品的影视作品。最重要的是,现代人并不缺少快乐。

  想想也是,那时,我们寻找快乐方法如此单一,除了电视,也许就是报刊亭买的笑话大王了,那时的人们是单纯的,虽然现在去看的话,是傻傻的。那时人们寻找快乐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笑一笑。现代人们的笑还需要夹杂着讥讽或者谄媚。

  想来想去,也许,之所以没有了好的情景喜剧,只是因为我们忘记了为什么去笑

  《我爱我家》影评(五):你说,哪些快乐不是悲伤的

  对这部电视剧的热爱难以一言道尽,小时候看个热闹,只觉得好笑。

  之后反复再看,多半是出于怀旧,确实喜欢,再没有遇到一部连续剧,当广播剧听都有趣。

  看得多了,就看到角色的无奈和悲哀,一个个包袱下露出生活原本的模样,华美的袍下虱子乱窜。

  “人生远看是喜剧,近看是悲剧。”

  偶尔有几集,几个瞬间,露出悲伤的底色,才发觉,原来这些转瞬即逝的悲伤就像冰山,构成基座,把他们牢牢抓在地上,在心中生根,这些角色才会那么真实有力。

  51、52集《儿女正当好年华》

  演出结束后,在老傅苦苦相思中,吴老师总算来了,却是来告别,提到自己的初恋还是单身一人,望着远方,努力擒住眼泪,把情绪收住,我却忍不住,那一刻,我真的相信,这对被历史分开的恋人隔着时间,隔着海峡,曾经的回忆都模糊成遥远的光斑,两人就守着内心那点光和热过了大半生。

  如果吴老师只是一味沉浸在喜悦中,观众多少会为傅老抱不平,正是这闪烁的泪光,只想为他们的重逢送上祝福,然后拍拍傅老,陪他转身抽支烟。

  搜了一下才知道,原来吴老师的扮演者谢芳是非常专业的优秀演员,和老傅练习时,那种紧张羞涩的情绪,让我一度以为是一个非职业演员。

  73、74集《聚散两依依》

  志国的无奈和尴尬都在这集里爆发,已经成年却还要跟自己的父亲住在一起,上有老下有小,极度不自由,何况父亲还总是偷听夫妻俩对话,搬出去,意味着自己终于可以成长为一家之主,“断奶了”!

  分房指标下来,傅老看透了志国想搬出去的心思,明明不舍还要嘴硬。志国的分房福利泡汤,其实希望得到挽留,有苦难言。餐桌上,可能以后团聚吃饭的机会很少了,傅老让儿子陪自己喝酒,这时候没有任何插科打诨,志国也站了起来,坚定地接过酒杯,仰脖喝下。父子那些不用道明的感情,都在酒里了。

  81、82集《情暖童心》

  和平因为长得像苏苏故去的母亲,为了安抚孩子对母亲的思念,受邀兼职家教。和平的义举引得家人反对,丈夫吃醋,圆圆装病,苏苏则是以死相逼。

  两难之间,苏苏却来辞行,决定离开北京去上海定居,还有最后一句话跟和平说,就是想叫一声:“妈妈!”

  这么戏剧化的设定,一不小心就矫情了,可是前面都是两边对和平“争抢”塑造出的喜剧效果,所有对母亲的渴望,都留在了这最后一句台词里,收得干净利落。

  未完待续——————

  《我爱我家》影评(六):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

  从《我爱我家》开播那年,1994年,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那时候我上小学,和贾圆圆差不多大。

  老贾家和我家有着一样的水壶,台灯,床单,录音机。那个年代我们的家几乎都是那个样子,从北京到我所在的北方小城。用电视剧里面的话说,真正是全国一盘棋。

  《我爱我家》里的对白留给我对北京人最初的印象,特贫。很多是相声式的,还带着些许文革的余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5们5们5们!和平她妈简直就是一活宝老太太,不论是主角还是友情客串,每个人都有戏,经典台词不要太多。

  絮絮叨叨的爷爷,知识分子的爸爸,忙里忙外的妈妈,不务正业的二叔,从小玩大的街坊邻居,热心快嘴的街道大妈。

  普普通通的一家人,不紧不慢的一座城市,没有互联网,没有房贷,没有PM2.5。

  磕磕绊绊,琐琐碎碎。嘴上贫着,互相挤兑着,可真遇到事儿了,全家人都拧成一股绳。

  二十年时代变了,人也变了。但是对于家的回忆,只记得那些欢笑。

  正像插曲《诺言》里唱的那样:“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光阴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我爱我家》影评(七):真希望和《我爱我家》的重逢晚一点结束

  浙江卫视《演员的诞生》让《我爱我家》又一次走进了大众视线,一比一还原的场景,结结实实给观众来了一次回忆杀。

  小时候电视台总播,因为当时还小,现在只能隐约记得一些搞笑的剧情,一家人温馨的感觉。但是当我看到主演们在舞台上重聚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感动到哭,或许这就是这部剧的最大魅力吧,这么多年早已在观众心中幻化成了温暖的存在。

  看过这部剧的观众,恐怕永远也忘不掉90年代在老北京的一片普通生活区内,住着平凡的老贾一家。他们就像真实存在的一家人,这个热闹的大家庭内上演着一段又一段爆笑可爱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平常可见,就像那个时期国人真实的倒影。那是1993年,长者第一个五年,社会欣欣向荣,还是挺让人怀念的。

  1993年在美学成归来的英达,伙同梁左、王朔等人意气风发的捣鼓出了这样一部若干年后还被人津津乐道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是中国首部情景喜剧,没想到也是中国情景喜剧的最高峰。

  《我爱我家》的成功不是没有原因的,可以说这部剧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是短板。导演、演员、编剧,甚至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都对这个戏做出了贡献,所以整部剧才会呈现出整体的精良。

  首先说导演,英达当真是能称为海外“学成归来”的典范,引进了国外的情景喜剧模式,开创了情景喜剧的先河。《我爱我家》确实是开创了很多方面的先河,这之后的情景喜剧毫无例外的都是在这样的模式下进行的。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笑声,全部都是真实的现场观众发出的。《我爱我家》里的笑声起码有上百种,这是和之后的情景喜剧灌进去的笑声是有质感上的区别的。尚敬导演的《向阳照相馆》到《炊事班的故事》再到《武林外传》,用的都是《我爱我家》的笑声。林丛导演的《家有儿女》,也是从《我爱我家》借的笑声。

  编剧阵容也很强大,梁左、王朔、英壮、梁欢、英达等等,群策群力,写出了至今仍让人赞叹不已的台词,笑点密集,幽默讽刺,高级又值得咂摸。可以说《我爱我家》的台词真正做到了雅熟共赏的水平,从相声门里的各种包袱到红楼梦中的雅梗,确实是一座高山。

  再到演员表演,片中的几位主演可以说真正的走进了剧中人物,无一败笔。单从两年左右周期投入的心血和时间,这就是后来者所不能比的,再加上全部都有现场观众的模式,类似于舞台剧、话剧的表演方式,十分考验演技。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剧中的歌曲,尤其片头片尾曲,每每听到,都让人不想快进,不得不感慨作者真的是太懂生活了。如今看来,这样深情的歌曲真是珍贵无比。细细品味,总是有温暖同时又夹杂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之感。这种感觉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有些和电视剧水浒传结尾时候那种兄弟星散的感觉类似,但是,又不一样,水浒的落寞感觉只是淡淡地远观地怅然,而《我爱我家》的这些歌曲里是那种很细腻的惆怅,它没有距离,仿佛就发生在身边。尤其片尾演员们上台鞠躬,合影留念,往日欢闹的台上越来越空,强烈的对比。有种岁月的流逝,是抓不住的,就像明知剧集要结束了,即使不舍,也还得看着它结束。

  这部一百二十集的情景剧有足够的时间和笔墨来丰富细节,增添笑料,欢笑过后却给人一种回味悠长的厚重感。绵长是有力道的,才看了四十几集就产生了一种不舍感。这种不舍感很久没有出现过了,之前出现还是看《老友记》最后一季和《请回答1988》最后几集的时候。

  真希望我和《我爱我家》的“重逢”晚一点结束。

  《我爱我家》影评(八):你是我记忆中忘不了的温存--你若成风

  你是我记忆中忘不了的温存

  你是我一生都解不开的疑问

  你是我怀里永远不懂事的孩子

  你是我身边永远不变心的爱人

  你是我迷路时远处的那盏灯

  你是我孤单时枕边的一个吻

  你是我爱你时改变不了的天真

  你是我怨你时刻在心头上的皱纹

  你是我情愿为你付出的人

  你是我不愿让你缠住的根

  你是我远离你时永远的回程票

  你是我靠近你时开着的一主扇门

  第一次看《我爱我家》是什么时候来着?好像还很小啊...六七岁的样子吧..

  每天守着电视等它开始,看到结束,每天两集...一百零二集的期待

  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贾志国总结了抓老鼠的各种方案,贾志新又把贾父气的冒烟,贾圆圆装残疾,孟朝阳等贾小凡回家...

  好像渐渐的《我爱我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等待一个开始和结束的方式。那样的期待以及发现的欣喜,那样的祈求不要结束以及结束的遗憾。

  或许《我爱我家》不是最好的但是最值得期待的。

  很平凡的场景,80年代的灰布沙发,中间茶几电视,进门的地方挂着雨衣风衣,早饭油条米粥,贾志国每天都要喝牛奶,小保姆用浓重的地方口音喊着“哟候,开凡喽(哟HO,开饭咯)”。

  很平凡的人际关系,一家6口人,一个保姆,一个小女儿的追求者,邻居,居委会大妈,各种生活中常见的不同角色。

  《我爱我家》影响了一代人,比如他们早上吃的油条硬的像根棍,以至于到现在都以为那才是正宗的油条,自己吃的全是仿真版。

  就是这样很平凡的陪衬诞生了很不平凡的一家人。他们会有各种很有趣的想法,会很热情的给上门的客人开门,这种热情给他们带来了似乎平凡又似乎不平凡的生活经历。这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吧,热情向上充满希望..

  虽然只是情景喜剧但演技很完美。不是精彩而是完美。不同于那些据说很会演的大牌。当年这些演员出名的并不多,他们演出了自己的性格,他们可以很自然的让自己成为自己要演的人物可以很完美的演出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就好像他们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为《我爱我家》的故事而生。

  贾志国的扮演者,贾圆圆的扮演者。因《我爱我家》被人熟知。那个倔强的老头贾父的扮演者文兴宇在逝去那段日子用《我爱我家》追溯他的过往。

  追溯老爷子那段日子电视台又播了《我爱我家》。电视台果然很会做文章,又是那样的物是人非。《我爱我家》里曾经活蹦乱跳的老爷子逝去了但他留下了完美的《我爱我家》。

  什么时候《我爱我家》成了记忆力永远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老爷子逝去时的追忆么?电视台再次重播时看到曾经捧腹的情节再次捧腹么?片头片尾的主题曲一遍遍重复的时候么?或许更早吧..许是第一眼就注定沉沦。

  问C,看过《我爱我家》么。C答,没看过《我爱我家》还是中国人么。

  面对《我爱我家》会有慧心的微笑,笑它的经典它的完美,笑曾经现在以及未来对它继续的狂热和痴迷,笑它在记忆深处越来越强烈的存在,笑曾经守着电视等待《我爱我家》的那个小屁孩长大了,笑那个小屁孩会因为又看到《我爱我家》而开心不已。

  或许每一个观者提到《我爱我家》时都会微笑呢...

  不知道什么时候

  学会了走路

  什么时候学会了哭

  不知道什么时候

  学会了沉默

  什么时候学会了倾诉

  抖抖落在睫毛上的土

  才发现熟悉的也会生疏

  或许做梦时误会了自己

  否则怎么能有

  醒来后的孤独

  想的太多梦的太多我糊涂

  想的太少梦的太少我盲目

  想低声说声不在乎

  可会飞的心总是在高处

  想低声说句不在乎

  不知道什么时候,它成了记忆中忘不了的温存

  你若化成风

  我幻化成雨

  爱锁在眉间

  似水往昔浮流年

  似水往昔浮流年,你是我记忆中忘不了的温存

  《我爱我家》影评(九):在一部剧中看到一生

  杨德昌导演的《一一》中有一句台词:“电影能让人的生命延长三倍”。我无比赞同。除了电影,还有小说,电视剧,都有这样的神奇之处。有时候走在街上,看到陌生的人,我会想象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他行色匆匆是要奔向哪里,他的早餐是不是也是豆浆油条……我是一个平庸的人,但我羡慕很多人那么精彩冒险的生活,所以我一直为各种各样优秀的文学作品深深折服。

  三毛说她每次去一个地方旅行之前都要看一些关于那个地方的书比如导游攻略什么的,看一下别人是怎么描述这个地方的,然后再去体验看是否和书中写的一样。看电视也是这样的呀,我现在看到31集,志国在爱情上犯了点错误。我就在想,或许我们多看一点东西,当我们的人生真的走到那一步了 : 比如,到了三十岁,我可能会有中年危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心里都是对年轻时做的某一个选择的悔恨;到了四十岁,我或许会有感情危机,丈夫有了新欢,孩子青春期叛逆,自己又更年期,谁都不待见……到那时候,我可能会更从容的面对这一切,因为我都在电影电视里看见过了,一切都是人生必经的,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这部剧有一百多集,挺长的。人生也是,挺长的。多看一些好的作品,在脑子里经历过的事,真正面对的时候,就不至于慌乱和惊诧,就更能冷静、客观。倒不是说就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只是说,就算做错了什么,那份悔意也能用一杯茶冲淡了吧。

  《我爱我家》影评(十):我爱我爱我家

  之前看过一条评论,说是我爱我家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其喜剧外衣下的悲剧内核。小的时候看,感觉就是一家子人特别搞笑,现在年纪大了竟真的在一家人的嬉笑怒骂中看出了些悲凉,但是悲凉之余,心中仍是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下海那一章,志国和平想赚钱又怕赔本,像极了我的父母,可是结局处志国遗憾离职真的下海,真的不知道他会是怎么样的结局。

  最初的小芳,还有领个大儿子来的女人,和平士气高昂,誓把小三小四小五的赶出家门,可是最后的徐小丽,也不知道是她累了,还是默认了这无法阻拦。

  老爷子从局里退下来,人老心不老,一心想再为四化做贡献,但是必然的规律啊,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家庭里,他的影响力都在慢慢减弱。最后小女远走他乡,志新又去了海南,好歹结尾处志新和艳红的回归,能让老爷子心里有点慰藉吧。

  非常喜欢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演的都特别好,一水儿的京腔,满嘴的四化建设,真的是让观众身临其境。比现在很多言之无物的电视剧好太多了。很多细节我觉得设计的非常好,捕鼠那一章,老爷子用抽屉捕鼠,所以借用和平的柜子,打开柜子里面乱七八糟塞的满满的。我觉得我家里床头柜也就是这样了,还有梳妆台上的瓶瓶罐罐,客厅里的报纸杂志,都给人感觉特别真实,不像现在好多电视,说是个家,感觉就像常年不住人一样。好多细节的考究让这部剧非常真实,感觉就好像是自己邻居一样,特别亲切。

  还有就是每一位演员都非常有特色,演的都特别好,志国一看就是受老爷子多年熏陶,说起官腔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和平走起路来都是一幅文艺工作者的范,盘腿坐沙发的样子简直可爱死了。真的感觉他们演的那种市井小民,有点自己的风骨,又有点虚荣和爱贪小便宜,就是在自己身边的某些人,把他们的特点放大来看,就是志国一家人了。

  每个角色个性都非常鲜明,真的觉得他们就是一家人,彼此十分了解和信任,就是一些小配角,也都特别饱满,而且现在回头再看,特别惊喜,总能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xxx年轻的时候是这样啊~

  大家年轻的时候都是满满都胶原蛋白~葛大爷简直笑死我了~为什么他给我的印象,不是光头就是谢顶呢~哈哈哈哈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