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年时代》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少年时代》经典影评10篇

2018-08-09 03:44:04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年时代》经典影评10篇

  《少年时代》是一部由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埃拉·科尔特兰 / 帕特丽夏·阿奎特 / 伊桑·霍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时代》影评(一):可不能留齐刘海啊!

  我能说个三俗一点儿的话题么!就,全篇我最深刻感受是,发型真是太重要了,发型改变人生!!!

  姑娘们别想不开整什么齐刘海!!!

  妈妈二十几年轻时候留着一头金毛,大概就是所有美剧里面人畜无害的Blonde小婊砸形象。后来回去念书以后剪了一个齐刘海童花头!我的妈!我觉得这个发型对智商都有影响!这会儿可能是刘海挡眼,于是妈妈潜规则教授上位的时候是人是狗没看清,找了一酗酒糟老头,糟老头还家暴倾向,砸个玻璃杯子妈妈都吓得花枝乱颤哼哼唧唧的,气场简直……弱爆了。

  后来镜头一闪,妈妈把头毛撸上去剪了一个职场短发站台上讲课的时候,我还以为换了一个人!御姐啊!女王啊!马甲西装谈笑风生!我的女王在台上发光!当时觉得这一定是梅姨上身吧!虽然后来的退伍兵男朋友又喝上了,但貌似女王这回就让这位酒仙小可爱直接跑路了。发型改变人生Q.E.D.

  这个对姐姐也适用。可不能没事整齐刘海啊,姐姐小时候光明那会儿,全A好学生,保龄球把弱菜弟弟秒的渣渣都不剩,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自!从!剪了齐刘海!就朝着乡非洗剪吹的路一去不回头。姐姐13,4岁把头毛染成粉红色的那会儿真想砸屏幕啊。可是姐姐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幡然醒悟!!!顶着齐刘海过了这么许多年!不出所料,她的人生没救了!在麦森成为手持佳能EOS拍照把妹的高富人赢家的时候,她还是一个一天不知在干啥的乡非。

  说到发型不得不提的当然还有主角麦森。麦森小时候一头软金毛(正如海报特写的那样)夺可爱。后来被糟老头剃了一个寸头气哭了。我不得不说,正太寸头的时候依然那么可爱,还被小女孩表白

  可是青春期的麦森!!!他就是一个娘炮啊!!!!是的我是说一头飘逸长发那会儿!他那会儿有一个标志性动作!就是风骚优美的一转头,撩头发!撩完还袅袅婷婷有风致地一甩。我觉得卧槽事情不好孩子要弯!而且还是个骚受!!!请告诉我我不是一个人!!!!

  好在后来麦森把头发剪了。长舒一口气

  -------------------------------我不会告诉你们我是因为剪了齐刘海以后悔不当初的分割线----------------------------

  我觉得一个电影这样拍了12年,就没有什么好评论价值了。大家就乖乖的掏钱买票看,然后叫小伙伴也去看,然后自己再看一遍就好。

  并不只是因为我也去排队过混血王子的首映,并不是因为没收到猫头鹰也是我的童年,我觉得这个电影最好的不是共同回忆,而是那些不知如何解释荒诞或者无意义生活碎片。妈妈连续地遇人不淑,在流离失所寄人篱下的时候姐姐问妈妈“我们要在这儿住多久?”她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朋友笑盈盈地客套你们在这儿住多久都好,她的孩子机械地唱歌舞青春的主题曲唱到大家都很尴尬,然后妈妈就忽然哭了。客厅没有别的声音。麦森15岁生日莫名收到一本标注红字的圣经,虽然他一点儿也不虔诚爸爸忘记了给麦森的车,那些与剧情根本无关的闲扯和废话,和空的长镜头。

  人生好残酷的,不知道第一任继父的那两个好孩子后来怎样呢?影片再也没有提及,他们连名字都没有交代。我们人生里面的许多人也这样再也没有提及,而你并不觉得突兀。麦森说“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我妈妈做到了这么多事,但是她还是和我一样confused。”人生那么无力又绝望,又困惑,无法理解,无法被理解,可是还是活下去。活到毕业礼,婚礼葬礼中去。

  《少年时代》影评(二):Boyhood

  这是我在看这部电影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暂停(作为一个曾经极其厌恶暂停的人),然后写下的一些话。就好像这部电影,我现在看完整部电影再看看一些前面写下的句子,都可以感受到同一句话微妙变化

  1. 美国现代史。

  2. 原来近在眼前的那些时光已经是那么久远了。

  3. 随着年代原来越接近现在的时间世界也在一步步拉近,共同记忆也在一步步的全球化了。

  4. 有些经历过的事情,听过的歌,认识的人,如果不是突然再次闪现,你都没有发觉他们已经远去,成了记忆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有一次的偶遇,你还傻傻的以为一切都还在原地

  5. 没有任何一段时光是被浪费的了。时光生来就是为了成为过去的。

  6. 中间我不得不一次次暂停,停下来去想,想想我过去的日子,也把这三个小时的电影尽量拖得更长。

  7. 我想不出这电影会以什么方式结束,它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也没有结局

  8. People always say seize the moment, but actually the moment seized us.

  《少年时代》影评(三):人生能有几个12年

  父母年轻时犯的错,诞生了两个少年,虽然两个父母不再相爱,可是他们依然爱着孩子。

  一直都很喜欢以及向往美国的这种教育方式,我不要求你成龙成凤,你应该有自己的爱好,你可以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有男女朋友,你们可以一起去旅游,只要你们保证身心安全,你们可以have sex,前提是做好防护措施。在你高中毕业你就成年,你应该有独立能力

  在父亲两个孩子讨论关于男女朋友关于性的话题时,很自然,让我很感动,以后我也会这么跟我的孩子说的。

  12年,说长不长,不到三个小时,一览无遗,可也说短不短,两个孩子长成少年,妈妈越来越胖,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爸爸也从喜欢耍帅的年轻小伙子变成了安稳的满脸胡子的中年大叔。我相信剧组杀青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少感触

  细数我最近的12年,唯一不变的是一直在喜欢周杰伦。而变化的地方太多太多,不再懵懂不再天真,变得成熟变得世故。从小学升了初中再升高中,临近高考在班主任办公室满脸泪被骂,就你这样早恋还想考大学?不可能考的上。结果最后不仅考上大学还莫名其妙地保研,马上开学,却没准备好。

  看完真的挺感动的,可惜姨妈第一天肚子实在太疼没有很认真很认真去盯着每一个细节

  回首自己的青春,有种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的感觉,anyway,珍惜现在的一切吧别让过去的十二年喂了狗。

  《少年时代》影评(四):我没什么梦想,只向往自由

  12年过去,少年终于长大成人,再没有人会因为晚归、抽烟、作业问题指责他。妈妈说,送你上了大学,那我的下一个里程碑就是我的葬礼了。你们都长大了,我的使命结束了,终于可以不再为你们奋斗,不用为你们翻新。都大了,还有自己的生活了,不用再担心我会因为一些琐事而冲你们大发雷霆。可我却对未来的那些一个人的日子而感到未知,感到惶恐不安

  “I just thought there would be more.”

  音乐响起,少年开车启程,想着未知的前途前所未有的自由。他停下来加油,对着老旧的油灯按下快门。是他喜欢角度,而不是受人指使,不是为了取悦他人,不用在乎别人的建议看法

  “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 I don't wanna be a big man.”只做自己,享受片刻独处和宁静

  “So let me go.” Let me go.如父亲一般,开着GTO,在我建立家庭之前,弹吉他唱歌,随处游荡。

  Dad's not always there, but daddy's lullaby will be.

  To "Boyhood"

  To Richard Linklater.

  《少年时代》影评(五):寻找人生的意义

  以一个敏感男孩视角展现了父母,男孩,以及成长过程中周围人物选择发展。大家都忙忙碌碌的,却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正如我一样。男孩的母亲,单亲高中毕业的妈妈,带着孩子读了大学,最后得到了大学老师职位,却在男孩去读大学离开家的时候哭了,她说她的人生只剩下葬礼了。我眼中事业成功的她,虽然有三次失败婚姻,但坚决果断的在意识到婚姻的失败时能够做出离婚正确决定,她自认为自己的一辈子完了。男孩的父亲,年轻时追求自我,热爱音乐,与我们所说的好男人格格不入,但却有着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和所爱,但后来迫于生活的需求开始了打工赚钱等等回归社会普通人类的路线,sigh,我认为他在做父亲上还是很不错的,尊重孩子,给出建议,循循善诱远远超过了男孩母亲的另外两任丈夫(道貌岸然的君子,遵循着社会的规则压抑内心欲望,最终通过控制他人解脱)。

  男孩在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觉得人类是很牛掰的半机器人工作机器,既可以按照社会要求不断产出,又可以源源不断培养下一任接班人。 除此之外,我也看到了小孩对于世界的敏感,父母对于小孩得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再作答。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部电影很赞,乱写了一通,记下自己刚看完的感受,觉得很多人想控制我,而我却又不能跟着心里的想法走,毕竟,难道,控制我们的是生存本身

  《少年时代》影评(六):就像走完了十二年

  这部片子过于真实了,每个场景,每个人,都好像是在你身边出现过一样。

  它的旧,它所呈现的东西,不是仿古,不是虚构,它就属于那个时代。

  从2002年到2014年,拍了十二年,就好像在三个小时之内,把我之前所有的学生时代放给我看一样,你会觉得时间太快,快得好像12年就只有这166分钟。

  虽说人生百态,到头来其实千篇一律才是本质结婚,生子,孩子长大,孩子离去

  美国人中国人不一样,他们会开放的讨论爱情、避孕。他的父亲会带他野营,会去听一场简单音乐会,会为你的高中毕业庆祝,祖母会送你一本用金子刻着你的名字的《圣经》。

  家庭聚会的时候会弹吉他唱歌,人们都会一起唱起来。

  这好像就是幸福样子

  《少年时代》影评(七):我只是觉得应该有更多东西才对

  奥斯卡评奖已经结束,尽管风头很盛,《boyhood》最终只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最佳女配角奖。当然,它的对手片《鸟人》我还没看。

  看完一部电影,在形成自己对影片的个人体验、审美之前,尽量不去看影评和媒体报道。否则,容易对号入座,把他人的思想情感成果当成是自己的智慧结晶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我花了两节公共关系课,加上可以熬夜的睡前时间。在接近结尾时,即将上大学的mason在家收拾东西,兴高采烈的和老妈谈论大学寝室的新分配机制互联网带来的生活变革。然而,mason妈突然哭了起来。戳中我泪点的是那一句:你知道我人生的下个里程碑是什么吗,是我***葬礼!!我只是觉得,应该有跟多东西才对。

  共鸣绝对是一部电影获得好评的一个重要因素。我22,大三,单身,微胖。我就觉得在我平淡无奇升学考试、升学、和室友去唱k吃火锅之间,应该有更多东西才对。比如说谈场恋爱修炼一门拿手技能。当然,很多人感动于那淡淡记录的成长,单亲家庭、和你对着干的姐姐、酒鬼后爹、分手的高中女友,都可以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影子

  《booyhood》作为一部不以情节取胜的电影,最深得我心的是情节间的过渡和配乐。妈妈和酒鬼教授谈话时,mason疑惑表情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后爹。宴会上mason喝酒看向阳台的妈妈和大叔,我就知道他老娘又有下家了等等。算不得上隐晦的情节过渡,却让人体验了一把猜测和了然于心的趣味

  其次是配乐。像我这种很少涉猎欧美音乐的,在mason和姐姐男友打台球时听到《someboy that i used to know》都会一阵激动。更别说那首《hero》,萦绕在笔直宽敞公路上空,像是开启了一段新生活,又带着对过往的不舍。

  一点半,这个夜晚已经消耗了六分之一。我只是觉得,应该有更多东西才对,才这么晚来记录对一部电影的感受么呵呵。

  《少年时代》影评(八):在暗房

  ——How many of them made it professionally without discipline, commitment and real good work ethics? I can tell you, I can count on two fingers. Zero. It's not gonna happen for you, Mason. The world is too competitive. There are too many talented people who are willing to work hard, and a load of morons who are untalented are more than willing to surpass you. As a matter of fact, a lot of them are sitting in the classroom right now. You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 They are doing their assignments, which is what you are supposed to be doing. But you are not. You are in here. And why is that? You are special, Mason?

  ........What do you want to be, Mason? What do you wanna do?

  ——I wanna take pictures. Make art.

  ——Any dipsy can take pictures, Mason. Art, that's special. What can you bring to it that nobody else can?

  ——I am trying to find out.

  ——Try harder. Hey, maybe in twenty years you can call old Mr Terlin and you can say, Thank you, Sir, for that terrific darkroom chat we had that day. Get back to your class and do your work.

  《少年时代》影评(九):The Moment Sizes Us

  一部160分钟的电影,就这样过去了。12年的少年时光,也就这样过去了。影片没有什么高潮,一如既往的平淡。但恰恰就是这种一如既往的平淡却在一直吸引着我们看下去。也许这是我们的一种共鸣,一种带入。但这平淡中更多的是导演的思考——时间,少年,死亡。

  看看这个少年的12年。他经历了什么?母亲两次失败的婚姻?初恋,初夜,成熟,迷茫?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但是这一切却又十分分明的刻画出了岁月的痕迹。母亲脸上的皱纹,父亲从小伙子到成熟稳重。姐姐从孩童到青春期的叛逆再到最后上大学的独立,当然还有梅森开始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一直他身上逐渐笼罩的忧郁。用这样一种转变在向我们阐述着电影的一种哲学:人生的一切好像就是”时间”已经安排好的。

  在影片中,导演用新闻等做出几个分割很明确的点。

  第一个是与父亲去打保龄球在电视里放的黑水公司4名雇员费卢杰被杀害的新闻。那是2004年梅森大概8岁时,那时的父亲年轻、激进,开着一辆破烂的福特GTO,是个十足的愤青。对于保守派共和党的总统布什以及伊拉克战争横加指责。但是对于家庭或者说曾经拥有的家庭充满美好的回忆。而那时的母亲呢,和父亲见面依旧争吵个不停,在大学遇到了第二任丈夫组建了家庭。婚后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幸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任丈夫家暴的倾向越来越厉害。为了孩子们的相对安全,母亲的第二次婚姻破裂。但是在这期间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却更加温馨。

  接着,就到了第二个时间点。梅森和姐姐爸爸一起为民主党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拉票。那是2008年梅森大概12岁。父亲依旧开着破GTO,依旧激进,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老婆。这时姐姐估计15岁左右,开始有了男朋友。父亲开始教育姐弟二人要用“安全措施”,姐弟二人呢当然害羞的要命。可是这里却恰恰道出了父亲对于自己当年没有成为一个好父亲的自责。这为其第二次婚姻的幸福圆满埋下了个小的伏笔。母亲当上了大学老师,遇到了自己的第三任丈夫。但婚后生活仿佛就是上一个的翻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梅森姐弟二人开始进入了青春期。姐姐染红的头发,梅森开始出去鬼混,留头发,胡子拉碴,扎耳洞充满了叛逆,但是也疯狂的迷恋摄影。

  最后一个时间点,梅森高中毕业。这时的父亲已近有了自己美满幸福的家,母亲依旧回归了孤身一人的原点,姐姐也上了大学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在梅森离开家之前,母亲在也压抑不住内心的痛苦,崩溃哭泣,而影片也要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了。

  三个时间点,串起了一个德州少年12年的少年时代。父亲,从愤青变成了一个爱家的男人。母亲则仿佛经历了两个轮回,邂逅,热恋,结婚到最后的离婚亦或是拿到了硕士学历当上了大学老师。也许时间就是这样,它会让一个人升华,也会让一个人回到原点。母亲痛苦是发现自己已经40岁了,自己的人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完了一半。又如吉米,父亲玩乐队的朋友说的那样:一转眼你已经高中毕业了,让我感觉到自己已经老了。时间就是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已经安排好了一切。而时间依旧像一个滚滚向前的车轮,父母老去,梅森自己一个人开着车沿着德州的笔直马路走向了大学,抑或是说走向了自己的人生。

  同时作为一部导演拍给自己女儿的电影,片子中也反映了一些思考。比如父亲是在facebook上发现姐姐有了男朋友,梅森在不停的思考离开“屏幕”的生活会怎样。这应该说是作为一个导演所想记录的变迁,也是作为一个父亲他的担忧,对于信息时代的担忧。

  总是还是那句话,时间已经安排好了一切。“The moment sizes us.”

  《少年时代》影评(十):Bittersweet 成长岁月里最怀念的味道

  对这部片子的期待始自柏林电影节期间它的一鸣惊人,之后了解到是爱在系列的导演,加上电影本身特立独行又无法轻易模仿的拍摄方式,心中产生了浓烈的好奇心与期待。一周前上映,今天二刷,感觉还是未变,那是平淡,那是踏实,那是会心一笑时对自己成长过程里点滴的怀念。无数遗憾,无数失落,无数渴望,无数雀跃,最终经过时间的沉淀,都不如那些平凡而实在的moment,那些片段时而回到你的梦里,当你醒后,你会回味,你会稍有感伤,因为它们和你像是永远隔着那层模糊的玻璃,它们会渐渐看不见,你却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和它们告别。

  影片虽然拍摄时间跨度12年,但在镜头前的故事却让我不易发觉时间的流逝。片头黑幕时就响起的Coldplay的《Yellow》实在很妙,看那满天繁星,看那星光璀璨,待荧幕渐渐亮起,仿佛观众穿越了时光隧道一般,一个可爱的男孩躺在草地上,若有所思地看着蓝天,不过几秒,紧接着就传来年轻母亲的声音,于是嘈杂的、琐碎的、在小时候你觉得永远不会结束的日子一幕幕地开始呈现在眼前。男孩所在的家庭,看似有点特别,单亲妈妈带着姐弟两个小孩,每日大小事务自是繁多,而年轻妈妈的爱情生活也很快因为家庭爱情总有冲突而作罢,正当你觉得电影大概要呈现单身母亲、单亲家庭的不幸,结果它却丝毫不满足你的期待。年轻的妈妈是个积极向上,渴望改变,希望把日子越过越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生活的勇敢女性,她为了更好的日子,搬家、回到大学读书、打几份工养家丝毫不怕。

  不知是不是有意为之,还是自然地呈现,姐弟两人几乎按照一个轨迹成长,稍有不同的是,姐姐偏成熟世故,而弟弟则偏理想单纯。按照片中暗示的(弟弟刚过15岁生日,姐姐在高二),可知姐弟二人年龄差大概两到三岁,而一般情况下,女孩各方面成熟早于男孩也非常常见,于是观众就看到了,姐弟在各自的叛逆阶段和迷茫阶段里,那种亦步亦趋的连环。有一个小插曲,在第二任继父挖苦教训男孩涂的蓝色指甲油,并讽刺其娘娘腔时,已经渡过染发叛逆阶段的姐姐立马声援道,他只是为了表现自己很酷而已,学校许多男孩都这么干!当这个片段发生的时候,我不禁想到,那个开头狡猾地欺负弟弟,叛逆时期不想接弟弟放学的姐姐,一路成长也是水到渠成。影片还有一个很细节而打动人的点是刻画了一些在姐弟成长日子里,在不同阶段十分重要的小伙伴,这些小伙伴来到姐弟的生活里,又因为不断搬家而走出了姐弟的生活,那些说好的信件联系,电话联系,有时间拜访都成了不可实现的期望,最后,他们成为了12年岁月中那些匆匆的过客,短暂相遇后便是后会无期。

  第一次搬家时,男孩回望,看着一旁奋力骑着自行车来送行的伙伴,相信许多观众都会想起自己以前某个住楼下或楼上的邻居发小吧。而第一个组合家庭里的Mindy和Randy姐弟更是和主人公一起快乐又痛苦地成长,看着Samantha后来哭着问妈妈,Mindy和Randy留在那个家要怎么办,以后还能不能再见到他们时,心里涌起一阵酸楚。小孩子之间的感情就是这么容易建立,而一旦建立之后就是这么真挚和牢固,为什么这些东西在人们长大后渐渐消失了呢。(PS: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Randy长得超级萌,超级帅,这孩子长大应该比男主好看许多啊,结果IMDB完全没资料,Google也没Google出来什么信息。。。)然后还有全家最困难时期,借住在母亲的朋友家的那两个孩子,其中较小的女孩最后还在男主角的高中毕业party上出现,出落得亭亭玉立。

  对于表现影片时间跨度的事件,除了他们家不断变换的房子,还有男孩妈妈忽胖忽瘦忽短忽长的发型,当然还有诸如伊拉克战争,小说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发行,奥巴马的总统竞选等等。其中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新书午夜首发真的很棒,得以窥见美帝幸福的小孩当年在新书首发时有多么丰富有趣的活动,而影片开头不久,妈妈给两个孩子念哈利波特与密室的故事算是一个呼应,从密室到混血王子,对于小孩那是从幻想自己某天也会收到魔法学校来信,到自己开始质疑魔法和精灵不过是人们编造出来的假象这一大段慢慢脱离童真的日子。相信分别在小学或者初中开始接触第一本哈利波特到现在去电影院看此片的观众都会在这一刻,转动脑袋想,我是怎么知道哈利波特的呢,我买到混血王子是哪一年,第一部电影魔法石和谁去看的等等。

  每个人的泪点或许不同,我自己观影两遍,重合的泪点就在母亲回到有暴力倾向的前夫家里准备带回孩子,那种自己害怕,但又舍不得别人碰一下自己孩子的动作神态,无条件的母爱就这样入木三分刻画了出来。还有就是男孩离家要去大学的时侯,面临empty nest无法适从,瞬间大哭的母亲,大概是我经历过陪父母送自己哥哥上大学,自己也被父母送到大学,看到这情景,感触颇深。不过,全片总体欢乐轻松,所以笑中带泪,不觉煽情,看完有种为什么流水账般的日子却能这么令人怀念?

  非常羡慕片中的小男孩,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个破碎的家庭,但看完后发现原来是个充满爱充满温暖的家庭。而关于迷茫,关于寻找未来人生的意义,他们在十五六岁的时候被这些问题困扰,慢慢发掘自己的爱好,尝试不同的兴趣,而我,在接受完义务教育12年的日子里,担心的却是怎样挤过一座又一座的独木桥,如何考入好的初中高中大学等等,我多么希望在那个时间看似永远停滞,父母不会衰老的年纪里,这样迷茫这样找寻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