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戏学校》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马戏学校》观后感精选10篇

2022-05-16 02:10: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戏学校》观后感精选10篇

  《马戏学校》是一部由郭静 / 柯丁丁执导,上海马戏学校师生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戏学校》观后感(一):OL地址

  上

  我很想知道,在自我意识丧失的那一瞬间,人的内心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在我看来,没有了自我意识,就再也没有了生活的热忱,没有激情。

  孩子是无辜的,对孩子自我意识的摧残是甚于强奸的罪恶。

  下

  《马戏学校》观后感(二):空中非人

  “简直不是人!”大概是对杂技表演的最高赞赏,以典型的“空中飞人”为例,还是孩童的小小身体们在半空抛掷旋转,接连不断,轻松连贯如非人力可达的奇迹。而《马戏学校》里的艰辛,便是勉力抹去表演中人的痕迹的艰辛——失误是人,所以要加紧练到万无一失;害怕是人,所以必须撤去腰上保险;最后演员们以闪耀服饰和浓丽妆容登场,因为紧张的表情也是人。

  人到非人不是自然的事,而不自然的情境里,大概更能看清人的处境。

  既然是马戏学校,有些事情不用看片子也能大概猜到。比如吃苦,各式各样的苦,比如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小孩儿各有各的立场,当然真实影像的效力跟想象的大不相同(就像看一遍和活一遍也永远无法相提并论)。不过除此之外,有些细节好像从主干逻辑里逸出了,倒是让人意外地记得好久:

  一个场景里,父母带逃回家的小孩儿回马戏学校,跟老师认错,父亲故意说“小孩子不敢回学校来阿……”老师心领神会地保证“哎呀,我们也都有小孩的,你们放心,不会对他们怎么样的……”然后就是父亲给小孩儿讲道理的一段,关于“苦中苦人上人”之类,因为老师就在旁边,又有摄像机对着,难免带上了表演的情绪,打起手势,句末“对伐?对伐?”地加强语气,一席话间,他儿子俨然已出人头地,而他则享有领路人的光荣。镜头转过去拍儿子,看出来是在用心听,不像是敷衍。他在那刻大概是有点崇拜他父亲的,也有点相信他父亲描画的未来。父子对话中,母亲就坐在旁边,偶尔搭腔,说两句“诶,吃苦就吃苦嘛……”,整个过程不大自在地用手磨蹭着脸,不晓得该不该笑一下,像个来不及调整好表情的演员。

  还有一段。练完一组倒立,一个小姑娘趴在垫子上,跟教练有一句没一句地扯话,两个人也不大看对方,教练说为了这个心烦阿,完不成上面的指标,睡不着觉,也没心思出去逛之类。小姑娘说,那就别想了,累都累死了,你都弄这个这么多年了云云。那个时刻蛮奇妙的,完全不像教练和学生了,只是两个被耗尽力气的同行,一道抱怨几句,想着怎么对付掉眼前的生活。

  当然的,对于他们的生活,我们只是偶尔的观众,就像那些看他们表演的观众一样,只是借着片子把眼光探入别人的日常。如果因此有同情,对我们自己发生的作用一定远大于对他们。顺便说,片子记录的是上海马戏学校。记得小时候学校组织去过上海马戏城,大家都说这外形实在像颗大菠萝,以小孩子的夸张互相叫嚷笑闹起来,看了片才知道,原来他们就是要在里面表演的人。

  空中飞人节目里,被抛来飞去的小姑娘叫徐璐,大概是里面年纪最小的,因为人小才适合被抛和翻转。这个姑娘尤其打动人,不仅仅是年纪小的缘故。看得出来,不少学员已经明白杂技是他们的职业,所以他们沉默、应对;那些教练们多是自己练杂技出身,更是清楚这从来是一份饭碗。徐璐小姑娘显然不同,她更像是把杂技作为生活接受了,没想过为什么在做眼前的一切,只想着把每个飞跃达成,也疼,也哭,但眼睛还是亮亮。

  片子第一部分结尾,空中飞人的表演大获成功,小徐璐终于回到地面,向观众扬手谢幕。要是只看这一瞬间,倒是很像在亲戚朋友面前跳了支舞,正要讨表扬的小姑娘。那一刻,她是个小明星,虽然小蜘蛛侠的演出服把她的脸遮去不少,要不是那双眼睛,都有点认不出来了。

  《马戏学校》观后感(三):关于“陈述性纪录片”的自我教学

  怀斯曼说过 “任何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电影方式,只能使你的电影变得越来越狭隘,不能使你了解更多的东西”,因而在这里借由《马戏学校》,进行一次纪录片表达方式的自我梳理。

  首先,我赞同本片导演对主题的叙述方式 。导演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捕捉真实,对现实进行纯粹的记录。在对主题的表达中“述而不作”,将事件完整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并讲对事实的判断同样交给观众。假若作者讲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于观众,一种倾向性的导引必然失于事件的真实。

  这并不是一个二元论的世界,影片中所表现出的压力、“残酷”也并不总被称为“伤害”。当杂技之于艺术的职业精神无可奈何的落在了尚未成年的孩子们身上,那么他们所需负载的压力和自我约束变和任何一个职业所赋予其的不再有差异。

  观众观看的需求造就了杂技,而成就杂技的关键便在于加之与柔弱可塑形体的残酷训练。于是,这一切“残酷”、“伤害”的承担者成了儿童。那些钢琴家、体操运动员们,哪一个看到这部影片不会对这些孩子们感同身受,可在他们童年所历练的不能否认同样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课。 于是,在许多观众的判断中,从小就经受一轮轮身体和心理上的考验甚至是“折磨”,完全成为了对其幼小心灵的一轮暴劫。

  但是,纪录片呈现给我们的便是这些露骨甚至于血淋淋的现实,继而你也许会经历一番自我思考、内心斗争…这是纪录片之于影像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希望你跳脱出等待剧情带来冲突,等待旁白来给你呈现答案的模式,重新走入纪录片本身。

  我们尽力把真相重现,最后的判断,也就交给你了。

  《马戏学校》观后感(四):上海马戏学校的宣传片

  杂技,自古有之,最穷苦人在勾栏瓦肆自残,博得同情与金钱的行当。在西方有个洋气的名字——马戏。

  这些老师,为学校、为上海、为国家、为马戏这些冠冕的理由,完成了自己遍体鳞伤的一生,又来试图把这一身伤痛,以为学校、为上海、为国家、为马戏这些冠冕的理由传给下一代,极尽虐待及自虐之能事。

  在影片里我没有看到导演对人性的挖掘和关照,相反,而是把压抑人性扭曲人形的东西,拍成了个励志片,主题无非是“成功的背后必须付出艰辛的汗水”、“人要想成功就得自己成全自己”、“一批虔诚的信徒把一片真情托付给了马戏事业”。

  联想到上海纪实频道的另一部纪录片《红跑道》,一群体操队的孩子,选材雷同,但高明许多。导演不是仅仅把注意力放在了体操队的孩子身上,而是延伸到孩子的家庭乃至社会,把片名中的一个“红”字,做了精确的诠释——这个国度,家国的荣誉永远大于个人。它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人,问的是我们这些孩子、个人该怎么办。

  由此得出的结论:《马戏学校》是不折不扣的上海马戏学校宣传片。评价挺不中听的,导演要是看见请宽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