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丝带》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白丝带》的影评10篇

2022-03-11 12:28: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丝带》的影评10篇

  《白丝带》是一部由迈克尔·哈内克执导,Christian Friedel / Ernst Jacobi / Leonie Benesch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丝带》影评(一):找出《白丝带》的核心内涵……

找出《白丝带》的核心内涵……

  森森大军影评人 讲师 编剧

白丝带

  解读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

  1大量剧情,画面镜头与白丝带的关联,导演到底想说明什么?

  2跳舞的长镜头,把人转晕了,如何解读?

  3为什么老师继承的是裁缝店而不是面包店

  4片尾如何解读

以下内容为即将播放的影评节目剧本版,请勿转载!

戛纳电影节(2009;第62届) 获奖:3

  获奖·

  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法国国家教育系统电影奖

  费比西奖-主竞赛费比西奖

美国金球奖(2010;第67届) 获奖:1

  获奖·电影类-最佳外语片

欧洲电影奖(2009;第22届) 获奖:3

  获奖·

  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

  ·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

  ·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

  女:这电影看得挺压抑,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

  你注意大量细节,剧情和表演,会发现一些问题,我带你总结一下你就明白了!

  我们注意看,这小镇的几个家庭,无论贫富,都有一些共性,看他们吃饭,长条的桌子,坐满的家族成员,男人女人,长子幼子,都坐在什么位置,男人说话,女人要怎样,男人对孩子的态度,男孩女孩的举止……这一切就是“礼数”,哪怕没有文化目不识丁,也一定要有“教养”,要懂得规矩!

  女:哦,对了,你这样说我想起来了,那些女孩子走路,都慢条斯理的非常庄重规矩,男孩子疯跑疯玩,不会跟女孩子凑到一起……

  是!还有,大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教育方式,基本都是暴力,大嘴巴抽!后来你就发现,孩子之间也是充满暴力,所以小镇闹出太多的事情,大人才把注意力转向这些本来很不起眼的看上去很听话的孩子……

  女:我记得一个长镜头,拍的很有意境!小孩子知道第二天要被鞭打,他从房间取出一只木棍,走入一个小屋内,观众此时听到的是嚎叫声……

  恩,一切都是渲染气氛,观众此时非常压抑,我好像能感受到孩子的心境,之后的剧情也是,男孩子之间打闹,以大欺小,充斥着暴力,可最后发现,小镇上的怪事,都是这些孩子惹的祸,看来白丝带一点不顶事啊?

  本片的名字就叫白丝带,你能说出它的意义吗?

  女:白丝带,象征道德的约束,佩戴白丝带孩子都要听话,不能违背教义和道德规矩……

  没错!我们再往下分析,剧情到底和白丝带有什么关联。

  我们通过大量剧情和画面发现,小镇的等级观念非常强,谁在上谁在下,非常明晰!男爵,牧师,医生,教师,护工,农民,男人,女人,幼子,长子……每个人,在特定环境下,都有一定的座次和等级的排序,要懂得礼仪尊卑,任何人不得出圈越轨,更不得造次,否则没有好下场!

  女:哦,明白了,难怪很多长镜头围坐在长条凳前,原来就为了突出这些思想。

  本片主要描写的就是:道德的约束与等级和强权的关系嘛!

  你看,这里的男人都会自己定规矩,男爵在教堂召开会议,他就能代表法律,就能代表秩序,他就能奖惩村里任何人。

  老师带着女朋友去求婚,女子的父亲说,必须一年后再结婚,怎么样,那就得执行,这个家我是老大,我说的话就是法!

  女;对,没错!最后小镇几乎出了人命,才找的警察,可是白丝带为什么不管用呢?

  其实这恰恰是影片着重讲述的地方,我们必须着重思考并加以关注!

  还记得吗,小男孩站在高高的独木上行走,面对上帝的神圣,以生命为赌注检验是否被上帝抛弃……

  当孩子想知道自己对错,想寻求答案的时候,他们会跟家长商量吗?

  不会,因为家长只能吼他们,呼巴掌,暴力解决问题!

  是的,于是信仰给他们的是什么,白丝带能解决什么问题?他们根本无法上帝沟通啊!最后怎么样,大人使用暴力,孩子也有样学样,以大欺小,以强欺弱,最后轮到那个智障的孩子做倒霉蛋!

  女:对!弱者发泄愤怒方式是伤害更弱小的,会使用一种残忍,暴戾的方式。小男孩用剪刀刺向了笼中的小鸟,还拼成十字架,只是一种宣泄,也是抗议,说明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在孩子内心已经形成!

  好,我们再看这个小镇的成年人 ,他们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大众面前,那些贵族貌似没有施加暴力,貌似按照规矩和祖上的传承,而实际上,他们无时无刻都在制定法条,在淫威之下,底层人不得不服从,听命与他!

  女:对,我发现他们的所谓合理合法,其实都是道貌岸然的装逼行为,很多人其实都是伪君子,岳不群,从上到下,无一例外……我看那个医生,本来还以为他是小镇德高望重的人,其实呢,不过是个淫虫,男盗女娼,而且毫无廉耻的一个人,就因为那个女护士必须依附于他,没有办法,要不然谁愿意跟那种混账东西!

  他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舒不舒服,爽不爽,根本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其实还有男爵夫人,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和丈夫的对话,她厌倦了身边的这个男人,希望另一种生活

  女:对啊,毕竟人家也是贵妇,谁愿意被这些男人骑在头上,颐气指使,而且她也看不惯男人对孩子那种态度,厌烦至极……可是说到这位夫人,为什么她说喜欢上一个对她拍马屁的男人?

  很正常,女人也渴望被尊重啊!只有尊重女人才能赢得她们的爱!之后,你看这个男爵说什么,你跟他上床了没?

  女:这说明什么?

  男人满脑子都是这些事情,他们了解身边的女人吗?表面上,尊礼重道,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内心极其肮脏龌龊,因为他们骨子里就是这样的小人,自然摆脱不了这些念头,这种东西装不出来的!

  你看最后,当医生和护士走掉,大家纷纷议论,说什么孩子白痴是因为两人胡搞……之前医生就背着媳妇勾三搭四……

  女:哈哈,很像村妇扯老婆舌……

  对啊!你说白丝带真正好使吗?看牧师也是,看他动作,发现不妙,先关窗户,推诿掩盖到最后威胁……就是这些货色,你说白丝带能给孩子带来什么?他们自己真懂得道德,懂得约束吗?

  导演其实希望观众思考一个问题

当某人拥有等级和特权,一切道德和约束都是瞎扯淡!

  就像白丝带,一扯就断!道德根本无法约束和惩戒这种高高在上的内心享有特权的人,连法律都无效!

  内心享有特权,哈,你这句说的太有feel了!这个小镇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所谓礼仪和信条,不过是彰显了层层重压的等级关系。

无论大环境,小环境,只要有特权,有等级和尊卑,白丝带就起不到任何作用!

  你看牧师家的女儿,跟小大人儿是的,其实很精明,从小就学会撒谎作秀这套功夫,以后长大什么样?肯定跟他爸一样呗,这就是小镇的未来!

  女:我注意到一个长镜头,在party上,有人在喝酒畅饮,而老师和女朋友跳舞,镜头也跟着转 ,转得我好晕……这场戏有啥意义吗?

  其实这组镜头有很重要的思想内涵,老师本身是很明白事理的,很单纯的人。他是作为整个事件的旁观者来讲述这个故事。导演想提示:在什么时候,男人和女人才可能平等,没有等级观念?

  就是在你晕头转向,喝多了一样,或者一起开心,一起跳舞,这时候是男女平等,没有高低贵贱,长幼尊卑,这样的生活你说不好吗?

  哦,明白了!这才是最欢快,最正常的时候,大家像过节一样!

  对,终于开窍了!所以你看,这就是我为什么要你多看奥斯卡电影,什么叫镜头语言,什么叫艺术,什么叫电影,如何用故事传递思想……网

  女:还是你的解读最有feel,镜头语言和潜台词,真是太值得玩味了!尤其明白了其中思想内涵,我更愿意捕捉和思考电影中这些有亮点的东西!

  恩,所以我才说啊,影评,讲那些大道理都没用!云山雾罩,忽悠谁啊,有几个人真愿意听那玩意?

  女:哈,没错!网上那些电影的学术词汇多的是,把人说明白不容易,把人说晕了,容易的很!哈哈!为什么这部电影能获奖?“政治正确,女权主义,乌托邦……“捅词儿谁不会啊,全都是些瞎扯淡的东西!到最后,该晕还是晕,看不懂还是看不懂!

  对啊,只有让观众理解,悟透了,才是真正的电影赏析,我们的艺术修为才会慢慢提升……

  女:好,这电影基本明白了,不过为什么对白中还要提到战争?

  在强权的等级下,道德就像白丝带,只能是向往和希望,对强权的人丝毫没有约束,大家都自己的定规矩,展开了想,战争,国家之间的争斗!那战争的根源是什么?就是自己定规,不服?咱就暴力解决吧!

  大国强国指定出规矩,就是要你小国和弱国来遵守啊!于是怎么样?战争必然爆发……

  女:哦,终于明白了!就是不懂得规矩,不知道什么是道理,道德,文明!不讲理不讲法,更不讲秩序,只讲自己的那套观点,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世界都不会安稳,小镇卷入战争也是必然的!

  女:还有结尾,也给我讲讲,你不是总说结尾是最重要的吗,画龙点睛,但我没看出啥门道来,给我解读一下

  结尾伴随主人公,也就是老师的旁白展开,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村子里的人就是这样,无脑!不会辨别,好坏人都不知道!看不出谁是真心,谁是虚情假意,所以骗子伪君子才横行啊!

  女:为什么说到,男主的裁缝店村民都不来?

  说明什么村民不来?第一,说明这些村民指不定怎么背后传闲话呢!他们向来不以善良之心去揣度人的,因为他们自己本来就很阴暗,需要宣泄。

  女:对啊,在牧师的说教下,指不定怎么品评这位老师呢!还有,为什么说男主继承了父亲的裁缝店而不是面包店?

  这里就有嘲讽的意味了,你想啊,就凭这些伪君子他们会缺衣服吗?

  女:不缺!虚伪,道貌岸然的,戴着假面的人,他们从来不缺衣服!

  对喽!伪善的人要衣服干啥,而且正因

  为无脑盲从,这些村民也不配穿正派人给他们的衣服,就让这些人光着腚现世表演吧!

  你看片尾,在教堂,华丽端庄地坐在那里,他们在聆听上帝旨意吗,上帝会用正眼看他们吗?

  女:恩,没错!果不其然,最后引发战争的就是这些人!德国确实是一个懂得反思和反省的民族!又一部思考道德与战争的传世佳作诞生了,哈哈,名不虚传!

  森森大军:《朗读者》本片其实是讲当代德国人如何面对历史的问题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影评 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 校合唱团的秘密》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氦》二十分钟短片,藏了多少艺术?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影评 《入殓师》儿子给父亲入殓的棺木是最贵的吗?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玩具岛》(玩具王国)关于故事结构的终极解释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影评:你能否说出在片尾,为什么胖老板让《艺术家》再跳一遍?zhuanlan.zhihu.com

  《白丝带》影评(二):白丝带

  很平淡平静的黑白画面,勾勒出让人惊心的一串事件。看完心情难以平静,片头的话在脑海里转,终于明白为什么说片中发生的事情能对后来的历史事件起到说明作用:一群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平平静静的孩子,不动声色地一次次犯下从未被指认和惩罚的罪行,整个村子里除了这群孩子的老师看出端倪,其余家长都没有对孩子们有过质疑,而唯一貌似对孩子及其严厉及其注重精神塑造的牧师也只是避重就轻,毫无“触及灵魂”的力量,反而对提出疑问的老师回以暴怒和恐吓,而老师也就此止步。这些孩子的行为的受害者,如男爵夫人,受不了村子里的环境变化,只能选择离开…… 另一位受害者,清纯温柔的男爵家的保姆,与这群貌似不可思议的折磨弱者的孩子们形成鲜明对比……20年后正是这群孩子成长为纳粹中坚。

  很有力度的一部片子。

  《白丝带》影评(三):白丝带:典型的致郁系德式影片

  这个拍了太多政治反思片和战争反思片的国家,其影视剧有一个共同点:致郁。还记得上大学时,思修老师在课上放《浪潮》,身边的朋友看完当天都闷闷不乐的,我也如此。再比如《我们的父辈》,以及前段时间很火的德剧《暗黑》,其中的压抑与致郁看过的人都懂,《白丝带》则是德式致郁系影片的又一代表作了。

  父权与男权的压迫

  影片刚开始不久便出现了牧师对晚归的孩子体罚的情节;其中一个孩子睡觉也要被绑起来,哪怕发生了火灾没有父亲允许也不能解绑;孩子们在教室里正常的嬉闹却被闯入的父亲无情的辱骂。最细思极恐的是卡利深夜发现自己的姐姐光着腿和医生父亲在一起的片段,姐姐哭着告诉他父亲是在给她扎耳钉……男爵父亲是如何对待自己孩子的,电影中没有直接的表现,而是通过他与自己妻子的对话侧面表现出来,男爵夫人表示要离开这个村子,因为这个地方充满了暴力、报复和嫉妒,她不愿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受这种环境的影响,而男爵的关注点却在于妻子是否与别人上了床,可见男爵并不真正把孩子放在眼里。电影用不同的方式分别展现了三位父亲对子女的压迫。

  其次是对男权的抨击。医生厌倦了年老色衰的接生婆,像奴隶一样辱骂她,却从不考虑自己也是油腻中年男,接生婆的青春是在伺候他和他的孩子中被消磨掉的。影片最后还道出医生的原配妻子非正常死亡的真相,原来是被医生与接生婆联手加害。好一出小三害原配上位,最后自己也被踹掉的闹剧。与渣男医生产生强烈对比的是学校教师,也是电影中的“我”,他在追求喜欢的姑娘时充分展现了绅士的一面,可是男人在追求女孩的时候通常都是温柔贴心的,一旦追到手结了婚就变成大爷,谁又知道这位颇有风度的教师将来会不会如医生一样呢?

  专制下滋生出暴力

  这个小村庄的孩子们自从出生就生活在充满压迫与权威的环境下,心中不满引发反抗,反抗滋生暴力。破坏菜园、针对儿童的毒打、纵火等一系列暴力事件接连发生,谁是这些恶性事件的始作俑者便是整部电影制造的悬疑点,伴随着一个个慢镜头和抽丝剥茧,教师终于发现邪恶竟出自自己的学生。白丝带代表着“纯洁和善良”,仿佛是在反讽孩子们真正做出的那些事情。在那样的环境下长大,怎么可能纯洁和善良?哪怕教师已经猜出真凶,克拉拉和马丁依旧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演技水平也是一流。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连孩子的心都被邪恶占据,那么这个社会会怎样,这个国家的未来会怎样?

  这些孩子长大后都变成了纳粹

  电影中的事件发生在一战前夕,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大的国际背景。德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中的后起之秀,强烈渴望更多的殖民地,与英法存在根本利益矛盾。与此同时,巴尔干半岛火药桶在沙俄与衰落的奥斯曼帝国当中周旋,各方矛盾已达顶点,战争一触即发。电影中教师找出真相的时候,刚好发生了萨拉热窝事件,随后各国便被拖入长达5年的世界大战,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者,必须偿还巨额战争赔款,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法西斯上台,走向二战和自我毁灭。整部电影充满了暴力,这也是当时国际环境的真实写照,一个村庄的故事代表了德国千千万万个村庄的现状。20年后,这些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把战争的失败与赔款当作压迫,以加入纳粹向世界宣战的方式做出暴力反抗。

  电影末尾对事件发生时间背景的介绍将整部电影的深度与内涵升华,说它是一部战争反思片也不为过。整部电影的表现手法冷静克制,纯黑白的画面,长长的空镜,颇有文艺范的镜头聚焦在一个个孩子身上,叙述的却是如此暴力邪恶的故事,这便是德式影片致郁的原因吧。

  《白丝带》影评(四):野獸養成手冊 之《白絲帶》

  德國電影總令人惊喜,無論是反思瘋狂的第三帝國的《帝國淪陷》,還是揭露東德白色恐怖的《竊听风波》,或者探討集體主義如何流腦青少年並令之狂熱的《浪潮》。這部《白絲帶》,則將目光投向挑起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他們的國民,自小生活的社會环境、家庭教育,是如何讓仇恨、冷酷在孩子的心里滋生,令孩子對暴力、虐待習以為常,從而為戰爭輸送了合格的“人才”,並進一步為納粹的壯大提供溫床。

  《白絲帶》描寫1913年的德國鄉鎮,圍繞著鎮上幾戶典型人家,男爵、管家、醫生、牧師、佃農的家庭展開,所有的人都在維護一種社會倫理道德標準和規範,但所有的人都壓抑、扭曲而不快活,在道貌岸然的表象下,從成人到小孩都是變態的。男爵統治著小鎮的政治與經濟,牧師統治的精神面貌,所有的父親統治著家庭,包括妻子和孩子。

  每一種統治與被統治關係,表面看統治方絶對強勢,然而,被統治的弱方其實會以其它形式反擊。佃農老婆工傷去世,長子固執地認為,母親的身亡該由指派工作的男爵承擔責任,而佃農因為生計有賴於男爵,不許長子去論理。長子剷坏男爵地里的菜以報复,男爵終止租田予他們家,迫使佃農一家生計受影響。走投無路的佃農放火燒了男爵的仓庫再自縊而死。佃農家的以死抗爭,勢必令男爵在道德和良心上受到譴責,他跑去參加佃農的出殯,佃農兒子拒絶跟他握手,他還是腆著臉跑到队伍最前,宣示自己在鎮上的地位並虛假地維持社會上的禮儀,到底是灰頭土臉。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的農村經濟,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的矛盾日益激化,表面的平和、融洽也維持不下去。

  牧師負責全鎮居民的思想與精神層面,構建居民的道德觀,而這鎮上的人愚昧、冷酷、卑鄙,特沒道德。醫生和助產士通奸,合謀害死妻子;令助產士墮胎不成產下殘障兒,後干脆嫌助產士又老又丑又臭扔棄,罪惡的魔爪伸向自己親生女兒。而助產士明知醫生對他親生女兒行禽獸之事,卻為了可以和醫生繼續苟合,默不作聲。管家看見小保姆,想支開別人好吃小保姆的豆腐。宗教的空洞和虛偽,在鎮民身上毫不起作用,越是講究道德的社會,越是道德淪喪。這一點和天朝頗像。

  在經濟和精神都快繃不住的社會大环境下,折射至家庭的小环境亦同樣黑暗。父親們在家庭里專橫、粗暴、不講道理的家長式管教,一不合意就巴掌、鞭子等體罰。嚴厲的管教在孩子身上起反作用,將孩子往小野獸的路上赶去。牧師家的孩子們晚回家被罰掉晚餐;長子Martin手淫就綁縛雙手睡。《西西里美麗傳說》里的男孩到青春期手淫,父親帶他去妓院,同樣的問題,两個父親的處理方式如此天壤之別;牧師還在長女Clare和Martin身上系白絲帶,如同《紅字》里當胸綉紅A一樣羞辱式的方式進行管教。

  牧師對孩子在精神上和肉體上均采取有違人性的方式進行管教,一旦孩子長大成人足以抗衡,他就潰退下來,越發顯得色厲內荏、虛假透頂。典型例子就是長女Clare,因為父親公然教訓她,回家用父親的刀將其心愛的雀刺死,並弄成十字攞在他桌上。牧師明知長女野蠻、殘忍,並未教化好,還是妥協,繼續為她施洗。影片後段,教師向牧師委婉指出,村里這一系列暴力事件,均出自他女兒和孩子們之手時,他心知肚明是事實卻以勢壓人,反咬一口。這時候,他整天拿來教育別人的教義對他自己卻一點也不起作用了。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如此成人世界,又怎能以身作則?

  留意一下,電影里越小的孩子,受污染得越少,──牧師的小兒子,會去救助受傷的小鳥,後還將這小鳥轉贈父親,以安慰失去小鳥的父親;男爵家的兒子Sigi,一頭金發,遭那群小孩虐打隨母外出避了幾個月再回到家,被小伙伴一叫又興沖沖跑去玩了,全無機心和芥蒂。而且,這個孩子心靈手巧,管家的两個兒子做枝笛吹不成調,他做的就音音袅袅。雖然這部電影冷峻而嚴肅,看到這里,還是感覺特別搞笑:管家家两個兒子嫉妒得臉也青了,只好將能干的人扔進河里。……管家家两兒子對於自己最小的弟弟也心狼手辣,在冬天開了窗想將他凍死。他們不喜歡弟弟,不知道是否因為當時當地行傳統的遺傳法?財產傳男不傳女,多一位兄弟多一個分家財?

  文明和開化,真正應該依賴的是教育,而教師,這位旁述者,在影片里是成人中唯一品行正直的人,卻是村里弱勢一方,被請來的打工者而已,和小保姆差不多地位和待遇。孩子不听他管教,Clare對他針鋒相對;牧師公然恐嚇教師,要敲掉他的飯碗。戰後,教師轉投裁縫行業,放棄了春風化人這一重任,也是知識份子的輓歌,社會和环境並不尊師重教。

  社會的矛盾和家庭的壓抑,精力和怒火無處排放,戰爭便成了很好的宣泄出口。孩子們長成野獸,在戰場上順理成章、肆無忌憚地釋放暴力和罪惡。

  導演哈內克(Michael Haneke)談起這部電影,說:一旦人们无条件地绝对接受一种理念,就会被‘非人化’。这是恐怖主义的源头。

  當然,影片谈及的不仅是德国的问题。放諸德國,就是納粹;放諸中國,就是文革;放諸阿尔蓋達,就是九一一。

  哈內克的電影风格是讓觀眾抽離出來,遠遠地觀察:《隱藏的攝像機》里觀察一家三口的疏離與隠瞒、《趣味游戲》里觀察變態殺手的虐殺而愛莫能助、《愛》里目睹老夫妻因老病而走上絶路。《隱藏的攝像機》非常無聊和小題大作,《趣味游戲》遙控器的回放逗弄觀眾有點不那么正經,《愛》描述的雖是每對夫妻、每個人都將面臨的殘酷而無奈的現實,卻用力過猛,只有《白絲帶》最為冷靜、深刻。

  =================================

  更多文章,请关注我微信公众号:shenshike-HK

  《白丝带》影评(五):《白丝带》:恶魔由恶锻淬而成

  这个关于德国孩子的故事,准确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一个村子里孩子们的故事,用男爵夫人的话总结,充满罪恶、嫉妒、冷漠、残忍、伤害、恐惧和乖张的报复。如果认为孩子们是这些黑暗词汇的承受者,那就错了,至少错了一半。因为他们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集受虐与施虐于一体。在品行方正、谨守礼法的表象下,在压抑中。依时间计,20多年后,二战中,这帮当时十几岁的孩子恰值青壮年,是纳粹军队的生力军。那个老迈的叙述者开篇就讲,那些陈年往事,虽然很多细节他也无法确认,但通过这个村子的故事,“也许还能帮助人们,认清整个国家当时的情况。”

  电影如果是彩色的,可以轻易看出这个村庄的美来。井然的房舍,大片的农田,清澈的小溪,葱翠的山野,秋日沉甸甸的麦穗,冬日纷扬的雪花、绵厚的积雪……静美乡村中的一户户人家,家里一大堆孩子的可不在少数。但孩子们看上去个个仪容庄肃和顺,言语行动恭敬谦虚、进退有度。女孩们穿着长裙,腰背笔直,发辫一丝不乱在脑后挽成髻。男孩们多穿衬衣马甲,九分长的宽脚裤,黑长袜。可这样一个人美风光美的村子,其实遍布恶之花。除了公然发生的一桩桩恶性事件,还有很多深藏在一个个屋檐下,绵绵不绝的慢性恐怖。

  先是医生骑马回家,刚进门前的花园,就被一根系于两树间的细铁丝绊倒,马亡人重伤。我都不相信医生的女儿Anni没有参与这桩针对其父亲的残害。因为她是父亲长期施害的对象,有动机;“医生的女儿在窗前目睹了意外的发生”——她似乎是在等这一刻,有现行;警察来调查,对那根来无踪去无影的铁丝强烈怀疑,有可疑;接生婆去学校接儿子,路遇Martin,他劈头就问接生婆,看见Anni了吗?姐姐Klara为弟弟的唐突一通道歉,然后周到地关心医生的伤势,末了说:“我们去探望Anni,帮个忙什么的。”孩子们最牵挂的是Anni,他们分明是一伙的嘛。不过佃农的老婆在锯木厂工作时意外身亡,警察又去忙那件事了。

  感恩节的庆典尚在高潮,男爵家的菜园子被佃农的大儿子毁坏。这种行为,在堪称谋臣武将的孩子们看来,一定太小儿科太没技术含量了。男爵夫人气得头痛还没缓过劲儿来呢,儿子Sigi不见了。大半夜被找到时,Sigi被倒吊在锯木厂,裤子被剥掉,屁股被打得鲜血淋漓。接着,男爵家的谷仓被人放火,佃农自杀。

  转折点出现在管家的小女儿身上。她向老师倾诉,她“噩梦”中的事情总会真的发生,比如她梦到刚出生的弟弟打开窗户,然后从窗户走了。而几天前,正是因为婴儿房的窗户大开,婴儿差点没被冻死。她还说,她又梦到接生婆的智障儿子要出事,比Sigi还惨。果然,几天后,智障儿被找到时,被麻袋罩着捆在树林里一株树上,被打得血肉模糊,有可能双目失明。还没完,管家的两个儿子抢Sigi的笛子,抢得不痛快,顺手把Sigi推进了河。幸好,其中一个儿子迟疑片刻后,下河施救。男爵夫人说,这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要带着孩子彻底离开这个可怕的地方。

  如果走进一户户人家,似乎会发现滋生恶的土壤很肥沃。医生和接生婆长年通奸,两人疑似谋害了医生的妻子。为掩盖奸情,接生婆堕胎,失败,产下智障儿子。医生猥亵自己14岁的女儿,接生婆撞见过,4岁的小儿子也撞见过。姐姐护弟心切,替父遮掩,“爸爸在帮我穿耳洞”,医生竟然轻巧应和:“美丽是要负出代价的”。他恣意羞辱接生婆:你又老又丑又脏又口臭,这个鬼地方如果不是嫖妓不方便,我怎么可能上你,我无比厌恶你鄙夷你你还不快滚……所以,最后最大的迷团出现在医生家,实在不足为怪。但我还是不解,医生“去”哪了呢?Anni若无其事的上学,她最爱的弟弟呢?接生婆为何逃跑得如此匆忙?弱智儿子呢?

  牧师家有6个孩子,回家晚了要受罚,全家挨饿、迟归者被鞭笞、被系白丝带——羞辱兼警示:要时时事事都像白丝带一样纯洁。Martin手淫被发现,父亲对其进行长篇累牍晦涩难懂的罪恶感教育加恐吓加羞辱。尚不罢休,Martin自此睡觉要被缚住双手。女儿Klara替课间在教室玩闹的孩子们打掩护,被牧师揪着耳朵拽去墙角面壁。牧师太小看他的孩子了,Klara和Martin,无疑是这个村子犯罪青少年团体的核心人物。特别是姐姐Klara。这个总是两手相握置于小腹前,端庄得体、周到有礼的女孩,不仅敢于公开挑战父权、神权,更是能够在封闭到不见孔隙的压抑环境中,带出一支少年犯罪队伍来。她用剪子杀掉父亲心爱的鸟儿后,将剪子和鸟尸摆成十字架,堂皇放在父亲写字台正中央,分明昭告牧师父亲大人:你跟你的上帝都见鬼去吧。这群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严厉控制的少年少女,策划并实施一系列的“报复”。由他们严重病态、残损的心智,决定“报复”的对象、时机、方式……冷酷又诡异。

  管家两儿一女,母亲又生了一个小弟弟,两个大儿子闻听表现出妒意,相互打闹,接生婆一个大耳巴子扇过去。少年没有任何的惊愕愤怒,反而垂目认错。影片中掌掴频现,毫无征兆,父亲打儿子,男人打女人,女人打别人的孩子。除了耳光,鞭笞、脚踹,狂风骤雨般。挨过父亲一通狂揍的儿子,在管家就要无功而退时,竟然疯狂吹响抢来的哨子,凄厉的哨音简直是招打的号角。一个孩子,要仇恨、狠戾到何种程度,才能如此?

  故事的讲述者音乐老师,来自另外一个村子。他一见钟情的男爵家新来的保姆Eva,也不是本村人。这有些太过刻意——将“恶”划定在这一个村子里。老师去Eva家求婚,那也是有7、8个孩子的大家庭。但家庭气氛分明宽松许多,Eva得以拥有“害羞且率真”的性格。遭殃及丢了工作,哭过诉过,她心痛的是Sigi,“下这么狠的手打孩子,”她问,“会是谁?”都在镇上的理发店当学徒了,她还想着男爵家的双胞胎如何可爱。Eva又是机智有主见的。感恩节那天,管家来搭讪,还想借故支开另一个保姆,Eva聪明地揽下跑腿的活儿。如果这个细节被我夸大,那她和老师约会时,老师说去湖边野餐,她温柔但坚定地拒绝,却主动送上一个亲吻,融化未婚夫的不快。与之对等的是,老师怜爱她,尊重她。而且这份爱情,最终修得正果。这无疑是这部黑暗影片中最明亮和最温暖的地方。

  牧师小儿子诚惶诚恐地恳求父亲同意他收留一只受伤的小鸟,父亲同意时,孩子嫣然一笑。这一笑当然无比灿烂,但在牧师家彻骨的寒冷中,这小小的笑颜,太娇弱。细察牧师,想察得他“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没有。只有当神权、父权双双遭到女儿的严峻挑战后,小儿子捧着康复的鸟儿来送给父亲时,牧师才有了那么一丝动容。但他会借这朵被丁点父爱浇灌出来的爱之花反思吗?

  Martin曾经走在高高的桥栏杆上,看上帝会不会带走自己。恶少不是生来就是,也不是一蹴而就,除去外因,他也有过挣扎。但几乎封闭的村庄里,自由被剥夺,快乐被没收,情被禁欲被割,童心天性统统被扼杀,肮脏、仇恨、暴力的种子却到处都是。又有Klara这样的领袖,能够沉着地将嫉妒、冷漠、残忍、伤害、恐惧统统收编整合,于是恶魔成形、长大,终于茁壮到父权力所不逮,而上帝一直沉默着。

  (请勿转载)

  《白丝带》影评(六):逃亡者的地狱

  《白丝带》将近两个半小时,但却让人感觉时间在哈内克严谨而深邃的黑白镜头里流淌了很久,很久没有那种如坐针毡的焦心感和压迫感。

  长相敦厚,性子温和的乡村教师像一位老朋友,他唠唠叨叨讲的是他1910年代年轻时候发生的事,那是在一战爆发前一年的某个德国小村庄。

  人们说,这是一部揭示出德国纳粹起源的电影。这部电影与之前哈内克改编自同为奥地利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耶利内克的《钢琴女教师》不同的是,哈内克没有找任何大牛的IP,而是自己动手原创了整个剧本。

  如果我们想要追溯我们今天的面貌,我们必须追溯到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在那些历史的关键的节点上,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

  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就是这样的思路。

  《万历十五年》揭示出明代万历年间在技术层面毫无支撑的各类社会精英,其努力都化为泡影的历史。中国从地球上最强大的帝国,跌入屈辱落后的第三世界200多年,但这其实早有预兆,这些预兆就在看上去平淡无事的万历十五年呈现的蛛丝马迹里。

  1910年代的在《白丝带》的村庄里,有代表传统贵族阶层的男爵一家,他是庄园主,做庄的。有代表传统富裕中产阶层的牧师、管家和医生一家人,他们为社区提供配套服务,靠专业吃饭。还有底层贫穷的农户,他们被庄园雇佣,干最脏最累最苦的活。《白丝带》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如同大时代大社会的微缩盆景。

  作为叙事者的乡村教师和17岁未婚妻相识相恋的线索,像漫游者爱丽丝,带我们走进这段欧洲黑暗时期的前夜。

  还有一位叙事者,那就是哈内克的上帝视角的镜头,他深入到个家庭的内部,将伤口撕裂开来呈现给你。

  作为一个貌似披着惊悚悬疑罪案外表的作品,《白丝带》里的罪案可谓层出不穷,从医生被人设计堕马受伤开始,紧接着一名残疾的女农工因工意外死亡,农妇的儿子毁坏男爵家的菜园,男爵爱子被人吊打,庄园的木工作坊被焚烧,老农户自杀而死,男爵爱子因为一只笛子被推进湖中,医生的女助手弱智的儿子被人戳瞎双眼,最终,医生和女助手全家齐齐消失在村庄……

  这些罪案背后的黑手隐藏在镜头看不见得的地方,它阴郁仇恨的目光却穿透了画面,直盯得观众心里发毛。

  看上去似乎是一场阶级矛盾的潜流,裹挟着无产者对有产者的仇富和反抗。农户一家与男爵的冲突你大可以解读成鲁大海对周朴园的阶级传统戏码。但是《白丝带》自然意不在此。白丝带作为引发故事的风暴眼,是指精神的纯洁,村庄里负责精神教化的牧师为了惩罚犯规的大女儿和大儿子,让他们系上了白丝带,白丝带本身的精神洁癖隐喻却给佩戴者带来精神不洁的指控,是与霍桑的《红字》具有同样宗教警示寓意的道具。

  白丝带和红字指向宗教对人性的戕害,白丝带和红字所要求的精神纯洁和肉体纯洁拒绝承认人具有情欲、情感和基本人性的属性,为了防止大儿子手淫,牧师让其他孩子们将他的手绑住睡觉,这种极端的控制导致的必然是极端的反抗,尤其这些被惩罚的孩子们发现了大人们的世界,龌龊不堪,医生和助手因为害怕奸情发现,生下了弱智的孩子,而且有可能他们毒死了医生说一直爱着的妻子……

  “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第三四代。”被戳瞎的弱智儿身上放着这样的留言条。

  美籍华裔导演曾奕田导演有一部纪录片《杀人有理》,采访了大量杀死同性恋的凶手,他们个个都认为自己在替天行道。

  被极端的宗教教义教化的孩子在面对真实的成人世界时,身处“中二病”症期的他们,反抗和叛逆往往比成人更甚。虽然《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小四没有受到宗教压迫,但是他所感受的特殊时期的时代压力与白丝带的孩子类似。

  《白丝带》里出现的孩子有几十名,每个家里都有好几个孩子,1910年代德国就像50、60、年代的中国家庭,孩子众多的社会,人们往往将他们作为未成年人忽略,而轻视了他们从数量上早已成为改变社会的一份子和参与者。孩子的表现在《白丝带》中呈梯级的分化表现,越幼齿的越天真无邪,越年长的越冷酷无情,越痛苦扭曲。

  社会病了,最终付出最多代价的不是成人,而是最脆弱和最底层的人们,那些被嫖娼的小学生,被车子碾压的小悦悦,被毒死的垃圾桶里的流浪少年,被哥哥毒死的兄弟姐妹,被妈妈杀死的孩子们……这将是另一个《白丝带》的故事,十几二十年后,上千万的留守儿童的将来会怎样?不敢想象。

  《白丝带》值得称道的还有它的镜头语言,非常严谨和经典,每一个场景都还原出当时生活的面貌,带有极高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价值。而且镜头叙事的方式非常沉稳,每组镜头都物尽其用,没有任何浪费。如果有什么明显的不足或许在于导演偏爱教师和未婚妻的故事,给了较多的笔墨,但两人之间的互动比较乏味和沉闷。另一个就是如果抛开对纳粹来源一说的旁白,或许这部电影更宏大和宽阔,其实,这世界本来就是逃亡者的地狱,无所谓纳粹的童年时代还是现在。

  在这部电影中逃亡者似乎是医生,故事自他而始,至他而结束,但是他这个逃亡者却是罪恶的渊薮,罄竹难书,这似乎又成了一个极大的讽刺,没有人能干干净净地离开,只要生而为人,就会泥潭深陷。

  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却塑造了那么多的人物,每一个都栩栩如生,个性十足,演员选择得非常合适,仿佛为角色度身定造。一部只用两个半小时就扫描了全阶层,反映出复杂的社会全貌的作品在我所看的电影中是没有的,这也是让我对这部巨作刮目相看的原因。

  《白丝带》影评(七):Das weiße Band –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

  故事的讲述者——一位乡村教师回忆起一战前夕,德国北部某村庄里的一系列离奇往事。医生骑马回家的时候被绳索绊倒受伤,人们马上展开调查的同时,牧师对两名晚归的孩子施以体罚,并为孩子们系上了象征纯洁的白丝带。第二天,一名佃农的妻子因事故身亡,乡村教师在河边发现男孩马丁在高处行走,马丁声称想知道上帝是否要惩罚他。教师与男爵家的保姆伊娃相识,彼此留下了良好印象。不久男爵主持了丰收典礼,身亡农妇的儿子认为男爵对母亲的死有责任遂破坏了男爵的菜园泄愤。所有这些恶性事件可能的始作俑者迟迟没有调查出来,纵火和针对儿童的毒打仍然发生。第二年费迪南大公遇刺之后,教师似乎发现了一些线索,但却被牧师强硬的制止。

  本片获200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评人费比西奖。

  《白丝带》影评(八):一战前德国剪影

  影片不太刻意的显示了时间是一战以前,一个普通的小村庄的生活。肩负治病救人职责的医生,通奸,乱伦,对情妇毫不尊重,在某一天被人暗算,骑马掉了下来。 肩负道德准则的神父,对子女极其严厉,君父一体,经常体罚及当面侮辱子女。作为村庄最高统治者的公爵,把村庄的一切认为都是自己的,居民的衣食住行都来自于他的恩赐,他不愿意离开村庄可能也是因为不愿意舍弃这种尊贵的感觉。作为普通阶层代表的农户一家,家长不断告诫子女要感恩,要隐忍,最后在全家被解雇之后选择自杀这种方法来逃避。遗憾的是,这些人都有子女,而且不知一个,都还是10几岁的小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还没有形成健康良好的精神体系,也没有合适的人做情绪疏导,所以,在受到不合理的体罚之后,他们选择的方式是暴力转移,当然还没有能力转移給施暴者,所以就转移給了更弱的承受者,这就是所谓的暴力转移,最后暴力的承担着永远都是最弱的那一些人,因为施暴者的趋势是越来越弱的。而他们的父辈们,在发现施暴者是自己的子女后,不愿意面对,也不愿意解决,说是想保护孩子,更可能的原因是不愿承认最终的根源是由自己引起的。所以,这些看似乖巧、守纪律,实则暴戾、凶残的孩子们在长辈们的保护小长大了,只不过很不巧的是,他们长大了的时候,刚好有一个奥地利人,跑去德国竞选,宣称成立第三帝国,一个这样的领导,手下有这样一批人,会干出什么事情来可想而知。所以,战前德国的状态是 1 强调纪律,强调服从 2 君 父一体,父权是家庭中的最高权力,无论对错,不可辩驳 3 产生错误第一反应不是解决,而是隐瞒,换取表面上的平静祥和

  《白丝带》影评(九):透过孩子的直觉来折射普鲁士王国农民与地主、教会间的矛盾

  电影 《The White Ribbon》

  147 分钟

  lt;Das weisse Band,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

  (literally, "The White Ribbon, a German Children's Story")

  导演 : Michael Haneke

  背景 : 德国历史上的普鲁士王国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一年)

  Eichwald内的一个信仰‘新教’的小村庄 [农民们由牧师、男爵、医生所控制]

  男爵是所有manor[庄园]的地主( lord )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共产主义;之前的俄国是欧洲较贫穷的国家:

  主要是不识字的农民与少数的工人)

  之前的第4年到第3年

  电影内常出现的

  村庄内男孩、女孩

  似乎多数伴随着一些神秘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又与村庄内的‘贵族’(牧师、男爵、医生及他们的势力)、相关的

  男人、女人--- 有关他们的传言

  密不可分...

  --------------------------------------------------------------------

  [一位‘教师’多年后的回忆 :]

  村庄

  近一年内发生了数起‘奇特且恐怖’的事件(可以约略从电影的第128分钟处得知大概)

  1913年7月某天

  医生骑马被‘扳倒’

  第二天

  村庄内某农民的老婆意外‘死’在sawmill[锯木厂](正在干活, 腐坏的木(地)板突然‘塌陷’...)

  [此悲伤的农民不久也‘上吊’自杀]

  ---> 同一天 [牧师的男孩Martin‘举动失常’: 想‘自杀’?]

  牧师在他的男孩Martin左臂上半截繫上White Ribbon

  村庄内的一群‘未知’的少年

  医生的女儿Anna(Roxane Duran 饰演)

  之前死在锯木厂的农民的老婆的长子在村庄庆祝‘收获/丰收节’当天

  毁坏某田地内将要收成的大批‘洋白菜’(cabbages)

  男爵的男孩(Sigi)被人‘凌虐’[在村庄庆祝‘丰收节’当天]

  --->为此,男爵解雇了看护他的双胞胎的保姆 : Eva (Leonie Benesch 饰演)

  后者是年轻教师(Christian Friedel 饰演)未来的‘未婚妻’

  一个粮仓突然起火...

  牧师的女儿Klara将牧师的宠物(笼中鸟 : Peepsie)用剪刀刺死...

  男爵的男孩(Sigi)的哨子被干事的男孩Georg抢去...

  即使干事亲自讯问他的男孩Georg,后者依旧不认错!

  [干事的女儿] Erna 预先‘梦见’接生婆的儿子Karli 会‘出事’(被‘惩罚’)

  ---〉但是调查该事件的警察却‘怀疑’Erna 参与了惩罚(认定Erna‘说谎’〈--- 不相信‘预言’)

  之后的‘传说’: Karli 是 医生与接生婆有了‘私情’后的‘私生子’?

  本来是不愿意让Karli出生(会泄露‘私情’)

  ---〉 Karli被‘致残’(失明) 的主因

  甚至于有‘传说’: 医生的老婆是医生与接生婆两人所‘害’死?

  [某夜晚有‘人’(例如, 医生的小男孩Rudi) 目击 医生 ‘狎弄’他的女儿...?]

  电影隐约的呈现德国普鲁士王国时代农村内的高出生率(几乎每一农民的孩子有5位以上),

  地主与教会权势集团控制农民的生计,阶级矛盾等...

  难怪马克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会在德国与东欧兴起

  (更不用几年后的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虽然电影主要是白描孩子间的争斗,但是却侧面的折射出

  成人们的‘私情’、‘无助’及农民社会的‘阴暗面’、生活困境等。

  -------------------------------------------------

  严格说来, 在2009年Cannes Film Festival参赛电影内,

  《Antichrist》的开创性远高于此片及《Inglourious Basterds》;

  但是评审团主席Isabelle Huppert因为曾演过导演Michael Haneke的《la Pianiste》,

  所以把最高大奖颁给《Das weisse Band,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

  不过,时间会证明《Antichrist》的卓越性!

  《Das weisse Band,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比较平易近人,容易理解;

  但是,艺术性仍不及《Antichrist》!这是个人的看法。

  2012年12月9日 06:20 a.m.

  -------------------------------------------------------

  演员表 :

  Christian Friedel 饰演 the school teacher

  Ernst Jacobi 饰演 narrator (the school teacher many years later)

  Leonie Benesch 饰演 Eva, nanny to the baron and baroness's twin babies

  Ulrich Tukur 饰演 the baron [男爵]

  Ursina Lardi 饰演 the baroness, Marie-Louise

  Fion Mutert 饰演 Sigmund, their oldest son

  Michael Kranz 饰演 Sigmund's tutor

  urghart Klau?ner 饰演 the pastor [牧师]

  teffi Kühnert 饰演 Anna, the pastor's wife

  Maria-Victoria Dragus 饰演 Klara, their oldest daughter

  Leonard Proxauf 饰演 Martin, their oldest son

  Levin Henning 饰演 Adolf

  Johanna Busse 饰演 Margarete

  Thibault Sérié 饰演 Gustav

  Josef Bierbichler 饰演 the baron's steward [干事/服务员]

  Gabriela Maria Schmeide 饰演 Emma, his wife

  Janina Fautz 饰演 Erna, their daughter

  Enno Trebs 饰演 Georg

  Theo Trebs 饰演 Ferdinand

  Rainer Bock 饰演 the doctor

  Roxane Duran 饰演 Anna, the doctor's daughter

  usanne Lothar 饰演 the midwife [接生婆]

  Eddy Grahl 饰演 Karli, her son

  ranko Samarovski 饰演 a peasant [农夫]

  irgit Minichmayr 饰演 Frieda

  Aaron Denkel 饰演 Kurti

  Detlev Buck 饰演 Eva's father

  Carmen-Maja Antoni 饰演 the bathing midwife

  -------------------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White_Ribbon

  ===================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rmany

  After the German Revolution of 1918–1919 and the subsequent military surrender in World War

  I, the Prussian Empire was replaced by the parliamentary Weimar Republic in 1918, and some of

  its territory partitioned in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

  Despite its lead in many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fields at this time, amidst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Third Reich was proclaimed in 1933.

  -------------------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munism

  The 1917 October Revolution in Russia was the first time any avowedly Communist Party, in this case the Bolshevik [布尔什维克] Party, seized state power. The assumption of state power by the Bolsheviks generated a great deal of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debate within the Marxist movement. Marx predicted that socialism and communism would be built upon foundations laid by the most advanced capitalist development. Russia, however, was one of the poorest countries in Europe with an enormous, largely illiterate peasantry and a minority of industrial workers.

  Marx had explicitly stated that Russia might be able to skip the stage of bourgeois rule.

  Other socialists also believed that a Russian revolution could be the precursor of workers' revolutions in the West.

  -------------------

  Rosa Luxemburg, prominent left communist critic of Leninism

  =========

  russian [普鲁士]

  《白丝带》影评(十):超棒的悬疑片

  这种悬疑片看得也太爽了!

  真的很喜欢!虽然是刻意的黑白片,雪景也拍得如此之美。

  关于对神权、父权制、纳粹起源、人性以至孩子的探讨,都是一部十分值得看的电影。尤其是父权制,感觉可以作为主题电影。

  镜头的运用十分巧妙,推进缓慢,紧闭的房门让我都有点不敢往下看。安静的叙事中蕴含惊心动魄的内容。压抑残忍罪恶与质朴平和欢乐的气氛相交织。

  我第一次听说父亲性侵女儿这种事情的时候真的是难以置信觉得不可思议。电影中很平静自然又不免令人心痛地展现了这样画面,并将之与父权联系起来。(哦记起罗马的房间里也有这类情节但当时没太注意)

  作为一部悬疑片,这部电影能充分满足一个破案迷的兴趣。很多细节还可以有种种可能不唯一的猜想。感觉又是一部很适合写论文的电影。

  之前听过白丝带运动(男性反对“男性对女性施暴”运动)。看电影之前还想着与电影有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还是很有联系的。就不知道这个运动的命名是否真的考虑到过这部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