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孟二冬》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孟二冬》经典影评10篇

2022-03-13 14:36: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孟二冬》经典影评10篇

  《孟二冬》是一部由哈斯朝鲁执导,谭阳 / 郑卫莉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孟二冬》影评(一):观感

  由于反复看过之后观感会有很大变化,我总提醒自己只看过一遍的电影是不应该妄加评论的,但这次实在想抢个先。

  关于导演的创作意图,只是在影片之后的见面会上得到了一点信息,列举如下:影片中北大大量的空镜头多是安静的,不在校园中的空镜头是喧闹的,为了显示孟老师在闹市中不为所动的心态;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出来却未必显得真实,为了让孟老师超然的人生境界显得真实,编剧导演做了大量功课,一个发现是孟老师非常欣赏陶渊明的生活(影片中有多个孟老师讲解陶渊明的场景),但这还觉得不够,便在影片中穿插了对孟老师学生的采访。

  影片的观感和我之前对影片的预期不是很一样,下面说一点感性认识。

  最大的不同是,我感觉“超然”是影片的创作人员硬给孟老师加上的,加上之后又去寻找细节验证他们的这个定位。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努力才显得很艰难,好像孟老师是凭借崇高的精神力量坐冷板凳,因为内心的高洁而不受世俗的诱惑的。

  “有一次宴会上我俩一桌,老孟身边坐了一群美女。我坏坏地说:‘老孟啊,你们搞古代文学的,是不是都表面上特君子,实际上很好色啊?’老孟一本正经地说:‘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古代文学跟现代文学的差异,可能就是有道与无道吧。’美女们听了哈哈大笑,弄得我倒不好意思了。听说最近孟二冬的事迹拍成电影了,我觉得老孟活泼智慧的一面,是应该多表现表现的。”

  而影片中的孟老师,一提到学术就板起面孔正襟危坐,片中点滴的幽默都在生活中,是编剧可以加到任何一个普通人身上的,不需要是教授,更不需要是古代文学的教授。对古人精神境界的解读和自我陶醉只是学术之乐趣的一个小小方面。北大许多老师的可敬之处,在于把学术与生活、历史与当下的完美结合,他们会用今人的眼光解读古代的故事,用古人的眼睛衡量现代的生活,人生境界的提高在于更广阔的视野。他们热爱学术是因为他们从中找到了比世俗生活更好的黄金屋和颜如玉,编剧不能理解这一点,塑造出来的人物就难免是一个生活在当下的古人,怎么努力也有点格格不入。

  爱喝酒,爱踢球,治学严谨的孟老师是一个自洽的人,而不是一个古今混合体。

  还有,影片中孟老师几乎永远是面对大课堂,对于一个冷门专业的老师恐怕不应该是这样吧。眼前零零落落的几个学生,老师还在面前悠然自得的讲课,一直是我很向往的场景,可惜影片中没有。唯一一个学生少的场景还搞了个椭圆桌,像学术研讨会似的。

  以至于后来,孟老师做完手术回到北大,有一个段落,他独自走到理教117,坐在讲台上,面对着下面阳光照亮的空空的大教室,好像很落寞。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孟老师怀念的不是学生的“多”,他热爱教学并不是热爱课堂的热闹。

  孟老师是党员,这点在影片中隐去了。不做评论。

  《孟二冬》影评(二):正面不正

  前几天心血来潮在豆瓣上搜了下《孟二冬》,没想到竟然真有。这是个学校公放的教育片,可惜我没受到教育却有了一肚子疑惑。

  导演本是想把孟老师当正面人物来宣扬,但是取材有点不当,又有点夸张,再加上几个情节又无意中把宣扬的部分和让人起疑的部分本末倒置,所以这个正面人物在心里就再也没正起来。

  孟老师是不是个好老师不知道,可他怎么也称不上是个好爸爸和好丈夫。按剧情说,家里条件那么有限,一部专业书籍就要拿出全部积蓄,那么这书买了后,家中岂不是没有后备储蓄。女人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这样不留后路他是否考虑过妻子的感受。这里本是要塑造一个为了做学问格物致知的学究形象,可是无意中成了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丈夫形象。

  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图书馆的制度比其他地方的要更复杂和严格,因为图书馆的资源更宝贵,更脆弱。所以当那个为了帮助自己父亲完成学习而越规借书的学生被拒绝时我一点都不惊讶,可是孟老师偏那么画蛇添足,借着讲情这一环节显示了自己对专业知识研究的透彻,连哪本书在什么位置都记得一清二楚,于是图书馆的老师由衷赞美孟老师的专业素养,我却对于他人情大过天的宽容心有戚戚。

  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一个没有原则的多事人;一个强人所难的导师。这个人物也许原来真是可爱的,但是很多不合时宜的夸张违背了大家的初衷。孟老师是个好老师,尽管缺点也这么明显。他鞠躬尽瘁,累死在讲台上,生前还带病坚持给学生讲课,能把家里最需要的住房让给其他老师。学中文的人本来就爱给自己下套,更何况是二东同志这样教授级的人物。他们常常以学者,文人,儒雅学士的身份自居,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他们时刻矜持着,高傲着,孰不知有时跳出这个套,品尝一下俗的味道也是蛮幸福的。

  我只是说电影,没有针对个人,孟老师,愿你在天堂安息。

  《孟二冬》影评(三):百度百科

  多年来,孟二冬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高尚人格的楷模。孟二冬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撰写了《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韩孟派诗传》《千古传世美文》《陶渊明集译注》《中国文学史》(参编)等400多万字的专著。他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教学的工作。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做出了“禁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

  孟二冬在石河子大学期间,除坚持为中文系2002级四个班的学生每周讲授10学时的必修课外,同时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选修课,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与中文系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工作经验,圆满完成了北京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双方协议的支教任务。孟二冬在北京治疗期间,仍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积极筹备让自己的研究生去石河子大学为本科生开设讲座。

  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49岁。

  2007年初,为表彰和宣传孟二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孟二冬学习。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孟二冬颁发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6月,中组部追授孟二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荣誉称号。

  性别:男

  终年:49岁

  生平:孟二冬生前系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2004年3月至4月底,他主动要求参加北大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

  支教期间,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仍坚持为学生和教师授课。

  经诊断,患有食管恶性肿瘤。其事迹传开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五一劳动奖章;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同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2006年4月,孟二冬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

  孟二冬 一个让人感动的名字

  孟二冬,一个让人感动的名字。这位以顽强的毅力、豁达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和深厚的学问赢得无数尊敬的教授,用他“上好每一节课”的朴素信念诠释了教师职业的深刻内涵。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对教育的追求,坚守对师德的认识,坚守对生活的热爱……在今天这个充斥着各种诱惑的时代,孟二冬以其平凡的坚守促使人们对教师精神进行重新思考:做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做教师?

  古人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作为学者,孟二冬勤于立言;作为教师,孟二冬立言却不止于“著书立说”,在他看来,为师者不应止于生产知识与思想,更应担负起薪火相传之责。

  “做平凡的人是有意义的”,这是对孟二冬人生的写照,他以一种平凡的方式最终达成了令人景仰的卓越。

  在第2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孟菲和她的妈妈,使我们得以了解,年轻的孟菲从父亲身上读到的教师精神。

  电影《孟二冬》 开拍

  2008年12月16日,电影《孟二冬》在石河子大学音乐厅举行开机仪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各高校援疆、挂职干部,石河子大学三百余师生和摄制组主创人员一同见证这一时刻。影片将以纪录片的形式真实再现孟二冬这位教育工作者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和他无比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怀。

  石河子大学副校长吴新平在致辞中说,孟二冬精神孕育于燕园,升华于石大,传承和发扬孟二冬精神是石河子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拍摄电影《孟二冬》是对孟二冬教授光辉形象和高尚精神的又一次传扬和歌颂。

  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支教期间,他患了食管恶性肿瘤。在先后经历三次大手术后,他仍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2006年4月22日,因恶性肿瘤(晚期),医治无效,在北京市肿瘤医院逝世,年仅49岁。

  揭机仪式后,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们为大家表演了歌伴舞《最亮的星》,表达了对孟二冬老师的怀念之情。

  《孟二冬》影评(四):千里怀人月在峰

  可不可以这样说,两颗星给电影,五颗星给孟老师——但也不够。

  三年。

  每到校园里林荫道上的繁花开得最盛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那张终究归于渺杳的小卡片,至今背得清楚——

  待您归来,再看满园春。

  认识孟老师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刚进大学的学生,那一年参与着每周固定的支教活动,听到孟老师在新疆病倒的消息,莫名地被悲伤和牵挂击中,也不管他会不会见我这个素昧平生的学生,便买了一大把鲜花去医院。

  至今记得三年前的每一个细节。那一天是4月19号,孟老师昏迷。耿老师把我带去的花插好,我竟以为那样鲜亮而旺盛的植株会带来生命的好运,微笑着道别,暗计过几天再来,却没有想到此去三日就是永别。

  润物无声。孟老师自此在我心中留下了永远的印记,我常以此提醒自己治学的态度和为人处世。每每踏进系里的小院,总要将提前买好的一只白菊插到孟老师的信箱里;暑期支教行前,总不忘写一封信细述行程、表明决心,却从不曾怀疑冥冥中老师可否知晓。

  当第一时间告诉他的家人自己要去青海支教的时候,当泪流满面地看完电影的时候,依然感到悲伤也感到孟老师精神力量的时候,竟不能相信,他真的已经离开三年了。

  《孟二冬》影评(五):老师的回忆

  前段时间和在美院上学的同学聊天,杂七杂八说得很乱。他突然就说:“你在泉州呆的下去吗,我觉得你就不属于那个地方。它憋不住你,太委屈你了。”看他说这个我就愣住了,一边笑一边说他言重了。我说我从小到大几乎都是自己学自己的,也是天生散漫,所以凑凑合合也就混个二本。但是往往,我心理是企盼那种和谐完美的师生关系的。

  中学是文学狂热的伊始,语文课相对他人也会认真一些。老师提问我也会举手回答。老师是一个典型林黛玉式的女子,说话轻声细语,身体纤弱。每堂课我几乎都要给她面子答一答题,但是初二我就已经对语文课不闻不问了,自己看自己的小说。后来有一次老师又主动提问我,结果我站起来无所谓道:“我不知道。”老师瞄我一眼,还是轻声说:“坐下吧。”

  我觉得。老师对我失望了,这之后,她大概再不会主动提问我了。

  内心难过之余也松了一口气,想着老师本该知道,我就是这样。

  初三的时候,她不能教我们,好像是胃出了什么问题。后来我跟着班长代表班里学生去看她,她给我们接水。坐在沙发上谈天的时候,我望着她的眼睛,里面是难以言喻的慈祥温暖。那个时候我在想,或许老师还喜欢我。

  高三过生日,母亲让我老实呆在寄宿制学校上课,我逃出来,站在书店门口等朋友来找我。一转身就看到中学的语文老师,她给人的感觉还是那么知性。她身边还跟着一位很有风度的男士,想来应该是她的先生。我内心通通直跳,看着他们朝我走过来,内心异常矛盾,我特别特别想走到她面前让她看一看我现在的样子,走到她面前问她老师你的病好了吗,走到她面前说老师有些时候我会想起你。

  嘴半张开,可是一个字都吐不出来。

  我偏开身子,挪向另一边,默默地目送他们的离开。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考虑的事情也变多了。想来想去只想到或许我以后想从事的职业是教师。当我知道这个想法的时候,被自己给打懵了。从小到大,我从未考虑当老师的这种可能。

  不画画,只是看艺术类(评论)书籍。看着别人的作品,琢磨别人的作品。拿着0.05的针管笔手写笔记,总结一通下来,即便有些累内心还是难得的满足。

  韩愈《师说》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影片里面,孟老师拉着学生围坐在家里吃饭,中途喝酒对诗。这个过程无一不打动着我,这简直就是我身心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不求他人多懂我,但求尚能与之交。

  物质的现实冰冷我不想在此提及,还是把梦想保留一下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