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堂五分钟》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天堂五分钟》经典影评10篇

2018-07-21 03: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堂五分钟》经典影评10篇

  《天堂五分钟》是一部由奥利弗·西斯贝格执导,詹姆斯·内斯比特 / 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 莱勒·罗迪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五分钟》影评(一):《天堂五分钟》

  简单故事,33年前一次愚蠢的枪杀,施害人与被害者的弟弟如何在寻找救赎自救中徘徊。宽恕是最强大的复仇,这个看似太过伟岸理想,在这里找到了一定的注脚。

  奥利弗·西斯贝格 Oliver Hirschbiegel “致命拜访”好莱坞,混沌洗礼”后,再次回到了正轨,带着《死亡实验》的锐利同时又有着《帝国陷落》的深沉历史轮回人性的赎罪好似仍旧是他作品基调,这次他没有选择科幻、历史,而是回归真实,没有了噱头后的他好像更加游刃有余。这也算一种成熟吧。

  当然很大一部分也要归公编剧Guy Hibbert和两个优秀演员连姆·尼森 Liam Neeson、詹姆斯·内斯比特 James Nesbitt。

  编剧奉献了绝佳的故事结构,从开始那段略带忧伤的枪杀,连接到后续那场近乎不可理喻采访,再到最后“天堂里”的五分钟都充满了创意惊喜。而两位演员,一个内敛、一个鼓噪,大量的特写给了演员充分发挥空间也造成了完全不能疏忽困难镜头中的两人长久毫无交集,但不管是那些说出来的还是没说出来的相互独白表现得真实可信,一种绝妙的气场

  2009-05-31

  《天堂五分钟》影评(二):这不是一个关于忏悔和宽恕的故事

  北爱题材(北爱尔兰,不是那个……就那个),讲述罪孽宽容 题材和我们距离比较远,但是剧本还是不错

  这不是一个关于忏悔和宽恕的故事,而是探讨共同走向自我救赎的可能

  悲剧发生在暴乱时期,当时的Alistair,出于渴望男孩成长男人策划了那起枪杀,直至人生过半,和Joe同样无法摆脱阴影

  尽管为自己给Joe带来的伤害愧疚,但认为道歉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希望Joe能从仇恨解脱出来,这才是唯一能改变这个纠结的现实途径

  对两人来说,相互面对都是艰难的选择,但解铃还须系铃人,作为施害一方,Alistair承担了主要的责任来帮助Joe解开心结

  对两人来说都是心智走向成熟的一步。战栗、濒临崩溃、面对时的心灵挣扎,都是超越自我必须体验痛苦

  简单的逃避粗暴此消彼长思维方式只能加速人生沦陷的步伐

  《天堂五分钟》影评(三):风淡云轻 才是真正的人生

  首先要说一下的是 看这本片子 一定要先了解当年的历史背景 不然你会觉得这是一本随眠片的。

  暴力宁静 仇恨与祥和 是这本片子对心灵的两大冲击。北爱尔兰街道的宁静与ALISTAR出发前的紧张与踌躇, JOE踢足球时的纯粹与ALISTAR举枪时的凶狠,看似相互对立却体现影片精髓。33年后满怀仇恨的JOE十分的不安却像33年前出发去杀人的ALISTAR,33年后投身公益有着普世价值关的ALISTAR,却像当年踢球的JOE一样的纯粹与平静。正如我们在哲学课上所学的,这个世界是由无数的矛盾构成的,而这本电影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影片时间不长不短,交待了所有需要情节却不显得有一丝一毫拖沓。显示了导演功力。本身我是冲着连姆尼森去看这本片子的,以为是本普通商业电影,但是BBC的制作和奥利弗西斯贝格的精彩剪辑却让我发现了一本从未让我有过如此之深感受佳作

  最后用概况下这本电影给我的感受,风轻云淡,当你放下所有包袱时候,会发现身边原本熟悉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寻常

  《天堂五分钟》影评(四):《天堂五分钟》

  关于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是我一直想了解却一直没来得及补的课,在我的影像经验中,反映“北爱尔兰”问题的影片,有《因父之名》、《风吹稻浪》,这两部影片都在国际知名的电影界上获得大奖。2009年,英国又推出了一部新片《天堂五分钟》。

  在这部根据小说改编的影片中,探讨了一个问题:在北爱尔兰冲突中,那些死去亲人的人,如何面对曾经的施暴者?

  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乔曾亲眼目睹自己的哥哥在枪杀,那一刻,他惊呆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他的母亲一直埋怨他当时不救他的哥哥,导致他一生都活在阴影之中,他的家庭也因此受到了重创。而凶手利特尔,在受到12年的牢狱之苦之后,依然没能摆脱自己的罪恶感,他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一直觉得在他举起枪的那一刻,那个十岁男孩的逼视一直在他左右,他亦无法心安理得地平静生活。两个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

  一家电视台在做一期节目,试图让他们在镜头面前和解。但是在最后一刻,乔逃逃了,他无法原谅那个将他的家庭损坏的男人,他要报仇。而利特尔却试图跟乔和解,在当年的事发地,乔见到了利特尔,一番打斗之后,他们两人从二楼跌落,都幸运的活了下来。利特尔希望乔能够忘掉过去,为他的家人而活,而不是因为他在过去所犯的罪恶。最终,他们彼此了解,彼此解脱。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北爱尔兰冲突中,成千上万的人丧命,他们的亲人如何面临这种悲痛?那些施暴者如何面临道德灵魂职责?他们如何解脱?这部影片给出了一种答案,这种答案是否能够有效,我们都不得而知

  这部影片名为“天堂五分钟”,为什么叫这样一个名字?我百思不得其解,在影片中这句话出现过两次,都是乔说的,他在复仇心遭到激发的时候说过两次?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原著中或许有说明,但在影片中实在是难以琢磨。

  《天堂五分钟》影评(五):放下,就是天堂

  ----------------------------------------------------话痨的分割线------------------------------------------------------ 

  这电影是201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6月13日晚上看的。这届电影节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场乌龙之旅。其中一件就是这次,这场电影,我是拿着同一时间光明电影院《最后一次飞行》的票,跑到世纪大上海看的。

  因为电影节一下子买了很多票,每天都要把当天要看的拿出来。那天中午检查了一下晚上的电影票,嗯,不是和平影都,是大光明,然后心里默默地提醒自己要从人民广场站19号口出去。下班后,地铁站买了个煎饼果子,出发去电影院,乌龙的来了……大上海进场检票的时候,检票的GG多看了我的票子几眼,然后还是撕票放我进去了;进场找位子,票面上写着"1楼12排1座",我一看,什么一楼二楼的,明明只有一层啊;印象里购票时看到1号是在中间的好位子,可是等我找到12排,发现中间是大数字,最后在靠墙的边上找到了1号。电影开始,银幕上打出“爱尔兰电影《天堂五分钟》”,当时我就震惊了,“什么?不是《最后一次飞行》?”,我心说不会是放映员放错了吧,再看看周围人,都很淡定样子,于是认定自己遇上了传说中的换片,而且别人都知道,就我自己不知道。看完电影,我还是去售票处找工作人员核实:“请问你们今天晚上6点45分的片子为什么调整了呢?我买的是《最后一次飞行》啊,怎么换成《天堂五分钟》了?”工作人员拿过我的票子开始念“大光明……”电光火石中我意识到自己走错电影院了!尴尬中,我问售票GG,那我这场没买票就进去看了,怎么处理呢(潜台词是要不要补票)?售票GG说,反正这场也演完了,你本来要看的那场也演完了,就这样吧(估计心里偷笑得不行),我说完谢谢迅速遁了。

  后来打给同学说这事儿,她大笑,评价是“这就像是你会干出来的事情”……可我还是很崩溃,为啥检票的GG会放我进去呢?莫非他其实看出来我的票不对,但他以为我确实想看这一场,想蒙混过关,于是成全我?

  ----------------------------------------------------话痨的分割线------------------------------------------------------  

  废话完毕,来说影片。

  一开始小青年进行暗杀的时候,一度让我想起来色戒里那群说“再不杀就要开学了”的热血青年,同样是荷尔蒙旺盛热血青春,后者是扛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旗,前者则是宗教斗争——对宗教了解太少,不敢有太多评论,但窃以为还是某几个人用宗教这个由头来煽动其他人,进而为自己谋求利益。他们渴望出风头,其实却没有足够勇气,或者说,并不是恐怖分子那样的亡命之徒。无论是阿里斯塔尔出门前对于枪到底放哪里的犹豫,还是几个同伙在车上遇到军车经过时慌乱,都让人觉得他们这次刺杀是那么荒谬。刺杀很顺利,然后也成功地毁了一个完整的家庭。

  在两人坐车去电视台的过程中,穿插着一些镜头,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刺杀这件事情对乔的影响有多大,他长达33年活在哥哥被杀而自己虽目击却没能阻止进而成为母亲责骂和愤恨对象这种痛苦中。于是他整个人表现得神经质,絮絮叨叨,易怒,表面顺从心里却在咒骂每个人。而杀人犯阿里斯塔尔却沉稳冷静,克制,而且他是一个成功的社会活动家,用自己的经历规劝那些误入歧途孩子。两个人截然相反的性格,各自表现得精彩纷呈。我甚至忍不住用《Lie to me》里看到的一些要点判断他们的真正情绪,比如阿里斯特尔在演播厅等待乔进来的时候,吞咽动作、口渴喝水、手指相扣,说明他在紧张;而乔面部的一些变化,也吻合他起了杀心的设定。所以我不得不感叹,真是两个戏骨啊。电视台的直播因为乔的爆发不了了之

  于是阿里斯特尔用自己的方式跟乔进行了结,男人的方式。两人回到事发的地点,从门口到楼上短短的一段距离,镜头的运用,让人觉得十分紧张,我不由想起了《精神病患者》那场浴室杀人戏,不见血腥的恐惧。这里很让人感动,阿里斯特尔不是为求一死而来,死对于他自己反而是种解脱,但是如果乔亲手杀死他,乔就更加没有机会正常幸福生活。他用最简单的方式,厮打中让乔把内心愤懑抒发出来,头破血流之后,说“enough”,说出当年刺杀的真相——没有任何正义理由,只是为了出风头——残忍却是事实,他提醒乔把心放在自己的妻女身上,而不是浪费给一个已经对他造成伤害的人。不是请求原谅,只是站在乔的立场上,希望他放下仇恨和怨怼,好好过自己的生活。我只觉得,相比那些为了自己心灵不再受煎熬,一味只想求得受害者原谅的忏悔,阿里斯特尔这样的方式,真的很令人感动。因为原谅一个杀自己亲人的仇家也许真的就不可能,而杀人者本来就会承受永远的心灵谴责和忏悔,对于真正悔悟的杀人者来说,除了被害人更让他愧疚的恐怕是受这件事情影响而失去正常生活的人。受害者能走出阴影,积极生活,我相信杀人者心里背负的罪恶肯定也会少一些。有一个细节,阿里斯特尔的家里空旷冷清,他孤单一人,时时日日自咎,而乔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所有元素温柔体贴妻子,两个可爱灵巧女儿——到底谁更可怜?幸福其实很近,只是乔被仇恨蒙住心智,自己拒之门外。对于两人来说,乔放下了仇恨回归家庭,而阿里斯特尔也终于可以不再背负包袱,没有和解,却各自完成了救赎。

  片子里关于两人,除了性格上的对比鲜明,也有一些有意思相似,像轮回一样。阿里斯特尔杀人前处理枪的紧张,乔在电视台处理刀的紧张;阿里斯特尔在互助小组侃侃而谈,乔最后也坐在了小组里。乔甚至试图用一个笑话来做开场白,尽管不好笑;他没说两句就掩面痛哭。会笑会哭,说明他真的走出来了。辛德勒先生老了还是那么帅啊,演技更是炉火纯青了,饰演乔的演员没见过,但两人可谓不分伯仲

  导演的手法很写实,没什么花哨的东西大概这就是欧洲电影跟美国电影的不同?但影片因为这种克制和冷静,更能打动人。看豆友们纷纷表示明白玛丽昂歌迪亚夫妇为啥接了《最后一次飞行》这个不知所谓的片子,我也许得庆幸走错电影院这次乌龙了。

  -------------------------------------------------话痨的分割线二次--------------------------------------------------- 

  1:原来爱尔兰人说“是”不用“yes”,用的是“Ai”。

  2:本次电影节购买的唯一一部法国片被我阴差阳错换成了爱尔兰片,于是错过了法语电影。顺便发现我竟然选了五部德国片,而且还是《柏林苍穹下》没买到的情况下。

  《天堂五分钟》影评(六):Five Minutes of Heaven

  “天堂五分钟”(Five Minutes of Heaven),即“甜蜜、冷酷复仇”的时刻(sweet, cold revenge)。2009年圣丹斯电影节获得导演奖与编剧奖的电影《天堂五分钟》即以简单的情节讲了一则复仇故事。

  影片开始于倒叙,1970年代暴力横生的北爱尔兰小镇,“父亲和兄弟被杀死在大街上……我们感觉都需要做些什么”。加入恐怖组织的17岁男孩阿里斯泰尔为了获得旁人的“肯定”,获取一种荣耀感,于街边射杀了小镇上另一个青年。下手的时候,青年的弟弟乔惊恐地目睹这一切。33年过去了,一个电视台要制作一档节目,便将阿里斯泰尔和乔都找到,叫他们见面,谈感受。

  到这里,导演于情节中提出整部电影的头两个主题。一是复仇的暴力循环,二是宽恕的可能性。乔带了刀去拍摄现场,准备报仇。他在二楼房间对着镜子将刀藏在裤子里,这跟倒叙中阿里斯泰尔出门杀人前藏枪的模样起了对应。此时,阿里斯泰尔在楼下对着镜头拍摄采访内容,他剖析自己年轻时的愚蠢,并期望现在的世界能停止那种愚蠢,他在摄像机前说,为了“自豪的走进酒吧,所有人起身拍手称好,我愿意去射杀任何人……社会应该做的,是阻止人们沉迷于他们所参加组织的宗旨。一旦你相信那个宗旨,就太晚了。没人能阻止你,叫你改变主意。”他期望得到乔的宽恕,并提出自己的态度:“以诚相对”。

  拍摄现场楼上楼下的两位当事人,一位手脚颤抖地准备复仇,一位想安静的化解仇恨。尽管没有见面,然而情绪的对立已经立于银幕。导演在这里打断情节的行进。乔拍摄第一次下楼的场景NG了,于是他回到房间准备拍第二遍,此时他听一位做节目剧务的小女孩儿说起阿里斯泰尔的生存状态,一个人住在贝尔法斯特的小公寓,公寓冷清,阿里斯泰尔一个人郁郁寡欢,被过去的罪行困扰的他只是生存着,没有“生活”。乔起初恨恨地要杀人复仇的情绪于此时变化,他开始犹豫要不要在拍摄现场干掉阿里斯泰尔。演员James Nesbitt此处这种微妙的转变,表演十分到位,抽烟、失神、说话腔调不似之前的愤恨。终于,他在第二次拍摄中逃离了拍摄现场。

  之后,导演将事情的最终解决安排到33年前的凶杀现场——乔小时候的家。阿里斯泰尔回到当年的小镇,叫人带话找到乔,老婆竭力劝阻,他把老婆打翻在地,两个女儿惊恐地叫起来。乔出了门,这次又带了刀。在当年自己哥哥死掉的屋子里,乔要刺杀阿里斯泰尔,却打不过对方,但他一定要倾泻所有仇恨,于是两人狠命地斗起来,结果抱在一起跌出了二楼窗户。

  此时画面顿时成为空镜头,但并未进行剪切,镜头开始缓缓前推,推向窗外,俯视,两人摔趴在地上。这是个有趣的设计,刚刚激烈打斗制造出来的能量一瞬间收束于安静的镜头中,这能量并未消失或泄气,使得接下来醒过来的两人的对话仍有足够的情绪力度。

  这种方法,是要叫人们忘记故事是怎样发展,而全神贯注于角色的情绪状态与精神状态。曾拍过《致命拜访》与《帝国的毁灭》的导演Oliver Hirschbiegel,在《天堂五分钟》里其实处处故意“忽视”故事,这故事的潜力,本是可以制造极激烈冲突,制造历史跨越感,制造曲折情节的。但这电影的一切手法瞩目于两个人不得不正视过去时,选择报仇或选择宽恕的艰难状态。并让观众由这状态导致的神经质表演中,逐渐进入两个角色纠结的心,并与之共同思考。

  二楼不高,摔下来的两人醒过来,此时他们终于要面对影片第三个主题,也便是导演愿意叫观众相信的观念:忘记仇恨背后的内心纠结,宽恕别人,并使自己获得新生。阿里斯泰尔忍着痛,向乔说了一遍当年一时“愤青”杀掉他哥哥的前后过程,然后告诉他:“忘掉我,这样当你早晨醒来,引入你脑海的不是我的脸,而是你女儿们的脸,别把我带进他们的生活。”演过辛德勒先生的连姆·尼森(Liam Neeson)那仿佛无表情而又充满痛苦的叙述,精彩极了。

  乔一言不发,颤抖地点上烟,走掉了。他治好摔伤,坐在家里陪老婆女儿看电影,他女儿突然转头对他笑,他在电影里第一回露了笑容,尽管僵硬得要命。随后他参加促进心理治疗的集体谈话,扯了一些不着调的话,最后忽然说到正题:“我希望,我女儿,有个引以为傲的爸爸。”他终于在影片最后的时刻领会了“新生”的意义。尽管这新生的到来如此辛苦,毕竟在他亲爱的哥哥被杀死后,他面对指责他没有保护哥哥的妈妈,面对伤心的爸爸,面对败落的家,整整33年。这33年的痛苦形成的仇恨脓疱,在他心里驻留得太久。然而“新生”是有足够力量扫除痛苦的。“新生”的衍生物,便是宽恕。

  乔于是给阿里斯特尔打电话:“咱们两清了”。阿里斯泰尔终于卸掉了30多年的复旦,在马路中间高兴地失神。

  仇恨每天在生活中滋长,导演Oliver Hirschbiegel希望《天堂五分钟》能够提出一种讨论与解决这问题的方式。他专注于人物情绪,没有通过曲折的故事来表达自己。这一种方法令电影不刻意制造沉重,观点也说得极深入,举重若轻,颇引人回味。

  时光网>> 博客>> 看电影的博客>>日志>>复仇的情绪——《天堂五分钟》

  《天堂五分钟》影评(七):时间不能抚平的伤痕

  “他们说时间能治愈一切,他们说你总能把它忘得精光,但是这些年来的笑容和泪痕却仍使我心痛像刀割一样!”

  《天堂五分钟》并不是部大制作的影片,尽管它的导演是曾指导过《帝国的毁灭》的奥利弗•西辛博格,男主角是《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的扮演者连姆•尼森,并且还获得了09年圣丹斯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两项大奖。《天堂五分钟》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北爱问题”的影片,它没有压迫你的视网膜,给以强劲的视觉冲击力,而是以一种最为平实的方式探讨人的情感变化。它描述的是这场暴行过后施害者与受害者之间存在的复杂的心理联系。

  1975年,十七岁的异教徒埃利斯太尔•利特(阿尔斯特志愿军成员)枪杀了十九岁的天主教徒格里姆•格里芬,而他的弟弟乔目睹了这一切。自此,这场罪行所留下的阴影在两人心中蔓延开来。三十三年后,两人应邀参加一档电视节目,制作人希望他们能从中探解真相并寻求和解。当他们最终相遇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极简的配乐,压抑的﹑并不好看的色调以及生涩的甚至显得有些外行的打斗场面,这一切都使影片看起来更像是一部新闻纪实类的电视节目。摄影机只用对这他们移动,没有第三方的介入,摄影机的眼睛即观众的眼睛。查了一下,发现《天堂五分钟》原来是一档今年四月在BBC二套开始播出的电视电影,它的剧场版即将发行。故事源于真人真事,只不过埃利斯太尔和乔并未见过面,电影中两人参加电视节目的情节只是编剧盖伊•锡伯特的一次大胆的假设而已。为了创作剧本,盖伊对两人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分开访谈。渐渐地,他也成了两人沟通的桥梁。

  《天堂五分钟》的革新在于它将事情的对立双方事后的思想动态以及看待这段历史的角度进行了刻画和剖析。而两位男演员出色的表演也使得影片最大限度的还原了真实—情感的真实。正如电影中所描画的一样,现实生活中的埃利斯太尔和乔都生活在痛苦的回忆中。哥哥死后,乔一直生活在母亲的责备声中,指责他在凶手面前没做任何反抗,眼睁睁地看着哥哥死去。埃尔斯太尔因为这场枪杀入狱十二年,然而乔的面庞一直印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正是这些历史和记忆塑造成两人现在的样子。乔生活在仇恨中,他变得焦躁不安,他要用他的天堂五分钟来解决埃利斯太尔的生命;埃利斯太尔则像个传教士一样,告诉更多的像他年轻时一样的迷途青年,世上其实还有比杀戮更美好的事情。

  时间并不是一剂良药,能够抚平一切,它只会让回忆变得更沉重。影片的最后,一切都终结了,他们不会再恶梦缠身,围困在痛苦的牢笼中,同样,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但谁又能保证这不会是新的一轮枪击的上演呢,始即使终,终寓于始。

  《天堂五分钟》影评(八):《天堂五分钟》:谅解与被谅解都需要勇气面对

  33年前,一名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在一个弟弟的面前亲手枪杀了哥哥,他受到牢狱的惩罚,那名弟弟从此生活在被妈妈责备的阴影中度日。33年后,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这两名长期生活在内心谴责之中的成年人受一家电视台的节目邀请,要重新面对面坐在一起诉说原谅与被原谅的各自心思。如果你是他们其中的一位,你会如何面对或者说些什么呢?或许,你能够安安静静的坐下来思考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影片在简短的交代了前情缘由之后,直接来到了节目现场的前期准备过程,开始分头对两人心理活动的细致演绎。那名弟弟从平静到暴躁,一心想象如何报仇雪恨,甚至于埋怨组织方的看笑话心态,最后在与当年凶手一门之隔时仓惶离去。由连姆·尼森饰演的凶手尽管表面平静应对,内心的挣扎也是显而易见。一段近似忏悔和以此为戒的独自镜头表白,在告诉大家他多年以来的纠结心理和告诫后人的应对之法。当那名弟弟离去之后,似乎事情已经结束。但连姆·尼森没有放弃,积极寻求方法单独约见那位弟弟面谈。

  见面后的互殴是不可避免的,两人鼻青脸肿的双双摔下二楼后,连姆·尼森的一番“忘记我”的话语,终于解开了33年来纠缠于两人之间的噩梦。正是应了那句中国老话,解铃还须系铃人。影片以心理演绎深度剖析双方的复杂心态,两位实力派大腕疯狂飚戏,着实让人见识了一把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的泼辣演技。

  《天堂五分钟》影评(九):如何释怀,如何原谅

  连姆尼森应该是很会选本子的演员,不仅塑造了孤胆爸爸的爆款,而且还有这种来自家乡的上佳小制作。不过在本片中,连姆尼森确实是个配角,主角男表演的也是可圈可点,俩个人都表现上乘,最后看得人也是眼中含泪。

  如果你也有个无法释怀的人,大概应该看看这部电影。当然看完后大概也没有什么用,因为没有那个解决的契机,心结依然是心结,无法打开。电影非常明了简洁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北爱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年轻的连姆加入了极端组织,向同乡的小伙子举起了枪。事后三十年成为他的魔障,同样留下更严重阴影的,是在现场目睹了这一切的受害者的弟弟。因为年幼被吓傻在现场,导致妈妈的责怪以及接二连三的家庭的不幸。

  对于加害者和被害者来说,都像是背负了沉重的十字架。所以在电影中,两者有很好的镜像对照。他们在本质上就像是一样的人。无论是在行动之前照镜子隐藏刀枪的不安,还是见面前的颤抖和颤栗,这像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难题,横亘在两个人的人生里。

  记录是客观而冷静,所以也是让人感觉相当可信的。对于男主来说,那么多年无能的阴影的笼罩,只有铁与血才能洗刷他的清白,才能证明他并不是一个无用的男人。而对于加害者来说,虽然面对媒体还是装逼说不会和解和道歉,其实内心几十年来的负罪感,是深深的需要来自男主的宽恕。这大概是两个不幸的人。

  电视台的努力终有失败了。其实并不是他们尤其是主角个人的失败,而是电视台这种做节目形式本身的浅薄和肤浅,根本无法承载如此深刻的情感。所以也算是失败的理所当然。这是两个不幸的人,但最后却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最终得以彼此释怀。开始正式开展自己的人生。

  但是有着类似遭遇的人肯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片中的两个人,是通过相约到事发地,经过一系列生死搏斗最后才达成了和解,这大概是最终能够完全和解的方式的唯一一种可能。大多数人是不可能拥有这种幸运的,虽然其中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所以对于有着巨大心结的大多数人来讲,只能带着遗憾一步步进入死亡。

  所以标题的天堂五分钟是小气了一点,那是过去的自我,对于和解之后的日子,每天都好像是天堂。而大多数人都会带着一生无法告人的缺憾,无法原谅的悲愤,无法释怀的愧疚,告别这个令人爱恨交加的世界,不过也不必太过自怜,其实很多人也是这样的。所以这样说来,这也算是两个幸运的人。

  最近成龙的新片伦敦对决马上公映了,在搜索信息的时候发现影片是源自九十年代的一部小说,而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北爱恐怖袭击问题,而本片恰好是以北爱问题作为背景,所以才看下来。虽然中途有些无聊的感觉,好在90分钟也不是太长,而本片背后的人文思考也是令人感动

  《天堂五分钟》影评(十):以宽恕之名获得新生

  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急于给自己寻找一个组织,认为自己可以做些什么,阿里斯特尔加入了tartan帮,在那个组织里,天主教徒的死微不足道,他们认为他们做的都是对的,即使是杀了人,也认为这是在酒吧里为之自豪的事。就像他在被采访时所说,思想已经被限制,没有人阻止他,告诉他这是错的。而那个亲眼目睹阿里斯特尔杀死自己哥哥的乔,背负着母亲仇恨的眼神度过了十余年。

  而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阿里斯特尔背负着杀人的罪恶感,在监狱之中才有人告诉他,他的行为是错的。他的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的是乔的脸,他为此无法拥有自己的生活,他需要救赎。我的确为他感到心痛,他的所作所为,年代需要负一些责任,但他杀了人的事实也不会为此被掩盖。他杀了一个人,毁了一个家庭,更让人心疼的是乔,在等待和阿里斯特尔见面时,乔的颤抖、自言自语,听不见身边人的说话,一心只想复仇,都是真真切切的。那种心情,大概我们都不能完全去感受。

  所以阿里斯特尔选择去和乔见面,其实他想到过自己的结局。他说:乔想要的从来不是和解。但最后,乔接近哭泣般说: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好父亲,结束了,结束了。那一刻,几乎快要哭出来,这其中需要多大的力量支撑着自己。我不是个圣人,不会觉得这样的宽恕是理所应当,而是认为乔所做的,真的很伟大,真的。他放弃了自己的天堂五分钟,选择了宽恕,解脱了自己,把自己还给了生活,也让阿里斯特尔拥有了自由。真好,真好。

  没想到,看电影时憋回去的眼泪,写影评的时候掉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