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二冬》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二冬》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7-15 02: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二冬》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二冬》是一部由杨瑾执导,白李军 / 杨明娟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二冬》观后感(一):西北的憨娃和傻妹

  《二冬》用纪录片手法、非专业演员偏僻村庄,拍出了这么一部农村青年青春挽歌。 二冬是个不安分的小伙,也不爱上学。她妈为了让他收收心,带他去了镇上教会学校。有可能是为了满足外国金主的需要,这套电影集里的每一部电影都加入了教堂、教会、唱诗等基督场景,不过在本片中不算太脱离实际,因为我曾去过陕北的榆林、延安等地,当地的信众确实很多,还自编中国特色歌词唱诗,还频繁举办家庭聚会,但他们对圣经却非常陌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冬当然不会信基督,他照样混日子,没有妈妈在身边他反而更加恣意了。他和另一个坏孩子到处招猫惹狗,但一次意外让他的朋友人群殴,他单独逃走后就变了个人似的,努力老师电器修理,还顺便和食堂里的小美女--嫦娥谈起了恋爱。 电影精准地抓住了年轻人的盲目和冲动,二冬本来学到了技术可以干点细活,但他却和嫦娥草率地选择了私奔,去一个陌生的县城打工穷困单调的打工情侣渐渐地毫无快乐可言,孩子却又接踵而至。这一次,两人只好回乡结婚了事。 电影的后半部有些拖沓无聊突然重点转向了二冬的身世,原来二冬总怀疑自己不是亲生,最后揭开的谜底也确实如此。影片最后那个叫“卖儿石”的大石墩被二冬用雷管炸毁,难道已经结婚生子的他心理年龄还没有长大?刻意的drama让这部电影的“纪实性”大打折扣。 本片导演杨瑾出身草根,他对农村青少年儿童题材情有独钟,近年来又拍摄了《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那年八岁 》等电影,虽受众比较窄,但收获了不少好评。本片的制作人是崔子恩,关于他以前介绍过,不再赘述。不知道是不是由于他的参与,而拍摄了几段二冬全裸洗澡、全裸在雪地里滚的镜头

  扮演二冬的憨娃叫白李军,按一个非职业演员的标准衡量,他完成得相当出色。他身上的土气、痞气、傻气,都有一种特别魅力支持着观众把这部冗长、单调的电影看完。

  《二冬》观后感(二):神啊,哪里有光?

  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可是,光天化日下,我们却是盲人瞎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到哪里?二冬摇头说不知道,他真的不知道!至于要去向何方,他告诉自己媳妇嫦娥:走得越远越好。

  一辆摩托车载着一家三口在雪地上飞驰,渐行渐远,消失……

  可是二冬并不知道,天下之大,走到哪里都一样。无论是小镇,县城,还是远方,爬虫一般的小人物,活得从来都不容易

  一百五十分钟,对于一部着力于小人物生存之艰的影片来说,略显沉闷。如果非要装13,那么,《二冬》的前半段讲“我要去哪里”?讲生存之艰,将一个小镇洗剪吹的迷茫青春,表现到了极致

  二冬就是我们。压抑、躁动、迷惑,与命运对峙,却不知他老人家下一张会出什么牌?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上帝,只有他是我们生在人世的万能药。

  2003年的“非典”,我从昆明回凉山,沿途被量三次体温。我在凉山放羊,写诗,读《圣经》。2003年“非典”,一事无成的二冬,带着满身疲惫回曹川,被一辆中巴车扔在灰尘滚滚的路边。上帝为你关了一道门,必然为你打开一扇窗。其实,我们都在寻找那一抹亮光

  后来我们发现,我们能支配的只有自己,自己的身体心灵。以命相搏,对抗这个世界;以心换心,去赢得爱。二冬和嫦娥,其实不是爱,而是两个世界孤儿的彼此温暖。那个长得并不漂亮,话少,心实的女子,像极了某个爱我或者我爱的女人。而二冬,分明就是迷失在黄河边的另一个自己。

  依然是黄河,浊浪翻滚,依然是媒厂和砖厂。风驰电掣摩托车和猎枪,是死水恶波中的唯一激情爱情,去***,不过是传宗接待的交配。

  王小波说,生活是一个慢慢受锤的过程。可是,做一头被驯服的骡子并不容易。进砖厂,煤厂,拉车,伐木,意外怀孕,我们生而有罪,而众生是在帮我们赎罪。是这样吗?上帝。

  回到电影本身。导演杨瑾,应该是贾樟柯的追随者吧,想立足于土地和生活,却又想有不一样的表现,《二冬》中的梦境幻象,是突兀失败的。他似乎想展现一个完整哲学命题强硬在下半段回到了“我从哪里来”的主题,这削弱了电影的叙事力量。这样的失败,或许能给我们的启示,花哨和贪婪,是艺术的大忌。

  《二冬》观后感(三):我只说我知道的

  这部二冬是在最近的伊比利亚艺术中心看的,听说放完有导演交流,就带着几个同学算好时间赶到,但是还是晚了一点。

  片子让我意想不到的长,旁边看不下去的同学一直在猜,接下来要怎么怎么样,到这个地方一定就结束了,可是之后的剧情更让他摸不着头脑,不管怎样,这么长的剧情片还是看的不多,实在值得称赞的是虽长但是看完很回味

  我在这就不赘述影片的剧情梗概了,大家抽个心情安静的时间看看吧,我还是力荐的。

  我最后和导演交流了很多拍摄幕后的故事,在此和看过的朋友分享一下,

  这部片子投资从开拍到最后剪辑完成按他说的是15w左右,其中得到了鹿特丹基金的支持2w欧,这对他来说是雪中送炭,因为拍完要做后期时,他已经剩了500,随后把磁带寄过去,得到了认可

  素材一共22盘,minidv,机器是佳能X2,

  他很重视声音,片子中村子宁静的声音也是亮点

  剪辑用了三天,

  拍摄时间一共六十天,其中冬天场景用了十几天,

  片子长镜头固定机位贯穿始终,我问他这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没有用摇臂和轨道,他简单回答,因为用不起。

  这次和他的交流也许和其他朋友刚接触时的感觉一样,整个交流时间他说话很少,基本是我在说话,他只是简单的最我的说法作出回应,不得不让我和大家一样对这个导演有了兴趣

  个人来说,既喜欢片子,更佩服导演,努力的坚持了自己的很多东西,而且坚持的很好,目前片子只在釜山电影节获得了表扬和好评,估计还不久还会有更多的表扬,也更希望导演能坚持下去。

  《二冬》观后感(四):去哪儿。

  怎么说呢,其实我觉得三星少了,四星多了。

  要是没有尸叔的小众电影会,没有“齐放”,估计我也接触不到这片。

  去晚了,开始看的时候二冬已经在教会学校修电视机了。

  在同类的影片当中,《二冬》已经算是情节性挺强的了。演员什么的我觉得也还蛮到位的,嫦娥很真实,我觉得比二冬真实。像张嫦娥这个名字一样,又美好又土逼,一个19岁时看上去就想大妈一样的泛红脸庞黝黑黝黑,梳了两个低低的长辫子,虽然眼神还是说出了她的天真,但我仍然很难过一个女孩子在她最美好的年纪潦草得像这样,好像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绽开的。但她穿长裙子,穿她在整个片子里都没有换过的衣服,她和二冬私奔,和二冬躲在小树林里坐着避开她的爸爸兄弟,她接过二冬交出的一百块又一百块。这个姑娘还蛮好看的。

  可是嫦娥的青春走得很快。和二冬待过一阵她就怀孕了。家里人无奈地不再反对他们的婚姻,她生了宝宝,她有点胖了,她真的变成大妈了。

  再说二冬,他在哪里都找不到自己,他从不觉得任何一个地方是自己家。他跟嫦娥在一起的时候挺安静,因为他累了。他每次累的时候都躺到嫦娥身边。片中有两次对话很刻意。一次离开教会学校时二冬问去哪儿,嫦娥对二冬说,走得越远越好,一次是片尾他们要离开,不同的是,他们是三个人,还有他们的小孩,嫦娥问去哪儿,二冬说,走得越远越好。

  第一次离开,离开了教会学校的生活,离开了管制、学习和主,离开了一种生活的束缚却坠入了另一种生活的束缚。

  因为没有钱,卖掉摩托车,去砖厂干苦力,有了孩子,可自己也还是个孩子。

  他以为找到亲生父母就找到了生活的光亮与出口,然而每个旁观者都知道,那些他要找的永远也找不到。他只是在逃避一些事情

  我们呢。我们也同样年轻,也他同样在逃避一些事情,学校、家庭、情感未来压力。就像在白雪茫茫的平原一望无垠的天和地之间,除却自己的渺小,什么也看不到。

  可是我,我没有摩托车,不能和心爱的人浪迹天涯,只能坐在这个角落,鸵鸟一样把豆瓣儿、把同城活动、把摇滚清新文艺当做自己的沙堆。

  我哪儿也去不了。还好我知道有人爱我。

  《二冬》观后感(五):美术馆《二冬》现象工作室《智齿》

  杨瑾是我这个冬天特别着迷的导演,不全是电影,而是他在举手投足间散发的那种情绪,像一池荒了很久的水,断断断断地。

  《二冬》里头有几组镜头我不明白为什么得这么处理,然后在同杨聊天的时候,才知道,他当时做这个是因为拿自己和角色换位。所以不解是应该的。当然了,若是揪着一个镜头欲罢不能探讨,也不是件好事,会像政治一样乏味

  另外,有个场景让我误会了。--中午二冬敲教他焊接电路板老师的门,老师提拉着裤子出来。--当时我觉着老师房间里头肯定有个女学生。再之后,也没有交代这个。一问杨才知道是午休。

  三个人骑摩托车的几个镜头挺有意思。还有那老师拿螺丝刀让正工作的电风扇嘎然而止。都挺漂亮。

  《智齿》是加映的,特别特别喜欢。

  看完片子就开始张罗四面八方的朋友给我寄黑白照片,还不知道要做什么,要出来个什么事,也是给杨激的吧。

  我不怎么评电影,觉着喜欢或者给了你快乐,就该知足,千万别变着方儿地把别人弄得不快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