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开国大典》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开国大典》经典观后感集

2022-03-12 15:14: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开国大典》经典观后感集

  《开国大典》是一部由李前宽 / 肖桂云执导,古月 / 孙飞虎 / 黄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国大典》观后感(一):老蒋是一个好军人

  打麻将你不行,打仗我不行。几分钟的功夫让一个将领从意志消沉变为誓死效忠。

  人心涣散之际,仍在做最后努力,并图谋东山再起。

  对神灵和祖宗的敬畏,也使他和那种天下独我的暴君区别开来。

  整部片子,可以说老蒋就是主角。制作者表现出了他身上老毛等人所不具备的一些品质,沉郁古雅(也很悲情)的背景音乐就是很好的衬托。

  以舒缓欢快的民谣为代表的“北方”,本是这部片子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其重心所在,但基本是官方的政治性叙事,“南方”则更适合成为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

  感觉影片的细节还原比较真实客观,这在后来二十年的影视作品很少见到,或许是因为那个时候正处于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期,而后来意识形态越收越紧,终于陷入教科书叙事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这样的细节要是放在现在,或许会像“不反腐亡国”一样被观众作深度解读,并为宣传部门所恐惧。

  《开国大典》观后感(二):知道这部电影来之不易,你们就应该给满分!!

  如图,自己看吧,我为cz-1s

  附送:这是党最初的模样,请你不要将它遗忘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人民、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人民。一个看上去很抽象的概念,但当我们将这个概念放进上世纪前半个百年时,它却成为了最有力的概括。

  为什么叫解放战争?为什么国民党一败涂地?

  电影《开国大典》给过一个答案。

  一人民

  在电影《开国大典》的开头,有这样一组对比画面。

  当时正处于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军损失惨重的情况。影片开头通过这样一组画面就鲜明地表现了态度:一个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没有所谓的高低贵贱;而一个则远远地脱离群众,闭门造车,同时还在搞内部斗争。

  由此可见,创作文艺作品时一定要有自己的态度,要有态度就意味着需要有自己的艺术加工,而有态度的前提则是自己得相信。很多所谓的主旋律其实并不见得有态度,因为他们自己就不相信。

  比如影片中就插入了一段非常有争议的故事,那就是关于北京城要不要拆。主创敢于抛出这个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解答,那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鲜明态度,因此在道理上是可以说服别人的,因为理论自信,所以不怕争辩,只有说不过才藏着掖着。

  《开国大典》开头这一组艺术表现明显的对比就是具有艺术感的加工,历史上可能有过军民一家亲的篝火晚会,也很可能有过南京国民政府的「御前会议」,但是否真的同时发生过,显然是要打问号的,可是片中这么拍摄剪辑了,我们却不会感到丝毫突兀,这就是艺术加工后的历史真实感。

  画面立刻切到蒋介石面对自己子孙的情状。

  国民党统治区的领土尽失,而一个新的政权即将在北京诞生,蒋介石将十月一日定为国民政府的「国耻日」,下令不得开炉灶。

  然后他听到了哭声,来自自己的孙子艾伦(即蒋孝文,母亲是苏联人)。

  蒋介石问:「为什么哭啊?」

  蒋经国在一旁插话道:「父亲,您不是说,今天是国耻之日,蒋家老小应该停烟火一天吗?」

  话是如此,但紧接着一个画面,便是蒋介石亲自喂亲孙子吃起了饼干:「吃,爷爷让你吃,嗯,吃吧。」

  这显然是一个艺术加工,但这样的艺术加工背后,却很能表现一些历史真实。

  第一点,按照蒋经国的说法,这是「国耻日」,但国耻日里蒋介石要求的是蒋家老小应该停烟火一天,这就意味着在蒋介石的心中,家国不分,早已默认国民政府是自己的。历史上蒋介石虽然由于接连的败仗,曾经下野过一段时间,却依然暗中操持着政局和战局,而蒋经国这句话正是这种情况的高度浓缩。

  第二点,蒋介石作为一个爷爷的心软,立刻亲自破坏了自己下的命令,这不由不让人想到雷声大雨点小的币制改革和上海打虎。那年蒋经国在查贪腐,结果查到自己表哥孔令侃时,孔令侃向小姨宋美龄哭诉,蒋介石只好下令,要蒋经国停止一切行动,于是这场由蒋介石发起、蒋经国出面的行动就这么戏剧性收场。小故事里蒋介石喂孙子吃饼干恰恰和这个大背景如出一辙。

  影片中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这么多的细节填充起了开国大典前国共两党的本质差别,也再次印证了这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人

  而在塑造这两个历史人物时,显然后者更容易一些。无论是《开国大典》里的孙飞虎,还是《大决战》里的赵恒多,亦或是《建国大业》里的张国立,眉眼间都带着无法舒展开的愁容和面对时局的不甘。《大决战》最后,赵恒多扮演的蒋介石面对三大战役的惨败,一步一个台阶,凝重地走上中山陵,这是蒋介石心中最无法消散的郁结;而很多朋友对张国立饰演的蒋介石印象深刻,尽管形象很不符合,但神情却有如还原了那样一个人物。

  那么《开国大典》里的蒋介石是什么样呢?

  试举两例。

  影片中间,当蒋介石看着接连打了败仗时,索性去山上修身养性了起来,看着自己的小孙子,便问:「艾伦,最近又学了什么新的诗词啊?」谁料艾伦背的竟是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李煜何许人也?南唐后主。南唐首都在金陵(即今南京),立国四十年,最终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而中华民国从1912年开始到1949年,也快四十年了,同样首都在南京,面对如今这局面,蒋介石如何不会想起自己?

  因此当艾伦背到「一旦归为臣虏」一句时,低着头的蒋介石立刻抬起了头,眼神中的狠辣、不甘、愤怒、失望尽显,但局势已经无法挽回了。

  面对无法挽回的局面时,蒋介石只能将目光投向那座海外孤岛——台湾。在离开大陆前,他率着全家老小,回了一趟浙江奉化。

  拜祭了蒋母墓。

  拜墓这一行为很能说明问题。这一天是1949年5月24日,不是蒋介石母亲的诞辰,也不是她的忌日,同样也不是清明节,那么为什么蒋介石选择在这一天来拜祭母亲?

  背景音乐很让人惆怅,一种散不去的离愁弥漫其间。这时旁白传来:

  到这里为止,蒋介石这样一个失败的枭雄就立住了。

  我们都会说,人无完人,是的,没有一个人是完人,是人就有缺点。——但艺术创作不是说表现出一个人的缺点,这个人物就活灵活现了。不是这样的,要让一个人物活起来,观众就必须对这个人物产生共情的心理,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看到这个人内心的柔软。

  无论他是多么铁石心肠的一个人,都只有在他内心柔软释放的那一刻时,才能真正让观众感受到。

  可惜的是,在这一点上,《开国大典》做得还不够好。我们来看看其它几部塑造得比较好的作品。

  那么《建国大业》里是怎么表现的呢?

  有两处很经典的段落。

  一是刘烨饰演的无名老兵在阅兵时见到的毛。众所周知,这时红军早没有了,但老兵依然说:「我是红二十八团的老兵。向毛委员,敬礼!」

  这两个词很值得玩味。第一个是「红二十八团」,既可以指井冈山时期的红二十八团,那是井冈山山上的第一支队伍,也可以指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十师二十八团,这是赫赫有名的塔山守备英雄团。这里编剧讨了个巧,虽然更有可能指代的是后者,但依旧会让人将神思拉回到红军时期。

  接下来老兵一句「毛委员」更是妙招,当年毛出任红军第一军团政治委员,因此在中央苏区时期,人们都称呼他为「毛委员」。老兵这个称呼一下子把一段往事牵扯了出来,当事人的思绪会立刻回到过去,对比当年的情状,看看如今的万山红遍,唐国强给的反应也非常到位,几分钟前还是雄心勃发,现在立刻一脸凝重敬礼。

  《建国大业》里类似的细节非常多,绝非普通的一句「PPT电影」就能概括,主线清晰(开会、建国),串起多少人物,也许是需要一些历史门槛的,但相比于绝大多数主旋律电影,它好得多。而全片最经典的一幕则无需任何背景便能直直戳进观众心里。

  这一刻的他们想着什么?

  《建国大业》没有说,也没必要说。因为观众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四年前,解放战争开始,敌我力量悬殊,但如今局势逆转。

  十五年前,面对着国民党的「围剿」,不得不放弃了苏维埃红区,而开始了世界瞩目的长征。

  十八年前,抗日战争开始,从此展开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战,最终变成神州大地全民族奋勇杀敌。

  三十八年前,辛亥革命;五十一年前,戊戌变法;五十五年前,甲午战争;……;一百零九年前,鸦片战争。

  一百零九年了。

  结语永垂不朽

  一百零九年了。

  碑文如下:「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本文刊载于澎湃新闻「有戏」栏目)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

  《开国大典》观后感(四):《开国大典(The Birth of New China)》:建国大业【第10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http://blog.xzdy.co.cc/2012/04/birth-of-new-china10.html

  开国大典 (1989)

  本片获得1990年第10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关于这部电影,我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因为本片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具体看了多次,我也记不清了,电视上、电影院中、电脑上,从小时候一直到现在,至少也看过十遍了。总之,本片我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电影院与爸爸一起看得。那是妈妈单位发得电影票,不看就作废了。为了看完它,只好选择了这部当时就已经在学校看过的电影。看到最后实在不想看了,就跟爸爸一起回家了。多么美好的记忆啊!看来,电影不仅是电影那么简单,因为某些电影对某些人会有着特殊的意义。

  总结一下。本片是一部又红又专的主旋律电影,获得金鸡奖是很正常的,不获得才是不正常的。只是,本片真的不好看,太像教科书了,拍电影不能这么拍嘛!我也很佩服自己,这部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我又重看了一遍!

  序列:0785

  Founding.Ceremony.1989.DVDRip.XviD-ViTAMiNC

  2012-04-19

  《开国大典》观后感(五):史诗般的画卷

  影片《开国大典》我们很清楚的看到:电影工作者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投入创作,善于吸取党史、军史研究的新成果,寻求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和谐统一。

  《开国大典》就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代表作。.

  《开国大典》观后感(六):zz 电影《开国大典》诞生记

  电影《开国大典》诞生记

  2013-04-29 | 阅: 转: | 分享

  压力和亢奋

  1988年7月22曰,电影剧本《开国大典》获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和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通过。之后,正在拍摄电视剧《血洒故都》的长影导演李前宽与妻子肖桂云接到了《开国大典》的剧本。

  但是冷静下来后,他们发现,拍摄困难重重,经费和时间都很紧张。

  李前宽告诉记者,他当时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创作的亢奋心态并存。而更大的难题在于,在艺术表现上,如何找到更好的电影语言,在同类题材中有断创新和突破。他们找到的路子是:将开国大典的历史纪录片资料与拍摄的镜头剪接在一起,即纪实性与表现性相结合,形成新的电影语汇。

  实际拍摄中,剧组转战全国l2个省市,动用了15万人次的群众演员。

  去掉脸谱化

  1988年11月11日,《开国大典》尉组在中南海颐年堂开机。

  一波三折

  1989年6月11日,《开国大典》拍摄完成。7月份,“双片”(由两条胶片组成的工作片,一条为电影镜头,一条为台词、音乐、音响混录而成,通过声画双机同步放映)制作完成。

  7月底,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混录室,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审查《开国大典》双片。组长是文化部副部长丁乔,成员包括广电部相关负责人和一批党史、军史专家。

  8月6日,还是在北影厂的混录室,《开国大典》再一次接受审查。这一次参加审查的人级别更高,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丁关根、中宣部部长王忍之、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组长朱穆之、《人民日报》社长高迪,以及中共中央党史办、文献办的领导等。

  首先引起争议的,是江青的两场戏。对此,审片的领导中有人提出,江青没有资格上银幕。最终,李前宽无奈地删摔了这两场戏。

  蒋介石正好在此时来视察江防。按过去的常规,这时候蒋会大骂“娘稀皮”,并对犯错将领施以严厉的军法处置。但这部影片却反其道而行之:蒋介石不动声色地坐下来打牌,替战战兢兢的将官李襄南赢回了所输的钱,然后说:“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长江天险能否守住,全靠各位仁兄了,拜托了!”说罢含泪离去。

  这是李前宽最得意的处理。他认为,这样的蒋介石更传神,更能揭示其内心世界。陈昊苏也认为,这场戏没有问题。“以前的影片往往把我方写得很高明,稳操胜券,对敌方则采用漫画式手法加以贬低,最后的效果并不好”。

  散会时,桌上备着的水果和茶,原封不动晾在那里。

  中南海审片

  不久,转机出现。

  9月3日凌晨,李前宽接到电话,通知他当天下午3点,江泽民总书记和政治局常委要在中南海勤政殿看片子。

  陈昊苏电话中指示李前宽,连夜把双片检查好,并且要准备一个不超过一刻钟的汇报。

  第二天,中南海勤政殿的放映室里,前排依序坐着刚到北京工作不久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李瑞环和姚依林。江泽民和乔石中间留着一个空位。李前宽猜想,郡大概是留给邓小平的。

  第二排坐着五位上将:秦基伟、刘华清、洪学智、杨白冰和赵南起。

  看片会由李瑞环主持,他首先让导演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情况。

  李前宽走上前,讲述了他作为导演的创作追求和心情,并表示影片有许多禾成熟的地方,希望得到各位领导的指正。最后,他代表剧组向领导鞠躬致谢。

  江泽民指着身边的空位说:李导演,你坐这儿。李前宽连忙推辞,并要继续往后走。李瑞环说:李导演,工作需要你坐这儿嘛。李前宽这才忐忑入座。肖桂云坐在第二排。

  影片开始后,江泽民边看边向李前宽问了一些关于电影的问题,他一一作答。

  放映后,江泽民夸奖导演很有本事,影片拍得真假难辨。然后,他请几位身经百战的上将先发言。

  高声大嗓的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洪学智首先发言:“这部片子拍得很真实,很好,当时就是那个样子。我提一点意见。人民战争离不开人民,一个战士在前面,后面有六个民工支持,建议增加一些表现民工支前的镜头。”其他几位上将都表示同意。

  姚依林提出,开国前夕,全国政协会议上通过了国歌、国旗等,很多民主党派人士作出了贡献,最好加上表现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和民主人士的镜头。

  江泽民作了总结。他说,这部影片的主题就是“江山来之不易”。他转头征求李前宽的意见,李前宽连说:“是,是,就是这个主题。”

  看了之后,有位领导提出,战争场面太残酷血腥,死人太多,建议删减一些。

  看片会后,李前宽综合四次审片的意见,对影片进行了最后的修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