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希腊剧院》经典影评集
《前往希腊剧院》是一部由尼古拉斯·斯托勒执导,拉塞尔·布兰德 / 乔纳·希尔 / 萝丝·拜恩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前往希腊剧院》影评(一):bangers beans and mash 我对这个插曲的翻译
看过《前往希腊剧院》,就没办法不喜欢里面的插曲。但是在网上,这首《bangers beans and mash 》的各种汉语翻译都让我没法契合,所以我自己翻译了一遍。
Another night 当然要翻译成“有一天晚上”。
hypnotize 是“催眠”,所以呢,sign是催眠后的引导,疏通,是治疗方法。像被催眠了一样恍惚、无意识,却有没有得到引导治疗、没有出路,没有解脱的办法,这正是主人公极度思念的一种状态。
home:家,是不是那个曾经的、真实的自己呢?被催眠,不也是想被治愈,想找到自己么?
angers:UK usage,Sausages, normally served with mash. (这是英国摇滚,当然要查英国俚语)
mash:UK Slang- Mashed potato's
所以,我把bangers beans and mash 翻译成“一道家常菜”。主人公手多想像以前那样再和心爱的人一起,过普普通通、平平静静的生活。原本平凡无奇的拥有,到现在竟变成无助的奢求。
A suicide in soho grand: soho grand是纽约的一家酒店。在这里自杀是不对的,这里结合下句话应该是一次疯狂的,近乎自杀式的自慰。同学们不要看到这里就给这首歌扣上三俗的帽子。对主人公此时此刻有这样的描写是超现实的,将主人公的情感无处宣泄的无助以及因此的自残表现的酣畅淋漓。子曰:“诗三百,一言而蔽之,思无邪!”
lease pick me up when I land:“请在我着陆时把我带走。”去机场接主人公,就像打电话给主人公一样,失恋过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rimrose hill :伦敦的Primrose hill酒店。
I'm fading :直译应该是我正在凋零。
Love, there's things I've never said ,I need to get them off my chest ,Before I'm dead:关于爱情,有些话还没来得及说,有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做。但是我不会把它憋在心里,在死之前,我一定把他们全都忘却!
翻译的过程有点揭开伤口撒盐的感觉,不能进行太深了,就这样吧。
下面是我的翻译,熟话说:translator is the liar,我翻译的只是我的心,希望也打中了你的心。
Another night you're on my mind
有一天晚上我想你了
I'm hypnotized but I cannot find the signs
我像是被催眠却没得到指示
The signs for the tubes to come home
找到自己的方法的指示
I need the tube to get home
我需要方法去找到自己
Another night, I'm here alone
有一天晚上,我独自在这盯着电话
My eyes so tired from staring at this phone
我的眼睛好累
Why won't you call and come home?
你会不会来个电话然后回家?
lease call and come home
快打个电话然后回家吧
And I know you won't come just for the cash
我知道你不只是为了算账而来
Will you come for my bangers...
那你能为了我的家常菜而回来么?
My beans and mash?
A suicide in soho grand
在纽约soho酒店一次自杀式的自慰
My wrists so tired from working with my hands
我的手和腕都已麻木
lease pick me up when I land
请在我着陆时接我
Just be there when I land
就在那接我
Another day on primrose hill
有一天在伦敦的Primrose hill酒店 I fear I'm fading
我恐怕我要精力耗尽了
I put you in my will
Why has the world gone so still?
The world is so still
世界如此凝固
I feel my next meal might be my last
我感觉我的下一顿就是最后的晚餐
Will you come for my bangers...
你能为了我的家常菜而回来么?
My beans and mash?
Just come for my bangers...
仅仅为了一道家常菜而回来!
My beans and mash!
I think I'll stop and drink
是不是该停下来喝点酒?
The only thing I've ever seen
奈何我曾看见的只有你!
To see is you!
Love, there's things I've never said
爱,有一些事情我从没说过
I need to get them off my chest
我要把这些话从心中驱走
efore I'm dead
在我逝去之前
I feel so bloody dead!
我感觉如此糟糕!
Another night you're on my mind
有一天晚上我想你了......(同开头)
I'm hypnotized but I cannot find the signs
The signs for the tubes to come home
I need the tube to get home
Another night, I'm here alone
My eyes so tired from staring at this phone
Why won't you call and come home?
lease call and come home
And I know you won't come just for the cash
Will you come for my bangers...
My beans and mash! ?
Oh come for my bangers!
My beans and mash!
Oh come for my bangers!
... my beans and mash!
《前往希腊剧院》影评(二):《前往希腊剧院》影评 孤独的碰撞
一个略显可笑的胖子,一个长发邋遢的大叔,加之非常符合美国搞笑片风格的名字,《前往希腊剧院》起初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部简单粗暴的恶搞喜剧片。但看过后发现,首先这部片子的喜剧色彩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其次这部片子的内涵也没有想象的简单粗暴。它其实讲述了一个孤独的人与另一个孤独人的故事。
奥尔德斯是个孤独的人,每个人都知道,因为他在电影最后亲口说出了他的孤独。他像一切美国嬉皮士一样,酗酒、吸毒、滥交,并用歌词下流的摇滚发泄着自己的情绪。无需更多的描述,已经有太多的文学影视作品在反映着这“垮掉的一代”。另一个主角,作为唱片公司助理的亚伦,实际上也是孤独的。肥胖导致他有着天然的自卑,而懦弱的个性又使得他一直被别人摆布,女友的自作主张更是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之中。这个故事正是这两个孤独人的故事。
没有必要分析剧情。因为正如许多老套故事那般,在一连串荒唐的行为过后,两个人最终都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奥尔德斯学会了什么是责任,接触到了真正的友谊,并头一次正经的去认识现实。亚伦则慢慢变得不那么内向,也更加有主见和自信,最后也认识到了真正的友谊需要付出的是什么。总之,这部片子并不是多么深刻,甚至有些情节显得突兀。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讲述了一个关于蜕变与摆脱孤独的故事。最终,两个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现代人生活在灯红酒绿的快节奏社会中,再受到各种小资情调的感染,特别容易产生一种自怨自艾的孤独感,总是让自己活在一种飘散着“淡淡的忧伤”的氛围中,然后再自我陶醉一番。其实,无论孤独还是忧伤,都是非常主观的感觉,尤其是对于都市中生活无忧的人们来说。实际上,也往往是生活无忧的人,才会去整天叫嚷着自己内心如何的寂寞,而为生活所迫的人是没有这个闲心的。那些自认为非常孤独的富裕人群,都能在这种孤独感中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并以此为借口去做各种荒唐的事情。无论是整天酗酒的人,还是每天在无数女人间周旋的人,可能都会在某一天夜里边看着天上的星星,边泪眼婆娑的和朋友倾吐自己如何的“孤独”,如何在众人的包围中、喧闹的宴会中、与异性的缠绵中,体味着牢牢萦绕自己的那份寂寞。他们在一通深刻的抒情后,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然后继续去酗酒、滥交。这不是美国嬉皮士的专利,即使中国古代的那些所谓奇人隐士,如竹林七贤般,也是在感叹着“孰能知吾”的同时用美酒去麻痹自己。可以说,孤独是人们放纵形骸的专用借口,并且亘古不变。
现代都市症中有一种病就是孤独,这不是指那些天生因为生理原因而难以与人沟通的“孤独症”患者,而是指人不论何时何地总是沉浸在一种自认为“孤独”的心理状态中,并产生与抑郁症相似的各种症状。其实,孤独往往是自己给自己带上的枷锁,换句话说,是自找的。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孤独,是因为向往小资情调那种感觉,把自己放在一个悲伤的位置上,去享受这种无人关怀的自怜。罗永浩曾说,这种人是应该是平淡日子过太久了,想寻求些不同寻常的体验,而孤独和悲伤这种情绪正好带来了其所需要的。另外,心理学家认为,人会在明知道没有实际危险,但又看起来有实际危险的体验中获得快感,比如看恐怖片、坐过山车等行为都可归为此类,这是一种集合了证实自身安全和寻求刺激经历的心理倾向。当然让自己处于无害的孤独感中也是如此。总而言之,这些人并不是真的孤独,只是喜欢孤独的那股劲。还有些人的孤独——就如同电影中的奥尔德斯那样——是放纵形骸的并生物,自己因为孤独而放纵,因为放纵而孤独,并在此循环中永远的放纵和孤独下去。这个时候,孤独固然真实,但更多的却是麻痹。
当然,并不是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不是自找的孤独,只是孤独大多数时间被人为的放大和利用罢了。其实,真正的孤独常常会出现在那些自卑的人身上的,如胖子亚伦那样。但这种孤独也是可以消除的,正如在影片最后,亚伦的孤独已经不再有了,因为他证实了自己的价值。
这部电影的影评并不需要长篇大论,因为只是一部老生常谈的认识自我的故事。但电影中两种类型的孤独,以及最后克服孤独的大团圆结局,都是现代“孤独”症患者应该好好去体会的。总之,还是建议人们去看看这部影片,至少对于孤独的人来说,是积极的。
《前往希腊剧院》影评(三):爱,永恒不变。
这年头,可不是随随便便R级的,搞个PG13都成啊。该损失多少观众啊。吐个槽。
其实喜剧想吸引人不难,不像一些史诗巨片中的主人公的抉择,争议众多。这实质是文化差异性的影响(我不否认普世价值是动人的,且是少争议的,如《泰坦尼克》的爱情与人人平等 的观念)。人类的笑点是共通的,如屎屁尿(某人语..)
最近看的片子《疯狂的心》也是关于一个明星的故事。而且我觉得两片的核心思想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好好生活,别糟蹋了它”
对《前往希腊剧院》( 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些随口就来的F-word和艳丽胴体,而是Aldous Snow(Russell Brand 饰)这一摇滚巨星的心路历程。第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他的内心绝对不与他的外表一致。眼神里透射出来的,可是骨子里的迷茫。
对于他,我想到的第一个情节是对于毒品作用的诡辩。他是这样说的:"嘿 Aaron Green(经纪人,Jonah Hill饰),你担心的太多了,blah blah (各种例子) ,你看,我没什么需要烦恼的,我只关心一个——毒品。“ 第二个情节,嗯,准确来说这近乎贯穿全片,那就是Aldous Snow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源自于其孤独的内心)。 第三个就是他的变化了,这家伙戒毒、对工作重燃热情可不是因为钱不够或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说到底了,还是爱的催化。虽然听的俗,可千百年来,哪个人可以?对父母的爱,对朋友的爱,对女友的爱。
其实这和《疯狂的心》差不多,都是明星+乱搞=乱七八糟的生活→重新振作→新生。
关键是,如何走向新生?何为新生?泡夜店,飙车,吸毒,不也很也很爽吗?
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人生在世,可不能全凭酒精、毒品、性啊!如果那样的话,我想最后也会像《新宿事件》的阿杰一样,割肠而死。精神的空虚绝对比毒瘾发作更可怕。
明星苦,明星累。这才让他更加更加不能在麻醉中度日,因为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都在,你真的愿意一醉不醒么?这是无意义的逃避,在没有哲思而其他高深的东西的情况下,
对于演员o(╯□╰)o,我只认识 John Hill和布兰德..- - 还有TDK的RACHEL萝丝拜恩呐,没什么好说的。
音乐的话就不说了,十足的恶趣味。
嬉皮们不一直说花与和平,爱爱爱么?其实,爱这个东西,永远也说不完。人类在,爱就在。
我想这就是这部R片漂亮的原因吧,若是仅凭臆想充斥SM血浆的《弯刀》之流,还是罢罢罢。
《前往希腊剧院》影评(四):我知道这部电影算不上绝好,可我还是要给它5星。
很典型的一部商业电影,看完我知道应该有很多人根本不会喜欢上这类的电影,没有内涵没有深度甚至连拍摄手法或者特技效果什么都拿不上台面,对的,就是这么不伦不类。
当Aldous摔倒在游泳池里,爬出来对着Allen说,mate, i'm lonely的时候,我就决定要给5星了。
我不想说电影里到底讲了什么,只是那种外表上看上去疯疯癫癫,整天依靠毒品酒精女人麻痹自己支撑着走过这操蛋生活而内心却无比清晰能说出 hey, mate, i'm lonely的人,我都觉得能产生一种共鸣。
是的,仅仅是因为这种共鸣,我给了5星。
我喜欢那首电影开头的歌,let's get fucked.
别向这个操蛋的世界投降!
《前往希腊剧院》影评(五):我们想从摇滚产业里得到什么?
影片开始一刻钟,我心里咯噔一下。我差点以为这是真事儿,虽然荒唐的要死,但由Russell Brand演出,不免让我有所幻觉。Russell的爹是摄影师,父母在他几个月大时离异。七岁遇到教师性侵犯,十四岁得暴食症,十六岁因与母亲的同居者不和离家出走。吸毒,戒毒,吸毒,躁郁症,自残,性沉迷症,媒体渲染。不是虚构,都是真正在他身上发生的。我能想到的一切都在他身上实现了。再加上格外仿真的MTV、采访、NME封面、颁奖、超模女友,特别是狗仔队骚扰,让我困惑至极,难以想象Russell不是本色出演。
但关键点不在这里。
关键是,当我列出上述骇人的经历时,那些让Russell非常痛苦的经历时,我却很亢奋。我知道这是不道德的,但我还是异常亢奋。为什么名流自毁的故事总是那么吸引人呢?我现在又产生了冲动想把自杀的那些摇滚巨星们列举一遍。为什么伟大的乐队折损率这么高呢?为什么痴迷于制造这种不幸呢?这个问题已经讨论得太多。
也许,可能只是一种对自由的非理性向往。人能享受到的自由真的很少,尽情地糟蹋自己也属于其中一种。普通人和名流产生的共鸣可能是在这里。现实的种种牵绊导致既没能力一掷千金,又无法放开破罐破摔,所以,就寄希望于偶像吧,看他们能走多远。
回归电影。
片中淋病那首歌感召力很强。主人公唱“我得病了,无敌了,在马桶盖子上传染的”当他唱到“无敌了”的时候,所有人都high死。所有观众激动无比地嚎叫我有淋病,场面激动人心。那种什么都无所谓的放纵,可能是最为廉价便利的自由了。所有人都倾向被这种自由蛊惑。
电影这点感觉把握得很准。对“只需要担心怎么搞毒品,别的都不用想了”的想法也把握得很准。舞台下的空虚感只是一闪。如果不想真正的Russell,这就是轻松的喜剧,爽一把就完。
但想到Russell,会十分感慨。他真的从过去走出来了。这太了不起了。我本以为这样的经历,在现实中,注定结局只能是悲剧。一旦沉迷于自由,即使百害无一利,也没有人愿意放手。人会做出很多自毁的放纵举动来体会这种自由。放纵行为本身并不特别快乐,但放纵给人自由的错觉。为了这个,人会沉迷,会失去控制。可他却告诉我,放纵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重新再来,可以就像电影里这样大团圆。因此,这个故事就不显得那么虚构和浅薄了。
《前往希腊剧院》影评(六):我理解你的荒谬,但我不赞同——小杂感
为了博得我们的欢笑,有时候电影中要采用愚蠢荒谬的元素,我想我完全可以理解。
我也可以理解那些挥霍生命的人,他们多余的荷尔蒙,多余的时间,多余的金钱,被以各种荒谬的方式挥洒。我不认同,但是认同此理:如果你自己都做过各种羞于启齿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原谅他人呢?
人的差别其实没有那么大,大明星,小跟班,都是一样要面对爱情的无奈,工作的无奈,都是一样在各种诱惑面前把握不住方向。笑过之后,还是向自己的生活妥协,该怎样走下去,仍然怎样,只要你选择的是继续走下去而不是“从另外一个方向跳下来”。
他说他很孤独,but who is not?
并且,孤独都不因你的表白而化解,哪怕你日后从良,它还在那里。不同到底是,你是死过一次的人,下次它来袭的时候,你会更加坚强一点面对。
我理解任何一个平凡或者不平凡的人因为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而采取恶心的方式来发泄,但是我可能不赞成他们的方式,就像现在的我不能认同以前的自己,我做错了,但我知道我是错的。
《前往希腊剧院》影评(七):See a fucking movie in a fucking day
这两天倒运得很,先是昨天买午饭。卖鸡腿饭跟牛肉饼的大叔站在窗口里面,尽管看起来很猥琐,但是我依然决定买,因为我饿了,人饿了不吃东西会很躁狂,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这样,反正我是这样。而正巧我的前面排着一位非洲朋友,you know,黑人哥哥。他在买鸡腿饭,该死,我现在为什么开始想起来了电影里的那首歌…………好吧,我没有种族歧视。话说那首歌是什么?简直就是一坨屎。。。。电影的一开始简直就像昨天我遇到的事情一样,无厘头。
好吧,前面的哥们儿要了鸡腿饭,大叔抬头看看我,问我:你要什么?我:牛肉饼。大叔低头做鸡腿饭。做好了以后,非洲友人付钱,并表示自己要两份,大叔低头继续做,中间抬头问我:你要什么?我:牛肉饼。大叔低头继续……好的,黑人朋友走了,拿着他的鸡腿饭开心的走了,然后大叔问我:你要什么?我:(我***要***)牛肉饼!当然,括号里的话是心里想的。大叔:哦,牛肉饼没有了!我:操***没有你不早说,你是傻逼么?!请原谅我的粗鲁,不过饿到我那个程度,希望能够理解。
于是我走进超市,买东西,OK,结账,14.9,收银员也一副死相,就像是世界都欠她钱,或者是她来了大姨妈同时昨天还跟那个傻逼男友吵了一架,总之不关我事,我掏掏口袋,没带钱,于是就问:能刷卡么?她:要刷卡去一边儿等……FUCK!FUCK!FUCK!好吧……
OK,我们现在来谈一谈电影,这部电影里的歌充分体现了后现代疯狂不靠谱嗑药乱性摇滚青年的精神状态,或者说道出了很多意淫帝的心声。听着这些歌曲,只想愤怒的嘶吼,然后很潇洒的对这个世界说:FUCK OFF!鄙视一切,敌视一切,正人君子是我们的死敌,撕掉你们虚伪的面具,这也许就是我们的心声。但是,当疯狂过后,我们却感觉到无比的孤独,空虚。于是继续麻醉,酒精?毒品?叫不上名字的东西,爽翻了,或者,你也可以说,这些都在掏空你的身体,以及灵魂。
这部电影里,通过一个摇滚明星,生命以一种原生态的张力赤裸裸的暴露在我的面前,充满了激情,迷狂,生命无比澎湃的爆炸开来,这些画面似乎在愤怒地向我吼叫:“这才是生活!这才是人生!我感到自己还活着!”持续的疯狂,疯狂,然后画面一转,他跌落到水池里,流着泪说自己孤独。风光无限的背后,往往就是这种落寞失意。显然,正常一点还是比较好。
但是,生活中有时候就是想让你怒吼一下,否则你会非常不爽。就像是昨天晚上我去同一家超市,排了很久的队,到我结账了,16.9,拍拍口袋,钱包鼓鼓的,掏钱,收银员换成了一个更年期提前的,欲求不满的大妈,她说:这个通道只能刷卡!What a fucking day!!我很有修养的掏出卡,心想:老子有卡!!!用鄙视的眼神注视着大妈的同时,潇洒的刷卡,走人。
怒吼完了以后的爽感只持续了大概一分钟,一分钟过后,我就开始忏悔:何必跟更年期提前的大妈怄气,更年期提前也不是她的错,刚才我应该安慰她两句,告诉她:更年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当年我老妈更年期的时候,打牌输了就会翻脸,我依然觉得她很可爱,不过话说回来,前提是,那得是我妈,要是另外一个人翻脸!!好吧,我也不会出手,因为我不打女人。
好的,让我们说回电影,电影里摇滚巨星他爹太不靠谱了,啥玩意儿,简直就是老流氓and老loser,不过他的那段关于遗传学的言辞倒是颇有一番流氓科学家的意味。
虽然画面语言歌词都很疯狂,但是结局也不得不俗套起来,美好,愤怒颓废之后,一切回归美好。其实现实不是这样,Nirvana的主唱Kurt Cobain死于1994年,他用一把枪轰掉了自己的思想跟生命,这也让我想起来,海明威似乎也是用枪爆掉了自己的头。有时候,世界并不只给人看好的结果,或者说,世界往往给人看坏的结果。
就像是今天早上我睡眼腥松的把洗面奶挤到了牙刷上,开始刷牙,半分钟过后我瞅了一眼镜子,发觉自己的牙都黑了。不过不得不说,洗面奶的味道,还不错。所以说,今天早上我刷了两次牙。是不是稍微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哈哈。
这部电影乱七八糟,没有一处是合理的地方,但是冲着那几首歌的旋律,我还是给它三星,其实这部电影是哥们儿介绍给我的,他说里面的歌不错,我衷心的感谢他给我推荐了这部电影。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烂片。就跟我毫无逻辑的评论一样,烂的很。
That‘s all。
《前往希腊剧院》影评(八):“三俗”励志片
不同人群的欢乐自然有点区别,动作片怀旧者因《敢死队》再次燃起热血,恶趣味者看《弯刀》时兴高采烈,若要找属于多数人的欢乐,还是性喜剧奏效。至贱则无敌,贱兮兮的样子总是容易让人笑嘻嘻。
与《美国派》系列、乔纳•希尔之前的《太坏了》等性喜剧不同,《前往希腊剧院》的地点脱离了校园,来到职场。当然,还是年轻人的故事,讲的是刚毕业的学生初入职场啼笑皆非的经历。在性这方面发掘笑料,年轻人最为合适。成长、初尝性味,这种临界点是一种天然的便利素材场所。将性喜剧搁在有儿有女的成年人身上,责任之类玩意会把故事变得沉重,对之恶搞难以逃离其不可承受之重。少年→青年,毫无负担,人生最为热情、最为欢腾的时光,恶搞一身轻。所以,大多数的性喜剧都是校园剧。《前往希腊剧院》是乔纳•希尔再次担当主角,不过,身份由学生变为职场菜鸟。
故事讽刺的是摇滚圈,这又是一个符合多数人想法的设置,尤其在国内。打个比方,一个高校宿舍中,一位热爱摇滚,另外三个很可能说道:“摇滚是神马乌七八糟的玩意啊。”摇滚在国内是非主流,讽刺非主流,也就迎合了主流。《前往希腊剧院》再次符合瞄准了多数人的欢乐,扯上摇滚,闹哄不已,要点仍是友情、爱情、自我。
用我们的绿色扫描仪一扫,影片一定让仪器呜呜直叫,fuking everything,庸俗、低俗、媚俗,还有粗俗,一应俱全。荤段子的喷薄速度,一定超越了夜场二人转。不过,这故事实质上纯净得有些单调。亚伦(乔纳•希尔饰)与摇滚明星奥尔德斯(拉塞尔•布兰德饰)的友情,多么高尚!亚伦和女友的爱情,多么感人!奥尔德斯与父母的关系,浪子回头,孝心四射。奥尔德斯找到自我,亚伦实现理想,皆大欢喜。这讲的全是真善美,一个“三俗”励志故事。
低俗、媚俗和粗俗不打紧,要的就是低俗,越低俗越欢乐。剩下的庸俗,则是老套的故事设计和好莱坞式结局。刚毕业的年轻人,刚刚开始谋生,带着一身理想主义。这点比较容易引起共鸣,每个人都得经历这个阶段,一般是妥协再妥协,直至着地,不再傻望飘在空中的理想。奥尔德斯的行径符合艺术家的庸俗定义——一个艺术家够多么古怪啊,特立烂行,自找苦吃。经过好莱坞梦幻的美好剪刀加工,亚伦实现了那点小理想,摇滚歌手找回了“自我”。摇滚歌手的找回“自我”即是戒掉毒瘾、爱惜各种情谊,谁信呢,好莱坞式结局相信这个。一位风尘女子从良,也要比一位艺术家从“善”,概率大得多。歌德肯定拜伦的才华,指责他的放荡,让“浮士德”赎罪、得到挽救。《前往希腊剧院》是一出恶俗版的艺人“从良”记,一部励志片。
乔纳•希尔这幅模样,大概在近期难逃烂仔形象,放在周星驰的电影中,只能充当类似于林子聪的胖仔角色。08年《娱乐周刊》搞了一个“最被看好的30岁以下的30位演员”的排行榜,乔纳•希尔为第21位,论他的今年表现和发展态势,都挺不错。拉塞尔•布兰德和乔纳•希尔一样,同属“贾德帮”,贾德•阿帕图今年制作的电影有《四十岁的老处男》、《一夜大肚》、《太坏了》、《菠萝快车》、《忘掉莎拉•马歇尔》等。拉塞尔在《前往希腊剧院》的扮相和表演,只能说增加了对摇滚圈的戏谑感和讽刺度。
遗憾的是,艾米莉•布朗特没有出演摇滚歌手的女友,大概是她目前不想掺和这类“低俗”闹剧,最大的尺度也就是在《狂野目标》那样冷冷的英伦保守喜剧中露些风情。其实,既然罗伯特•德尼罗能参演《弯刀》且演的是一个衰角,艾米莉这样的女演员若能加盟《前往希腊剧院》,一定能为影片增加不少秀色,也可为她的履历表上添加一个另类片目。亚伦的女友是由《广告狂人》中的Peggy(剧中人名)饰演,除了一如既往的大胆,Elisabeth Moss并没有什么令人惊喜的发挥。而本片与《广告狂人》观众群的重合度大概很低,Elisabeth Moss的魅力恐怕也不足以使二者的观众群重合率升高。
《前往希腊剧院》影评(九):神吐槽
oss最后讲了“British motherfuckers don't die. You ever heard of a fucking a British rock n roll star dying? No, none of them die. Mick Jagger, Kieth Richards, those Led Zeppelin... them motherfuckers old as fuck."
所以我想起了嗡嗡鸡里的吐槽”那些怎么都死不掉的国家宝藏“。
当然了,列侬表示很桑心。
:拽哥好萌。
《前往希腊剧院》影评(十):Get Him to the Greek
erhaps not the funniest movie, but definitely one of my favourite in the genre in large part due to Russell Brand's hearty performance. The fun comes not from slapstick moments but witty dialogues that really requires one to indulge in before understanding the premise of the dialogue. Even rockstars can be lonely, but at least it is better to be wanted than forgotten. Jonah Hill continues to be himself and it has to be noted that the movie definitely has one of the best soundtracks in all comedies. Just... enjoy a Jeffrey and stroke the furry 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