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征服》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征服》的影评10篇

2018-07-18 03: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征服》的影评10篇

  《征服》是一部由马可·贝洛基奥执导,乔凡娜·梅索兹殴诺 / Antonio Albanese / 菲利波·蒂米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征服》影评(一):当一个人世界抗争

  雪夜撒信,那个镜头相当震撼

  专业的影评人会分析出许多深义,我还是乐意把这部电影当成一部爱情片,女主角的对爱的执着,对爱的疯狂从某种程度上不亚于墨索里尼对政治狂热。两个人在本质一致的,因此他们相遇他们结合

  可怜了那个无辜孩子。诚如女主角的妹夫所言,本来孩子是可以在他们的监护下健康成长,像任何一个普通的孩子。结果母亲的强化教育下,儿子精神分裂,最终死于精神病院。伊达是个内心强悍女人不然那么多年的精神病院生活她就是垮掉了。她始终坚持,哪怕与全世界为敌她也在所不惜

  最喜欢片中精神病医生与伊达的一段对话。只是伊达不接受妥协,哪怕妥协是为了以后的胜利,哪怕是暂时摆脱困境的妥协。她的眼里只有黑白两色。

  喜欢导演手法,后半部穿插了不少墨索里尼的记录片。还有伊达的特写镜头,像犯人一样的特写的镜头。

  伊达从精神病院逃出又被送回时,全镇的人都来了,我想他们从心里佩服这个女子,佩服这个女子的勇气。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中国最牛的钉子户........

  《征服》影评(二):征服

  如果把片名意译为《墨索里尼的情人》,那就丢掉了导演对这段历史的“观点”,失于平述直白,毫无韵味了。马可·贝鲁奇奥的悲怆和警喻,在影片随处可见,他手中的黑色影像,并不是蒙在达尔塞身体上的神秘面纱,而是独裁者恐怖冷漠绝情。这个被遗弃的悲惨女人,是整个意大利社会转型时的弃妇,不仅仅是墨索里尼的“情人”。 独裁者秘史 《胜利》是一部有着伟大风骨的作品,他的题旨是“强人秘史”,对象是政治背后的女人,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女人。“元首的情妇” 伊达·达尔塞是历史上真实存在悲剧人物,她一生都无法摆脱独裁者墨索里尼,对曾经迷恋无法忘怀。但是元首早有妻女,无情的抛弃了伊达和独生子,把他们投入精神病院。影片在达尔塞携子回到家乡后呈现出剧情的分水岭。前半部是她与年轻的墨索里尼之间的爱情,虽然是情人关系,但还算真挚执着。达尔塞义无反顾的爱上了这个“革命者”,卖掉家产全力支持他的事业。然而墨索里尼背弃了她,就像背弃左派投靠右派纳粹党一样,演员安东尼奥·阿尔巴内斯扮演的政治投机者从银幕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纪录片里那熟悉的秃头独裁者。 对于墨索里尼的塑造,意大利电影一直以来都不惜余力,甚至于有些妖魔化,脸谱化这个法西斯独裁者。从卡洛·里扎尼1974年的经典《墨索里尼的末日》,到安东尼·班德拉斯的电视剧版本《年轻的墨索里尼》,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独裁者各个阶段形象。对于贝鲁奇奥来说,后者中的墨索里尼正式他要在线的投机者。这是个有血有肉躯体包裹肮脏灵魂,并不是一般意义小丑恶魔。影片取名《Vincere》,实际上是意大利语单词“胜利”的祈使形式,出自墨索里尼当年为煽动民众,支持其战争鼓吹所作的演讲稿。影片中年轻的墨索里尼浑身上下充满了慑人的魅力。他张扬,狂躁野心勃勃,充满战斗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现在看来,墨索里尼的政治立场是摇摆投机的。他曾经是一位代表左翼劳工阶层的无神论者,却转而为获得政治支持与教皇结盟。影片中的墨索里尼只有欲望眼神里对权力的无限渴望,心中则毫无信仰道德底线。从墨索里尼的这一种性格来看,对他一往情深的伊尔达其实也只是感情投机的工具,只是在需要时候加以利用,当精神、肉体物质上的支持不再需要时,就被无情抛弃了。 即便在风暴到来前,还有那一点点的和煦晨光,影片中也不是完全没有感情戏,但都处理的克制严谨单方面展现了达尔塞的一厢情愿,令人同情。在《胜利》的上半部里,阿尔巴内斯把墨索里尼早期的激情融入到眼神和举止中,在他不断扬起的手腕和激荡的额发里用气势压倒观众。这种表现力度,在如今的影片中很罕见,一种直勾勾盯着前方的枭雄之气,投入到每一场都是歌剧舞台上的重头咏叹调。即便是对达尔塞难为其一的感激之后,影片里的墨索里尼也会在床底上恢复对极权的自我狂想,仿佛身下不是温柔倾心的情人,而是整个意大利的未来,每一次强烈撞击带来快感,强烈的控制欲从银幕上蓬勃而出。 悲鸣的母亲 这部剧情与记录交互剪辑的影片里,有着大量戏剧化的舞台表演方式,也有这如今罕见的表现主义风格镜头,高对比度的色调提醒观众影片的历史真实性。意大利人独有的激情,在床上和讲台上都一样,不得长远,随时背弃。达尔塞的悲剧,就在于她本没有正室妻子地位,又丧失了母亲的资格任人宰割依然对男人抱有幻想。幸好,她觉悟抗争了。 再一次看到意大利著名女星乔凡娜·梅索兹欧诺,几乎完美演绎了这个被抛弃禁锢的女人,虽未拿下戛纳影后,但也是影评人和记者投票呼声最高的女演员之一。梅索兹欧诺在银幕上有一种脱俗的美感,即古典又显得叛逆,很适合这个二十世纪初的独立女性身份。在《霍乱时期的爱情》、《心中的野兽》和夺得威尼斯影后的《外欲》中的表演,已经让世人惊艳于她的爆发力。《胜利》里的女人,爱的彻底,爱的疯狂,愿意为早期的墨索里尼付出任何代价。在这种强烈的爱情互动中,影片中自负的墨索里尼,在街头受伤和报社资助时对达尔塞的支持也心存感激,甚至打算秘密结婚。毕竟她比粗鄙的农妇有教养多了。但在政治和权利强势下,墨索里尼完全变质为电影胶片上的战争机器人,运用法西斯主义的口号控制民族,爱情,情人和私生子都成了绊脚石。更为可悲的,私生子对从未蒙面父亲,由憎恨到崇拜之时,他的母亲还在精神病院里备受煎熬。这一段落的叙事风格,与《飞跃疯人院》、《换子疑云》类似,不复影片开局里那种强烈的政治意味。纯靠梅索兹欧诺精湛演技调动剧情,她在精神病院里的求生欲望,对迫害恐惧和抗争,穿插在墨索里尼的新闻记录片里。虽然这里情节并不新鲜,但从贝鲁奇奥的手中刻画,仍然力道峻猛。梅索兹欧诺时而哀怨时而愤懑爱恨交织记忆与臆想重合,蒙太奇里仍有一种真实的震撼力,那种痛楚摧残细细入目。 影片中这两种风格的悄然转变,就像是歌剧的上下幕转场,主导链接重要道具,就是那张“结婚证”。为了保护这张纸,曾经如此美丽聪慧的达尔塞被折磨地精神失常,她逃回家乡,把结婚证藏在亲戚家里,寄望能再次证明婚姻合法性,回到“元首”的身边。可这没有用,墨索里尼动用了整个国家机器,驱赶和囚禁这个曾经奉献爱的女人,一纸证明反成了索命贴,加速了达尔塞母子的悲剧命运。在贝鲁奇奥冷静的镜头下,同情已经不足以为他们平反,整个控诉是冲着政治本身而来。达尔塞向政府,向教皇,向墨索里尼本人一遍遍的写信,并不是奢求元首的地位和财富,而只是曾经认识的墨索里尼尚存性格上的幻想。可换来的还是死亡的逼近,达尔塞的“英勇”也象征着当时意大利狂热之外的本土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影片中有多处表现主义的镜头,舞台化的布景,达尔塞惊恐绝望的眼神特写,配乐则是冰冷颤栗的钢琴键音。 意大利式张力 这段被尘封多年的“秘史”问世,自然充满了猎奇性和新鲜感写实主义并不能满足创作的需要。在马克·贝鲁奇奥的手上,这个故事被处理成一场宏大悲怆的歌剧,开场的《众神的黄昏》就构建起历史的大跨度和俯视点。剧情与纪录片的穿插剪辑,高度融合与映射,只有老派的意大利电影人,还封存这一失传的绝技,被贝鲁奇奥挥洒出来,艺惊四座。《胜利》的厚重感,对历史事件的戏剧表现力,源自沉淀已久的新现实主义。这种久远的手法,重现于2009年的银幕上,这才让人回忆起,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维斯康第…当年意大利电影人有多么伟大。 贝鲁奇奥也如其他意大利电影人,会在自己的影片中出现电影院场景,借助影像和观众的互动,挖掘某个时代对个人的相互驱动。《胜利》里有个片段,年轻的墨索里尼成功利用几句激语,就煽动起两派的争斗,用胜利者姿态看待主战、主和派的狂热表演。影片中的历史背景渲染,给观众们造成一种错觉,仿佛墨索里尼真的是个无畏的革命斗士。在如今不常见纯正管弦乐配乐风格下,墨索里尼像默片里的人物一样,在街头与战友对抗政府,在阳台上挥舞战斗旗帜,在达尔塞的眼中,这实在是个经历血与火考验英雄。可这蒙太奇式的表演,只是墨索里尼复杂性格中的一面,在意大利一、二十年代那个华丽的舞台上,他在自己膨胀的权力欲望中巧妙的掩饰,全国的人都被他欺骗,又何止一个纯情的达尔塞。影片中也弥漫着一种宿命气氛,从一个女人到一个民族,终究没有逃脱法西斯的独裁。最为可悲至反讽的一幕,来自于被墨索里尼强制孤儿院养的的私生子贝尼托。成年后的他,甚至以模仿“父亲”为荣,一举一动,完全是第二个年轻的墨索里尼,沉浸在元首的狂想中。那份癫狂,全然忘记了母亲的嘱托和诅咒:“这里有颗子弹,是为了射穿你父亲的心脏准备的..” 年过七旬的贝鲁奇奥,多次入围戛纳电影节,只拿过评审奖项。《胜利》用传统的电影方式,赞美了一个女人的“牺牲”,对于曾置于墨索里尼独裁统治下的人来说,她就是个现代的美狄亚。 Luc,2009年7月3日于法国巴黎 发表于《看电影》8月刊,转载请注明出处

  《征服》影评(三):无从选择的达伊们!

  首先,向马可,贝罗其奥致敬!

  意大利电影总是完全没有过渡转换情节,于是这种冲突和转变来得更让人心惊,在你沉浸在漫步江南细雨般的自在时,下一幕便是突如其来火山爆发,地动山摇。于是,这种震撼,来得更猛烈

  达伊告诉墨索里尼她怀孕的消息后,满怀期待地从走廊椅子上,好不容易等到墨索里尼忙完公务,溜进去吻他熟睡的鼻眼,却被突然闯入的助理拉了出去,然后就见到一向对他严肃而又高高在上的独裁者,像个平凡人一样向儿子索吻,被妻子亲吻。那个满眼崇拜与付出,满脸爱意笑意的达伊从此消失,换来满眼眦目欲裂的恨意仇恨扭曲的面庞,疯狂而无用的报复手段。

  不变的,惟有是革命运动潮的依旧高涨,与墨索里尼为了实现野心而忽视一切的冷酷与无情。面对曾经那般温柔缠绵,为了他的事业变卖所有家产,为她产下长子的情人都可以举枪欲杀之,囚于精神病院不闻不问之;那么,在面对他曾经为之服务的左派工会代表,那么多轰轰烈烈义正言辞反对他和他的法西斯的革命者们,他又会是怎样?那些如达伊不肯低头的革命者,又曾经付出了怎样的代价,遭受到怎么样残酷对待

  其实伊达与墨索里尼,多么相似的人,同样的执着,同样为了心中认定的东西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其它的一切一切,都再不在眼中。用小女人心态想一下,真是不明白,那个镜头不多,只会哭和闹的“正妻”,究竟是怎么样,让独裁者不离不弃;还是,也只是一枚拉拢人心的棋子?最可怜的,是那个从小不得自在,不见父颜,后又被强制送到孤儿院的孩子。

  不知前因,于是不懂仇恨,不懂反抗,等到懂得自己所遭遇不公时,能做的,也仅仅是推倒父亲那摔不坏的半身像,躲在床底不肯出来而已。

  最后,看到儿子那疯狂的表情,暗自揣测,如果当初达伊肯同其它弱女子一般,忍气吞声,在兄长的帮助下,安静地带大儿子,认为自己是贝尼托。达尔塞而不是贝尼托。墨索里尼的独生子,会不会是另外一种人生:小小烦恼,小小纠结,不会疯狂。

  可是,她可以选择默不作声地活下去,被墨索里尼背叛的左派人士们呢?独裁者统治下遭受压迫的的意大利人民们呢?可以忍受多久那样的疯狂统治?有多少人可以像那位面无更让修女一样严肃地说出:“他在拯救意大利,你不要自私!”而不觉其中的可笑

  于是,当贝尼托。墨索里尼选择为了野心而践踏一切,达伊们无从选择,只能坚持着那些力所能力的反抗与挣扎;无从选择自己姓氏的儿子们无从选择,只能随波逐流,在怨恨与崇拜中挣扎至疯。

  幸好,还有达伊们!无从选择的达伊们!

  最后,向马可,贝罗其奥致敬!敬他剧情与记录片交替,却毫不显混乱的表现手法;敬他震耳惊心,恰到好处乐器配乐!敬他同时带来视觉听觉感觉的三种极致享受

  《征服》影评(四):雪夜撒信

  墨索里尼是一头发情的野兽,然而他又很快舍弃爱人而去,踏入不知止的权力迷恋。伊达与墨索里尼,多么相似的人,同样的执着,同样为了心中认定的东西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其它的一切一切,都再不在眼中。女主角的对爱的执着,对爱的疯狂从某种程度上不亚于墨索里尼对政治的狂热。两个人在本质上一致的,因此他们相遇他们结合。

  不知前因,于是不懂仇恨,不懂反抗,等到懂得自己所遭遇的不公时,能做的,也仅仅是推倒父亲那摔不坏的半身像,躲在床底不肯出来而已。

  小小烦恼,小小纠结,不会疯狂。

  雪夜撒信,相当震撼。

  《征服》影评(五):意大利人告诉你:如果做女人,别太执着——观《征服》

  2009年法国戛纳电影节的入围电影怎么也要看看,万一今年的评为比较神经质,那我又铁定错过了一部好电影。再说我也有段日子没看欧洲电影了,这个洲的电影充满文艺气质,是好莱坞怎么学也学不来的。好,看看。《征服》是我平生首次观看有关墨索里尼私生活题材的电影。这位导演仁兄估计启动资金不足,很多当时的城市景致都没能一一再现银幕,取之以阴冷潮湿灰暗的环境色调来一笔带过。这部电影《征服》的配乐很棒——意大利那享誉世界的歌剧把剧情瓢泼得十分激荡人心。这部电影的投资肯定很小——因为没有任何爆破翻车倒楼的场面,全部都是用老电影来滥竽充数去充时间、骗观众门票钱、给观众上历史课。

  《征服》其实诉说的是一位意大利女人是如何穷尽大半辈子的时间执着去为自己孩子维“权”的故事。维什么卵“权”?一个名分。一个带有“墨索里尼”几个字为后缀的名分。

  故事告诫各位已婚或未婚、处女或非处女的娘儿们:做女人,别太执着,到头来,吃苦、折寿的还是自己。看到没?意大利人率先表态了。该片的导演据说经常都能凭借自己拍的那些破电影去混进戛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但仅仅得过一次“评审团大奖”(并偷听起来很“大”,其实也就一个安慰奖)。怪不得了:我看他在为《征服》选择演员上就是一大败笔——居然选一个长相极其流氓黑手党的男演员去演一个记者出身的墨索里尼。影片的故事好在有真实原型做为蓝本,否则,这个故事肯定被导演记流水账似的拖沓下去。

  女主角是唯一表演得很好的亮点:眼神很坚毅、让她去演这类愣头青的执着角色最合适了,顺便又表扬一下导演,抵消掉之前选择男主角的失败。所以,这部影片的总体评价只能是:平平。

  不过,再烂的欧洲文艺电影也比好莱坞快餐电影强。

  尤其喜爱影片中的一幕:一位男精神病医生在夜幕下的树林与女主角的那一番对话,很意味深长、充满哲理。对话的大意无非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生存方式:叫你夹着尾巴去做人!

  操。

  《征服》影评(六):黑色而寒冷的火焰

  想看名人情史的要失望了,这里没有爱情,只有政治。

  *三段性爱

  甚至三段激烈的性爱场面也都是隐喻政治——年轻的墨索里尼的身体在黑暗中,肌肉紧绷,在轮廓光的勾勒下,呈现出有如大理石雕塑般的线条;身下的女人亦如“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渴望沦陷;她开始呻吟了,唤起他更强的征服欲,不是肉体的,两性的,他眼睛里燃烧的是俾睨天下的野心。

  编导极匠心的设计两人的关系,当伊达越是臣服,他对她的爱还象男人对女人。其中她把所有资产变卖支持他创立《意大利人报》,在这一场戏中,伊达近乎赤裸着身体躺在黑暗中,她深色的长睡衣,没有遮挡她所有最迷人又最脆弱的私处——她那样横陈着,眼中闪烁着乞怜般的爱慕。他此时冲进了她早已沦陷的城池。

  而当,伊达企图维护自己爱情的尊严时,当她不再臣服而是愤怒时,他以对待敌人般的绝情回答她的追问。

  因此,从这个关系的设计上,编导并不是在塑造一对爱恨纠缠的情人。而是隐喻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更直接地讲是,独裁者和民众。从这个动机出发,那些看似高深的纪录片插入的依据就结实了,也令结构上可以解读。我往往害怕不可解释的,因此松了一口气。

  然而这仅仅是影片的一半。

  下一半,从伊达回到家乡开始,他的情人不再出现,而仅以墨索里尼的纪录影像穿插。

  *四种“送信”

  从此,电影变得越发令人痛苦,不在于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悲歌,而在于伊达正常与疯癫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四个“送信”段落是不断加深的绝望:开始她请修女帮她向外寄信,她说他不知道她的处境,还有给教皇、法官etc.的申诉;然后她逃跑,爬上高高拱门栅栏,向路过的少年求助,把信抛给他们,她大喊她是元首的合法妻子;再然后,她在深夜里又爬上那高高拱门栅栏,向满天飞雪抛洒她给他的信,万籁俱寂;而最后,她就是个疯子了,监禁她小屋的四壁,遍地的纸片,都写着她的控诉……

  显见,这并不是写实的电影,它充满着意象,影像的修辞与格律,对故事的渴望是得不到满足的。有评论说片子更接近歌剧,很有几分道理——意大利人的激情表现得像黑色而寒冷的火。

  *一段史料

  或许很多对意大利政治图景不大了解的人,对后半部会产生费解,墨索里尼对伊达的决绝仅仅因为此人的冷酷和丑陋吗?答案显然不是。

  这里简要的补充一下。

  这得从影片开头说起:年轻的墨索里尼与众人争论对上帝的信仰,他借了一支怀表大声宣称——如果上帝存在,请他在五分钟内让我死。在戏剧化了的嘀嗒声中,时间流逝,他灼热的野心挑战了上帝同时征服了一个女人。这个段落是表现这个投机者和两人命运最重要的场景。即墨索里尼早期赢得声望是依靠挑战宗教权威、梵蒂冈的天主教廷而积累的。

  而天主教教义是伊达最终被她的男人和历史抛弃的根本。因为,天主教义是不允许离婚的。

  墨索里尼向权力巅峰迈进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手段是使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天主教会成为他推行法西斯制度的主要支柱。于是,1929年2月11日,墨索里尼政府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皇。

  作为反基督者的他或许爱她,而政治投机后,他必须以虔诚天主教徒的面目出现。她脆弱的爱情像一颗粘在权力“华服”上的苍蝇屎。

  影片迫使你思考,就不像是娱乐的产物。其实,我也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看一个这样彻底的政治电影……也许是因为政治在我们的创作中更加禁忌,而禁忌就意味着危险的趣味。

  《征服》影评(七):征服 Vincere

  意大利导演马可·贝鲁奇奥在这部名为《胜利》的电影中,完美得再现了墨索里尼情人伊达·达尔塞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胜利”。电影通过泾渭分明的两部分表现了两人之间的蜜月期和伊达·达尔塞被抛弃后力求正名的不懈抗争。导演用了大量的特写和隐喻手法将墨索里尼身后的这个女人和此时逐渐被墨索里尼的个人魅力吸引的全民崇拜作比;后半段贝鲁奇奥则直接用历史真实的视频片断来表现墨索里尼的平步青云,而伊达·达尔塞则在严密监视和精神病院中空度余生。在坚持数年的抗争中她对墨索里尼的情感矛盾一方面使她依旧对他保持着狂热的爱和信念,另一方面则备受墨索里尼抛弃她的痛苦的折磨;而她的这种爱恨交加也直接导致了她儿子对父亲崇拜仇恨兼而有之的又一个悲剧;与此同时他们两人的悲剧又映射了意大利那个时期两代人的悲剧(对于墨索里尼的个人崇拜即使在战争结束后多年依旧在意大利很多人心中存在,在意大利导演Daniele Luchetti2007年的电影《我的兄弟是独生子》中也有反映)。导演贝托鲁奇通过这种象征让电影充满了表现主义色彩,而意味深长的结局见证了一个女人付出惨重代价之后的胜利,也意味着墨索里尼和法西斯政权的最终失败……

  《征服》影评(八):《征服》

  一出结合歌剧形式,借用历史、宗教的悲剧。也只有拥有悠久历史沉淀、同时经历了现代战争及工业革命,并且在电影技法、电影理念没有缺失时代的意大利这样的国家,能偶见这样的作品。虽然各方面都显得截然不同,但看完这部影片的感触却和去年的《大牌明星》差不多。

  基本剧情其实一句话就能概括,但是创作者却通过影像切割组合闪回,默片与人物重合,通篇大段歌剧唱段、和声、交响乐,冷峻的艺指、服装,沿着时间轨迹,在讲述一个女人桎梏人间的同时映射出创作者内心的历史格局和人物形象。

  重要的是这些超一流的创作性制作带给人纯粹来自于电影的美感,特别是那些经典默片与人物绝妙光影叠合的数次运用、精神病院人物的插入直至最后主人公的出现。最突出的是影片配乐的气场,除了人物之间对话,其余部分基本都有磅礴配乐或者咏叹调、合唱,那些激情、争斗、对质、痛苦、绝望,影片就没有弱化的情绪,也适合如此的音乐烘托,即便是偶有曼妙的独奏,但极少的宣叙调也只是新一轮强大冲突的缓冲。

  整部120分钟使人完全沉浸,结束同时也给人以疲劳感。

  《征服》影评(九):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

  这个男人发明了法西斯主义。

  他用5分钟,滴答滴答,赌赢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这个男人的一生都是不安分的,暴动的,挑起事端的,征服的。

  他是墨索里尼。

  这个女人一不小心上了魔鬼的床,下半辈子都是为了“讨个说法”而活着。

  她用5分钟,滴答滴答,赌输了自己的爱情立场。

  这个女人的一生是被辜负的,是忍辱负重的,是执迷不悟的,征服的。

  她是谁,如果不是这部影片,相信不会有人提起,亦不被知道。

  这样的两个人,吻起来像是凶猛的野兽在对咬,彼此都恨不得一口吞掉对方。

  这样的两个人,总是自诩最为了解对方。

  所以一个命令生前把另一个送去了精神病监狱,一个扬言死后送另一个去地狱。

  《征服》影评(十):征服

  对墨索里尼的成长有个简单认识,这个传奇人物是如何统领一个农耕社会和德国并肩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通过电影的方式一带而过,如果对历史不了解,肯定很难知道发生了什么标志性事件,但这对夫妻就是这么神奇,从一个积极的社会革命者演变成政客。

  她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她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在爱的时候,她谦卑,不顾一切,眼睛里有无限仰慕;在抗争的时候,她不屈、勇敢、智慧、坚强,挣扎着选择了真相,只有在观影的过程中流露出脆弱。男人应该拜倒在她的脚下。墨索里尼在真相面前不敢面对她,所以用卑鄙的方式残害她,可是她坚定的眼神告诉世人骗局终将被揭穿,历史的真相无法抹灭,颠覆人性的统治不得长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征服》的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