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找智美更登》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寻找智美更登》的观后感10篇

2018-07-20 03: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找智美更登》的观后感10篇

  《寻找智美更登》是一部由万玛才旦执导,曼拉杰甫 / 宗智 / 李毛措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智美更登》观后感(一):承诺背叛

  《寻找智美更登》讲的是承诺与背叛。

  智美更登是藏戏中为了信守承诺而甘愿送子、送妻、剜目的圣人。与他感人的信守承诺的品质相比,现实生活中悲哀人们常遇到背叛诺言的“爱人”。

  万玛才旦正是通过这么一部精彩强烈纪实风格的电影清楚的竖起了自己道德标杆海誓山盟和随后的移情别恋,加起来构成了人间无奈的悲哀、爱情旅程中最大的笑话

  还有那个在歌厅唱歌、瞧不起智美更登的歌手,口口声声说自己瞧不起他的理由是智美更登没有权力左右他的妻子孩子,可说完这个转过脸马上就对蒙面的女歌手动手动脚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

  长镜头运用和车中人画外音般的对话,除了能达到节省拍摄费用、便于剪辑这些目的外,也让观者获得了一些类似话剧广播剧等其他艺术形式欣赏体验

  《寻找智美更登》观后感(二):寻找智美更登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影片《静静的嘛尼石》和《寻找智美更登》,我是一个晚上连续看完的。很难找的片子,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找到、下载完成文件都不大,将就着能看,源文件是电影频道转录的DVD,我觉得这样的片子,电影院不会公映的。

  《静静的嘛尼石》讲的是一个小喇嘛被父亲接回家过藏历新年,他的哥哥、姐姐弟弟参加了藏戏《智美更登》的演出,他央求父亲提前一天送他回去,把电视机和VCD带到寺庙,和他的师父、喇嘛们一起看电视剧《西游记》,回家时在路上遇见并且答应为他刻一块嘛尼石的索巴爷爷,却在回寺庙的路上发现已经去世了。。。。。。

  《寻找智美更登》更像是一部公路片,导演一行村里找到一位叫卓贝的蒙面姑娘,想邀她出演电影《智美更登》中的曼达桑姆,卓贝的条件是要让大学毕业,在州上当老师的前男友出演智美更登。一行人、一辆吉普车,开始一路寻找智美更登以及影片中其他角色演员。行车途中,老板讲述着自己曾经爱情故事。找到了卓贝的前男友尕斗扎西。扎西答应卓贝过年回家最后和她演一次藏戏《智美更登》,卓贝把去年扎西送她的头巾还给扎西,搭长途车回家。。。。。。

  藏族导演,藏族演员,藏语对白纯粹的藏族电影。普普通通的藏族群体简单故事平静日子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渗透,宗教氛围下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纯朴的藏族人信仰虔诚

  其实,这就是我的故乡真实面貌,那种平淡朴素里的灵光

  ——万玛才旦 导演

  藏族是个善良民族永远不要怀疑这一点。

  ——才让三智 甘南夏河藏文中学老师

  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你问我名字干什么?

  随便问问,不能告诉我吗?

  若再见面,就告诉你。

  ——电影《寻找智美更登》台词

  《寻找智美更登》观后感(三):怎样做才有阿巴斯的滋味

  我的朋友说,在模仿阿巴斯的道路上,万玛才旦应该在结尾再狠一点,比如让导演本人跑出来,告诉大家我就是这么搞了,你们还敢说什么。后来我们达成了一致共识,这部非典型的公路片完全是几部阿巴斯作品内容拼贴,《生生长流》到《随风而逝》。不露面的姑娘,被讲述的小人物故事,大师范儿固定镜头,极度偷懒抑或是牛逼化境的长镜头。没有伊斯兰风情,那就来点高原风光和藏戏文化确切说西藏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卖点

  很可惜,一口气吃不成胖子,光靠学、靠堆是没用。在我看来,《寻找智美更登》里最真的东西是藏戏的唱段,女孩清嗓唱起来的时候简直是催人落泪。逝去的东西总是叫人伤感,但如果只因为这样就要把《寻找智美更登》封为经典好片,那个人觉得实在过了。站在批评角度上说,这些天然加分的东西完全应该被隔离在电影才华和叙事技巧之外。哪怕是你亲自去看一场《智美更登》,都要比看过本片大呼感动来得实际

  《寻找智美更登》的故事是关于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一车人遇上了不少事情。万玛才旦没有聪明到把一个寻找故事处理成稍微活泼点的形式,可能他顾忌到那样做会削弱影片的严肃性。你看,多郁闷啊,找一个藏戏演员都那么难,甭管小喇嘛还红领巾。智美更登乐善好施,为别人牺牲自己舍弃一切,今时今日的人们反而为了一丁点事情就忘记承诺,互相背叛,爱情总落个不欢而散下场。传统在消失,文化在消亡,无论他们怎么走怎么找,永远到达不了理想彼岸

  片子的镜头死气沉沉,常是固定的中景,跟侯孝贤一样铁了心不让你看清人物的脸。跟着山路绕来转去,车载镜头一会正拍一会背拍,毫无内容可言。好不容易盼到它动了一会,很快又恢复了“死样子”,看起来就是导演故意让人不开心。对白拉拉扯扯上半天,也没见提到什么深刻的故事,完全是因小失大的现成例子,长镜风、大师流人人都想,但还请适可而止一般来说,导演本意肯定是希望更多人来关注藏族文化问题,不想如此冷漠高深的形式惊倒了太多人。另一种可能就是,他悲观设想了关注这块东西的人很少,索性追求风格玩个痛快。正因如此,再是万玛才旦在上影节有过好运,这次也许还能拿到点什么。

  放在这堆金爵奖竞赛片里,《寻找智美更登》是极为特殊的一部,它的主题清晰主动商业绝缘,从里到外流露着艺术电影的气息,再有藏族文化的底牌,有评委喜欢也是正常不过(有小道消息说某外国影评人非常心水这部电影)。【新浪】

  《寻找智美更登》观后感(四):世界逆行

  这是一部清新朴实,充满善意又带着逆旅哀愁,求而不得的好电影。想到是导演学生时代的毕业作,觉得好佩服。

  在寻找智美更登的路上,每个人都在逆行。

  导演想保护失落的民族文化,姑娘去寻找抛弃她的前男友,大叔讲他年轻时代逝去的爱情。

  都明白,每个人只能送你一程,迟早是要分离的,又紧紧抓住念念不忘,必有回想的稻草

  智美更登好像是这个世上最逆行的人,为了大慈悲,送了老婆孩子。戏词一遍遍唱着他们凄凉生离死别,又安慰世间恒常的只有无常而已。

  其实电影里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智美更登,带着一身孤勇跟纯真的傻劲。喜欢导演对姑娘的处理,最后也只有心上人见过她的模样爱你翻山越岭去握你的小手,失恋了翻山越岭去还你送给我的头巾。有意义吗?不知道,只是不做不会安心

  我们相信缘,相信劫,相信有缘再见,又为了成全,所以放下。多么幸运,又何其遗憾

  《寻找智美更登》观后感(五):无解

  这种片子 往往看后会有一种无言的缺憾感 这部片子也不例外 但有点遗憾这种感觉没能深入 情感线不够明显 结尾来的太仓促 让人来不及反应high peek &作为藏族 总感觉演员对白有些生硬

  但忽略这些点 还是部不错的片子 习惯了炫技炫剪辑的时代 一部直白的 几乎全是静止机位的片子 更容易让人聚焦到故事上

  寻找智美更登 在我看来就是在寻找真善美人性善念总是残缺的 但残缺中有蕴含着更广义的情感 更深沉的爱 并非一舍一予间能够说清道明 所以导演找不到那超凡的王子 因为这是人间

  此外 个人脑洞觉得 智美更登 大概现代人语境中的西藏 所有人都在寻找它 寻找所谓的最后一片净土 所谓的雪域圣城 企图通过这种意向 将自我救赎出路指向那片土地 然而 就像导演找不到智美更登 纯洁无瑕 独立世事纠葛之外的藏地 其实也只是美好的愿想 开发利益纷争 没有哪片土地能够幸免于人性生存法则中固有的这些成分 所以 圣地 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它可以存在人心 但如果要将之付诸现实 企图寻找现实中的答案 在我看来就会走向迷失

  智美更登本就属于远古传说 本就属于最终幻想 所以 在现世寻找智美更登 本就无解。

  《寻找智美更登》观后感(六):评《寻找智美更登》- 唐璐璐

  低调华丽 平静的深邃

  来源:时光

  继《静静的嘛呢石》之后,万玛才旦导演第二部纯藏语对白的剧情长片《寻找智美更登》问世了。很多人或许对“智美更登”这个名字很陌生。“智美更登”是八大藏戏之一《智美更登》中的主要人物。这部藏戏取自佛经故事,塑造了智美更登王子乐善好施的形象,宣扬了慈悲与宽容精神,智美更登也由此成为藏族精神世界的某种象征

  本片延续了导演朴实、冷静自然的风格,不追求电影表现技巧的多元,而是用最简洁的镜头语言记录下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呈现出藏区生活的真实面貌。以前关于西藏的影像多少都有点神秘色彩,万玛导演用最真诚的心揭去了这层面纱,解除历史的误读与遮蔽,还原了藏区生活的质感。影片一开始的画面近乎凝固,只有逐渐传来行驶的汽车声和渐强的藏族音乐标识影片的进行。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盘旋,高原民族的生活画卷由此展开。炊烟袅袅村落在巍峨的群山间铺开;河水潺潺,流淌岁月安稳。门前的小孩热情地朝陌生的汽车挥手,老人虔诚地转经不停。出于真实表达的目的,彻底摆脱汉族人视角和对藏族猎奇的心态全片采用实景拍摄和纯藏语对白。如同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般的写实风格,带我们走进了原汁原味的藏族生活世界。

  认真观片后,就知道我的标题并非悖论。影片的情节和表达看似简单,却意蕴深邃。在平淡无奇的镜头下,呈现了一个“戏中戏”的结构;在波澜不惊的记录下,多条线索已悄然展开,充满着叙事张力;在对最日常的生活表现中,悄然完成了对宏大主题的思考

  关于爱情刻骨铭心的华丽转身

  影片最易为观众感知的就是关于爱情的叙述,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汽车一路行驶,导演们在寻找智美更登演员的途中,从另一面读解了这个古老的故事。王子智美更登和妃子曼达桑姆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年,他们的爱情在王子施舍妻儿眼睛的过程中展示了宽容与大爱的美。

  作为剧中主要人物的老板,其初恋故事贯穿寻找的过程。取自生活原型的故事,非职业演员的表现,不事雕琢,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影片导演给予讲述人和故事本身最大的尊重,用朴素的镜头语言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看上去云淡风清的讲述,却可以想象当初是怎样的撕心裂肺。用老板自己的话说:这个女孩儿,“带走了我一生全部的爱,到现在也忘不了她。”老板以前是个僧人,还俗以后遇到喜欢的女孩儿,两人海誓山盟无奈现实弄人,等他赚到足够的钱去提亲时,女孩已嫁为人妇。讲述中既有两人相识、相恋的甜蜜,也有相爱却不能厮守心碎感染着听故事的每个人,同时也让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返观自身的感情态度。当一行人到达故事女主人公现在的家门时,老板、导演、摄影师和蒙面女孩都伫立不动,没有多余的语言,只是抬头静望她的家门,有仪式般的庄严。每个人都在这个仪式中,完成了对爱情认知的一个转变或是升华,这是一次特殊的“成人礼”。老板一个华丽的转身,宣告仪式的结束,把大家从无限的回忆中拉回现实,谁都清楚,他早已心碎满地。这个转身的震撼一直持续到影片结束,蒙面女孩对于爱情态度的转变也正是受老板初恋故事的影响。即使结局有时并不完美,老板和他的初恋情人最终并未走到一起,但相信谁都不会后悔有这样一段铭心刻骨经历。正如老板自己所说,爱情有时候就是一种神秘的感觉,所以在歌舞厅里,他会为了维护蒙面女孩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而与不相信真爱醉酒歌手发生激烈冲突。接近尾声时,老板接到了妻子电话言语间满溢对妻儿的关心爱护,流淌着温暖,他收获了新的幸福。这是美好的希望,爱情对每个人来说,都会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选择宽容与放手,未尝不是真爱。

  蒙面女孩儿卓贝是电影表达爱情主题的另一重要线索。最终我们也未能一睹她的芳容,只从剧团负责人的口中隐约知道她是村里最漂亮女孩子,也是附近一带演曼达桑姆最好的一个,能把曼达桑姆演活了。她言语不多,但蒙面带给我们的神秘感,执着寻找前男友结果如何,都成为影片的悬念,使得影片吸引力大增。在老板讲述初恋故事的过程中,卓贝只是安静地倚着车窗,眼睛望向窗外的风景,然而从她变换眼神中可以读到她的心思,她已沉浸于老板讲述的故事中,清楚地记得发生的每个细节。这一路,车窗外的风光无限,但导演拿捏有度,不会因为过多的风光渲染而削弱对现实思考的深度。卓贝的心理在悄悄变化。自她出现就在不断猜想女孩见到前男友的场面种种,最后蒙面女孩儿终于见到昔日的情人,但两人在学校操场嘈杂环境中交谈不久即离去追寻了一路,卓贝却最终选择坐上回村的汽车,放手离去,留给男孩一脸的迷茫和那条蒙面的头巾。她再也不需要这头巾了,一如老板的转身,她领悟了爱情的真谛。她做了一次真正的曼达桑姆,用最大的宽容去成全爱人,放开手,阳光灿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片中的导演也不例外。电影里,导演的手机多次响起,虽然每次铃声都是:“阿爸,阿妈来电话了。”但几次通话,却显示出导演情感变化轨迹。第一次铃声响起是在到达的第一个村子,虽然此行的目的是寻找智美更登的演员,但这时老板等人与村里演员的对话成为背景,镜头对准导演通话时来回的踱步,显出他些许的焦躁。并不能听清谈话的内容,但这无疑又构成爱情叙事的另一线索,导演家里出现了什么情况?第二次铃声响起,因为通讯信号不好,通话未成功。从车上人的谈话中我们知道,导演一路上电话不断,可能有一些家庭内部的事情需要处理。在纳隆村的小学校外,导演的手机铃声第三次响起,老板的故事有了结局,导演的态度也有了微妙的变化。虽然只是在心情上,仍可以看出宽容的美丽,不似之前的徘徊,他安静地站在大树下,仍然听不清内容,但接电话时第一句温情的回应,显示了其中的变化,没有之前的焦躁,多了份沉静。手机铃声作为一个象征,将家庭内部成员组成不断强调,阿爸、阿妈因为爱情而结合,婚姻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小插曲,相互理解,用慈悲、宽容的心包容对方,才能维系稳定的婚姻家庭。智美更登这个古老传说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可以作用于人的心灵。虽然到最后剧组也未能找到合适的演员,但导演本人却有了新的感悟和收获。

  影片导演的叙事技巧值得称赞,不露声色地将戏剧冲突内化在安静的画面中,设置的悬念钓足了观众的胃口。也许直到影片结束,仍有人认为影片如白开水般淡而无味,什么内容都未表现。但用心去体会每个细节,就会发现,在低调的镜头下,几条线索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观众会被贯穿的线索深深吸引,跟着内部紧张的叙事一起行进,像隐形的人物一样加入他们的群体,关注他们的找寻。

  关于电影:返璞归真的执着追寻

  一位导演,一位摄影师,一个带路的老板和一个司机,就构成了这次寻找的主体。这无疑也是一部讲述电影的电影。寻找演员的艰辛,导演对主题的把握,拍摄前材料的累积等等,电影拍摄过程之种种,影片导演都真实地予以再现。对于导演之前的作品《静静的嘛呢石》,阿巴斯曾在接受采访时大大赞赏影片中对非职业演员表演的把握、场景的设置及音乐的选择。《寻找智美更登》为了保持藏区生活的本真,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表现了创作态度上的真诚。虽然有的演员演出稍显生硬,但不影响因亲近而有的喜欢。

  选择非职业演员对于影片的朴素表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角色选取和拍摄的难度显然远远大于运用职业演员。在后来与万玛导演的谈话中了解到,正如电影中表现的对智美更登角色的找寻一样,影片中每个角色他们也都是千挑万选,走遍了各个村庄。例如,影片中的蒙面女孩,虽然她始终未露芳容,但眼神传递的信息很重要,所以她的出现也是千里挑一。由于非职业演员并未受过专业训练,要把他们的日常生活搬上银幕反而会有点紧张,尤其是对于片中出现的一些老人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记不住台词,拍摄不得不一遍遍重复。原本计划不到一个月就可以完成的拍摄任务,持续了54天之久。万玛导演不乏幽默地表示:“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不知道每天的开支有多大。”影片最后能呈现出如此完整统一的风格,人物塑造逼真而不事雕琢,我们可以想象电影人付出了多少艰辛。

  影片中的场景选择也很有代表性。村落、城镇、寺院、学校、一望无际的草原,以点带面,白描般的呈现了整个藏区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并非神秘莫测,与世隔绝的;相反,人情的温暖,慈悲宽容的处世智慧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流淌,唤起人性的美好。

  本片的镜头语言或许会被很多人诟病,没有太多修饰性的电影话语,大量采用中远景,长镜头,很少特写;节奏舒缓,没有太多切碎的画面,完整得像是一幅移动的风物图;全片没有特别强烈的戏剧冲突,将一些冲突与融合内化在画面的深层表达中。其实,这种返璞归真的表现手法是和电影表现的主题密切相关的,导演用一颗赤子之心要呈现藏区生活的质感,不是技巧的稚嫩,而是刻意为之,引导人们静心去读解一个质朴的民族,理解一种纯净的生活方式。对于被现代文明干扰最少的这片净土来说,任何复杂、变幻多姿的电影表达技巧都是多余的。电影的叙述如同罗兰·巴特提出的零度写作一样,真实得让每个观众能进出藏区生活的世界,仿佛都置身其中的一个角落,静静地参与了剧中的每个情节。

  这种返璞归真也是通过一种形式引导人们的思考。有时候机位并无改变,但画面的内容却非常丰富。以导演和卓贝商量演出的片段为例:摄影机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站在角落里,记录下最真实的状态。镜头没有移动,但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的问题。离镜头最近的导演,在质疑卓贝不揭面纱是不是因为相貌丑陋的缘故;第二个层次是静静伫立在门后的卓贝,她在想什么?由演唱智美更登的片段而更加思念她的前男友?第三个层次是围墙后的老板等人,在继续着他们的讨论。负责人作为导演和卓贝的沟通者,在两人间传递信息,他走进去询问卓贝是否有意愿出演电影中的曼达桑姆,导演站在门前不停地打火,抽烟,动作中毫不掩饰地流露出焦急的心理。所以,简单近乎于静态的镜头下,内在的层次却十分鲜明,充满着叙事的张力,表达着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

  关于文化:退而结网的深度思考

  如果说爱情的线索是一根明线,引导人们读解影片;《寻找智美更登》更为成功的是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作为暗线贯穿始终,牵引我们的思维,体现着导演对当今社会转型的深度思考,提升了电影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

  相对于《静静的嘛呢石》来说,万玛导演将他的表现技巧推向一个极致,去表现更宏大的主题,即对人类情感的把握和对历史境况的认知。也因为这极致,可以想见人们对这部电影的争议。会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但也会有很多朋友喜爱、欣赏这部电影至极如我。

  这不是一部晦涩的电影,每个置身影片中的人都可以在真实感受藏族生活状况的同时,体验着现代文明逐渐渗入这片土地,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一如流淌在村落间的河流,自然绵延。整部影片没有刻意安排现代与传统两种文明强烈的冲突;然而寻找过程中,看似简单的铺叙,却最深刻的表现了导演的良苦用心,无处不在的细节观照让这一主题棱角分明地凸显出来。

  导演们到达第一个村落时与村长的对话就刻画了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的生活状态:老说自己很忙,没时间回家。现代化条件下,很多人走出了之前的乡土社会,进入“外面”的世界,这是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必经阶段。生活忽然忙碌起来,原本井然有序的家庭生活有些被打扰,人们之间的关心也少了很多。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传统社会的冲击自影片开始就表现出来。许久未有人烟的破废房间内,杂物堆积,藏戏的服装、道具无章地堆在角落,服装已经破损,布满灰尘。藏戏衰败的现状无情地被呈现出来。村子里以前扮演智美更登的演员现在去城里当了国家干部;扮演曼达桑姆的演员已为人母,抱着孩子与导演见面,而且由于耽误了打工赚钱的时间,她的丈夫需要支付误工费才让她过来。这个场景我们太习以为常了,付出必须有回报,以至不愿多花时间去思考。其实这个观念恰恰与是与智美更登故事表现的无私奉献,自我牺牲和慈悲宽容的处事原则相背离的。但传统并不是在现代观念冲击下不堪一击的,女子退回老板多给的钱,让我们看到了朴实善良的人性。

  影片中,现代化对传统生活的冲击,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无所不在。导演都在用生活中最消除戏剧性的事件来展示这个宏大的主题,没有任何编造的痕迹。藏剧团的新演员以前未演过藏戏,对藏文的把握也生疏模糊,只能规矩地跳着藏族的舞蹈。有年轻人怀着当演员的梦想,不会演藏戏,却可以极尽能事地模仿卓别林。最能代表宗教传统的寺庙中,小喇嘛们有趣地念着“A、B、C……”

  作为传统的延续,智美更登在现代生活中仍有活的表现。村里的老人嘎洛大叔,年轻时曾将妻子施舍给别人。老板问他如果有人需要他像智美更登一样施舍双眼,是否也愿意?老人不假思索地认为一定会施舍。因为这在他们看来就是理所当然,施舍从来都是从别人的角度考虑的,只要别人有需要,可以施舍自己的一切。然而,这种古老的施舍观念、慈悲精神与现代环境中的人们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在歌舞厅中,这种冲突较为激烈。以前演过智美更登的醉酒歌手早已忘了藏戏的唱词,而且根本不喜欢智美更登这个人物。导演认为其中表现的无与伦比的慈悲、关怀、宽容和爱,被歌手认为是千篇一律的回答。他认为智美更登把自己的眼珠子施舍给别人,那是他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但是他凭什么把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也施舍给别人?他哪来这样的权力?影片中一贯沉稳安静表现的冲突,借助歌手酒精的力量掀起了小小的高潮。的确,有些在宗教世界毋庸置疑的问题在现代法制社会却无法行通。随后,歌手又对蒙面的卓贝执着追寻的爱情表示不理解,并因此和同样执着的老板发生激烈的争论。并不太小的歌舞厅里,闪烁的灯光,喧闹的音乐,这个现代社会中人们宣泄情绪的娱乐场所,坐着一群寻找智美更登的人,这个场景的设置体现了万玛导演的匠心独运。经历着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我们,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必会见证两种文化的碰撞。现代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但民族文化的精髓也需要传承,因此不得不考虑传统在现代化中的转化、融合。

  争论过后,继续出发,车窗外依旧是天高地阔的景象,澄净而明朗。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羊群星星般点缀,一对恋人甜蜜地坐在草地上,触手可及的画面传递着生活的质感和淡淡的诗意。到达藏戏之村的纳隆村,三个带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不错的演唱带给了我们希望。虽然扮演智美更登的小伙子说:“穿着戏服对着三个带着红领巾的小孩唱总觉得有点搞笑。”但这也是传统与现代融合,互相适应的表现。所以这部电影不似《河殇》般带给人传统文化即将没落的感伤,相反,给人以希望。影片结束时,片中的导演也未找到出演智美更登的合适演员,但这一路走来,带给他很多思考,他认为失去了对智美更登这个角色的把握和判断的能力。寻找智美更登仍在继续,这是一个“未完成”的主题,像影片中一直行进的汽车,它会一直在路上,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这部电影的寻找是社会转型期的思考,智美更登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仅仅倡导旧传统的“复兴”是不适宜的,因为近百余年来各种现代文明的价值与观念一直不断渗入传统的中国,中国文化早已不能保持它原始的面貌。现在的问题只是我们怎样能通过自觉的努力以导使文化变迁朝着最合理的方面发展而已,使传统文化调整自己以适应现代的生活。片中的导演寻找智美更登,原初的目的也是想要复兴一种传统文化,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难以还原传统本身,所以他很难用传统藏戏的方式对智美更登内涵进行表达,他必须探索新的形式,让传统的因子在现代生活中延续,使二者更为融洽。

  从民俗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看,一个民族传统观念的精髓是会传承不息的,即使生活变迁,它也会有新的形式去适应,会不断被更新、被延续。文化虽然永远在不断变动之中,但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在现代科技强烈的冲击下,每一文化都会经过一个“传统”与“现代”互相激荡的历史阶段。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这种激荡的过程与结局也彼此殊异。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并不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实体,尤其不是互相排斥对立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内在超越性的,认定价值之源虽出于天而实现则落在心性之中。老板、蒙面女孩、导演等人在寻找智美更登过程中获得的对于爱情的领悟,正是在内心上的一种超越。中国文化传统中这种内倾的偏向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的确曾显露了不少不合时宜的弊端,但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不断也是受这种内在的韧力之赐。保持一种开放的心灵,平等地去认识现代与传统两种文化,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智美更登的故事流传已久,藏戏曾经是它传播的重要途径,古朴的表演能感动藏族的每个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表达的影响力在减弱,但只要人们能领悟这个故事传达的核心精神,总会有新的形式将它传承。老板、蒙面女孩、片中导演的选择是一种提示。

  万玛导演一如董仲舒所说的“退而结网”,在静谧中,不动声色地完成了一个宏大主题的叙述,记录了在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特殊时期人们的思考,充满着人文关怀。在一个大片横溢,票房王道的时代,万玛导演能甘于寂寞,从热闹场中“退”下来,用简洁、朴素的电影语言描述一个真实的世界,在细腻的日常生活中表达着最深厚的人类情感,是值得人敬佩的。这种“退”并不是消极逃避,相反,从整个文化史的观点看,乃是最积极的进取。

  《寻找智美更登》观后感(七):寻找

  今天在洗印厂看了《静静的嘛呢石》和《寻找智美更登》,因为后者是数字高清,不是胶片没有合适的设备放映,赶制的放映光盘盒设备的客观问题让影片的放映有些问题,尽管导演万马说他看到放映成这样哭得心都有了,我能理解他的心情,自己辛苦做出来的东西竟然因为外界的客观原因导致影片的放映效果并不是最初的理想,可是我还是觉得耐心看完,模糊不清的视觉效果并不能让这部影片失色,影片中两条爱情的主线加上旁支插叙的细节,让人觉得温暖和真实。老板的爱情和蒙着头巾的女孩的爱情,各有各的宿命,各有各的执着,而结果一样都是放手。蒙着头巾的女孩总是一路安静,但是她记得别人讲述的故事的每个细节,唱起《智美更登》的选段时声音很小却直抵人心,温柔的让人们心心念念。那个真实中的智美更登的老人,尽管大家都觉得可笑或者荒诞,但是无论如何那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信仰我们不予置评。司机和牧羊女的搭讪也让人觉得细碎的美好,寻找的过程中,一切都在路上,目标却越来越模糊……

  《寻找智美更登》观后感(八):别说你还不了解万玛才旦

  萬瑪才旦──藏文化的堅守者

  萬瑪才旦不僅是電影導演,更是小說家、文學翻譯,他的作品都以藏文化為背景,用平淡、樸實的小人物故事來反映藏區人民的生活狀態。更加表達了對於現代文明和漢文化的入侵的現狀下,藏族人民怎樣堅守尊嚴和傳統文化的思考。萬瑪才旦有一種精神氣質,這氣質里有著對故土的眷戀和熱愛,也有著對未來的嚮往和擔憂。

  萬瑪才旦最開始被大家知道是因為他的文字作品,他從199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用藏、汉文发表中短篇小说四十余篇,译文二十余篇。這些作品以別緻的風格,為當代文學添加了新鮮的內容。 他的小說深受民間文學的影響,從小就聽藏族人民口頭傳述的各種民間故事。對他產生巨大影響的《屍語》(又名《西藏:說不完的故事》)就是用一個主線將26個民間故事串聯起來,萬瑪才旦翻譯了這本小說。而後他創作的《尸說新語》就是借鑑了這樣一個循環反覆的民間文學結構,但又顛覆了民間故事,不再講很久以前的事,而是講未來發生的事情,并加入了“槍”這一現代元素和暴力符號。再比如,《智美更登》是八大藏戲中最經典的一部,它取自佛經故事,講述了佛教中關於施捨的故事。這一藏戲反覆出現在萬瑪才旦的小說、短片和電影中,用這樣一個象徵性的故事,來描寫佛教中無與倫比的關懷精神。

  藏族地區神秘的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賦予了多數的藏族作家魔幻主義創作色彩,萬瑪才旦的小說超越了傳統現實主義的現代性敘事,描寫多重的世界并十分具有空間感。例如《誘惑》中描寫的人死而複生,陰陽不分;《流浪歌手的夢》描寫的夢境和現實兩重世界的對抗;《崗》講述了兩個雪山精靈投胎變成人的經歷。小說中利用的魔幻主義手法並不是將藏區文化更加神秘化,也不是為了追求新穎的表現形式,而是利用充滿魔幻色彩的生態環境來表現人的遭遇,反思人得行為。例如在《崗》中雪山精靈帶著善意和愛來感化人間,但由於人性的貪婪自私,精靈無處容身只好黯然離去。用諸如此類的方法來啟發讀者對社會文化及人生的多重思考。

  萬瑪才旦大學期間由文學系轉到摯愛的導演系,從而開始了對電影的創作。立志要“用電影展現最真實地藏區文化”的萬瑪才旦,每一部電影中都表現了現代與傳統的碰撞。例如在短片《草原》中放生的牦牛被偷,被懷疑的兩個人要通過“發誓”這樣一個儀式來證明自己的清白。正如導演自己說的那樣,放生的牦牛被偷在以前的藏區是不可能發生的,這不僅表現了道德的敗壞更體現了信仰的缺失。又比如《老狗》一片中,漢人養藏獒的潮流使得藏獒的價錢水漲船高,於是滋生了一批偷藏獒以及販賣藏獒的人。最後老人只能親手殺死自己的藏獒,整部片陷入一種絕望的境地,但這是老人維護自己尊嚴、堅守原則的唯一方式,更象徵了對現代人貪慾的一種蔑視和扼殺。漢文化的入侵無處不在,電視機作為90年代最明顯的現代符號反複出現在導演的作品中,《靜靜的嘛呢石》就講述了小喇嘛新年回家看到了電視和西遊記,於是將電視機帶回寺廟的一個簡單地故事。藏區的小孩學漢語、小喇嘛去錄像廳看香港槍戰片等等, 都很深刻的表現了佛教和藏區的現狀。人們在佛教信仰和現實世界之間細微的搖擺,就像藏區的嘛呢石一樣,表面上嘛呢石千年不變的存在于藏區,但實際上又發生了很強烈的變化。

  藏區人文變化不僅表現在萬瑪才旦的作品中,更體現在他的個人經歷里。《靜靜的嘛呢石》里的小喇嘛的扮演者本身就是寺廟裡的喇嘛,完成電影后幾年他便還俗了。導演自己也表示小喇嘛的還俗和電影的拍攝有一定的關係,他的內心受到了影響。再比如《尋找智美更登》的靈感就來源於導演自己的經歷,他在尋找智美更登的扮演者的過程中發現,這種傳統藏戲和民間劇團已經在逐漸流失,年輕人不再喜歡這種傳統文化。

  作為一個個體,萬瑪才旦表示自己面臨這種現狀是無奈的。起初藏區人們帶著歡迎的心態去接受現代文化,但逐漸它的弱點和負面影響就體現出來了。雖然對萬瑪才旦來說這是一種掙扎,但也無法改變歷史潮流,他能做的只是盡自己所能去表達,讓更多人看到藏區的生活現狀和文化困境。

  Q&A

  一,你在大學期間就開始自己的文學創作,也會寫到自己與文學界的交流,能否談談文學圈對你的影響呢?

  我在創作上與其他作家很不一樣,處女作小說《人與狗》是高中畢業后寫的一個小說,當時是純粹的藝術衝動想寫這個小說。直到上大學之後學文學,這個小說被老師看到,建議我投稿發表,然後自己的作品才被大家看到。我的創作是由於一種自發的狀態,單純的覺得有一些靈感需要表達,於是就寫出來,創作初衷不是因為發表或者稿費,相比于其他作家文學創作上更純粹。

  二,《午後》這個小說非常具有文化色彩和代表性,你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什麼?

  創作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很難去表達狀態。比如我用藏語和漢語一起寫小說,兩種文字作交換的時候,也會發生變化,我是完全尊重不同文字的表述方式,在寫小說的過程中每一刻的靈感都不一樣。我的創作方式是不會列大綱,按照框架去走,而是根據當下的感受,寫劇本也是如此,沒有故事框架和人物小傳,拍電影會考慮到製作上的可能性,但是小說創作就沒有這樣的限制。

  三,畢業作品《草原》是不是想表現一種道德的敗壞?

  這個片子講述了一個放生的牦牛被偷的故事,而被懷疑的兩個人要通過”發誓“這樣一種形式來證明自己的清白。這個故事是可以看到藏區文化的變化,以前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放生的牛羊都會做上標記,它們是自生自滅的,而現在卻有人偷了它,是一種道德的敗壞和信仰的缺失。這個故事只有在有佛教背景的地方才成立,在漢族文化下只會顯得很荒誕。

  四,可否談談《靜靜的嘛呢石》里描寫小孩子對電視機和《西遊記》的喜愛是不是想表現他們的天性?

  《西遊記》在藏區有著不同的意義,它在內地可能只是一個用於娛樂的故事,而在藏區被翻譯成《唐僧喇嘛的故事》,所以它是被藏區人們神聖的對待的。90年代的電視機是最明顯的現代化符號,通過這樣的元素可以把小孩的天性表現,其實僧人和普通人一樣,小孩也有童趣。甚至有人在看這部片之後覺得藏區人民看電視是不是有困難,想要捐獻電視機。而片中扮演小喇嘛的演員本身就是一個喇嘛。2005年此片在北京反映,小喇嘛也參與了一些活動,之後他還俗了。很多人問我他的還俗和你的電影拍攝有關係嗎,我覺得還是有一定關係的,他的內心受到了影響,如果他的還俗也是一種罪過的話,那就是我的罪過吧。我之後也一直在斷斷續續拍他的紀錄片,從第一次找到他為了拍學生作業,到後來拍長片,中間間隔兩年,我看到了他的一些變化。也想過另外找演員,最後還是沒有找到特別合適的演員,又去找他試了一些鏡頭,發現還是他的表演更自如。

  五,《尋找智美更登》是一部公路類型片,它的拍攝靈感是什麼?

  這個電影的靈感是拍攝《靜靜的嘛呢石》的時候,去了很多村莊去找演員和劇團,希望找真實地藏戲演員來演智美更登。尋找的過程中發現藏戲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真正去找劇團時,很多村莊都沒有藏戲演員和劇團,年輕人不喜歡演這樣的戲,觀眾也不愛看。片中的老闆講述自己初戀的故事,這個是有一個故事原型的。在尋找演員的過程中路程漫長,於是老闆在閒聊自己的故事,但他的故事卻吸引了我,所以這個故事是一直在心中縈繞并慢慢成形的。《尋找智美更登》在時間空間的格局上相比《靜靜的嘛呢石》大得多,有多條敘事線。它跟傳統意義上公路片不一樣,我希望反映藏區當下的面貌。

  六,能否介紹一下《智美更登》?

  《智美更登》是傳統藏戲,八大藏戲最具代表的劇種,是非常的家喻戶曉的。為了面向不同的觀眾,片中通過很多的設計向觀眾表達智美更登的故事。它是《釋迦摩尼傳》裡的一個故事,以施捨為主題,通過這樣極端的故事呈現佛教中施捨的故事,是象徵意義的故事,表達了無與倫比的關懷精神。

  七,《老狗》是眾多片中最絕望的一部電影,老人最後的選擇是不是表達對尊嚴的維護?

  這部電影展現的是社會現實,其實是我最不想談得一部電影,因為電影本身傳達了一切。狗對於城市和藏區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在藏區它是家庭的成員,承擔家庭的義務,守護家庭和羊群。講的不僅是一個狗的故事,用狗的故事講述藏區現狀,也是一個關於尊嚴的故事,故鄉人堅守時的一種尊嚴。

  八,小說寫作用藏語和漢語雙語寫作,而電影只用了藏語,會不會也拍攝漢語的電影呢?

  如果有合適的題材會拍漢語電影,像《喇叭褲飄蕩在1983》不是自己的劇本,但是自己感興趣的題材所以會拍。但也有所選擇,也有影視公司找過我,但不是自己喜歡或者接受的題材。就像藏族人民一開始帶著歡迎的心態去接受現代文化,但逐漸缺點就暴露了,就逐漸變得野蠻、強迫接受。很多這樣的元素進入藏區,就像《靜靜的嘛呢石》,表面上沒有變化,其實內在一直在在變。

  九,片中的演員表演的很自然,你是怎樣尋找的你演員的呢?

  之前的很多作品的演員都是用非專業的演員。《靜靜的嘛呢石》里的小喇嘛和活佛本身就是喇嘛和活佛。《尋找智美更登》中得導演的扮演者是藏區說相聲和小品的劇團裡的人,沒有電影表演經驗,基本上演員的自身身份和電影身份都很接近。和非專業演員合作是一種挑戰,有時候他們生氣了不拍了你還要去哄他們。最新的電影《五彩神劍》和專業演員合作就在表演的溝通上非常容易,他們很簡單就能明白你想要的是什麼。

  十,藏區的現代和傳統的矛盾,這樣一種現狀對你來說是否是一中掙扎呢?

  關於我和我的同胞面臨這種這狀態多半是有很多無奈的,作為一個個體是無法改變大潮流的。我能做的只能是去表述。

  十一,最新作品《五彩神劍》顛覆了以往平淡樸實的小人物敘事,而是刻畫英雄主義,是否是向主流電影靠近的趨勢?

  如果有機會的話會拍主流或者商業元素的電影,《五彩神劍》就是投資方主動找我拍的,他們想拍一個射箭的題材,所以我就創作了這樣一部電影。射箭在藏族文化裡是象徵力量、勇氣的,所以跟以前的小人物故事會有所不同。

  《寻找智美更登》观后感(九):寻找失落的西藏

  寻找失落的西藏

  柏邦妮

  万玛才旦的新作《寻找智美更登》,在很多人眼里,会是一部不“好看”的电影。电影开始二十分钟后,才出现了第一个移动镜头。作为影片唯一的女性角色,女主角从头到尾没有摘下蒙面的头巾,只露出两只眼睛。贯穿整部电影的两段爱情,从来没有被正面展示过,一段存在于当事者的嘴里,另外一段存在于当事者的内心。也就是说,剧情层面上,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恰恰用最冷静客观的方式来呈现。导演万玛才旦留空出更多的部分,呈现出更多的毛边,是为了让观众不要仅仅关注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是看到一整个旅行,看到真正的西藏。

  西藏,到底是什么样的?我相信,这是所有人看电影前的期待。我们看到太多传说中的西藏,我们也看到太多符号中的西藏。我最厌恶一些外国人拍摄的西藏题材电影,万国部队的摄制团队,预先设置的电影故事,堆砌其中的西藏符号和著名风景:必出现布达拉宫,必出现喇嘛,必出现转经筒和高原红。在这些电影中,拍摄者将西藏神化成与现代文明截然相反,毫无关联,甚至对立的一个存在,以寄托自己出世的理想。我以为,这种一厢情愿的“西藏题材电影”,并不是“西藏电影”。

  那么,仅仅因为万玛才旦是西藏人,他的全部摄制团队都是西藏人,用西藏演员,讲藏语,他的电影,就是“西藏电影”吗?不,我想并不是这样。因为他企图拍摄的是,西藏的灵魂。

  《寻找智美更登》,智美更登是谁?他是藏戏也是西藏民间传说中的一位王子,他舍弃了荣华富贵,踏上虔诚的修行。在修行的道路上,他将自己的儿女,自己的妻子,自己的眼睛都施舍给了比自己更匮乏的人。在这种几近不合人情的奉献中,他达到了修行的绝境。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摄制组,要拍这段故事,在村里寻找扮演智美更登的男女演员。女孩很合适,但是她的要求就是,要去城里寻找她变心的前男友,让那个男孩扮演智美更登。这部电影和《静静的嘛呢石》不同,不再拘束在一个极小的地方讲一个极小的故事,就像一幅藏区人民生活的画卷,各个阶层,各种人物,各个侧面,自然而然的呈现。在旅程中,同行的小老板讲述了自己的爱情故事。两段爱情逆向而行,但是都抵达人心的深处。在影片的最后,女孩见到了自己的爱人,将蒙面的红头巾送给他,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在电影中,导演设置了三组人物,一组是“旧日西藏”的代表,这些人淳朴,真诚,带着朴素的人情美,信奉旧日的宗教,信仰内心的情感。这些人身上,带着智美更登的光辉。他们是扮演智美更登妻子的农村女孩,村里介绍女孩的藏戏组织者,村里施舍自己妻子的老汉,途中喇嘛庙里的小喇嘛们。

  另外一组是“今日西藏”的代表,比如在酒吧里唱流行歌曲蔑视爱情的歌手,比如抛弃了农村女孩的老师,在饭馆里表演卓别林的演员,只会唱改良但是拙劣藏戏的著名演员,还有那些不会唱藏戏的藏戏团的孩子们等等。他们在急剧变化的现实中,越来越像一个“城市”人,而不像一个“西藏”人。传统和信仰,已经在他们身上失去了魔力。

  在他们之间,还有一组人物,我觉得投射了导演自己的影子,那就是处在“新与旧西藏”之间的人物,那就是电影中的导演一行人,电影中真正的男主角——那个讲述自己爱情故事的小老板,他们面对同样的困惑:旧日的纯粹的西藏已经没有了,就如同那样感人的爱情再也不会发生。退回到旧日的西藏是如此不可能,而进入今日的西藏又是这样的难堪和痛苦。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心里建立了一座神殿,挽留住昔日的余光,照亮自己内心的一块信仰。灵魂没有走远,还在人心深处。外部的一切都在变化,但是他们自己,就是真正的西藏。

  所以,电影的结尾,正是这样一种妥协和升华:代表旧日西藏的女孩向“新”走了一小步,而代表今日西藏的男孩向“旧”走了一小步。他们都更靠近“新旧之间”的那一群人,他们得到了更新,同时也得到了唤醒。

  我深爱万玛才旦电影中的这一个西藏。他并不批判,而是宽容的呈现。沉痛的思考,都在尘土的下面,表层的是鲜活的生命和爱情。电影亮堂堂的,蕴藉浑厚,虽然拍摄的是冬日的西藏,又是这样苦涩的故事,却洋溢着温暖祥和的光彩。色彩纷呈,宁静又鲜润。那种质感,那种能量,那些细节,绝不是好奇的游客走马观花所能得,而是一种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里,才会升华出的情感。这是灵魂依附,性命相托的电影,一个导演,他的全部血肉和爱恨,全部信仰和绝望,都在这里。

  而我以为,这就是最好的电影。

  这篇小文,我想用一首藏族德钦弦子歌词来结束,这首歌是这样的:

  我喜欢白色上面再加一点白,

  就像是白色的岩峰上歇落一只纯白的雏鹰。

  我喜欢绿色上面再加一点绿,

  就像绿色的核桃树上歇落一只翠绿的鹦鹉。

  我喜欢红色上面再加一点红,

  就像是红色的檀香木上歇落一只红色的凤凰。

  《寻找智美更登》观后感(十):我们都在寻找(三)

  武汉最近雨水特别多,气温陡降,这样的天气常会让我觉得憋闷,于是上网想看看有什么新鲜事儿聊以解闷。

  就这样知道了齐放青年电影巡展武汉站的消息。正好放映的影院在公司附近,不用路途奔波,甚合心意。查阅了时间表迅速买好《鄂尔多斯骑士》《寻找智美更登》《河》这三部片子的票,这雨水甚多的一周终于有了着落。

  《寻找智美更登》的故事讲的是为了拍摄藏戏《智美更登》,沿途选角的故事。在这次旅途中,有一条明线——老板的爱情故事,两条隐线——要去见前男友的女演员和导演频频响起的电话铃声。期间穿插着各种毛遂自荐或被导演相中的各种演员:活得像智美更登一般的老人家,模仿卓别林的默剧演员,排藏戏的小喇嘛们,不相信爱情的酒吧歌手,不会唱歌的舞蹈演员们,地方剧团的演员,年长的智美更登扮演者……

  这一路的寻找之后,果然是最初的女演员,和最后找到的男演员(互为前任关系),唱的配得上悠扬动人这4个字。导演在这一路的寻找后似乎也再说不出到底什么样的演员适合演智美更登。

  演员寻找之旅结束了,老板的爱情故事也讲完了,这故事是老板自己对于放手的领悟,也是对那个女演员所处煎熬的启发,相信,导演自己也有类似的问题,也找到了些许解答。

  故事仍旧并不算引人入胜,但却是让我们看到不同人生活的一个窗口,非常有意思的是,万玛才旦与松太加二位导演为各自片子的支持。这部片子一直是从一个摄影师的视角呈现的,而这个画面之外的摄影师就是松太加,而在松太加的《河》这部片子里,万玛才旦也承担了一部分工作(片末演职表里有,具体是什么不记得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