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人国》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小人国》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7-06 02: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人国》经典观后感10篇

  《小人国》是一部由张同道执导,池亦洋 / 辰辰 / 锡坤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小人国》观后感(一):每一个小孩都是艺术家,南德你是诗人

  先是看过一个关于《小人国》的访谈,访谈中穿插了辰辰和南德的一个看房子游戏嘉宾评论说:你看南德的语言多美,像诗一样

  看完这一段一想,还真是一首完整质朴诗歌,正是出自那个被四岁的辰辰坚持等了一年多的南德。大李老师说:每一个小孩子都是艺术家,而南德,你简直就是一位诗人,看你这一段语言,都不用修饰和提炼:

  我九点多才能回来

  我夜里才能回来

  我星期一就回来

  没准我还会出差一趟

  如果我还会回来的话

  你等我回来 我就该死了

  所以你得把我埋葬了

  你得把我埋葬了

  死了就会上天堂去了

  (天堂)好暖和

  你来 好暖和哟 (这次换我等你)

  不如题目就叫《等待》,作者南德,五岁。切合辰辰对南德的坚持,不胜唏嘘

  《小人国》观后感(二):完成作业的一部电影

  《小人国》是根据昌平的一所叫做“巴学园”的幼儿园朋友们的日常生活拍摄的一段真实纪录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利用不到两个小时时间看完了这部电影,总体感觉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有趣感慨反思

  有趣。影片中每位小朋友都有自己鲜明个性,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称王称霸的池亦洋、调皮可爱的锡坤、内向敏感的辰辰、活泼开朗的南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心思,每个小朋友也有每个小朋友的思想,他们在集体里生活,或开心,或失落,或兴奋,或伤心丰富而有趣。最有趣的是锡坤,这是个爱探索的小朋友,还有点自己的“小点子”。比如把大家的鞋子挨个扔进垃圾桶,把放在架子上面的各种珠子打翻到地上扒拉着玩。导演特别在锡坤探索的镜头里,加了跳跃比较强的音乐,和他“偷偷摸摸”的动作巧妙的契合起来,让人感觉幽默极了,看到此我不禁哑然失笑。这不就是对什么都好奇孩子们天性吗?观影的我们此刻不就是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员窥探到了童年秘密吗?巴学园的老师们给了孩子充分探索的空间,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耐心。老师面对锡坤扔鞋子这件事,安之若素地将鞋子们一一捡回来,面对锡坤弄得满房间珠子,大李蹲在旁边陪孩子一起捣鼓起珠子们来,探索不同玩法,并在最后引导孩子把珠子都打扫起来,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物归原处的习惯,还保护了孩子对世间万物好奇心。我想,换作我,或者有些妈妈,恐怕看到满地珠子,一定会大喊大叫了吧?

  感慨。电影一直贯穿着始终的,是辰辰对于南德的等待。无论是凉风吹佛落叶的秋日,还是漫天飘雪的冬天,都可以在巴学园的小院子里看到辰辰这个小女孩,静静站在那里,时而心事重重地等待,时而翘首以盼地望向大门口。辰辰这个孩子有些内向不合群,她只和南德玩,如果南德没有来幼儿园,不论多久,她都要在门口等待南德,任凭家长劝告,任凭老师的开导。辰辰眼睛不大,但是流露出来的总是期待执着。南德来了,奔向教室,辰辰奔向南德,兴奋而又忍耐。继而他们开启愉快的一天,互相喂饭,彼此聊天,一起游戏。后来,巴学园要换地址,两位小朋友要面对短暂的分离,我本以为辰辰会接受不了的,没想到在大李老师温和而又尊重的谈话中,两位小朋友欣然地接受了这样的变化。在辰辰等待的眼神中,我发现小朋友远比我想象脆弱,在即将接受分离的时刻里,我发现小朋友又远没有我想象的脆弱。辰辰和南德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很多敏感性的孩子,也许他们不善言辞,也许他们在与人交往上有自己的困难或者独特特质,我们家长或者老师,一定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足够的理解,以及足够的关爱。也许他们还是会执着于自己执着的,如同坚持着自己的最单纯信仰,只要我们的尊重在先,接纳在前,爱在周边,孩子一定可以适应改善

  反思。看到池亦洋有的时候霸道,骂人,打人,让人多多少少会觉得这个孩子很没有礼貌,也许是被家长惯坏了,也许是没有得到恰当教育和引导,其实孩子也是无辜的。在听课的时候,池亦洋并没有太遵守规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老师没有关注他,他就用其他的方式引起别人的关注说不定这个孩子在家庭中是个缺乏爱与有效陪伴的孩子。同时作为一个词汇量很大的男孩,其中还会说不少骂人的,或者诅咒性的话语。我想,一定是环境给他的影响。人能受到的影响无非是三个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年龄尚小的孩子受到社会的影响应该没有学校和家庭大,巴学园是个文明、尊重孩子的幼儿园,那么我推测可能家庭给了池亦洋或多或少的影响,也许父母说过类似的话,或者看电视受到影响,总之,一个文明的孩子,一定是受到了良好家教的孩子。作为一名男孩的家长,在这些孩子们的身上,也似乎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影子天真着他们的天真,霸道着他们的霸道,可爱着他们的可爱,执着着他们的执着。摇摇晃晃地学着长大,学着怎么用礼节而不是拳头去说话,学着怎么用规则而不是情绪行动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很朴实比喻。我们的教育的确该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影片中我也有认为值得商榷的地方。对于踢足球的一段,大李老师作为裁判,池亦洋认为是不公平的,大李老师采用的是讲规则说道理的方式,我认为并没有使池亦洋心服口服。那一次游戏之前,假如老师把“预防”做在前面——提前说好足球游戏的规则,就会避免这样的冲突。如果事情像影片中这样没有“预防”的发生了,首先应该同理孩子,理解孩子的好胜之心,说清规则的情况下,如果孩子依然不能接受,再给孩子一次从新来过的机会,“我们再重新比一次,这次我们提前说好规则!”而不是稍显强硬一本正经的把游戏看得太正式,一定要分清孰是孰非,毕竟,孩子的情绪比游戏本身的结果重要

  ����:xj9Ų

  《小人国》观后感(三):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昨天丫头和我提起写随笔,我也没多想,随口一句:我替你写吧!这可好,给自己捞了一个苦差事。写随笔得先看电影,可惜这个电影也要拖到今天晚上才断断续续看完,丫头三番劝我不必顽执,随笔不写也罢!可是答应了的事情终究是要做的,何况是我很在乎的丫头,初次亮剑便卷了刃可不是好事。硬头皮赶鸭子上架,这篇随笔算是开了头。

  电影是张同道导演在09年拍的纪录片,名曰《小人国》,奈何我孤陋寡闻,找了同名的《格列佛游记》看了半天,幸得丫头提醒才知走了岔路,惭愧惭愧!至于网络卡,电影播放延迟诸多琐事不提也罢,八十分钟的电影竟看了俩钟头,幸亏观阅时随手笔记,否则看到结尾定要忘记开头剧情,被丫头贻笑在所难免......

  说起教育,依稀记得幼时学校破落的院墙上粉着“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的白字,虽不懂其中含义,可也知道教育是比吃饭睡觉还要大得多的事情。时至今日,掐指算来也有二十载光阴,老校不见踪影,教育深入人心

  《小人国》的剧情我不想赘述,权且谈谈观影感悟与丫头分享,错对不论,倘若能对丫头教书育人有些许帮助,那我也算积了功德

  幼儿天性烂漫,最是难管,因此我的第一感悟是“建立秩序”。秩,常也;秩序,常度也。片中大李老师与孩子头池亦洋数次面对面交锋,无论他欺负了小朋友,亦或在踢球时用手接球,都没有惩罚这个小刺头儿,而是和他讲做人的道理,为世的规则,即便被池亦洋痛骂“混蛋”,也不恼怒心平气和讲礼貌谦让,把一切控制在秩序下。让人欣慰的是当两个小朋友打架,池亦洋竟然有模有样的学着大李老师调节他们的矛盾,让我不禁莞尔,欣喜之余又有些感动,小刺头儿竟也是秩序的维护者了!

  闻道不分先后,儿童也是独立人格的承载者,我的第二个感悟便是“平等沟通”。如果看得仔细,会发现无论什么时候,老师们总是低着身子和孩子们沟通的,要想了解孩子,就要先站到孩子中间来。不要把孩子当孩子,或许是孩子最渴望的。锡坤喜欢把小朋友的鞋子扔进垃圾箱,把教室的玩具撒的满地都是,大李老师看在眼里却没有阻止,而是一遍遍的在孩子玩过后悄悄把物件归回原位,这份宽容与理解,恰是朋友有的,而长辈缺的。老师的尊重,是幼儿独立人格的形成的温床,小小的幼苗在这里萌发茁壮,终会长参天大树

  校车行过雪地渐渐远去,“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标语却印刻在了我心里,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教育成不成功,只有孩子明白。或许巴学园在当前是个个例,我却依稀看到美好前景,且祝愿巴学园的办学模式在神州大地上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发!此文赠予丫头。

  《小人国》观后感(四):每个人都有过这样至纯的孩提

  整个儿看来,是暖暖的。太治愈了。

  电影的最初是辰辰和南德,尾也是辰辰和南德,整个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辰辰和南德。辰辰那张扁扁的不是很标准的小脸,刘海下来一双眼睛尤其明亮,那是属于孩子的,每天都直直的望着校门,等着南德,我心疼。我相信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纯纯的,即使是不分夏冬每日的等那也是至纯至纯的,这是大人无法理解也做不到的、只因是最好朋友的等待与玩乐。相信这是他们长大后很美好的回忆与友谊,好想知道他们俩以后能不能发展,这就是大人,无论怎样都想到更复杂八卦的地方。记得片头他们的过家家,心一直暖暖的嘴不自觉的抿着微笑,这也是我们的童年!干净的说出大人会脸红或者忌讳的话语,每一个人原来还是都有至纯的时候。

  还有那个孩子王池亦洋,他名字好听。一看这孩子以后就有出息。但他是那么的调皮,让我想起了我以前的同学。我对幼儿园没印象了,小学班上有不少调皮捣蛋的,但那时候已经分阶级分化了,成绩长得漂亮的扎堆,成绩差默默无闻的自己玩。在小学还没遇见猪和包子的时候,我也是默默的,虽然我属于成绩好的那一圈子里。体育课在我呆呆不玩的时候,我看得到成绩差被孤立男生在一边渴望的眼神,他们在操场和架子旁打着旋,自己玩着沙,孤独不语的。还有成绩最差的女孩,我至今还记得她的名字,因为她的孤单我深深刻着心里,我很难过,但当时我不能和她玩,因为我会被小朋友说的。所以看到池亦洋被大家孤立的时候,我为他难过,但是后来他重拾朋友,成为孩子王的时候,我真心为他高兴,他,被老师们拯救了!

  巴学园,这个从此出名的幼儿园,李跃儿老师与孩子对话处理得是那么的智慧,也不伤害他们,循循善诱引领他们正确健康成长,我第一次觉得我们的教育开始慢慢的有救了!只要有这样的老师,这样忠于教育的人!因为我正接触着几个读幼教的朋友,我才去过幼儿园听过她们实习授课,和巴学园完全不一样!巴学园是那么的人性自由且正确,希望她能影响更多更多的初教育!

  我又想起了辰辰睡熟的面容,微张的小嘴,真心的可爱。还有捣蛋鬼池亦洋,还有锡坤,令我又无限怀念小时又厌倦现今了...

  《小人国》观后感(五):有感于《幼儿园》和《小人国》

  今天顺着山村路影社教育系列电影活动足迹看了《幼儿园》和《小人国》两部纪录片。

  也许是因为《幼儿园》在武汉拍摄的关系,觉得这样的幼儿园离自己的生活好近好近,好多细节让我回忆起了小时候

  我两岁就开始读幼儿园,先后换了三个,尽管真正的记忆也许从三四岁才开始,但是依稀还记得一些幼儿园的生活片段——那个时候的捣乱,跟别人打架,等父母来接,集体午休,问女生愿不愿意跟我玩,一些老师的“恐吓”,毕业表演……一些模糊画面仿佛又浮现。那个时候天真无邪,想到什么说什么,放肆话语中的无稽却不用在意他人眼光的感觉,爽!

  而《小人国》,让我思考更深的是那位中年幼师。我相信她是个十分热爱孩子的真正的教育家。至少,在我的幼儿园生活阶段并没有碰上这样的老师。他耐心的循循善诱班里的孩子王,每次看着那个两岁小朋友胡闹完后和他一起收拾残局……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很大程度塑造绝大部分的人性,雕琢了灵魂的大轮廓。童年时候一些东西,也许就在我们都记不太清的情况下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性格,它在最深处埋下种子,种子发芽,树长大,然后高到我们望不到了根。

  无论如何,现在的我,也只能回首我的童年了。暮然回首啊,愿童真尚在。

  《小人国》观后感(六):解读辰辰

  某门课的作业。

  ----------------------------------------------------------------

  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一种熟悉的感觉。记得几年前,曾看过一期《心理访谈》,讲的就是幼儿园里一个小女孩等待一个小男孩的故事。查了一下,果然是同一个故事:辰辰等南德。记得第一次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是有些震惊的,不知是不是因为节目要做出效果,加了旁白和音乐,有一种略显夸张的渲染作用。重温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觉却很自然。影片是直接记录的,跟随着镜头,我们置身于“巴学园”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不再是一个旁观的成年人,而是成为了孩子们中的一员,融入了他们的那个世界。非常可爱、喜欢探索的锡坤;性格阳刚但又叛逆的池亦洋;性格内向,天天在门口等待好朋友南德的辰辰,他们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如同《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向我们所揭示的一样,这部影片让我认识到,在一个远离成人世界的“小人国”里,竟然有这么多秘密。如何在尊重孩子个性发展的同时,给予孩子适时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使命。下面,我想就辰辰等待南德这个故事谈一下我的见解。

  秩序敏感期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最先发现并论述的现象。蒙台梭利认为,儿童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每一件事情都一定要符合秩序的需求,有秩序的环境渐渐地使孩子产生了安全感。而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无所适从。幼儿的秩序敏感期常表现在对顺序、生活习惯的要求上,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逐步建构。据我们所知,辰辰和南德家住在同一个小区,辰辰是4岁时在南德妈妈的推荐下从其他幼儿园转到巴学园的,这时的辰辰正处于秩序敏感期,对陌生环境和生活节奏的变动敏感,新的环境打破了她的外在秩序,因此她极度缺乏安全感。而这个新环境中,只有一样是他熟悉的,那就是南德,因此,南德成了辰辰唯一的依靠,只有南德才能带给辰辰安全感。辰辰持续的等待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感觉有些心疼,但其实辰辰在等待过程中并没有很忧伤很孤独,相反,这种等待使辰辰得到了满足,她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安全感,适应了这个原本陌生的环境。辰辰的这种自我探索是可喜的,我们应该理解和支持辰辰。正如影片中巴学园的老师所做的那样:“天太冷了,要不要进屋等一会?”、“老师和你一起等南德”,同时大李老师把自己的围巾围在辰辰的身上…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和较强的社会技能,对儿童的性格、个性品质、行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功能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不可替代的。而友谊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同伴关系和依恋关系。它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而非简单的喜爱或依恋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辰辰和南德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在一起交往让彼此都感到很快乐。但同时,辰辰对南德有着很深的依恋,而且她只依恋辰辰一个人,可以说是一种单一同伴依恋行为。对此,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心:辰辰基本上只和南德一个人交往,会影响她与其他幼儿的正常交往;辰辰用友谊控制了南德,南德不再跟其他小朋友玩怎么办?南德的妈妈也正是对此产生了担心,所以让南德转园了。那么辰辰呢?没有了南德之后她就孤身一人,再找不到友谊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后续的记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辰辰又和一个名叫大葆葆的男孩成为了朋友,他们友谊的亲密程度如同之前辰辰和南德的友谊一样。这就可以看出,辰辰在与南德的交往过程中,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友谊,获得了逐渐成熟的社会交往技能,建立起自己的交往模式,这种先前成功的交友经验使她有了信心和能力去结交新的朋友。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在幼儿依恋某一同伴的过程中,逐渐增多他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活动,鼓励他在集体活动中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以扩展其交友范围。可以找适当的时机,帮助幼儿减少或摆脱对某一特定同伴的依恋。比如影片中大李老师向辰辰说明了南德要离开的原委,让她接受了事实,去寻找新的朋友。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从3岁以后就开始建立了。许多人会担心,南德总是和一个女孩子玩,会不会对他的性别角色意识产生影响,性格和行为越来越像女孩子呢?其实当我在看到影片中辰辰和南德裸着上身睡在一起时,不由得让我想到了《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先生让男孩女孩们赤裸着身体在同一个泳池里游泳,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彼此的生理特征,让他们认识到男女是不同的。在辰辰和南德玩的过家家游戏中,可以看到,辰辰扮演着温柔的女性角色,而南德俨然一副一家之主的样子,这说明他们对自己和彼此的性别角色是有着深刻意识的。事实上,异性儿童之间的交往非但不会弱化彼此的性别角色意识,反而会让双方对性别角色有着更清晰的认识。幼儿难免会对异性产生好奇,这时,家长和老师要支持和鼓励儿童与异性交往,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彼此,而不要加以阻挠。性别教育和性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家长和幼儿园应该传授给幼儿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或许我们会觉得小林先生对孩子们的性别教育有些过于直接,那么我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向儿童展示和讲解男女的不同。

  总之,孩子在环境中是能够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的,成人只要为他们提供条件,并扫除发展中的障碍,儿童便能够自己发展。

  《小人国》观后感(七):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幼儿园里有一个最调皮的男孩子——池亦洋,他就像一个霸道的国王,理所当然地霸占其他小朋友的东西,趾高气扬地对别人拳脚相加,骂老师混蛋,扬言要掐死别人。就在这种时候,大李老师便运用了部分强化效应,她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池亦洋这个集体的规则,加强认识教育。在池亦洋夺走陈柄栋的木棍时,大李老师说:“在这个世界上用暴力去征服别人的人是没出息

  的。”池亦洋不情愿地归还后,仍不服输地喊道:“总有一天我会抢过来的。” 在池亦洋用手触球犯规后,他大哭大闹,上蹿下跳骂老师混蛋,大李老师依旧不厌其烦地告诉他在足球活动中必须遵守既定的规则。在池亦洋冲着佳佳说:“我掐死你你信不信”后,大李老师请他离开那个区角,一人坐在办公室里反思,“只有等你想好不会伤害别人时你才能出去。” 等到他保证自己不再犯错了,大李老师就让他回归到集体。

  如池亦洋一般蛮横粗鲁的孩子,我们的耐性也许会日复一日被磨平,甚至从心底里衍生烦躁、厌恶的情绪,直到对这个孩子放弃了教育的希望。当其他家长建议幼儿园送走池亦洋时,大李老师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看法:“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我们在他身上发现了一些闪光的东西。”是的,如大李老师所言,池亦洋虽然平常爱捣乱,但他却会传播展示雄性激素的活动,他教幼儿园的其他男孩子俯卧撑,学着像军人一样立正、齐步跑、敬礼唱国歌。在潜移默化的带动中,许多性格较为柔弱的男孩子感染了强壮性格的能力。更出乎人意料的是,池亦洋甚至学会了大李老师教育的方法。在佳佳和陈柄栋闹矛盾时,他以“大哥大”的身份出现,问明原因,让犯错的人先道歉。经过大李老师的教育、矫正,池亦洋已经能够和同伴友好地进行游戏,不再动辄打人了。长过程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亦促进了具有攻击性的孩子的健康成长。

  这个幼儿园就像是一个真正民主开明的小人国,在公正的领导者带领下,具有差异性的个体在遵守集体规则的基础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

  在这个小人国,每个人都应学会相亲相爱,学会分享,学会去尊重他人的权利,学会按照规则行事。

  在这个小人国,许多美好的感情都在悄悄的萌芽。温柔如辰辰,在雪地里守护着等待的忠诚。可爱如南德,在游戏里承担着家庭的责任。

  在这个小人国,每个人都有自己自由探索的空间,两岁的锡坤不断地往垃圾桶扔东西,想看看垃圾桶的容量有多大,这种行为在成年人看来是可笑的,但他的行为从未被喝止过。老师只是不厌其烦地将垃圾桶的东西又一一捡出,再归回原位。

  在这个小人国,没有人是弱者,每一个人都摇摇晃晃地学着长大,学着怎么用礼节而不是拳头去说话,学着怎么用规则而不是情绪去行动。

  于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在天马行空的世界里画了黑白分明的斑马线,他们手牵着手,互相叮嘱同伴要小心前行的路,一蹦一跳地跟在大李老师的身边,大李老师转过头,温柔地笑了。

  《小人国》观后感(八):我究竟生吾生仔?

  由于天生的痛感,人从小就懂得使用暴力来恫吓/威胁/防卫。未被社会化的儿童还未掌握交流沟通协商,于是面对儿童彼此间不能化解的矛盾,他们很容易就会付诸暴力。纪录片《小人国》和《幼儿园》都能够看到不少儿童间发生暴力的场面,即使是记录小学五年级生活的《初潮》也是。在这种时候就需要教育出场了。老师应该出面调解,除了让孩子意识到使用暴力是错误的,还要让他们学会通过沟通交流来解决矛盾。《小人国》就是极好的例子,老师足够冷静耐心而且非常礼貌文明;反观《幼儿园》,里面的老师不是放任不管就是粗鲁野蛮地对待粗鲁野蛮。虽是真实的记录,小人国却仍是凤毛麟角的乌托邦;《幼儿园》虽是可悲,却是普遍的现实。

  更可怕的现实在《初潮》。一直听说小学生的处境已经“今非昔比”,看过《初潮》才见识其变态。原来应试的大老虎已经把利爪伸向砧板上的小学生。看着那些学生变得厌学,求知欲凋零,厌恶环境甚至是家庭的可怖情景,我的一颗热心彷如一越回到冰河纪。唏嘘一声不禁又继续唏嘘,这些孩子自这个年纪开始就遭遇如此剥削,将来到底会成为怎样的人才?

  这个果然个奉数字为圭臬的时代。姑且不算GDP政绩,身家收入。我们的求学时期就是赤裸裸的分数年华。分数就是终极目标,其他乐趣发展和意义都是一旁的浮云。个性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分数故,两者皆可抛。三年来,你花费青春年华换作一堆踏脚石,高筑危楼只求那一纸成绩单。然后你又要赶到新目标再筑危楼。如此几番之后,你除了手中一张可怜的通行证,还有那几栋摇摇欲坠并随时飞灰湮灭的危楼,你还可以剩下什么?可惜,我们的青春没有用来建一道关于人生、社会、世界和爱的无限向上的美丽阶梯。

  其实《幼儿园》、《初潮》和《高三》这几部纪录片可以作为计划生育的宣传资料,至少我看完之后繁殖欲大减。我不确定自己可以“很有出息”地挣很多钱,然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像《小人国》里的巴学园那样人性化的好幼儿园;即使能够让孩子在人性化的幼儿园得到启蒙,如《小人国》导演说的,从那里出来的孩子也很难适应外面庞大的现实环境。可我又舍不得让我未来的孩子在这套体制之下受到如此摧残。所以要生孩子就要回归现实问题,必须要快点挣多点钱。腾出时间自己倒弄孩子的教育,或是随个大流,我们移民去吧。

  《小人国》观后感(九):期待过多后的失望和反思

  从09年《小人国》开始宣传,就一直在等待在关注,到了10年6月上映,在昆明的一个一个电影院询问,得到是没有正常上映的消息。直到11年3月小玉给我传了这个片子。

  不知是因为期待过久,还是宣传过好,看完以后有小许失望。最好的情节,表现,思想都已在宣传时展示,剩下一些无关紧要的框架。

  是记录片么?更像宣传片,没有深度,没有逻辑和剖析。

  大李老师的态度,和池亦洋强势的规则,条条框框,硬邦邦的碰撞和争执,保留态度。一次一次的让我觉得,是不是张同道和大李老师联合炒作?原谅我现在怀疑一切的内心。

  标榜国内的巴学园(现改成芭学园),运用着蒙氏的方法。

  再好好了解和思考吧。

  在芭学园网站上有《成长的秘密》,是未剪切版的《小人国》,再看看,了解了解吧。

  《小人国》观后感(十):澄心看待“小人”至“大人”的必经

  《小人国》将记录的镜头放到我们人生期初最先接触群体的地点,幼儿园。幼儿园给孩子一个渐渐接触群体的实际空间,在这里他们逐渐形成自我幻想的成人世界,探索能否在固定的事物中寻求自我肯定。生育孩子,作为人之父母之后,怎样尽可能的以一个和孩子以同级别生分相处,并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十分重要。在此纪录片中,观众直接的反应是孩童思想的无边无理,透着每个人记忆中的倒影。我认为,本片在大的方向上,或是整个纪录的意义上,在每个细节之处都尽可能的将“教育”二字打在头阵。

  张导保存的是现在纪录片行业中最最缺少的东西,当然花费的力气自然可想而知。整个编导过程中没有摆拍,跟拍过程长达4个季节。不可否认摆拍不是真实,但是我认为面对这样一群也完完全全“纯净真实”的群体,任何的人为构造都有污初衷。

  在中国,选择在这样的教育机构,找这样一群家庭很好的孩子作为拍摄主体,我认为是本片在引导新的教育理念呈现给大众。现在90后在大家思想中都拥有金灿灿物质丰厚的孩童时期,但是这大部分集中在城市。进入大学,发现很多人根本没有上过幼儿园,父母也无能力刻意地引导孩子,这一部分人,在童年时光中就是跟着父母身后孤独下去,更别提什么“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句话在现今中国的教育中略显讽刺,但是个人欣赏这样的引导。

  本片是在马小刚导演的纪录片交流课堂上看完的,我从他的言语当中听出他对整个中国纪录片行业的无奈,但希望大于无奈。我们现在的片子想要做成,而且是沉心做成,需要遇上正确的投资、正确的制度规范下、正确的内容定位引导等等。本片看似不像《幼儿园》有哲学观点的直接注入和诠释,去试图敲醒或影响人们的思想。但是,在孩童欢乐无忌一个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方向上的引导。尊重孩子,尊重“小人国”内的规范,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甚至是先任由他们放肆之后再慢慢引导。

  马小刚导演在看完之后说起本片的摄像,他用了“冷静”二字,我思考过后觉得是如此。我若是拍孩子,往往都是不自觉的逗他们让他们注视过来。但本片的摄影首先将成人的世界放的很低很低,甚至很多镜头仰拍。摄像没有因为孩子的移动而移动。有一个细节,小女孩拉住绳索像人猿泰山一样来回晃悠,镜头并没有给到她滑下去的脸,这样更加凸显了声音本生。冷静的摄影,很少有刻意的造作,符合那一颗颗心灵。

  自己本生和孩子交流起来很不自然,我经常说不是我带他们玩儿,是他们带着我玩儿。呵呵想想其实在他们心中,我算什么呢?就像他们习惯性的将大李老师等等划到他们的国人之外吧。任何的刻意在他们面前都变得尴尬了起来,我们学不来也找不回那种天马行空。我们看片的时候笑,笑的是他们的种种不和逻辑种种无忧天真,也是一种羡慕的笑吧。但是“小人国”向往的却是“大人国”的世界。他们渴望成长,但是不接受不明白,大人世界早早为他们既定的一切。

  中国的教育,若是在完备的城市中是从幼儿园开始,但是在农村,在城乡结合处呢?看到片子中巴学园中无比优良的环境,和现在普通幼儿园完全不一样。不论在教学过程,游戏过程,老师们遵循他们的规则和想法并投身之中,我认为很难得。这样的记录让我觉得,好的对于现在的中国很奢侈。但是这样的教育思想有很有必要提倡。在英语课程中有过一篇Learning,Chinese-style的文章,里面提到过in the best Chinese tradition,they were ba zhe shou jiao---“teaching by holding his hand”本片中,科学的教育引导一定程度上受到西化,但中国传统式教育根深蒂固,我想并不是可以彻底磨灭的。大李老师就有手把手交的行为出现,但那刻孩子的思维是否定位在打扫珠子呢,现在是在被引导之后出现的。

  《小人国》会激起人们对童年光景温暖的回忆,会被孩子的纯净面容所动容,我们也会在导演慢慢镜头的注释中好奇幻想小人的世界。同时片中孩子与成人的互动,更应该让我们陷入思考。此片澄我心呐,舒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