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伦之旅》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天伦之旅》经典影评10篇

2018-07-24 03: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伦之旅》经典影评10篇

  《天伦之旅》是一部由柯克·琼斯执导,罗伯特·德尼罗 / 凯特·贝金赛尔 / 山姆·洛克威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天伦之旅》影评(一):老爸,和我一起成长

  看这个电影第一个泪点老头在和大女儿火车站告别时,红着眼睛问:are u happy?瞬间让我想到了我爸爸

  和老头年轻时候一样,我老爸也希望我是个学霸。还记得高考之后,实在闲的蛋疼,就和好朋友报了一个新东方大学英语班。有一天下课的时候听见同学嚷嚷高考出成绩了!刚要查就接到了我老爸的电话,电话 里他愤怒的问我:你知道你考了多少分么!我颤颤巍巍的说:没来的及查。他怒吼了一句:才XXX分!然后就摔掉了电话。后来我知道我的分数差八分够上我的第一志愿中央财经大学。

  但是,现在老爸会跟我说:什么事情都不重要开心最重要;少去外面吃,回家来吧,我给你做好吃的;父母小孩都不是最重要的,伴侣才是陪你一辈子的人,要好珍惜……

  当年坏脾气的老头已经变成了还是会偶尔坏脾气的“暖男”。但是我更愿意理解这样的变化是成长。当年的父母明白了: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道理可以教,但是路要自己走。一辈子很长,人生很多不完美,但是不完美不代表不幸福,so take what you have and try to enjoy the life.Be a soft daddy!

  《天伦之旅》影评(二):优秀演员塑造角色——德尼罗

  我们对电影的热爱,不仅仅是追求电影画面质感,而是源于每一部电影所散发的艺术气息是否深深感染了我们。还有隐藏在电影画面深处和台词之外的那些情绪,让我们触动感慨,深思。电影的价值观,可以蕴蓄无数个灵魂,这正是电影之魅力所在。 由德尼罗主演的这部《天伦之旅》翻拍自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1990年的同名影片,《天伦之旅》讲述了西西里岛一个丧妻多年的退休工人到意大利大城市去看望五个儿子故事,影片诠释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风情。 由罗伯特•德尼罗出演的2009版的《天伦之旅》,更加贴近当下。我认为电影的成功是因为在当代发展迅速的社会下,像本片中的老人,是全世界话题。就像全球变暖一样,全球的老龄化也成为一种普遍自然现象。这种故事,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不同程度演绎风烛残年的老人,虽然有儿有女,但难逃孤独的晚年生活,无论从心境,还是生活的窘况,都真实再现。 电影里有几个好玩细节,老人关门之后,又不忘检查门锁,还有在火车上、在路途中对人不断喋喋不休的说话,健忘、话唠这些都是人类老年之后的普遍现象,还有对衰老身体无奈、面对恶人的无力、对儿女亲情渴望,这些都无一不是所有老年人会面对的东西。看的时候,你会想,看,谁都会老,这样想着眼泪也会涌上来了。 我看《天伦之旅》的初衷是为了欣赏罗布特•德尼罗不同以往的表演风格,而非片名的魅力。当影片逐渐展开时,我发现老戏骨的的角色令人耳目一新,德尼罗不再是《盗火线》里那个和艾尔帕西诺抢银行火拼警方形象,也不是《美国往事》中的“孩子王”面条先生。此次,他脱离黑帮的角色,饰演一位老伴儿去世,儿女不在身边的孤独老人——弗兰克。 影片开始是弗兰克忙碌身影,他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儿女准备一次全家聚会经过一番准备后,弗兰克又接到儿女一个个不能前来的电话。为此,弗兰克决定亲自去看看孩子们,他临行前去找了医生看了自己的肺病,尽管医生不主张旅行,但弗兰克铤而走险,决定了这部电影的片名——《天伦之旅》。 天伦之年的一次旅行,也是为了寻回天伦之情的一次旅行,而深究起来,竟也像是一位老去的“神”来巡视这个自己创造国家作为工业社会的美国,男主角是一位老工人,走在这个发达国家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他曾经生产电线。 老人探望的四个儿女,即也代表了目前美国社会最隐痛的四大社会问题,第一、高犯罪率(毒品、死亡),第二、高离婚率(对孩子的伤害),第三、无梦想主义年轻人未来的敷衍和颓废、没进取心),第四、未婚先孕(年轻的单亲妈妈问题)。 老人对四个儿女的失望,也可说成是建立这个国家的生产者,对自己国家现状的一次次失望。电影中,多次出现电话通讯概念,让四个儿女不断的进行电话联系。这体现了电影导演的一个思考。 电话改变人们交际方式。让人们更近,却又更远。导演试图阐释了一种观念:现代文明的进步,导致了人类情感能力的倒退,反而是人类灵魂沦陷的罪魁祸首。在空荡的老房子里,在以及没人居住的纽约公寓里,孤寂清冷的电话铃声一直响起,但一直无人应答,多么令人恐惧和无奈,原来人和人的纽带已经真的脆弱到真的剩下了一个电话号码而已。 而这又能怪谁呢?电线就是男主角自己创造的。 但又好玩的是,他并非是电线的创造者,而是电线涂层的创造者,也暗示了这个国家的建立普通民众终究也只是触及表层。 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但亲情永远不会改变。天伦之年的一次旅行,我们将之寻迹天伦之旅的目的性,以及旅途过程结果。 第一站、目的地:纽约;人物关系小儿子大卫 弗兰克的第一站是去纽约找小儿子大卫。纽约是美国的第一大城市,也是美国的心脏。 我是不是可以理解,弗兰克最先去看的小儿子也正是寓意着小儿子最令他惦记。这种城市地位和人物地位的结合,已经明确了小儿子大卫在父亲心中的重要性。 在父亲心中,大卫是一名艺术家,以至于他等了一个夜晚后,依然恋恋不舍离开了街头随处可见的画。也许,在弗兰克心中,纽约街头的每一幅画,都出自儿子之手。这里有一幕暗示性极强的画面,弗兰克离开儿子家,在附近的画廊门口看见了署名大卫的画。他久久在墙头徘徊,注视。并且回忆小时候父子两个,为了未来究竟是当画家、还是当街头涂鸦匠的争执。弗兰克看到儿子的画,欣慰之余,也少了几分因没有见到儿子的落寞和失望。其实,这幅画在片尾有了呼应的诠释。 导演的手法简单却又直抵人心,没有台词、没有内心独白,什么没有。仅仅是老人一双眼睛,和他所注视东西的反复剪切,却似乎能让人从画面上抓住这老人所有的心理:孤独、盼望、焦虑惶恐担忧,还有,深深的、深深的思念。 在纽约街头徘徊一夜。老人突然发现自己除了电话之外,已经失去了和儿子联系的其他途径。 面对小儿子的不知所踪,他最后的办法就是从他的门缝里塞进一封信。然后他离开了纽约,前往芝加哥大女儿艾米家。 第二站、目的地:芝加哥;人物关系:大女儿艾米 芝加哥是美国第二大商业中心区,也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外公的出现,杰克没有特别激动,在孩子眼里,外公千里迢迢的探亲似乎还不如上网聊天来得重要。弗兰克也通过外孙,发现了行李箱上竟然有把手和滑轮。这个电影细节似乎要告诉我们弗兰克工作期间,一辈子兢兢业业的工作,甚至没有一次旅行。 大女儿是广告高层豪华宅院,似乎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恰恰相反的是,父亲出现时,艾米正与自己的丈夫闹离婚。她没有如实告诉父亲这一真相,而且还在父亲面前营造出夫妻和睦假象。可孩子的天真,戳穿了父母的现状,杰克和父亲的隔阂也让弗兰克发现了女儿的婚姻生活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幸福。 弗兰克跟随女儿上班时,有一个弗兰克给女儿拍照的细节。面对上班的人群老父亲给女儿拍照虽然令艾米有些为难,但为了完成父亲的愿望,她面带微笑配合父亲。看得出来,艾米的微笑中,带着几分歉意,因为父亲拍照时影响了上班的人流。而我所说明的是弗兰克的举动更加深刻刻画了弗兰克的人物性格,以及尤为重要的是对儿女的爱! 弗兰克的到来,以及女儿当时的状况,亲情被诠释的如此平淡。没有惊喜,没有盛情款待,这种平淡褪去了大家所理解的那种相见时的激动,却浮出了生活的种种无奈和残酷。 艾米是弗兰克的大女儿,家中排行老大。影片中凯特•贝金赛尔饰演的大女儿,气质中散发着成功女性知性美,虽然婚姻生活不尽人意,但几乎完美的自身素养,令她散发出极具迷人的魅力。 如果导演有意识的让四个儿女也符号化的代表了美国社会中人群的话,大女儿则明显代表的是中产阶级事业成功富有且有社会地位的中产阶级,为何却难拥有美满的婚姻?也许太热爱工作也是原因之一。 在艾米的办公室,有一个短暂的工作讨论,是一个关于信贷的广告,也暗示了另一项美国社会问题。 因为艾米次日要参加商业活动,弗兰克住了一晚,又前往大儿子罗伯特的所在地--丹佛。 第三站、目的地:丹佛;人物关系:大儿子罗伯特 丹佛是美利坚合众国科罗拉多州的最大城市,丹佛国际机场是全球第十一大、及全美第六大最繁忙的机场。 罗伯特是弗兰克的大儿子,排行老二。男主角以自己身为指挥家的大儿子为傲,在丹佛街头,他看到了交响乐队的海报,特意请路人帮自己拍照,一脸自豪的指着海报上那个指挥家的背影摆出姿势。 而弗兰克来罗伯特的排练大厅时,罗伯特正准备演奏会,父亲发现大儿子并不是指挥,而是一名鼓手。随之而来的是罗伯特和父亲略带情绪的对话,两人看似因抽烟争吵,其实更多是大儿子的职业选择问题。父子二人的言语中,交替着压抑隐忍的情绪碰撞矛盾冲突。我可以理解是当父亲看到了自己的窘迫后,罗伯特有所表现恐慌疼痛,是父亲的出现,揭穿了自己善意谎言。而这种善意的谎言,却是连接亲情的纽带。 大儿子的一些话,点出了美国年轻人群体存在的另一社会问题,就是无理想主义迷茫一代,甘于没落、没有追求的人生价值观。父亲难过的看着大儿子,却什么话也说不出,这是他第一次思考,也是第一次脱口而出说:是我错了。 关于人生选择,很多都是一把双刃剑,说不出好坏,就像父子两个争论的抽烟问题。父亲希望儿子不要抽烟,希望儿子努力奋斗,都是为了儿子拥有更好的生活。但儿子抽烟,是因为他需要这种缓解手段,缓释他的疲惫,这和他满足于做一个平凡鼓手的理由也是一样的。拥有辉煌的人生太艰辛了……也许这样平淡生活未尝不是另一种圆满。 这就像香烟发明对人类到底是好还是坏,几百年来又有谁说得清楚呢? 从父亲和罗伯特的见面中,我们隐约可见父子之间的那种微妙的隔阂,也许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特殊的情感吧! 父亲走后,罗伯特偷偷跟着父亲到了车站。弗兰克当时正车站买票前往在拉斯维加斯小女儿萝丝,罗伯特告诉妹妹萝丝不要去接父亲,其实是为了让父亲完成所有的surprise! 第四站、目的地:拉斯维加斯;人物关系:小女儿罗西 拉斯维加斯是美国内华达州的最大城市,是世界知名的度假圣地之一,拥有“世界娱乐之都”和“结婚之都”的美称。 在前往拉斯维加斯的途中,弗兰克遇到了一个流浪汉,善良的老人想帮助流浪汉,却被对方抢劫。流浪汉抢劫未果,但踩碎了弗兰克的药,弗兰克无奈的捡起了地上的药末…… 经历了流浪汉的抢劫,弗兰克惊魂未定,他将电话打回了家。电话里是妻子生前的电话录音:“你好,我现在不在家,也许弗兰克在花园里,留下口讯我稍后回复给你。”深夜的马路边,一位年迈的老人在电话亭里打着电话,那场景像是每一个年轻人曾经落魄时的缩影。而我们在那个时候将电话打给了谁?想必最多的回答是父母,可弗兰克所承受的恐慌和伤害,他不能打给儿女,只能用妻子生前的录音安抚自己。电话通过电线传递,试问多少人流出了心痛热泪? 罗西是弗兰克的小女儿,家中排行老三,从小喜欢舞蹈。她一直告诉父亲自己是一名领舞,但真相是罗西不但不再跳舞,而且成了一名单身妈妈。 有了罗伯特的报信,罗西有了充分时间做准备。她租了加长轿车,又告诉父亲自己的演出环境有多么的气派。当父亲住进女儿的公寓后,弗兰克发现了其实朋友托付照顾的孩子是罗西自己的孩子,连公寓也是租借来的。 当晚,弗兰克服完最后一点药末后,决定结束自己的旅行,同时也是为了不给生活窘迫的小女儿继续添麻烦。第二天,弗兰克坐上了回家的飞机。飞机上,弗兰克突发心脏病住进了医院。这时,三个孩子终于齐聚床头,可小儿子大卫依然未能出现…… 经过一番盘问,孩子们最终将真相告诉了父亲。弗兰克得知大卫由于吸毒过量死在了墨西哥…… 大卫死后,弗兰克再次出现在大卫的城市,并寻找大卫生前留下的画。他想买下找儿子时看到的那副画像。随后,那幅“电线与电线杆”出现,引爆影片的泪点。 总结这部电影,未尽之解: 1、永远是孩子:当弗兰克老人逐一见到自己的儿女时,尽管儿女已经长大,但对于弗兰克老人来说,孩子们在他的脑海里,依然是一张张儿时的面孔。影片最后,父亲和四位童年的孩子一场敞开心扉的对话,是全剧最极致的升华。这一手法贴切的诠释了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年长几岁,在父母面前,你永远是个孩子; 2、电线诠释亲情:电线成为亲情传递爱的特殊方式,父亲作为一名电线工人,亲手连接了渗透美国各地的电线。电线就像父亲,弗兰克用自己是双手架起了和儿女之间爱的信号;但同时也是因为有了电话这样的东西,让儿女减少了探望父亲的次数。 电线,它究竟是连接了亲情,还是疏远了亲情?就像文明进步,最终是将成就人类,还将摧毁人类? 3、善意的谎言:弗兰克看到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尽如意的残酷生活,但他没有当面揭穿,想必只有爱才能理解。人和人之间,经常要靠谎言来维持彼此的关系,这未免不是另外一种让人无法判断到底是好是坏的社会现状。 他临别前,问每一个孩子你快乐吗?并给每一个孩子留下一封信。弗兰克病愈后回到家中,收到了自己寄给大卫的所有信件,其中包括他留给大卫的那封信。信封里是一张四个孩子小时候和妈妈在圣诞节的合影。——“下个圣诞节见如何?爱你的爸爸。” 在我看来,许多外国影片中的表达爱意,一贯是直接明了。但《天伦之旅》中,弗兰克在得知儿女们个个不尽人意的生活后,他选择了理解和沉默。这种理解是父亲对儿女们的善意谎言,而儿女们个个隐瞒自己不如意的生活,正是他们长大后对父母的善意谎言。这个谎言在弗兰克看来,就连去世的妻子也在其中。 《天伦之旅》故事平实,贴近生活。并不像文艺片孕育着内涵,全剧靠朴实无华的故事和德尼罗的精湛演技支撑,简单故事的小格局中却又拥有俯视一个国家、反思人类文明的大情怀。 近处有情,深处有思。这便是一部优秀电影作品最基本的品质吧。无论如何,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亲人,每个人自己也终将老去,看着影片中德尼罗饰演的老人时而憨态可掬、时而唠叨善良,让人心中温暖不已,但他又时不时展露出的那种无助感、孤独感,又不失令人心生隐痛。电话、邮件、视频通讯终究代替不了面对面的一个微笑,看完这部电影,你是否也会想念自己远在他方的亲人了吗?

  《天伦之旅》影评(三):团圆

  剧情上是精彩的,少年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羁绊对以后彼此成人上的影响跟有看头,某这地方会带给人回忆和思考吧。不过剧情同时给我一种生硬和结果化的感觉,几乎是贯穿始终的,电影像是读完了一本让人提不起精神的小说似的遥远。

  前面老头因为思念子女而毅然独自出行,其中的爱与勇气总是让我想起《飞屋环游记》。带来的感动也很多,其中很多的场景也多少会让人感同身受,比如子女对父亲温情的谎言背后那一个个的窘迫,又比如东郭先生的遭遇,再比如诺大的房子孤独的父亲呆坐其中,都会让人有所联想,并不会局限于文化之间的不同,这是想看到的真爱吧。

  大儿子戴威的遭遇更像是为了高潮里亲情打破隔阂回归家庭的伏笔,使得高潮之后的完美结局格外的温馨,但也正是这里,让我觉得用力过猛而不能为之所动,但结局的温馨还是会有些满足的。

  后面弗兰克站在亡妻墓前的独白,里面关于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值得学习的。还有弗兰克飞机上昏倒后对于孩子谎言的拆穿这里处理的非常妙,父亲还是老父亲,孩子们却回归童年,那种亲情间的冲突与尴尬被弱化到了最低,也省去了大量不必要的镜头与表演,而且没有落于俗套,而结局一家大团圆的场景也印证了父亲的推测。使剧情显得合情合理,让父亲那句“你快乐吗?”显得格外温情,这句话现在想来更像是所有的爱与理解尽在不言中的感觉。

  《天伦之旅》影评(四):给亲爱的爸爸

  我想很多人的爸爸都是平凡的人,为了孩子的梦想,努力工作,严格要求,希望他出人投地,有出息。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想要做些什么,仿佛孩子的梦想就是他的梦想,孩子开心了幸福了,他也就开心幸福了。

  当我们一天天长大了,工作了,有出息了,小时候那个强壮的爸爸,抱着我们坐在肩头,背着我们走路的爸爸已经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了,爸爸辛苦了一辈子,孩子们好像总是无以为报,连最简单的过年回家都做不到了,拿什么报答你呢?我的爸爸,因为有你,我才能一步一补走到今天,就好像电影中david说的一样,因为爸爸,我才能成为一个画家,否则我只是一个油漆匠……因为爸爸,我才能一直一直上学,我才能避免进入流水线,早早的为人妻为人母,我才能发挥我的光彩,有了自己的舞台……这些都是爸爸牺牲了自己换来的,可是爸爸却不觉得那是牺牲,只是觉得那是应该做的,他应该为我们担心,因为他是爸爸,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都一样的放不下孩子。

  亲爱的爸爸,你只是想做一个好爸爸,我想说,你是我心中最好的爸爸……

  《天伦之旅》影评(五):忙,不是理由

  看完片子,已经是深夜。我躺在床上,听着屋内四周寂静,唯剩下“劈啪”的键盘声。想起爸爸,眼睛湿润。

  《天伦之旅》里有太多可以解构的东西。片子开始欢快的音乐响起,老父亲frank合着节奏欢快地修理他的园子,架好桌子,然后去超市购物,还幽默地跟售货员开玩笑。我以为这是部有着一贯美式轻松风格的家庭片。可是当陆陆续续地电话打来,告诉frank:“爸爸,很抱歉,我们都不能回家。”每个人都说自己各种事务缠身,我看到frank淡淡的落寞和无奈。

  想起过年时的一条新闻,说某地农村有个母亲在家花了几天时间张罗年夜饭,等待孩子回家过年。可是一个电话打回家,孩子说今年又回不了家了。老母亲一时间无法接受竟出现了神经异常。看《天伦之旅》时,这件事立刻浮现出来,看到frank的遭遇,我真的相信这并未夸张。以后我再不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打电话回家,忙不能成为忽略家的理由。

  等不回孩子的Frank只能冒着犯病的危险,带上药千里迢迢去逐一看望他的孩子。他太想他的孩子了,太想。于是他独自一人拖着行李箱上路了。短暂的重逢,让frank发现了他与孩子们之间的隔阂。他能感觉到他们有事情瞒着他,但是他又问不出所以然,以至于每次告别一个孩子,他都会问,你快乐吗?你过得快乐吗?

  Frank对自己的四个孩子抱着很大的希望,对他们很严苛,以至于他们的孩子有什么总是告诉他们的妈妈,而不愿意跟他倾诉。可是frank说,我用一万米的电线才换来你们的今天,年迈的父亲不理解孩子们怎么会疏远和隐瞒他。他们都各自长大了,而frank对他们的记忆还总是停留在孩子们的小时候。以至于最后frank躺在床上幻觉他和孩子们坐在家中院子谈话的场景,竟然也是儿女们小时候的样子。孩子再大,在父母的眼里,都是儿时的样子。

  frank努力养育孩子们,以使他们成为值得骄傲的人,却不仅没有换来他所想的结果,却反而换来的是他和孩子们之间的隔阂。影片的最后,frank终于明白,不管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孩子大卫却回不来了。这个时候的frank深深地表示歉意,幻觉中大卫却说爸爸,没有关系,我要走了,妈妈在等我。Frank依然显得落寞而孤单。

  最后的最后,孩子们还是回家,和爸爸一起过圣诞。总算是让我释怀了,带着淡淡的温暖和感伤睡下。亲爱的爸爸,你可好?你很少跟我说话,我每次只能打电话给妈妈。可是每次我回家和出门,都是你接送。你的心里,或许很高兴我能像个老兵的孩子有股闯劲,却也有着不舍吧。

  《天伦之旅》影评(六):Tell me, Are you happy?OK?

  简单题材,简单的故事,不曲折也不离奇,没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一个老人想自己长大的孩子们了,于是鉴于孩子们懒得回家,他挨个亲自去找他们,告诉他们,圣诞节回家过节

  相信不止我一个人看完流泪了

  孩子们没有错,父母也没有错,错在哪儿?

  谁也没错,不过是平时少了聚聚,少说了几句话,少了些沟通.

  不知道不代表没有发生,事情发生了,没有告诉父母.父母以为,就好像小时候孩子们做错事瞒着父母一样,其实.隐瞒不代表欺骗,不代表不为父母着想

  我们的主人公总是问每个孩子一句 Tell me ,Are you happy?

  He thinks so

  我们没有理由隐瞒父母

  因为他们了解我们,不希望我们出事

  而要是我

  我会和电影中的几个孩子一样,即使不愉快,即使过得不好,也不会告诉他们

  《天伦之旅》影评(七):父亲。

  想起了前几天看过的生日,看似是两个不同类型的片子,前者更偏人性,后者更重温情,可细想,同样是两个拥有众多儿女的父亲,同样是希望被记得被重视,同样是渴望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再看看我们身边,看看周围,原来,天下的老人都拥有着一样的孤独和痛苦。这之大同让人心痛,这痛之深切,忽然,我就深深的体会了。。。

  当费兰克心脏病即将发作,往家里打电话的时候,我哭了,哭的一发不可收拾。。。人到老年,老伴儿离去,于己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可当我们面对它的时候,我们却什么都做不了,唯有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给予老人我们能给予的一切,唯有孝顺,再孝顺。。。

  老费兰克说,为什么你们可以对你们的妈妈什么都说,而当我接起电话,你们只会说,妈妈呢?听了这话,关于父亲,心里便赤裸裸的清晰起来。我一周至少给家里打一次电话,但跟父亲聊天的时间少之又少,生活琐碎甚至工作,都是跟妈妈絮叨,想了解家里的情况,也是去问妈妈,没想过原因,只是这么多年来一直都这样做着。

  想来父亲真的是个很受委屈的角色,心里有无比宽厚的爱,却从来没有适合的方式去表达,心里有无比迫切的愿望却从来不被我们知道,他们心里都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想想有些害怕,也许我们与父亲相处的几十年里,都不曾真正的了解他,也都不曾用心的去了解过他。。。

  《天伦之旅》影评(八):泪水与温暖

  《天伦之旅》——一部让你含着泪水看完的电影

  本来又说自己写影评是写给那些已经看过电影的人看,不过这部电影没有教父、肖申克的救赎这么出名,相信不会有很多人看过……

  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只用了十几分钟就赢得了我的泪水,之后的一个多小时中,基本都是含着泪水看完的。有些电影评价说,这部电影有点过分的煽情。well,这要看你对文艺片的看法了。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色调十分平淡自然,情节也不会特别造作,配乐也很温暖,电影人物也是不是动不动就哭的,这种风格我很喜欢。不过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咯……

  这是一部围绕亲情展开谎言与实情的思考。辛劳了大半辈子的爸爸FRANK为了周末孩子们的来临,精心地准备着一个宴会。买最好的肉,最贵的酒,把花园装饰得漂漂亮亮……AMY打来电话,她很忙,她不回来了。她问爸爸,其他人会会回来吧,爸爸撒谎了。爸爸满怀期待的宴会迎来的确实儿女的各种不会来的理由……于是,身体不太好的爸爸决定一个人踏上天伦之旅,他要见见他的孩子,surprise他们,他要知道实情……

  这就是电影的开头,所以电影就是以爸爸的旅途为主线展开的,暗线就是爸爸与孩子们的关系的变化,也就是回忆。对于爸爸,他只想知道两件事:ARE YOU HAPPY? TELL ME THE TRUTH.他的每个孩子都笑着告诉他HAPPY,但不是TRUTH,爸爸的旅途不会就这样结束的。看着被欺瞒的爸爸,还有说着善意的谎言的儿子,导演就是想我们作这样的思考,在亲情面前,你怎样抉择,谎言还是实情?

  最后爸爸在一个梦中知道了一切。他知道他的孩子们不理解他的爱,他的严格,他知道他的孩子为什么更愿意跟妈妈说实情,而隐瞒着爸爸,其实孩子们对妈妈也非完全坦白。他醒来后更知道他最用心教育的孩子的死讯,他也一样接受不了实情。但我们一定要学会接受,是不是?爸爸和他的孩子们一起上了重要的一课,电影以一家人聚在爸爸的屋里庆祝圣诞节结束……

  这是一部内涵很丰富的电影。它折射出现代的天伦的实质,希望你们看完这部电影后能正面你们的爸爸妈妈的爱,即使你不喜欢这种方式……

  《天伦之旅》影评(九):让人生充满冷暖

  实话实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虽然是七年之后的我,遇见这部影片。这也算是一种幸福吧,遇见你喜欢的影片,里面有你喜欢的故事情节。幸福其实就是这样,迟来的幸福,它也算是幸福。我喜欢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满满细品这部影片。它非常值得回味。影片中的弗兰克,我有些偏激的认为,他并不是孤独的。他有可以挂牵的远在天堂上的妻子,他有可以挂牵的一帮儿女。也许是我的泪点低一些吧,我观看影片的同时,耗费掉了一大包的纸巾。他在去拜访儿女的途中,在离别的时刻,总会问一句:“你开心吗?”也许被儿女认为是个滑稽的笑话,他们会敷衍到:“开心,爸,我很开心”等诸如此类的话语。我沉默了....如果有人问我,我的回答大概也是这样的吧。可是我自己明白我并不开心。

  《天伦之旅》影评(十):我不想讓我爸媽這樣過

  這絕對是一部讓你淚目的電影

  什麼時候開始覺得我有能力承諾父母?

  承諾過很多大小事,我會每個月給家用的!我會讓你們去旅遊的!我給你開個手機流量套餐吧!一定給你們做大壽!我......

  然後想想,我給過你們什麼呢?

  看到罗伯特一個人靠著行李箱坐在David家門口的時候,

  我會好怕好怕我們4個也這樣!在你們最想要團聚的時候,找理由推脫。

  看到藥瓶被踩碎的時候,

  我會好怕好怕你們身體不好!

  ......

  爸媽常說“我是為你好才......”

  很多子女又會反駁“什麼才是對我好我自己最清楚!”

  其實,每當爸媽說出這句話,大多都是真心覺得為你好!他們只是選擇了最直接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們只是想把自己的經歷變為經驗告訴我們。只是,他們可能沒發現這個世界還有我們的觀念已經在一點點改變,變得和他們的思維不一樣,跑的比他們的經驗有點快。

  盛怒的我們也不會考慮是否對是否為我們好!

  難道這不是實情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